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7931U - 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7931U
TWM637931U TW111210072U TW111210072U TWM637931U TW M637931 U TWM637931 U TW M637931U TW 111210072 U TW111210072 U TW 111210072U TW 111210072 U TW111210072 U TW 111210072U TW M637931 U TWM637931 U TW M63793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take pipe
regulating device
temperature regul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100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靖羱
Original Assignee
維特熱傳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維特熱傳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維特熱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100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7931U/zh
Publication of TWM637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7931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包括:一調溫裝置連接於該進氣管,該調溫裝置包括有複數層流通扁管與複數個散熱片,該流通扁管與該散熱片交錯重疊,該流通扁管開設有複數個流通孔,且該流通孔相通該進氣管,讓外部空氣流過該流通孔而進入該內燃機,該散熱片呈方波狀彎折形成有複數個上抵面與複數個下抵面,且該上抵面與該下抵面分別固定於相對上方與下方的該流通扁管處,藉由該流通扁管與該散熱片間隔有複數個散熱孔,而該散熱孔與該流通孔呈十字交錯狀設置,讓外部空氣流過該散熱孔形成對該調溫裝置的降溫效果。

Description

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散熱器結構,尤指一種應用於改裝車的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
按,習知以內燃機為動力來源的車輛,是透過油氣與空氣混合適當的空燃比進行壓縮與燃繞,藉此產生車輛的驅動動力,又為了有效提升其動力,許多車輛會加裝有渦輪增壓裝置,利用渦輪增壓裝置的主動加壓空氣,讓進入該內燃機內的空氣量增加,進而獲得更大的輸出動力,然而,在渦輪增加的同時會產生加壓熱能,雖然渦輪裝置也會加裝中冷器來降溫,但仍不足快速的降低流通空間的溫度,空氣溫度愈高,其空氣密度就會愈低,過高的空氣溫度反而會降低其內燃機性能,因此如何控制理想的工作溫度為增加進氣量所必須面對的課題,相對的,當車輛在冷車啟動時,其內燃機尚未到達工作溫度,外部空氣的溫度亦偏低,導致內燃機需要較長的暖車時間,綜上缺失為本創作所欲克服之技術問題點。
有鑑於此,本創作人於多年從事相關產品之製造開發與設計經驗,針對上述之目標,詳加設計與審慎評估後,終得一確具實用性之本創作。
本創作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失,提供一種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
一進氣管一端用於連接一內燃機,且該進氣管的另一端用於導入外部空氣以供給該內燃機,一調溫裝置連接於該進氣管,該調溫裝置包括有複數層流通扁管與複數個散熱片,且該流通扁管與該散熱片交錯重疊,該流通扁管開設有複數個流通孔,且該流通孔相通該進氣管,讓外部空氣流過該流通孔而進入該內燃機,該散熱片呈方波狀彎折形成有複數個上抵面與複數個下抵面,且該上抵面與該下抵面分別固定於相對上方與下方的該流通扁管處,藉由該流通扁管與該散熱片間隔有複數個散熱孔,而該散熱孔與該流通孔呈十字交錯狀設置,讓外部空氣流過該散熱孔形成對該調溫裝置的降溫效果。
其中該調溫裝置設置於該進氣管的中段處。
其中該調溫裝置設置於該進氣管鄰近該內燃機一側。
其中該散熱片的該上抵面與該下抵面的面積相等。
其中該散熱孔的斷面呈長方形孔狀,且該散熱孔的短邊面積等於該上抵面與該下抵面的面積,又該散熱孔的長邊面積為短邊面積的兩倍至三倍之間。
其中該調溫裝置於兩端皆設置有一連接板,且該連接板開設有複數個長條孔,兩該連接板之該長條孔相通連接上述流通扁管,而該調溫裝置以該連接板固定於該進氣管。
其中該連接板與該進氣管以焊接方式連接。
其中該調溫裝置為鋁合金所製成。
其中該調溫裝置於兩該連接板之間固定有二板體,兩該板體夾合於重疊的該流通扁管與該散熱片的相對外側。
其中該調溫裝置的整體呈圓柱狀,且該調溫裝置以圓柱狀的兩端連接該進氣管,藉此在不增加該進氣管的體積與長度之條件下,直接以該調溫裝置取代該進氣管的部分區段。
