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50782U - 揚聲器之結構 - Google Patents

揚聲器之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50782U
TWM650782U TW112209097U TW112209097U TWM650782U TW M650782 U TWM650782 U TW M650782U TW 112209097 U TW112209097 U TW 112209097U TW 112209097 U TW112209097 U TW 112209097U TW M650782 U TWM650782 U TW M65078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curvature
vibration
diaphragm
coupl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90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義樑
Original Assignee
睿想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睿想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睿想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2090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50782U/zh
Publication of TWM6507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50782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新型為有關一種揚聲器之結構,主要結構包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震動膜之發聲元件、一抵持於第一震動膜之第一結合件、複數環繞設置於第一結合件上並彎折形成有多段複合曲率之第二震動膜、複數界定於第二震動膜間的間隔部、一由第二震動膜彎折圍繞而成之震動空間、及一設於震動空間內之吸音元件。藉上述結構,利用第一、第二震動膜的設計,既可加強發聲元件的低頻提高音樂性,也可保有中高頻確保清晰度,讓多數聽障者聽得更清楚,加上複合曲率及間隔部的設計,既可使音波路徑更廣泛也可使聲音更具穿透性,而吸音元件則具有降噪與支撐第二震動膜的雙重功效。

Description

揚聲器之結構
本新型為提供一種具有高中低頻的全頻音波而可兼顧音樂性及聽障權益,且音波路徑更廣泛、聲音更具穿透性、整體體積較小的揚聲器之結構。
按,聽力障礙可依病變位置不同區分為:傳導性聽力障礙、感音神經性聽障、中樞性聽障、及混合性聽障,其中感音神經性聽障發生在內耳或聽神經,造成神經性聽力損失的原因包括濾過性病毒的傳染、耳毒性藥物的治療、老化和暴露在噪音環境中,且發生在內耳者常有「響音重振」的現象,此類型的聽障者大多在高頻部分的聽力會比低頻部分的差,因此低頻的母音比較能聽得到,而高頻的子音卻往往聽不清楚(引用自林口長庚醫院耳科衛教內容)。
另外,一般喇叭的聲音只能往前傳導,頂多透過反射音波的方式來改變音波路徑,但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反而會造成正常音波與反射音波的時間延遲,而產生非必要的回音,若利用多個喇叭製造多個音波路徑,則會造成喇叭所需的體積與購置成本增加。
然上述喇叭於使用時,存在下列問題與缺失尚待改進:
第一,大多僅針對中頻與高頻的音波進行放大,因此多數聽障者仍無法聽到該喇叭的音效,但若使用重低音喇叭,對聽力正常的使用者而言,又會產生不適感。
第二,有時間延遲的環繞音效會有回音問題,增加喇叭數量則會導致喇叭體積與成本的增加。
第三,無法將輻射狀音波路徑結合於輕巧型喇叭中,穿透力強的喇叭則需要較高的功率或較大的體積,仍不具有便攜性。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新型之申請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故,本新型之申請人有鑑於上述缺失,乃蒐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並以從事於此行業累積之多年經驗,經由不斷試作及修改,始設計出此種具有高中低頻的全頻音波而可兼顧音樂性及聽障權益,且音波路徑更廣泛、聲音更具穿透性、整體體積較小的揚聲器之結構的新型專利者。
本新型之主要目的在於:在發聲元件上同時具有第一震動膜及第二震動膜,既可加強低頻提高音樂性,也可兼顧中高頻的強度以確保清晰度,讓多數聽障者聽得更清楚,更可具有體積小的優勢。
