WO2021056153A1 -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1056153A1
WO2021056153A1 PCT/CN2019/107349 CN2019107349W WO2021056153A1 WO 2021056153 A1 WO2021056153 A1 WO 2021056153A1 CN 2019107349 W CN2019107349 W CN 2019107349W WO 2021056153 A1 WO2021056153 A1 WO 2021056153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bearer
logical channe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channel identifier
request mess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9/10734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杨星
Original Assignee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198000206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32890B/zh
Priority to US17/642,198 priority patent/US20220322469A1/en
Priority to PCT/CN2019/107349 priority patent/WO2021056153A1/zh
Publication of WO2021056153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1056153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as in CS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是关于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接收基于所述连接建立请求返回的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第二UE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Description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但不限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中,为了支持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与UE之间的直接通信,引入了直连链路(Sidelink)通信方式。直接链接通信方式的协议栈如图1所示,UE与UE之间的接口为PC-5。所有直接链接通信都是广播模式,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采用透明传输模式(TM,Transparent Mode),即不对数据包做任何处理。
在空中接口(Uu)上,UE可以向网络发送某个逻辑信道的RLC传输状态报告,包括已经确认的确认模式数据协议数据单元(AMD PDU,Acknowledged Mode Data Protocol Data Unit)序号,未确认的AMD PDU序号等。MAC层会将RLC传输状态报告和携带逻辑信道标识的媒体访问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子头绑定。网络收到后,根据所绑定的逻辑信道标识,确认RLC传输状态报告所对应的逻辑信道。
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中,直接链接支持单播传输,RLC需要支持确认传输模式(AM,Acknowledge Mode),会对数据包的传输产生反馈,同时也要支持向对端进行RLC传输状态报告。在建立单播传输时,UE之间会先建立PC5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连接,用于交互直接链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直接链接连接建立消息、直接链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或者直接链接连接建立拒绝消息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和装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接收基于所述连接建立请求返回的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第二UE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基于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发送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发送模块,第一接收模块和第一建立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配置为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 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配置为接收基于所述连接建立请求返回的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第二UE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所述第一建立模块,配置为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第二接收模块、选择模块、第二建立模块和第二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配置为接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所述选择模块,配置为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所述第二建立模块,配置为基于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配置为发送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能够有所述处理器运行的可执行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可执行程序时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无线承载建立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 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接收基于所述连接建立请求返回的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第二UE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如此,链路两端用户设备在建立无线承载时,相互确定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采用无线承载两端用户设备均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用于建立无线承载;减少一端用户设备采用对端已经被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无线承载的几率;提高无线承载建立的成功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实施例。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接链接通信方式的协议栈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用户设备建立无线承载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的框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的框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无线承载建立的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实施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实施例。在本公开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执行主体包括但不限于:支持直接链接技术的用户设备(UE),其中,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终端、移动终端、车载通信设备、路边基础设施装置、智能穿戴装置、平板电脑、用户节点和基站等。
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为,UE建立逻辑信道时,逻辑信道标识是UE自身分配的。两个在进行直接链接通信的UE,对端的逻辑信道可能采用的是不同的逻辑信道标识。如果一个UE向对端UE发送RLC传输状态报告,则对端UE根据逻辑信道标识可能会获得错误的RLC发送状态报 告和逻辑信道的对应关系。
如图2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可以应用于直连链路连接建立请求端,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201: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步骤202:接收基于所述连接建立请求返回的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第二UE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步骤203: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第一UE和第二UE可以是直连链路两端的用户设备,其中,第一UE可以是连接建立请求端,即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发送端;第二UE可以是连接建立响应端,即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接收端。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可以是直连链路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连接建立消息可以是直连链路连接建立消息。
第一UE可以将自身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设置在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并向第二UE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可以由第一UE采用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建立的PC5 RRC连接进行传输。
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可以是第一UE中所有用于直连链路的逻辑信道标识。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可以包括:第一UE中已经被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和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也可以仅包括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等。
