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8654U - 自動回油結構 - Google Patents

自動回油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48654U
TWM648654U TW112208086U TW112208086U TWM648654U TW M648654 U TWM648654 U TW M648654U TW 112208086 U TW112208086 U TW 112208086U TW 112208086 U TW112208086 U TW 112208086U TW M648654 U TWM648654 U TW M64865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switching
main flow
oil storag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80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權亮
Original Assignee
科頡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科頡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科頡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2080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48654U/zh
Publication of TWM6486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48654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出一種自動回油結構,其包含一活塞組件及一主體組件。活塞組件具有一內套管、一外套管、及一位移件。主體組件具有連通蓄油袋的第一主流段、控制阻斷組件及操作塞體、以及連通第一主流段、加壓通道、回油通道三者的切換通道。當第一主流段的壓力達到極限壓力時,壓力能推開控制阻斷組件及操作組件,因此連通蓄油袋及第一主流段,使第一主流段的壓力下降。同時,切換阻斷組件即移動至阻斷切換通道與第一主流段通道,並連通切換通道與回油通道,藉此能持續進行洩壓回油。

Description

自動回油結構
本創作係涉及一種活塞泵,尤指一種用於夾持工具等手工具的活塞泵。
現有技術的活塞泵中,包含一蓄油袋、一驅動組件、以及一活塞。驅動組件運作時,將蓄油袋內的油抽出,然後對液壓油加壓打入活塞,藉此能推動活塞移動。為了使活塞能快速推動至定位,並在接近定位時能精確控制及微調,活塞會透過內套管及外套管推動。
當活塞泵剛啟動時,為了快速推動活塞,驅動組件將液壓油打入內套管。由於內套管的管徑較小,少量的液壓油即可推動內套管較長的距離,因此能快速推動活塞。當活塞接近定位時,驅動組件將液壓油同時打入內套管及外套管,因此活塞的移動速度變化,能精確控制及微調。
隨著活塞持續移動,當活塞抵到欲擠壓之物,則內套管及外套管內的油壓便會上升,並且會隨著逐漸擠壓而逐漸增加壓力,當壓力大到設定值的時候,代表活塞已擠壓到所需的程度,這時安全閥會被壓力推開,此時內套管及外套管內的液壓油會通過安全通道而回到蓄油袋。
但安全閥開啟後,壓力會瞬間歸零,因此安全閥的開啟只是一瞬間,很快就會因為壓力歸零而再次封閉,因此實際上僅有非常少量的液壓油會經過安全閥而從安全通道回到蓄油袋中,這時要進一步按壓卸油桿才能開啟 回油通道,而使用者需持續按壓卸油桿,直到內套管及外套管內的所有液壓油從回油通道回流到蓄油袋中,如此才能讓液壓油從活塞內流回蓄油袋中,但如此的操作相當不便。
有鑑於此,提出一種更佳的改善方案,乃為此業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鑑於前述之現有技術的缺點及不足,本創作提供一種自動回油結構,其應用於具內外套管的活塞泵,其當油壓大於設定值之後,便會自動將所有的油都回流到蓄油袋中。
