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52070U -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 - Google Patents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52070U
TWM652070U TW112206458U TW112206458U TWM652070U TW M652070 U TWM652070 U TW M652070U TW 112206458 U TW112206458 U TW 112206458U TW 112206458 U TW112206458 U TW 112206458U TW M652070 U TWM652070 U TW M65207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lid
cover
opening
wal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64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裕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Ky7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Ky7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Ky7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52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52070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蓋體以能夠形成相對於具有開口部的容器將前述開口部覆蓋的狀態且接合前述容器的方式形成,具有:由對應於與前述容器接合的區域的部分構成的接合區域對應部;和由前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的內側的部分構成的蓋區域對應部,前述蓋區域對應部形成有凸狀部,該凸狀部以前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為基端直到前述蓋區域對應部的中央,在從與前述容器的前述開口部面對的相對面朝著與該相對面背對的面側的方向上隆起。

Description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
本創作涉及蓋體、附蓋體的容器、和蓋體與容器的組合。
在上端形成有開口部的容器內收容飲品食品等(以下也稱為「內容物」。)並安裝蓋體,由此在將容器內封閉的狀態下提供的行為正在廣泛進行。
作為安裝於容器的蓋體,根據減輕環境負荷的觀點,要求利用對紙類材料使用的蓋體。作為向容器安裝蓋體的方法,在專利文獻1中提出了使用熱封等方法將蓋體與將容器的上端的開口部的外周形成的緣部接合的方法(密封法)。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07-530372號公報
對於容器和蓋體,根據減輕環境負荷的觀點,要求蓋體由紙類材料形成,並且抑制紙類材料的使用量(基礎重量,Basis weight),若基礎重量被抑制,則容器和蓋體的剛性容易降低,在使用者握持附蓋體的容器的情況下形狀容易發生變形。在蓋體形成有開口部的情況下,根據附蓋體的容器而容易發生變形。另外,在蓋體吸收了蒸氣等水分的情況下,也容易在附蓋體的容器中發生變形。因此,在蓋體由紙類材料形成的情況下,針對在形成了在容器上接合有蓋體的附蓋體的容器之後將蓋體打開的點,和在蓋體形成有開口部的情況下使附蓋體的容器的形狀穩定化的點而要求進行改善。在蓋體和容器藉由接合而形成了一體構造的情況下,使容器變形的應力容易傳遞至蓋體,有可能會對從蓋體的開口部攝取內容物的情況下的攝取容易性造成影響,由此,尤其重要的是使附蓋體的容器的形狀穩定化。 本創作的一個目的為,提供在形成了在容器上接合有蓋體的附蓋體的容器之後將蓋體打開的情況和在蓋體形成有開口部的情況下能夠使附蓋體的容器的形狀穩定化的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以及蓋體的製造方法。
本創作以如下的(1)至(11)的創作為要旨。
