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8276U - 充氣接頭 - Google Patents

充氣接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48276U
TWM648276U TW112207141U TW112207141U TWM648276U TW M648276 U TWM648276 U TW M648276U TW 112207141 U TW112207141 U TW 112207141U TW 112207141 U TW112207141 U TW 112207141U TW M648276 U TWM648276 U TW M64827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air
rod part
interface
ga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71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詩堯
Original Assignee
鐵禾瑪精密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鐵禾瑪精密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鐵禾瑪精密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2071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48276U/zh
Publication of TWM6482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48276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為一種充氣接頭,其包括:基座,具有第一桿部、相對第一桿部的第二桿部,第一桿部、第二桿部之間具有組裝通道;壓力閥,其設置於第一桿部;氣瓶連接座,其裝設於組裝通道之一側;節流閥,其裝設於組裝通道之另一側;氣嘴接頭,其活動設置於第二桿部且遠離第一桿部的一端具第一接口,第一接口內壁面具第一連接部,而第一連接部得以用於連結其他類型的工具,例如包含有補胎條及補胎叉的工具收置盒,如此一來收納本創作時,各工具收置盒並不會分散於行李內,在需要使用時使用者無需花費時間於行李內分別尋找分散的維修工具。

Description

充氣接頭
本創作係與充氣接頭有關,特別是一種能夠外接工具進行攜帶的充氣接頭。
常見的自行車輪胎充氣方式,大多是採用打氣筒施力加壓打氣的方式進行充氣,目前市面上的打氣筒已逐漸縮小尺寸以利使用者攜帶,但是尺寸縮小的打氣筒會導致施力加壓打氣的氣量減少,所以使用者需花費較多的力氣與時間才能將自行車輪胎充氣完成,因此目前轉變成採用充填有高壓氣體的氣瓶搭配充氣接頭替自行車輪胎進行充氣。
而自行車許多維修行為是需要搭配充氣的,例如補胎,車輪破胎後必定會有氣體外洩,因此補胎完成後必須要進行充氣動作,車輪才會再恢復應有的功效,然而實施前述維修作業時,必須在行李內分別尋找到補胎工具、充氣接頭、氣瓶,待將前述元件完全找齊時已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且前述問題不僅限於補胎維修,只要涉及到除充氣接頭、氣瓶外還需要其他工具的維修行為皆會遇到此一問題。
本創作之氣嘴接頭具備有第一連接部,而第一連接部得以用於連結其他類型的工具,例如包含有補胎條及補胎叉的工具收置盒,如此一來收納本創作時,由於本創作與氣瓶、工具收置盒能夠相連結,因此本創作、氣瓶、工具收置盒並不會分散於行李內,在需要使用時使用者無需花費時間於行李內分別尋找分散的維修工具,如此確實改善習知維修工具分散於行李內,導致分別尋找需各個工具時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之問題。
為達成上述目的與功效,本創作提供一種充氣接頭,其包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桿部、一相對該第一桿部的一第二桿部,該第一桿部、該第二桿部之間具有一組裝通道;一壓力閥,其設置於該第一桿部;一氣瓶連接座,其裝設於該組裝通道之一側;一節流閥,其裝設於該組裝通道之另一側;一氣嘴接頭,其活動設置於該第二桿部且遠離該第一桿部的一端具一第一接口,該第一接口內壁面具一第一連接部。
