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1027784A1 -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 - Google Patents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1027784A1
WO2021027784A1 PCT/CN2020/108247 CN2020108247W WO2021027784A1 WO 2021027784 A1 WO2021027784 A1 WO 2021027784A1 CN 2020108247 W CN2020108247 W CN 2020108247W WO 2021027784 A1 WO2021027784 A1 WO 2021027784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geographic area
receiving end
communication range
control n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10824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刘是枭
纪子超
刘思綦
邬华明
姜炜
彭淑燕
Original Assignee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BR1120220024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BR112022002407A2/pt
Priority to KR1020227008186A priority patent/KR20220046639A/ko
Priority to EP20851933.0A priority patent/EP4016895A4/en
Priority to JP2022508585A priority patent/JP7430246B2/ja
Publication of WO2021027784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1027784A1/zh
Priority to US17/670,286 priority patent/US20220166561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3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locating network equipment

Definitions

  • the second sending module is used to send the coverage area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control node to the terminal;
  •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 provides an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pplied to the sending end, including:
  • the first information includes: a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 the relationship can be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eographic region identifier of the sender and the geographic region identifier of the receiver satisfies a specific condition, or the modulus calculation of the geographic region identifier of the sender and the geographic region identifier of the receiver satisfies a specific condition.
  • the receiving end performs HARQ feedback.
  •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number of layers in a geographic area adjacent to the geographic area where the sender is located
  • the receiving end implements one of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 J2112 if the number of layers is not zero, judge whether the receiving end is located in the i-layer geographic area adjacent to the geographic area where the transmitting end is located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of the receiving end and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of the transmitting end, if it is located in the i layer If it is within the geographic area, HARQ feedback is performed; if it is not within the i-layer geographic area, HARQ feedback is not performed;
  • the dividing rule for the geographic area within the coverage area of the control node where the sender is located is different from the rule for dividing the geographic area within the coverage area by the control node where the receiving end is located
  • the number of layers is not zero, when the coverage area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trol node where the sending end is located is the same as the coverage area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trol node where the receiving end is located, judge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ceiving end and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nding end Whether the receiving end is located within the j-layer geographic area adjacent to the geographic area where the transmitting end is located, if it is located within the j-layer geographic area, HARQ feedback is performed, and if it is not within the j-layer geographic area, HARQ feedback is not performed;
  •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s between the sender and the receiver
  • the PSSCH is the target resource.
  • the acquisition methods of the first resource, the second resource, the third resource, and the fourth resource include: at least one of control node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efinition, pre-configuration, negotiation between terminals, and other terminal instructions. And different resources can be obtained in different ways.
  • this disclosure provides several rules for the division of geographic regions and th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carr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SCI, and defines the behavior of the receiving end, which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high signaling overhead caused by carrying user real-time positioning coordinate information in related technologie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feedback overhead and increased interference caused by HARQ feedback at the remote receiver in the current multicast communication.
  • the sender can accurately determine whether to perform HARQ feedback through the content carried in the first information. This reduces communication overhead.
  • the first information includes: a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 the first information further includes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of the sending end and auxiliary indication information within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 the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 the receiving end is not within the range indicated by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 the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 the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 the first information includes: a coverage area identifier of the control node where the sending end is located, a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and the first information also includes a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of the sending end, and the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Also includes:
  •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ding end and the receiving end is the third threshold after the modular operation of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if the modular operation result of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between the transmitting end and the receiving end meets all According to the third threshold requirement, HARQ feedback is performed.
  • the first information includes: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or the first information include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side length of the geographical area and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and the geographical area division rule,
  • the first information includes the coverage area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trol node where the sending end is located, or the first information includes the coverage area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of the control node where the sending end is located, or the first information
  • a piece of information includes the coverage area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of the control node where the sending end is located, and the first information further includes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nding end, in the case that the coverage area of a control node belongs to a geographic area
  • th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minimum value in the at least one communication range
  •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value that is closest to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at least one communication range
  • the interface unit 980 is an interface for connecting an external device with the terminal 90.
  • the external device may include a wired or wireless headset port, an external power source (or battery charger) port, a wired or wireless data port, a memory card port, a port for connecting a device with an identification module, audio input/output (I/O) port, video I/O port, headphone port, etc.
  • the interface unit 980 may be used to receive input (for example, data information, power, etc.) from an external device and transmit the received input to one or more elements in the terminal 90 or may be used to communicate between the terminal 90 and the external device. Transfer data between.
  •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ding end and the receiving end is the difference threshold of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if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nding end and the receiving end is less than the difference threshold , The receiving end is within the range indicated by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indication;
  • the third determining module realizes one of the following:
  • HARQ feedback is performed.
  • the fourth execution module includes:
  • the receiving end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of the receiving end and the geographic area identifier of the transmitting end Whether it is located in the j-layer geographic area adjacent to the geographic area where the sender is located, if it is located in the j-layer geographic area, HARQ feedback is performed;
  •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 also provides a terminal, the terminal is a receiving end, and the specific structure of the receiving end is the same as the specific structure of the transmitting end shown in FIG. 9.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该信息发送方法,应用于发送端,包括: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Description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在2019年8月12日在中国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号No.201910741808.8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的新空口(New Radio,NR)旁链路(Sidelink,也称直接通信链路)标准化进程中,是支持组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功能的,对于组播通信来说,任何一个接收端反馈确认失败信息(Negative acknowledgment,NACK),发端都要进行重传。
这种前提下,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组播通信中,远距离的用户也能接收到该数据包,而且远距离的用户解码成功率随着距离的增加会降低,这样会导致这些用户反馈确认失败(Negative acknowledgment,NACK),从而导致发端用户进行一些不必要的重传。这些不必要的重传会对其他的用户产生额外的干扰,降低系统性能的同时还增加了反馈开销。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以解决相关技术中HARQ的反馈方式,导致信令开销大,系统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应用于发送端,包括:
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 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接收方法,应用于接收端,包括:
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应用于控制节点,包括:
发送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给终端;
其中,所述终端为接收端或发送端。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发送端,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第五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发送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接收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 盖区域标识。
第七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接收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信息接收方法的步骤。
第八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节点,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给终端;
其中,所述终端为接收端或发送端。
第九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节点,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
第十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或上述的信息接收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方案,通过利用第一信息辅助接收端进行HARQ反馈,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HARQ的反馈方式,导致信令开销大,系统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以此降低了通信开销。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发送端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表示接收端位置与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通信范围的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3表示接收端位置与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通信范围的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4表示接收端位置与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通信范围的关系示意图之三;
图5表示接收端位置与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通信范围的关系示意图之四;
图6表示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接收端的信息接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表示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控制节点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表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的模块示意图之一;
图9表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框图;
图10表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的模块示意图之二;