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接收端,即第二UE,接收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可以根据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确定第一UE中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并结合自身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确定第一UE和第二UE中均空闲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其中,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示例性的,第一UE可以将的“1”、“2”和“4”三个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通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二UE。第二UE中“2”、“3”和“4”为空闲信道,则第二UE将“2”和“4”确定为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即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为所述第一UE所分配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当前空闲(即未被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
第二UE确定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后,采用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直连链路的无线承载。将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作为建立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其中,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包括:1个或多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示例性的,采用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无线承载,具体包括;基于一个无线承载配置,建立无线承载,即采用无线承载配置中配置的数据发送模式,数据解析方式等处理数据。将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所对应的逻辑信道与建立的无线承载建立对应关系。在数据传输中,则将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所标识的逻辑信道上的数据映射到该建立的无线承载上,由该无线承载进行传输。
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于一个无线承载。第二UE可以通过连接建立消息,将确定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发生给第一UE。
该连接建立消息为第一UE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是第二UE在接收到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之后回复给第一UE的消息。
第一UE获取连接建立消息中携带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后,采用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直连链路的无线承载。
如此,链路两端用户设备在建立无线承载时,相互确定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采用无线承载两端用户设备均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用于建立无线承载;减少一端用户设备采用对端已经被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无线承 载的几率;提高无线承载建立的成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还包括:至少一个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为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一个无线承载配置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述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直连链路的无线承载,包括:分别根据每个所述对应关系,选择与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直连链路的无线承载。
可以预设一个分配规则,在第二UE确定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后,根据预设分配规则,为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一个无线承载配置。其中,预设分配规则用于基于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和至少一个无线承载配置,分别为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配一个一一对应的无线承载配置。预设分配规则可以根据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和无线承载配置的数量确定或实际需求等设置。示例性的,采用预设分配规则分配无线承载配置可以是随机分配,即随机为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配一个一一对应的无线承载配置;也可以根据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排列顺序和无线承载配置的排列顺序,按排列顺序一一对应分配。其中,无线承载配置中的配置内容可以包括:RLC发送模式、映射的服务质量流(QoS flow)标识、PDCP序列号(SN)长度等。
无线承载配置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可以通过预先设置和/或由第一UE和第二UE交互传输等方式获取。
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数量和无线承载配置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由于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和无线承载配置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所以如果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数量多于无线承载配置的数量,则会出现一个或多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不能分配到无线承载配置的情况;如果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数量少于无线承载配置的数量,则会出现一个或多个无线承载配置 没有对应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情况。
分配到无线承载配置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第二UE可以选择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自身对应的无线承载配置,建立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直连链路的无线承载。第二UE所建立的无线承载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每个无线承载分别具有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第二UE可以根据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的无线承载配置,分别建立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各自的无线承载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得到至少一个对应关系。将该至少一个对应关系携带在连接建立消息中,发送给第一UE。
连接建立消息中的对应关系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示例性的,对应关系采用的不同形式可以是:按无线承载配置的排列顺序依次放置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如果在无线承载配置顺序位置上没有放置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则说明该无线承载配置没有分配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关系采用的不同形式也可以是:采用无线承载配置的标识信息与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对应关系的形式,即为每个无线承载配置设置一个标识信息,每个无线承载配置的标识信息对应于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第一UE接收到连接建立消息后,采用连接建立消息中的对应关系,选择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以及与自身对应的无线承载配置,建立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直连链路的无线承载。建立的无线承载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分别具有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示例性的,以第二UE确定“2”和“4”为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为例,有3个序号分别为A、B和C的无线承载配置,配置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PCTCN2019107349-appb-000001
Figure PCTCN2019107349-appb-000002
第二UE可以将无线承载配置A分配给第二逻辑信道标识“2”,无线承载配置B分配给第二逻辑信道标识“4”,并建立无线承载。无线承载配置C没有分配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第二UE可以将无线承载配置A和第二逻辑信道标识“2”,无线承载配置B和第二逻辑信道标识“4”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连接建立消息发送给第一UE。
第一UE根据相同的一一对应关系建立无线承载。如此,采用无线承载配置A建立的无线承载在第一UE和第二UE中的逻辑信道标识均为“2”;采用无线承载配置B建立的无线承载在第一UE和第二UE中的逻辑信道标识均为“4”;实现了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的统一。
由于,第一UE和第二UE采用相同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无线承载配置的对应关系建立无线承载,一个无线承载配置对应于一个无线承载;因此,同一个无线承载在第一UE和第二UE中的逻辑信道标识时相同的。如此,实现了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的统一,减少UE向对端UE发送RLC传输状态报告过程中,由于两端无线承载对应逻辑信道标识不一致,产生对传输状态误判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所述对应关系中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为:包含在所述直连链 路建立请求消息中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
这里,可以由第一UE提供无线承载配置。第一UE可以在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至少一个无线承载配置。
第二UE接收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获取至少一个无线承载配置,并为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配无线承载配置。并建立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配无线承载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不具有所述对应关系时,不建立所述无线承载配置对应的无线承载。