本新型之另一主要目的在於:利用第二震動膜上複合曲率及間隔部的設計,可使音波路徑更廣泛,實現真正的環繞音效,並同時產生音波的加疊效果,使聲音更具穿透性。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新型之主要結構包括:一發聲元件、一第一震動膜、一第一結合件、複數第二震動膜、多段複合曲率、一第一曲率、至少一第二曲率、一第三曲率、複數間隔部、一震動空間及一吸音元件,其中該第一震動膜設於發聲元件表面,該第一結合件設於發聲元件上且抵持於第一震動膜中央,該些第二震動膜一端環繞設置於第一結合件上,該複合曲率由第二震動膜彎折形成,該第一曲率界定於第一結合件一側,該第二曲率界定於第一曲率背離第一結合件一側,該第三曲率界定於第二曲率背離第一曲率一側,該間隔部界定於相鄰之第二震動膜之間,該震動空間由第二震動膜彎折圍繞而成,而該吸音元件設於震動空間內,係供降噪及支撐第二震動膜。
俾當使用者驅動本新型之揚聲器時,發聲元件乃透過第一震動膜產生音波,其中部分音波正常向前發散,其餘則傳遞至第二震動膜,而與震動空間產生共振讓第二震動膜能同步產生音波,且由於第二震動膜乃環繞設置於第一結合件而具有輻射狀發散橫向音波的條件,配合多段複合曲率的設計以改變音波路徑的角度,使音波傳遞方向範圍更大,加上間隔部的設計,使第一震動膜產生的音波、第二震動膜產生的音波、及穿透出間隔部的音波彼此交疊,進行音波強化,不但可降低喇叭的體積需求也可提升音樂穿透性,而吸音元件 則具有降噪與支撐第二震動膜的雙重功效。
藉由上述技術,可針對習用喇叭所存在之未強化低頻而不適用聽障者、環繞音效有回音問題、音波穿透力不足、及體積與成本較高的問題點加以突破,達到上述優點之實用進步性。
1:發聲元件
11:第一震動膜
12:框架部
2:第一結合件
21:結合面
22:止擋部
23:限位部
24:線形缺口
3:第二震動膜
31:間隔部
32:震動空間
33:第二結合件
331:結合曲面
332:支撐架
4:吸音元件
5:支撐元件
51:卡槽
6:遮蔽件
61:凸塊
7:浮動件
71:結合環
A1、A2、A3:虛線箭頭
B:鏈線箭頭
C:實線箭頭
R:複合曲率
R1:第一曲率
R2:第二曲率
R21、R22、R23、R24、R25、R26:曲率半徑
R3:第三曲率
S:螺絲
第一圖 係為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二圖 係為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三圖 係為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圖之A-A線剖視圖。
第四圖 係為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震動膜結合示意圖。
第五圖 係為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發聲震動示意圖。
第六圖 係為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音波路徑示意圖。
第七圖 係為本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組裝示意圖。
第八圖 係為本新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剖視圖。
第九圖 係為本新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音波路徑示意圖。
第十圖 係為本新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十一圖 係為本新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十二圖 係為本新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十三圖 係為本新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曲率示意圖。
第十四圖 係為本新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十五圖 係為本新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
第十六圖 係為本新型第七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十七圖 係為本新型第七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十八圖 係為本新型第七較佳實施例之第十六圖之A-A線剖視圖。
第十九圖 係為本新型第七較佳實施例之曲率示意圖。
第二十圖 係為本新型第八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二十一圖 係為本新型第九較佳實施例之剖視圖。