图11表示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节点的模块示意图;
图12表示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节点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详细描述。
在进行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时,首先对下面描述中所用到的一些概念进行解释说明。
相关技术中的新空口(New Radio,NR)旁链路(Sidelink)中,目前支持单播、组播和广播通信。其中,组播和单播通信是支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的。对于组播通信来说,是一对多的通信方式,在HARQ功能开启的状态下,组内任意一个接收端反馈NACK都会导致HARQ重传。对于距离的较远的接收用户,很容易因为信道质量较差、建筑遮挡等因素导致不能正确接收,从而导致重传。但是远距离的用户是否接收正确对整体系统性能的影响不大,并且发端用户也不会太关心远距离用户的接收成功率,所以这种情况的HARQ反馈往往是没有必要的,这种反馈反而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重传,对于其他正在发包的发送用户来说也增加了干扰,远距离用户的反馈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反馈开销,会降低系统性能。
所以基于一定范围的HARQ反馈机制被提出了,这种机制可以是基于收发端用户距离的,也可以是基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测量,具体采用哪一种还是两者都采用都没有确定。但是目前如何来确定收发端用户的距离还没有确定的方案,这是现存的一个问题。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车到外界(Vehicle-to-Everything,V2X)中,高层对地理区域的划分有一套规则,能将全地图的地理位置划分为很多地理区域(zone),每个zone会赋予一个id号。每个zone的长宽、长宽 维度上的复用因子都是可以高层配置的。长宽维度的复用因子指的是在长宽维度上zone id不同的数量,举个例子,若长维度上的复用因子为4,则在长的维度上只可能存在四个不同的zone id号(比如:0、1、2、3)。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也称终端)通过这套规则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的自己的经纬度信息能够计算得到自己的zone id。但是高层定义的zone id只是和资源池相关联。目前物理层对于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以及利用划分规则进行HARQ重传的规则流程还没有定义。
LTE高层对于zone的划分具体的计算规则(规则A)如下:
A11、假设一个UE的经纬度分别为(x,y);
A12、一个zone区域长和宽分别为L和W;
A13、在经度和维度的复用粒度为A和B;
A14、可分别计算该UE在经纬度的id号(x1,y1):x1=mod(floor(x/L;),A);y1=mod(floor(y/W),B)
A15、最终该UE的zone id为:id=y1*A+x1。
本公开针对相关技术中携带用户实时定位坐标信息会造成信令开销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
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应用于发送端,包括:
步骤101,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communication range)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HARQ的反馈方式,导致信令开销大,系统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以此降低了通信开销。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因该第一信息中不包括发送端的实时定位的位置坐标信息(即根据GNSS定位信息),可以节省发送第一信息的信令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M11、所述第一信息包括:通信范围指示;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即,zone id)。
M12、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M13、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M14、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
可选地,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所述第一信息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信息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指示:
M21、物理旁链路控制信息(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SCI);
M22、直接通信接口无线资源控制信息(PC5 RRC);
M23、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Medium Access 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 CE)。
下面分别从不同的情况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如下。
情况一、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
在此种情况下,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区域,划分规则与通信范围相关,每次发送端和接收端都会根据划分规则计算得到自己的地理区域标识,根据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
具体地,该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获取方式为:
根据地理区域的目标划分规则,确定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划分规则包括:
N11、地理区域的划分粒度与目标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目标通信范围为协议约定的至少一个固定值。进一步地,该目标划分规则为协议约定,且每次的地理区域的划分粒度由至少一 个预配置的固定值中的一个值决定,例如,该划分粒度为地理区域的边长和各个维度的复用因子,在实际应用时,将预配置的固定值中最小的通信范围作为划分粒度中的地理区域的边长。
例如,假设通信范围的最小值为50m,最大值为1000m,那么地理区域的划分粒度中的地理区域的边长可以等于通信范围的最小值50m,这个时候对于长宽维度的复用因子来说也可以确定了。通信范围的最大值为1000m,那么在通信范围最大的时候需要在长宽维度上离发送端1000m的范围内不能出现重复的地理区域标识,也就是说在长宽维度需要相隔20个地理区域才能出现重复的地理区域标识,这样才能保证通信的可靠性,所以在长宽维度上复用因子的取值最少为20。
N12、地理区域标识的计算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该计算公式,发送端可以计算得到自己的地理区域标识,例如,该计算方式可以为上述的规则A。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该目标划分规则为协议约定的,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通信协议就可以知道每次通信时所采用的目标划分规则,发送端和接收端利用该目标划分规则可以计算得到自己的地理区域标识。
还需要说明的是,地理区域标识的最大个数与长宽维度的复用因子(复用粒度)相关,为了降低传输地理区域标识的开销,每个地理区域标识可以对应一个码点,也就是说,当发送端得到自己的地理区域标识后,在传输时只需传输该地理区域标识对应的码点即可。
例如,假设地理区域的边长(长宽)的复用因子A和B都是4,则发送端给接收端发送的SCI中需要ceil(log2(A*B))个比特来指示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也就是4个比特。
具体地,在此种情况下,该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需要反馈HARQ的接收端区域,进一步地,该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N21、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
例如,该层数为n,也就是说,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的n层地理区域内的所有接收端都要进行HARQ反馈,特殊地,当n为0时,表明接收端和发送端处在相同的地理区域时才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假设通信范围对应存在4个码点,分别为00、01、10和11,对应的n值分别为0,1,2,3。如果发送端给接收端发送的SCI中携带的码点为01,对应的n值为1,假设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为10,则该地理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区域以及与该地理区域相毗邻的一层的地理区域内接收端都要进行HARQ反馈,如图2所示,图2中虚线框内的接收端都需要向发送端进行HARQ反馈。
N22、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例如,该地理距离为50m,即在与发送端相距50m以内的接收端都要进行HARQ反馈。
N23、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该关系可以为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满足特定条件,或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求模运算满足特定条件,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接收端才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该通信范围指示中包括一个第一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码点为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每个码点对应一个通信范围。
例如,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为n层,当码点01对应通信范围指示的取值为2,对应与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的2层地理区域的范围,假设码点数量为N,则发送端给接收端发送的SCI中可利用ceil(log2(N))个比特来指示通信范围指示。
例如,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当码点01对通信范围指示的取值为100m,对应与发送端距离在100m范围内的接收端都要进行HARQ反馈。
例如,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比如,表示地理区域标识之间的差值门限,当码点01的差值门限取值为4,则表明两个地理区域标识之间的差值要小于4时,接收端才会进行HARQ反馈。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执行以 下动作: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若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时,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因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信息不同,接收端的具体操作也不同,下面分别从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信息的角度,对接收端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的具体实现情况进行具体说明如下。
N31、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实现以下情况中的一项:
N311、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相同,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N312、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不相同,则接收端不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N313、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n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n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若不位于n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接收端不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N32、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实现以下情况中的一项:
N321、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确定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若第一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或者,若第二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或者,若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其中,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具体地,该第一距离为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距离的最大值,该第二距离 为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距离的最小值。
N322、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一参考点,获取第一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一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例如,该第一参考点为地理区域的中心点。
N323、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二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三参考点,获取第二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二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例如,该第二参考点和第三参考点均为地理区域的中心点。
N324、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获取第一参考值,若所述第一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例如,在此种情况下,计算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或模值,然后与某一定量(例如,地理区域的边长)作运算,将得到的运算结果作为第一参考值,若第一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表明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N33、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实现以下情况中的一项:
N331、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差值门限,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N332、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求模运算后的第一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取模运算结果符合所述第一门限要求,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例如,利用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进行取模运算得到运算结果,若该运算结果小于第一门限,则表明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或者,若该运算结果大于第一门限,则表明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 所指示的范围内。
进一步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所述第一信息中还可以包括: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述辅助指示信息用于在所述通信范围内进行至少一个目标区域的确定。
具体地,所述辅助指示信息,包括:第二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二目标码点为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每个码点对应通信范围内的一个目标区域。
例如,该辅助指示信息可以是通信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特定区域;每个特定区域可以用一个码点进行指示,一个码点也可以指示多个特定区域,也就是说,辅助指示信息包括预配置的至少一个码点,每个码点对应通信范围内的一个或者多个特定区域。
例如,在图2的基础上,如果发送端给接收端发送的SCI中还携带了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如果辅助指示对应包括4个码点,分别为00、01、10、11,对应的区域分别为通信范围内的均分四个局部区域:左上,右上,左下和右下方向的区域。如果发送端给接收端发送的SCI中携带的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指示码点为00,则如图3所示,位于图3中点划线区域内的接收端才需要向发送端进行HARQ反馈。
具体地,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执行以下动作: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若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时,根据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判断接收端是否在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若接收端在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此种情况下,接收端需要既位于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又位于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时,才向发送端进行HARQ反馈,有一种情况未满足,接收端也不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因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信息不同,接收端的具体操作也不同,具体地,接收端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的具体实现情况可参见N31- N33中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情况二、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区域,划分规则与每次通信的通信范围相关,每次发送端和接收端都会根据划分规则计算得到自己的地理区域标识,根据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
具体地,该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获取方式为:
根据所述地理区域划分规则,确定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包括:
M11、地理区域的边长指示信息;
M12、地理区域的各个维度的复用因子指示信息;
M13、地理区域标识的计算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该计算公式,发送端可以计算得到自己的地理区域标识,例如,该计算方式可以为上述的规则A。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传输该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因该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中包括地理区域的边长指示信息,同时,因第一信息中包括:地理区域的边长和通信范围的关系指示(也就是说,地理区域的边长是与每次数据包的通信范围相关的值,例如,地理区域的长宽为通信范围的1/Q倍,Q为正数),接收端根据上述的参数,便可以得到此次的通信范围,也就是说,在此种情况下,通信范围是隐式指示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M11、M12以及地理区域的边长和通信范围的关系指示都可以用一组候选码点表示,在进行传输时选择对应的码点组合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因地理区域划分规则是由发送端在每次通信时都会告知接收端的,接收端利用该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便可以计算得到自己的地理区域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执行以下动作: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接收端位 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若接收端不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不进行HARQ反馈;
其中,h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需要说明的是,h是由隐式指示的通信范围确定的。
假设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中,地理区域的长宽、长宽维度上的复用因子、地理区域的长宽和通信范围的关系值Q、通信范围都有4种码点,分别为00、01、10和11。长宽的对应值分别为:50m、100m、200m、400;长宽维度的复用因子对应的值分别为:1、2、4、8;地理区域的长宽和通信范围的关系值Q对应值分别为:1、2、4、8。如果发送端给接收端发送的SCI中携带的地理区域的长宽对应的码点为00(即50m);长宽维度对应的复用因子对应的码点为10(即4);地理区域的长宽和通信范围的关系值Q对应的码点为01(即2)。假设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为10,则该地理区域以及该地理区域相毗邻的两圈的地理区域内接收端都要进行HARQ反馈,如图4所示,图4中虚线框区域内的接收端都需要向发送端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所述第一信息中还可以包括: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述辅助指示信息用于在所述通信范围内进行至少一个目标区域的确定。
具体地,所述辅助指示信息,包括:第二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二目标码点为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每个码点对应通信范围内的一个目标区域。
例如,该辅助指示信息可以是通信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特定区域;每个特定区域可以用一个码点进行指示,一个码点也可以指示多个特定区域,也就是说,辅助指示信息包括预配置的至少一个码点,每个码点对应通信范围内的一个或者多个特定区域。
