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5826U - 起身輔助助行器 - Google Patents

起身輔助助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45826U
TWM645826U TW112205893U TW112205893U TWM645826U TW M645826 U TWM645826 U TW M645826U TW 112205893 U TW112205893 U TW 112205893U TW 112205893 U TW112205893 U TW 112205893U TW M645826 U TWM645826 U TW M64582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hole
rod
base
auxiliary
u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58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榆涵
蘇妍齊
陳書敏
許菀竹
盧定乾
Original Assignee
台南家專學校財團法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南家專學校財團法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filed Critical 台南家專學校財團法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Priority to TW1122058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45826U/zh
Publication of TWM6458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45826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 Oscillato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起身輔助助行器,包含一桿體,其係設有一把手,該把手的軸向設有一第一固定孔;一底座,結合於該桿體,該底座上方設有中空的一彈性部,該彈性部向上延伸有中空的一連接部,該桿體的下方係插置於該連接部內,該彈性部的外緣朝向前方設有至少一第一缺口,又朝向後方設有至少一第二缺口,另該底座設有一第二固定孔。藉以可供作為輔助起身站立及行走之用,進一步配合第一輔助桿及一第二輔助桿共同實施組合成為一兩腳助行器構造,以提供更多的支撐力及提高行走時的靈活性。