(1)一種蓋體,其以能夠形成相對於具有開口部的容器將前述開口部覆蓋的狀態且接合容的方式形成, 具有: 由對應於與前述容器接合的區域的部分構成的接合區域對應部;和 由前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的內側的部分構成的蓋區域對應部, 前述蓋區域對應部形成有凸狀部,該凸狀部以前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為基端直到前述蓋區域對應部的中央,在從與前述容器的前述開口部面對的相對面朝著與該相對面背對的面側的方向上隆起。 (2)根據上述(1)所述的蓋體, 前述凸狀部具有與前述容器相對的內側壁面、和背對於前述內側壁面的外側壁面, 前述外側壁面具有凸狀彎曲面,前述內側壁面具有凹狀彎曲面。 (3)根據上述(1)所述的蓋體, 前述凸狀部具有與前述容器相對的內側壁面、和背對於前述內側壁面的外側壁面, 前述內側壁面的基端與前述接合區域對應部錯開,前述外側壁面的基端位於前述接合區域對應部。 (4)根據上述(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 在前述凸狀部形成有貫穿部。 (5)根據上述(4)所述的蓋體, 在前述凸狀部設有對前述凸狀部中的分裂位置進行引導的脆弱化部, 前述脆弱化部具有複數個前述貫穿部、和形成在至少兩個前述貫穿部之間的至少一個連續部。 (6)根據上述(5)所述的蓋體, 前述脆弱化部在前述連續部的周圍以輻射狀形成有複數個前述貫穿部。 (7)根據上述(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 在前述凸狀部設有對前述凸狀部中的分裂位置進行引導的脆弱化部, 前述脆弱化部具有半切構造。 (8)根據上述(4)所述的蓋體, 前述凸狀部具有:具有小開口部的基部;將前述小開口部開閉的小蓋部;和將前述基部和前述小蓋部相連的鉸接部,前述小開口部具有比前述容器的前述開口部小的開口面積, 前述小蓋部構成為,以前述鉸接部為軸相對於前述基部能夠轉動, 前述小蓋部的外周緣與前述小開口部的開口緣之間的邊界位置位於前述凸狀部的內側或前述凸狀部的基端, 至少一部分的前述貫穿部形成於前述邊界位置。 (9)根據上述(8)所述的蓋體, 在前述小蓋部的上表面側設有捏持部。 (10)一種附蓋體的容器,其具有: 上述(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和 前述容器,前述容器具有形成於上端的前述開口部, 前述蓋體接合於前述容器。 (11)一種蓋體與容器的組合,其具有: 上述(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和 前述容器,前述容器具有形成於上端的前述開口部。 創作效果
根據本創作,在蓋體由紙類材料形成的情況下,提供了在形成了在容器上接合有蓋體的附蓋體的容器之後將蓋體打開的情況和在蓋體形成有開口部的情況下能夠使附蓋體的容器的形狀穩定化的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以及蓋體的製造方法。
以下,基於圖式詳細說明本創作的蓋體。此外,本創作的蓋體以相對於如咖啡杯那樣的裝入各種飲料物的容器(杯子)使用的蓋體為例來進行說明,但不限定於裝入飲料物的容器的蓋體,也能夠作為收容飲料物以外的食品的容器的蓋體來適用。另外,本創作的蓋體也能夠適用於可收容飲食物以外的各種物品,例如螺栓和螺母等零件和上述以外的物品的容器。而且,本創作的蓋體使用俯視時的形狀為圓形狀的例子進行以下說明,但蓋體的形狀不限於俯視觀察時為圓形狀,也能夠適用於橢圓形狀、矩形狀、三角形狀等多邊形狀、倒角矩形狀、倒角多邊形狀等、圓形狀以外的各種形狀。
以下,依次參照圖式來說明涉及本創作的第1實施方式、第2實施方式、第3實施方式及適用例。本說明書及圖式中,針對具有實質上相同功能構造的構造標注同一圖式標記,由此省略重複說明。
以下說明為本創作的較佳具體例,本創作的內容不限定於這些實施方式等。另外,以下說明中,考慮便於說明而表示前後、左右、上下等方向以及水平面的方向,但本創作的內容不限於這些方向。在圖1至圖8的例中,將Z軸方向設為上下方向(上側為+Z方向,下側為-Z方向),將X軸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後側為+X方向,前側為-X方向),將在以Z軸方向為法線的平面上規定的沿著彼此正交的X軸以及Y軸的方向設為X軸方向以及Y軸方向,而且由X軸和Y軸構成的平面即XY平面是水平面,基於這些來進行說明。圖1至圖8的各圖所示的尺寸等的相對大小比率是為了方便而記載的,只要沒有特別限定,則不對實際的大小比率進行限定。
[1 第1實施方式] [1-1. 構造] 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0以能夠形成相對於具有開口部502的容器501而將開口部502覆蓋的狀態且將容器501接合的方式形成。如使用圖7A、圖7B等後述那樣地,蓋體10以能夠與容器501接合的方式形成,該容器501具有形成於上端的開口部502和成為將開口部502的外周形成的上端緣部的緣部503。圖7A、圖7B是表示在容器501上接合有圖1A、圖1B所示的蓋體10的附蓋體的容器500的例的立體圖和剖視圖。蓋體10能夠沿著緣部503接合而使用。蓋體10中,如圖1A等所示,當蓋體10的俯視觀察時,將與緣部503接合的區域稱為接合區域R。圖1A是表示蓋體10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此外,作為容器501,更較佳使用在開口部502的緣部503具有可撓性的容器。然而,這些說明並非禁止容器501是金屬製容器等可撓性少或認為幾乎沒有可撓性的容器。此外,蓋體10與容器501的接合表示基於黏接或黏附實現的蓋體10與容器501的連接。