具体地,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执行以下动作: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接收端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判断接收端的位置是否 位于所述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若接收端的位置位于所述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否则,不进行HARQ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此种情况下,接收端需要既位于隐式确定的通信范围内,又位于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时,才向发送端进行HARQ反馈,有一种情况未满足,接收端也不进行HARQ反馈。
例如,在图2的基础上,如果发送端给接收端发送的SCI中还携带了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如果辅助指示对应包括4个码点,分别为00、01、10、11,对应的区域分别为通信范围内的均分四个局部区域:左上,右上,左下和右下方向的区域。如果发送端给接收端发送的SCI中携带的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指示码点为00,则如图5所示,位于图5中点划线区域内的接收端才需要向发送端进行HARQ反馈。
情况三、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区域,划分规则与控制节点覆盖区域标识(例如,基站的小区id)相关。
具体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属于一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在所述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还包括:接收控制节点通过第二信息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
具体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内有至少两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在所述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还包括:接收控制节点通过第二信息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对其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具体地,该控制节点指的是发送端所连接的控制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信息,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指示:
系统信息(System Information,SI)、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息、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Medium Access 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 CE)、物理旁链路控制信息(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SCI)、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和直接通信链路反馈控制信息(Sidelink Feedback Control Information,SFCI)。
还需要说明的是,若发送端获取到至少两个不同的覆盖区域标识,则所 述第一信息中携带的覆盖区域标识包括以下一项:
至少两个覆盖区域标识中随机的一个;
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对应的覆盖区域标识;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为每个覆盖区域标识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中最大的一个。
具体地,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执行以下动作:
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
具体地,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的方式包括以下一项:
H11、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进行HARQ反馈,否则,不进行HARQ反馈;
H12、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第一预设门限,进行HARQ反馈,否则,不进行HARQ反馈;
H13、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的模运算结果符合第二预设门限,进行HARQ反馈,否则,不进行HARQ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预设门限和第二预设门限可为协议约定、控制节点配置或发送端配置。
情况四、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区域,划分规则与控制节点覆盖区域标识(例如,基站的小区id)相关。
具体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属于一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在所述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还包括:接收控制节点通过第二信息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
具体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内有至少两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在所述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还包括:接收控制节点通过第二信息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对其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 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具体地,该控制节点指的是发送端所连接的控制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信息,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指示:
系统信息、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物理旁链路控制信息、下行控制信息和直接通信链路反馈控制信息。
还需要说明的是,若发送端获取到至少两个不同的覆盖区域标识,则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的覆盖区域标识包括以下一项:
至少两个覆盖区域标识中随机的一个;
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对应的覆盖区域标识;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为每个覆盖区域标识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中最大的一个。
进一步地,在此种情况下,该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需要反馈HARQ的接收端区域,进一步地,该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I11、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相毗邻的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层数;
I12、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例如,该地理距离为50m,即在与发送端相距50m以内的接收端都要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该通信范围指示中包括一个第一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码点为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每个码点对应一个通信范围。
具体地,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执行以下动作:
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的地理位置是否满足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因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信息不同,接收端的具体操作也不同,下面分别从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信息的角度,对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的具体实现情况进行具体说明如下。
I21、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 域相毗邻的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层数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实现以下情况中的一项:
I211、若所述层数为零、且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则进行HARQ反馈,若所述层数为零、且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不相同,则不进行HARQ反馈;
I212、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范围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范围相邻的m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m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若不位于m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不进行HARQ反馈;
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I22、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实现以下情况中的一项:
I221、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若第三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四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
具体地,该第三距离为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距离的最大值,该第四距离为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距离的最小值。
I222、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的第四参考点,获取第三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三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例如,该第四参考点为地理区域的中心点。
I223、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内的第五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内的第六参考点,获取第四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四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例如,该第五参考点和第六参考点均为地理区域的中心点。
I224、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获取第二参考值,若所述第二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例如,在此种情况下,计算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的差值或模值,然后与某一定量(例如,地理区域的边长)作运算,将得到的运算结果作为第二参考值,若第二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表明接收端需要进行HARQ反馈。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由接收端所连接的控制节点通知。
情况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区域,划分规则与控制节点覆盖区域标识(例如,基站的小区id)相关。
具体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属于一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在所述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还包括:接收控制节点通过第二信息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
具体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内有至少两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在所述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还包括:接收控制节点通过第二信息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对其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具体地,该控制节点指的是发送端所连接的控制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信息,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指示:
系统信息、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物理旁链路控制信息、下行控制信息和直接通信链路反馈控制信息。
还需要说明的是,若发送端获取到至少两个不同的覆盖区域标识,则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的覆盖区域标识包括以下一项:
至少两个覆盖区域标识中随机的一个;
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对应的覆盖区域标识;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为每个覆盖区域标识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中最大的一个。
进一步地,在此种情况下,该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需要反馈HARQ的接收端区域,进一步地,该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J11、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
J12、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J13、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
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该通信范围指示中包括一个第一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码点为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每个码点对应一个通信范围。
具体地,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执行以下动作: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所述发送端的位置,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因为接收端在此种情况下,也需要获取自己的地理区域标识,因此接收端需要获取覆盖其的控制节点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具体地,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所述发送端的位置,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的详细实现方式为:
获取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发送的其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若获取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并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所述发送端的位置,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 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还需要说明的是,若接收端未获取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因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地,接收端在根据通信范围指示进行HARQ反馈的判定时,也会有不同的方式,下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接收端根据通信范围指示进行HARQ反馈的判定进行具体说明如下。
J21、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相同
J211、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实现以下情况中的一项:
J2111、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相同,则进行HARQ反馈,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不相同,则不进行HARQ反馈;
J2112、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i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i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若不位于i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不进行HARQ反馈;
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J212、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实现以下情况中的一项:
J2121、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确定第五距离和第六距离,若第五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六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五距离和第六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五距离大于第六距离;
具体地,该第五距离为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距离的最大值,该第六距离 为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距离的最小值。
J2122、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七参考点,获取第四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四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例如,该第七参考点为地理区域的中心点。
J2123、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八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九参考点,获取第五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五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例如,该第八参考点和第九参考点均为地理区域的中心点。
J2124、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获取第三参考值,若所述第三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例如,在此种情况下,计算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或模值,然后与某一定量(例如,地理区域的边长)作运算,将得到的运算结果作为第三参考值,若第三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表明接收端需要进行HARQ反馈。
J213、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实现以下情况中的一项:
J2131、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差值门限,则进行HARQ反馈;
J2132、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求模运算后的第三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取模运算结果符合所述第三门限要求,则进行HARQ反馈;
例如,利用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进行取模运算得到运算结果,若该运算结果小于第三门限,则表明接收端需要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该运算结果大于第三门限,则表明接收端需要进行HARQ反馈。
J22、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 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相同
J221、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实现以下情况中的一项:
J2211、若所述层数为零,在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相同时,则进行HARQ反馈,若所述层数为零、且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不相同,则不进行HARQ反馈;
J2212、若所述层数不为零,在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j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j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若不位于j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不进行HARQ反馈;
其中,j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J222、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实现以下情况中的一项:
J2221、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第七距离和第八距离,若第七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八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七距离和第八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七距离大于第八距离;
具体地,该第七距离为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距离的最大值,该第八距离为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距离的最小值。
