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52291U - 應用於手持裝置的保護殼 - Google Patents

應用於手持裝置的保護殼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52291U
TWM652291U TW112211955U TW112211955U TWM652291U TW M652291 U TWM652291 U TW M652291U TW 112211955 U TW112211955 U TW 112211955U TW 112211955 U TW112211955 U TW 112211955U TW M652291 U TWM652291 U TW M65229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handheld device
side wall
protective case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119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建元
徐國容
Original Assignee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2119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52291U/zh
Publication of TWM6522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52291U/zh
Priority to JP2024002278U priority patent/JP3248285U/ja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一種保護殼,適用於套設至一手持裝置。手持裝置包括一出音孔。保護殼包括一框體以及一擴音孔。框體套設至手持裝置,且框體包括複數側壁部及一擴音槽。該些側壁部相互連接以形成框體,每一側壁部包含一上部。擴音槽分布於相鄰二該側壁部,並與出音孔連通。擴音孔設置於側壁部的上部,並與擴音槽連通。

Description

應用於手持裝置的保護殼
本揭示是關於一種保護殼,特別是關於一種應用於手持裝置的保護殼。
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各種可隨身攜帶且能播放音訊的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持式的電子裝置(於後稱為手持裝置)。然而,一般手持裝置所能播放的音量有其限制,容易被環境中的其他聲音所覆蓋。若使用者欲更進一步地放大音量,需另外連接至擴音器(或稱喇叭),或是使用可支撐手持裝置的擴音底座,例如手機擴音底座。
常見的擴音底座具有一密閉空間以及兩處開口。將手持裝置的插入擴音底座的一處開口,並使手持裝置的出音孔位於密閉空間內。當播放音訊時,聲音可在密閉空間內產生共鳴,並從另一處開口釋放出聲音,進而達到聲音擴大之效果,且可提升使用者的聽覺感受。使用擴音底座的方式雖可以將聲音擴大,但必須再額外攜帶擴充配件(即擴音底座)。對於使用者而言,另外使用擴音底座的方式較為不便。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揭示之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種保護殼,其適用於套設至一手持裝置,保護殼包括一框體,藉由框體之一擴音槽的結構,以解決習知手持裝置需另外攜帶擴充配件始能放大音量等不便於使用的問題。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揭示提供一種保護殼,適用於套設至一手持裝置。手持裝置包括一出音孔。保護殼包括一框體以及一擴音孔。框體套設至手持裝置,且框體包括複數側壁部及一擴音槽。該些側壁部相互連接以形成框體,每一側壁部包含一上部。擴音槽分布於相鄰二該側壁部,並與出音孔連通。擴音孔設置於側壁部的上部,並與擴音槽連通。
在本揭示的一實施例中,擴音孔設置於上部的一上表面或一內側面,內側面垂直於上表面。
在本揭示的一實施例中,擴音槽為一L型。
在本揭示的一實施例中,出音孔及擴音孔分別位於擴音槽的相對二端。
在本揭示的一實施例中,擴音槽包括一開放面。手持裝置的一外側壁遮蔽開放面。
在本揭示的一實施例中,框體包括一抵接部。抵接部位於上部的一內緣,且抵接部抵接於手持裝置的一上緣。
在本揭示的一實施例中,其中每一該側壁部更包括一下部及一連接部,連接部連接上部及下部之間。
在本揭示的一實施例中,保護殼更包括一底板。底板連接於下部,框體與底板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手持裝置設置於容置空間。
在本揭示的一實施例中,保護殼更包括複數第一肋條及複數第二肋條。第一肋條及第二肋條交錯地設置於框體,並位於擴音槽內。
在本揭示的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一肋條與上部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隔,該些第二肋條與下部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隔。
在本揭示的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一肋條分別具有一第一高度。該些第二肋條分別具有一第二高度。第一高度及第二高度小於上部及下部之間的一最短距離。
