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0990U - 柔屏轉軸結構 - Google Patents

柔屏轉軸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0990U
TWM630990U TW111202184U TW111202184U TWM630990U TW M630990 U TWM630990 U TW M630990U TW 111202184 U TW111202184 U TW 111202184U TW 111202184 U TW111202184 U TW 111202184U TW M630990 U TWM630990 U TW M63099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c
shaped
guide
flexible screen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21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瑞鴻
張信忠
林詩堯
周志成
陳光日
Original Assignee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309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0990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創作為一種柔屏轉軸結構,包括一底座,底座之二個第一弧形部分別樞接二個轉軸模組,二個轉軸模組經由至少一軸桿以連接同動組件與扭轉定位組件。任一轉軸模組包括一轉動件,轉動件之第一導引部連接第一弧形部,轉動件之兩端分別具有導槽與第一導引部;一支撐連桿一端之直桿限位於導槽內;一接殼連桿樞接轉動件,接殼連桿之第二導引部連接支撐連桿之第二弧形部;而一同動連桿以同步轉動之方式連接至少一軸桿,同動連桿之第二導引限位部連接接殼連桿之第一導引限位部。

Description

柔屏轉軸結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鉸鏈,尤指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的柔屏轉軸結構。
傳統折疊式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的顯示器和底座,主要是透過單心軸鉸鏈分別接連顯示器側邊與底座以形成樞設,藉以使顯示器能相對於底座翻轉掀起或閉合。而除了傳統的筆記型電腦之外,特別是針對現有的雙觸控螢幕電腦而言,目前在折疊裝置的設計方向上,主要是針對雙觸控螢幕電腦的缺點進行改良,藉以讓雙螢幕在開闔過程中能相互靠近,縮減彼此之間的間隙,以避免鉸鏈或樞接處的內部結構外露。
在現有「柔屏折疊式裝置」中,會依柔屏內摺或外摺後以及彎曲部之曲率,需要搭配不同的轉軸結構設計,避免妨礙柔屏的摺疊動作而造成拉扯。柔屏內摺的折疊式裝置在開合動作上主要是沿襲傳統的折疊式裝置,在摺疊後能將柔屏保護於內部,且比較接近使用者習慣而易於被接受,然而在此類產品中,其轉軸結構的結構設計會受限於所採用之柔屏類型,亦須考量柔屏內摺後之彎曲部會呈現水滴形或是馬蹄形的其中之一樣態,而形成差異性。其中,對於適用水滴形的轉軸結構而言,其所需考量之組成構件及彼此間的連結關係和動作,都是影響柔屏是否容易損傷及使用壽命的關鍵因素;且由於所需組成之構件較多,在製造及組裝上,更是極具挑戰之課題。
針對水滴形的轉軸結構,如CN110630625B、CN109469680B、CN109654113B與CN209959699U各個專利案所示,主要是嘗試各種結構設計搭配柔屏,以兼具薄型化及整體美觀的效果。而在現有的製造工藝及成本的考量下,欲達到薄型化之效果,轉軸結構在摺疊時,形成虛擬旋轉中心所產生之效果較佳,例如:CN110630625B與CN209959699U專利案的圖式所揭露的「單一虛擬旋轉中心」。但為了讓整體機構動作更能貼近柔屏內摺後之水滴狀以降低損傷,接續發展成例如:CN209514482U、CN210518418U/CN210779707U與CN112995368B各個專利案所分別揭露的「雙虛擬旋轉中心」搭配「單、雙曲柄連桿機構」的結構,但其在「曲柄連桿機構」的製造及組裝上,就比之前「水滴形轉軸結構」更為複雜,且具有更高規格與品質的要求,例如:在曲柄連桿機構之各零件組裝上,由於「連桿機構」的結構形狀並非常規性,其組裝時的角度就會比較特別,而讓組裝要求較為嚴格且更具有難度;另一方面,因為薄型化之要求,致使組成之構件更為精細,在製造公差上的要求也更嚴格,例如:為了因應「虛擬旋轉中心」所採用的主要弧臂設計,其所要求之製造精度高,若有因尺寸不合產生的間隙所造成的無/低摩擦力的空行程現象 ,則容易被視為不良品,進而因良率過低而增加生產成本。