為達到上述的創作目的,本創作所採用的技術手段為設計一種自動回油結構,其中包含:一蓄油袋,其內容置有液壓油,該蓄油袋內的該液壓油保持於一靜止壓力;一活塞組件,其與該蓄油袋間隔設置,並具有:一內套管,其具有一內通道;一位移件,其套設於該內套管並密封該內套管之外壁面;一第一蓄油腔,其形成於該位移件內,並連通於該內通道;一外套管,其套設於該位移件;該位移件密封該外套管之內壁面,且該位移件能相對於該內套管及該外套管移動;及一第二蓄油腔,其形成於該外套管、該內套管、及該位移件之間;一主體組件,其設於該蓄油袋及該活塞組件之間,並具有:一第一主流段,其連通於該蓄油袋;一第二主流段,其連通於該第一蓄油腔及該第二蓄油腔; 一第一單向阻斷組件,其能防止該液壓油經由該第一主流段流往該蓄油袋;一第二單向阻斷組件,其能防止該液壓油經由該第二主流段流往該第二蓄油腔;一切換通道,其連通該主流道的該第一主流段;一切換阻斷組件,其設置於該切換通道內,且選擇性地阻塞該切換通道;一加壓通道,其一端連通於該切換通道,另一端連通於該第一蓄油腔;一回油通道,其一端連通於該切換通道,另一端連通於該蓄油袋;一控制通道,其連通該第一主流段;一控制阻斷組件,其設置於該控制通道內,且選擇性地阻塞該控制通道;一操作通道,其具有一第一操作段及一第二操作段,該第一操作段的一端連通於該控制通道,另一端連通於該蓄油袋及該第二操作段;一第一操作塞體,其可移動地設置於該操作通道的該第一操作段內,該控制通道連通於該第一操作段的位置該蓄油袋連通於該第一操作段的位置分別位於該第一操作塞體的兩側;一第二操作塞體,其設置於該操作通道內,並選擇性地阻斷該第一操作段及該第二操作段;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大於一啟動壓力時,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推開該切換阻斷組件,使該切換阻斷組件移動並阻斷該切換通道與該回油通道,且該切換通道與該第一主流段及該加壓通道保持連通,並藉此該液壓油經由該內通道流入該第一蓄油腔;該啟動壓力大於該靜止壓力; 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達到一極限壓力時,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推開該控制阻斷組件,使該第一主流段與該第一操作段連通,並使該第一操作塞體移動至推開該第二操作塞體,藉此該第二操作段連通與該第一操作段及該蓄油袋;當該第二操作段連通於該蓄油袋時,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降至該靜止壓力;該極限壓力大於該啟動壓力
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降至該靜止壓力時,該切換阻斷組件移動並阻斷該切換通道與該第一主流段,且該切換通道與該加壓通道及該回油通道保持連通,隨後該液壓油由該第一蓄油腔經過、該內通道、該加壓通道、及該回油通道流向該蓄油袋,且由該第二蓄油腔推開該第二單向阻斷組件流入該第二主流段並經過該加壓通道及該回油通道流向該蓄油袋。
因此,本創作的優點在於,當第一主流段的壓力達到極限壓力時,壓力能推開控制阻斷組件及操作塞體,因此連通蓄油袋、第一操作段、第二操作段、及第一主流段,使第一主流段的壓力下降。同時,切換阻斷組件即移動至阻斷切換通道與第一主流段,並連通切換通道與回油通道,藉此第一蓄油腔與第二蓄油腔能保持與蓄油袋連通而持續進行洩壓回油。
如前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中,該主體組件具有一第一主流道及一主流道阻斷件,該主流道阻斷件設置於該第一主流道,藉此該第一主流道形成不相連通的該第一主流段及該第二主流段。
如前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中,該主體組件具有:一主流道,其一端連通於該蓄油袋,另一端連通於該第二蓄油腔;一第三單向阻斷組件,其能防止該液壓油經由該主流道流往該蓄油袋;以及一第四單向阻斷組件,其能防止該液壓油經由該第二蓄油腔流往該主流道。
如前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中,該主體組件具有一連通通道,其連通於該主流道及該第一主流段;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大於一加壓壓力時,該液壓油經由該主流道流入該第二蓄油腔;該極限壓力大於該加壓壓力,且該加壓壓力大於該啟動壓力。
如前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中,該主體組件具有:一副流道,其一端連通於該蓄油袋,另一端連通於該第二蓄油腔;以及一副流道單向阻斷組件,其能防止該液壓油經由該第二蓄油腔流往該副流道。
如前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中,該第一操作塞體具有:一內流道,其形成於該第一操作塞體內;一第一開口,其形成於該第一操作塞體鄰近於該第二操作塞體的端面,並連通於該內流道及該蓄油袋;一第二開口,其連通於該內流道及該控制通道;以及一外環面,其密封貼靠於該第一操作段的內環面,並位於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之間。