本創作的第一主要目的在於,該調溫裝置之該流通扁管開設有複數個流通孔,且該流通孔相通該進氣管,又該散熱片呈方波狀彎折形成有複數個上抵面與複數個下抵面,且該上抵面221與該下抵面分別固定於相對上方與下方的該流通扁管處,藉由該流通扁管與該散熱片間隔有複數個散熱孔,該散熱孔與該流通孔呈十字交錯狀設置,讓外部空氣流過該散熱孔形成對該調溫裝置的降溫效果,即能有效的降低空氣的進氣溫度,俾以提高該內燃機的進氣量。
本創作的第二主要目的在於,該調溫裝置裝設於該進氣管且鄰近於該內燃機,再配合鋁合金材質的該調溫裝置與散熱片的吸熱特性,因此當冷車啟動時,該調溫裝置能快速的吸收該內燃機之熱能,並於該調溫裝置處形成一集中熱源,於外部空氣通過該調溫裝置之該流通孔時,讓該調溫裝置對外部空氣進行預熱加溫,使進氣溫度立即上升至理想工作溫度,就能有效的縮短車輛的冷車時間,俾以兼具有冷車預熱與熱車散熱之進氣溫度調節功能。
其他目的、優點和本創作的新穎特性將從以下詳細的描述與相關的附圖更加顯明。
為使貴審查委員對本創作之目的、特徵及功效能夠有更進一步之瞭解與認識,以下茲請配合(圖式簡單說明)詳述如後:
先請由圖1、圖2與圖3所示觀之,一種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包括:一進氣管10與一調溫裝置20,一進氣管10一端用於連接一內燃機(圖未標示),該進氣管10的另一端用於導入外部空氣以供給該內燃機,一調溫裝置20為鋁合金所製成,該調溫裝置20連接於該進氣管10的中段處,或設置於該進氣管10鄰近該內燃機一側,更進一步的能將該調溫裝置20設置於該進氣管10的任意位置,只要讓流通空氣必須通過該調溫裝置20即可,該調溫裝置20包括有複數層流通扁管21與複數個散熱片22,且該流通扁管21與該散熱片22交錯重疊,該流通扁管21開設有複數個流通孔211,且該流通孔211相通該進氣管10,又該流通孔211呈直孔狀而能有效降低對空氣流通的影響,讓外部空氣流過該流通孔211而進入該內燃機,該散熱片22呈方波狀彎折形成有複數個上抵面221與複數個下抵面222,且該上抵面221與該下抵面222分別固定於相對上方與下方的該流通扁管21處,藉由該流通扁管21與該散熱片22間隔有複數個散熱孔223,該散熱孔223與該流通孔211呈十字交錯狀設置,讓外部空氣流過該散熱孔223形成對該調溫裝置20的降溫效果。其中,該散熱片22的該上抵面221與該下抵面222的面積相等,又該散熱孔223的斷面呈長方形孔狀,且該散熱孔223的短邊面積等於該上抵面221與該下抵面222的面積,而該散熱孔223的長邊面積為短邊面積的兩倍至三倍之間,透過對該散熱片22的尺寸比例設計,藉此提高其散熱效果。另一方面,該調溫裝置20於兩端皆設置有一連接板23,且該連接板23開設有複數個長條孔231,兩該連接板23之該長條孔231相通連接上述流通扁管21,而該調溫裝置20以該連接板23固定於該進氣管10,而該連接板23與該進氣管10以焊接方式連接,又該調溫裝置20於兩該連接板23之間固定有二板體24,兩該板體24夾合於重疊的該流通扁管21與該散熱片22的相對外側,藉此兼具結構強度與氣密性。
其實際使用之功效,再請由圖1連續至圖6所示,該調溫裝置20的整體呈圓柱狀,且該調溫裝置20以圓柱狀的兩端連接該進氣管10,藉此在不增加該進氣管10的體積與長度之條件下,直接以該調溫裝置20取代該進氣管10的部分區段,即能有利於使用者對原廠車進行改裝使用,進而在不改變原有車況下進一步提升其進氣效果。其中,該調溫裝置20連接於該進氣管10,且該流通扁管21之該流通孔211相通該進氣管10,讓外部空間要同時通過該進氣管10與該流通孔211才能進入該內燃機中,又該散熱片22之該散熱孔223間隔於上述流通扁管21之間,並以該上抵面221與該下抵面222形成與該流通扁管21的大面積接觸,進而達到高熱傳導之功效,同時方波狀彎折的該散熱片22更由長方孔狀的該散熱孔223,以及長邊面積為短邊面積的兩倍至三倍之間的尺寸比例設計,保有足夠的空氣流過通道,藉此以自然流通冷空氣方式將該調溫裝置20之熱能帶走,即能有效的降低空氣的進氣溫度,俾以提高該內燃機的進氣量,尤指應用於有渦輪進氣增壓之車輛時,其降溫效果更為明顯。而本創作的另一實用功效,由於該調溫裝置20裝設於該進氣管10且鄰近於該內燃機,再配合鋁合金材質的該調溫裝置20與散熱片22的吸熱特性,因此當冷車啟動時,該調溫裝置20能快速的吸收該內燃機之熱能,並於該調溫裝置20處形成一集中熱源,於外部空氣通過該調溫裝置20之該流通孔211時,讓該調溫裝置20對外部空氣進行預熱加溫,使進氣溫度立即上升至理想工作溫度,就能有效的縮短車輛的冷車時間,俾以兼具有冷車預熱與熱車散熱之進氣溫度調節功能。
唯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本創作〕 10:進氣管 20:調溫裝置 21:流通扁管 211:流通孔 22:散熱片 221:上抵面 222:下抵面 223:散熱孔 23:連接板 231:長條孔 24:板體
圖1 係本創作之立體圖。 圖2 係本創作調溫裝置之立體圖。 圖3 係本創作調溫裝置之立體分解圖。 圖4 係本創作之俯視圖。 圖5 係本創作於圖4的A-A斷面之示意圖。 圖6 係本創作於圖4的B-B斷面之示意圖。
20:調溫裝置
21:流通扁管
211:流通孔
22:散熱片
223:散熱孔
23:連接板
231:長條孔
24:板體