有鑑於此,為了提供一種有別於習用技術之結構,並改善上述之缺點,創作人積多年的經驗及不斷的研發改進,遂有本創作之產生。
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柔屏轉軸結構,俾能解決習用連桿機構的結構形狀複雜而不易於組裝之問題,而能藉由各個連桿機構的外形改良與結構分散,設計成可分拆及複合式結構,搭配模組化零件,以增進組裝時之便利性,更使連桿與連桿之間的相對滑動穩定而順暢,且有助於降低異音影響。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柔屏轉軸結構,俾能解決習用弧臂設計所要求之製造、組裝精度高而容易產生不良品之問題,而能經由一彈性定位片之彈性抵壓以防轉動件輕易鬆脫座體,並降低製造公差所帶來之影響,進而提高產品之良率。
為達上述創作之目的,本創作所設的柔屏轉軸結構包括一底座與反向之二個轉軸模組,底座具有間隔並列之第一側及第二側,第一側與第二側之間具有反向之二個第一弧形部;二個轉軸模組之一端經由至少一軸桿以連接同動組件與扭轉定位組件,二個轉軸模組之該端分別樞接二個第一弧形部,供二個轉軸模組相對轉動開合。轉軸模組包括一轉動件、一支撐連桿、一接殼連桿以及一同動連桿,其中之轉動件一端具有第一導引部,第一導引部以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連接第一弧形部,轉動件之另一端具有導槽;支撐連桿之頂端連接一支撐片,供向上支撐一柔屏,支撐連桿之一端具有一直桿,直桿以可移動之方式限位於轉動件之導槽內,支撐連桿之另一端具有第二弧形部;接殼連桿之底端連接機殼,接殼連桿之一端以樞軸樞接轉動件之另一端;接殼連桿另一端之一側具有第二導引部,第二導引部以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連接第二弧形部,接殼連桿另一端之另一側具有第一導引限位部;而同動連桿之一端以同步轉動之方式連接至少一軸桿,同動連桿另一端之一側具有第二導引限位部,第二導引限位部以可相對移動之方式連接第一導引限位部。
實施時,底座包括一座體及一基座,座體具有反向之二個第一弧形部,彈性定位片連接座體之底部;基座為長形殼體,基座長方向之兩端分別具有凸塊,二個凸塊之間具有定位槽,供容納定位座體。
實施時,二個凸塊之短方向兩端分別具有一階段部,供分別支撐二個支撐片之一側邊。
實施時,座體為長形塊,座體長方向之一端具有反向之二個弧形導槽;二個同動連桿之該端之一側分別具有凸部,二個凸部分別以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二個弧形導槽內。
實施時,本創作更包括一支撐座,支撐座之一端連接座體長方向之另一端;支撐座之另一端具有至少一翼片,供以可轉動方式定位至少一軸桿;同動組件為一齒輪組,支撐座之二端之間具有一限位槽,供容納限位齒輪組。
實施時,支撐座之另一端具有二個翼片,至少一軸桿包括第一軸桿與第二軸桿,第一軸桿與第二軸桿依序穿過支撐座之二個翼片與扭轉定位組件,並分別以第一端封件與第二端封件鎖接第一軸桿與第二軸桿,供固定壓縮扭轉定位組件。
實施時,接殼連桿之第一導引限位部包括相互平行之第一凸耳、第二凸耳與一導柱,導柱之一端結合第一凸耳,導柱之另一端穿過第二凸耳;同動連桿之第二導引限位部具有一穿孔,供套接導柱。
實施時,第二導引限位部包括相互平行之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一凸部與第二凸部具有同軸貫穿之穿孔,供同時套接導柱;第一凸部位於第一凸耳與第二凸耳之間。
實施時,同動連桿包括一長連桿與一轉接件,長連桿之一端連接至少一軸桿,長連桿之另一端具有第一連接部,轉接件之一端具有第二連接部,供連結第一連接部;轉接件之另一端具有第二導引限位部。
實施時,第一連接部為長連桿另一端之凹槽,第二連接部為轉接件一端之階級凸塊,第二連接部鎖接定位於第一連接部內。