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的数量大于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数量时,超出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数量部分的无线承载配置不能分配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第二UE可以拒绝没有分配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无线承载配置的无线承载。
第一UE从连接建立消息获取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和无线承载配置的至少一个一一对应关系后,确定具有对应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无线承载配置,并建立对应的无线承载。对于不具有对应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无线承载配置,则不建立对应的无线承载。
示例性的,以第二UE确定“2”和“4”为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无线承载配置A,B和C中,A和“2”以及B和“4”建立的对应关系为例;无线承载配置C没有分配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因此,第二UE可以拒绝采用无线承载配置C的无线承载,第一UE可以不建立采用无线承载配置C的无线承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UE的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包括:所述第一UE中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
这里,第一UE可以仅将自身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发送给第二UE。第 二UE可以直接从第一UE的空闲逻辑信道标识中自身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并确定为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如图3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可以应用于连接建立响应端,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301:接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步骤302: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步骤303:基于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步骤304:发送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第一UE和第二UE可以是直连链路两端的用户设备,其中,第一UE可以是连接建立请求端,即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发送端;第二UE可以是连接建立响应端,即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接收端。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可以是直连链路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连接建立消息可以是直连链路连接建立消息。
第一UE可以将自身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设置在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并向第二UE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可以由第一UE采用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建立的PC5 RRC连接进行传输。
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可以是第一UE中所有用于直连链路的逻辑信道标识。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可以包括:第一UE中已经被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和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也可以仅包括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等。
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接收端,即第二UE,接收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可以根据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确定第一UE中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并结合自身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确定第一UE和第二UE中均空闲的 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其中,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示例性的,第一UE可以将的“1”、“2”和“4”三个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通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二UE。第二UE中“2”、“3”和“4”为空闲信道,则第二UE将“2”和“4”确定为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即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为所述第一UE所分配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当前空闲(即未被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
第二UE确定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后,采用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直连链路的无线承载。将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作为建立的无线承载的标识。其中,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包括:1个或多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示例性的,采用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无线承载,具体包括;基于一个无线承载配置,建立无线承载,即采用无线承载配置中配置的数据发送模式,数据解析方式等处理数据。将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所对应的逻辑信道与建立的无线承载建立对应关系。在数据传输中,则将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所标识的逻辑信道上的数据映射到该建立的无线承载上,由该无线承载进行传输。
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于一个无线承载。第二UE可以通过连接建立消息,将确定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发生给第一UE。
该连接建立消息为第一UE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是第二UE在接收到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之后回复给第一UE的消息。
第一UE获取连接建立消息中携带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后,采用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直连链路的无线承载。
如此,链路两端用户设备在建立无线承载时,相互确定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采用无线承载两端用户设备均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用于建立无线 承载;减少一端用户设备采用对端已经被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无线承载的几率;提高无线承载建立的成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所述方法还包括:为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一个所述无线承载配置。
可以预设一个分配规则,在第二UE确定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后,根据预设分配规则,为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一个无线承载配置。其中,预设分配规则用于基于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和至少一个无线承载配置,分别为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配一个一一对应的无线承载配置。预设分配规则可以根据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和无线承载配置的数量确定或实际需求等设置。示例性的,采用预设分配规则分配无线承载配置可以是随机分配,即随机为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配一个一一对应的无线承载配置;也可以根据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排列顺序和无线承载配置的排列顺序,按排列顺序一一对应分配。其中,无线承载配置中的配置内容可以包括:RLC发送模式、映射的服务质量流(QoS flow)标识、PDCP序列号(SN)长度等。
这里,可以由第一UE提供无线承载配置。第一UE可以在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至少一个无线承载配置。
第二UE接收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获取至少一个无线承载配置,并为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配无线承载配置。
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数量和无线承载配置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由于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和无线承载配置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所以如果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数量多于无线承载配置的数量,则会出现一个或多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不能分配到无线承载配置的情况;如果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数量少于无线承载配置的数量,则会出现一个或多个无线承载配置 没有对应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情况。
分配到无线承载配置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第二UE可以选择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自身对应的无线承载配置,建立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直连链路的无线承载。第二UE所建立的无线承载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每个无线承载分别具有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还包括: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二UE可以根据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的无线承载配置,分别建立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各自的无线承载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得到至少一个对应关系。将该至少一个对应关系携带在连接建立消息中,发送给第一UE。