第二十二圖 係為本新型第九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
第二十三圖 係為本新型第十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新型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構造,茲繪圖就本新型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三圖所示,係為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至第一圖之A-A線剖視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新型係包括:
一發聲元件1,其表面具有一第一震動膜11;
一第一結合件2,係設於該發聲元件1上且抵持於該第一震動膜11中央,該第一結合件2上具有至少一結合面21;
複數第二震動膜3,該些第二震動膜3之一端係環繞設置於該第一結合件2上,並與該結合面21對應結合,且該結合面21與相鄰之該第二震動膜3的結合部分乃互不平行,另各該第二震動膜3係彎折形成多段複合曲率R,該複合曲率R包含有一鄰近該第一結合件2之第一曲率R1、至少一界定於該第一曲率R1背離該第一結合件2一側之第二曲率R2、及一界定於該第二曲率R2背離該第一曲率R1一側之第三曲率R3,使該些第二震動膜3係為水滴型、扇葉型、或風車型其中之一者,且本實施例之第二曲率R2係由四種曲率半徑R21、R22、R23、R24所組成;
複數間隔部31,係界定於相鄰之該第二震動膜3之間;
一震動空間32,係由該些第二震動膜3彎折圍繞而成,該震動空間32內具有一第二結合件33,且該第二結合件33上具有複數結合曲面331,乃供設置該些第二震動膜3背離該第一結合件2之端處;及
一吸音元件4,係設於該震動空間32內,係供降噪及支撐該些第二震動膜3。
其中該發聲元件1係為喇叭,該第一震動膜11為發聲元件1的錐形薄膜,該第一結合件2係為套環態樣,第二震動膜3係為低密度發泡聚乙烯材質(Polyethylene Foam,PE Foam),本實施例並以水滴型的外型做為舉例,該間隔部31係為第二震動膜3間的縫隙,而該吸音元件4係為PU泡棉、PE泡棉、玻璃纖維棉或岩棉材質其中之一者。然上述元件之對應型態僅為較佳實施例之舉例,凡具有相同功能之型態者,皆屬本新型之範疇,不侷限於上述舉例。
藉由上述之說明,已可了解本技術之結構,而依據這個結構之對應配合,更達到具有高中低頻的全頻音波而可兼顧音樂性及聽障權益,且音波 路徑更廣泛、聲音更具穿透性、整體體積較小等優勢,而詳細之解說將於下述說明。
請同時配合參閱第一圖至第六圖所示,係為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至音波路徑示意圖,藉由上述構件組構時,請同參第二圖至第四圖,發聲元件1為一般具有錐型態樣之第一震動膜11的喇叭,而本新型乃於第一震動膜11一側設置第二震動膜3,設置時乃透過第一結合件2進行,該第一結合件2可為套環、該發聲元件1之防塵蓋或音圈其中之一者,本實施例則以套環做為舉例,故該第一結合件2乃黏合固定於該第一震動膜11中央處,可做為第一震動膜11與第二震動膜3的傳導媒介,且第一結合件2外表面係為環狀的結合面21,讓第二震動膜3在結合時可直接將其一端黏貼於結合面21上,接著將經過設計具有複合曲率R的第二震動膜3共同包覆形成水滴態樣,而第二震動膜3的另一端則黏貼於第二結合件33的結合曲面331上,所述第二結合件33可為圓形片體或中空圓筒狀,若為圓形片體態樣,則僅提供多個結合曲面331讓第二震動膜3黏貼,使第二震動膜3內的震動空間32最大化,但為了維持第二震動膜3的複合曲率R,需要有東西進行支撐,本實施例係利用具有可消弭高頻尖銳噪音功能的吸音元件4來填滿震動空間32進行支撐,使其具有雙重功效,若為中空圓筒狀,則筒外另具有一支撐架332,可讓吸音元件4固定於支撐架332上,既可讓吸音元件4的位置限定於第二曲率R2處,以最大程度發揮支撐功效,也可減少吸音元件4的使用量以降低材料成本。
如第二圖、第五圖及第六圖所示,實際使用時,發聲元件1在透過第一震動膜11產生音波時,少部分音波正常向前發散後穿過震動空間32向前傳遞(如虛線箭頭A1),少部分音波撞擊到第二震動膜3後,向側後方傳遞(如虛線箭頭A2),其餘音波則傳遞至第二震動膜3與震動空間32(如虛線箭頭A3),向第二震動膜3傳遞的部分,會使第二震動膜3進行上下方向的運動,而可活動式的設置於發聲元件1上方,並藉由其材質特性產生些許形變,進而與震動空間32產生共振,讓第二震動膜3能同步產生音波,且由於第二震動膜3乃環繞設置於第一結合件2而具有輻射狀發散橫向音波的條件,加上隨著第二震動膜3的震動,整體而言每秒傳遞出的音波之方向皆有所不同,而可使聲音傳向空間各處充滿整個環境。