實施時,同動連桿之第二導引限位部包括相互平行之第一凸部、第二凸部與導柱,導柱之一端鎖接第一凸部,導柱之另一端穿過第二凸部;接殼連桿之第一導引限位部具有一穿孔,供套接導柱。
實施時,第一導引限位部包括相互平行之第一凸耳、第二凸耳,第一凸耳與第二凸耳具有同軸貫穿之穿孔,供同時套接導柱,且第一凸耳位於第一凸部與第二凸部之間。
實施時,接殼連桿包括本體與第二轉接件,本體與第二轉接件之接合處呈階級狀,樞軸與第二導引部位於本體上,第一導引限位部位於第二轉接件上。
實施時,本創作更包括一彈性定位片,彈性定位片連接底座之底部,彈性定位片之至少一端具有至少一弧形片,供向上彈性抵壓第一導引部。
實施時,轉動件之導槽與第一導引部之間具有一限位部,第一導引部之弧形底面具有至少一弧形狹長溝,至少一弧形狹長溝連通限位部,供彈性定位片之至少一弧形片向上彈性抵壓第一導引部之弧形底面,並沿著至少一弧形狹長溝定位於限位部上。
實施時,第一弧形部包括一止擋塊與二個平行且間隔之弧形塊,止擋塊位於二個弧形塊之間;第一導引部更具有一缺槽以及二個具間隔之弧形槽,二個弧形槽位於第一導引部之相對兩側面以分別對接第一弧形部之二個弧形塊,至少一弧形狹長溝位在二個弧形槽之間且連通缺槽,缺槽位於第一導引部之端緣且在二個弧形槽之間,供對接接合止擋塊以形成止擋作用。
實施時,本創作更包括一彈性定位片,彈性定位片連接底座之底部,彈性定位片之至少一端具有一框狀弧形片,供向上彈性抵壓第一導引部;其中之底座之底部具有一頸縮槽,頸縮槽之兩側具有反向之二個第一弧形部,彈性定位片之中段位置具有一頸縮部,供限位於頸縮槽內;頸縮部之兩端分別具有框狀弧形片,二個框狀弧形片分別限位於二個第一弧形部內。
為便於對本創作能有更深入的瞭解,茲詳述於後:
本創作之柔屏轉軸結構主要包括一底座,底座之二個第一弧形部分別樞接二個轉軸模組,二個轉軸模組經由至少一軸桿以連接一同動組件與一扭轉定位組件。任一轉軸模組包括一轉動件,轉動件之第一導引部連接第一弧形部;一支撐連桿之頂端連接一支撐片,供向上支撐一柔屏,支撐連桿一端之直桿限位於轉動件之導槽內;一接殼連桿之底端連接一機殼,接殼連桿樞接轉動件,接殼連桿之第二導引部連接支撐連桿之第二弧形部;而一同動連桿係以同步轉動之方式連接至少一軸桿,同動連桿之第二導引限位部連接接殼連桿之第一導引限位部。實施時,同動組件可為一齒輪組或其他同步聯動之組件。藉此,即可在二個轉軸模組分別以底座為軸心而相對轉動時,讓柔屏之兩半部相對翻轉開合。其次,經由一彈性定位片連接底座之底部,並以至少一弧形片/框狀弧形片彈性抵壓任一轉軸模組之轉動件之第一導引部,有助於消除製造公差之影響,降低轉動件在轉動期間所產生之空行程(摩擦扭力較低或失去支撐作用)並避免鬆脫;而進一步在轉動件之導槽與第一導引部之間具有限位部,更可定位彈性定位片之至少一弧形片。
請參閱圖1~圖13所示,其為本創作柔屏轉軸結構1之較佳實施例,主要包括一底座2、二個轉軸模組(3,3’)、一支撐座4、一齒輪組5與一扭轉定位組件6。其中之底座2具有間隔並列之第一側21及第二側22,底座2包括一座體23及一基座24。座體23為長形塊,座體23長方向之一端具有反向之二個弧形導槽(231,231’),座體23之頂部具有反向之二個第一弧形部(232,232’),任一個第一弧形部(232,232’)包括一個止擋塊233與二個平行且間隔之弧形塊234,止擋塊233位於二弧形塊234之間。基座24為長形殼體,基座24長方向之兩端分別具有一凸塊(241,241’),二個凸塊(241,241’)之間具有一定位槽242,以容納定位並鎖接座體23。二個凸塊(241,241’) 之頂部的短方向兩端分別具有一階段部(243,243’),藉以在柔屏9展開時,分別支撐二個並列支撐片(91,91’)之相對側邊。
二個轉軸模組(3,3’) 之外形與結構相同,並相對應設置於底座2之第一側21及第二側22上,二個轉軸模組(3,3’)分別樞接二個第一弧形部(232,232’),藉以帶動柔屏9之兩半部相對翻轉開合。以二個轉軸模組(3,3’)之其中一轉軸模組3為例,其主要包括一轉動件31、一彈性定位片32、一支撐連桿33、一接殼連桿34以及一同動連桿35,轉動件31之一端設有一第一導引部311,第一導引部311包括一缺槽315、二個具間隔之弧形槽316以及二個平行且間隔之弧形狹長溝317,二個弧形槽316位於第一導引部311之相對兩側面以分別對接第一弧形部232之二個弧形塊234,缺槽315位於第一導引部311之端緣且在二個弧形槽316之間,二個弧形狹長溝317位於第一導引部311之弧形底面,且在二個弧形槽316之間,缺槽315連通二個弧形狹長溝317且對接止擋塊233,使第一導引部311連接座體23之第一弧形部232,藉以讓轉動件31相對於座體23弧形擺動,並在止擋塊233接合缺槽315時,形成止擋作用以防止過度擺動;轉動件31之另一端具有長條形之一導槽312與一樞孔313,導槽312與第一導引部311之間具有二個穿孔,供分別連通二個弧形狹長溝317,該二個穿孔做為限位部314。
