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8045760A1 - 罗汉果醇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罗汉果醇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8045760A1
WO2018045760A1 PCT/CN2017/081424 CN2017081424W WO2018045760A1 WO 2018045760 A1 WO2018045760 A1 WO 2018045760A1 CN 2017081424 W CN2017081424 W CN 2017081424W WO 2018045760 A1 WO2018045760 A1 WO 2018045760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virus
mogroside
viral infection
treating
preven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7/08142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罗明锋
谢海峰
胡云岭
谢期林
张朝凤
郭建龙
Original Assignee
成都普睿法药物研发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成都普睿法药物研发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成都普睿法药物研发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18045760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8045760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12Keto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56Compounds containing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ring system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steroids
    • A61K31/575Compounds containing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ring system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steroids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hain of three or more carbon atoms, e.g. cholane, cholestane, ergosterol, sitoster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13Amines
    • A61K31/14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e.g. edrophonium, chol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16Amides, e.g. hydroxamic ac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185Acids; Anhydrides, halides or salts thereof, e.g. sulfur acids, imidic, hydrazonic or hydroximic acids
    • A61K31/19Carboxylic acids, e.g. valproic acid
    • A61K31/20Carboxylic acids, e.g. valproic acid having a carboxyl group bound to a chain of seven or more carbon atoms, e.g. stearic, palmitic, arachidic ac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21Esters, e.g. nitroglycerine, selenocyanates
    • A61K31/215Esters, e.g. nitroglycerine, selenocyanates of carboxylic acids
    • A61K31/22Esters, e.g. nitroglycerine, selenocyanates of carboxylic acids of acyclic acids, e.g. pravastat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61K45/06Mixtur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e.g. antiphlogistics and cardiac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Definitions

  • Louis encephalitis virus 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California encephalitis virus, cytomegaloviru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An infection caused by one or more of viruses,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yellow fever virus, dengue virus, or Colorado sputum fever virus.
  • the mogroside related compound includes an analog, a metabolite, a precursor compound, a derivative, a pharmaceutically active salt or a prodrug of mogroside.
  • the mogroside and related compounds can also be their mimetics.
  • the mimetic refers to any compound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 peptide, polypeptide, antibody or other organic compound having the sam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r effect as the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the subject is a neonate and can be administered prior to the delivery of the newborn and/or during the delivery of the newborn.
  • the JFH1-Luc-5AGFP virus strain prepared by the inventor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rries the Luciferase reporter gene, so that the effect of the drug on viral gene expression can be quantitatively quantified.
  • Huh7.5.1 cells were seeded in a 96-well cell culture plate at 8 ⁇ 10 3 cells/well, and cultured in a 37° C. cell culture chamber for 14-18 hours, and the cells were allowed to grow into a single layer and then used.
  • the mogroside was diluted from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in a 2-fold gradient to 10 concentrations with 3 replicates per group.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罗汉果醇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罗汉果醇的抗病毒作用是与宿主细胞的Toll样受体作用而体现出来的,罗汉果醇能通过这种方式激活细胞先天免疫反应,同时增强细胞后天免疫应答。当罗汉果醇与现有作用于病毒本身的抗病毒药物同时使用时,由于作用靶点不同、机理不同而产生协同效应,能有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降低药物用量、减少耐药性风险,提高抗病毒效果。

Description