將蓋體10的面中的附蓋體的容器500的狀態下面對容器501的開口部502側的面稱為相對面73,將與相對面73背對的面且向外側露出的面稱為露出面72。
圖1A的例中,接合區域R對應於以與容器501的開口部502相應的形狀沿著開口部502大體形成為環狀的區域(圖1A中標注了陰影的區域(圖2至圖7也是同樣))。接合區域R的寬度(從蓋區域對應部50B的中心CT以輻射狀延伸的直線中的與接合區域R交叉的部分的長度)大於蓋體10的凸狀部11的基端13中的蓋體10的厚度,存在有從凸狀部11的基端13向外側延伸出的部分,該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接合區域R(形成接合區域對應部50A)。
蓋體10較佳為包含紙類材料。
(紙類材料) 作為紙類材料,除了僅由紙漿構成的材料之外,還可以為包括非紙漿類的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再生纖維等纖維的材料,但較佳為,紙漿包含50質量%以上,更較佳為,包含70質量%以上,還較佳為,包含80質量%以上,尤其較佳為由100質量%的紙漿構成。紙類材料能夠使用不織布、木箔等木質類材料等,還能夠使用與鋁箔等原材料的複合材料,但在使用複合材料的情況下,複合材料作為整體,較佳為,紙漿含有50質量%以上,尤其較佳為,紙漿含有80質量%以上。紙漿含有比率越高,紙類材料越容易生物降解,由此為較佳。
此外,在蓋體和容器的雙方使用了紙類材料的情況下,蓋體的纖維密度較佳為比容器的纖維密度大。蓋體容易形成韌性比容器強的狀態,即使施加使容器變形的力,也能夠更有效抑制蓋體10的變形。
如圖1A所示,蓋體10具有蓋區域對應部50B和外側區域對應部50C。附蓋體的容器500的狀態下,蓋體10藉由蓋區域對應部50B將開口部502覆蓋。在外側區域對應部50C規定有接合區域對應部50A。
(接合區域對應部) 接合區域對應部50A是對應於蓋體10中的沿著容器501的緣部503與容器501接合的區域的部分。也就是說,接合區域對應部50A是蓋體10的對應於接合區域R(與容器501的緣部503面對的區域且與容器501接合的區域)的部分。接合區域對應部50A是在附蓋體的容器500中形成蓋體10中的蓋體10與容器501之間的接合部651的部分。具體地,蓋體10的俯視觀察時(圖1的例中,以上下方向為視線方向的情況),形成接合區域R的部分被規定為接合區域對應部50A。接合區域對應部50A通常如圖1A所示地形成為環狀。尤其,如圖1A所示,在容器501的緣部503大體形成為圓環狀的情況下,接合區域R成為圓環狀,關於接合區域對應部50A,在蓋體10的俯視觀察時也大體成為圓環狀。接合區域對應部50A的外緣是根據接合區域R的外緣的位置而定的。接合區域對應部50A的外緣可以位於蓋體10的外周緣75,也可以如圖1A、圖1B的例所示地與蓋體10的外周緣75相比位於內側。在蓋體10與容器501的接合區域R沒有連續形成的情況下,關於由相鄰的接合區域R夾著的部分且與緣部503面對的部分,也包含於後述的接合區域對應部50A。此外,在蓋體10中的與緣部503面對的部分存在有與後述的凸狀部11的基端13(立起開始端)相比位於內側的部分的情況下,與凸狀部11的基端13(立起開始端)相比位於內側的部分不包含於接合區域對應部50A,但包含於後述的蓋區域對應部50B(規定為第2覆蓋部50E)。
(蓋區域對應部) 蓋區域對應部50B是蓋體10中的相對於接合區域對應部50A位於內側的部分。蓋區域對應部50B成為在附蓋體的容器500中將開口部502覆蓋的部分。此外,將開口部502覆蓋的部分是指,將開口部502的至少一部分覆蓋的部分,包括了在一部分上以能夠視覺觀察容器501內部的方式形成有窗部的情況以及具有開口形成部30的情況等。窗部能夠例舉在蓋區域對應部50B形成開口並以將開口封閉的方式安裝(例如黏接)了具有透光性的部件(例如透明膜等)的構造部分。
圖1A、圖1B的例所示的蓋區域對應部50B中,具有第1覆蓋部50D和形成於第1覆蓋部50D的外側的第2覆蓋部50E。第1覆蓋部50D對應於容器開口覆蓋部,第2覆蓋部50E對應於容器上端緣覆蓋部。在此,容器開口覆蓋部是蓋區域對應部50B中的將開口部502的正上方覆蓋的部分。容器上端緣覆蓋部將蓋區域對應部50B中的緣部503的正上方覆蓋,成為構成凸狀部11的一部分的部分。圖1的例中,蓋體10的俯視觀察時,成為第2覆蓋部50E的容器上端緣覆蓋部以將成為第1覆蓋部50D的容器開口覆蓋部包圍的方式形成。第2覆蓋部50E也可以根據凸狀部11的基端13的位置而被省略。
(外側區域對應部) 此外,如圖1A、圖1B的例所示,蓋體10的蓋區域對應部50B的外側的部分是外側區域對應部50C。外側區域對應部50C由與接合區域對應部50A相同的部分或從接合區域對應部50A與外側對應的部分構成。