彈性定位片32為兩端向上彎折之板片,彈性定位片32之中段位置向上鎖合座體23之底部,彈性定位片32之兩端分別具有二個弧形片321,二個弧形片321在轉動件31之擺動過程中,分別沿著二個弧形狹長溝317以向上彈性抵壓第一導引部311之弧形底面;二個弧形片321之一端在止擋塊233接合缺槽315時,分別定位於限位部314之二個穿孔內,以夾抵轉動件31,防止轉動件31弧形擺動時輕易轉出座體23之外而造成鬆脫。實施時,亦可如圖14所示,彈性定位片32之兩端分別具有一框狀弧形片(322,322’),彈性定位片32之中段位置具有一頸縮部323;而底座2之座體23底部具有一頸縮槽235,藉以容納並限位彈性定位片32之頸縮部323;頸縮槽235之兩側具有反向之二個第一弧形部(232,232’),藉以容納並限位彈性定位片32兩端之框狀弧形片(322,322’),同樣可以在彈性定位片32之頸縮部323向上鎖合於座體23底部之頸縮槽235內時,向上彈性抵壓二個第一導引部311之弧形底面。而透過框狀弧形片(322,322’)之框形片緣以增加抵壓作用之面積,在縮短彈性定位片32之二個弧形片321的長度之後,同樣能有效包夾第一導引部311之弧形底面,並防止二個轉動件31弧形擺動時轉出座體23之外而造成鬆脫。
支撐連桿33為一板塊,支撐連桿33之頂端平面向上鎖合連接一支撐片91,藉以支撐柔屏9兩半部之其中一半部。支撐連桿33之一端設有二個具間隔之凸耳(331,332),二個凸耳(331,332)分別定位一直桿333之兩端,直桿333貫穿轉動件31之導槽312,藉以讓直桿333以可移動之方式限位於導槽312內;支撐連桿33之另一端具有截面成劣弓形之一弧形塊,該弧形塊做為第二弧形部334。
接殼連桿34為一板塊,接殼連桿34之底端連接二個機殼(92,92’)其中之一機殼92,接殼連桿34之一端設有二個具間隔之凸耳(341,342),二個凸耳(341,342)分別定位一樞軸343之兩端,且樞軸343樞接轉動件31另一端之樞孔313,藉以讓接殼連桿34與轉動件31相對轉動。接殼連桿34另一端之一側具有一第二導引部348,第二導引部348具有截面成劣弓形之弧形凹槽,支撐連桿33之第二弧形部334容納並限位於弧形凹槽內,藉以讓接殼連桿34與支撐連桿33相對弧形擺動。另,接殼連桿34另一端之另一側具有一第一導引限位部344,第一導引限位部344具有相互平行之第一凸耳345與第二凸耳346;一導柱347之一端鎖合第一凸耳345,導柱347之另一端穿過第二凸耳346,並以遠離第二凸耳346之方向延伸一段距離。
同動連桿35包括一長連桿36與一轉接件37,長連桿36為長條形板塊,長連桿36之一端具有一軸孔361與軸向延伸之一凸部362。其中之凸部362限位於座體23之弧形導槽231內,而軸孔361具有二個平行面,藉以在套接二個軸桿之其中一第一軸桿7之後,讓同動連桿35與第一軸桿7同步轉動,並讓長連桿36相對於座體23弧形擺動;長連桿36之另一端具有一凹槽,該凹槽做為第一連接部363。轉接件37為四方形板塊,轉接件37之一端為階級凸塊,該階級凸塊做為第二連接部371,第二連接部371鎖接定位於長連桿36之第一連接部363內。但不限於此,第二連接部371也可以焊接、埋入射出成型(Insert Molding)或包覆射出成型(OverMolding)等方式定位於第一連接部363上;亦或是如圖7所示,將長連桿36與轉接件37結合為一體;另在材料運用上,同動連桿35可採用金屬材料製成、或是金屬材料搭配塑膠材料製成複合式結構;轉接件37之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導引限位部372。第二導引限位部372包括相互平行之第一凸部373與第二凸部374,第一凸部373與第二凸部374具有同軸貫穿之穿孔375,藉以將第一凸部373、第二凸部374、或是第一凸部373連同第二凸部374之其中任一樣態,限制於接殼連桿34的第一凸耳345與第二凸耳346之間,形成交錯排列設置,且在第一凸部373與第二凸部374同時套接導柱347時,讓同動連桿35與接殼連桿34能穩定的相對滑動,降低異音影響。實施時,亦可如圖8所示,第一導引限位部344與相鄰之接殼連桿34之局部部位形成一第二轉接件349,第二轉接件349與接殼連桿34之本體340分拆製成之後,再彼此接合定位,並將第一導引限位部344與第二導引限位部372交錯設置,使導柱347之一端鎖合第二導引限位部372之第一凸部373或第二凸部374,同樣能穩定的相對滑動以及降低異音影響。而為了方便組裝,則將其中之零件模組化,例如:導柱347、直桿333與樞軸343分別為一直圓桿。直圓桿之一端部具有一止檔頭與相鄰之一外螺紋段,藉以讓外螺紋段與對應穿孔內之內螺紋能夠形成快速鎖接之效果,並方便調整。