如前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中:該切換通道的兩端分別為一第一切換口及一第二切換口;該第一切換口連通該第一主流段;該加壓通道連通於該切換通道的該第一切換口及該第二切換口之間;該第二切換口連通該該回油通道;該切換阻斷組件具有:一切換塞體,其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切換通道內,並選擇性地阻塞該第一切換口,或阻塞該第二切換口;該切換塞體具有:一切換塞環凸部,其位於該切換通道內,且該切換塞環凸部的外環面與該切換通道的內環面之間形成有間隙; 一切換墊片,其設置於該切換通道內並可移動地套設於該切換塞體,且該切換墊片的外環面貼合於該切換通道的內環面,該切換墊片的內環面與該切換塞體之間形成有間隙;該切換墊片的內徑小於該切換塞環凸部的外徑,藉此該切換墊片選擇性地貼靠於該切換塞環凸部,且當該切換墊片與該切換塞環凸部相貼靠時,該第一段即被阻塞;及一切換彈性件,其推抵於該切換墊片,並使該切換墊片傾向往該切換塞環凸部貼靠;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小於該啟動壓力時,該切換塞體阻塞該第一切換口,且該切換墊片與該切換塞環凸部相貼靠;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大於該啟動壓力時,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使該切換塞體移動至打開該第一切換口並阻塞該第二切換口,並藉此阻斷該切換通道與該回油通道;接著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使該切換墊片與該切換塞環凸部相分離而打開該第一切換口,藉此連通該第一主流段與該加壓通道;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降至該靜止壓力時,該切換塞體移動至阻塞該切換通道的該第一切換口並打開該第二切換口,藉此連通使該加壓通道與該回油通道。
10:蓄油袋
20:活塞組件
201:第一蓄油腔
202:第二蓄油腔
21:內套管
210:內通道
22:位移件
23:外套管
24:復位彈性件
30:主體組件
311:第一主流道
3111:主流道阻斷件
3112:第一主流段
3113:第二主流段
312:第二主流道
3131:第一單向阻斷組件
3132:第二單向阻斷組件
3133:第三單向阻斷組件
3134:第四單向阻斷組件
32:連通通道
33:副流道
330:副流道單向阻斷組件
34:切換通道
341:第一切換口
342:第二切換口
343:切換阻斷組件
3431:切換塞體
3432:切換墊片
3433:切換彈性件
3434:切換塞環凸部
35:加壓通道
36:回油通道
37:控制通道
370:控制阻斷組件
38:操作通道
381:第一操作段
382:第二操作段
383:第一操作塞體
3831:第一段
3832:第二段
3833:內流道
3834:第一開口
3835:第二開口
3836:第三開口
384:第二操作塞體
40:驅動組件
圖1為本創作應用於活塞泵的示意圖。
圖2為圖15中A-A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其顯示了活塞組件之剖面。
圖3為圖16中B-B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其顯示了第一主流道之剖面。
圖4為圖16中C-C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其顯示了第二主流道之剖面。
圖5為圖16中D-D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其顯示了連通通道之剖面。
圖6為圖18中E-E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其顯示了切換通道之剖面。
圖6A為本創作的切換阻斷組件阻塞第一切換口的剖面示意圖。
圖6B為本創作的切換阻斷組件阻塞第二切換口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圖17中F-F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其顯示了操作通道之剖面。
圖7A為本創作的第一操作塞體之剖面示意圖。
圖8為圖17中G-G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
圖9為圖16中H-H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其顯示了控制通道之剖面。
圖10為圖15中I-I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