1:充氣接頭
2:充氣接頭
3:充氣接頭
4:氣瓶
5:瓶口
10:基座
11:第一桿部
111:外螺紋
112:第三氣道
113:第四氣道
12:第二桿部
121:外螺紋
13:組裝通道
131:內螺紋
14:第一氣道
141:入口段
142:容置段
143:出口
15:第二氣道
20:壓力閥
21:蓋體
22:頭部
221:開口
222:內凸緣
23:環狀身部
231:蓋體容置空間
232:內螺紋
24:活塞件
25:桿部
251:穿孔
26:塞部
27:外凸緣
28:彈性件
29:開關
30:氣瓶連接座
31:安裝部
32:進氣通道
33:連接道
34:安裝道
341:內螺紋
35:插件
36:銜接部
361:第一外螺紋
362:第二外螺紋
37:出氣通道
371:內螺紋
38:第一連接道
39:第二連接道
40:連通空間
41:節流閥
42:節流件
43:桿狀身部
431:承靠凸緣
432:外螺紋
433:樞接孔
44:阻氣部
46:操作組件
47:套筒
48:底板
49:筒狀身部
491:端壁
492:通孔
50:筒狀容置空間
501:內螺紋
51:彈性件
52:旋蓋
53:貫孔
54:插銷
6:氣嘴接頭
61:第一接頭件
611:第一接口
612:第一連接部
613:連結栓
62:第二接頭件
621:第二接口
622:第二連接部
623:連結孔
624:階梯面
63:止洩圈
100:工具收置盒
第一圖為本創作立體示意圖。
第二圖為本創作分解示意圖。
第三圖為第一圖線段III-III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四圖為本創作連結有工具收置盒示意圖。
第五圖為第四圖線段V-V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六圖為氣嘴接頭以第二接頭件連結於第一桿部示意圖。
第七圖為第六圖線段VII-VII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八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充氣接頭的部分分解剖視圖。
第九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充氣接頭所提供之基座的立體圖。
第十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充氣接頭的軸向剖視圖,顯示氣瓶連接於氣瓶連接座的態樣。
第十一圖為第十圖的局部放大圖,顯示節流件接近連接道的態樣。
第十二圖類同第十一圖,顯示節流件遠離連接道的態樣。
第十三圖為第十圖的局部放大圖,顯示活塞件向上位移的態樣。
第十四圖類同第十三圖,顯示活塞件之塞部封閉住入口段的態樣。
第十五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充氣接頭的軸向剖視圖,顯示氣瓶連接於氣瓶連接座的態樣。
第十六圖為第十五圖的局部放大圖,顯示活塞件向上位移的態樣。
第十七圖類同第十六圖,顯示活塞件之塞部封閉住入口段的態樣。
第十八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充氣接頭的軸向剖視圖,顯示氣瓶連接於氣瓶連接座的態樣。
第十九圖為第十八圖的局部放大圖,顯示開關未封閉住第三氣道且活塞件向上位移的態樣。
第二十圖類同第十九圖,顯示開關封閉住第三氣道的態樣。
為更加詳細了解本創作之實施方式還請搭配圖式進行觀看,如第一圖至第三圖所呈現本創作為一種充氣接頭1,其包括:一基座10,具有一第一桿部11、一相對該第一桿部11的一第二桿部12,該第一桿部11、該第二桿部12 之間具有一組裝通道13;一壓力閥20,其設置於該第一桿部11;一氣瓶連接座30,其裝設於該組裝通道13之一側;一節流閥41,其裝設於該組裝通道13之另一側;一氣嘴接頭6,其活動設置於該第一桿部11且遠離該第二桿部12的一端具一第一接口611,該第一接口611內壁面具一第一連接部612。
接續上述內容進一步詳述本創作之實施方式,本創作之氣嘴接頭6具備有第一連接部612,而第一連接部612得以如第四圖、第五圖所呈現用於連結包含有補胎條及補胎叉的工具收置盒100,如此一來收納本創作時,由於本創作與氣瓶4、工具收置盒100能夠相連結,因此本創作、氣瓶4、工具收置盒100並不會分散於行李內,在需要使用時使用者無需花費時間於行李內分別尋找分散的維修工具,如此確實改善習知維修工具分散於行李內,導致分別尋找需各個工具時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之問題。