(凸狀部) 蓋體10中,如圖1B所示,蓋區域對應部50B形成了凸狀部11。凸狀部11成為如下部分:以接合區域對應部50A作為基端13(凸狀部11的基端)直到蓋區域對應部50B的中心CT,在從與容器501的開口部502面對的相對面73朝著成為其相反面的露出面72側(背對相對面73的面)的方向上隆起。
(外側壁面和內側壁面) 凸狀部11具有內側壁面14和外側壁面12。凸狀部11的外側壁面12形成於露出面72側,背對於內側壁面14,以接合區域對應部50A的內端作為基端13朝向蓋區域對應部50B立起。在容器501上接合有蓋體10的狀態下外側壁面12形成露出面72。外側壁面12以接合區域對應部50A作為基端(外側壁面12的立起開始位置)可以斜著立起也可以垂直立起。凸狀部11的內側壁面14成為凸狀部11的面中的與容器501相對的面,在蓋體10中形成於相對面73側,背對於外側壁面12。在容器501上接合有蓋體10的狀態下內側壁面14形成相對面73。外側壁面12和內側壁面14形成為彼此對應的形狀。
在圖1A、圖1B的例中,凸狀部11形成為圓拱狀。凸狀部11的外側壁面12成為凸狀彎曲面。內側壁面14成為凹狀彎曲面。圖1B的例中,形成內側壁面14的凹狀彎曲面成為與外側壁面12對應的形狀。也就是說,蓋體10中,在露出面72側形成了突出的凸狀部11,在相對面73側形成了與凸狀部11對應的凹狀部15。即使在蓋體10的內側壁面14附著有水滴的情況,水滴也容易沿著蓋體10的內側壁面14向下方流落,根據該觀點(大量水滴附著於蓋體10的狀態難以持續的觀點),凸狀部11較佳為形成為圓拱狀。
圖1A的例中,凸狀部11的基端13中的內側壁面14側的端部位於接合區域對應部50A的內端。該情況下,在容器501上接合有蓋體10的狀態中,如圖8A所示,凸狀部11的基端13與容器501的緣部503的內端503A相比稍微位於外側,基端13位於緣部503的正上。因此,在將蓋體10與容器接合的狀態下能夠使接合部651的構造牢固,能夠使附蓋體的容器的形狀更穩定化。也就是說,蓋體10以與容器501接合的部分作為起點在橫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立體擴張,即使對容器501施加沿橫向變形的力,且即使對容器501施加沿上下方向變形的力,也能夠限制蓋體10的變形。此外,緣部503的內端503A設為朝向緣部503的上側的面向著容器的內表面側開始下降的位置。
[1-2. 製造方法] 使用如下坯料形成,該坯料是將由與蓋體10的材質相應的材料形成的片材(原材料片)根據蓋體10的形狀沖裁形成的坯料。
此外,蓋體10由坯料形成的情況不限於蓋體10僅由坯料形成的情況,也包含蓋體10具有在坯料上安裝有拉片部件41等部件的構造的情況,另外,也包括蓋體10對坯料實施塑造處理(壓紋處理等)的各種加工處理的情況。
原材料片較佳為由包括紙類材料的纖維片構成。
(包含紙類材料的纖維片) 作為包含紙類材料的纖維片,能夠列舉將纖維原料的漿料抄取到網上並進行乾燥或按壓乾燥、抄造以形成為片狀而得到的所謂紙,以及通過空氣流對利用粉碎機將由紙漿系纖維等構成的原料片粉碎得到的粉碎紙漿等開纖纖維原料進行纖維堆積、並利用黏合劑將纖維堆積體的纖維相互固定而得到的所謂氣流成網片等使植物纖維、其他纖維黏著而製造的所謂紙類。另外,在包含紙類材料的纖維片中,包括具有將上述那樣的紙類層疊多張得到的層疊構造的纖維片。另外,在纖維片中包括除了紙類材料之外還具有化學纖維、被賦予了耐水性等功能的纖維、金屬纖維、玻璃纖維等紙漿以外的纖維的片材。
纖維片可以僅由纖維構成,也可以具有利用交聯劑(Crosslinking agent)等使複數個纖維交聯的構造,還可以含有後述的除樹脂材料之外的其他添加物。在纖維片中,藉由利用交聯劑使複數個纖維相互交聯,纖維片的形狀穩定化,難以形成解纖的狀態。
(纖維) 構成纖維片的纖維可以由一個單位纖維構成,也可以具有使複數個單位纖維交纏而成的構造,對於具有任一構造的纖維均可以包含於纖維片。纖維片較佳以具有這樣構造的複數個纖維進一步交纏的狀態形成。
[1-3. 變形例] (變形例1) 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0中,如圖4A、圖4B所示,凸狀部11的內側壁面14的基端可以處於接合區域對應部50A之外(變形例1)。圖4A、圖4B的例中,凸狀部11的內側壁面14的基端與接合區域對應部50A相比位於內側,凸狀部11的外側壁面12的基端位於接合區域對應部50A的內緣。此外,圖4A、圖4B所示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例中,在容器501上接合有蓋體10的狀態中,如圖8B所示,容器501與蓋體10之間的接合部651的內端在凸狀部11的外側壁面12的基端處形成。此外,圖4A、圖4B的例中,省略了第2覆蓋部50E。另外,圖4A、圖4B的例為一例,也可以為,凸狀部11的外側壁面12的基端位於接合區域對應部50A的內部,接合區域對應部50A的內緣位於凸狀部11的內側壁面14的基端與凸狀部的外側壁面12的基端之間。該情況下,在容器501上接合有蓋體10的狀態中,如圖8C所示,容器501與蓋體10之間的接合部651的內端在凸狀部11的外側壁面12的基端與內側壁面14的基端之間的位置處形成。根據圖8C所示的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0,在附蓋體的容器500的狀態下即使如從容器501壓扁蓋體10那樣地施加變形力,形成蓋體10的如紙類材料片那樣的部件會從凸狀部11的基端以面狀擴張,由此容易抵抗變形力中的水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任意一個方向上的力的成分。