支撐座4為一板塊,支撐座4之一端具有一延伸凸板41,延伸凸板41搭接並鎖合座體23長方向之另一端;支撐座4之另一端具有二個反向之翼片(42,42’),支撐座4的二端之間具有一限位槽43,供容納限位一齒輪組5。
齒輪組5包括依序相鄰齒合之一第一齒輪51、一中間齒輪組52及一第二齒輪53,其中之第一齒輪51軸接第一軸桿7,第一齒輪51亦可與第一軸桿7一體製造成型;第二齒輪53軸接二個軸桿之其中一第二軸桿71, 第二齒輪53亦可與第二軸桿71一體製造成型;第一軸桿7之一端穿過一支撐板8之一缺槽81,再連接定位同動連桿35之軸孔361,藉以讓同動連桿35與第一軸桿7同步轉動;第二軸桿71之一端穿過支撐板8之另一缺槽82,再連接定位另一同動連桿35’之軸孔361’,藉以讓另一同動連桿35’與第二軸桿71同步轉動,同時讓二個同動連桿(35,35’)以反方向旋轉開合。而第一軸桿7之另一端與第二軸桿71之另一端分別穿過支撐座4之二個翼片(42,42’),供以可轉動方式定位二個軸桿;二個軸桿在穿過二個翼片(42,42’)之後,再穿過一扭轉定位組件6,並分別以一第一端封件61與一第二端封件62鎖接第一軸桿7與第二軸桿71,藉以固定壓縮扭轉定位組件6,進而讓相對彎折之柔屏9兩半部在翻轉至閉合或完全展開的過程中,能夠穩定的轉動,並在轉動時自由停滯在一定的角度上。
綜上所述,本創作不但可以經由第一導引限位部與第二導引限位部之導柱連接,讓同動連桿與接殼連桿能夠穩定的相對來回滑動,以增加使用時之順暢感,降低異音影響,並延長元件之使用壽命;且可以經由支撐連桿之直桿貫穿轉動件之導槽,讓直桿以可移動之方式限位於導槽內,讓支撐連桿與轉動件能順暢的彎折一角度,進而在各個連桿機構的外形改良與結構分散之後,可以增進組裝時之便利性。再者,經由彈性定位片之彈性抵壓轉動件之底面,不但可以在二個轉動件相對展開時,形成包夾與持續接抵支撐之力量,防止轉動件在弧形擺動時之與座體鬆脫,且可以降低弧形轉動結構之製造公差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提高產品之良率。另,若將轉動件、支撐連桿與接殼連桿視之為一個「組合模組」,將同動組件與扭轉定位組件視之為一個「共用模組」,透過改變「同動連桿」之結構以後,則可以依需要而採用不同類型之「組合模組」或「共用模組」;其中,經由替換不同之「組合模組」,即可改變「柔屏」內摺後之彎曲部之曲率,以適用於不同規格之「柔屏」類型;而經由替換不同之「共用模組」,則可以依需要而採用不同類型之「雙軸式同動機構」;藉此,不但在產品適用上更具有彈性,且可以有效使用共通之組件以節省成本。
本創作雖為實現上述目的而揭露了較佳的具體實施例,惟其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構造特徵,任何該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知,在本創作的技術精神下,任何輕易思及之變化或修飾皆是可能的,且皆為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1:柔屏轉軸結構 2:底座 3,3’:轉軸模組 21:第一側 22:第二側 23:座體 231,231’:弧形導槽 232,232’:第一弧形部 233:止擋塊 234:弧形塊 235:頸縮槽 24:基座 241,241’:凸塊 242:定位槽 243,243’:階段部 31:轉動件 311:第一導引部 312:導槽 313:樞孔 314:限位部 315:缺槽 316:弧形槽 317:弧形狹長槽 32:彈性定位片 321:弧形片 322,322’:框狀弧形片 323:頸縮部 33:支撐連桿 331,332,341,342:凸耳 333:直桿 334:第二弧形部 34:接殼連桿 340:本體 343:樞軸 344:第一導引限位部 345:第一凸耳 346:第二凸耳 347:導柱 348:第二導引部 349:第二轉接件 35,35’:同動連桿 36:長連桿 361,361’:軸孔 362:凸部 363:第一連接部 37:轉接件 371:第二連接部 372:第二導引限位部 373:第一凸部 374:第二凸部 375:穿孔 4:支撐座 41:延伸凸板 42,42’:翼片 43:限位槽 5:齒輪組 51:第一齒輪 52:中間齒輪組 53:第二齒輪 6:扭轉定位組件 61:第一端封件 62:第二端封件 7:第一軸桿 71:第二軸桿 8:支撐板 81, 82:缺槽 9:柔屏 91,91’:支撐片 92,92’:機殼