在本揭示的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一肋條與該些第二肋條抵接於手持裝置的一外側壁。
承上所述,依據本揭示之保護殼,其適用於套設至手持裝置。保護殼包括框體以及擴音孔。框體包括側壁部及擴音槽,且擴音槽分布於相鄰二側壁部的。擴音槽與手持裝置的出音孔連通,且擴音孔與擴音槽連通。當手持裝置自出音孔播放聲音時,聲音即可傳導至擴音槽內,並在擴音槽產生共鳴以放大音量,最後自擴音孔傳出放大後的聲音。因此,使用者無需另外攜帶擴充配件,即可藉由本創作之保護殼達到放大手持裝置的播放音量的效果。又,擴音孔設置於側壁部的上部,更可提升使用者的聽覺感受。
為能更瞭解本揭示之技術內容,特舉較佳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
圖1為本揭示之第一實施例之保護殼的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之保護殼套設於一手持裝置的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之保護殼的前視圖。請參考圖1、圖2及圖3,本實施例之保護殼1適用於套設至一手持裝置9。手持裝置9包括一出音孔91及一外側壁92,出音孔91開設於外側壁92。手持裝置9可例如但不限於智慧型手機、隨身型的影音播放器(例如MP3、MP4隨身播放器)、平板電腦等。本實施例之手持裝置9是以智慧型手機為例說明。
保護殼1包括一框體10以及一擴音孔20。框體10包括複數側壁部11及一擴音槽12。複數側壁部11相互連接以形成封閉的框體10,使框體10可套設至手持裝置9。側壁部11的數量可參照手持裝置9常見的形狀。例如,手持裝置9常見的形狀為四邊形,故可具有四個側壁部11,且側壁部11相互連接以形成四邊形的框體10,如圖1及圖2所示。
每一側壁部11具有一上部111、一下部112及一連接部113,且連接部113連接上部111及下部112之間,如圖1及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保護殼1更可包括一底板30。底板30連接於側壁部11的下部112,使得框體10與底板30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C。手持裝置9設置於容置空間C時,框體10同時套設於手持裝置9的外側壁92。須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下部112與底板30可以為同一板體,基於上部111垂直投影的部位定義為下部112,而其他部分定義為底板30。因此,下部112與底板30之間無明顯的界線。
圖4為圖2所示之保護殼及手持裝置於A-A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圖2及圖4所示。較佳的,本實施例之框體10包括一抵接部13。抵接部13位於側壁部11的內緣,且是靠近於上部111的內緣。當框體10套設於手持裝置9的外側壁92時,抵接部13可抵接於手持裝置9的上緣,如圖4所示。
在本實施例中,擴音槽12設置於側壁部11。具體而言,框體10的側壁部11具有厚度,故可在側壁部11向內挖空以內凹而定義出由上部111、下部112及連接部113,擴音槽12則為上部111、下部112及連接部113所圍起的槽體,如圖4所示。擴音槽12分布於相鄰二側壁部11,如圖1及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可依據手持裝置9之出音孔91的位置,選擇在其中二個相鄰的側壁部11挖空形成擴音槽12。以圖2為例,出音孔91一般設置於手持裝置9的底側,對應地,可選擇在底側及右側的側壁部11挖空形成擴音槽12。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選擇在底側及左側的側壁部11挖空形成擴音槽12。由於本案之框體10具有四個側壁部11,故位於相鄰二側壁部11的擴音槽12形成L型的結構。
在本實施例中,擴音槽12包括一開放面121,如圖1及圖4所示。當框體10套設於手持裝置9時,出音孔91朝向開放面121,使得擴音槽12與出音孔91連通,以接收來自出音孔91的聲音。同時,手持裝置9的外側壁92遮蔽開放面121(如圖4所示),使得擴音槽12可形成類似音箱的封閉空間。
如圖1及圖2所示,擴音孔20設置於側壁部11的上部111,且擴音孔20與擴音槽12連通。具體而言,擴音孔20貫穿側壁部11的上部111,使擴音孔20與擴音槽12連通。當手持裝置9自出音孔91播放聲音時,聲音即可傳導至擴音槽12內,並在擴音槽12產生共鳴以放大音量,最後自擴音孔20傳出放大後的聲音。使用者操作手持裝置9時,上部111是朝向使用者,故擴音孔20位於上部111,更可提升使用者的聽覺感受。較佳的,擴音孔20可位於上部111的上表面1111,亦提供更佳的聽覺感受。在其他實施例中,擴音孔20亦可位於上部111的內側面1112,且同時鄰近於抵接部13或是容置空間C,本揭示並不限制。上部111的內側面1112垂直於上表面1111,如圖4所示。
較佳的,出音孔91及擴音孔20分別位於擴音槽12的相對二端,以增加聲音在擴音槽12內傳導的距離。以圖2為例,本實施例之擴音槽12分布於底側及右側的側壁部11,而出音孔91亦對應至底側側壁部11(如圖3所示),擴音槽12位於右側的側壁部11,使得出音孔91及擴音孔20分別位於擴音槽12的相對二端。