罗汉果醇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抗病毒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罗汉果醇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病毒按其外壳是否包裹着富含脂质的膜可简单地分为无囊膜病毒与有囊膜病毒两类。无囊膜病毒主要是通过吞饮作用在网格蛋白介导下进入被感染细胞;有囊膜病毒的入侵主要是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过程。根据病毒入侵过程中囊膜表面糖蛋白的构象变化,囊膜病毒可被分为3类:其中正黏病毒科、反转录病毒科、纤丝病毒科、副黏病毒科与冠状病毒科被归为Ⅰ类囊膜病毒,其代表病毒为流感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埃博拉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黄病毒科与披膜病毒科被归为Ⅱ类囊膜病毒,其代表病毒为登革热病毒与日本脑炎病毒;疱疹病毒科、弹状病毒科与杆状病毒科被归为Ⅲ类囊膜病毒,其代表病毒为单纯疱疹病毒与水泡性口炎病毒。目前抗病毒制剂的研究开发主要基于两方面来设计,一是从病毒浸染层面,二是从宿主细胞防御层面。目前已上市大部分抗病毒药物是基于病毒本身的,即作用受体为病毒本身。基于宿主细胞防御层面设计开发的抗病毒药物目前还比较少见,但是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比如作用于Toll受体的药物不断被开发出来。基于宿主细胞防御层面设计抗病毒药物主要从提高机体免疫力、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机体主动防御系统和被动防御系统连接性等方面入手。
干扰素(IFN)是最早开发的一代抗病毒药物,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胞间素,因其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能力而命名。干扰素是1957年由英国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n两位研究人员所发现,当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会立即制造出干扰素以抵抗病毒,并同时警告邻近正常的细胞,提高警觉,以防病毒入侵。干扰素主要分成二大类:I型及II型。I型的干扰素包括干扰素-α、干扰素-β、干扰素-ω、干扰素-τ,大部分的细胞都可以表达干扰素-α及干扰素-β;II型的干扰素包括干扰素-γ,只表达在部分的免疫细胞,例如天然杀伤(NK)细胞、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和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在病毒感染期间,I型的干扰素可以快速的被诱导产生,接着会与靶细胞上的I型干扰素受体结合,启动Jak-STAT信号途径,开启干扰素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gene,ISG)表达。干扰素刺激基因蛋白质产物是干扰素对抗病毒最主要策略,目前有
超过五百多种的干扰素刺激基因蛋白质被定义出来,这些分子参与的范围非常广泛,从 抗病毒、细胞凋亡、蛋白质降解、炎性细胞应答至脂质代谢,涵盖多种功能。最广为人知的干扰素刺激基因蛋白质包括蛋白激酶R(PKR)、作用于RNA的腺苷脱氨酶、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RNA酶L及Mx蛋白。PKR会借着抑制真核起始因子而阻断病毒蛋白的合成,ADAR会抑制病毒RNA编辑,OAS、RNA酶L会降解病毒RNA,Mx蛋白则能抑制病毒复制。
除了能直接对抗病毒外,I型的干扰素还参与了免疫调控,在先天性及后天性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能够产生IL-15驱动天然杀伤细胞的存活与增殖,同时也能刺激MHC、CD80、CD86及CD40分子的表达,进而促进树突细胞成熟,此外,I型的干扰素也能诱导类浆树突细胞分化为成熟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后天免疫方面,I型的干扰素在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活化、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和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存活、B淋巴细胞分化与增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I型的干扰素具有抗病毒、细胞生长调控及免疫调节的能力,目前已成功的运用于临床治疗上,经美、英、日、德等先进国家批准的适应症包括:(1)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例如,慢性B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菜花(尖头湿疣)、艾滋病患常见的卡波西氏肉瘤等;(2)血液疾病,例如,毛状细胞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低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3)其它肿瘤,例如,黑素瘤、肾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
目前研究发现,干扰素的产生是由于免疫系统的传令兵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活化而诱导其产生。Toll是1988年左右在果蝇体内先发现的,随后在哺乳动物中也发现与Toll相似度极高的受体,称为Toll样受体。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进化中比较保守的一个受体家族,至少包括13个成员,Toll样受体能特异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近年来,对TLRs信号转导的研究,特别是对TLRs负反馈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它们在抗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负反馈机制对信号的平衡调节在抗感染免疫中有重要作用。天然免疫是机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被人们认为是免疫应答的初级形式,没有特异性和免疫记忆性。随着对免疫系统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模式识别受体的发现,如Toll样受体就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进化中的保守分子,主要包括LPS、肽聚糖、酵母多糖以及病原体核酸等,使人们意识到天然免疫并不是简单的发挥非特异性吞噬、清除作用,而且涉及到复杂的抗原识别机制,与获得性免疫一样能够正确的区分“自己”和“非己”。机体存在模式识别受体,特异的识别病原微生物进化中保守的抗原分子,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从而有效的地监测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以及诱导免疫应答反应。TLRs介导天然免疫 反应主要是通过对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的特定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此乃机体判定病原微生物入侵并启动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信号通过TLRs传导,导致干扰素-1、炎症细胞因子、化学增活素的产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其次,巨噬细胞等效应细胞借助TL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被激活,继而分泌炎性介质如细胞因子等和某些杀菌分子如NO等,介导炎症反应并发挥杀菌作用,信号通过TLRs进一步的下传,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启动获得性免疫系统,协助抵抗慢性病毒感染,达到清除病毒的最终目的,在防御机制上,提供更强大、更专一的保护。
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主要依赖的是天然免疫受体家族中的TLRs,TLRs通过识别病毒的感染来介导抗病毒免疫,激活信号传导途径,产生抗病毒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TLRs家族中识别病毒的主要有TLR7/8、TLR3、TLR9等,TLR7/8主要是识别ssRNA病毒,TLR3识别dsRNA病毒,同时TLRs也涉及识别病毒的染色体基因,如TLR9识别CPG DNA序列,TLR2和TLR4也涉及病毒识别,主要是针对病毒包膜糖蛋白的识别。另外有些TLR通过RNA解螺旋酶对细胞质中的病毒dsRNA的识别,比如RIG-I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识别病毒的核苷酸,病毒通过引发宿主天然免疫反应,达到激活TLRs信号,引起抗病毒反应。研究表明TLRs通过内吞作用对进入胞质的病毒进行识别,这条路径通过多种信号蛋白诱导干扰素的产生,最终导致转录因子NF-kB,干扰素调节因子(IRF)IRF3和IRF5以及IRF7的激活。
目前,人体内发现的Toll样受体共有10种,分别从Toll样受体1到Toll样受体10,可以识别各种不同的外来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及原生动物。Toll样受体在结构上包含两部分:(1)胞外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LRR),其负责外来物的识别;(2)胞内Toll-白介素1受体(TIR)结构域,其与下游的衔接蛋白作用,例如,骨髓分化因子88(MyD88)、TIR相关蛋白(TIRAP/MAL)、诱导IFN-β的含Toll/IL-1受体结构域的衔接物(TRIF/TICAM-1)及Toll受体相关分子(TRAM/TIRP/TICAM-2),进而活化胞外信号调控的激酶(ERK)、p38、c-Jun N-末端激酶及NF-kB,诱导促炎细胞因子:IL-1、IL-6、干扰素-α及I型干扰素产生。