(變形例2) 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中,凸狀部11的形狀不限於圓拱狀。例如,如圖5A、圖5B所示,凸狀部也可以形成為圓錐台形狀。除此之外,例如,凸狀部11也可以形成為在上方具有頂部的錐體狀。
[2 第2實施方式] 如圖6A所示,第2實施方式的蓋體10在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0中還在凸狀部11具有貫穿部20。將這種方式稱為第2實施方式。圖6A是示意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蓋體10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第2實施方式中,除了貫穿部20之外的其他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他構造(凸狀部11等)的詳細說明。
貫穿部20具有從蓋體10的一個面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切入另一個面(從露出面72至相對面73)的構造(貫穿的構造),是所謂的切入部。貫穿部20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定,可以為圖6A所示的十字形狀,也可以為圖6C所示的C字狀。這些只是一例,並不限定貫穿部20的形狀。圖6C是示意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蓋體10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
貫穿部20能夠作為從外部插入吸管等的插入口21發揮功能。
第2實施方式的蓋體10中,作為插入口21發揮功能的部分不限於僅由貫穿部20形成的情況(全部由貫穿部20形成的情況)。第2實施方式的蓋體10中,如圖6B所示,可以在凸狀部11設有對蓋區域對應部50B中的分裂位置進行引導的脆弱化部22。脆弱化部22可以具有複數個貫穿部20和形成於至少兩個貫穿部20之間的至少一個連續部23。該情況下,蓋體10作為形成插入口21的構造的一部分而具有貫穿部20。脆弱化部22可以改變為貫穿部20與連續部23的組合而由半切構造形成。例如,在以圖6A和圖6B所示的十字狀(交叉狀)形成插入口21的情況下,作為脆弱化部22可以形成半切構造,使得當形成插入口21時形成蓋區域對應部50B的部件以交叉狀分裂。
另外,在具有脆弱化部22的情況下,如圖6B所示,脆弱化部22可以在連續部23的周圍以輻射狀形成有複數個貫穿部20。另外,這僅是一例,也可以如圖6D所示地形成為,貫穿部20和連續部23在構成文字C的軌跡上交替排列。圖6D的例中,四個貫穿部20和三個連續部23交替排列。圖6D的例中,若從脆弱化部22的上側向下方向從外部插入吸管等,則三個連續部23被破壞,以將構成C字的基端連結的直線部分為旋轉軸(由虛線表示的旋轉軸P),使由脆弱化部22和旋轉軸P包圍的部分轉動。
第2實施方式的蓋體10中,有時因吸管的插拔等而對蓋體10施加應力,另外此時因使用者握住容器等也對容器501施加應力。即使在這樣情況下,藉由形成具有特定構造的凸狀部11,能夠抑制附蓋體的容器500的形狀變形。
[3 第3實施方式] 如圖2A、圖2B所示,第3實施方式的蓋體10也可以為,在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中還在凸狀部11上形成有開口形成部30。將這種方式稱為第3實施方式。圖2A、圖2B是示意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蓋體10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以及剖視圖。第3實施方式中,除了開口形成部30之外的其他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他構造(凸狀部11等)的詳細說明。此外,圖2B中,由虛線表示將小蓋部33打開的狀態。
