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0244397A1 - 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0244397A1
WO2020244397A1 PCT/CN2020/091920 CN2020091920W WO2020244397A1 WO 2020244397 A1 WO2020244397 A1 WO 2020244397A1 CN 2020091920 W CN2020091920 W CN 2020091920W WO 2020244397 A1 WO2020244397 A1 WO 2020244397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der box
exchange tube
channel
distribu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09192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董军启
张伟伟
史鑫
Original Assignee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10474667.8 external-priority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1047466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2033186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1057935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2146475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1062067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2212720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1099576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2682981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0244397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0244397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 F28F9/013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for tubes or tube-assemblies

Abstract

一种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其中,集管箱(1, 2)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11),主体(11)的第一侧面(114)和第二侧面(115)之间具有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与至少一个分配通道(111)连通的至少一个安装槽(113)从第一侧面(114)面向第二侧面(115)凹陷形成。集管箱(1, 2)还包括至少一个流体通道(112),其沿着多个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延伸并连通至少部分的分配通道(111)。该集管箱(1, 2)中的分配通道(111)和安装槽(113)设置于一体成型的主体(11),因而具有较好的耐压性能。

Description

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6月3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910474667.8、发明名称为“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于2019年6月28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910579353.4、发明名称为“集流管及换热器”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于2019年10月18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910995764.1、发明名称为“换热器”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以及于2019年7月10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910620675.9、发明名称为“换热器”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这些专利申请的相关内容以引用的形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采用CO 2等作为冷媒的换热器,由于CO 2系统压力高,对换热器的集管箱也提出了很高的耐压性能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耐压性能较好的集管箱、具有该集管箱的换热器以及该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管箱,其包括:
一体成型的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包括至少两个分配通道、至少一个安装槽、第一侧面及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所述至少两个分配通道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所述分配通道的至少一端贯穿所述第一主体,所述安装槽贯穿所述第一侧面且用以与换热管相连,所述安装槽与至少一个所述分配通道连通;以及
至少一个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沿所述分配通道的排列方向延伸并连通至少部分所述分配通道,所述流体通道的至少一端贯穿所述集管箱,所述流体通道用以供介质流入或流出。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换热器,其包括壳体、换热芯体、第一集管箱以及第二集管箱,所述第一集管箱和所述第二集管箱为前述的集管箱,所述壳体环绕至少部分所述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个所述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彼此平行设置,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容纳于所述第一集管箱的安装槽,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容纳于所述第二集管箱的安装槽,所述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管箱的分配通道和所述第二集 管箱的分配通道。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管箱、第二集管箱以及换热芯体;
所述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和至少一个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管箱,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集管箱;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管箱,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集管箱;
所述第一集管箱包括第一筋、第一分配通道、第二分配通道、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以及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分配通道和所述第二分配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筋的两侧,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筋的两侧,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有所述第一分配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所有所述第二分配通道,所述第一安装槽贯穿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安装槽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分配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槽贯穿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安装槽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分配通道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筋、所述第一分配通道、所述第二分配通道、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形成于一体成型的所述第一主体;
所述第二集管箱包括连接通道;
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分配通道和所述连接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分配通道和所述连接通道。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集管箱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将铝材加工成具有一定形状大小的铝块;
在铝块内部加工出多个彼此平行的分配通道,相邻两个分配通道之间具有中间筋;
在铝块内部沿多个所述分配通道的排列方向加工出贯穿至少部分所述分配通道的流体通道;
从铝块的表面向内部加工出多个彼此平行且不穿透所述铝块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多个所述分配通道的排列方向延伸,且至少贯穿一个中间筋。
本申请的集管箱包括相互连通的分配通道、流体通道、安装槽,其分配通道和安装槽设置于一体成型的第一主体,由于第一主体一体成型使之耐压强度较好,从而使集管箱具有较好的耐压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换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换热器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集管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集管箱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集管箱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集管箱的剖面示意图三;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集管箱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集管箱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集管箱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集管箱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集管箱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集管箱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换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第一主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2至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换热器的第一集管箱的剖视示意图;
图25和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换热器的第二集管箱的剖视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隔板的第一个实施例与第一集管箱、第二集管箱、换热芯体的装配时的主视图;
图28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隔板的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集管箱、第二集管箱、换热芯体的装配时的主视图;
图29是图21示出的第一主板为其他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四的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示出的第一主体和第一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五的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示出换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实施例六的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5示出换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实施例八的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图37示出换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实施例九的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39示出换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41是本申请实施例十的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第一集管箱11、第一主体11a、第一筋11h1、第一孔11h2、第二孔11i、第二筋11j、第三筋111、分配通道111a、第一分配通道111b、第二分配通道1111、中间筋112、流体通道112a、第一流体通道112b、第二流体通道113、安装槽113a/113a'、第一安装槽113b/113b'、第二安装槽114、第一侧面115、第二侧面116、第三侧面1161、开孔117、第四侧面118、第一通孔119、第二通孔
12、第一堵盖13、第一主板131、主体部1311、狭槽1311a、第一狭槽1311b、第二狭槽132、延伸部1321、第一延伸部1322、第二延伸部1331、第一凸条1332、第二凸条138、第三通孔139、第四通孔14、紧固件15、第一端盖151、第一凹槽部1511、第一边沿部1512、第一折弯部152、流体孔16、第一中间板161、长条孔
2、第二集管箱211、连接通道212、连接槽