在所有的Toll样受体中,Toll样受体2认识最多种的PAMP,大部分来自细菌,包括:脂阿拉伯甘露聚糖、脂多糖、脂磷壁酸、肽聚糖及其它的脂蛋白、糖脂、糖蛋白。Toll样受体2也能识别病毒的入侵:麻疹病毒、人类巨细胞病毒、C型肝炎病毒,在防御机制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Toll样受体7在免疫细胞: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及树突细胞中高度表达,一旦识别出外来物质的入侵后,可以产生非常大量的I型干扰素,特别是干扰素-α,其在先天性免疫上扮演着重要的关键角色。Toll样受体7主要是侦测来自病毒的富含G/U的ssRNA,包括: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VSV,在病毒的清除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在药物发展方面,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Toll样受体9拮抗剂,可以刺激树突细胞产生IL-12及非常高量的干扰素-α,并且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及抗体分泌,在干扰素-α治疗失败的HCV病人上有很好的疗效。Toll样受体7拮抗剂则可产生非常广泛的抗病毒应答(antiviral response),释放出多种细胞间素,尤其是干扰素-α,在不同HCV基因型的病人身上有明显的病毒清除率。
近年来已有多种抗病毒药物被研发出来,并广泛使用于临床的治疗上。例如:利巴韦林(ribavirin),其为一种核苷类似物,在实验上可抑制多种病毒的生长,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腺病毒(adenovirus)、HIV及HCV等;金刚烷胺(amantadine),其作用为抑制流感A病毒的M2膜蛋白,因而使流感A病毒无法顺利脱去外壳,进而不能进行后续的复制工作;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地达诺新(didanosine,ddI)、扎西他滨(zalcitabine,ddc)、司他夫定(stavudine,d4T)及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等则可抑制HIV的逆转录酶,使得病毒的RNA无法反转录成DNA,因而中断DNA的继续合成。
虽然许多的抗病毒药物陆续被有效使用于临床,但近年来抗药性病毒也日见浮现。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病毒的基因产生突变而使得抗病毒药物丧失其作用的靶物所致。兹举数例说明如下:HSV的胸苷激酶基因发生突变,无法将阿昔洛韦(acyclovir)及更昔洛韦(ganciclovir)等在细胞内转化成有效的成份,因此对该些药物产生抗药性;流感A病毒的M2蛋白基因突变,则会对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rimantadine)产生抗药性;HIV逆转录酶或蛋白酶基因的变异亦是导致抗药性产生的主因;HCV的非结构性5A及包膜基因2-糖蛋白的基因变异会使HCV对干扰素产生抗药性。现今有越来越多的抗病毒药物发展,朝着免疫调控的方向迈进,借着刺激宿主先天性及后天性反应达到清除外来微生物的目的。
罗汉果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植物罗汉果(Sira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永福、临桂和龙胜等县,为广西著名特产。罗汉果性凉、味甘,归肺、大肠经,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暑、利咽开音、凉血滑肠的功效,是我国特有的药食同源性经济作物,同时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常用中药使用,在治疗咽喉炎、百日咳、急慢性气管炎、胃肠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罗汉果总苷是罗汉果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价值。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罗汉果总苷不仅具有镇咳、平喘、祛痰、抗炎、调节消化道功能之功效,还能增强免疫力、保肝降酶、治疗急性肺损伤、抗氧化以及防衰老。罗汉果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罗汉果苷,罗汉果中的总苷为葫芦烷型三萜苷类化合物,包括罗汉果苷V(Mogroside V);罗汉果苷IVe(Mogroside IVe);罗汉果苷IIIe(Mogroside IIIe);罗汉 果苷II A2(Mogroside II A2);罗汉果苷III A1(Mogroside III A1);罗汉果苷IVa(Mogroside IVa);罗汉果苷VI(Mogroside VI);赛门苷I(Siamenoside I);11-O-罗汉果苷V(11-Oxomogroside V)等。罗汉果醇是罗汉果苷类化合物的苷元,可以通过酸水解得到。
本发明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罗汉果醇能够激发机体的先天性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罗汉果醇可能是作用于Toll样受体进而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从而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基于此,我们认为罗汉果醇可能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且作用机制异于目前大多数抗病毒药物。据此研究,本发明人已经初步确认了罗汉果醇的抗病毒活性。具体而言,罗汉果醇对于诸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HIV病毒等感染具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同时对于因病毒引起的其他相关并发症状也具有一定治疗或/和预防作用。
此外,本发明人进一步确认,罗汉果醇与现有作用于病毒本身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联用,能够相互促进,发挥出更强的抗病毒效应。罗汉果醇与现有主要抗病毒药物作用机理不同,二者合用取得了协同增效的作用效果。
目前未见罗汉果醇用于抗病毒的临床报道,也未见罗汉果醇与现有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于抗病毒治疗或/和预防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罗汉果醇的医药新用途,即罗汉果醇及其相关化合物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用途。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包括罗汉果醇的类似物、代谢物、前体化合物、衍生物、药物活性盐或前药。
进一步地,所述罗汉果醇来自葫芦科植物。
进一步地,所述葫芦科植物是罗汉果属植物。
优选的,所述罗汉果醇来自于罗汉果。
进一步地,所述罗汉果醇及其相关化合物也可以是化学合成的。
优选的,所述衍生物为罗汉果醇及其相关化合物被卤化。
进一步地,所述病毒性感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库克萨基病毒、ECHO病毒、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幼儿急疹病毒、水痘、天花、单纯疱 疹病毒、狂犬病毒、口蹄疫病毒、乙脑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巨细胞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出血热病毒、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或科罗拉多蜱穿热病毒等病毒中的一种或多种病毒引起的感染。
优选的,所述病毒性感染为黄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丙型肝炎或HIV引起的感染。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包括药用稀释剂、载体或者赋形剂中的至少一种,还包括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包括罗汉果醇的类似物、代谢物、前体化合物、衍生物、药用活性盐或前药。
进一步地,所述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来自罗汉果、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代谢合成得到。
优选的,所述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被卤化。
进一步地,所述的稀释剂、载体或赋形剂为药学上接受的常用药用辅料。
进一步地,所述病毒性感染为一种或多种病毒引起的感染。
优选的,所述病毒性感染为丙型肝炎病毒或HIV病毒引起的感染。
优选的,所述药物组合物还包括至少一种第二抗病毒药物。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抗病毒药物为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病毒唑、金刚烷胺、无环鸟苷、聚肌胞苷酸、干扰素、金刚乙胺、病毒灵、阿糖腺苷、齐多夫定、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更昔洛韦、脱氧胸苷或替比夫定。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联合药剂。
为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联合药剂,所述联合药剂包括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制剂和至少一种辅助性治疗药剂。