﹝圖1﹞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安裝於柔屏與二個機殼之間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之元件分解圖。 ﹝圖4﹞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展開時之俯視圖。 ﹝圖5﹞為圖4之A-A’剖面圖。 ﹝圖6﹞為圖4之B-B’剖面圖。 ﹝圖7﹞為本創作之長連桿與轉接件結合為一體時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之同動連桿連結接殼連桿之另一實施態樣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在半展開時之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在半展開時之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在閉合時之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在閉合時之剖面示意圖。 ﹝圖13﹞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在閉合時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14﹞為本創作之彈性定位片與座體之另一實施樣態之元件分解圖。
1:柔屏轉軸結構
2:底座
21:第一側
22:第二側
23:座體
24:基座
241,241’:凸塊
242:定位槽
243,243’:階段部
3,3’:轉軸模組
31:轉動件
33:支撐連桿
34:接殼連桿
35:同動連桿
36:長連桿
37:轉接件
4:支撐座
5:齒輪組
6:扭轉定位組件
91,91’:支撐片

Claims (18)

  1. 一種柔屏轉軸結構,其包括一底座與反向之二個轉軸模組,該底座具有間隔並列之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之間具有反向之二個第一弧形部;該二個轉軸模組之一端經由至少一軸桿以連接一同動組件與一扭轉定位組件,該二個轉軸模組之該端分別樞接該二個第一弧形部,供該二個轉軸模組相對轉動開合;該轉軸模組包括:一轉動件,其一端具有一第一導引部,該第一導引部以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連接該第一弧形部,該轉動件之另一端具有一導槽;一支撐連桿,其頂端連接一支撐片,供向上支撐一柔屏,該支撐連桿之一端具有一直桿,該直桿以可移動之方式限位於該轉動件之該導槽內,該支撐連桿之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弧形部;一接殼連桿,其底端連接一機殼,該接殼連桿之一端以一樞軸樞接該轉動件之該另一端;該接殼連桿另一端之一側具有一第二導引部,該第二導引部以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連接該第二弧形部,該接殼連桿另一端之另一側具有一第一導引限位部;以及一同動連桿,其一端以同步轉動之方式連接該至少一軸桿,該同動連桿另一端之一側具有一第二導引限位部,該第二導引限位部以可相對移動之方式連接該第一導引限位部。
  2. 如請求項1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底座包括一座體及一基座,該座體具有反向之該二個第一弧形部,一彈性定位片連接該座體之底部;該基座為長形殼體,該基座長方向之兩端分別具有一凸塊,該二個凸塊之間具有一定位槽,供容納定位該座體。
  3. 如請求項2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二個凸塊之短方向兩端分別具有一階段部,供分別支撐二個支撐片之一側邊。