Claims (10)

  1. 一種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包括:     一進氣管,其一端用於連接一內燃機,且該進氣管的另一端用於導入外部空氣以供給該內燃機;以及  一調溫裝置,其連接於該進氣管,該調溫裝置包括有複數層流通扁管與複數個散熱片,且該流通扁管與該散熱片交錯重疊,該流通扁管開設有複數個流通孔,且該流通孔相通該進氣管,讓外部空氣流過該流通孔而進入該內燃機,該散熱片呈方波狀彎折形成有複數個上抵面與複數個下抵面,且該上抵面與該下抵面分別固定於相對上方與下方的該流通扁管處,藉由該流通扁管與該散熱片間隔有複數個散熱孔,而該散熱孔與該流通孔呈十字交錯狀設置,讓外部空氣流過該散熱孔形成對該調溫裝置的降溫效果。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其中該調溫裝置設置於該進氣管的中段處。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其中該調溫裝置設置於該進氣管鄰近該內燃機一側。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其中該散熱片的該上抵面與該下抵面的面積相等。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其中該散熱孔的斷面呈長方形孔狀,且該散熱孔的短邊面積等於該上抵面與該下抵面的面積,又該散熱孔的長邊面積為短邊面積的兩倍至三倍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其中該調溫裝置於兩端皆設置有一連接板,且該連接板開設有複數個長條孔,兩該連接板之該長條孔相通連接上述流通扁管,而該調溫裝置以該連接板固定於該進氣管。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其中該連接板與該進氣管以焊接方式連接。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其中該調溫裝置為鋁合金所製成。
  9. 如請求項6所述的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其中該調溫裝置於兩該連接板之間固定有二板體,兩該板體夾合於重疊的該流通扁管與該散熱片的相對外側。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其中該調溫裝置的整體呈圓柱狀,且該調溫裝置以圓柱狀的兩端連接該進氣管,藉此在不增加該進氣管的體積與長度之條件下,直接以該調溫裝置取代該進氣管的部分區段。
TW111210072U 2022-09-15 2022-09-15 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 TWM6379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10072U TWM637931U (zh) 2022-09-15 2022-09-15 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10072U TWM637931U (zh) 2022-09-15 2022-09-15 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7931U true TWM637931U (zh) 2023-02-21

Family

ID=86690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10072U TWM637931U (zh) 2022-09-15 2022-09-15 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79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098307A1 (en) Gas cooling device
US9291403B2 (en) Heat exchanger
US4805693A (en) Multiple piece tube assembly for use in heat exchangers
US8136578B2 (en) Heat exchanger for EGR-gas
CN208570855U (zh) 电池冷却组件及包含有该电池冷却组件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
CN201835912U (zh) 一种水空中冷器的冷却芯子
CN110030629B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JP6708172B2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
TWM637931U (zh) 內燃機進氣管之調溫裝置
JP6481275B2 (ja)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式熱交換器
CN101076236B (zh) 散热装置
JPH0345891A (ja) 熱交換器
CN200950437Y (zh) 一种变频器用组合式双面翅热管散热器
JP6531357B2 (ja)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式熱交換器
CN207634175U (zh) 一种无内翅片内部凸点焊接的层叠式中冷器
CN2350533Y (zh) 装配式铝制汽车水散热器
Karthick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adiator fins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TWI838873B (zh) 熱交換器之結構以及自預熱式燃燒裝置
CN213814574U (zh) 一种新型散热器
JPS5930168Y2 (ja) インタ−ク−ラ付過給機関のエアヒ−タ装置
TWM582526U (zh) Vehicle intercooler structure
CN207335480U (zh) 一种全钎焊结构的散热器
CN106014718A (zh) 一种集成有中冷器的进气歧管
JPS60142193A (ja) 熱交換装置
JPH0236886Y2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