进一步地,所述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制剂为包含罗汉果醇、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中一种或多种的药物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制剂包括针剂、胶囊剂、片剂、输液剂、丸剂、微囊剂、靶向制剂等。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性治疗药剂为具有相同、或类似抗病毒活性药物以及能改善病毒性感染症状药物的药物制剂,比如现有抗病毒药物、改善感染患者并发症的药物、改善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的药物等,包括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干扰素、抗生素、他汀类降脂药、抗氧化剂、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等药物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联合药剂的使用方法为同时或分开给予患者罗汉果醇或其相关化合物制剂和辅助性治疗药剂。
优选的,所述联合药剂的使用方法为先给予患者罗汉果醇或其相关化合物制剂,然后再给予辅助性治疗药剂。
优选的,所述病毒性感染是指丙型肝炎病毒或HIV病毒引起的感染。
有益效果:
本发明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罗汉果醇的抗病毒作用是与宿主细胞的Toll样受体作用而体现出来的,罗汉果醇能通过这种方式激活细胞先天免疫反应,同时增强细胞后天免疫应答。当罗汉果醇与现有作用于病毒本身的抗病毒药物同时使用时,由于作用靶点不同、机理不同而产生协同效应,能有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降低药物用量、减少耐药性风险,提高抗病毒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罗汉果醇的医药新用途,即罗汉果醇及其相关化合物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用途。
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包括罗汉果醇的类似物、代谢物、前体化合物、衍生物、药物活性盐或前药。
其中,本发明所述的所有化合物可以以立体异构体或/和几何异构体的形式存在,例如他们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对称和/或几何中心,所以可以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立体异构体的形式和/或几何形式存在。本发明涉及所述化合物所有单独立体异构体和几何异构体以及其混合物的用途,只要所述形式保留了适当功能活性即可。
本发明所述类似物是指具有结构相似性、功能活性相同或类似的化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代谢物是指如下任何物质,其来自或产生自受治疗者对被给予化合物的代谢或消化后保留的产物,尤其是通过肝代谢后产生的产物。
本发明所述前药是指这样的实体,其具有某些保护基团,并且其本身可以不具有药理活性,但在一定条件下被给予后,可以在体内被代谢形成本发明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衍生物是指对所述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形成的产物,其保留了原有化合物所希望的化学活性。具体地讲,是可以通过化学修饰的手段增强或降低本发明化合物或药剂与作用受体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电荷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或偶极相互作用,从而改善本发明化合物或药剂的药理活性。
本发明所述药用活性盐指不对给予的生物体引起显著刺激且不消除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特性的化合物的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盐是化合物的酸加成盐。药学上的盐可通过将化合物与无机酸反应获得,所述无机酸例如氢卤酸(例如盐酸或氢溴酸)、硫酸、硝酸或磷酸等。药学上的盐还可通过将化合物与有机酸反应获得,所述有机酸如脂族烃基或芳族烃基羧酸或磺酸,例如乙酸、琥珀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抗坏血酸、烟酸、甲磺酸、乙磺酸、对-甲苯磺酸、水杨酸、或萘磺酸。药学上的盐还可通过将化合物与碱反应形成盐所获得,所述盐例如铵盐、碱金属盐如钠盐或钾盐、碱土金属盐如钙盐或镁盐、有机碱盐如二环己基胺盐、N-甲基-D-葡糖胺、三(羟基甲基)甲基胺、C1-C7烷基胺、环己胺、三乙醇胺、乙二胺、和具有氨基酸的盐如精氨酸、赖氨酸等的盐。
罗汉果醇及其相关化合物还可以是他们的模拟物。所述模拟物是指如下任何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肽、多肽、抗体或其他有机化合物,其具有和本发明化合物或组合物具有相同的药理活性或效应。
进一步地,所述罗汉果醇来自葫芦科植物。
进一步地,所述葫芦科植物是罗汉果属植物。
本发明化合物可以分离自天然植物,优选罗汉果属植物的果实,同时本发明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技术进行制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合成过程中,可能需要对敏感官能团进行保护和去保护。这可以通过常规技术来实现。在某些反应过程中,有些存在的立体中心,在某些条件下,被差向异构化,可以通过选择反应顺序、条件、试剂、保护/去保护方案等避免此类潜在问题的发生。
优选的,所述衍生物为罗汉果醇及其相关化合物被卤化。
进一步地,所述病毒性感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库克萨基病毒、ECHO病毒、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幼儿急疹病毒、水痘、天花、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毒、口蹄疫病毒、乙脑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圣路易脑 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巨细胞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出血热病毒、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或科罗拉多蜱穿热病毒等病毒中的一种或多种病毒引起的感染。
本发明所述的病毒感染选自一种或多种黄病毒、或囊膜病毒感染,包括但不限于: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西文马脑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科罗拉多蜱热病毒、拉克罗斯脑炎病毒、日本脑炎病毒、黄热病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GB病毒、登革热病毒、辛德毕斯病毒等。
本发明所述病毒还可以来源于风疹病毒,如人风疹病毒,瘟病毒;粘膜病病毒,例如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猪霍乱病毒和羊边境病毒;逆转录病毒,如人免疫缺陷病毒,包括HIV1和HIV2、猿猴免疫缺陷病毒、重组人猿猴免疫缺陷病毒、猫免疫缺陷病毒、猫或鼠白血病病毒、猫或鼠肉瘤病毒、Rote病毒感染以及马尔堡病毒等。
本发明所述病毒感染是肝炎病毒感染,其选自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己型肝炎、庚型肝炎、辛型肝炎和自体免疫性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肝炎。优选的,就是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病毒感染。
本发明所述病毒感染还可以是由HIV感染导致的AIDS综合征。
优选的,所述病毒性感染为黄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丙型肝炎或HIV引起的感染。
此外,本发明化合物和/或组合物能够抑制或/和预防与丙型肝炎有关的病症的发作或/和发展,包括但不限于肝硬化、代偿性肝脏疾病、肝癌细胞、肝纤维化等。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药用稀释剂、载体或者赋形剂中的至少一种,还包括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包括罗汉果醇的类似物、代谢物、前体化合物、衍生物、药用活性盐或前药。
进一步地,所述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来自罗汉果、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代谢合成得到。
优选的,所述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被卤化。
进一步地,所述的稀释剂、载体或赋形剂为药学上接受的常用药用辅料。
进一步地,所述病毒性感染为一种或多种病毒引起的感染。
优选的,所述病毒性感染为丙型肝炎病毒或HIV病毒引起的感染。
优选的,所述药物组合物还包括至少一种第二抗病毒药物。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抗病毒药物为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病毒唑、金刚烷胺、无环鸟苷、聚肌胞苷酸、干扰素、金刚乙胺、病毒灵、阿糖腺苷、齐多夫定、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更昔洛韦、脱氧胸苷或替比夫定。