配合多段複合曲率R的設計以改變音波路徑的角度,使音波傳遞方向範圍更大(如鏈線箭頭B),具體而言,第一曲率R1為第二震動膜3貼合於第一結合件2之部分,第三曲率R3為第二震動膜3貼合於第二結合件33之部分,第二曲率R2則為連接第一曲率R1與第三曲率R3的中段部分,本實施例中第一曲率R1及第三曲率R3之曲率半徑為固定式曲率,第二曲率R2則由多個曲率組成,本實施例中包含有曲率半徑R21、曲率半徑R22、曲率半徑R24的固定式曲率、及曲率半徑R23的漸進式曲率,此複合曲率R僅為較佳實施例之舉例,可根據使用者對音質的需求、或根據聽障者對有效音頻的情況進行客製化之調整,以產生各種不同頻率之音波。所述有效音頻係指可讓多數聽障者聽到的音波頻率範圍。
再者,由於間隔部31的設計,由第一震動膜11傳遞至震動空間32內的音波有部分會直接從間隔部31處穿出第二震動膜3(如實線箭頭C),使第一震動膜11產生的音波、第二震動膜3產生的音波、及穿透出間隔部31的音波彼此交疊,進行音波強化,而可提升音樂穿透性,也因為此音波強化效果,也可降低喇叭的體積需求。
請同時配合參閱第七圖所示,係為本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組裝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為大同小異,僅將第二震動膜3之數量增加為六,故對應之間隔部31數量也增加為六,並於該發聲元件1上設有一穿設於該震動空間之支撐元件5,且該支撐元件5背離該發聲元件1一端乃供設置該些第二震動膜3背離該第一結合件2之端處,而該第一結合件2一端具有一供止擋該第二震動膜3之止擋部22,且該第一結合件2上具有複數限位部23,係供固定及保持各該第二震動膜3之間距。該支撐元件5係直接插入發聲元件1內,故可更有效地提供第二震動膜3之複合曲率的支撐效果,也減輕吸音元件4對支撐力的負擔,防止聲音變質,此時第一結合件2與第二結合件33乃分別套設於支撐元件5兩端,且六片第二震動膜3在與第一結合件2黏貼時,可更簡單的利用限位部23確定黏貼位置,以確保各間隔部31的大小相同,而止擋部22則可直接抵持於第二震動膜3端面,避免因第二震動膜3的上下運動發生位置偏移、形狀改變之問題。
請同時配合參閱第八圖及第九圖所示,係為本新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剖視圖及音波路徑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為 大同小異,僅於該支撐元件5背離該發聲元件1一端設有一遮蔽件6,該支撐元件5可為中空圓柱、或於頂面具有一卡槽51,以供遮蔽件6內側面的凸塊61進行緊迫結合,該遮蔽件6乃用於遮蔽向上傳遞的音波路徑,使發聲元件1的聲音僅保留橫向輻射的部分,此態樣可避免向上傳遞的音波因為天花板的反射,而造成非必要的回音或雜音,而使本新型更適合室內環境的使用。
請同時配合參閱第十圖所示,係為本新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為大同小異,僅改變第二震動膜3之複合曲率的數值,尤其針對第二曲率R2進行調整,使其僅具有曲率半徑R21、及曲率半徑R22,同時使整體外形更為縮小,更利於隨身攜帶,並將遮蔽件6與支撐元件5之結合方式變更為螺絲S鎖固,以進一步提升結合強度,惟以螺絲S固定僅為較佳實施例之說明,亦可為插銷、嵌設、黏貼、融接、或緊迫等方式固定,並不設限。
請同時配合參閱第十一圖至第十三圖所示,係為本新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至曲率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為大同小異,主要差異為將第二震動膜3變更為風車型,且第一結合件2變更為發聲元件1之音圈,意即第二震動膜3係直接與音圈做結合,其中第二震動膜3數量為三,第一結合件2上則具有多個供插置結合第二震動膜3的線形缺口24,而每兩個線形缺口24則構成一虛擬的結合面,使其與該些第二震動膜3結合時,相鄰之結合面乃呈不平行之狀態,再者,第二震動膜3的頂端則在層疊於支撐元件5頂面後,直接用螺絲S或其他固定方式貫穿所有第二震動膜3鎖固於支撐元件5上。另外,風車態樣的第二震動膜3,其複合曲率R亦有所不同,本實施例中第一曲率R1及第三曲率R3之曲率半徑為0,第二曲率R2仍由多個曲率組成,並將曲率半徑R21、及曲率半徑R22變更為漸進式曲率。
請同時配合參閱第十四圖及第十五圖所示,係為本新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及實施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為大同小異,僅改變第二震動膜3之複合曲率R的數值,同時使整體外形更為縮小,更利於隨身攜帶,並將第二震動膜3變更為與第二結合件33黏合,同時加上利用螺絲S或其他固定方式固定的遮蔽件6,以簡化組裝動作及提升結合強度。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二震動膜3仍為風車態樣,但其複合曲率R有 所不同,其中第一曲率R1之曲率半徑為0,第三曲率R3之曲率半徑為固定式曲率第二曲率R2仍由多個曲率組成,並將曲率半徑R21、及曲率半徑R22並更為固定式曲率。另外,與第二震動膜3結合的第一結合件2仍為音圈,但結合位置為由第一結合件2上延伸形成的片體作為結合面21,如此,可在不影響音圈功效的情況下,將第二震動膜3直接與第一結合件2結合。