3、壳体30、换热腔301、第一开口302、第二开口303、第一腔304、第二腔31、第一壳体32、第二壳体33、第一延伸部34、第二延伸部35、翻边
4、换热芯体41、换热管411/411a、第一换热管412/412a、第二换热管413、第一端414、第二端42、换热件
5、隔板51、间隙52、连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 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集管箱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壳体3和换热芯体4。换热芯体4包括多个换热管41,且多个换热管41彼此平行设置。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壳体3与换热芯体4之间形成有供流体介质流动的通路,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和换热管41之间形成有供第一介质流动的通路。
如图1-4所示,壳体3环绕换热芯体4的至少部分设置,壳体3包括位于壳体3内部的换热腔30、与换热腔30连通且用以让流体介质流入的第一开口301、以及与换热腔30连通且用以让流体介质流出的第二开口302。壳体3与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配合作用,用于环绕包覆换热芯体4。本实施例中,上述壳体3的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一集管箱1,另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二集管箱2,换热腔30的两端分别被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密闭。当流体介质从第一开口301流入后,该流体介质与第一介质能够通过换热芯体4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流体介质再从第二开口302流出换热器。
可选地,上述壳体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两块以上的板组装的结构。当其为两块以上的板组装的结构时,相邻两块板之间可以通过钎焊固定,并且最终环绕包覆换热芯体4。此外,上述两块以上的板可以是长条板,其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换热芯体4的长度, 多个长条板环绕换热芯体4设置。上述两块以上的板还可以是环形板,即单个环形板能够环绕部分换热芯体4,且多个环形板的宽度之和大于或者等于换热芯体4的长度。
于本实施例中,上述壳体3包括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该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结构大致相同,均大致呈L形结构。当将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装配时,是将第一壳体31以正置的L形方式贴合在换热芯体4的外侧,将第二壳体32则以倒置的L形方式贴合在换热芯体4外,使得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大致形成一个完整的矩形壳体3。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连接处可以通过钎焊固定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均可以是铝板,其可以通过钎焊方式焊接于换热芯体4外。
此外,可参照图4,上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一侧设置第一延伸部33,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未延伸第一延伸部33的一侧设置第二延伸部34,第一壳体31的第一延伸部33能够与第二壳体32的第二延伸部34相搭接,同样的,第二壳体32的第一延伸部33能够与第一壳体31的第二延伸部34相搭接,通过对第二延伸部34与第一延伸部33的搭接位置进行钎焊,其能够增加焊接面积,便于焊接组装,而且也使得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焊接后的强度更高。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延伸部33由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一侧水平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34为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另一侧向平行于第一延伸部33的方向延伸而成(也可以采用折弯方式形成),随后将第一壳体31以正置的L形方式放置,将第二壳体32则以倒置的L形方式放置,使得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大致形成一个完整的矩形壳体3。在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2的拼接的位置,第二延伸部34与第一延伸部33重叠设置,以壳体3由内至外的角度看,上述第二延伸部34位于第一延伸部33的外侧,即第二延伸部34的内壁面与第一延伸部33的外壁面贴合。上述结构能够降低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2的装配难度,并增加焊接面积,提高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焊接后的强度。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第二延伸部34的位置及形状不变,第一延伸部33则先垂直于未设置第二延伸部34的侧面向外延伸,随后水平延伸一定距离,使得第一壳体31上的第一延伸部33搭接于第二壳体32上的第二延伸部34的外侧(以壳体3由内至外的角度看),此时第二延伸部34的外壁面与第一延伸部33的内壁面贴合。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不再设置第二延伸部34,而是在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处于装配状态时,以第一壳体31为例,第一壳体31的第一延伸部33水平延伸至第二壳体32不再设置第二延伸部34的一侧处,随后垂直向整个壳体3的内侧延伸, 即第一延伸部33为大致L形结构,其能够搭扣贴合在第二壳体32不再设置第二延伸部34的一侧外。
于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壳体3包括本体部(未标号)和翻边35,壳体3两侧端部的周向设有翻边35,上述翻边35为壳体3的端部沿远离换热芯体4的方向延伸形成,翻边35连接第一集管箱1和本体部,或者连接第二集管箱2与本体部。
具体地,在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两侧周向延伸有上述翻边35,该翻边35用于贴合于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侧面114和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侧面114,随后即可对该贴合位置钎焊固定,实现第一壳体31、第二壳体32与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之间的固定。可选地,在设置第一延伸部33和第二延伸部34的位置可以不设置翻边35,以便两者搭接时的钎焊。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结构还可以大致呈C字形结构,其装配方式与L形结构的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相同。上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结构还可以是不同的形状结构,只需满足两者能够拼接成为一个壳体3即可。
本实施例中,在壳体3上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一开口301和第二开口302,第一开口301和第二开口302的数量相同。其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1上设置作为进口的第一开口301,在第二壳体32上对应设置作为出口的第二开口302;也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1上设置作为出口的第二开口302,在第二壳体32上对应设置作为进口的第一开口301;也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1上同时设置作为进口的第一开口301和作为出口的第二开口302;也可以是在第二壳体32上同时设置作为进口的第一开口301和作为出口的第二开口302,本申请不予限制,不影响流体介质的流动顺畅和换热效果即可。
换热芯体4包括多个换热管41,多个换热管41彼此平行设置,换热管41的一端接于第一集管箱1,另一端接于第二集管箱2,换热管41设有连通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的内腔。
可选地,上述换热管41可以是扁管,扁管开设有彼此平行的多个通道,第一介质在通道中流动;上述换热管41也可以由成排铺设的若干圆管组成,第一介质分别进入该排圆管内并同时流动于该排圆管。
上述换热管41宽度方向的侧壁与壳体3贴合,例如,在换热管41为扁管时,该扁管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与壳体3钎焊贴合。当换热管41为成排圆管时,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圆管与壳体3处于线接触,该线接触位置被钎焊。
可选地,换热芯体4还可以包括多个换热件42,换热件42至少部分与换热管41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上述换热芯体4包括若干换热件42和若干换热管41,且若干换热件42与若干换热管41一一交替设置。
换热件42成组设置,每组换热件42均成排铺设于与其相邻的换热管41的上方或下方,以加强换热管41内的第一介质的热量传递效果。可选地,换热件42与换热管41之间采用钎焊固定。
可选地,每组换热件42的整体铺设面积与换热管41的面积相同或基本相同,以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换热件42的长度不大于换热管41的长度,换热件42的宽度不大于换热管41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换热件42可以是呈片状的翅片,也可以是其它能够实现热传递的片状结构。上述换热件42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组合结构。
相邻的两个换热管41之间和/或所述换热管41与所述壳体3之间形成通道,流体介质能够进入通道与换热管41内的第一介质进行热交换。
示例性地,换热芯体4的最上端以及最下端均为换热件42,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换热管41与壳体3之间形成有通道,每相邻两个换热件42之间均设置换热管41,该结构的设置,能够充分利用换热管41的可换热面积,提高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然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在换热芯体4的最上端以及最下端设置换热管41,相邻两个换热管41之间均设置有换热件42。
本实施例中,上述换热芯体4的整体结构可以是长方体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立体图形结构。当然可以理解的,上述立体图形结构可以是规则的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本申请不予限制,不影响换热效果即可。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的结构大致相同且大致对称设置在换热芯体4的两端,区别在于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的其中一个用于第一介质的流入,另一个用于第一介质的流出。
由于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的结构大致相同,以下说明以第一集管箱1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5-1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集管箱1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当然,第一集管箱1也可以是为其他形状,例如D形、圆柱形等,能完成换热即可。
第一集管箱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主体11,流体通道112设于一体成型的第一主体11。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1为如图5所示的六面体结构,包括第一侧面114(前侧面)、与第一侧面114相对的第二侧面115(后侧面)、连接第一侧面114的顶部与第二侧面115的顶部 的第三侧面116、连接第一侧面114的底部与第二侧面115的底部的第四侧面117。
壳体3的翻边35贴合于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侧面114和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侧面114,随后即可对该贴合位置钎焊固定,实现壳体3与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之间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集管箱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集管箱2,在壳体3内形成流体介质的流通通路。
第一主体11包括多个彼此平行设置的分配通道111,多个分配通道111均设置于第一侧面114与第二侧面115之间,分配通道111的至少一端贯穿所述第一主体11,即分配通道111可以只有一端贯穿第一主体11,也可以两端均贯穿第一主体11。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分配通道111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上贯穿第三侧面116而形成开孔1161,多个分配通道111沿左右方向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分配通道111的中心等间距的呈直线状的间隔分布于第一主体11。分配通道111的中心为理解为横截面形状的中心点,例如圆形的圆心,椭圆形长轴与短轴的交点,三角形三条垂直线的交点等。可选地,多个分配通道111的中心形成的直线与第一侧面114大致平行,且位于上侧面和/或下侧面的正中间。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多个分配通道111的中心可以等间距均匀分布,也可以不等间距均匀分布;多个分配通道111的中心可以呈直线分布,也可以不呈直线分布;呈直线分布时,多个分配通道111的中心形成的直线可以位于上侧面和/或下侧面的中间,也可以不位于上侧面和/或下侧面的中间,只要不影响第一介质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多个分配通道111的具体分布情况,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实际需求进行多种设计搭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分配通道111的横截面为形状大小一致的圆形,分配通道111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一致,每个分配通道111的容积相似,分配效果更均匀。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分配通道111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受限制,例如,分配通道11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腰形,也可以是异形;多个分配通道111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分配通道可以为均匀的通道,也可以为不均匀的通道,只要不影响第一介质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分配通道111的横截面形状的形状大小的设置,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实际需求灵活设计。