此外該氣嘴接頭6具該第一接口611的另一端具一第二接口621,該第一接口611與該第二接口621規格不相同,例如第一接口611為美式規格,而第二接口621為法式規格,該第二接口621內壁面具一第二連接部622,此外如第一至七圖所呈現該第一連接部612、該第二連接部622皆可活動連結於該第二桿部12,此種交換連結於第二桿部12的部位便可切換本創作能適用的規格,相較於傳統旋鈕式的切換方式具有更為直觀好懂、容易操作、故障率更低的優勢。
此外進一步揭示交換連結於第二桿部12的部位便可切換規格的氣嘴接頭6之詳細結構,氣嘴接頭6包括有呈中空柱體樣態之一第一接頭件61、一第二接頭件62、一止洩圈63,該第一接口611位於該第一接頭件61,該第二接口621位於該第二接頭件62,該第一接頭件61具該第一接口611的另一端具有一連結栓613,該第二接頭件62具該第二接口621的另一端具有一連結孔623,該連結孔623 的內壁面與該第二接口611內壁面具段差而形成一階梯面624,該連結栓613設置於該連結孔623,該止洩圈63夾於該階梯面624與該連結栓613之間,且第一連接部612、第二連接部622接可與工具收置盒100連結。
前述元件所編列之之第一、第二(例如第一接口611、第二接口621)為本說明書中為使觀看者方便理解本創作實施方式所定義,實際上可依生產需求、使用者習慣而調換。
另藉由第八圖至第二十圖詳細說明本創作用於充氣時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第八圖及第九圖所示,基座10具有一第一桿部11和一相對的第一桿部、11第二桿部12,第一桿部11、第二桿部12之外周面分別具有一外螺紋111、121。基座10還具有一位於第一桿部11、第二桿部12之間的組裝通道13、軸向貫穿第一桿部11之並與組裝通道13連通的一第一氣道14,以及軸向貫穿第二桿部12並與組裝通道13連通的一第二氣道15,其中,組裝通道13之壁面具有一內螺紋131,第一氣道14具有一與組裝通道13連通之入口段141、一與入口段141連通之容置段142,以及一位於容置段142之上端的出口143;而該第二氣道15與該氣嘴接頭6連通。
請參閱第八圖及第十圖,在本實施例中,壓力閥20包含有一蓋體21、一活塞件24及一彈性件28,其中:
蓋體21具有一頭部22及一與頭部22連接的環狀身部23,頭部22具有一開口221,且頭部22的內周面具有一沿開口221之徑向凸出的內凸緣222,環狀身部23具有一蓋體容置空間231,蓋體容置空間231的壁面具有一內螺紋232,於實際組裝時,蓋體21一方面以內螺紋232鎖設於如圖3所示的第一桿部11之外螺紋 111,使第一桿部11容置於蓋體容置空間231中,另一方面以開口221與第一氣道14之出口143相互連通。
活塞件24可活動地容置於第一氣道14之容置段142中,活塞件24具有一桿部25、一與桿部25連接的塞部26,以及一連接在桿部25和塞部26之間的外凸緣27。
彈性件28以一線圈彈簧來實現。彈性件28容置於第一氣道14之容置段142中,並以其一端頂抵於蓋體21之內凸緣222,再以另一端頂抵於活塞件24之外凸緣27,藉此,彈性件28能提供一彈性回復力作用於活塞件24,使活塞件24之塞部26能封閉住第一氣道14之入口段141。
如第八圖及第十圖所示,氣瓶連接座30具有一安裝部31及一與安裝部31連接的銜接部36,安裝部31具有一進氣通道32,且進氣通道32包含有一連接道33及一與連接道33連通的安裝道34,如第十圖及第十一圖所示,安裝道34的壁面具有一內螺紋341,且安裝道34中容置有一插件35。銜接部36的外周面具有一第一外螺紋361及一第二外螺紋362,第一外螺紋361與第二外螺紋362為彼此間隔設置,且銜接部36還具有一與進氣通道32連通之出氣通道37、一與出氣通道37連通之第一連接道38,以及一與出氣通道37連通之第二連接道39,出氣通道37、第一、第二連接道38、39及進氣通道32之間形成一連通空間40(如第十一圖所示)。此外,如第十圖所示,出氣通道37的壁面具有一內螺紋371,於實際應用時,氣瓶連接座30以銜接部36之第二外螺紋362鎖設於基座10之組裝通道13的內螺紋131而裝設於基座10之組裝通道13的右側,使得第一連接道38和第二連接道39分別連通第一氣道14之入口段141及第二氣道15。另外,如第十一圖所示,氣瓶連接座30一方面以安裝道34之內螺紋341鎖設於一氣瓶4之一瓶口5,另一方面以插件35插置於氣瓶4之瓶口5,以允許氣瓶4中的氣體從進氣通道32流通至出氣通道37。