圖11為圖16中J-J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其顯示了操作通道之剖面。
圖12為圖17中K-K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其顯示了操作通道之剖面。
圖13為圖18中L-L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其顯示了切換通道、加壓通道、及回油通道之剖面。
圖14為圖17中M-M割面線之剖面示意圖,其顯示了加壓通道連通於第二主流段。
圖15為本創作的前視示意圖。
圖16為本創作的側視示意圖。
圖17為本創作的俯視示意圖。
圖18為本創作的放大示意圖。
首先請參考圖1。本創作提出一種自動回油結構,其包含一蓄油袋10、一活塞組件20、一主體組件30、及一驅動組件40。活塞組件20與蓄油袋10間隔設置,而主體組件30位於活塞組件20與蓄油袋10之間。驅動組件40連接 於主體組件30,並藉由驅動組件40的帶動,使蓄油袋10內的液壓油流經主體組件30而被推向活塞組件20。
蓄油袋10內容置有液壓油,蓄油袋10內的液壓油保持於一靜止壓力。由於蓄油袋10的容量較大,本創作的自動回油結構的管路若與蓄油袋10連通時,該管路內的液壓油也會達到靜止壓力。
接著請參考圖2及圖15。活塞組件20具有一內套管21、一位移件22、及一外套管23,且可選擇性地具有一復位彈性件24,以及形成有一第一蓄油腔201及一第二蓄油腔202。內套管21具有一內通道210。位移件22套設於內套管21並密封內套管21之外壁面。外套管23套設於位移件22,且位移件22密封外套管23之內壁面。位移件22能相對於內套管21及外套管23移動。第一蓄油腔201形成於位移件22內且第一蓄油腔201連通於內通道210,而第二蓄油腔202形成於外套管23、內套管21、及位移件22之間。當位移件22移動時,第一蓄油腔201及第二蓄油腔202的容積也隨之改變。復位彈性件24用以使位移件22復位,即位於第一蓄油腔201及第二蓄油腔202容積最小的位置。
接著請參考圖3至圖18。主體組件30具有二主流道(如圖3、圖4、及圖16所示)、一連通通道32(如圖5及圖16所示)、二副流道33(如圖3、圖4、及圖16所示)、一切換通道34(如圖13及圖18所示)、一加壓通道35(如圖13及圖18所示)、一回油通道36(如圖13及圖18所示)、一控制通道37(如圖9及圖16所示)、及一操作通道38(如圖11、圖12、圖16、及圖17所示)。
如圖3、圖4、及圖16所示,各主流道的一端連通於該蓄油袋10,另一端連通於該第二蓄油腔202,且多個單向阻斷組件設置於主流道的兩端,藉此限制液壓油流入或流出主流道31。
具體而言,二主流道可分別為一第一主流道311及一第二主流道312。本實施例中,第一主流道311內設置有一主流道阻斷件3111,藉此第一主流道311形成不相連通的一第一主流段3112及一第二主流段3113。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主流段3112及第二主流段3113可為兩相獨立的管道,而非形成於同一管道內。第一主流段3112連通於蓄油袋10,而第二主流段3113連通於內通道210及第二蓄油腔202。連通通道32連通於第二主流道312及該第一主流段3112,藉此第一主流段3112內的壓力與第二主流道312內的壓力保持相同。
單向阻斷組件可包含一第一單向阻斷組件3131、一第二單向阻斷組件3132、一第三單向阻斷組件3133、以及一第四單向阻斷組件3134。第一單向阻斷組件3131用以防止該液壓油經由第一主流段3112流往蓄油袋10,而第二單向阻斷組件3132用以防止液壓油經由第二主流段3113流往第二蓄油腔202。第三單向阻斷組件3133用以防止液壓油經由第二主流道312流往蓄油袋10,而第四單向阻斷組件3134用以防止液壓油經由第二蓄油腔202流往第二主流道312。
各副流道33的一端連通於蓄油袋10,另一端連通於第二蓄油腔202,因此副流道33內的壓力與蓄油袋10保持相同,皆為靜止壓力。一副流道單向阻斷組件330用以防止液壓油經由第二蓄油腔202流往副流道33。於其他實施例中,可僅具有一副流道33。
如圖5、圖6、及圖13所示,切換通道34連通第一主流段3112、加壓通道35、及回油通道36。換言之,第一主流段3112、加壓通道35、及回油通道36三者透過切換通道34彼此連通。具體而言,加壓通道35的一端連通於切換通道34,另一端連通於內通道210。回油通道36的一端連通於切換通道34,另一端連通於蓄油袋10。本實施例中,切換通道34包含一第一切換口341及一第二切換口342。第一切換口341連通第一主流段3112。加壓通道35連通於切換 通道34的第一切換口341及第二切換口342之間。第二切換口342連通回油通道36。