分配通道111向下贯穿第一主体11的第四侧面117形成穿孔(图中未标示),若分配通道为均匀的通道,则穿孔的形状大小与分配通道111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一致。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分配通道111间设有中间筋1111,以增强第一主主体11的强度,且分隔相邻的两个分配通道111,中间筋1111的延伸方向与分配通道111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筋1111上设有开口或通槽,使相邻的两个分配通道111导通。
第一集管箱1包括密封封堵开孔1161和所述穿孔的封堵元件。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一中,封堵元件为第一堵盖12。以封堵开孔1161为例,第一堵盖12用于封堵开孔1161并密封分配通道111,第一堵盖12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开孔1161的数量,第一堵盖12具有一定厚度,保证第一堵盖12的强度。第一堵盖12的截面形状与开孔1161的轮廓形状大致相同,且第一堵盖12的截面大小略大于开孔1161的大小。可选地,开孔1161为圆形时,第一堵盖12为圆柱体,第一堵盖12的截面的半径略大于开孔1161的半径。可选地,至少部分第一堵盖12插入开孔1161,第一堵盖12的下端面低于第一主体11的第三侧面116。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堵盖12的上端面与第一主体11的第三侧面116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堵盖12的上端面也可以高于第一主体11的第三侧面116,只要保证第一堵盖12的下端面低于第一主体11的第三侧面116,完成分配通道111的密封即可。
第一主体11包括多个安装槽113,安装槽113贯穿第一侧面114,安装槽113与至少一个分配通道111连通。
换热管41的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主体11,另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主体11,实现供第一介质流动的密封通道。一个安装槽113对应连接一个换热管41,换热管41的一端容纳于第一集管箱1的安装槽113,另一端容纳于第二集管箱2的安装槽113,形成第一介质的流通通路。可选地,上述安装槽113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换热管41的宽度,安装槽113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换热管41的厚度。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换热管41的端部容纳于安装槽113,但换热管41插入第一主体11的深度小于安装槽113的深度(如图3所示),原因在于相邻分配通道111间设有中间筋1111,若换热管41的端面与中间筋1111贴合,第一介质不能进入换热管41正对着中间筋1111的部分通道,为充分利用换热管41的换热面积,换热管41的端面与中间筋1111留有间隙,第一介质可通过间隙流入正对着中间筋1111的部分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13为沿左右或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槽,安装槽113的开口的形状可以为方形,也可以为腰形,也可以为异形,不影响第一介质的流动,且不影响与换热管41的密封配合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安装槽113的剖面的形状为方形,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安装槽113的剖面的形状也可以是U形,也可以的V形,也可以是异形,不影响第一介质分配通道111与安装槽113的连通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与多个所述安装槽113的排列方向垂直设置,如图5-8所示,沿左右方向,安装槽113设有一个,沿上下方向,安装槽113设有多个。多个安装槽113的开口形成于第一侧面114,其在第一侧面114沿上下方向彼此平行 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与多个所述安装槽113的排列方向垂直设置,如图9-10所示,沿左右方向,安装槽113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安装槽113设有多个,多个安装槽113成矩阵状分布排列。沿左右方向,多个安装槽113被中间筋1111分隔开,分隔安装槽113的中间筋1111可以设有开口或通孔,也可以不设有开口或通孔。每个安装槽113连接一个换热管41,可以理解的是,沿左右方向,换热管41设有多排。若分隔安装槽113的中间筋1111不设有开口或通孔,可以配合第二集管箱2和换热管41的结构设计,实现多流程的设计。
如图6和图8所示,安装槽113具有一定的深度,安装槽113的深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主体11的厚度,即安装槽113不两端贯穿第一主体11设置。安装槽113可以理解为自第一侧面114向第二侧面115方向凹陷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14为前侧面,第二侧面115为后侧面,安装槽113的开口朝向前方,安装槽113的凹陷方向从前往后。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安装槽113也可以贯穿第一主体11设置,但需要另外设置封堵的部件,封堵安装槽113在后侧面形成的开口,引导第一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安装槽113与分配通道111大致垂直设置,如图5-8所示,安装槽113从左往右贯穿所有分配通道111和所有中间筋1111,每个安装槽113连通所有分配通道111,安装槽113被分配通道111和中间筋1111分割为多个部分,从上至下看,安装槽113与分配通道111重合的部分,安装槽113没有实体底壁,实现第一介质从分配通道111到安装槽113然后流入换热管41的流通通路;安装槽113与中间筋1111重合的部分经过加工后中间筋1111被去除,此时相邻两个分配通道111可连通。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安装槽113与分配通道111大致垂直设置,如图9-10所示,每个安装槽113从左往右贯穿部分分配通道111和部分中间筋1111,安装槽113连通部分相邻的分配通道111,此时,每个安装槽113被分配通道111和中间筋1111分割为多个部分,从上至下看,安装槽113与分配通道111重合的部分,安装槽113没有实体底壁,实现第一介质从分配通道111到安装槽113然后流入换热管41的流通通路;安装槽113与中间筋1111重合的部分经过加工后中间筋1111被去除,此时与同一个安装槽113连通的分配通道111可连通。可选地,若分隔相邻两个安装槽113的中间筋1111不设有开口或通孔,相邻两个安装槽113不连通。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安装槽113与分配通道111大致平行设置。每个安装槽113至少连通一个分配通道111。可选地,如图11所示,一个分配通道111对应连通一个安装槽113,即每个安装槽113的全部底壁伸入一个分配通道111,此时安装槽113没有实体底壁,安装槽 113的数量与分配通道111的数量相等。可选地,如图12所示,沿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每个分配通道111的宽度大于至少两个安装槽113的宽度之和,一个分配通道111连通多个安装槽113,即多个安装槽113的全部底壁伸入一个分配通道111,此时安装槽113没有实体底壁。可选地,如图13所示,沿分配通道111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多个安装槽113,多个安装槽113的底壁伸入同一个分配通道111,此时安装槽113没有实体底壁,多个安装槽113连通一个分配通道111,多个安装槽113呈矩阵状分布。可选地,如图14所示,沿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每个安装槽113的宽度大于一个分配通道111的宽度,每个安装槽113的底壁伸入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此时相邻两个安装槽113被中间筋1111分隔开,多个分配通道111连通一个安装槽113。
第一集管箱11包括至少一个流体通道112。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流体通道112设于第一主体11的内部,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为左右方向,由于流体通道112贯穿所有分配通道111设置,故流体通道112的延伸方向与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即为左右方向。流体通道112为第一介质从换热器外部流入或流出的通道,故流体通道112的至少一端贯穿所述第一主体11,流体通道112贯穿第一主体11并在左侧面和/或右侧面形成第三孔(图中未标示),至少一个第三孔用于第一介质的流入或流出。可选地,流体通道112同时贯穿左侧面和右侧面形成两个第三孔,一个第三孔用于第一介质的流入或流出,另一个第三孔被封堵件(图中未标示)密封住。
可选地,当第一集管箱1用于第一介质的流入,第二集管箱2用于第一介质的流出时,第一集管箱1的第三孔设置于第一集管箱1的上端处,第二集管箱2的第三孔设置于第二集管箱2的下端处,进而当第一介质在第一集管箱1中通过流体通道112分配进入多个分配通道111后,其能够从上向下流动,并依次进入与分配通道111连通的换热管41,最终靠自身重力从第二集管箱2下方的第三孔流出。上述结构设置,能够便于第一介质的流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集管箱1的第三孔和第二集管箱2的第三孔也可以均设置于上端处,第一集管箱1的第三孔和第二集管箱2的第三孔也可以均设置于下端处,不影响第一介质的流动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孔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腰形,也可以是异形;流体通道112可以为大小均匀的通道,也可以为大小不均匀通道,只要不影响第一介质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流体通道112的形状结构的设计,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实际需求进行多种设计搭配。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流体通道112可以设于第一主体11,也可以设于其他部件后与第一主体11拼接,只要能实现流体通道112与分配通道111的连通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另 外,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分配通道111和流体通道112设于第一主体11,将安装槽113设于其他部件后与第一主体11拼接,只要能实现安装槽113与分配通道111的连通即可;也可以将流体通道112和安装槽113设于第一主体11,将分配通道111设于其他部件后与第一主体11拼接,只要能实现安装槽113及流体通道112与分配通道111的连通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当换热器设计为单流程时,第一集管箱1设有一个流体通道112,流体通道112连通所有分配通道111。当换热器在左右方向设有多个流程时,可选地,第一集管箱1设有多个流体通道112,一个流体通道112连通部分分配通道111,且分隔两个流程之间的安装槽113的中间筋1111不设有开口或通孔;当换热器在上下方向设有多个流程时,可选地,第一集管箱1设有多个流体通道112,一个流体通道112连通所有分配通道111,且设有分隔件(图中未示出)分隔两个流程之间的安装槽113。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实际需求进行多流程的多种设计。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热器的壳体3具有一组相对设置的作为进口的第一开口301与作为出口的的第二开口302,进口和出口均设于第一壳体31。第一集管箱1用于第一介质的流入,第二集管箱2用于第一介质的流出,第二集管箱2的结构与第一集管箱1的结构大致相同。
分配通道111从上至下两端贯穿第一主体11设置,分配通道111的两端用第一堵盖12密封封堵,多个分配通道111的中心成一条直线彼此平行且间隔分布于第一主体11内部,分配通道111为大小相同的圆柱形通道;流体通道112设有一个,流体通道112垂直于分配通道111且设于第一集管箱1的上端,流体通道112只有一端贯穿第一主体11,其第三孔形成于左侧面的上端处,流体通道112从左至右贯穿所有分配通道111,即流体通道112与每一个分配通道111连通;安装槽113的开口呈长条形,每个安装槽113从左至右贯穿所有中间筋1111,每个安装槽113连通所有分配通道111,多个安装槽113沿上下方向彼此平行排列分布。第二集管箱2的结构与第一集管箱1的结构区别点在于,流体通道112设于第二集管箱2的下端,流体通道112的第三孔形成于第二集管箱2的右侧面的下端处。
第一介质的流通路径如下:从第一集管箱1的第三孔流入流体通道112,通过流体通道112从左至右分配至每个分配通道111中,由于分配通道111与安装槽113垂直交叉设置,每个分配通道111均与所有换热管41连通,且每个换热管41均与所有分配通道111连通,故通过分配通道111可将第一介质分配至每个安装槽113,每个安装槽113都连通有换热管41,通过换热管41第一介质从第一集管箱1流动至第二集管箱2,从换热管41流出的第一介质流入第二集管箱2的每个安装槽113,第二集管箱2的分配通道111与安装槽113也是 垂直交叉设置,故第一介质从多个安装槽113流入多个分配通道111,最后汇流至第二集管箱2的流体通道112,第一介质从第二集管箱2的第三孔流出。
流体介质的流通路径如下:流体介质从第一壳体31的第一开口301流入壳体3的换热腔30,在壳体3的换热腔30中与在换热管41内流动的第一介质进行热交换,然后从第二壳体32的第二开口302流出。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流体介质和第一介质可以是相同的换热介质,也可以是不相同的换热介质。例如流体介质是冷却液,第一介质是冷媒,也可以流体介质和第一介质均为冷媒。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集管箱(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的结构均有所不同。具体地,如图15-18所示,本实施例的集管箱还包括与第一主体11固定连接的第一主板13,第一主板13至少部分位于壳体3和第一主体11之间。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不设有第一堵盖12。以下仅以第一集管箱1为例进行具体描述。
