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3001U - 用於主動式氣霧抽吸設備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及其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與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 - Google Patents

用於主動式氣霧抽吸設備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及其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與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43001U
TWM643001U TW112202133U TW112202133U TWM643001U TW M643001 U TWM643001 U TW M643001U TW 112202133 U TW112202133 U TW 112202133U TW 112202133 U TW112202133 U TW 112202133U TW M643001 U TWM643001 U TW M64300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section
channel
membrane
airfl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21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雲山 張
林大偉
Original Assignee
雲山 張
林大偉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雲山 張, 林大偉 filed Critical 雲山 張
Priority to TW1122021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43001U/zh
Publication of TWM6430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4300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出一種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具有管體、感測膜件、感應線圈、控制膜件、控制線圈、以及磁性元件。管體包含進氣口以及氣流通道。進氣口位於氣流通道之其中一端。氣流通道包含一平衡段以及一感測段。感測膜件位於平衡段及感測段之間,且其能彎曲變形。感測膜件的邊緣密封接合於氣流通道之內壁面。感應線圈貼合於感測膜件的表面。控制膜件設置於進氣口,且其能彎曲變形。控制線圈貼合於控制膜件的表面。磁性元件與感測膜件間隔設置,且與控制膜件間隔設置。藉由感測膜件與控制膜件,能感測並控制氣流通道的氣流強度。