Description

起身輔助助行器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可以輔助起身站立及行走之助行器構造。
目前常見的老年人、肢體殘障、行動不便或雙腳無力之人,於站起行走時,均需要藉由枴杖或助行器之幫助。由於一般的枴杖主要依靠一桿身,藉以提供使用者站起或行走時的支撐力。但常見的枴杖,使用者在站立起身時,並無法施予足夠的力道,導致使用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氣,甚至於起身因施力不當,造成膝蓋負擔過大,或者是使得枴杖傾斜而有跌倒之虞。
因此有中華民國111年12月11日所公告的新型第M635468號「輔助起身之安全柺杖」專利案。其係揭露:包括:一杖身及分設於該杖身兩端的一握把架及一底座,其中該握把架至少具有一第一手握件及一第二手握件,而該第一手握件具有一中空容置室,且該第二手握件係容設於該第一手握件之該中空容置室內,而該第二手握件之部份結構係凸伸該第一手握件之該中空容置室外部一距離,使人們的手部可同時握持該第一手握件及該第二手握件,以達到雙手平均施力來分擔膝蓋負擔,藉以改善習用拐扙易造成施力不當,易生傾斜而發生跌倒,致身體撞至地面而受傷等情事。主要係在於杖身底部的該底座設有較大面積的底盤,以及該底盤的周緣設有一傾斜面,該傾斜面與該底盤的盤面之間具有一夾角,該夾角介於10度至30度之間。
惟該專利前案如此之構造,當使用者由坐姿欲起身時,由於底盤周緣設有介於10度至30度之間的傾斜面,使用者將傾斜面貼齊地面,使杖身由正轉斜,杖身傾斜角度形成該夾角,此時第一手握件與第二手握件可以更靠近使用者。使用者起身時,雙手扶持第一手握件與第二手握件,向下施力以輔助起身,起身過程中,底盤的盤面恢復水平狀態,杖身將由斜轉正,順勢恢復垂直於地面的型態,藉由杖身由斜轉正的擺動,可以有效輔助使用者起身。惟當使用者因雙手無力,使得該夾角過大,超過所設定的角度時,就會造成使用者跌倒而發生危險。
因此有中華民國105年6月21日所公告的新型第M524195號「拐杖底座(一)」專利案。其係揭露:用於組裝於一拐杖柱體底部,提供抵撐緩衝之效用,其包含:一底座本體、一心軸桿、一樞擺套筒以及一組合套筒,其拐杖底座兼具回彈緩衝及萬向偏擺之功效,其透過緩衝件提供組合套筒壓縮、撐張,以帶動拐杖穩定伸縮,並緩和拐杖觸地之反作用力衝擊,另可同時利用該樞擺套筒與底座本體間形成之萬向偏擺狀態,令底座本體觸地後,其拐杖柱體還能透過樞擺套筒沿著該導槽以任意角度偏擺,進而使底座本體能服貼於不同傾斜角度之地面,因此透過拐杖底座俾能夠適用於各種地面環境,提供使用者舒適、穩定的支撐,並大幅提升使用上之安全性。
惟該專利前案雖然可以提供一前、後擺動的傾斜角度,以配合使用者站立起身,但是其僅具有單一桿體,無法組裝成為兩腳以上的助行器,因此在使用上仍不盡理想。
爰此,有鑑於目前的助行器構造具有上述缺點。故本創作提供一種起身輔助助行器,包含有:一桿體,其係設有一把手,該把手的軸向設有一第一固定孔;一底座,結合於該桿體,該底座上方設有中空的一彈性部,該彈性部向上延伸有中空的一連接部,該桿體的下方係插置於該連接部內,該彈性部的外緣朝向前方設有至少一第一缺口,又朝向後方設有至少一第二缺口,另該底座設有一第二固定孔。
上述第一固定孔內固定塞入一第一塞塊,以封閉該第一固定孔。
上述第二固定孔內固定塞入一第二塞塊,以封閉該第二固定孔。
透過上述第一缺口,使該桿體連動該連接部朝向該前方傾斜一第一角度。
上述第一角度係為15度以下。
透過上述第二缺口,使該桿體連動該連接部朝向該後方傾斜一第二角度。
上述第二角度係為15度以下。
上述桿體的下方設有一樞接端,該底座內部設有一樞接部,該樞接端係樞接於該樞接部。
上述進一步設有一第一輔助桿及一第二輔助桿,該第一輔助桿的二端分別設有一第一端部,該二第一端部則插置固定於二該桿體的該第一固定孔內,該第二輔助桿的二端分別設有一第二端部,該二第二端部則插置固定於二該底座的該第二固定孔內。
上述技術特徵具有下列之優點:
1.在輔助使用者起身站立時,可以將底座上的桿體以一定角度的前、後傾斜擺動,以形成一斜度,可供使用者藉由該桿體之斜度的支撐力,減少膝關節和腰部的負擔,使起身站立更為容易及省力。
2.在使用者輔助行走時,可以將桿體恢復到與地面垂直的狀態,並且可以上、下的提起該桿體,藉以能對於該使用者產生一輔助行走及支撐的作用,並能確保該底座能夠與地面的接觸穩定,以增加行走的安全性。
3.可以利用二組之桿體及底座,並進一步配合一第一輔助桿及一第二輔助桿共同實施組合,以構成一兩腳的助行器使用,藉此符合使用者的多種使用需求,在起身站立時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撐力,在行走時可以提高靈活性。
本創作以下實施例中如有述及左、右、前、後、上、下等方向用語時,係以使用者C握持於本創作桿體1之把手12上〔參考第六圖所示〕,並以該使用者C本身所面向的各個方位作為基準,該方向用語僅為方便說明本創作實施例,並非限制本創作的空間樣態。
請參閱第一圖、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本創作實施例包含有:桿體1及底座2,其中:
桿體1,其下方設有一樞接端11,該桿體1的上方設有一把手12,該把手12的軸向設有一第一固定孔13,該第一固定孔13內可固定塞入一第一塞塊14,以封閉該第一固定孔13。
底座2,係結合於該桿體1的底部。該底座2內部設有一樞接部21,又該底座2上方設有中空的一彈性部22,該彈性部22向上延伸有中空的一連接部23。該桿體1的下方係插置於該連接部23內,而該樞接端11則樞接於該樞接部21。又該彈性部22的外緣朝向前方設有至少一第一缺口221,並朝向後方設有至少一第二缺口222。透過該第一缺口221,使該桿體1連動該連接部23朝向前方傾斜一第一角度A,該第一角度A係為15度以下〔如第四圖所示〕,並透過該第二缺口222,使該桿體1連動該連接部23朝向後方傾斜一第二角度B,該第二角度B係為15度以下〔如第五圖所示〕。又該底座2相對應於該第一固定孔13設有同方向的一第二固定孔24,該第二固定孔24內可固定塞入一第二塞塊25,以封閉該第二固定孔24。另該底部2的側緣係設有一踩踏部26。