第一主板13包括主体部131以及延伸部132,其中主体部131贴合于第一侧面114,延伸部132贴合于第三侧面116并且密封封堵开孔1161和/或所述穿孔。在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板13大致呈U形,延伸部132包括自主体部131的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一延伸部1321以及自主体部131的另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二延伸部1322。主体部131大致呈平板状,其设有与安装槽113的开口对应设置的狭槽1311,换热管41的两端分别穿过狭槽1311而容纳于安装槽113。壳体3的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主板13,另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主板13。
如图15-18所示,上述第一主板13固定于第一主体11,可选地,第一主板13为一定厚度的双面复合铝板。该第一主板13开设有多个狭槽1311,每个狭槽1311均对应一个安装槽113的开口设置,换热管41的端部穿过狭槽1311后容纳于安装槽113,并最终与分配通道111连通。当扁管设有缩口时,狭槽1311的长度大于扁管缩口的宽度,狭槽1311的宽度大于扁管的厚度。
可选地,狭槽1311的形状与安装槽113的开口的形状相似,例如,安装槽113的开口为腰形,狭槽1311也为腰形。当然,狭槽1311的形状与安装槽113的开口的形状也可以不相同,例如,安装槽113的开口为腰形,狭槽1311为方形或异形,只要不影响换热管41穿过狭槽1311并容纳于安装槽113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地,换热管41的一端可以焊接于上述第一主板13的狭槽1311,此 时第一主板13与第一主体11之间也被焊接,实现供第一介质流动的密封通道。还可以先将换热管41与第一主体11的安装槽113接触的位置进行焊接,同时将换热管41与第一主板13的狭槽1311接触的位置焊接,实现供第一介质流动的密封通道。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板13大致呈U形,第一主体11置于第一主板13的U形内部,即第一主板13包覆第一主体11的结构,随后通过钎焊将第一主体11和第一主板13固定连接,此时,壳体3与第一主板13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延伸部1321与第一主体11的第三侧面116贴合,主体部131与第一主体11的第一侧面114贴合,第二延伸部1322与第一主体11的第四侧面117贴合。此时,第一延伸部1321以及第二延伸部1322分别作为密封封堵开孔1161和所述穿孔的封堵元件。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第一主板13也可以是板状结构,此时第一主体11的开孔1161和/或穿孔通过第一堵盖12密封。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的所述结构均相同,且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运行原理与实施例一的也相同,故不再赘述。
当然,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的结构也可以不一致,例如第一集管箱1采用流体通道112设于第一主体11的结构,第二集管箱2采用流体通道112通过其他部件拼接于第一主体11的结构;或者第一集管箱1采用实施例一的结构,第二集管箱采用实施例二的结构,只要不影响换热的正常进行即可。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集管箱(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换热管41的结构以及流程数量等均有所不同。具体地,如图19-2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管箱1呈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第一集管箱1包括第一主体11,第一主体11为如图20、21所示的六面体结构,第一主体11包括第一筋11a、第一分配通道111a、第二分配通道111b、第一流体通道112a、第二流体通道112b、第一安装槽113a、第二安装槽113b、第一侧面114。当然,第一集管箱1也可以是为其他形状,例如D形、圆柱形等,能完成换热即可。
第一筋11a、第一分配通道111a、第二分配通道111b、第一流体通道112a、第二流体通道112b、第一安装槽113a、第二安装槽113b均形成于一体成型的第一主体11。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主体11为一个一体式的板状结构,第一筋11a、第一分配通道111a、第二分配通道111b、第一流体通道112a、第二流体通道112b、第一安装槽113a、第二安装槽113b通过机加工形成于第一主体11。第一侧面114为第一主体11面向第二集管箱2的一侧面。第一分配通道111a、第一流体通道112a、第一安装槽113a设于第一筋11a的一侧,第二分配 通道111b、第二流体通道112b、第二安装槽113b设于第一筋11a的另一侧,第一安装槽113a连通至少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第一流体通道112a连通所有第一分配通道111a,第二安装槽113b连通至少一个第二分配通道111b,第二流体通道112b连通所有第二分配通道111b,第一分配通道111a与第二分配通道111b大致平行设置,第一流体通道112a与第二流体通道112b大致平行设置。
第一筋11a、第一分配通道111a、第二分配通道111b、第一流体通道112a、第二流体通道112b、第一安装槽113a、第二安装槽113b均形成于一体成型的第一主体11,由于第一主体11一体成型使之强度较好,从而使第一集管箱1具有较好的耐压性能,从而使换热器具有较好的耐压性能。
第一分配通道111a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至少一端贯穿第一主体11的第三侧面116以形成开孔1161,和/或,贯穿第一主体11的第四侧面117以形成穿孔(图中未标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分配通道111a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至少两个的第一分配通道111a沿左右方向相互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中心等间距的呈直线状的间隔分布于第一主体11。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中心为理解为横截面形状的中心点,例如圆形的圆心,椭圆形长轴与短轴的交点,三角形三条垂直线的交点等。可选地,至少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中心形成的直线与第一侧面114大致平行。这里,需要理解的是,至少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中心可以等间距均匀分布,也可以不等间距均匀分布;至少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中心可以呈直线分布,也可以不呈直线分布;呈直线分布时,至少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中心形成的直线可以位于第一主体11的第三侧面116和/或第四侧面117的中间,也可以不位于第一主体11的第三侧面116和/或第四侧面117的中间,只要不影响第一介质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横截面为形状大小一致的圆形,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一致,每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容积相似,分配效果更均匀。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受限制,例如,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腰形,也可以是异形;至少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可以为均匀的通道,也可以为不均匀的通道,例如,第一分配通道111a可以呈圆筒状,横截面大小恒定不变,或者第一分配通道111a也可以呈喇叭状横截面由大变小或者由小变大,或者第一分配通道111a也可以呈漏斗状,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只要不影响第一介质的流动 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具体分布情况、横截面形状的形状大小的设置,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实际需求灵活设计。
第一分配通道111a贯穿第一主体11形成开孔1161,若第一分配通道111a为均匀的通道,则开孔1161的形状大小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一致;若第一分配通道111a为非均匀的通道,则开孔1161的形状大小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贯穿第一主体11表面的开口的形状大小一致。由于第一分配通道111a可以只有一端贯穿第一主体11,也可以两端均贯穿第一主体11,所以本实施例中开孔1161形成于第一主体11的第三侧面116和/或第四侧面117。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间设有第二筋11i,可以增强第一主体11的强度,第二筋11i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第二筋11i上设有缺口,使相邻的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连通。缺口可以为孔结构或槽结构,只要能实现相邻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连通即可。
第一主体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安装槽113a,第一安装槽113a自第一侧面114向第一分配通道111a凹陷形成,第一安装槽113a与至少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连通,第一安装槽113a在第一侧面114形成第一孔11h1,每个第一孔11h1连通一个第一安装槽113a。可选地,第一安装槽113a为沿垂直于第一分配通道111a延伸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113a的开口的形状可以为方形,也可以为腰形,也可以为异形,不影响第一介质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可选地,第一安装槽113a的剖面的形状为方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113a的剖面的形状也可以是U形,也可以的V形,也可以是异形,不影响第一分配通道111a与第一安装槽113a的连通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排列方向与多个所述第一安装槽113a的排列方向垂直设置,如图20、21所示,沿左右方向,第一安装槽113a设有一个,沿上下方向,第一安装槽113a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孔11h1在第一侧面114沿上下方向彼此平行排列。在其他实施例中,沿左右方向,第一安装槽113a也可以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安装槽113a成矩阵状分布排列,沿左右方向,多个第一安装槽113a被第二筋11i分隔开。
如图23所示,第一安装槽113a具有一定的深度,第一安装槽113a的深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主体11的厚度,即第一安装槽113a只有一端贯穿第一主体11设置。第一安装槽113a自第一侧面114向第一分配通道111a凹陷形成,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槽113a也可以贯穿第一主体11设置,但需要另外设置封堵的部件,封堵第一安装槽113a在背离第一侧面114的一侧面形成的开口,引导第一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大致垂直设置,如图23所示,第一安装槽113a从左往右贯穿所有第一分配通道111a和所有第二筋11i,每个第一安装槽113a连通所有第一分配通道111a,第一安装槽113a被第一分配通道111a和第二筋11i分割为多个部分,从上至下看,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重合的部分,第一安装槽113a没有实体底壁,实现第一介质从第一分配通道111a到第一安装槽113a的流通通路;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二筋11i重合的部分经过加工后部分第二筋11i被去除,此时相邻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可连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大致垂直设置,每个第一安装槽113a从左往右贯穿部分第一分配通道111a和部分第二筋11i,第一安装槽113a连通部分相邻的第一分配通道111a,此时,每个第一安装槽113a被第一分配通道111a和第二筋11i分割为多个部分,从上至下看,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重合的部分,第一安装槽113a没有实体底壁,实现第二介质从第一分配通道111a到第一安装槽113a的流通通路;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二筋11i重合的部分经过加工后中间筋被去除,此时与同一个第一安装槽113a连通的第一分配通道111a可连通。可选地,若分隔相邻两个第一安装槽113a的第二筋11i不设有开口或通孔,相邻两个第一安装槽113a不连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大致平行设置。每个第一安装槽113a至少连通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可选地,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对应连通一个第一安装槽113a,即每个第一安装槽113a的全部底壁伸入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此时第一安装槽113a没有实体底壁,第一安装槽113a的数量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数量相等。可选地,沿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排列方向,每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宽度大于至少两个第一安装槽113a的宽度之和,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连通多个第一安装槽113a,即多个第一安装槽113a的全部底壁伸入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此时第一安装槽113a没有实体底壁。可选地,沿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多个第一安装槽113a,多个第一安装槽113a的底壁伸入同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此时第一安装槽113a没有实体底壁,多个第一安装槽113a连通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多个第一安装槽113a呈矩阵状分布。可选地,沿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排列方向,每个第一安装槽113a的宽度大于一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宽度,每个第一安装槽113a的底壁伸入至少两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此时相邻两个第一安装槽113a被第二筋11i分隔开,多个第一分配通道111a连通一个第一安装槽113a。