請同時配合參閱第十六圖至第十九圖所示,係為本新型第七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至曲率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為大同小異,主要差異為將第二震動膜3變更為扇葉型,且第一結合件2變更為發聲元件1之防塵蓋,意即第二震動膜3係直接與防塵蓋做結合,其中第二震動膜3數量為四,故第一結合件2上一體成形有四個結合面21,第二震動膜3的另一端則與發聲元件1結合,故該發聲元件1上具有一框架部12,該第一震動膜11係設於該框架部12內,且該些第二震動膜3背離該第一結合件2之端處乃設置於該框架部12上,具體而言,發聲元件1係以螺絲S鎖固於框架部12上,而第二震動膜3則同時利用該螺絲S共同鎖固於框架部12上(螺絲S固定僅為較佳實施例之說明,亦可為插銷、嵌設、黏貼、融接、或緊迫等方式固定,並不設限),使第二震動膜3形成四片向外翻摺的獨立片體,其各自形成一震動空間32,而吸音元件4則環形串接設置於該些震動空間32中,如此,可將第二震動膜3的音波傳遞路徑著重於向上傳遞。本實施例的第二震動膜3為扇葉態樣,但其複合曲率有所不同,其中第一曲率R1之曲率半徑為固定式曲率,第三曲率R3之曲率半徑為0,第二曲率R2則由更多個不規則變化的曲率半徑組成,例如包括有曲率半徑R21、曲率半徑R22、曲率半徑R23、曲率半徑R24、曲率半徑R25、曲率半徑R26等相同或不相同數值之曲率,以此類推。
請同時配合參閱第二十圖所示,係為本新型第八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為大同小異,主要差異為改變第二震動膜3之複合曲率R的數值、及將第一結合件2變更為音圈,且第二震動膜3同樣結合於第一結合件2上延伸形成之四個結合面21上,藉此說明扇葉態樣的第二震動膜3亦可直接結合於發聲元件1的音圈上,另外,本實施例的第二震動膜3複合曲率R亦可有所不同,其中第一曲率R1之曲率半徑為固定式曲率,第三曲率R3之曲率半徑約為0,第二曲率R2仍由多個曲率組成 ,如曲率半徑R21、及曲率半徑R22。
請同時配合參閱第二十一圖所示,係為本新型第九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之第二震動膜3同樣為扇葉態樣,該第一結合件2係為套環態樣,並於該第一結合件2上設有一浮動件7,該浮動件7可加工設置於第一結合件2上或與第一結合件2一體成形,本實施例則以一體成形作為舉例,並可與該第二震動膜3同步震動。藉此,當發聲元件1作動時,係以第一結合件2作為活動端、框架部12作為固定端,讓浮動件7與第二震動膜3同步震動。
請同時配合參閱第二十二圖所示,係為本新型第十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與上述實施例之主要差異為該第一結合件2上具有複數結合面21,係與該些第二震動膜3對應結合,且與相鄰之該第二震動膜3的結合部分乃互不平行,且該浮動件7係呈上窄下寬的錐狀,而於底部具有一結合環71,故本實施例之浮動件7係利用結合環71加工設置於該第一結合件2上,例如以黏貼、融接、緊迫、卡合等方式設置,由於浮動件7為錐形,與第一結合件2的接觸面積較小,在與第一結合件2結合時只要確保結合環71穩固結合於第一結合件2即可,無需考慮第一結合件2其他部位的結構公差,組裝固定上較為簡便。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新型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新型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是以,本新型之揚聲器之結構為可改善習用之技術關鍵在於:
第一,在發聲元件1上同時具有第一震動膜11及第二震動膜3,既可加強低頻提高音樂性,也可兼顧中高頻的強度以確保清晰度,讓多數聽障者聽得更清楚,更可具有體積小的優勢。
第二,利用第二震動膜3上複合曲率R及間隔部31的設計,可使音波路徑更廣泛,實現真正的環繞音效,並同時產生音波的加疊效果,使聲音更具穿透性。
第三,吸音元件4可同時提供消弭高頻尖銳噪音的功能、及支撐第二震動膜3防止其變形的雙重功效。
第四,在發聲元件1上設置一穿設於震動空間32之支撐元件5 ,可更有效地提供第二震動膜3之複合曲率R的支撐效果,也減輕吸音元件4對支撐力的負擔,防止聲音變質。
第五,在第一結合件2上設計有止擋部22及限位部23,可更簡單的利用限位部23確定黏貼位置,以確保各間隔部31的大小相同,及避免因第二震動膜3的上下運動發生位置偏移、形狀改變之問題。
第六,將遮蔽元件設於支撐元件5頂面,使發聲元件1的聲音僅保留橫向輻射的部分,避免造成非必要的回音或雜音,而使本新型更適合室內環境的使用。
第七,第二震動膜3的複合曲率R變化自由度極高,可根據使用者對音質的需求、或根據聽障者對有效低頻的情況進行客製化之調整,以產生各種不同頻率之音波。