請繼續參閱第八圖及第十圖,在本實施例中,節流閥41包含有一節流件42與一操作組件46,節流件42具有一桿狀身部43及一與桿狀身部43連接的阻氣部44,如圖2所示,桿狀身部43之右端具有一承靠凸緣431及一與承靠凸緣431間隔設置的外螺紋432,桿狀身部43之左端具有一樞接孔433。藉此,如第十一圖所示,節流件42以桿狀身部43穿設於氣瓶連接座30之出氣通道37,並以桿狀身部43之外螺紋432鎖設於氣瓶連接座30之出氣通道37之內螺紋371。
請繼續參閱第八圖,操作組件46包含有一套筒47、一彈性件51、一旋蓋52及一插銷54,其中:
如第十一圖所示,套筒47套設於節流件42並鎖設於氣瓶連接座30之銜接部36。套筒47具有一底板48、一自底板48延伸的筒狀身部49,以及一由底板48與筒狀身部49形成的筒狀容置空間50,其中,筒狀身部49具有一端壁491及一貫穿端壁491並連通筒狀容置空間50的通孔492,筒狀容置空間50的壁面具有一內螺紋501。於實際應用時,如第十圖及第十一圖所示,套筒47一方面以筒狀身部49套設於節流件42,使節流件42之桿狀身部43穿設於通孔492,另一方面以筒狀容置空間50之內螺紋501鎖設於氣瓶連接座30之銜接部36之第一外螺紋361,使底板48抵靠於組裝通道13的左側。
如十一圖所示,彈性件51容設於套筒47之筒狀容置空間50中,且彈性件51以其一端頂抵於套筒47之筒狀身部49之端壁491,另一端頂抵於節流件42之承靠凸緣431,藉此,彈性件51提供一彈性回復力作用於節流件42,使節流件42之阻氣部44能部分遮蔽住進氣通道32之連接道33。
如第十圖及第十一圖所示,旋蓋52套設於套筒47之筒狀身部49,且旋蓋52具有一貫孔53;插銷54穿設於節流件42之樞接孔433與旋蓋52之貫孔53。
於實際操作時,如第十一圖所示,當旋蓋52受力朝順時針旋轉時,插銷54相對套筒47樞轉以帶動節流件42之桿狀身部43沿出氣通道37之軸向往右 側位移,使節流件42之阻氣部44接近進氣通道32之連接道33,以減少連通空間40的大小;相反地,如圖6所示,當旋蓋52受力朝逆時針旋轉時,插銷54相對套筒47樞轉以帶動節流件42之桿狀身部43沿出氣通道37之軸向往左側位移,使節流件42之阻氣部44遠離進氣通道32之連接道33,以增加連通空間40的大小。
以上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充氣接頭1的元件結構,以下將進一步介紹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充氣接頭1的使用方式。
使用者可調整節流閥41以改變氣體的進氣量。進一步言之,如第十一圖所示,首先將氣瓶4之瓶口5鎖設於氣瓶連接座30之安裝道34,使氣瓶4中的氣體由進氣通道32流入出氣通道37,若氣體的進氣量過大時,如第十一圖所示,使用者須順時針旋轉旋蓋52,使旋蓋52與插銷54相對套筒47順時針樞轉以帶動節流件42之桿狀身部43沿出氣通道37之軸向往右側位移,致使節流件42之阻氣部44接近進氣通道32之連接道33,以減少連通空間40的大小,使氣體的進氣量得以減少;若氣體的進氣量過小時,如第十二圖所示,使用者須逆時針旋轉旋蓋52,使旋蓋52與插銷54相對套筒47逆時針樞轉並帶動節流件42之桿狀身部43沿出氣通道37之軸向往左側位移,致使節流件42之阻氣部44遠離進氣通道32之連接道33,以增加連通空間40的大小,使氣體的進氣量得以增加。
再者,使用者可透過調整壓力閥20以改變氣體的進氣壓力。進一步言之,如圖4所示,首先將蓋體21相對第一桿部11向下旋轉並以內凸緣222壓縮彈性件28以設定一預定壓力,在本實施例中,蓋體21鎖設於如第九圖所示的第一桿部11之外螺紋111的最底端,接下來再將氣瓶4之瓶口5鎖設於氣瓶連接座30之安裝道34,如第十三圖所示,氣體從進氣通道32流入,並經由第一連接道38流入第一氣道14之入口段141,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活塞件24之塞部26與第一氣道14之容置段142的壁面有縫隙,所以無法完全氣密。若此時氣體的進氣壓力大於預定壓力,則氣體向上推頂活塞件24之塞部26,使活塞件24向上移動,這時候的彈 性件28會被活塞件24向上推頂以蓄積彈性回復力,使活塞件24之塞部26與第一氣道14之容置段142之間產生空隙,氣體即可從第一氣道14之出口143與蓋體21之開口221流出,以減少氣體的進氣壓力。一旦氣體的進氣壓力小於預定壓力時,氣體無法再向上推頂活塞件24之塞部26,此時彈性件28所蓄積的彈性回復力會作用於活塞件24,使活塞件24從如第十三圖所示的位置下移至如第十四圖所示的位置,致使活塞件24之塞部26再度封閉住第一氣道14之入口段141。