接著請一併參考圖6A及圖6B。一切換阻斷組件343設置於切換通道34內,且選擇性地阻塞切換通道34,使得同一時間僅有第一主流段3112、加壓通道35、及回油通道36的其中兩者能彼此連通。
切換阻斷組件343具有一切換塞體3431、一切換墊片3432、及一切換彈性件3433。切換塞體3431可移動地設置於切換通道34內,並選擇性地移動至阻塞第一切換口341或阻塞第二切換口342。切換塞體3431具有一切換塞環凸部3434,且切換塞環凸部3434的外環面與切換通道34的內環面之間形成有間隙。
切換墊片3432設置於切換通道34內並可移動地套設於切換塞體3431。切換墊片3432的外環面貼合於切換通道34的內環面,且切換墊片3432的內環面與切換塞體3431之間形成有間隙。切換墊片3432的內徑小於切換塞環凸部3434的外徑,藉此切換墊片3432選擇性地貼靠於切換塞環凸部3434的一側,且當切換墊片3432與切換塞環凸部3434相貼靠時,切換通道34即被阻塞。切換彈性件3433推抵於切換墊片3432,並使切換墊片3432傾向往切換塞環凸部3434貼靠。
如圖9及圖16所示,控制通道37連通第一主流段3112,而一控制阻斷組件370設置於控制通道37內,且選擇性地阻塞控制通道37。
如圖7、圖11、圖12、圖16、及圖17所示,操作通道38具有一第一操作段381及一第二操作段382。第一操作段381的一端連通於控制通道37,另一端連通於蓄油袋10及第二操作段382。一第一操作塞體383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操作段381內,且控制通道37連通於第一操作段381的位置與第一操作段 381連通於蓄油袋10的位置分別位於第一操作塞體383的兩側。一第二操作塞體384設置於操作通道38內,並選擇性地阻斷第一操作段381及第二操作段382。
接著請一併參考圖7A。本實施例中,第一操作塞體383具有相連接的一第一段3831及一第二段3832。第一段3831的外環面密封貼靠於第一操作段381的內環面。第二段3832能穿過第一操作段381及第二操作段382相連接處,因此能移動進入第二操作段382,且第二段3832的外環面與第一操作段381及第二操作段382相連接處的內壁面之間形成一間隙。
第一操作塞體383具有一內流道3833、一第一開口3834、及一第二開口3835。內流道3833貫通第一操作塞體383的第一段3831及第二段3832,而第一開口3834及第二開口3835分別為內流道3833兩端向外連通的開口,且第一操作塞體383的第一段3831的外環面位於第一開口3834與第二開口3835之間。具體而言,第一開口3834可形成於第一段3831上,並連通於內流道3833、第一操作段381、及控制通道37。第二開口3835可形成於第一操作塞體383上並連通於內流道3833、第一操作段381或第二操作段382、及蓄油袋10。具體而言,第一開口3834可形成於第一段3831上鄰近於第二操作塞體384的端面,並於第一操作塞體383的第一段3831進入第二操作段382時,第一開口3834也隨同進入第二操作段382。本實施例中,第一開口3834的截面積遠小於內流道3833的截面積。
此外,第一操作塞體383還可具有一第三開口3836,第三開口3836形成於第一操作塞體383的第二段3832而位於第一操作段381內,且藉此連通內流道3833及第一操作段381。本實施例中,第三開口3836形成於第一操作塞體383的側面。第三開口3836的截面積遠小於內流道3833的截面積。
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操作塞體383可為實心而不具有內流道3833、第一開口3834、第二開口3835、及第三開口3836。
透過上述結構,於啟動前的靜止狀態下,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小於一啟動壓力。同時,如圖6A所示,切換塞體3431藉由切換彈性件3433的推抵而阻塞第一切換口341,且切換墊片3432與切換塞環凸部3434相貼靠。此外,控制阻斷組件370阻塞控制通道37、第二操作塞體384阻斷第一操作段381與第二操作段382。
當活塞泵啟動時,驅動組件40使液壓油由蓄油袋10通過第一單向阻斷組件3131進入第一主流段3112,以及通過第三單向阻斷組件3133進入第二主流道312,且第一單向阻斷組件3131及第三單向阻斷組件3133還能防止液壓油回流,因此第一主流段3112與第二主流道312內的壓力大於蓄油袋10內的壓力。
當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升高至大於預設的一啟動壓力時,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推開該切換阻斷組件343,使切換阻斷組件343移動並阻斷切換通道34與回油通道36,且切換通道34與第一主流段3112及加壓通道35保持連通。