圖5為本揭示之第二實施例之保護殼的示意圖,圖6為圖5所示之保護殼套設於一手持裝置的示意圖,圖7為圖6所示之保護殼及手持裝置於B-B線的剖面示意圖,圖8為圖5所示之擴音槽的放大示意圖。請參考圖5、圖6、圖7及圖8,本實施例之保護殼1a亦包括框體10a、擴音孔20a及底板30a。框體10a具有側壁部11a及擴音槽12a。擴音槽12a設置於側壁部11a,且分布於相鄰二側壁部11a。擴音孔20a設置於側壁部11a的上部111a,並與擴音槽12a連通。底板30a連接於側壁部11a的下部112a,使得框體10a與底板30a共同形成容置空間C。手持裝置9設置於容置空間C時,框體10a同時套設於手持裝置9的外側壁92,且出音孔91與擴音槽12a相連通。須說明的是,手持裝置9之出音孔91的位置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圖3所示。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中,保護殼1a更包括複數第一肋條41a及複數第二肋條42a。第一肋條41a及第二肋條42a交錯地設置於框體10a,並位於擴音槽12a內。具體而言,第一肋條41a及第二肋條42a是間隔且交錯地設置於擴音槽12a內。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肋條41a及第二肋條42a的長軸與連接部113a相互平行。又,第一肋條41a及第二肋條42a的結構相似,其差異在於連接於框體10a的位置。圖9為圖8所示之部分第一肋條及第二肋條的放大示意圖。請參考圖7、圖8及圖9所示,本實施例之下部112a與底板30a為同一板體,下部112a與底板30a之間無明顯的界線。為求清楚說明,於圖9將下部112a與底板30a之間以虛線表示,而位於擴音槽12a的部分標示為下部112a,而其他部分標示為底板30a。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肋條41a連接於下部112a,並與上部111a不接觸,故第一肋條41a與上部111a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隔S1。第二肋條42a則是連接於上部111a,並與下部112a不接觸,故第二肋條42a與下部112a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隔S2。如圖9所示,具體而言,第一肋條41a具有一第一高度H1,第二肋條42a具有一第二高度H2。第一高度H1及第二高度H2皆小於上部111a及下部112a之間的一最短距離D,使得第一肋條41a與上部111a具有第一間隔S1,而第二肋條42a與下部112a具有第二間隔S2,以供擴音槽12a內的聲音傳遞。
藉由第一肋條41a及第二肋條42a的設置,可改變擴音槽12a內的聲音的傳導路徑(如圖8虛線箭頭符號所示),進而使低頻率的聲音更為明顯。換言之,第一肋條41a及第二肋條42a的結構,可使聲音中低頻率部分的放大效果更佳。較佳的,當保護殼1a套設於手持裝置9時,第一肋條41a與第二肋條42a可抵接於手持裝置9的外側壁92,如圖7所示。較佳的,第一肋條41a及第二肋條42a分別具有一寬度W。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肋條41a及第二肋條42a的寬度W相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肋條41a及第二肋條42a的寬度W可為不同。
擴音槽12a內是藉由第一肋條41a與上部111a之間的第一間隔S1,及第二肋條42a與下部112a之間的第二間隔S2相互連通。因此,擴音槽12a內的聲音更可沿著圖8所示之箭頭符號傳遞,而不會經由第一肋條41a或第二肋條42a與外側壁92之間的空間傳遞,使擴音槽12a內的聲音可產生更佳的共鳴效果。
綜上所述,依據本揭示之保護殼,其適用於套設至手持裝置。保護殼包括框體以及擴音孔。框體包括側壁部及擴音槽,且擴音槽分布於相鄰二側壁部。擴音槽與手持裝置的出音孔連通,且擴音孔與擴音槽連通。當手持裝置自出音孔播放聲音時,聲音即可傳導至擴音槽內,並在擴音槽產生共鳴以放大音量,最後自擴音孔傳出放大後的聲音。因此,使用者無需另外攜帶擴充配件,即可藉由本創作之保護殼達到放大手持裝置的播放音量的效果。又,擴音孔設置於側壁部的上部,更可提升使用者的聽覺感受。
應注意的是,上述諸多實施例係為了便於說明而舉例,本揭示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1a:保護殼 10、10a:框體 11、11a:側壁部 111、111a:上部 1111:上表面 1112:內側面 112、112a:下部 113、113a:連接部 12、12a:擴音槽 121:開放面 13:抵接部 20、20a:擴音孔 30、30a:底板 41a:第一肋條 42a:第二肋條 9:手持裝置 91:出音孔 92:外側壁 A-A:線 B-B:線 C:容置空間 D:最短距離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W:寬度 S1:第一間隔 S2:第二間隔
圖1為本揭示之第一實施例之保護殼的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之保護殼套設於一手持裝置的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之保護殼的前視圖。 圖4為圖2所示之保護殼及手持裝置於A-A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揭示之第二實施例之保護殼的示意圖。 圖6為圖5所示之保護殼套設於一手持裝置的示意圖。 圖7為圖6所示之保護殼及手持裝置於B-B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圖5所示之擴音槽的放大示意圖。 圖9為圖8所示之部分第一肋條及第二肋條的放大示意圖。
1:保護殼
10:框體
11:側壁部
111:上部
1111:上表面
1112:內側面
112:下部
113:連接部
12:擴音槽
121:開放面
13:抵接部
20:擴音孔
30:底板
C:容置空間