此外,蓋體21也可以向上旋轉至不同的位置以設定不同的預定壓力,而且活塞件24之桿部25也可設計成穿設於第一氣道14之出口143與蓋體21之開口221,並於桿部25上標記數個刻度(圖中未示),若此時氣體的進氣壓力大於預定壓力時,則氣體向上推頂活塞件24之塞部26使活塞件24向上移動,活塞件24之桿部25則會突露出蓋體21之頭部22,使用者可透過桿部25上的刻度得知目前氣體的進氣壓力。
然而,本創作並不以本實施例所揭露者為限,請參閱第十五圖,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充氣接頭2在結構方面與操作方式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主要差異在於活塞件24之塞部26與第一氣道14之容置段142的壁面完全氣密,所以氣體無法沿第一氣道14之容置段142的壁面流出,氣體會全部經由第二連接道39流入第二氣道15中,而且活塞件24之桿部25標記數個刻度(圖中未示)並穿設於第一氣道14之出口143與蓋體21之開口221。如第十六圖所示,若此時氣體的進氣壓力大於預定壓力,氣體會向上推頂活塞件24之塞部26使活塞件24向上移動,這時候的彈性件28會被活塞件24向上推頂以蓄積彈性回復力,致使活塞件24之桿部25突露出蓋體21之頭部22,此時使用者可透過桿部25上的刻度得知目前氣體的進氣壓力;若此時氣體的進氣壓力小於預定壓力,如第十七圖所示,則氣體無法推頂活塞件24之塞部26,使活塞件24之塞部26封閉住第一氣道14之入口段 141。另外,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節流閥41的調整方式與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充氣接頭1完全相同,故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十八圖,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充氣接頭3在結構方面與操作方式大致與第二實施例相同,主要差異在於基座10更具有貫穿第一桿部11之徑向的一第三氣道112及一第四氣道113,第三氣道112與第四氣道113為彼此間隔設置。在本實施例中,活塞件24之塞部26與第一氣道14之容置段142的壁面有縫隙,所以無法完全氣密,活塞件24之桿部25更具有一貫通的穿孔251,且桿部25穿設於第一氣道14之出口143與蓋體21之開口221。壓力閥20更包含有一套設於第一桿部11的開關29。如第十九圖所示,起初開關29並未封閉住第三氣道112,所以氣體會由活塞件24之桿部25之穿孔251流入第三氣道112並流通至第四氣道113,若此時氣體的進氣壓力大於預定壓力時,則氣體會從第四氣道113流通至第一氣道14之容置段142,並沿著第一氣道14之容置段142的壁面向上流動,再向上推頂活塞件24之塞部26,使活塞件24之塞部26向上移動,這時候的彈性件28被活塞件24之塞部26向上推頂以蓄積彈性回復力,致使活塞件24之塞部26與第一氣道14之容置段142之間產生空隙,所以氣體能夠從第一氣道14之出口143與蓋體21之開口221流出,或是從蓋體21之蓋體容置空間231與第一桿部11之間的空隙流出,以減少氣體的進氣壓力。一旦氣體的進氣壓力小於預定壓力時,氣體則無法再向上推頂活塞件24之塞部26,此時彈性件28所蓄積的彈性回復力會作用於活塞件24之塞部26,使活塞件24之塞部26從如第十九圖所示的位置下移至如第二十圖所示的位置,使用者即可施力將開關29從如第十九圖所示的位置相對第一桿部11向下移至如第二十圖所示的位置,使開關29封閉住第三氣道112,這時候的氣體即無法經由第三氣道112流通至第四氣道113,所以氣體會全部經由第二連接道39流入第二氣道15並流入氣嘴中,使裝設有氣嘴的自行車輪胎(圖中未示)能夠快速地充 氣完成。另外,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節流閥41的調整方式與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充氣接頭1完全相同,故不再贅述。
綜上所陳,本創作之充氣接頭1、2、3透過調整節流閥41與壓力閥20以改變氣體的進氣量與進氣壓力,以避免自行車輪胎因為氣體的進氣量過多或進氣壓力過大而發生爆胎的情況。而且,本創作之充氣接頭1、2、3的壓力閥20還能夠預先設定氣體的進氣壓力,使得流入自行車輪胎的進氣壓力小於預先設定的進氣壓力,讓使用者不須額外使用壓力計或使用具有壓力計的打氣筒來測量進氣壓力是否有過大的疑慮,對使用者來說相當方便。