第一主体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流体通道112a。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流体通道112a设于第一主体11的内部,第一流体通道112a为第一介质从换热器流入或流出的通道, 故第一流体通道112a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主体11用于引导第一介质的流入或流出,由于第一流体通道112a贯穿所有第一分配通道111a设置,故第一流体通道112a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第一流体通道112a可以为均匀通道,也可以为非均匀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体通道112a一体成型于第一主体1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流体通道112a也可以设于其他部件后与第一主体11拼接,只要能实现第一流体通道112a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连通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第一分配通道111a和第一流体通道112a设于第一主体11,将第一安装槽113a设于其他部件后与第一主体11拼接,只要能实现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连通即可;也可以将第一流体通道112a和第一安装槽113a设于第一主体11,将第一分配通道111a设于其他部件后与第一主体11拼接,只要能实现第一安装槽113a及第一流体通道112a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连通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第二分配通道111b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分配通道111b至少一端贯穿第一主体11的第三侧面116以形成开孔1161,和/或,贯穿第一主体11的第四侧面117以形成穿孔(图中未标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分配通道111b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分配通道111b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至少两个的第二分配通道111b沿左右方向相互平行设置。第一分配通道111a与第二分配通道111b大致平行设置,第一分配通道111a和第二分配通道111b可以设置成一条直线,也可以不设置成一条直线。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分配通道111a和第二分配通道111b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相互垂直设置,不影响第一介质的流动即可。
在本申请中,第二分配通道111b的结构设计原理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结构设计原理大致相同,例如,至少两个第二分配通道111b的中心可以等间距的呈直线状的间隔分布于第一主体11,也可以以其他方式分布于第一主体11;至少两个第二分配通道111b的横截面可以形状大小一致,也可以不同;第二分配通道111b可以为均匀通道,也可以为非均匀通道,第二分配通道111b的具体结构设计可参考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描述,在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二分配通道111b间设有第三筋11j,可以增强第一主体11的强度,第三筋11j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分配通道111b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第三筋11j上设有缺口,使相邻的两个第二分配通道111b连通。缺口可以为孔结构或槽结构,只要能实现相邻两个第二分配通道111b的连通即可。
第一主体1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安装槽113b,第二安装槽113b自第一侧面114向第二分配通道111b凹陷形成,第二安装槽113b与至少一个第二分配通道111b连通,第二安装槽 113b在第一侧面114形成第二孔11h2,每个第二孔11h2连通一个第二安装槽113b。在本申请中,第二安装槽113b的结构设计原理与第一安装槽113a的结构设计原理大致相同,例如,可以一端贯穿第一主体11也可以两端贯穿第一主体11,横截面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等;第二安装槽113b与第二分配通道111b位置关系和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位置关系大致相同,例如,可以相互垂直也可以相互平行,第二安装槽113b的具体结构设计可参考第一安装槽113a的描述,在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主体1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流体通道112b。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流体通道112b设于第一主体11的内部,第二流体通道112b为第一介质从换热器流入或流出的通道,故第二流体通道112b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主体11用于引导第一介质的流入或流出,第二流体通道112b贯穿所有第二分配通道111b设置,故第二流体通道112b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分配通道111b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第二流体通道112b的结构设计原理与第一流体通道112a的结构设计原理大致相同,例如,第二流体通道112b可以形成于一体成型的第一主体11,也可以设于其他部件后与第一主体11连接;第二流体通道112b可以为均匀通道也可以为非均匀通道,第二流体通道112b的具体结构设计可参考第一流体通道112a的相关描述,在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当第一流体通道112a用于第一介质的流入,第二流体通道112b用于第一介质的流出时,第一流体通道112a可以设置于第一集管箱1的上端处,第二流体通道112b可以设置于第一集管箱1的下端处,此时,第一介质通过第一流体通道112a进入换热器,进而分配至第一分配通道111a,然后在换热器中进行换热后,最后可以依靠重力的作用,使第二分配通道111b中的第一介质汇流至第二流体通道112b流出换热器。上述结构设置,能够便于第一介质的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0、21所示,第一集管箱1还包括第一主板13。第一主板13包括主体部131以及延伸部132。在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板13大致呈U形,延伸部132包括自主体部131的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一延伸部1321以及自主体部131的另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二延伸部1322。其中主体部131贴合于第一侧面114,第一延伸部1321贴合于第三侧面116并且密封封堵开孔1161,第二延伸部1322贴合于第四侧面117并且密封封堵所述穿孔。此外,所述第一主板13还包括自第一延伸部1321的上边缘向下延伸的第一凸条1331以及自第二延伸部1322的下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二凸条1332,第一凸条1331与第二凸条1332用以与第二侧面115相贴合,以利于将第一主板13与第一主体11进行固定连接。请参照图21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凸条1331与第二凸条1332均为间隔设置的多个;请参照 图29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凸条1331与第二凸条1332也可以为相对较宽一个。
主体部131大致呈平板状,其设有与安装槽113对应设置的狭槽1311。具体地,主体部131包括与第一孔11h1对应设置的第一狭槽1311a和与第二孔11h2对应设置的第二狭槽1311b,每个第一狭槽1311a连通一个第一安装槽113a,每个第二狭槽1311b连通一个第二安装槽113b。
如图19-21所示,上述第一主板13固定于第一主体11,可选地,第一主板13为一定厚度的双面复合铝板。可选地,第一狭槽1311a的形状与第一孔11h1的形状相似,第二狭槽1311b的形状与第二孔11h2的形状相似,例如,第一孔11h1为腰形,第一狭槽1311a也为腰形。当然,第一狭槽1311a的形状与第一孔11h1的形状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孔11h1为腰形,第一狭槽1311a为方形或异形。第二狭槽1311b与第二孔11h2的关系和第一狭槽1311a与第一孔11h1的关系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请结合图20及图21所示,与第一集管箱1不同的是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主体11未设置间隔设置的第一孔11h1和第二孔11h2,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主体11上的孔是较大的条形孔,通过第一主板13的并列设置的第一狭槽1311a和第二狭槽1311b对换热管41进行定位。当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主体11是一体成型的结构时,避免了在其内部的筋上再进行穿孔,便于制造。
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板13大致呈U形,第一主体11置于第一主板13的U形内部,即第一主板13包覆第一主体11的结构,随后通过钎焊将第一主体11和第一主板13固定连接。
如图20-2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集管箱2呈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且结构与第一集管箱1类似。第二集管箱2设有连接通道211以及与连接通道211连通的连接槽212,但其不具有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流体通道112a和第二流体通道112b。在本申请中,连接通道211的结构设计原理与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结构设计原理大致相同,可参考第一分配通道111a的描述,在此处不再赘述。
换热芯体4的换热管41包括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411a与第二换热管412a间隔设置,每个第一换热管411a一端与第一集管箱1密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集管箱2密封连接,每个第二换热管412a一端与第一集管箱1密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集管箱2密封连接,实现供第一介质流动的密封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均设有多个,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均为扁管。换热芯体4的第一换热管411a的数量与第二换热管412a的数量相同,第一换热管411a与第二换热管412a长度和结构设计大致相同。沿第一换热管411a(或 第二换热管412a)的厚度方向,第一换热管411a设有多层且相互之间平行设置,第二换热管412a设有多层且相互之间平行设置;沿第一换热管411a(或第二换热管412a)的宽度方向,一层第一换热管411a与一层第二换热管412a平行且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呈矩阵式分布,第一换热管411a与第二换热管412a具有相同的层数,每层第一换热管411a与每层第二换热管412a位于同一水平面。
当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分别与第二集管箱2连接时,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的端面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一主板13的第一狭槽1311a和第二狭槽1311b,容纳于同一个连接槽212,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通过连接槽212相互连通。
可选地,扁管开设有彼此平行的多个通道,第一介质在通道中流动;上述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也均可以由成排铺设的若干圆管组成,第一介质分别进入该排圆管内并同时流动于该排圆管。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也可以形状大小不一致,例如第一换热管411a为扁管,第二换热管412a为圆管,或者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均为扁管但第一换热管411a的宽度与第二换热管412a的宽度不同,只要不影响第一介质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均包括第一端413和第二端414,第一换热管411a的第一端413穿过第一孔11h1容纳于第一安装槽113a,第一换热管411a的第二端414穿过第三孔221容纳于连接槽212;第二换热管412a的第一端413穿过第二孔11h2容纳于第二安装槽113b,第二换热管412a的第二端414穿过第四孔222容纳于连接槽212,第一换热管411a的内腔连通第一分配通道111a和连接通道211,第二换热管412a的内腔连通第二分配通道111b和连接通道211。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的一端的端面容纳于同一个连接槽212。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换热管411a的端部容纳于第一安装槽113a,但第一换热管411a插入第一主体11的深度小于第一安装槽113a的深度,原因在于:相邻第一分配通道111a间设有第二筋11i,若第一换热管411a的端面与第二筋11i贴合,第一介质不能进入第一换热管411a正对着第二筋11i的部分通道,为充分利用第一换热管411a的换热面积,第一换热管411a的端面与第二筋11i留有间隙,第一介质可通过间隙流入正对着第二筋11i的部分通道。同样的道理,第一换热管411a的端部容纳于连接槽212,但第一换热管411a插入第二主体21的深度小于连接槽212的深度;第二换热管412a的端部容纳于第二安装槽113b,但第二换热管412a插入第一主体11的深度小于第二安装槽113b的深度。