Claims (12)

  1. 一種保護殼,適用於套設至一手持裝置,該手持裝置包括一出音孔,該保護殼包括: 一框體,套設至該手持裝置,該框體包括: 複數側壁部,該些側壁部相互連接以形成該框體,每一該側壁部包含一上部;及 一擴音槽,分布於相鄰二該側壁部並與該出音孔連通;以及 一擴音孔,設置於該側壁部的該上部並與該擴音槽連通。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保護殼,其中該擴音孔設置於該上部的一上表面或一內側面,該內側面垂直於該上表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保護殼,其中該擴音槽為一L型。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保護殼,其中該出音孔及該擴音孔分別位於該擴音槽的相對二端。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保護殼,其中該擴音槽包括一開放面,該手持裝置的一外側壁遮蔽該開放面。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保護殼,其中該框體包括一抵接部,該抵接部位於該上部的一內緣,且該抵接部抵接於該手持裝置的一上緣。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保護殼,其中每一該側壁部更包括一下部及一連接部,該連接部連接該上部及該下部之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保護殼,更包括: 一底板,連接於該下部,該框體與該底板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該手持裝置設置於該容置空間。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保護殼,更包括: 複數第一肋條及複數第二肋條,交錯地設置於該框體,並位於該擴音槽內。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保護殼,其中該些第一肋條與該上部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隔,該些第二肋條與該下部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隔。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保護殼,其中該些第一肋條分別具有一第一高度,該些第二肋條分別具有一第二高度,該第一高度及該第二高度小於該上部及該下部之間的一最短距離。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保護殼,其中該些第一肋條與該些第二肋條抵接於該手持裝置的一外側壁。
TW112211955U 2023-11-03 2023-11-03 應用於手持裝置的保護殼 TWM6522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11955U TWM652291U (zh) 2023-11-03 2023-11-03 應用於手持裝置的保護殼
JP2024002278U JP3248285U (ja) 2023-11-03 2024-07-10 ハンドヘルドデバイス用の保護ケー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11955U TWM652291U (zh) 2023-11-03 2023-11-03 應用於手持裝置的保護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2291U true TWM652291U (zh) 2024-03-01

Family

ID=91268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11955U TWM652291U (zh) 2023-11-03 2023-11-03 應用於手持裝置的保護殼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248285U (zh)
TW (1) TWM652291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48285U (ja) 2024-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74902B2 (en) Mobile device docking station
JP6313367B2 (ja) ロングストローク型スピーカ
US9033099B2 (en) Protective enclosure for enhancing sound from an electronic device
US7764806B2 (en) Speaker set with acoustically vented enclosures
TW201349885A (zh) 具有揚聲器的電子裝置
US20120099745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oblique sound output arrangement
JP2015089137A (ja) 音響増幅箱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音響増幅装置
CN104754455B (zh) 扬声器系统及具备该扬声器系统的电子设备
US2010005452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40044300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sound quality improvement method, and sound quality improvement member
JP3959372B2 (ja) 電子機器
WO2020134354A1 (zh) 扬声器模组
TWI510161B (zh) 手持式電子裝置及其護套
JP2014120853A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
TWM652291U (zh) 應用於手持裝置的保護殼
JP5854413B1 (ja) 携帯デバイス用スタンド型スピーカー
WO2021000106A1 (zh) 扬声器箱
JP2014035640A (ja) 電子機器、音質改善方法および音質改善部材
TWM535921U (zh) 隨身卡拉ok音箱結構
CN215300854U (zh) 充电音箱
TW201348930A (zh) 便攜式電子裝置
CN210868095U (zh) 一种颈戴外放设备
TWI549521B (zh) Sound playback device
TWM613897U (zh) 多功能手機擴音箱
JP2000112564A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