1:充氣接頭
10:基座
11:第一桿部
12:第二桿部
20:壓力閥
21:蓋體
22:頭部
221:開口
23:環狀身部
30:氣瓶連接座
41:節流閥
52:旋蓋
53:貫孔
6:氣嘴接頭
61:第一接頭件
62:第二接頭件

Claims (10)

  1. 一種充氣接頭,其包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桿部、一相對該第一桿部的一第二桿部,該第一桿部、該第二桿部之間具有一組裝通道;一壓力閥,其設置於該第一桿部;一氣瓶連接座,其裝設於該組裝通道之一側;一節流閥,其裝設於該組裝通道之另一側;一氣嘴接頭,其活動設置於該第二桿部且遠離該第二桿部的一端具一第一接口,該第一接口內壁面具一第一連接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充氣接頭,進一步包括有軸向貫穿該第一桿部並與該組裝通道連通的一第一氣道,以及軸向貫穿該第二桿部並與該組裝通道連通的一第二氣道,該第一氣道具有與該組裝通道連通之一入口段、與該入口段連通之一容置段,以及位於該容置段的一出口,該第二氣道與該氣嘴接頭連通,該壓力閥具有鎖設於該第一桿部的一蓋體以及容置於該容置段內的一彈性件及一活塞件,該蓋體具有一與該出口連通之一開口,該活塞件係可活動地設於該容置段並具有可封閉住該入口段之一塞部及與該塞部連接之一桿部,該彈性件作用於該活塞件使該塞部封閉住該入口段,該氣瓶連接座具有一進氣通道、一與該進氣通道連通之出氣通道、一與該出氣通道及該入口段連通之第一連接道,以及一與該出氣通道及該第二氣道連通之第二連接道,該進氣通道係用以供該氣瓶連接使該氣瓶中的氣體可以流通至該出氣通道,,該節流閥具有一操作組件及一與該操作組件連接並容置於該出氣通道中的節流件,該操作組件可帶動該節流件沿該出氣通道之一軸向往復位移,以改變該出氣通道與該第一連接道、該第二連接道及該進氣通道之間的連通空間的大小。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充氣接頭,其中該活塞件之該塞部與該第一氣道之該容置段之一壁面未完全氣密。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充氣接頭,其中該活塞件之該塞部與該第一氣道之該容置段之一壁面完全氣密,且該活塞件之該桿部穿設於該第一氣道之該出口與該蓋體之該開口。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充氣接頭,其中該活塞件之該塞部與該第一氣道之該容置段之一壁面未完全氣密,且該活塞件之該桿部穿設於該第一氣道之該出口與該蓋體之該開口;該基座具有一貫穿該第一桿部之一徑向且與該容置段連通的第三氣道;該壓力閥具有一套設於該第一桿部的開關,該開關可相對該第一桿部往復滑移以封閉住或未封閉住該第三氣道。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充氣接頭,其中該基座具有一貫穿該第一桿部之該徑向且與該容置段連通的第四氣道,且該第四氣道與該第三氣道為彼此間隔設置;當該壓力閥之該開關未封閉住該第三氣道時,該氣瓶中的氣體會從該第三氣道流通至該第四氣道,當該壓力閥之該開關封閉住該第三氣道時,該氣瓶中的氣體無法從該第三氣道流通至該第四氣道。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充氣接頭,其中該節流閥之該操作組件包含有一套設於該節流件的套筒、一容置於該套筒中的彈性件,以及一插設於該節流件的插銷,該彈性件作用於該節流件使該節流件部分封閉住該連通空間,且該節流件具有一外螺紋;該氣瓶連接座之該出氣通道之一壁面具有一內螺紋,該插銷可相對該套筒樞轉並帶動該節流件,使該節流件之該外螺紋受該出氣通道之該內螺紋之導引,致使該節流件沿該出氣通道之該軸向往復位移。
  8.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充氣接頭,其中該氣瓶連接座之該進氣通道具有一連接道及一與該連接道連通之安裝道,且該安裝道之一壁面具有一內螺紋;該氣瓶連接座具有一容置於該安裝道的插件,該安裝道之該內螺紋供該氣瓶之一瓶口鎖設,使該插件插置於該氣瓶之該瓶口。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充氣接頭,其中該氣嘴接頭具該第一接口的另一端具一第二接口,該第一接口與該第二接口規格不相同,該第二接口內壁面具一第二連接部,該第一連接部、該第二連接部皆可活動連結於該第二桿部。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充氣接頭,其中該氣嘴接頭包括有呈中空柱體樣態之一第一接頭件、一第二接頭件、一止洩圈,該第一接口位於該第一接頭件,該第二接口位於該第二接頭件,該第一接頭件具該第一接口的另一端具有一連結栓,該第二接頭件具該第二接口的另一端具有一連結孔,該連結孔的內壁面與該第二接口內壁面具段差而形成一階梯面,該連結栓設置於該連結孔,該止洩圈夾於該階梯面與該連結栓之間。