在某些优选实施方式中,除给予本发明组合物之外,还可以给予第二抗病毒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核苷类似物、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西多福韦、阿德福韦、盐酸法莫汀等。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借助于任何适宜的途径给予受治疗者,通常选择能增强溶解性并提供最大生物利用度的传递系统。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将该组合物结合到脂质体或碳水化合物载体中,再将该组合物递送到受感染的细胞。通过将针对病毒抗原的抗体放置在脂质体或载体的表面,从而脂质体或碳水化合物载体可以被特异地靶向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提供这样的脂质体,其将高浓度的罗汉果醇或其相关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运送到被感染细胞。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给药途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肠道外途径(包括皮下给药、静脉内给药、肌肉注射、贴剂等)、口服、直肠途径(栓剂)、鼻腔给药、局部给药(如舌下给药)、输液、阴道给药、皮内注射、腹膜内途径、颅内途径、鞘内给药以及硬膜外途径。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联合药剂: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联合药剂,所述联合药剂包括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制剂和至少一种辅助性治疗药剂。
进一步地,所述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制剂为包含罗汉果醇、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中一种或多种的药物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制剂包括针剂、胶囊剂、片剂、输液剂、丸剂、微囊剂、靶向制剂等。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性治疗药剂为具有相同、或类似抗病毒活性药物以及能改善病毒性感染症状药物的药物制剂,比如现有抗病毒药物、改善感染患者并发症的药物、改善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的药物等,包括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干扰素、抗生素、他汀类降脂药、抗氧化剂、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等药物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联合药剂的使用方法为同时或分开给予患者罗汉果醇或其相关化合物制剂和辅助性治疗药剂。
本发明所述的受治疗者或患者是指动物,优选哺乳动物并且尤其是人。本发明范围内, 受治疗者包括哺乳动物如人类、灵长类和家畜(羊、猪、牛、马、驴等);实验室试验动物如小鼠、家兔、大鼠、豚鼠等;以及宠物如猫、狗等。对于本发明而言,哺乳动物优选为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受治疗者可以是免疫受到抑制的动物或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受治疗者是免疫减弱的AIDS患者或者感染有逆转录病毒,如显示出AIDS相关综合征的HIV病毒。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受治疗者是新生儿,可以在新生儿分娩之前和/或在新生儿分娩期间给药。
优选的,所述联合药剂的使用方法为先给予患者罗汉果醇或其相关化合物制剂,然后再给予辅助性治疗药剂。
优选的,所述病毒性感染是指丙型肝炎病毒或HIV病毒引起的感染。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罗汉果醇对感染轮状病毒乳鼠TLRs受体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LLC-MK2细胞(病毒培养细胞);猴轮状病毒SA11株;自然娩出乳鼠(符合清洁级要求,平均体重1.88g,生后母乳喂养,实验室环境:SPF);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胰酶;双抗;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盒;Trizol总RNA提取试剂盒;SYBR Green qPCRSuperMix;细胞生长培养液(严格无菌条件下,取1640培养液90ml加入新鲜胎牛血清10ml,4℃保存);病毒维持液(1640培养基中加入胰蛋白酶,浓度为1μg/ml);隔水式恒温培养箱;超低温冰箱;光学显微镜;电子天平;液氮罐;低温离心机;荧光PCR仪。所用目标基因序列均由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
2.试验方法
2.1病毒培养:将LLC-MK2细胞(恒河猴肾细胞)培养在含10%的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中,待长成单层后,用PBS液洗涤后,加入经10μg/ml胰蛋白酶预处理的RV,37℃吸附60min,再加入无胎牛血清的RPMI1640病毒维持液静止培养(37℃、5%CO2),待细胞完全病变时收获病毒。将收获的病毒液反复冻融3次,8000r/min离心30min,收集上清液,-80℃保存,采用TCID50测定病毒滴度,待病毒滴度达到1x107TCID50时进行动物实验。
2.2动物模型制备与取材:所用入选的昆明乳鼠在实验前动物大便RV检测均为阴性,将出生后2天的昆明乳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罗汉果醇组,每组20只。模型组每只乳鼠用300μL含1x107TCID50RV病毒液灌胃;罗汉果醇组除灌胃300μL含1x107TCID50RV病毒 液外,每天还服用罗汉果醇,剂量为300mg/kg体重;空白对照组灌胃等量不含RV病毒的细胞培养液。所有乳鼠灌胃前禁奶4小时,灌胃后禁奶2小时。在感染后第3、6天用颈椎脱臼法处死乳鼠,迅速取出小肠用10%甲醛固定制成石蜡切片进行病理观察。另取50-100mg小肠黏膜组织用于提取总RNA,保存于-80℃,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
2.3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开始后每天观察乳鼠进食状况、大便性状、体重增长情况等,计数乳鼠死亡数量,并按试剂使用说明书检测乳鼠大便RV抗原。腹泻的判断标准分为6级:1级为无大便;2级为黄色成型便;3级为黄色糊状便;4级为黄色水样粘液便;5级为黄色蛋花样便;6级为完全黄色水样便。3级及以上的才判断为腹泻,3、4、5级腹泻为轻型,6级为重型。
2.4乳鼠小肠粘膜TLR2-9以及IFN-γmRNA的表达:按Trizol试剂说明书提取
组织总R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测定A260/A280比值大于1.8,然后经逆转录扩增cDNA。合成的cDNA用于RT-PCR检测,采用二步法,加入各目的基因引物序列,总反应体系20μL,置于RT-PCR仪上进行PCR反应,循环条件为95℃预变性2min,40个PCR循环(95℃变性15s,退火与延伸32s,收集荧光)。为了建立PCR产物的溶解曲线,扩增反应结束后,继续从60℃缓慢加热到95℃。根据扩增曲线获得每个样本的目的基因和管家基因的CT值。采用2-△△Ct公式计算各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3实验结果
3.1临床症状观察:模型对照组全部20只乳鼠在接种RV SA-11株24小时后出现明显腹胀,精神欠佳,但并无腹泻显现;48小时后出现黄色糊状便,腹泻率100%,精神倦怠,活动量少,皮肤有褶皱,体重增加不明显,第3天出现腹泻高峰期,第6天开始好转,病程持续大约7-10天,均为轻型腹泻,期间有3只乳鼠死亡。罗汉果醇组在接种48小时后有部分乳鼠出现黄色糊状便,腹泻率75%,精神欠佳,活动量减少,体重增长不明显,第5天开始腹泻乳鼠有好转,病程大约为7天左右,期间无乳鼠死亡。正常对照组无腹泻症状,精神状态良好、皮肤光泽,体重增加明显。相较模型组,罗汉果醇组乳鼠腹泻症状明显较轻,且病程明显更短,显示罗汉果醇改善了病毒感染状况,提升了乳鼠的抗病毒能力。
3.2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模型组细胞肿胀明显,可见大量空泡样变性,少许炎症细胞浸润,有部分增生、坏死和绒毛萎缩脱落,隐窝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罗汉果醇组细胞有轻微肿胀,可见少量空泡样变性和少许炎性细胞,未见明显的细胞增生、坏死和绒毛萎缩脱落。正常组未见任何明显病理改变。
3.3小肠黏膜TLR2-9及INF-γmRNA表达:各TLR和GAPDH的PCR产物溶解曲线分析显示,溶解曲线呈单一峰,溶解温度均一,峰性状锐利,说明PCR产物特异性高,无杂带。以相对定量法2-ΔΔCt值比较各组TLR以及INF-γmRNA表达量,统计结果见表1。现有研究表明,与病毒识别和抗病毒免疫应答有关的TLRs主要有TLR2、3、4、7、8、9,其中TLR3、7、8、9定位于细胞内,主要识别病毒核酸,而TLR2、4位于胞膜,识别病毒的糖蛋白。从表1可以看出,模型组相对于正常组,在感染病毒后体内相应的TLRs受体表达量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并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乳鼠感染RV病毒后并未激活机体天然免疫系统,因此导致病毒性腹泻发生。罗汉果醇组相对于模型组、正常组在感染后病毒后体内TLRs受体表达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其中TLR3、4、7、IFN-γ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显示罗汉果醇可能通过TLR3、4、7受体激活了机体天然免疫系统,进而导致体内IFN-γmRNA表达量上升,发挥天然免疫作用,有利于清除病毒,表现出抗病毒活性。在众多TLR受体中TLR4受体的表达量增长最为显著,罗汉果醇最有可能主要作用于TLR4受体发挥其抗病毒活性。
表1乳鼠小肠黏膜TLR2-9及IFN-γmRNA的表达