Description

用於主動式氣霧抽吸設備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及其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與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感測與控制的裝置,特別是關於一種對於流體流量的感測與控制的裝置。
在現有技術中的氣體流量感測裝置,多數需要較大的空間用以安裝,在小型的設備上難以使用。此外,用以感測壓力的壓電元件,其電磁特性在高溫時會受到極大影響,導致結果不準確,甚至失效,故不適合用在高溫氣霧的設備上。
在控制氣流的元件中,傳統上常使用彈簧閥或可動閥門的方式進行控制。但是彈簧閥有材料疲勞損壞的風險,而可動閥門因為需要較大的空間以及精密的輔助控制裝置,故難以安裝於微型的通道內,在故障時亦難以維修。
在一個氣霧抽吸設備中,需要同時具有感測及控制氣流流量的功能時,前述感測元件及控制元件由於原理各異,機構複雜且體型龐大,難以同時安裝於一個體積小的氣霧抽吸設備中。
有鑑於此,一個更佳的解決方案,乃為此業界亟待解決之問題。
本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於,提出一種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用以裝設於一主動式的氣霧抽吸設備。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提出一種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其具有: 一氣流通道,其包含一平衡段與一感測段;以及 一平衡開口,其連通於該氣流通道之該平衡段與外界環境; 一連通開口,其連通於該氣流通道之該感測段與一待測物; 一感測膜件,其位於該氣流通道的該平衡段與該感測段之間,且該感測膜件能沿該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彎曲變形;該感測膜件具有:一邊緣以及一表面,該邊緣環繞該表面,且該邊緣密封接合於該氣流通道之內壁面; 一感應線圈,其貼合於該感測膜件的該表面;以及 一磁性元件,其與該感測膜件間隔設置。
此外,本創作亦提出一種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其具有: 一氣流通道,其包含一進氣口,且該進氣口位於該氣流通道之其中一端; 一控制膜件,其設置於該進氣口,該控制膜件能沿該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彎曲變形;該控制膜件具有一表面; 一控制線圈,其貼合於該控制膜件的該表面;以及 一磁性元件,其與該控制膜件間隔設置。
結合了前述所提到的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以及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本創作所提出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包含: 一管體,該管體包含: 一氣流通道,其形成於該管體內,該氣流通道包含一平衡段以及一感測段; 一平衡開口,其形成於該管體,且連通於該氣流通道之該平衡段; 一連通開口,其連通於該氣流通道之該感測段與一待測物;以及 一進氣口,其形成於該管體,且位於該氣流通道之其中一端; 一感測膜件,其位於該氣流通道的該平衡段及該感測段之間,且該感測膜件具有一邊緣以及一表面,該邊緣密封接合於該氣流通道之內壁面;該感測膜件能沿該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彎曲變形; 一感應線圈,其貼合於該感測膜件的該表面; 一控制膜件,其設置於該進氣口,且該控制膜件具有一表面;該控制膜件能沿該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彎曲變形; 一控制線圈,其貼合於該控制膜件的該表面;以及 一磁性元件,其與該感測膜件間隔設置,且該磁性元件與該控制膜件間隔設置。
因此,本創作的優點在於,藉由感測膜件結合感應線圈,配合磁性元件所提供的磁場,即可感測氣流的流量;類似地,控制膜件結合控制線圈,配合磁性元件所提供的磁場,可以控制進入進氣口的氣流流量。不同於先前技術中的壓電元件可能因為高溫導致失準甚至失效,本創作的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能避免此缺點。此外,不同於複雜且體積龐大的可動閥門,或有材料疲勞損壞風險的彈簧閥,本創作的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結構簡單且易於安裝於微小的通道結構中,便於使用。
如前所述之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其中該氣流通道更具有一出氣口,其位於該氣流通道之另一端,且該磁性元件設置於該出氣口。
如前所述之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其中該控制膜件更具有一邊緣,其環繞該表面,且該邊緣密封接合於該進氣口的內壁面;以及至少一穿孔,其形成於該控制膜件,且該至少一穿孔連通於該氣流通道。
如前所述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中該氣流通道更具有一進氣段,其位於該進氣口與該平衡段之間;且該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更具有一阻隔件,其位於該氣流通道內,且位於該進氣段與該平衡段之間,該阻隔件密封接合於該氣流通道的內壁面;以及一第一通道,其形成於該管體,該第一通道連通該進氣段以及該感測段。
如前所述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中該磁性元件設置於該氣流通道,且位於該平衡段與該進氣段之間,且密封連接於該氣流通道的內壁面;該磁性元件具有一第二通道,其形成於該磁性元件,且該第二通道連通於該進氣段與該第一通道。
如前所述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中該磁性元件設置於該進氣段,且與該阻隔件間隔設置,該磁性元件密封連接於該氣流通道的內壁面,該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更具有一腔室,其形成於該氣流通道的內壁面、該磁性元件、以及該阻隔件之間,且該第一通道連通於該腔室與該感測段;且該磁性元件更具有一第二通道,其形成於該磁性元件,且該第二通道連通於該腔室與該進氣口。
如前所述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更具有一控制電路,其電連接於該感應線圈及該控制線圈。
請參考圖1至圖4。本創作提出一種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包含一管體10、一感測膜件20、一感應線圈30、一控制膜件40、一控制線圈50、一阻隔件60、一磁性元件70以及一控制電路80。