具體而言,當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大於啟動壓力時,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使切換塞體3431移動至打開第一切換口341,藉此第一主流段3112及加壓通道35保持連通。同時,切換塞體3431還阻塞第二切換口342,藉此阻斷切換通道34與回油通道36。接著,如圖6B所示,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使切換墊片3432與切換塞環凸部3434相分離而打開切換通道34,藉此連通第一主流段3112與加壓通道35,並讓液壓油能由第一切換口341流經切換墊片3432與切換塞環凸部3434之間的間隙,最後流入加壓通道35。因此,液壓油依序經由第一主流段3112、切換通道34、加壓通道35、流入內通道210,接著流入第一蓄油腔201。
隨著驅動組件40持續將液壓油打入第一蓄油腔201,第一蓄油腔201即被撐開,使位移件22開始移動。當位移件22移動,第二蓄油腔202的容積也會隨之增加,因此第二蓄油腔202便會低於靜止壓力,使液壓油由蓄油袋10能通過副流道單向阻斷組件330,經過副流道33被吸入第二蓄油腔202。此時,透過驅動組件40打入的液壓油全部進入第一蓄油腔201,因此位移件22的移動速度較快。
當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持續升高至大於預設的一加壓壓力時,液壓油即能推開第四單向阻斷組件3134而能經由第二主流道312流入第二蓄油腔202。此時,透過驅動組件40打入的液壓油同時進入第一蓄油腔201及第二蓄油腔202,因此位移件22的移動速度較慢,但能讓使用者較精確地控制位移件22的位置。
由於驅動組件40推動液壓油並非持續穩定地將液壓油打入第一主流段3112及第二主流道312,因此第一主流段3112及第二主流道312的壓力會產生週期性的波動。在壓力週期性的波動下,當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持續升高,並在某一瞬間大於預設的一極限壓力時,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推開控制阻斷組件370,使第一主流段3112與第一操作段381連通。然後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會週期性的波動略微下降。由於第一主流段3112與第二操作段382保持連通,因此兩者壓力相同。換言之,控制阻斷組件370被推開的瞬間,第一操作段381的壓力大於第二操作段382與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使第一操作塞體383能移動至推開第二操作塞體384,藉此第二操作段382連通與第一操作段381及蓄油袋10。當第二操作段382連通於蓄油袋10時,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降至靜止壓力。
當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降至靜止壓力時,切換阻斷組件343中的切換塞體3431被切換彈性件3433推回起始位置,即阻塞第一切換口341並打 開第二切換口342。因此,切換阻斷組件343阻斷切換通道34與第一主流段3112,且切換通道34與加壓通道35及回油通道36保持連通。隨後,透過復位彈性件24,位移件22向起始位置移動,並壓縮第一蓄油腔201及第二蓄油腔202,進行回油。此時,液壓油由第一蓄油腔201經過內通道210、加壓通道35、及回油通道36流向蓄油袋10,且同時由第二蓄油腔202推開第二單向阻斷組件3132流入第二主流段3113,並再經過加壓通道35及回油通道36流向蓄油袋10。
此外,使用者也可在達到極限壓力前,主動進行回油洩壓。具體而言,使用者可按壓一洩壓鈕,洩壓鈕與第一操作塞體383連動,故能使第一操作塞體383移動至推開第二操作塞體384,藉此第二操作段382連通與第一操作段381及蓄油袋10,並使第一主流段3112的壓力降至靜止壓力。
10:蓄油袋
20:活塞組件
30:主體組件
40:驅動組件

Claims (7)