第3實施方式中,開口形成部30具有:小開口部32,其設於蓋區域對應部50B的既定位置,並具有比容器501的開口部502小的開口面積;對小開口部32開閉的小蓋部33;和成為小蓋部33的開閉時的旋轉軸的鉸接部34。蓋區域對應部50B具有作為經由鉸接部34將小蓋部33相連的部分之基部35。在基部35形成有小開口部32。小蓋部33以鉸接部34為軸能夠相對於基部35轉動地構成,藉由將小蓋部33向轉動方向(圖2B中由箭頭所示的方向(轉動方向RD))拉起(打開),而成為小開口部32打開的狀態。
開口形成部30具有貫穿部31。圖2A的例中,在沿著小蓋部33的外周緣37與小開口部32的開口緣36之間的邊界位置的至少一部分(圖2A中,邊界位置的整體)形成有貫穿部31。
小蓋部33的外周緣37與小開口部32的開口緣36之間的邊界位置位於凸狀部11的內側及/或凸狀部11的基端13。圖2A的例中,小蓋部33的外周緣37與小開口部32的開口緣36之間的邊界位置形成於凸狀部11的內側。另外,邊界位置與鉸接部34組合而成的部分形成為環狀。也就是說,邊界位置與鉸接部34組合,以由凸狀部11的內側的既定部分和其外側的部分劃分的方式配置。另外,在邊界位置處將小蓋部33以鉸接部34為軸向由轉動方向RD表示的方向拉起的情況下,能夠成為將凸狀部11的一半以上或大體整體拉起的狀態。此外,小蓋部33和小開口部32較佳形成為,在以鉸接部34為軸將小蓋部33拉起的情況下,蓋體10的蓋區域對應部50B的中心CT存在於小開口部32的內側。圖2A的例中,邊界位置與鉸接部34組合而成的部分(環狀部分)中的邊界位置所占的部分佔據了比環狀部分的整體稍微短的部分(佔據了大體接近環狀部分整體的範圍)。
第3實施方式的蓋體10中,有時藉由開口形成部30等操作而對蓋體10施加應力,而且此時因使用者握住容器等也對容器501施加應力。即使在這樣情況下,藉由形成了具有特定構造的凸狀部11,能夠抑制附蓋體的容器500的形狀變形。
(變形例) 第2實施方式的蓋體10中,如圖3A、圖3B所示,也可以在小蓋部33的上表面側設有捏持部40。圖3A、圖3B的例中,在由小蓋部33將小開口部32封閉的狀態下,在小蓋部33的露出面(蓋體10的露出面72)側即上表面側設有捏持部40。捏持部40的構造只要能夠使小蓋部33轉動使得以鉸接部34為軸將小蓋部33抬起,就沒有特別限定,圖3A的例中,作為捏持部40設有拉片部件41。
[4 適用例] 如圖7A、圖7B所示,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0能夠用於附蓋體的容器500。圖7A、圖7B是表示將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0與具有形成於上端的開口部502的容器501的將開口部502的外周(上端緣部)形成的緣部503接合的實施例的立體圖。圖7B是示意表示圖7A中的線的縱截面的狀態的剖視圖。使用圖7A、圖7B繼續說明附蓋體的容器500。
(附蓋體的容器) 附蓋體的容器500具有容器501和蓋體10接合的接合部651,蓋體10的形成接合部651的區域成為接合區域R。蓋體10與容器501的接合方法沒有特別限定,能夠適當使用壓接法和熱熔覆法(熱封)等接合方法。以下,以將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0使用於附蓋體的容器500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容器501具有:容器主體510,其具有如直徑隨著朝向上方而變粗(朝向下方而頂端變細)的筒狀的側壁504和底部507,在內部形成有空間部505;和開口部502,其在容器主體510的上端(側壁504的上端)處開口。雖未圖示,但容器501的開口部502構成為圓形狀。然而,在此所示的容器501是一例,並非限定容器501的構成。例如,容器501也可以將開口部502形成為矩形狀。容器501只要能夠藉由蓋體10將開口部502覆蓋即可。另外,容器501的內部(空間部505)所收納的物品沒有特別限定,能夠例舉例如液體狀的、固形狀的、或它們的組合等。
圖7A等所示的容器中,開口部502的緣部503具有凸緣部。凸緣部可以是將形成容器主體510的部件朝外捲繞而得的捲曲部508,也可以形成為向外側方向在平面上延伸的部分(簷部)。
另外,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0也可以是與具有開口部502的容器501的組合。
上述的[4 適用例]所示的情況並不限定於使用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0的情況。第2實施方式和第3實施方式也能夠與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0同樣地使用於與容器501接合的附蓋體的容器500(未圖示)。
如至此說明般,本創作的蓋體10能夠相對於這樣的多種方式的蓋體10適用。另外,也能夠相對於上述以外的樣態的蓋體10適用。以上詳細說明了本創作的蓋體,但上述只不過是例舉本創作的蓋體,並非限定於這些。因此,可以在不脫離本創作主旨的範圍內適當變更。另外,上述的蓋體的構成可以將各個例子的蓋體的構成獨立使用,也可以將各個例子的蓋體的構成適當組合來適用。