J2222、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十参考点,获取第六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六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例如,该第十参考点为地理区域的中心点。
J2223、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十一参考点、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十二参考点,获取第七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七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例如,该第十一参考点和第十二参考点均为地理区域的中心点。
J2224、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获取第四参考值,若所述第四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例如,在此种情况下,计算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或模值,然后与某一定量(例如,地理区域的边长)作运算,将得到的运算结果作为第四参考值,若第四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表明接收端需要进行HARQ反馈。
J223、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端实现以下情况中的一项:
J2231、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差值门限,则进行HARQ反馈;
J2232、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求模运算后的第三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取模运算结果符合所述第三门限要求,则进行HARQ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的情况三至情况五,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为第一预设码点,则接收端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的情况三至情况五,若接收端处于空闲态,则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还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情况一、情况四和情况五中,第一信息中需要传输通信范围指示的情况,若当一个传输块中复用的业务包的通信范围为至少一个时,所述通信范围指示满足以下情况中的至少一项:
X11、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一个通信范围;
X12、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的最小值;
X13、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的最大值;
X14、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的平均值;
X15、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通信范围的平均值最接近的通信范围值;
例如,当至少一个通信范围中包括:20m、50m、80m、100m四个值时,这四个值的平均值为62.5m,则选择与62.5最接近的50m作为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通信范围。
X16、根据服务质量参数确定通信范围指示中指示的通信范围。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获取第一旁链路(sidelink)信息,所述第一sidelink信息包含终端和其他终端之间的sidelink传输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HARQ-ACK),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报告和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中的至少一项。可选地,终端可以是发送或者接收终端,在此不做限制。
Y11、终端获取第一sidelink信息后,进一步可选地,在目标资源上将目标信息发送给控制节点。
情况1,上行链路上的第一资源,例如,物理上行控制信息(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或物理上行共享信息(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资源,用于传输第一sidelink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此种情况下,控制节点和终端之间采用Uu链路连接。
具体地,上行链路上的第二资源,例如,PUCCH或PUSCH资源,用于传输上行链路信息,其中上行链路信息指的是针对控制节点和终端之间的Uu链路传输对应的HARQ-ACK,CSI报告和SR中的至少一项。
进一步地,如果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出现重叠,此时用户的行为包含以 下至少一项:
11、基于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的类型确定目标资源
可选地,当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中的一者为PUCCH,另外一者为PUSCH时,确定PUSCH为目标资源。
12、基于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的类型确定目标信息,包含以下一项:
-丢弃PUCCH对应的信息;
例如,第一资源为PUCCH,第二资源为PUSCH,此时丢弃第一sidelink信息,目标信息为上行链路信息。
又例如第一资源为PUSCH,第二资源为PUCCH,此时丢弃上行链路信息,目标信息为第一sidelink信息。
-目标信息为第一sidelink信息和上行链路信息复用后的信息;
例如第一资源为PUCCH,第二资源为PUSCH,此时目标信息为第一sidelink信息和上行链路信息复用后的信息。
更具体地,例如第一资源为PUCCH,第二资源为PUSCH,确定PUSCH为目标资源,在PUSCH上发送第一sidelink信息和上行链路信息复用后的复用信息。
情况2,旁链路上的第三资源,例如PSFCH或者PSSCH资源,用于传输第一sidelink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此种情况下,控制节点和终端之间采用旁链路连接。
旁链路上的第四资源,例如PSFCH或者PSSCH资源,用于传输第二sidelink信息,其中第二sidelink信息指的是终端和控制节点之间的sidelink链路传输对应的HARQ-ACK,CSI报告和SR中的至少一项。
如果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出现重叠,此时用户的行为包含以下至少一项:
-基于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的类型确定目标资源;
可选地,当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中的一者为PSFCH,另外一者为PSSCH时,确定PSSCH为目标资源。
-基于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的类型确定目标信息,包含以下一项:
--丢弃对应PSFCH的信息;
例如第三资源为PSFCH,第四资源为PSSCH,此时丢弃第一sidelink信 息,目标信息为第二sidelink信息。
又例如第一资源为PSSCH,第二资源为PSFCH,此时丢弃第二sidelink信息,目标信息为第一sidelink信息。
--目标信息为第一sidelink信息和第二sidelink信息复用后的信息;
例如,第三资源为PSFCH,第四资源为PSSCH,目标信息为第一sidelink信息和第二sidelink信息复用后的信息。更具体地,例如第三资源为PSFCH,第四资源为PSSCH,确定PSSCH为目标资源,在PSSCH上发送第一sidelink信息和第二sidelink信息复用后的复用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资源、第二资源、第三资源、第四资源的获取方式包含:控制节点配置、协议定义、预配置、终端间协商、其他终端指示中的至少一项。且不同资源的获取方式可以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的类型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在此不做限制。上述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的类型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在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提供了几种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对应SCI携带信息的内容,并定义了接收端的行为,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携带用户实时定位坐标信息会造成信令开销较大的问题,同时能够解决目前组播通信中距离较远的接收端进行HARQ反馈引起的反馈开销过大和增加干扰的问题,发送端通过第一信息携带的内容,可以准确的判断是否进行HARQ反馈,以此降低了通信开销。
如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接收方法,应用于接收端,包括:
步骤601,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具体地,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需要反馈HARQ的接收端区域;
其中,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
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相毗邻的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层数;
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
具体地,所述通信范围指示中包括一个第一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码点为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每个码点对应一个通信范围。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通信范围指示,或者,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时,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述辅助指示信息用于在所述通信范围内进行至少一个目标区域的确定。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在所述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还包括:
根据地理区域的目标划分规则,确定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具体地,所述目标划分规则包括:
地理区域的划分粒度与目标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
地理区域标识的计算方式;
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范围为协议约定的至少一个固定值。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或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且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时,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在所述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地理区域划分规则,确定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具体地,所述地理区域划分规则由每次传输的通信范围确定;
其中,所述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包括:
地理区域的边长指示信息;
地理区域的各个维度的复用因子指示信息;
地理区域标识的计算方式。
具体地,所述辅助指示信息,包括:
第二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二目标码点为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每个码点对应通信范围内的一个目标区域。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在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时,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通信范围指示,且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时,在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时,根据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判断接收端是否在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接收端在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包括以下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相同,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 识不相同,则接收端不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n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n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若不位于n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接收端不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进一步地,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包括以下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确定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若第一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或者,若第二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或者,若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其中,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一参考点,获取第一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一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二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三参考点,获取第二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二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获取第一参考值,若所述第一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时,所述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包括以下一项: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 差值门限,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求模运算后的第一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取模运算结果符合所述第一门限要求,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以及所述第一信息中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情况下,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
若接收端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h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述若接收端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包括:
若接收端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判断接收端的位置是否位于所述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若接收端的位置位于所述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的情况下,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一项:
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进行HARQ反馈;
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第一预设门限,进行HARQ反馈;
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的模运算结果符合第二预设门限,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时,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的地理位置是否满足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相毗邻的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范围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范围相邻的m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m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进一步地,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若第三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四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的第四参考点,获取第三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三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内的第五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内的第六参考点,获取第四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四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获取第二参考值,若所述第二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中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所述发送端的位置,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在所述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所述发送端的位置,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
获取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发送的其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若获取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并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所述发送端的位置,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具体地,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相同,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 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i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i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具体地,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确定第五距离和第六距离,若第五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六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五距离和第六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五距离大于第六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七参考点,获取第四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四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八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九参考点,获取第五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五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获取第三参考值,若所述第三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具体地,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在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 理区域标识相同时,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在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j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j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j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具体地,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第七距离和第八距离,若第七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八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七距离和第八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七距离大于第八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十参考点,获取第六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六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十一参考点、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十二参考点,获取第七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七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获取第四参考值,若所述第四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具体地,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相同、 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或,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时,所述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差值门限,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求模运算后的第三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取模运算结果符合所述第三门限要求,则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在所述获取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发送的其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之后,还包括:
若接收端未获取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为第一预设码点,则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若接收端处于空闲态,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有关于接收端的描述均适用于该信息接收方法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与之相同的技术效果。
如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应用于控制节点,包括:
步骤701,发送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给终端;
其中,所述终端为接收端或发送端。
进一步地,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内有至少两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 所述信息发送方法还包括:
发送所述控制节点对其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可选地,所述信息发送方法,还包括:
根据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终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发送所述地理区域标识给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有关于控制节点的描述均适用于该信息发送方法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与之相同的技术效果。
如图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800,所述终端为发送端,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801,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具体地,所述第一信息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指示:
物理旁链路控制信息;
直接通信接口无线资源控制信息;
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通信范围指示时,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所述地理区域标识的确定方式为:
根据地理区域的目标划分规则,确定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划分规则包括:
地理区域的划分粒度与目标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
地理区域标识的计算方式;
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范围为协议约定的至少一个固定值。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通信范围指示,或者,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时,
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述辅助指示信息用于在所述通信范围内进行至少一个目标区域的确定。
可选地,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需要反馈HARQ的接收端区域;
其中,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
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相毗邻的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层数;
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
可选地,所述通信范围指示中包括一个第一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码点为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每个码点对应一个通信范围。
可选地,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用一个码点进行指示。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或,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且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时,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确定方式为:
根据所述地理区域划分规则,确定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地理区域划分规则由每次传输的通信范围确定;
其中,所述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包括:
地理区域的边长指示信息;
地理区域的各个维度的复用因子指示信息;
地理区域标识的计算方式。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指示信息,包括:
第二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二目标码点为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每个码点对应通信范围内的一个目标区域。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属于一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发送模块801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控制节点通过第二信息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内有至少两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发送模块801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控制节点通过第二信息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对其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信息,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指示:
系统信息、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物理旁链路控制信息、下行控制信息和直接通信链路反馈控制信息。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获取方式包括以下一项:
根据控制节点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对其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确定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接收控制节点发送的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 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若发送端处于空闲态,且所述发送端未接收到控制节点发送的覆盖区域标识,则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为第一预设码点。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若发送端获取到至少两个不同的覆盖区域标识,则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的覆盖区域标识包括以下一项:
至少两个覆盖区域标识中随机的一个;
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对应的覆盖区域标识;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为每个覆盖区域标识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中最大的一个。
可选地,当一个传输块中复用的业务包的通信范围为至少一个时,所述通信范围指示满足以下情况中的至少一项:
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一个通信范围;
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的最小值;
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的最大值;
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的平均值;
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通信范围的平均值最接近的通信范围值;
根据服务质量参数确定通信范围指示中指示的通信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该终端实施例是与上述应用于发送端的信息发送方法相对应的终端,上述实施例的所有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终端实施例中,也能达到与其相同的技术效果。
图9为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终端90为发送端,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910、网络模块920、音频输出单元930、输入单元940、传感器950、显示单元960、用户输入单元970、接口单元980、存储器990、处理器911、以及电源912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9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
其中,射频单元910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通过利用第一信息辅助接收端进行HARQ反馈,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HARQ的反馈方式,导致信令开销大,系统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以此降低了通信开销。
应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射频单元910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具体的,将来自网络侧设备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911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网络侧设备。通常,射频单元910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射频单元910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
终端通过网络模块920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如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
音频输出单元930可以将射频单元910或网络模块920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990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单元930还可以提供与终端9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单元930包括扬声器、蜂鸣器以及受话器等。
输入单元940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输入单元940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941和麦克风942,图形处理器9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960上。经图形处理器941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器990(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射频单元910或网络模块920进行发送。麦克风942可以接收声音,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射频单元910发送到移动通信网络设备的格式输出。
终端90还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950,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96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终端9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96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终端姿态(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传感器950还可以包括指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虹膜传感器、分子传感器、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单元960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显示单元960可包括显示面板9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961。
用户输入单元97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终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用户输入单元970包括触控面板9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972。触控面板97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971上或在触控面板971附近的操作)。触控面板9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 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911,接收处理器911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971。除了触控面板971,用户输入单元970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97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9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971可覆盖在显示面板961上,当触控面板97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911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911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96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9中,触控面板971与显示面板96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971与显示面板961集成而实现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接口单元980为外部装置与终端90连接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接口单元980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终端9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终端90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存储器99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990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99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911是终端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990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990内的数据,执行终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终端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911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911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 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911中。
终端9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912(比如电池),可选的,电源912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911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另外,终端90包括一些未示出的功能模块,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处理器910还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中应用于发送终端的信息发送方法中的其他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911,存储器990,存储在存储器990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91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911执行时实现应用于发送端的信息发送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应用于发送端的信息发送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如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100,所述终端为接收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101,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可选地,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需要反馈HARQ的接收端区域;
其中,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
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相毗邻的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层数;
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
可选地,所述通信范围指示中包括一个第一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码点为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每个码点对应一个通信范围。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通信范围指示,或者,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时,
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述辅助指示信息用于在所述通信范围内进行至少一个目标区域的确定。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在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01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还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地理区域的目标划分规则,确定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划分规则包括:
地理区域的划分粒度与目标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
地理区域标识的计算方式;
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范围为协议约定的至少一个固定值。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或,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且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时,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在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01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理区域划分规则,确定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地理区域划分规则由每次传输的通信范围确定;
其中,所述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包括:
地理区域的边长指示信息;
地理区域的各个维度的复用因子指示信息;
地理区域标识的计算方式。
可选地,所述辅助指示信息,包括:
第二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二目标码点为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每个码点对应通信范围内的一个目标区域。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在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01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若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时,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所述通信范围指示,且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时,在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01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若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时,根据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判断接收端是否在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若接收端在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实现以下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相同,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不相同,则接收端不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n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n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若不位于n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接收端不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进一步地,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实现以下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确定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若第一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或者,若第二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或者,若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其中,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一参考点,获取第一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一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二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三参考点,获取第二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二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获取第一参考值,若所述第一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时,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实现以下一项: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差值门限,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求模运算后的第一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取模运算结果符合所述第一门限要求,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所述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以及所述第一信息中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
第三执行模块,用于若接收端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h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执行模块,用于实现:
若接收端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判断接收端的位置是否位于所述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若接收端的位置位于所述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实现以下一项:
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进行HARQ反馈;
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第一预设门限,进行HARQ反馈;
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的模运算结果符合第二预设门限,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 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时,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的地理位置是否满足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相毗邻的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实现以下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范围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范围相邻的m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m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进一步地,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实现以下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若第三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四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的第四参考点,获取第三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三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内的第五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内的第六参考点,获取第四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四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 覆盖区域标识,获取第二参考值,若所述第二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中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四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所述发送端的位置,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执行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发送的其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第一执行单元,用于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若获取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并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所述发送端的位置,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具体地,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第一执行单元,用于实现以下至少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相同,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i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i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具体地,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 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第一执行单元,用于实现以下至少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确定第五距离和第六距离,若第五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六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五距离和第六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五距离大于第六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七参考点,获取第四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四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八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九参考点,获取第五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五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获取第三参考值,若所述第三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具体地,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第一执行单元,用于实现以下至少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在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相同时,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在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j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j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j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具体地,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第一执行单元,用于实现以下至少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第七距离和第八距离,若第七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八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七距离和第八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七距离大于第八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十参考点,获取第六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六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十一参考点、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十二参考点,获取第七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七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获取第四参考值,若所述第四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具体地,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或,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时,所述第一执行单元,用于实现以下至少一项: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 差值门限,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求模运算后的第三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取模运算结果符合所述第三门限要求,则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获取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发送的其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之后,还包括:
第二执行单元,用于若接收端未获取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五执行模块,用于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为第一预设码点,则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可选地,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六执行模块,用于若接收端处于空闲态,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该终端实施例是与上述应用于接收端的信息接收方法相对应的终端,上述实施例的所有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终端实施例中,也能达到与其相同的技术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为接收端,且该接收端的具体结构与图9所表示的发送端的具体结构相同。
具体地,接收端的射频单元,用于实现:
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还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的处理器还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中应用于接收端的信息接收方法中的其他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接收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应用于接收端的信息接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应用于接收端的信息接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如图1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控制节点1100,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1101,用于发送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给终端;
其中,所述终端为接收端或发送端。
可选地,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内有至少两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节点1100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控制节点对其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可选地,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终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地理区域标识给终端。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控制节点,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应用于控制节点的信息发送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应用于控制节点的信息发送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图12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控制节点的结构图,能够实现上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细节,并达到相同的效果。如图12所示,控制节点1200包括:处理器1201、收发机1202、存储器1203和总线接口,其中:
处理器1201,用于读取存储器1203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1202发送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给终端;
其中,所述终端为接收端或发送端。
在图12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2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2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12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
可选地,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内有至少两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处理器1201,用于读取存储器1203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1202发送所述控制节点对其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可选地,处理器1201,用于读取存储器1203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根据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终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发送所述地理区域标识给终端。
其中,该控制节点可以为网络侧设备、路侧单元(RSU)、中继设备(Relay)、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节点或与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不同的另一个终端;当控制节点为网络侧设备时,该网络侧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等,在此并不限定。
以上所述的是本公开的可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5)

  1.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应用于发送端,包括:
    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信息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指示:
    物理旁链路控制信息;
    直接通信接口无线资源控制信息;
    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通信范围指示时,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所述地理区域标识的确定方式包括:
    根据地理区域的目标划分规则,确定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所述目标划分规则包括:
    地理区域的划分粒度与目标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
    地理区域标识的计算方式;
    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范围为协议约定的至少一个固定值。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通信范围指示,或者,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时,
    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述辅助指示信息用于在所述通信范围内进行至少一个目标区域的确定。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 指示需要反馈HARQ的接收端区域;
    其中,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
    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相毗邻的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层数;
    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范围指示中包括一个第一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码点为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一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每个码点对应一个通信范围。
  8. 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用一个码点进行指示。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或,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且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时,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确定方式包括:
    根据所述地理区域划分规则,确定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所述地理区域划分规则由每次传输的通信范围确定;
    其中,所述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包括:
    地理区域的边长指示信息;
    地理区域的各个维度的复用因子指示信息;
    地理区域标识的计算方式。
  11. 根据权利要求5或9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所述辅助指示信息,包括:
    第二目标码点;
    其中,所述第二目标码点为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一个,且所述第二预设的至少一个码点中的每个码点对应通信范围内的一个目标区域。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属于一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在所述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控制节点通过第二信息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内有至少两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在所述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控制节点通过第二信息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对其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信息,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指示:
    系统信息、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物理旁链路控制信息、下行控制信息和直接通信链路反馈控制信息。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获取方式包括以下一项:
    根据控制节点发送的所述控制节点对其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确定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接收控制节点发送的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若发送端处于空闲态,且所述发送端未接收到控制节点发送的覆盖区域标识,则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为第一预设码点。