綜上所述,本新型之揚聲器之結構於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新型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新型,為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新型,以保障申請人之辛苦創作,倘若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申請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
1:發聲元件
11:第一震動膜
2:第一結合件
21:結合面
3:第二震動膜
33:第二結合件
331:結合曲面
4:吸音元件
R:複合曲率
R1:第一曲率
R2:第二曲率
R21、R22、R23、R24:曲率半徑
R3:第三曲率

Claims (13)

  1. 一種揚聲器之結構,其主要包括:
    一發聲元件,其表面具有一第一震動膜;
    一第一結合件,係設於該發聲元件上且抵持於該第一震動膜中央;
    複數第二震動膜,該些第二震動膜之一端係環繞設置於該第一結合件上,且各該第二震動膜係彎折形成多段複合曲率,該複合曲率包含有一鄰近該第一結合件之第一曲率、至少一界定於該第一曲率背離該第一結合件一側之第二曲率、及一界定於該第二曲率背離該第一曲率一側之第三曲率;
    複數間隔部,係界定於相鄰之該第二震動膜之間;
    一震動空間,係由該些第二震動膜彎折圍繞而成;及
    一吸音元件,係設於該震動空間內,係供降噪及支撐該些第二震動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揚聲器之結構,其中該發聲元件上具有一框架部,該第一震動膜係設於該框架部內,且該些第二震動膜背離該第一結合件之端處乃設置於該框架部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揚聲器之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件上具有至少一結合面,係與該些第二震動膜對應結合,且與相鄰之該第二震動膜的結合部分乃互不平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揚聲器之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件一端具有一止擋部,係供止擋該第二震動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揚聲器之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件上具有複數限位部,係供固定及保持各該第二震動膜之間距。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揚聲器之結構,其中該發聲元件上設有一穿設於該震動空間之支撐元件,且該支撐元件背離該發聲元件一端乃供設置該些第二震動膜背離該第一結合件之端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揚聲器之結構,其中該震動空間內具有一第二結合件,且該第二結合件上具有複數結合曲面,乃供設置該些第二震動膜背離該第一結合件之端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揚聲器之結構,其中該支撐元件背離該 發聲元件一端設有一遮蔽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揚聲器之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件係為套環、該發聲元件之防塵蓋或音圈其中之一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揚聲器之結構,其中該些第二震動膜係活動設置於該發聲元件上方。
  11. 一種揚聲器之結構,其主要包括:
    一發聲元件,該發聲元件上具有一框架部;
    一第一震動膜,係設於該發聲元件上且位於該框架部內;
    一第一結合件,係設於該發聲元件上且抵持於該第一震動膜中央;
    複數第二震動膜,該些第二震動膜之一端係間隔設置於該框架部上,
    另一端則圍繞設置於該第一結合件上,且各該第二震動膜係彎折形成多段複合曲率,該複合曲率包含有一鄰近該第一結合件之第一曲率、至少一界定於該第一曲率背離該第一結合件一側之第二曲率、及一界定於該第二曲率背離該第一曲率一側之第三曲率;
    複數間隔部,係界定於相鄰之該第二震動膜之間;
    一震動空間,係由該些第二震動膜彎折圍繞而成;
    一吸音元件,係設於該震動空間內,並供降噪及支撐該些第二震動膜;及