10:蓋體 11:凸狀部 12:外側壁面 13:基端 14:內側壁面 15:凹狀部 20:貫穿部 21:插入口 22:脆弱化部 23:連續部 30:開口形成部 31:貫穿部 32:小開口部 33:小蓋部 34:鉸接部 35:基部 36:開口緣 37:外周緣 40:捏持部 41:拉片部件 50:容器上端緣覆蓋部 50A:接合區域對應部 50B:蓋區域對應部 50C:外側區域對應部 50D:第1覆蓋部 50E:第2覆蓋部 72:露出面 73:相對面 75:外周緣 500:附蓋體的容器 501:容器 502:開口部 503:緣部 503A:內端 504:側壁 505:空間部 507:底部 508:捲曲部 510:容器主體 651:接合部 CT:中心 P:旋轉軸 R:接合區域 RD:轉動方向
[圖1]圖1A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B是示意表示圖1A中的A-A線縱截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2]圖2A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圖2B是示意表示圖2A中的B-B線縱截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3]圖3A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圖3B是示意表示圖3A中的C-C線縱截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4]圖4A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圖4B是示意表示圖4A中的D-D線縱截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5]圖5A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圖5B是示意表示圖5A中的E-E線縱截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6]圖6A、圖6B、圖6C以及圖6D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7]圖7A是表示附蓋體的容器的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圖。圖7B是示意表示圖7A中的F-F線縱截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8]圖8A、圖8B以及圖8C是表示附蓋體的容器的一個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10:蓋體
11:凸狀部
12:外側壁面
13:基端
14:內側壁面
15:凹狀部
50A:接合區域對應部
50B:蓋區域對應部
50C:外側區域對應部
50D:第1覆蓋部
50E:第2覆蓋部
72:露出面
73:相對面
75:外周緣
R:接合區域

Claims (11)

  1. 一種蓋體,其特徵在於,其以能夠形成相對於具有開口部的容器將前述開口部覆蓋的狀態且接合前述容器的方式形成,具有:由對應於與前述容器接合的區域的部分構成的接合區域對應部;和由前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的內側的部分構成的蓋區域對應部,前述蓋區域對應部形成有凸狀部,前述凸狀部以前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為基端直到前述蓋區域對應部的中央,在從與前述容器的前述開口部面對的相對面朝著與前述相對面背對的面側的方向上隆起。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其中,前述凸狀部具有與前述容器相對的內側壁面、和背對於前述內側壁面的外側壁面,前述外側壁面具有凸狀彎曲面,前述內側壁面具有凹狀彎曲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其中,前述凸狀部具有與前述容器相對的內側壁面、和背對於前述內側壁面的外側壁面,前述內側壁面的基端與前述接合區域對應部錯開,前述外側壁面的基端位於前述接合區域對應部。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其中,在前述凸狀部形成有貫穿部。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蓋體,其中,在前述凸狀部設有對前述凸狀部中的分裂位置進行引導的脆弱化部,前述脆弱化部具有複數個前述貫穿部、和形成在至少兩個前述貫穿部之間 的至少一個連續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蓋體,其中,前述脆弱化部在前述連續部的周圍以輻射狀形成有複數個前述貫穿部。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其中,在前述凸狀部設有對前述凸狀部中的分裂位置進行引導的脆弱化部,前述脆弱化部具有半切構造。