  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或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若发送端获取到至少两个不同的覆盖区域标识,则所述第一信息中携带的覆盖区域标识包括以下一项:
    至少两个覆盖区域标识中随机的一个;
    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对应的覆盖区域标识;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为每个覆盖区域标识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中最大的一个。
  1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当一个传输块中复用的业务包的通信范围为至少一个时,所述通信范围指示满足以下情况中的至少一项:
    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一个通信范围;
    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的最小值;
    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的最大值;
    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的平均值;
    若至少一个的通信范围中至少部分不相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通信范围的平均值最接近的通信范围值;
    根据服务质量参数确定通信范围指示中指示的通信范围。
  19. 一种信息接收方法,应用于接收端,包括:
    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需要反馈HARQ的接收端区域;
    其中,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
    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相毗邻的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层数;
    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
    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通信范围指示,或者,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时,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述辅助指示信息用于在所述通信范围内进行至少一个目标区域的确定。
  22.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在所述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还包括:
    根据地理区域的目标划分规则,确定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23.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或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且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时,在所述接收发 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地理区域划分规则,确定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24.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时,在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时,进行HARQ反馈。
  25.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所述通信范围指示,且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时,在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之后,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时,根据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判断接收端是否在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接收端在所述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26. 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包括以下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相同,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不相同,则接收端不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n层地理区域范围 内,若位于n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若不位于n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接收端不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27. 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包括以下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确定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若第一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或者,若第二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或者,若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其中,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一参考点,获取第一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一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二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三参考点,获取第二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二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获取第一参考值,若所述第一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28. 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时,所述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通信范围指示,判断接收端是否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包括以下一项: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差值门限,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求模运算后的第一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取模运算结果符合所述第一门限要求,则接收端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
  29.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所述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和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以及所述第一信息中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的情况下,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
    若接收端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h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30.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通信范围内的辅助指示信息,所述若接收端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包括:
    若接收端位于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h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判断接收端的位置是否位于所述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若接收端的位置位于所述辅助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31.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的情况下,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
  32.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一项:
    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进行HARQ反馈;
    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第一预设门限,进行HARQ反馈;
    若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的模运算结果符合第二预设门限,进行HARQ反馈。
  33.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通信范围指示时,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的地理位置是否满足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
  34.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相毗邻的控制节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范围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范围相邻的m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m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35.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当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若第三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四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的第四参 考点,获取第三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三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内的第五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内的第六参考点,获取第四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四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获取第二参考值,若所述第二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36.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中包括: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通信范围指示,以及所述第一信息中还包括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所述发送端的位置,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37.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在所述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所述发送端的位置,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
    获取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发送的其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根据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若获取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根据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并根据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所述发送端的位置,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
  38. 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 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相同,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i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i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39. 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确定第五距离和第六距离,若第五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六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五距离和第六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五距离大于第六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七参考点,获取第四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四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八参考点与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九参考点,获取第五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五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获取第三参考值,若所述第三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40.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 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毗邻地理区域的层数时,所述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若所述层数为零,在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且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与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相同时,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层数不为零,在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相同时,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判断接收端是否位于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相邻的j层地理区域范围内,若位于j层地理区域范围内,则进行HARQ反馈;
    其中,j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41.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时,所述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确定第七距离和第八距离,若第七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八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或者,若第七距离和第八距离的均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则进行HARQ反馈,其中,第七距离大于第八距离;
    根据接收端的定位信息、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十参考点,获取第六目标距离,若所述第六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根据接收端所在地理区域内的第十一参考点、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所在地理区域的第十二参考点,获取第七目标距离,若所述第七目标距离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 反馈;
    根据接收端的地理区域标识、所述发送端的地理区域标识和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获取第四参考值,若所述第四参考值小于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行HARQ反馈。
  42.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或,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和所述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相同、且所述通信范围指示用于指示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时,所述若接收端的位置在通信范围指示所指示的范围内,进行HARQ反馈,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差值门限,则进行HARQ反馈;
    若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关系为地理区域标识的求模运算后的第三门限时,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地理区域标识的取模运算结果符合所述第三门限要求,则进行HARQ反馈。
  43.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在所述获取接收端所在控制节点发送的其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之后,还包括:
    若接收端未获取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对覆盖范围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44. 根据权利要求31、33或36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为第一预设码点,则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45. 根据权利要求31、33或36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其中,所述信息接收方法,还包括:
    若接收端处于空闲态,不进行HARQ反馈或总是进行HARQ反馈。
  46.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应用于控制节点,包括:
    发送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给终端;
    其中,所述终端为接收端或发送端。
  47. 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其中,在一个控制节点覆盖的范围内有至少两个地理区域的情况下,所述信息发送方法还包括:
    发送所述控制节点对其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以及相邻控制节点对各自覆盖内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规则。
  48. 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还包括:
    根据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终端的地理区域标识;
    发送所述地理区域标识给终端。
  49. 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发送端,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50. 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发送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
  51. 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接收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用于辅助所述接收端判断是否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通信范围指示、地理区域边长与通信范围的对应关系、地理区域划分规则和所述发送端所在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
  52. 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接收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 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的步骤。
  53. 一种控制节点,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控制节点的覆盖区域标识信息给终端;
    其中,所述终端为接收端或发送端。
  54. 一种控制节点,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46至48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
  55.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如权利要求19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接收方法的步骤或如权利要求46至48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步骤。
PCT/CN2020/108247 2019-08-12 2020-08-10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 WO2021027784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BR112022002407A BR112022002407A2 (pt) 2019-08-12 2020-08-10 Método de envio de informações, método de recebimento de informações, terminal e nó de controle.