Figure PCTCN2017081424-appb-000001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实施例2罗汉果醇对丙型肝炎病毒活性的影响
2.1实验材料及仪器
Huh7.5.1细胞;含有HCV2a型JFH1病毒株基因组全序列的质粒pJFH1;带有报告基因的病毒JFH1-5AGFP;DMEM培养基(购自GIBCO公司);MTT检测试剂(购自biomol公司);限制性内切酶(购自NEB公司);蔡司高级倒置显微镜Axio observer A1(Carl Zeiss);PerkinElmer多功能检测仪;罗汉果醇(自制,纯度98%)。
2.2实验方法及结果
2.2.1质粒pJFH1-5AGFP的构建和病毒JFH1-5AGFP的制备
在pJFH1上进行质粒改造,选取NS5A编码区C端一个酶切位点Xho(nt7523-nt7528,aa419-aa420)插入EGFP基因(扩增自PEGFP-N1质粒).质粒构建成功后,测序鉴定。以XbaI线性化后的质粒PJFH1-5AGFP为模板,体外转录得到病毒基因组RNA,然后电转Huh-7.5.1细胞。9-10天后,将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于是收集培养基上清,分装后-80℃冻存。为了得到大量的病毒储存液,以0.02的感染复数用病毒感染Huh7.5.1细胞,待出现明显细胞病变后,收集感染性上清,储存待用。
2.2.2罗汉果醇的细胞毒性检测
37℃,5%CO2加湿培养箱中培养。使用含有10%FBS、100U/mL的青霉素和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细胞至90%汇合度后传代,传代比例1/4–1/6。Huh7.5.1细胞按8×103个细胞/孔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细胞贴壁后备用。用培养基将罗汉果醇从100μM开始,2倍梯度依次稀释成8个浓度,每浓度3个复孔。培养72h后于每孔中加入5mg/mlMTT20μl,置细胞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培养4h后,弃培养液上清,每孔加入100μl/孔三联溶解液(溶解液由SDS10g,异丁醇5ml,10M HCl0.1ml,用双蒸水溶解配成100ml),37℃培养箱中溶解过夜后多功能检测仪检测570nm波长处吸光值,校正波长为630nm,并计算药物浓度细胞存活率。结果如表2所示,罗汉果醇浓度为100μM(微摩尔)时,细胞存活率依然达到85%以上,浓度为50μM及其以下时,细胞存活率接近100%。这表明,罗汉果醇细胞毒性比较小,在50μM及其以下浓度时,对细胞几乎没有毒性。
2.3病毒活性检测
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系统是以荧光素(luciferin)为底物来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的一种报告系统。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荧光素氧化成氧化荧光素,在荧光素氧化的过程中,会发出生物荧光(bioluminescence)。然后可以通过荧光测定仪也称化学发光仪(luminometer)或 液闪测定仪测定荧光素氧化过程中释放的生物荧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这一生物发光体系,可以极其灵敏、高效地检测基因的表达。本发明人实验室制备的JFH1-Luc-5AGFP病毒株中带有Luciferase报告基因,因此可以很灵敏的定量药物对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将Huh7.5.1细胞按8×103细胞/孔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37℃细胞培养箱中培养14-18h后,待细胞长成单层后备用。用培养基将罗汉果醇从最高浓度以2倍梯度稀释成10个浓度,每组3个重复。将不同剂量药物加入到培养板中2h后,按0.2的感染复数加入JFH1-Luc-5AGFP病毒,感染后72h进行荧光素酶检测,待测细用PBS洗2遍,然后用Renilla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加入裂解液使细胞充分裂解,然后将裂解样品加入稀释好的底物中,在荧光素酶检测仪上进行检测。结果以相对荧光单位数值(relative light units,RLU)显示。实验数据表示为三次独立实验的平均值,误差以标准差表示。
本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与不加药物,只感染病毒的对照孔相比,罗汉果醇剂量依赖地抑制了HCV在细胞内的增殖。当药物浓度为50μM时,细胞接近100%存活,而药物对病毒复制的抑制率达到了98%。这表明,罗汉果醇对HCV的抑制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于对细胞的毒性而导致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表2罗汉果醇对HCV病毒活性的影响
Figure PCTCN2017081424-appb-000002
2.4罗汉果醇对HCV病毒侵染过程的影响
Hu7.5.1细胞4℃预冷1小时。用培养基将罗汉果醇从50μM开始,2倍梯度依次稀释成8个浓度并且预冷至4℃备用。然后,在病毒吸附实验中,将上述含不同浓度药物的培养基加入96孔板各孔中,同时感染HCV(JFH1)50μL/孔,继续4℃放置3小时,让病毒尽可能充分吸附到靶细胞上,之后用预冷PBS洗去没有吸附的病毒;在病毒侵入实验中,先不加药物,让HCV直接和细胞4℃孵育3小时,预冷PBS洗去没有吸附的病毒后,快速加入上述的含不同浓度药物的培养基并立刻转移到37℃继续培养1小时,然后去除含药培养基,用PBS洗去残余药物。最后,经过不同处理的细胞都更换成新鲜培养基,37℃再培养大约48小时。病毒复制实验中, Huh7.5.1细胞(10%FBS,DMEM)以105个/ml的浓度加入96孔板中(Costar3904),每孔100μl;24小时后,将培养上清液吸出,加入MOI=0.1的病毒上清液50μl;8小时后,加入50μl不同浓度待检测药物,补加100μl培养液,培养72小时;吸出上清检测。以上通过报告基因荧光素酶的检测,来计算罗汉果醇对HCV吸附、侵入、复制的影响,具体见表3。
表3罗汉果醇对HCV病毒侵染过程的影响
Figure PCTCN2017081424-appb-000003
从表3可以看出,以不加药物只感染病毒的培养孔为对照(抑制率视为0%),罗汉果醇对于HCV吸附到靶细胞表面、侵入靶细胞以及侵入细胞后的复制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耐性。上述实验表明罗汉果醇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HCV病毒的作用。
实施例3罗汉果醇抗HIV活性实验
本实验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法(CPE)和RNA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法对罗汉果醇的体外抗HIV效应进行评价。
3.1材料与试剂
CEMxl74细胞和HIV-l病毒(均来源于美国Aarond Diamond艾滋病研究中心,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馈赠);DMSO(军事医学科学院进口分装);RPMI Medium 1640basic(1×)、F etalBovine Serum(上海立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齐多夫定(AZT,3’-Azido-3’-deoxythymidine)购自Sigma公司。各基因mRNA定量PCR引物,均由上海英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罗汉果醇(自制,纯度大于98%)。
3.2试验方法
3.2.1细胞培养
将CEMxl74细胞株复苏后接种于RPMll640培养基(1%青链霉素,10%胎牛血清),置饱和湿度、37℃、含5%C02培养箱内培养。待细胞生长至对数期,细胞计数,以1-2*105/ml传代,约3天后再次传代用于药效学实验。
3.2.2对HIV诱导CEMxl74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
CEMxl74以2.0*105个/mL的密度0.1mL接种于96孔板中,将病毒HIV用10倍梯度稀释8个浓度,每个浓度8个复孔,培养3天后观察细胞病变,计算TCID50。设置细胞空白组、病毒对照组、AZT阳性药对照组、罗汉果醇组(设置高中低三个给药浓度)、罗汉果醇-AZT组。给药组先以无毒性浓度作为终浓度开始试验,先用RPMll640将药液稀释至终浓度的100倍作为给药浓度。将CEMxl74细胞以2.0*105个/mL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中,每孔为0.75mL,细胞对照组加0.25mL培养液,其余试验组均分别加入10*TCID50的HIV病毒0.25mL。AZT阳性药对照组加入l00μM浓度的AZT 10μl,罗汉果醇组分别加入100μM(高剂量组)、50μM(中剂量组)、25μM(低剂量组)浓度的罗汉果醇溶液10μl,每个样品浓度均设3个平行孔。罗汉果醇-AZT组加入100μM浓度的AZT与罗汉果醇的混合溶液10μl。所有试验组置37℃、5%CO2培养箱内培养,3天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CPE),待病变出来,换液,5-7天,待病毒对照组出现CPE“+++~++++”时观察记录结果,并收集细胞和上清液。
CPE判定标准:无合胞体形成“-”,每个孔有2—9个合胞体细胞“+”,每个孔有10-20个合胞体细胞“++",每个孔有>20个合胞体细胞“+++~++++”。
3.2.3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IV-RNA表达水平
上述观察CPE结果后,收集的细胞和上清,进一步处理,提取RNA进行荧光定量测定。采用核苷酸胶体(SYBR)染料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HIVRNA表达水平。收集细胞于离心管中,每孔一管,约1-2×106个/管,用Trizol(500μ1)法提取细胞总RNA。取细胞总RNA 2μg(5.5μl),按Thermo Scientific公司的RevertAid Reverse Transcriptase说明将其逆转录为cDNA。稀释十倍后,以GAPDH320为内参基因,取等量cDNA(2μ1)进行染料法SYBR荧光定量PCR反应。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1min;95℃15s,60℃lmin,40个循环;溶解曲线95℃15s,60℃30s,95℃15s。目的基因/管家基因比值表示结果。