第一介质从第一流体通道112a流入换热器,通过第一流体通道112a分配至第一分配通道111a,然后流经第一换热管411a流入连接通道211,接着流经第二换热管412a流入第二分配通道111b,最后汇流至第二流体通道112b后流出换热器,第一介质的流通路径大致呈U形,可增加第一介质的换热路径,可以提升换热效果,从而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换热芯体4的整体结构可以是长方体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换热芯体4的整体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立体图形结构。当然可以理解的,上述立体图形结构可以是规则的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本申请不予限制,不影响换热效果即可。
壳体3包括换热腔30、与换热腔30连通且用以让流体介质流入的第一开口301、以及与换热腔30连通且用以让流体介质流出的第二开口302。
换热器还包括隔板5,至少部分隔板5位于壳体3的内部,隔板5位于第一换热管411a和第二换热管412a之间。隔板5将换热腔30隔成第一腔303和第二腔304,第一换热管411a位于第一腔303,第二换热管412a位于第二腔304,第一开口301连通第一腔303,第二开口302连通第二腔304。
隔板5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隔板5至少部分贴合于壳体3的内壁,隔板5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集管箱1或第二集管箱2中的一个,隔板5的第二端靠近或连接于第一集管箱1或第二集管箱2中的另一个。第一腔303和第二腔304在隔板5的第二端连通,第一开口301和第二开口302设置于壳体3远离隔板5的第二端的一端。这里需要理解的是,隔板5至少部分贴合于壳体3的内壁,参照图20-21,沿第一换热管411a(或第二换热管412a)的厚度方向,隔板5的两端均与壳体3内壁贴合,沿第一换热管411a(或第二换热管412a)的长度方向,隔板5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集管箱1或第二集管箱2中的一个,隔板5的第二端与第一集管箱1或第二集管箱2中的另一个形成间隙51(如图27所示),或隔板5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一集管箱1或第二集管箱2中的另一个但隔板5的第二端设有连通孔52(如图28所示),第一腔303和第二腔304在隔板5的第二端通过间隙51或连通孔52连通。
本申请的换热器,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换热芯体4之间形成供第一介质流动的通路,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壳体3、隔板5之间形成供流体流动的通路。具体而言,第一分配通道111a、第二分配通道111b、第一流体通道112a、第二流体通道112b、连接通道211、第一换热管411a的内腔、第二换热管412a的内腔相互连通构成供第一介质流动的通路;相邻第一换热管411a之间的流通通道、第一换热管411a与壳体3之间的流通通道、相邻第二换热管412a之间的流通通道、第二换热管412a与壳体3之间的流通通道相互连通构成供流体流动的通路。
本申请的换热器,隔板5将壳体3内部的换热腔30分隔成第一腔303和第二腔304,隔板5和壳体3与多个第一换热管411a共同作用,第一腔303内的多个流通通道之间相对独立,隔板5和壳体3与多个第二换热管412a共同作用,第二腔304内的多个流通通道之间相对独立,第一腔303的多个流通通道和第二腔304的多个流通通道分别一对一连通,可以减少流体在第一腔303或第二腔304的串流现象,尽量保证第一介质与流体充分换热,且可以保证流体在壳体3内的流动路径尽可能的长。
参照图20-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从第一流体通道112a流入换热器,依次流经第一流体通道112a-第一分配通道111a-第一换热管411a内腔-连接通道211-第二换热管412a内腔-第二分配通道111b,然后从第二流体通道112b流出换热器,第一介质的流通路径大致呈U形。流体从第一开口301流入换热器,依次流经第一腔303-间隙51或者连通孔52-第二腔304,然后从第二开口302流出换热器,流体的流通路径大致呈U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和流体介质的流通路径均大致呈U形,可以进一步延长第一介质和流体介质的流通路径,第一介质和流体介质在第一腔303和第二腔304内都进行换热,可以尽量保证第一介质与流体介质充分换热,从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主要区别在于集管箱(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的固定方式有所不同。具体地,如图30-3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8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19,第一主板13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通孔138和至少一个第四通孔139,第一通孔118与第三通孔138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第二通孔119与第四通孔139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第一通孔118和第二通孔119均自第一侧面114向第二侧面115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一主体11,第三通孔138和第四通孔139贯穿第一主板13。第一通孔118和第二通孔119位于第一主体11的两侧,第三通孔138和第四通孔139位于第一主板13的两侧。
第一集流管1还包括若干紧固件14。本实施例中,一个紧固件14穿过一个第一通孔118和一个第三通孔138固定连接第一主体11与第一主板13,且一个紧固件14穿过一个第二通孔119与一个第四通孔139固定连接第一主体11与第一主板13,紧固件14的数量等于第一通孔118和第二通孔119的数量之和。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紧固件的数量也可以小于第一通孔118和第二通孔119的数量之和,即一个紧固件同时穿过两组及以上一一对应的第一通孔118和第三通孔138,或者也可以一个紧固件同时穿过两组及以上一一对应的第二通孔119与第四通孔139。
紧固件14包括第一壁部、第二壁部、连接于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的连接部,连接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可选地,紧固件14可以为铆钉,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为铆钉的两端的头部,连接部为中间的杆子;可选地,紧固件14也可以为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第一壁部为螺钉的头部,连接部为螺钉的螺杆,第二壁部为螺母。
本申请通过紧固件14加强第一主体11和第一主板13间的连接固定,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主板13和第一主体11固定的强度。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可参考实施例一至实施三,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集管箱(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换热管41的结构以及流程数量等均有所不同。具体地,如图32-3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换热芯体4,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均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二腔体150和第一腔体110。
换热芯体4的换热管41包括第一换热管411和第二换热管412。第一换热管411和第二换热管412平行设置,第一换热管41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换热管412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一端和第二换热管412的第一端均接于第一集管箱1,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二端和第二换热管412的第二端均接于第二集管箱2。第一换热管411的长度大于第二换热管412的长度,沿长度方向,第一集管箱1的第二腔体150位于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体110的外侧,第二集管箱2的第二腔体150位于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腔体110的外侧,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一端连通第一集管箱1的第二腔体150,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二端连通第二集管箱2的第二腔体150,第二换热管412的第一端连通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体110,第二换热管412的第二端连通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腔体110,第一换热管411的内腔连通第一集管箱1的第二腔体150和第二集管箱2的第二腔体150,第二换热管412的内腔连通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体110和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腔体110。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每层第一换热管411设有两个,每层第二换热管412设有一个,每层第一换热管411的宽度之和与每层第二换热管412的宽度相同,每个第二换热管412的宽度大于每个第一换热管411的宽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每层第一换热管411至少设有一个,每层第二换热管412至少设有一个,每层第一换热管411的个数与每层第二换热管412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每层第一换热管411和每层第二换热管412均设有两个;或者每层第一换热管411设有一个,每层第二换热管412设有多个,不影响介质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在其他实施例中,每层第一换热管411的宽度之和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每层第二换热管412的宽度,每个第二换热管412的宽度也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每个第一换热管411的宽度,不影响介质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第一换热管411的内腔连通第一集管箱1的第二腔体150和第二集管箱2的第二腔体150,第二换热管412的内腔连通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体110和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腔体110,第一集管箱1的第二腔体150、第一换热管411、第二集管箱2的第二腔体150连通形成一条流体的流路,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体110、第二换热管412、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腔体110连通形成另一条流体的流路,第一换热管411与第二换热管412均可以与外界进行换热,形成第三条流体的流路,本申请的换热器能够构成多个供流体流动的流路,多个流路内的流体进行热交换,可以实现多路换热,丰富换热器的应用场景。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32-33所示,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的构成大致相同。第一集管箱1与第二集管箱2对称设置在换热芯体4的两端,以下仅以第一集管箱1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集管箱1包括第一端盖15和第一主体11,第一端盖15固定连接于第一主体11,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一端的端面穿过第一主体11并容纳于第一端盖1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盖15与第一主体11为两个单独的部件然后固定连接在一起,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盖15和第一主体11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不影响换热器的换热功能的实现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第一主体11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侧面114和第二侧面115,第一腔体110形成于第一主体11,第一腔体110位于第一侧面114和第二侧面115之间。如图32所述,第一主体11还包括至少一个分配通道111,分配通道111位于第一侧面114和第二侧面115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分配通道111只有一个时,分配通道111的内腔即为第一腔体110;分配通道111至少为两个时,所有分配通道111的内腔共同构成第一腔体110。此外,第一主体11还设有与第一腔体110相连通的流体通道112。