连接建立消息中的对应关系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示例性的,对应关系采用的不同形式可以是:按无线承载配置的排列顺序依次放置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如果在无线承载配置顺序位置上没有放置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则说明该无线承载配置没有分配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关系采用的不同形式也可以是:采用无线承载配置的标识信息与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对应关系的形式,即为每个无线承载配置设置一个标识信息,每个无线承载配置的标识信息对应于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第一UE接收到连接建立消息后,采用连接建立消息中的对应关系,选择每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以及与自身对应的无线承载配置,建立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直连链路的无线承载。建立的无线承载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分别具有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示例性的,以第二UE确定“2”和“4”为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为例,且有3个序号分别为A、B和C的无线承载配置,配置内容如表1所示:
第二UE可以将无线承载配置A分配给第二逻辑信道标识“2”,无线承载配置B分配给第二逻辑信道标识“4”,并建立无线承载。无线承载配置C没有分配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第二UE可以将无线承载配置A和第二逻辑信道标识“2”,无线承载配置B和第二逻辑信道标识“4”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连接建立消息发送给第一UE。
第一UE根据相同的一一对应关系建立无线承载。如此,采用无线承载配置A建立的无线承载在第一UE和第二UE中的逻辑信道标识均为“2”;采用无线承载配置B建立的无线承载在第一UE和第二UE中的逻辑信道标识均为“4”;实现了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的统一。
由于,第一UE和第二UE采用相同的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无线承载配置的对应关系建立无线承载,一个无线承载配置对应于一个无线承载;因此,同一个无线承载在第一UE和第二UE中的逻辑信道标识时相同的。如此,实现了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的统一。减少UE向对端UE发送RLC传输状态报告过程中,由于两端无线承载对应逻辑信道标识不一致,产生对传输状态误判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无线承载配置未分配到对应的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时,拒绝基于所述无线承载配置对应的无线承载。
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的数量大于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数量时,超出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数量部分的无线承载配置不能分配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第二UE可以拒绝没有分配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无线承载配置的无线承载。
第一UE从连接建立消息获取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和无线承载配置的至少一个一一对应关系后,确定具有对应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无线承载配 置,并建立对应的无线承载。对于不具有对应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无线承载配置,则不建立对应的无线承载。
示例性的,以第二UE确定“2”和“4”为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无线承载配置A,B和C中,A和“2”以及B和“4”建立的对应关系为例;无线承载配置C没有分配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因此,第二UE可以拒绝采用无线承载配置C的无线承载,第一UE可以不建立采用无线承载配置C的无线承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UE的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包括:所述第一UE中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
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的数量大于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数量时,超出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数量部分的无线承载配置不能分配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第二UE可以拒绝没有分配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无线承载配置的无线承载。
第一UE从连接建立消息获取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和无线承载配置的至少一个一一对应关系后,确定具有对应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无线承载配置,并建立对应的无线承载。对于不具有对应第二逻辑信道标识的无线承载配置,则不建立对应的无线承载。
示例性的,以第二UE确定“2”和“4”为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无线承载配置A,B和C中,A和“2”以及B和“4”建立的对应关系为例;无线承载配置C没有分配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因此,第二UE可以拒绝采用无线承载配置C的无线承载,第一UE可以不建立采用无线承载配置C的无线承载。
以下结合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一个具体示例:
如图4所示,UE1和UE2建立无线承载的步骤包括:
步骤401:UE1和UE2各自确认自身哪些逻辑信道标识未被占用或者 已被占用;
步骤402:UE1向UE2发送直接链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其中,直接链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有待建立的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的列表,以及未被占用或已被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
步骤403:UE2收到直接链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选择未被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无线承载;
步骤404:UE2回复直接链接连接建立消息,直接链接连接建立消息中携带逻辑信道标识和无线承载配置的对应关系;
步骤405:UE1收到直接链接连接建立消息后,按照对应关系,建立无线承载;
步骤406:如果某个无线承载配置没有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则代表UE2拒绝建立该无线承载,UE1只建立有逻辑信道标识的无线承载。
根据图4的建立无线承载的步骤,示例性的,以UE1中有1,2,3,4和5共5个逻辑信道标识和UE2中有1,2,3,4和5共5个逻辑信道标识为例:
UE1内部已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为3,5。未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为1,2,4。
UE2内部已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为1,5.未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为2,3,4。
UE1向UE2发送直接链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携带未被占用的逻辑信道标识为1,2,4,待建立的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的列表如表1所示:
UE2收到直接链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根据内部逻辑信道标识占用情况,建立如下无线承载:
A:RLC发送模式:UM,映射的QoS flow标识:1,3,PDCP SN长度为12比特,逻辑信道标识为2;
B:RLC发送模式:AM,映射的QoS flow标识:2,4,PDCP SN长度为8比特,逻辑信道标识为4。
UE2向UE1发送直接链接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携带无线承载和逻辑信道标识的对应关系为:
A:逻辑信道标识为2;
B:逻辑信道标识为4;
C:无逻辑信道标识。
UE1建立如下无线承载:
RLC发送模式:UM,映射的QoS flow标识:1,3,PDCP SN长度为12比特,逻辑信道标识为2;
RLC发送模式:AM,映射的QoS flow标识:2,4,PDCP SN长度为8比特,逻辑信道标识为4。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100,可以应用于直连链路连接建立请求端,如图5所示,所述装置100包括:第一发送模块110,第一接收模块120和第一建立模块130,其中,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100,配置为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20,配置为接收基于所述连接建立请求返回的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第二UE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所述第一建立模块130,配置为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还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无线承载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所述第一建立模块130,包括:
所述第一建立子模块131,配置为分别根据每个所述对应关系,选择与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
所述对应关系中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为:包含在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建立模块130,包括:
第二建立子模块132,配置为当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不具有所述对应关系时,不建立所述无线承载配置对应的无线承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UE的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包括:所述第一UE中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200,可以应用于连接建立响应端,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200包括:第二接收模块210、选择模块220、第二建立模块230和第二发送模块240,其中,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210,配置为接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所述选择模块220,配置为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所述第二建立模块230,配置为基于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240,配置为发送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 立消息包含: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
所述装置还包括:
分配模块,配置为为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一个所述无线承载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还包括: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建立模块230,还包括:
第三建立子模块231,配置为当所述无线承载配置未分配到对应的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时,拒绝基于所述无线承载配置对应的无线承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UE的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包括:所述第一UE中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生成模块110、第一发送模块120、第一确定模块130、接收模块210、第二确定模块220和第二发送模块230等可以被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基带处理器(BP,baseband processor)、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方法。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无线承载建立的装置3000 的框图。例如,装置30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7,装置30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3002,存储器3004,电源组件3006,多媒体组件3008,音频组件30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3012,传感器组件3014,以及通信组件3016。
处理组件3002通常控制装置30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30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30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30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30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3008和处理组件30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30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30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30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30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3006为装置30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30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30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3008包括在装置30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 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30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30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30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30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30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3004或经由通信组件30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30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3012为处理组件30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30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30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3014可以检测到装置30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组件为装置30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3014还可以检测装置3000或装置30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30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30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30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30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30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30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30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30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30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30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30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30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30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3000的处理器30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实施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实施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7)

  1. 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接收基于所述连接建立请求返回的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第二UE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还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无线承载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所述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包括:
    分别根据每个所述对应关系,选择与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
    所述对应关系中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为:包含在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不具有所述对应关系时,不建立所述无线承载配置对应的无线承载。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UE的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包括:所述第一UE中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
  6. 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基于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发送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
    所述方法还包括:
    为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一个所述无线承载配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还包括:
    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无线承载配置未分配到对应的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时,拒绝基于所述无线承载配置对应的无线承载。
  10. 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UE的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包括:所述第一UE中空闲的逻辑信道标识。
  11. 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发送模块,第一接收模块和第一建立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配置为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配置为接收基于所述连接建立请求返回的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第二UE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所述第一建立模块,配置为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还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无线承载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所述第一建立模块,包括:
    所述第一建立子模块,配置为分别根据每个所述对应关系,选择与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
    所述对应关系中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为:包含在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