KR1020227008186A KR20220046639A (ko) 2019-08-12 2020-08-10 정보 송신 방법, 정보 수신 방법, 단말 및 제어 노드
EP20851933.0A EP4016895A4 (en) 2019-08-12 2020-08-10 PROCEDURE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INFORMATION, TERMINAL AND CONTROL NODE
JP2022508585A JP7430246B2 (ja) 2019-08-12 2020-08-10 情報送信、受信方法、端末及び制御ノード
US17/670,286 US20220166561A1 (en) 2019-08-12 2022-02-11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terminal, and control nod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41808.8A CN111835469B (zh) 2019-08-12 2019-08-12 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
CN201910741808.8 2019-08-12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7/670,286 Continuation US20220166561A1 (en) 2019-08-12 2022-02-11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terminal, and control nod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27784A1 true WO2021027784A1 (zh) 2021-02-18

Family

ID=72912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108247 WO2021027784A1 (zh) 2019-08-12 2020-08-10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66561A1 (zh)
EP (1) EP4016895A4 (zh)
JP (1) JP7430246B2 (zh)
KR (1) KR20220046639A (zh)
CN (2) CN114205056A (zh)
BR (1) BR112022002407A2 (zh)
WO (1) WO2021027784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29272A1 (zh) * 2012-08-20 2014-02-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lte的超远距离覆盖通信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7431581A (zh) * 2015-03-06 2017-12-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简化的harq管理
CN108293186A (zh) * 2015-11-30 2018-07-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服务的网络选择
CN111435873A (zh) * 2019-03-26 2020-07-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81634A1 (en) * 2006-09-25 2008-04-03 Jorma Kaikkonen Method, device, system and software product for adaptive feedback rate with packet-based connection
CN101741525B (zh) * 2008-11-07 2012-1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数据重传处理方法和系统
CN103167521B (zh) * 2011-12-16 2015-11-25 航通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适合超大范围覆盖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法及系统
WO2019004688A1 (ko) * 2017-06-26 2019-0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v2x 통신을 위한 단말의 동작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단말
CN113632509A (zh) 2019-04-02 2021-11-0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
US20220322133A1 (en) * 2019-06-25 2022-10-06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29272A1 (zh) * 2012-08-20 2014-02-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lte的超远距离覆盖通信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7431581A (zh) * 2015-03-06 2017-12-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简化的harq管理
CN108293186A (zh) * 2015-11-30 2018-07-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服务的网络选择
CN111435873A (zh) * 2019-03-26 2020-07-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及终端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for sidelink", 3GPP DRAFT; R1-1907274_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FOR SIDELINK,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vol. RAN WG1, no. Reno, USA; 20190513 - 20190517, 13 May 2019 (2019-05-13),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XP051728714 *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4016895A4 *
SEQUANS COMMUNICATIONS: "On HARQ procedure for NR sidelink", 3GPP DRAFT; R1-1907083 - 7.2.4.5 V2X SL HARQ,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vol. RAN WG1, no. Reno, USA; 20190513 - 20190517, 13 May 2019 (2019-05-13),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XP051728529 *
VIVO: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 for NR sidelink", 3GPP DRAFT; R1-1906142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 FOR NR SIDELINK,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vol. RAN WG1, no. Reno, USA; 20190513 - 20190517, 13 May 2019 (2019-05-13),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XP05172759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16895A4 (en) 2022-10-19
JP7430246B2 (ja) 2024-02-09
EP4016895A1 (en) 2022-06-22
JP2022544255A (ja) 2022-10-17
KR20220046639A (ko) 2022-04-14
CN111835469A (zh) 2020-10-27
BR112022002407A2 (pt) 2022-04-26
CN111835469B (zh) 2022-01-11
CN114205056A (zh) 2022-03-18
US20220166561A1 (en) 2022-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95896A1 (zh) 波束失败恢复请求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0063674A1 (zh) 旁链路的链路失败检测方法及终端
WO2019134669A1 (zh) 无线链路失败的处理方法、用户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WO2020192219A1 (zh) 定位测量信息上报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WO2021197122A1 (zh) Harq-ack的反馈模式确定方法、配置方法及设备
JP7171763B2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ビーム障害回復方法及び装置
WO2020134193A1 (zh) 资源预留方法及设备
WO2021031826A1 (zh) 物理旁链路反馈信道的功率控制方法及终端
WO2020048256A1 (zh) 确定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21129478A1 (zh) 小区拥塞的处理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0156070A1 (zh) 功率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和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083337A1 (zh) 无线链路失败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9238027A1 (zh) 链路质量监测方法及终端
WO2021218857A1 (zh) 非周期定位报告的传输方法及设备
WO2020192548A1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及终端
WO2020088475A1 (zh) 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20063210A1 (zh) 功率余量上报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1027784A1 (zh)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
WO2017147743A1 (zh) 视频优化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9157915A1 (zh) Csi资源类型的确定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WO2020249095A1 (zh) 资源获取方法、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WO2018177049A1 (zh)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1204046A1 (zh) Tbs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0164513A1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21204153A1 (zh) 资源开销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085193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50858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J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REG Reference to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BR

Ref legal event code: B01A

Ref document number: 11202200240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BR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700818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K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085193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20314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02200240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B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2

Effective date: 202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