管體10包含一進氣口11、一氣流通道12、一平衡開口13、一第一通道14、以及一連通開口15。進氣口11形成於管體10,且位於氣流通道12之其中一端。氣流通道12係形成於管體10內,氣流通道12包含一進氣段121、一平衡段122、以及一感測段123。進氣段121位於進氣口11與平衡段122之間,感測段123連接於平衡段122。平衡開口13形成於管體10,且連通於氣流通道12之平衡段122與外界環境。第一通道14形成於管體10,且第一通道14連通進氣段121與感測段123。連通開口15連通於感測段123與一待測物(圖未繪示),此待測物能造成感測段123內的氣流變化。
感測膜件20係位於氣流通道12的平衡段122及感測段123之間,其能沿氣流通道12的延伸方向彎曲變形。感測膜件20具有一邊緣以及一表面,該邊緣環繞於該表面。感測膜件20的邊緣密封接合於氣流通道12之內壁面,而感應線圈30貼合於感測膜件20的表面。
控制膜件40係設置於氣流通道12的進氣口11,且控制膜件40能沿氣流通道12的延伸方向彎曲變形。控制膜件40具有一表面,一控制線圈50貼合於控制膜件40的表面。本實施例中,控制膜件40可更具有一邊緣,此邊緣環繞於控制膜件40的表面,且此邊緣密封接合於進氣口11的內壁面;控制膜件40可更具有至少一穿孔41,其形成於控制膜件40,且穿孔41連通於氣流通道12,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控制膜件40的邊緣可不密封接合於進氣口11的內壁面,且控制膜件40可不具有穿孔41。
阻隔件60位於氣流通道12內,且位於進氣段121與平衡段122之間,阻隔件60密封接合於管體10的內壁面,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不具有阻隔件60。具體而言,感測膜件20阻斷氣流通道12的平衡段122和感測段123的連通,而阻隔件60阻斷了進氣段121和感測段123的連通,使平衡段122僅能藉由平衡開口13與外界環境連通。而進氣段121與感測段123的空氣則經由第一通道14連通。
本實施例中,磁性元件70設置於進氣段121內,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磁性元件70可設置於氣流通道12的進氣段121與平衡段122之間。具體而言,進氣段121可更具有一出氣口,出氣口位於進氣段121連通於平衡段122的一端,且磁性元件70設置於出氣口,並密封接合於出氣口的內壁面;此時,磁性元件70可具有一第二通道71,第二通道71形成於磁性元件70,且連通進氣段121與第一通道14。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磁性元件70還可設置於其他的位置,例如磁性元件70可設置於感測段123,或者磁性元件70可設置於氣流通道12外。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具有多個磁性元件70。
磁性元件70與感測膜件20間隔設置,且磁性元件70亦與控制膜件40間隔設置。本實施例中,磁性元件70設置於進氣段121內,且密封接合於氣流通道12的內壁面,將進氣段121分為兩個部分。磁性元件70具有一第二通道71,其連通進氣段121的兩個部分,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磁性元件70可不密封接合於氣流通道12的內壁面,或者不具有第二通道71。
磁性元件70與阻隔件60間隔設置,藉此一腔室72形成於氣流通道12的內壁面、阻隔件60、以及磁性元件70之間。第一通道14連通於腔室72與感測段123,且磁性元件70的第二通道71連通於腔室72。在其他不具有阻隔件60的實施例中,磁性元件70的第二通道71可直接連通於第一通道14。
如圖4中所示,控制電路80電連接於感應線圈30及控制線圈50,用以接收感應線圈30的訊號,且可以輸出訊號於控制線圈50,配合磁性元件70提供的磁場使控制膜件40變形。
接著請參考圖5。氣流從進氣口11流入,穿過控制膜件40的穿孔41,再流入位於磁性元件70的第二通道71。藉由控制膜件40的變形,可調整控制膜件40與磁性元件70之間的空間,以達成控制氣流流量的目的。具體而言,控制電路調整控制線圈50內的電流產生磁性的變化,因此能使控制線圈50與磁性元件70相斥,導致控制膜件40變形遠離磁性元件70,增大氣流可流過的空間;或者能使控制線圈50與磁性元件70相吸,導致控制膜件40變形接近磁性元件70,縮小氣流可流過的空間,藉此控制氣流的流量。
接著氣流流入磁性元件70與阻隔件60之間的腔室72,再經由第一通道14流入氣流通道12的感測段123,最後流出氣流通道12。
平衡段122內的空氣壓力經由平衡開口13與外界的壓力維持平衡,而感測段123的空氣壓力於氣流流動時會產生變化,感測膜件20能隨著平衡段122與感測段123之間的壓力差變化而產生變形。而貼合於感測膜件20表面的感應線圈30隨著感測膜件20在磁性元件70的磁場中變形,能產生電訊號並輸出於控制電路。
此外,本創作的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與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可為各自獨立運作的裝置。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中,該感測組件與該控制組件設置於同一個氣流通道12內且共用一個磁性元件70,藉此能縮小裝置的體積並協同運作,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該感測組件與該控制組件可各自為一個獨立的裝置,例如各自具有一個磁性元件70以及一個獨立的氣流通道12,藉此能各自獨立運作。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能藉由感測膜件20感測氣流通道12的感測段123與平衡段122之壓力差,感測得知氣流的流量。本創作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還能藉由控制膜件40在進氣口11的變形,控制氣流流入氣流通道12的流量。
貼合於感測膜件20表面的感測線圈與貼合於控制膜件40表面的控制線圈50,透過磁性元件70給予的外加磁場,即可簡單的感測與控制氣流。感測組件的部分,不同於先前技術中壓電元件有高溫導致數據失準甚至失效的問題;而控制組件的部分,相較於先前技術的彈簧閥或可動閥門,其構造簡單且易於安裝使用。
10:管體 11:進氣口 12:氣流通道 121:進氣段 122:平衡段 123:感測段 13:平衡開口 14:第一通道 15:連通開口 20:感測膜件 30:感應線圈 40:控制膜件 41:穿孔 50:控制線圈 60:阻隔件 70:磁性元件 71:第二通道 72:腔室 80:控制電路
圖1為本創作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的立體部分透視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的測試剖視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的控制電路與感應線圈及控制線圈的連接方法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中的氣流流向示意圖。
10:管體
11:進氣口
121:進氣段
122:平衡段
123:感測段
13:平衡開口
14:第一通道
15:連通開口
20:感測膜件
30:感應線圈
40:控制膜件
41:穿孔
50:控制線圈
60:阻隔件
70:磁性元件
71:第二通道
72:腔室