    一浮動件,係設於該第一結合件上,並與該第二震動膜同步震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揚聲器之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件上具有複數結合面,係與該些第二震動膜對應結合,且與相鄰之該第二震動膜的結合部分乃互不平行。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揚聲器之結構,其中該浮動件係為錐型態樣,並具有一與該第一結合件固定之結合環。
TW112209097U 2023-08-25 2023-08-25 揚聲器之結構 TWM6507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9097U TWM650782U (zh) 2023-08-25 2023-08-25 揚聲器之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9097U TWM650782U (zh) 2023-08-25 2023-08-25 揚聲器之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0782U true TWM650782U (zh) 2024-01-21

Family

ID=90456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9097U TWM650782U (zh) 2023-08-25 2023-08-25 揚聲器之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507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51608B2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ーのためのシステム
CN210868151U (zh)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
CN105142077B (zh) 一种改善骨传导扬声器漏音的方法及骨传导扬声器
CN106954150B (zh) 骨传导扬声器
CN105101020B (zh) 一种改善骨传导扬声器音质的方法及骨传导扬声器
RO119055B1 (ro) Traductor de vibraţii şi difuzor pentru utilizarea acestuia
RO119044B1 (ro) Difuzor în formă de panou
CN105745941A (zh) 骨传导扬声器
JP5467530B2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EA000929B1 (ru)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выполненный в виде панели
JP6966392B2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ーのためのシステム
US20170195797A1 (en) Planar loudspeaker membrane for wide frequency range sound reproduction and speaker utilizing same
JP7360358B2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ーのためのシステム
JP2020048007A (ja) スピーカ用振動板
TWM650782U (zh) 揚聲器之結構
JP6724078B2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ーのためのシステム
JP4254742B2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JPH11215590A (ja) 高周波半径方向弧状中心スピーカーコーン
US20140314268A1 (en) Planar speaker
JP3246493U (ja) スピーカー
US20190088242A1 (en) Acoustic Absorber for Sound Screen Implementation in Earphones and Headphones
JP7253600B2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ーのためのシステム
CN218541025U (zh) 一种复合型吸音体
WO2010023759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JP6748159B2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ーのための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