第一侧面114包括第一安装槽113a'和第二安装槽113b'。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一端的端面穿过第一安装槽113a'容纳于第一集管箱1的第二腔体150,第二换热管412的第一端的端面穿过第二安装槽113b'容纳于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体110。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一端的端面可以穿过第一安装槽113a',但是此时第一换热管411不连通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体110,例如,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一端的端面穿过第一安装槽113a',但不贯穿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主体11,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一端的端面位于第一侧面114和第二侧面115之间,但不连通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体110; 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一端的端面也可以穿过第一安装槽113a'以容纳于第一集管箱1的第二腔体150。第一安装槽113a'的长度大于第一换热管411缩口的宽度,第一安装槽113a'的宽度大于第一换热管411的厚度;第二安装槽113b'的长度大于第二换热管412缩口的宽度,第二安装槽113b'的宽度大于第二换热管412的厚度。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二安装槽113b'为相互平行的长条孔。当然,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二安装槽113b'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二安装槽113b'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第一安装槽113a'与第二安装槽113b'也可以为方形,也可以为腰形,也可以为异形,不影响介质的流动,且不影响与第一换热管411和第二换热管412的密封配合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2-33所示,第一端盖15包括第一凹槽部151以及与第一凹槽部151相连通的流体孔152,第一凹槽部151为朝远离第一主体11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凹槽部151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一底壁,第一底壁与第一侧面114平行设置,第一侧壁环绕第一底壁设置,第一侧壁的横截面自第二侧面115向第一侧面114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一侧壁、第一底壁与第二侧面115围合形成第二腔体150。当然,第一侧壁的横截面也可以保持不变,也可以自第二侧面向第一侧面的方向逐渐增大。
第一凹槽部151还包括第一边沿部1511,第一边沿部1511为第一凹槽部151的第一侧壁远离第一底壁的一侧沿平行于第二侧面115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边沿部1511贴合于第一主体11的第二侧面115,可以增加第一端盖15第一凹槽部与第二侧面115的贴合面积,提升第一端盖15和第一主体11的连接强度。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一端的端面穿过第一主体11伸入第一凹槽部15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凹槽部151也可以不包括第一边沿部1511,第一凹槽部151的第一侧壁远离第一底壁的一侧的周缘贴合于第一主体11的第二侧面115,实现第一端盖15与第一主体11的连接固定和实现第二腔体150的密封。
使用时,第一介质自第一集管箱1的流体通道112进入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体110,随后第一介质通过第二换热管412的内腔进入到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腔体110,并自第二集管箱2的流体通道112流出换热器;与此同时,第二介质自第一集管箱1的流体孔152进入第一集管箱1的第二腔体150,随后第二介质通过第一换热管411的内腔进入到第二集管箱2的第二腔体150,并自第二集管箱2的流体孔152流出换热器。在此过程中,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能够实现换热,同时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均可以与外界进行换热。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集管箱(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还包括第一中间板16。如图34所示,第一集管箱1包括与第一端盖15固定连接的第一中间板16。具体地,第一中间板16位于第一凹槽部151与第一主体11之间,且密封住第一凹槽部151的一侧。第一中间板16包括分别与安装槽113相对应的长条孔161。第一换热管411的两端分别依次穿过安装槽113、长条孔161后伸入第二腔体150。第二换热管412的两端分别依次穿过安装槽113后伸入第一腔体110。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集管箱(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还包括第一主板13。第一主板13的具体结构请参照图20及图21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35-36所示,第一集管箱1还包括第一主板13,第一主板13固定于第一主体11,且至少部分第一主体11包裹于第一主板13。
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主板13包括与安装槽113对应设置的狭槽1311第一换热管411的两端穿过狭槽1311并穿过第一主体11伸入第一端盖15,第二换热管412的两端穿过狭槽1311和安装槽113伸入第一主体11。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5-36所示,以第一集管箱1的结构为例,第一主板13大致呈U形,第一主体11置于第一主板13的U形内部,第一端盖15的部分结构也置于第一主板13的U形内部,即第一主板13包覆部分第一端盖15和第一主体11。第一集管箱1的装配方式如下:先将第一端盖15的第一边沿部1511贴合于第一主体11的第二侧面115,然后放置于第一主板13的U形内部,再次翻折第一主板13的U形的两端,使第一主板13将第一端盖15和第一主体11的部分结构扣在第一主板13的内部,实现第一端盖15、第一主体11、第一主板13的初步固定,然后经过钎焊进一步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主板13的U形两端包裹固定第一主体11后也可以不再进行再次折弯扣合第一端盖15,第一端盖15的第一边沿部1511贴合于第一主体11的第二侧面115,实现第一端盖15、第一主体11、第一主板13的初步固定,然后经过钎焊进一步固定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以第一集管箱1的结构为例,第一集管箱1的装配方式还可以是:先将第一主体11置于第一主板13的U形内部,然后将第一端盖15也置于第一主板13的U形内部,此时第一端盖15的第一边沿部1511贴合于第一主体11的第二侧面115,接着再次翻折第一主板13的U形的两端,使第一主板13将第一端盖15和第一主体11的部分结构扣在第一主板13的内部,实现初步固定,然后经过钎焊进一步固定连接。只要能实现第一主板13将第一端盖15和第一主体11的部分结构扣在第一主板13的内部即可,本申请对装配顺 序不予限制。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端盖15设有第一折弯部1512。具体地,如图37-38所示,以第一集管箱1的结构为例,第一主板13可以大致呈U形,第一端盖15可以大致呈喇叭状,第一主体11置于第一主板13的U形内部,第一端盖15包括自第一边沿部1511垂直弯折而成的第一折弯部1512,第一折弯部1512沿垂直于第一侧面114的方向延伸至包裹住第一主板13的U形两端。第一端盖15将第一主体11和第一主板13的U形两端包裹固定,从第一主体11由内往外看,第一折弯部1512在第一主板13的第一延伸部1321以及第二延伸部1322的外侧,实现第一端盖15、第一主体11、第一主板13的初步固定,然后经过钎焊进一步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主体11也可以置于第一端盖15的喇叭状内部,然后第一主板13的U形两端包裹住第一端盖15的第一折弯部1512,第一主板13将第一主体11和第一端盖15的第一折弯部1512包裹固定,从第一主体11由内往外看,第一折弯部1512在第一主板13的第一延伸部1321以及第二延伸部1322的内侧,实现第一端盖15、第一主体11、第一主板13的初步固定,然后经过钎焊进一步固定连接。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八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主板13的结构。具体地,如图39-4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主板13呈平板状,其不具有图37所示的第一延伸部1321和第二延伸部1322。安装时,第一主板1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一端盖15的第一折弯部1512内侧,然后经过钎焊进一步固定连接。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端盖15的结构。具体地,如图4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主板13和第一端盖15重合的部分均呈齿状,两个齿相互咬合,实现第一端盖15、第一主体11、第一主板13的初步固定,齿状咬合可以增加第一端盖15和第一主板13扣接的牢固性,然后经过钎焊进一步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主板13和第一端盖15重合的部分可以设置于第一主体11的第一侧面114,也可以设置于第一主体11的第二侧面115,也可以设置于第一侧面114和第二侧面115之间,本申请不予限制。第一主板13与第一端盖15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相互配合实现第一端盖15、第一主体11、第一主板13的初步固定,本申请不予限制。
实施例十一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其还涉及一种集管箱的制备方法,上述集管箱为实施例 一至实施例十的结构,上述集管箱可以为第一集管箱1或者第二集管箱2。
以图2所示的第一集管箱1的结构为例,集管箱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铝材通过挤压得到一定长度且具有多个彼此平行的分配通道111的铝块,多个分配通道111位于铝块的内部,且相邻两个所述分配通道111之间具有中间筋1111;
B:在铝块前侧面上由外向内加工出多个彼此平行且具有一定深度的安装槽113;
C:在铝块的上端和/或下端,沿多个所述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加工出流体通道112,所述流体通道112贯穿至少部分分配通道111及至少部分中间筋1111。
实施例十二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其还涉及一种集管箱的制备方法,上述集管箱为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十的结构,上述集管箱可以为第一集管箱1或者第二集管箱2。
以图2所示的第一集管箱的结构为例,集管箱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铝材加工成具有一定长度的铝块;
B:在铝块内部加工出多个彼此平行的分配通道111,且相邻两个所述分配通道111之间具有中间筋1111;
C:在铝块的前侧面上由外向内加工出多个彼此平行且具有一定深度的安装槽113;
D:在铝块的上端和/或下端沿多个所述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加工出流体通道112,所述流体通道112贯穿至少部分分配通道111及至少部分中间筋1111。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5)

  1. 一种集管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体成型的第一主体(11),所述第一主体(11)包括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至少一个安装槽(113)、第一侧面(114)及与所述第一侧面(114)相对的第二侧面(115),所述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均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14)和所述第二侧面(115)之间,所述分配通道(111)的至少一端贯穿所述第一主体(11),所述安装槽(113)贯穿所述第一侧面(114)且用以与换热管(41)相连,所述安装槽(113)与至少一个所述分配通道(111)连通;以及
    至少一个流体通道(112),所述流体通道(112)沿所述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延伸并连通至少部分所述分配通道(111),所述流体通道(112)的至少一端贯穿所述集管箱,所述流体通道(112)用以供介质流入或流出。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112)也形成于一体成型的所述第一主体(11),所述流体通道(112)的至少一端贯穿所述第一主体(11),且所述流体通道(112)贯穿至少部分所述分配通道(111)。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1)设有连接所述第一侧面(114)与所述第二侧面(115)的第三侧面(116),所述分配通道(111)包括贯穿所述第三侧面(116)而形成的开孔(1161),所述集管箱还包括密封封堵所述开孔(1161)的封堵元件。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13)为多个且彼此平行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与多个所述安装槽(113)的排列方向垂直设置,每个所述安装槽(113)连通所述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所述流体通道(112)与所述安装槽(113)平行设置。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分配通道(111)之间设有中间筋(1111),沿所述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安装槽(113),所述安装槽(113)沿所述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延伸,每个所述安装槽(113)贯穿部分所述中间筋(1111)。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分配通道(111)之间设有中间筋(1111),所述安装槽(113)沿所述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延伸并贯穿所有所述中间筋(1111),每个所述安装槽(113)连通所有所述分配通道(111)。