Claims (9)

  1. 一種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其具有: 一氣流通道,其包含一平衡段與一感測段;以及 一平衡開口,其連通於該氣流通道之該平衡段與外界環境; 一連通開口,其連通於該氣流通道之該感測段與一待測物; 一感測膜件,其位於該氣流通道的該平衡段與該感測段之間,且該感測膜件能沿該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彎曲變形;該感測膜件具有:一邊緣以及一表面,該邊緣環繞該表面,且該邊緣密封接合於該氣流通道之內壁面; 一感應線圈,其貼合於該感測膜件的該表面;以及 一磁性元件,其與該感測膜件間隔設置。
  2. 一種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其具有: 一氣流通道,其包含一進氣口,且該進氣口位於該氣流通道之其中一端; 一控制膜件,其設置於該進氣口,該控制膜件能沿該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彎曲變形;該控制膜件具有一表面; 一控制線圈,其貼合於該控制膜件的該表面;以及 一磁性元件,其與該控制膜件間隔設置。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其中該氣流通道更具有: 一出氣口,其位於該氣流通道之另一端,且該磁性元件設置於該出氣口。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其中該控制膜件更具有: 一邊緣,其環繞該表面,且該邊緣密封接合於該進氣口的內壁面;以及 至少一穿孔,其形成於該控制膜件,且該至少一穿孔連通於該氣流通道。
  5. 一種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具有: 一管體,該管體包含: 一氣流通道,其形成於該管體內,該氣流通道包含一平衡段以及一感測段; 一平衡開口,其形成於該管體,且連通於該氣流通道之該平衡段; 一連通開口,其連通於該氣流通道之該感測段與一待測物;以及 一進氣口,其形成於該管體,且位於該氣流通道之其中一端; 一感測膜件,其位於該氣流通道的該平衡段及該感測段之間,且該感測膜件具有一邊緣以及一表面,該邊緣密封接合於該氣流通道之內壁面;該感測膜件能沿該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彎曲變形; 一感應線圈,其貼合於該感測膜件的該表面; 一控制膜件,其設置於該進氣口,且該控制膜件具有一表面;該控制膜件能沿該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彎曲變形; 一控制線圈,其貼合於該控制膜件的該表面;以及 一磁性元件,其與該感測膜件間隔設置,且該磁性元件與該控制膜件間隔設置。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中: 該氣流通道更具有一進氣段,其位於該進氣口與該平衡段之間;且 該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更具有: 一阻隔件,其位於該氣流通道內,且位於該進氣段與該平衡段之間,該阻隔件密封接合於該氣流通道的內壁面;以及 一第一通道,其形成於該管體,該第一通道連通該進氣段以及該感測段。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中: 該磁性元件設置於該氣流通道,且位於該平衡段與該進氣段之間,且密封連接於該氣流通道的內壁面;該磁性元件具有: 一第二通道,其形成於該磁性元件,且該第二通道連通於該進氣段與該第一通道。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中該磁性元件設置於該進氣段,且與該阻隔件間隔設置,該磁性元件密封連接於該氣流通道的內壁面,該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更具有: 一腔室,其形成於該氣流通道的內壁面、該磁性元件、以及該阻隔件之間,且該第一通道連通於該腔室與該感測段;且 該磁性元件更具有: 一第二通道,其形成於該磁性元件,且該第二通道連通於該腔室與該進氣口。
  9. 如請求項5至請求項8中任一項所述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其更具有一控制電路,其電連接於該感應線圈及該控制線圈。
TW112202133U 2023-03-10 2023-03-10 用於主動式氣霧抽吸設備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及其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與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 TWM6430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2133U TWM643001U (zh) 2023-03-10 2023-03-10 用於主動式氣霧抽吸設備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及其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與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2133U TWM643001U (zh) 2023-03-10 2023-03-10 用於主動式氣霧抽吸設備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及其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與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3001U true TWM643001U (zh) 2023-06-21

Family

ID=87805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2133U TWM643001U (zh) 2023-03-10 2023-03-10 用於主動式氣霧抽吸設備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及其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與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430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33936B2 (ja) 流量測定システム、流量制御システム、及び、流量測定装置
TWI651606B (zh) 流體控制裝置,流體控制裝置的控制方法,及流體控制系統
JP4086057B2 (ja) 質量流量制御装置及びこの検定方法
US7268466B2 (en) Piezo electric pump and device with such pump
US11054052B2 (en) Piezoelectric-element-driven valve and flow rate control device
US20230258281A1 (en) Valve, Abnormality Diagnosis Method of Valve
US4325399A (en) Current to pressure converter apparatus
KR102376063B1 (ko) 압력식 유량 제어 장치
TW201510397A (zh) 壓力均衡控制閥
US20240160230A1 (en) Flow rate control device
US7124641B2 (en) Capacitive pressure transmitter
JP2017508119A (ja) パイロット弁構造およびマスフローコントローラ
TWM643001U (zh) 用於主動式氣霧抽吸設備的氣流流量的感測與控制裝置及其氣流流量的感測組件與氣流流量的控制組件
US20080296523A1 (en) Low-power piezoelectric micro-machined valve
JP2008089607A (ja) 質量流量制御装置及びこの調整方法
AU2012219366B2 (en) Pressure transducer arrangement
JP2018092622A (ja) 圧電駆動式バルブおよび流量制御装置
JP6650831B2 (ja) ガス流路構造および流量センサ
TW201938840A (zh) 閥裝置、流量控制方法、流體控制裝置、半導體製造方法及半導體製造裝置
JP2017191090A5 (zh)
JP6106773B2 (ja) 流量測定装置及び流量制御装置
JP5833403B2 (ja) 流体機構及び該流体機構を構成する支持部材
JP4784338B2 (ja) 質量流量制御装置
JP7495759B2 (ja) バルブ、及びバルブの異常診断方法
TWI762082B (zh) 壓力控制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