  14. 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第二接收模块、选择模块、第二建立模块和第二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配置为接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所述选择模块,配置为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所述第二建立模块,配置为基于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配置为发送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建立无线承载的无线承载配置;
    所述装置还包括:
    分配模块,配置为为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一个所述无线承载配置。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还包括:
    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与每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分别分配的所述无线承载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17. 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能够有所述处理器运行的可执行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可执行程序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或6至10任一项所述逻辑信道标识确定方法的步骤。
PCT/CN2019/107349 2019-09-23 2019-09-23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WO2021056153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80002066.5A CN110832890B (zh) 2019-09-23 2019-09-23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US17/642,198 US20220322469A1 (en) 2019-09-23 2019-09-23 Radio bearer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PCT/CN2019/107349 WO2021056153A1 (zh) 2019-09-23 2019-09-23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107349 WO2021056153A1 (zh) 2019-09-23 2019-09-23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56153A1 true WO2021056153A1 (zh) 2021-04-01

Family

ID=69546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9/107349 WO2021056153A1 (zh) 2019-09-23 2019-09-23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2469A1 (zh)
CN (1) CN110832890B (zh)
WO (1) WO20210561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01785A (zh) * 2020-04-09 2020-1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配置方法、节能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17353888A (zh) * 2020-11-05 2024-01-0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6697A (zh) * 2017-05-04 2017-08-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mac控制单元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US10194483B2 (en) * 2014-04-24 2019-0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leasing a sidelink radio bearer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10225599A (zh) * 2018-03-02 2019-09-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调度请求配置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7469B (zh) * 2012-08-17 2019-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用户协作通信的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0110713B2 (en) * 2014-09-12 2018-10-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andling different protocol data unit types in a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455086B (zh) * 2015-08-05 2019-06-2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8605229A (zh) * 2016-02-02 2018-09-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tti配置方法、设备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94483B2 (en) * 2014-04-24 2019-0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leasing a sidelink radio bearer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7046697A (zh) * 2017-05-04 2017-08-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mac控制单元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10225599A (zh) * 2018-03-02 2019-09-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调度请求配置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HISILICON: "Support of RLC AM for unicast and related SLRB configuration", 3GPP DRAFT; R2-1907457 SUPPORT OF RLC AM FOR UNICAST AND RELATED SL RB CONFIGURATION,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vol. RAN WG2, no. Reno, USA; 20190513 - 20190517, 2 May 2019 (2019-05-02),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XP051711739 *
VIVO: "Packet duplication indication for PC5", 3GPP DRAFT; R2-1802005,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vol. RAN WG2, no. Athens, Greece; 20180226 - 20180302, 14 February 2018 (2018-02-14),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XP05139908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22469A1 (en) 2022-10-06
CN110832890B (zh) 2021-08-31
CN110832890A (zh) 2020-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19351A1 (zh) 传输配置指示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WO2021243618A1 (zh) 一种资源调度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JP7425890B2 (ja) ダイレクトリンクにおける宛先アドレスの選択方法、装置及び記憶媒体
CN107637123B (zh) 信息传递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80007583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Connection
JP2023021353A (ja) 情報多重伝送方法及び装置、情報受信方法及び装置
WO2020142995A1 (zh) 确定直连链路资源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WO2018218491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WO2021042336A1 (zh)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网络选择方法及装置和基站
JP2019517758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データ伝送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WO2021056153A1 (zh)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CN106717102B (zh) 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发送方法及装置
US20220159697A1 (en) Buffer indic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resource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nd user equipment
WO2021000323A1 (zh) 缓存状态报告发送方法和装置
WO2018058428A1 (zh) 建立回程链路的方法及装置
JP7317236B2 (ja) データ処理方法、データ処理装置、通信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WO2020258050A1 (zh) 确定无线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US2022015876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ata transmission
JP2018527765A (ja) サービス接続を確立する方法、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WO2023097532A1 (zh) 分组寻呼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9090723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1081731A1 (zh) 连接建立方法及装置、基站、用户设备和核心网设备
WO2019033431A1 (zh) 上行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和终端
WO2021109141A1 (zh) 通信连接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206090A1 (zh) QoS信息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994731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994731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