當需要作為輔助起身站立之使用時,如第一圖、第三圖及第六圖所示,一使用者C於坐下欲起身站立時,首先將施力的該腳踩踏於該踩踏部26上,並將手握持於該把手12上。然後將該桿體1朝向該使用者C的方向擺動,藉由該第二缺口222使該桿體1連動該連接部23朝向後方(靠向該使用者C的方向)傾斜15度以下〔如第五圖所示〕。使該使用者C在起身站立的時候,可以將該底座2上的該桿體1以一定角度傾斜,並與地面形成一斜度,以供該使用者C可以藉由該斜度所產生的支撐力,以幫助起身。再反向的朝向前方(遠離該使用者C的方向)擺動〔如第七圖所示〕,藉由該第一缺口221使該桿體1連動該連接部23朝向前方傾斜15度以下〔如第四圖所示〕,可以將該底座2上的該桿體1反向的以一定角度傾斜,並反向的與地面形成斜度,持續的幫助起身。如此,係可於前、後擺動並產生該斜度的同時,該使用者C可以向上撐起身體,並利用該桿體1的斜度,藉以能使該使用者C順勢的起身站立〔如第八圖所示〕,起身站立後,則可以將桿體1恢復到與地面垂直的狀態,如此,則可以減少膝關節和腰部的負擔,使起身更為容易及省力。又在該使用者C開始輔助行走時,可以上、下的提起該桿體1〔如第九圖所示〕,藉以能對於該使用者C產生一輔助行走及支撐的作用,並能確保該底座2能夠與地面的接觸穩定,以增加行走的安全性。
當需要組裝成為一兩腳助行器構造,以供作為輔助起身站立及行走之使用,如第一圖、第十圖及第十一圖所示,本創作係可以利用二桿體1及二底座2,並進一步配合一第一輔助桿3及一第二輔助桿4共同實施組合,以構成兩腳的助行器使用,藉此符合多種的使用需求。首先將該二桿體1上方該把手12的該第一塞塊14拿掉,藉以開啟該二第一固定孔13。該第一輔助桿3的二端分別設有一第一端部31,該二第一端部31則插置固定於該二第一固定孔13內。然後再將該二底座2底部該二第二固定孔24內的該第二塞塊25拿掉,藉以開啟該二第二固定孔24,該第二輔助桿4的二端分別設有一第二端部41,該二第二端部41則插置固定於該二第二固定孔24內,如此,則構成兩腳的助行器構造。
當需要作為輔助起身站立之使用,如第十圖、第十一圖及第十二圖所示,該使用者C於坐下欲起身站立時,首先將雙腳踩踏於該二踩踏部26上,並將雙手握持於該把手12上。然後將該二桿體1朝向該使用者C的方向擺動〔請參考第六圖所示〕,藉由該等第二缺口222使該二桿體1連動該連接部23朝向後方(靠向該使用者C的方向)傾斜15度以下〔如第五圖所示〕。使該使用者C在起身站立的時候,可以將該二底座2上的該二桿體1以一定角度傾斜,並與地面形成一斜度,以供該使用者C可以藉由該斜度所產生的支撐力,再反向的朝向前方(遠離該使用者C的方向)擺動〔請參考第七圖所示〕,藉由該等第一缺口221使該二桿體1連動該連接部23朝向前方傾斜15度以下〔如第四圖所示〕,可以將該二底座2上的該二桿體1反向的以一定角度傾斜,並反向的與地面形成斜度,係可於前、後擺動並產生該斜度的同時,該使用者向上撐起身體,利用該斜度,藉以能使該使用者C順勢的起身站立〔請參考第八圖所示〕,並可以將二桿體1恢復到與地面垂直的狀態,如此,則可以減少膝關節和腰部的負擔,使起身更為容易。又在該使用者C開始輔助行走時,可以上、下的提起該二桿體1〔請參考第九圖所示〕,藉以能對於該使用者C產生一輔助行走及支撐的作用,並能確保該二底座2能夠與地面的接觸穩定,以增加行走的安全性。如此,利用所構成的該兩腳助行器構造,在輔助起身站立時,可以使用該兩腳助行器,提供更多的支撐力,在輔助行走時可以使用該兩腳助行器,以提高行走時的靈活性。
綜合上述實施例之說明,當可充分瞭解本創作之操作、使用及本創作產生之功效,惟以上所述實施例僅係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創作說明內容所作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屬本創作涵蓋之範圍內。
1:桿體 11:樞接端 12:把手 13:第一固定孔 14:第一塞塊 2:底座 21:樞接部 22:彈性部 221:第一缺口 222:第二缺口 23:連接部 24:第二固定孔 25:第二塞塊 26:踩踏部 3:第一輔助桿 31:第一端部 4:第二輔助桿 41:第二端部 A:第一角度 B:第二角度 C:使用者
[第一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三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彈性部之放大示意圖。
[第四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彈性部向前擺動第一角度之示意圖。
[第五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彈性部向後擺動第二角度之示意圖。
[第六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桿體朝向後方擺動傾斜之示意圖。
[第七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桿體朝向前方擺動傾斜之示意圖。
[第八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輔助使用者起身站立之示意圖。
[第九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輔助使用者行走之示意圖。
[第十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組裝成為兩腳助行器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一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組裝成為兩腳助行器之立體組合圖。
[第十二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組裝成為兩腳助行器之使用示意圖。
1:桿體
12:把手
13:第一固定孔
14:第一塞塊
2:底座
22:彈性部
221:第一缺口
222:第二缺口
23:連接部
24:第二固定孔
25:第二塞塊
26:踩踏部