  7.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安装槽(113)彼此平行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与多个所述安装槽(113)的排列方向平行设置,一个所述安装槽(113)连通至少一个所述分配通道(111),或一个所述分配通道(111)连通至少一个所述安装槽(113)。
  8.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元件为第一堵盖(12)。
  9.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箱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主体(11)固定连接的第一主板(13),所述第一主板(13)包括主体部(131)以及延伸部(132),所述主体部(131)贴合于所述第一侧面(114)且所述主体部(131)设有与所述安装槽(113)相对应的狭槽(1311),所述狭槽(1311)用以让换热管(41)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延伸部(132)贴合于所述第三侧面(116)且所述延伸部(132)密封封堵所述开孔(1161)。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1)还包括第一通孔(118)和第二通孔(119),所述第一主板(13)包括第三通孔(138)和第四通孔(139),所述第一通孔(118)与所述第三通孔(138)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通孔(119)与所述第四通孔(139)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集流管还包括若干紧固件(14),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紧固件(14)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8)和所述第三通孔(138)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体(11)与所述第一主板(13),至少一个所述紧固件(14)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19)与所述第四通孔(139)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体(11)与所述第一主板(13)。
  11.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3)、换热芯体(4)、第一集管箱(1)以及第二集管箱(2),所述第一集管箱(1)和所述第二集管箱(2)为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集管箱,所述壳体(3)环绕至少部分所述换热芯体(4);所述换热芯体(4)包括多个所述换热管(41),多个所述换热管(41)彼此平行设置,所述换热管(41)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换热管(41)的第一端容纳于所述第一集管箱(1)的安装槽(113),所述换热管(41)的第二端容纳于所述第二集管箱(2)的安装槽(113),所述换热管(41)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管箱(1)的分配通道(111)和所述第二集管箱(2)的分配通道(111)。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1)设有第一腔体(110),所述集管箱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11)的第一端盖(15)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端盖(15)和所述第一主体(11)之间的第二腔体(150),所述第一腔体(110)与所述第二腔体(150)相互独立;
    所述换热管(41)包括第一换热管(411)以及第二换热管(412),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 (41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412)的长度;所述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管箱(1)的第二腔体(150)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41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管箱(2)的第二腔体(150)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4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体(110)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4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管箱(2)的第一腔体(110)连通。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包括换热腔(30)、与所述换热腔(30)连通且用以让流体介质流入或流出的第一开口(301)、以及与所述换热腔(30)连通且用以让所述流体介质流入或流出的第二开口(302)。
  14.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以及换热芯体(4);
    所述换热芯体(4)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411a)和至少一个第二换热管(412a),所述第一换热管(411a)和所述第二换热管(412a)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411a)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管箱(1),第一换热管(411a)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集管箱(2);所述第二换热管(412a)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管箱(1),第二换热管(412a)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集管箱(2);
    所述第一集管箱(1)包括第一筋(11a)、第一分配通道(111a)、第二分配通道(111b)、第一流体通道(112a)、第二流体通道(112b)、第一安装槽(113a)、第二安装槽(113b)以及第一侧面(114),所述第一分配通道(111a)和所述第二分配通道(111b)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筋(11a)的两侧,所述第一安装槽(113a)和所述第二安装槽(113b)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筋(11a)的两侧,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12a)连通所有所述第一分配通道(111a),所述第二流体通道(112b)连通所有所述第二分配通道(111b),所述第一安装槽(113a)贯穿所述第一侧面(114),所述第一安装槽(113a)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分配通道(111a)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槽(113b)贯穿所述第一侧面(114),所述第二安装槽(113b)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分配通道(111b)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筋(11a)、所述第一分配通道(111a)、所述第二分配通道(111b)、所述第一安装槽(113a)、所述第二安装槽(113b)形成于一体成型的所述第一主体(11);
    所述第二集管箱(2)包括连接通道(211);
    所述第一换热管(411a)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分配通道(111a)和所述连接通道(211),所述第二换热管(412a)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分配通道(111b)和所述连接通道(211)。
  15. 一种集管箱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将铝材加工成具有一定形状大小的铝块;
    在铝块内部加工出多个彼此平行的分配通道(111),相邻两个分配通道(111)之间具有中间筋(1111);
    在铝块内部沿多个所述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加工出贯穿至少部分所述分配通道(111)的流体通道(112);
    从铝块的表面向内部加工出多个彼此平行且不穿透所述铝块的安装槽(113),所述安装槽(113)沿多个所述分配通道(111)的排列方向延伸,且至少贯穿一个中间筋(1111)。
PCT/CN2020/091920 2019-06-03 2020-05-22 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WO2020244397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4667.8 2019-06-03
CN201910474667.8A CN112033186A (zh) 2019-06-03 2019-06-03 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CN201910579353.4 2019-06-28
CN201910579353.4A CN112146475A (zh) 2019-06-28 2019-06-28 集流管及换热器
CN201910620675.9A CN112212720A (zh) 2019-07-10 2019-07-10 换热器
CN201910620675.9 2019-07-10
CN201910995764.1 2019-10-18
CN201910995764.1A CN112682981A (zh) 2019-10-18 2019-10-18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44397A1 true WO2020244397A1 (zh) 2020-12-10

Family

ID=73652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091920 WO2020244397A1 (zh) 2019-06-03 2020-05-22 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WO (1) WO2020244397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88787A (ja) * 2003-12-24 2005-07-14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のヘッダタンク
JP2005299981A (ja) * 2004-04-08 2005-10-27 Denso Corp 冷媒蒸発器
US20060162917A1 (en) * 2005-01-27 2006-07-27 Taeyoung Park Heat exchanger
JP2007187435A (ja) * 2005-12-14 2007-07-26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WO2016156192A1 (fr) * 2015-03-27 2016-10-06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oite collectrice pour echangeur thermique a faisceaux de tubes
CN107367089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88787A (ja) * 2003-12-24 2005-07-14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のヘッダタンク
JP2005299981A (ja) * 2004-04-08 2005-10-27 Denso Corp 冷媒蒸発器
US20060162917A1 (en) * 2005-01-27 2006-07-27 Taeyoung Park Heat exchanger
JP2007187435A (ja) * 2005-12-14 2007-07-26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WO2016156192A1 (fr) * 2015-03-27 2016-10-06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oite collectrice pour echangeur thermique a faisceaux de tubes
CN107367089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566073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H08254399A (ja) 熱交換器
WO2017097133A1 (zh) 一种换热器
WO2022253206A1 (zh) 换热器
EP3653950A1 (en) Heat exchanger
WO2020244397A1 (zh) 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WO2019223797A1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CN110530190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US20210325118A1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US20190033016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0567311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209745054U (zh) 换热器
CN112880436A (zh) 换热器
CN112146475A (zh) 集流管及换热器
JP2884201B2 (ja) 熱交換器
CN211425152U (zh) 换热器
CN112033184A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160090700A (ko) 적층식 판형 열교환기
CN111623560B (zh) 换热器
CN112880437A (zh) 换热器及换热器的装配方法
CN110530180A (zh) 换热器
JP7190544B2 (ja) 熱交換器とそのフィン及び熱交換機器とエアコン
JPH0624712Y2 (ja) 熱交換器
JP2709860B2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081796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81796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