  4. 如請求項2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座體為長形塊,該座體長方向之一端具有反向之二個弧形導槽;該二個同動連桿之該端之一側分別具有一凸部,該二個凸部分別以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該二個弧形導槽內。
  5. 如請求項4之柔屏轉軸結構,其更包括一支撐座,該支撐座之一端連接該座體長方向之另一端;該支撐座之另一端具有至少一翼片,供以可轉動方式定位至少一軸桿;該同動組件為一齒輪組,該支撐座之該二端之間具有一限位槽,供容納限位該齒輪組。
  6. 如請求項5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支撐座之另一端具有二個翼片,該至少一軸桿包括一第一軸桿與一第二軸桿,該第一軸桿與該第二軸桿依序穿過該支撐座之該二個翼片與該扭轉定位組件,並分別以一第一端封件與一第二端封件鎖接該第一軸桿與該第二軸桿,供固定壓縮該扭轉定位組件。
  7. 如請求項1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接殼連桿之該第一導引限位部包括相互平行之一第一凸耳、一第二凸耳與一導柱,該導柱之一端鎖接該第一凸耳,該導柱之另一端穿過該第二凸耳;該同動連桿之該第二導引限位部具有一穿孔,供套接該導柱。
  8. 如請求項7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二導引限位部包括相互平行之一第一凸部、一第二凸部,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二凸部具有同軸貫穿之該穿孔,供同時套接該導柱,且該第一凸部位於該第一凸耳與該第二凸耳之間。
  9. 如請求項7或8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同動連桿包括一長連桿與一轉接件,該長連桿之一端連接該至少一軸桿,該長連桿之另一端具有一第一連接部,該轉接件之一端具有一第二連接部,供連結該第一連接部;該轉接件之另一端具有該第二導引限位部。
  10. 如請求項9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連接部為該長連桿另一端之凹槽,該第二連接部為該轉接件一端之階級凸塊,該第二連接部接合定位於該第一連接部內。
  11. 如請求項1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同動連桿之該第二導引限位部包括相互平行之一第一凸部、一第二凸部與一導柱,該導柱之一端鎖接該第一凸部,該導柱之另一端穿過該第二凸部;該接殼連桿之該第一導引限位部具有一穿孔,供套接該導柱。
  12. 如請求項11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導引限位部包括相互平行之一第一凸耳、一第二凸耳,該第一凸耳與該第二凸耳具有同軸貫穿之該穿孔,供同時套接該導柱,且該第一凸耳位於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二凸部之間。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接殼連桿包括一本體與一第二轉接件,該本體與該第二轉接件之接合處呈階級狀,該樞軸與該第二導引部位於該本體上,該第一導引限位部位於該第二轉接件上。
  14. 如請求項1、7、8、11或12之柔屏轉軸結構,其更包括一彈性定位片,該彈性定位片連接該底座之底部,該彈性定位片之至少一端具有至少一弧形片,供向上彈性抵壓該第一導引部。
  15. 如請求項14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轉動件之該導槽與該第一導引部之間具有一限位部,該第一導引部之弧形底面具有至少一弧形狹長溝,該至少一弧形狹長溝連通該限位部,供該彈性定位片之該至少一弧形片向上彈性抵壓該第一導引部之弧形底面,並沿著該至少一弧形狹長溝定位於該限位部上。
  16. 如請求項15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弧形部包括一止擋塊與二個平行且間隔之弧形塊,該止擋塊位於該二個弧形塊之間;該第一導引部更具有一缺槽以及二個具間隔之弧形槽,該二個弧形槽位於第一導引部之相對兩側面以分別對接該第一弧形部之該二個弧形塊,該至少一弧形狹長溝位在該二個弧形槽之間且連通該缺槽,該缺槽位於該第一導引部之端緣且在該二個弧形槽之間,供對接接合該止擋塊以形成止擋作用。