Claims (9)

  1. 一種起身輔助助行器,包含有: 一桿體,其係設有一把手,該把手的軸向設有一第一固定孔; 一底座,結合於該桿體,該底座上方設有中空的一彈性部,該彈性部向上延伸有中空的一連接部,該桿體的下方係插置於該連接部內,該彈性部的外緣朝向前方設有至少一第一缺口,又朝向後方設有至少一第二缺口,另該底座設有一第二固定孔。
  2. 如請求項1之起身輔助助行器,其中,該第一固定孔內固定塞入一第一塞塊,以封閉該第一固定孔。
  3. 如請求項1之起身輔助助行器,其中,該第二固定孔內固定塞入一第二塞塊,以封閉該第二固定孔。
  4. 如請求項1之起身輔助助行器,其中,透過該第一缺口,使該桿體連動該連接部朝向該前方傾斜一第一角度。
  5. 如請求項4之起身輔助助行器,其中,該第一角度係為15度以下。
  6. 如請求項1之起身輔助助行器,其中,透過該第二缺口,使該桿體連動該連接部朝向該後方傾斜一第二角度。
  7. 如請求項6之起身輔助助行器,其中,該第二角度係為15度以下。
  8. 如請求項1之起身輔助助行器,其中,該桿體的下方設有一樞接端,該底座內部設有一樞接部,該樞接端係樞接於該樞接部。
  9. 如請求項1之起身輔助助行器,進一步設有一第一輔助桿及一第二輔助桿,該第一輔助桿的二端分別設有一第一端部,該二第一端部則插置固定於二該桿體的該第一固定孔內,該第二輔助桿的二端分別設有一第二端部,該二第二端部則插置固定於二該底座的該第二固定孔內。
TW112205893U 2023-06-09 2023-06-09 起身輔助助行器 TWM6458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5893U TWM645826U (zh) 2023-06-09 2023-06-09 起身輔助助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5893U TWM645826U (zh) 2023-06-09 2023-06-09 起身輔助助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5826U true TWM645826U (zh) 2023-09-01

Family

ID=88926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5893U TWM645826U (zh) 2023-06-09 2023-06-09 起身輔助助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458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7503264A (ja) 歩行器
US8371320B1 (en) Ataxia balance crutches
KR102218837B1 (ko) 접이식 이동보조장치
TWM645826U (zh) 起身輔助助行器
EP2289478A1 (en) A-frame walker
US6755203B1 (en) Two-legged walker
KR20120022474A (ko) 보행보조장치
JP4900788B2 (ja)
JP2002085496A (ja) 松葉杖用石突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松葉杖
TWM469904U (zh) 多功能行動復健輔具
JP6762687B2 (ja) 歩行用ポール
JP2004141548A (ja)
JP2003284751A (ja) 伸縮松葉杖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直立式移動装置
JP6746181B1 (ja) 杖及び杖用のグリップ
JP2001017491A (ja) 歩行器
TWM649006U (zh) 輪式行走輔助裝置
JP6853920B2 (ja) 歩行用ポール
JP7445072B1 (ja) 歩行補助杖及び歩行補助杖用の足部
WO2023149584A1 (ja) 歩行杖
TW202029946A (zh) 變形柺杖
JP6746182B1 (ja) 杖及び杖用の足部
TWM635468U (zh) 輔助起身之安全柺杖
JP3223044U (ja) 杖補助具
CN110200368B (zh) 起蹲助力拐杖
JP3131874U (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