TW112207141U 2023-07-10 2023-07-10 充氣接頭 TWM6482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7141U TWM648276U (zh) 2023-07-10 2023-07-10 充氣接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7141U TWM648276U (zh) 2023-07-10 2023-07-10 充氣接頭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8276U true TWM648276U (zh) 2023-11-11

Family

ID=89721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7141U TWM648276U (zh) 2023-07-10 2023-07-10 充氣接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482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02987B2 (en) Schrader valve/Presta valve dual-mode valve cap
US5762095A (en) Combination pump head
US20080145245A1 (en) Compressor for tire inflating combination
US20100108185A1 (en) Air compressor and tire repairing combination
US20050191193A1 (en) Air compressor for tire inflating combination
US6786247B1 (en) Inflating device
US9309980B2 (en) Bike tire pump chuck
US11118737B2 (en) Compact gas cylinder valve with residual pressure function
US20170276277A1 (en) Attachment for different air valve
US20090229677A1 (en) Pump connector device for different valves
US6290476B1 (en) Hand pump with automatic and manual inflation functions
US12092237B1 (en) Chuck for airpump
TWM648276U (zh) 充氣接頭
US20130126771A1 (en) Attachment for different air valves
US7588059B2 (en) Dispensing tool assembly for evacuating and charging a fluid system
TWM644437U (zh) 充氣接頭
CN111015595B (zh) 一种阀芯打开装置
US20020078754A1 (en) Pressure gauge device
US20150167656A1 (en) Air pump having pivotal pressure gauge
KR200384518Y1 (ko) 타이어를 팽창시키는 콤비네이션용 공기 압축기
TWM583490U (zh) 雙式樣旋轉打氣頭及胎壓槍
TWM480019U (zh) 自行車用氣閥嘴裝置
US20050042123A1 (en) Apparatus for inflating and deflating
CN103343827B (zh) 一种手动自动轮胎关闭阀及其操作方法
CN220031633U (zh) 充气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