采用探针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清液HIVRNA表达水平收集上清于离心管中,每孔一管,约1毫升,用RNA提取液400μl:l00μl上清提取病毒RNA。直接按Thermo Scientific公司的RevertAid Reverse Transcriptase说明逆转录,体系8μl,42℃60min。取2μl进行探针法荧光 定量PCR反应。反应条件为50℃2min;95℃预变性l0min,95℃15s,60℃lmin,45个循环,做标准曲线定量,用病毒的表达量即病毒载量表示结果。
3.3实验结果
3.3.1罗汉果醇对HIV-1诱导CEMxl74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
当显微镜下观察病毒对照组合胞体形成情况为“+++"时,细胞空白组、AZT阳性对照组、罗汉果醇-AZT组、罗汉果醇高剂量组观察不到合胞体的形成,罗汉果醇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有少量合胞体形成,但相比病毒对照组数量少一些,如表4所示。结果说明,罗汉果醇对HIV-1诱导CEMxl74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且有一定剂量依耐性。同时试验观察到罗汉果醇与现有抗HIV药物AZT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效果比单独使用罗汉果醇或者AZT要更显著。
表4罗汉果醇作用于HIV感染的CEMxl74细胞合胞体(CPE)的影响
Figure PCTCN2017081424-appb-000004
3.3.2罗汉果醇对HIV病毒表达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表5)可以看出,罗汉果醇各剂量组对于胞内HIVRNA表达量以及上清液病毒载量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罗汉果醇高剂量组的抑制作用极为显著,与阳性对照组效果相当。此外实验还发现罗汉果醇与AZT联用所体现出的抑制胞内HIVRNA表达和胞外上清液病毒载量的作用明显强于二者单独使用,表现出极强的协同作用。
表5罗汉果醇对HIV-1病毒表达量的影响
组别 胞内HIVRNA相对量 上清液病毒载量相对值
细胞空白组 0.0000062±0.0000028*** 3.28±2.87***
病毒组 3.358905±0.557812 8.41±7.98
AZT阳性对照组 0.004128±0.000309***## 5.39±5.12***##
罗汉果醇高剂量组 0.031789±0.008764***## 5.75±4.28***##
罗汉果醇中剂量组 2.425807±0.328617** 7.23±5.21**
罗汉果醇低剂量组 2.879213±0.187526 8.01±4.87*
罗汉果醇-AZT组 0.001246±0.000087*** 4.29±3.58***
注:与病毒组对照,***P<0.001,**P<0.01,*P<0.05;与罗汉果醇高剂量-AZT组比较##P<0.01。

Claims (25)

  1. 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包括罗汉果醇的类似物、代谢物、前体化合物、衍生物、药物活性盐或前药。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罗汉果醇来自葫芦科植物。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葫芦科植物是罗汉果属植物。
  5. 根据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罗汉果醇来自于罗汉果。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罗汉果醇及其相关化合物是化学合成的。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衍生物为罗汉果醇及其相关化合物被卤化。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病毒性感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库克萨基病毒、ECHO病毒、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幼儿急疹病毒、水痘、天花、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毒、口蹄疫病毒、乙脑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巨细胞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出血热病毒、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或科罗拉多蜱穿热病毒等病毒中的一种或多种病毒引起的感染。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罗汉果醇和/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病毒性感染为黄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丙型肝炎或HIV引起的感染。
  10. 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包括药用稀释剂、载体或者赋形剂中 的至少一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包括罗汉果醇的类似物、代谢物、前体化合物、衍生物、药用活性盐或前药。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来自罗汉果、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代谢合成得到。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被卤化。
  14. 根据权利要10—1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稀释剂、载体或赋形剂为药学上接受的常用药用辅料。
  15. 根据权利要10—1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病毒性感染为一种或多种病毒引起的感染。
  16. 根据权利要15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病毒性感染为丙型肝炎病毒或HIV病毒引起的感染。
  17. 根据权利要求10—1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还包括至少一种第二抗病毒药物。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抗病毒药物为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病毒唑、金刚烷胺、无环鸟苷、聚肌胞苷酸、干扰素、金刚乙胺、病毒灵、阿糖腺苷、齐多夫定、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更昔洛韦、脱氧胸苷或替比夫定。
  19. 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联合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药剂包括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制剂和至少一种辅助性治疗药剂。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联合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罗汉果醇或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制剂为包含罗汉果醇、罗汉果醇相关化合物中一种或多种的药物制剂。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联合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制剂包括针剂、胶囊剂、片剂、输液剂、丸剂、微囊剂、靶向制剂等。
  22.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联合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性治疗药剂为具有相同、或类似抗病毒活性药物以及能改善病毒性感染症状药物的 药物制剂,比如现有抗病毒药物、改善感染患者并发症的药物、改善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的药物等,包括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干扰素、抗生素、他汀类降脂药、抗氧化剂、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等药物制剂。
  23.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联合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药剂的使用方法为同时或分开给予患者罗汉果醇或其相关化合物制剂和辅助性治疗药剂。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联合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药剂的使用方法为先给予患者罗汉果醇或其相关化合物制剂,然后再给予辅助性治疗药剂。