  1. 一種自動回油結構,包含: 一蓄油袋,其內容置有液壓油,該蓄油袋內的該液壓油保持於一靜止壓力; 一活塞組件,其與該蓄油袋間隔設置,並具有: 一內套管,其具有一內通道; 一位移件,其套設於該內套管並密封該內套管之外壁面; 一第一蓄油腔,其形成於該位移件內,並連通於該內通道; 一外套管,其套設於該位移件;該位移件密封該外套管之內壁面,且該位移件能相對於該內套管及該外套管移動;及 一第二蓄油腔,其形成於該外套管、該內套管、及該位移件之間; 一主體組件,其設於該蓄油袋及該活塞組件之間,並具有: 一第一主流段,其連通於該蓄油袋; 一第二主流段,其連通於該第一蓄油腔及該第二蓄油腔; 一第一單向阻斷組件,其能防止該液壓油經由該第一主流段流往該蓄油袋; 一第二單向阻斷組件,其能防止該液壓油經由該第二主流段流往該第二蓄油腔; 一切換通道,其連通該第一主流段; 一切換阻斷組件,其設置於該切換通道內,且選擇性地阻塞該切換通道; 一加壓通道,其一端連通於該切換通道,另一端連通於該第一蓄油腔; 一回油通道,其一端連通於該切換通道,另一端連通於該蓄油袋; 一控制通道,其連通該第一主流段; 一控制阻斷組件,其設置於該控制通道內,且選擇性地阻塞該控制通道; 一操作通道,其具有一第一操作段及一第二操作段,該第一操作段的一端連通於該控制通道,另一端連通於該蓄油袋及該第二操作段; 一第一操作塞體,其可移動地設置於該操作通道的該第一操作段內,該控制通道連通於該第一操作段的位置與該蓄油袋連通於該第一操作段的位置分別位於該第一操作塞體的兩側; 一第二操作塞體,其設置於該操作通道內,並選擇性地阻斷該第一操作段及該第二操作段; 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大於一啟動壓力時,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推開該切換阻斷組件,使該切換阻斷組件移動並阻斷該切換通道與該回油通道,且該切換通道與該第一主流段及該加壓通道保持連通,並藉此該液壓油經由該內通道流入該第一蓄油腔;該啟動壓力大於該靜止壓力; 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達到一極限壓力時,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推開該控制阻斷組件,使該第一主流段與該第一操作段連通,並使該第一操作塞體移動至推開該第二操作塞體,藉此該第二操作段連通與該第一操作段及該蓄油袋;當該第二操作段連通於該蓄油袋時,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降至該靜止壓力;該極限壓力大於該啟動壓力 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降至該靜止壓力時,該切換阻斷組件移動並阻斷該切換通道與該第一主流段,且該切換通道與該加壓通道及該回油通道保持連通,隨後該液壓油由該第一蓄油腔經過該內通道、該加壓通道、及該回油通道流向該蓄油袋,且由該第二蓄油腔推開該第二單向阻斷組件流入該第二主流段並經過該加壓通道及該回油通道流向該蓄油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其中,該主體組件具有一第一主流道及一主流道阻斷件,該主流道阻斷件設置於該第一主流道,藉此該第一主流道形成不相連通的該第一主流段及該第二主流段。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其中,該主體組件具有: 一主流道,其一端連通於該蓄油袋,另一端連通於該第二蓄油腔; 一第三單向阻斷組件,其能防止該液壓油經由該主流道流往該蓄油袋;以及 一第四單向阻斷組件,其能防止該液壓油經由該第二蓄油腔流往該主流道。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其中,該主體組件具有一連通通道,其連通於該主流道及該第一主流段; 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大於一加壓壓力時,該液壓油經由該主流道流入該第二蓄油腔;該極限壓力大於該加壓壓力,且該加壓壓力大於該啟動壓力。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其中,該主體組件具有: 一副流道,其一端連通於該蓄油袋,另一端連通於該第二蓄油腔;以及 一副流道單向阻斷組件,其能防止該液壓油經由該第二蓄油腔流往該副流道。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其中,該第一操作塞體具有: 一內流道,其形成於該第一操作塞體內; 一第一開口,其形成於該第一操作塞體鄰近於該第二操作塞體的端面,並連通於該內流道及該蓄油袋; 一第二開口,其連通於該內流道及該控制通道;以及 一外環面,其密封貼靠於該第一操作段的內環面,並位於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之間。