  17. 如請求項1、7、8、11或12之柔屏轉軸結構,其更包括一彈性定位片,該彈性定位片連接該底座之底部,該彈性定位片之至少一端具有一框狀弧形片,供向上彈性抵壓該第一導引部。
  18. 如請求項17之柔屏轉軸結構,其中該底座之底部具有一頸縮槽,該頸縮槽之兩側具有反向之該二個第一弧形部,該彈性定位片之中段位置具有一頸縮部,供限位於該頸縮槽內;該頸縮部之兩端分別具有該框狀弧形片,二個該框狀弧形片分別限位於該二個第一弧形部內。
TW111202184U 2022-02-16 2022-03-04 柔屏轉軸結構 TWM63099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1606 2022-02-16
TW111201606 2022-02-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0990U true TWM630990U (zh) 2022-08-21

Family

ID=83783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2184U TWM630990U (zh) 2022-02-16 2022-03-04 柔屏轉軸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09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409427A1 (en) Hinge device for a foldable device
TWI710308B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四)
TWI660260B (zh) 軟性顯示設備及支撐裝置
CN109561612B (zh) 枢转机构与电子装置
TWI709018B (zh) 轉軸模組與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618868B (zh) 雙軸鉸鏈及應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TW202123803A (zh) 同動式鉸鏈
TWI516196B (zh) 雙軸鉸鏈及應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TWI679522B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二)
TW201734327A (zh) 雙軸鉸鏈及使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TWI588374B (zh) 雙軸鉸鏈及應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WO2022088325A1 (zh) 智能眼镜
TWM584377U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
TW201927114A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CN219587959U (zh) 双转轴连动结构
TWM630990U (zh) 柔屏轉軸結構
CN217440547U (zh) 柔屏转轴结构
CN217421852U (zh) 一种柔屏转轴结构
CN217029623U (zh) 柔屏转轴结构
TWM630870U (zh) 柔屏轉軸結構(一)
US2024002808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alignment method thereof
TWM633678U (zh) 柔屏轉軸結構(二)
CN219932710U (zh) 柔屏转轴结构
CN210041889U (zh) 一种外侧柔性屏手机结构
TWM612338U (zh) 滑動式鎖定裝置及具有其的雙軸式鉸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