  25. 根据权利要求19—24所述的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病毒性感染的联合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病毒性感染是指丙型肝炎病毒或HIV病毒引起的感染。
PCT/CN2017/081424 2016-09-08 2017-04-21 罗汉果醇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WO2018045760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8172.0A CN106074569A (zh) 2016-09-08 2016-09-08 罗汉果醇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CN201610808172.0 2016-09-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45760A1 true WO2018045760A1 (zh) 2018-03-15

Family

ID=57224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7/081424 WO2018045760A1 (zh) 2016-09-08 2017-04-21 罗汉果醇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74569A (zh)
WO (1) WO201804576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9739A (zh) * 2019-09-30 2020-01-10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制备方法
EP4019032A1 (en) * 2020-08-18 2022-06-29 Morehouse School of Medicine Method of treating coronavirus infections
EP4199950A4 (en) * 2020-08-18 2024-07-24 Morehouse School Of Medicine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TREATING CORONAVIRUS INFECTION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74569A (zh) * 2016-09-08 2016-11-09 成都普睿法药物研发有限公司 罗汉果醇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CN111349133B (zh) * 2020-03-27 2021-03-12 湖南华诚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乙酰化罗汉果醇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3652464B (zh) * 2021-08-16 2023-01-24 湖南华诚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酶催化半合成罗汉果甜苷v的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74569A (zh) * 2016-09-08 2016-11-09 成都普睿法药物研发有限公司 罗汉果醇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718446D0 (en) * 2007-09-21 2007-10-31 Prendergast Patrick T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74569A (zh) * 2016-09-08 2016-11-09 成都普睿法药物研发有限公司 罗汉果醇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OU, ZULIA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Synthetic Biology of Triterpen Saponins",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vol. 47, no. 10, 31 May 2016 (2016-05-31), pages 1806, 1808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9739A (zh) * 2019-09-30 2020-01-10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制备方法
EP4019032A1 (en) * 2020-08-18 2022-06-29 Morehouse School of Medicine Method of treating coronavirus infections
EP4199950A4 (en) * 2020-08-18 2024-07-24 Morehouse School Of Medicine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TREATING CORONAVIRUS INFEC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74569A (zh) 2016-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45760A1 (zh) 罗汉果醇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US11919923B2 (en) Antiviral application of nucleoside analog or combination formulation containing nucleoside analog
US10376533B2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viral infections
KR102234027B1 (ko) B형 간염 바이러스 유래 폴리펩티드 및 이의 항바이러스 용도
AU2008223446B2 (en) Restrictive agonist of Toll-like receptor 3 (TLR3)
KR20190071765A (ko) 코로나 바이러스에 연관된 감염의 치료를 위한 항바이러스 조성물
US20120053226A1 (en) Design of oligonucleotide analogs as therapeutic agents
EP4093407A1 (en) Therapeutic double stranded rna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10022889A (zh) 用于提高溶瘤rna病毒的生长、传播和溶瘤与免疫治疗效果的组合物和方法
TW202415386A (zh) 用於治療病毒感染之方法
CN115836079A (zh) 烟酰胺单核苷酸和烟酰胺核苷衍生物及其在治疗特别是由流感病毒或冠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和呼吸道并发症中的用途
Gao 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recombinant porcine interferon-α on 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infections in TGEV-seronegative piglets
KR101731607B1 (ko) 음양곽 추출물을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항 바이러스용 조성물
KR102492769B1 (ko) 푸코실락토스를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항바이러스 조성물
CN107375911B (zh) 一种胆固醇羟化酶ch25h及其用途
CN113995752A (zh) 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在制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US8722642B2 (en) Multiantivirus compoun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virus diseases
CN112691094B (zh) 防治病毒的新型化合物及其应用
JP2019507195A (ja) ジカウイルス感染の治療のための方法及び組成物
Chatterjee et al. A review on SARS-CoV2 drug regimens inferring plausible mechanisms to impede the viral propagation and cytokine storm
CN116712437A (zh) 塞卡替尼在制备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WO2021214771A1 (en) Glucosylceramide synthase inhibitor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ral diseases
KR20220108849A (ko) 장수진흙버섯 추출물을 포함하는 항바이러스용 조성물
CN114432282A (zh) 他莫昔芬在制备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CN114432287A (zh) Itf2357在制备预防和治疗冠状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784793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784793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