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自動回油結構,其中: 該切換通道的兩端分別為一第一切換口及一第二切換口;該第一切換口連通該第一主流段;該加壓通道連通於該切換通道的位置位於該第一切換口及該第二切換口之間;該第二切換口連通該回油通道; 該切換阻斷組件具有: 一切換塞體,其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切換通道內,並選擇性地阻塞該第一切換口,或阻塞該第二切換口;該切換塞體具有: 一切換塞環凸部,其位於該切換通道內,且該切換塞環凸部的外環面與該切換通道的內環面之間形成有間隙; 一切換墊片,其設置於該切換通道內並可移動地套設於該切換塞體,且該切換墊片的外環面貼合於該切換通道的內環面,該切換墊片的內環面與該切換塞體之間形成有間隙;該切換墊片的內徑小於該切換塞環凸部的外徑,藉此該切換墊片選擇性地貼靠於該切換塞環凸部,且當該切換墊片與該切換塞環凸部相貼靠時,該第一切換口即被阻塞;及 一切換彈性件,其推抵於該切換墊片,並使該切換墊片傾向往該切換塞環凸部貼靠; 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小於該啟動壓力時,該切換塞體阻塞該第一切換口,且該切換墊片與該切換塞環凸部相貼靠; 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大於該啟動壓力時,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使該切換塞體移動至打開該第一切換口並阻塞該第二切換口,並藉此阻斷該切換通道與該回油通道;接著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使該切換墊片與該切換塞環凸部相分離而打開該第一切換口,藉此連通該第一主流段與該加壓通道; 當該第一主流段的壓力降至該靜止壓力時,該切換塞體移動至阻塞該切換通道的該第一切換口並打開該第二切換口,藉此連通該加壓通道與該回油通道。
TW112208086U 2023-08-01 2023-08-01 自動回油結構 TWM6486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8086U TWM648654U (zh) 2023-08-01 2023-08-01 自動回油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8086U TWM648654U (zh) 2023-08-01 2023-08-01 自動回油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8654U true TWM648654U (zh) 2023-11-21

Family

ID=89721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8086U TWM648654U (zh) 2023-08-01 2023-08-01 自動回油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486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17406B2 (ja) 潤滑ポンプを備えた流体装置
EP3037701B1 (en) Slow-shift spm valve
JP2020176700A (ja) リリーフ弁
TWI717112B (zh) 活塞泵及具有該活塞泵的夾持裝置
TWM648654U (zh) 自動回油結構
CN106062452B (zh) 安全阀
DK2483561T3 (en) Pump to pressure
TWM635095U (zh) 活塞泵自動回油結構
KR930003541B1 (ko) 왕복운동 펌프장치
TWM635437U (zh) 活塞泵自動回油結構
US7913612B2 (en) Actuator control device
CN210014049U (zh) 一种分水阀芯
US5971353A (en) Dump/stop valve for surface controlled subsurface safety valve
TWI820886B (zh) 活塞泵自動回油結構
CN220268047U (zh) 自动回油结构
CN217976804U (zh) 活塞泵自动回油结构
CN211398684U (zh) 压差式截断阀
CN112228602A (zh) 一种氦气减压阀
JP3228882U (ja) 石油スクリュー・ドリル用バイパス弁構造
RU2196927C1 (ru) Отсечной клапан
TWI817670B (zh) 活塞泵自動回油結構
CN117662549A (zh) 活塞泵自动回油结构
JP3247092U (ja) グリースポンプ
JP6796291B2 (ja) エアシリンダ
JP6227520B2 (ja) 内部パイロット式3ポート切換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