  8. 如請求項4所述的蓋體,其中,前述凸狀部具有:具有小開口部的基部;將前述小開口部開閉的小蓋部;和將前述基部和前述小蓋部相連的鉸接部,前述小開口部具有比前述容器的前述開口部小的開口面積,前述小蓋部構成為,以前述鉸接部為軸而相對於前述基部能夠轉動,前述小蓋部的外周緣與前述小開口部的開口緣之間的邊界位置位於前述凸狀部的內側或前述凸狀部的基端,至少一部分的前述貫穿部形成於前述邊界位置。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蓋體,其中,在前述小蓋部的上表面側設有捏持部。
  10. 一種附蓋體的容器,其特徵在於,具有: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和前述容器,前述容器具有形成於上端的前述開口部,前述蓋體接合於前述容器。
  11. 一種蓋體與容器的組合,其特徵在於,具有: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和前述容器,前述容器具有形成於上端的前述開口部;前述蓋體形成為可與前述容器的緣部接觸。
TW112206458U 2022-06-22 2023-06-26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 TWM65207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3/354,278 2022-06-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2070U true TWM652070U (zh) 2024-03-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652070U (zh)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
TW202404867A (zh)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
JP7226752B1 (ja)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及び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WO2023228998A1 (ja)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及び蓋体の製造方法
JP7224702B1 (ja) 蓋体付き容器
CN114104456A (zh) 包装用部件以及包装用部件的制造方法
JP7227583B1 (ja) 蓋体付き容器
WO2023249061A1 (ja)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WO2023224131A1 (ja)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WO2024019119A1 (ja)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TW202413222A (zh) 蓋體、附蓋體之容器、蓋體與容器之組合、以及蓋體之製造方法
JP7465571B2 (ja) 紙系素材、蓋体、蓋体付き容器、及び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TWI834021B (zh) 蓋體
JP7339460B1 (ja) 蓋体、蓋体用ブランク材、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及び蓋体付き容器
TW202413223A (zh)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
TWM652936U (zh)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
TWM654744U (zh)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
TW202408886A (zh)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蓋體與容器的組合
TWM637296U (zh) 蓋體、容器與蓋體的組合、及附蓋體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