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0625U - 窗簾 - Google Patents

窗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0625U
TWM630625U TW111200704U TW111200704U TWM630625U TW M630625 U TWM630625 U TW M630625U TW 111200704 U TW111200704 U TW 111200704U TW 111200704 U TW111200704 U TW 111200704U TW M630625 U TWM630625 U TW M63062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rce
shaft
curtain
rod
mov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07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海波
陳琳
Original Assignee
億豐綜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億豐綜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億豐綜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07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0625U/zh
Publication of TWM6306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0625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ccharide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種窗簾,包含有捲管、簾體、軸桿、移動組件及彈性件。軸桿具有桿體、螺紋段及第一擋止部。移動組件包含內齒部與螺紋段嚙合。當簾體展開或捲收時,捲管會帶動移動組件朝第一擋止部靠近或遠離。彈性件抵接於第一擋止部及移動組件之間,彈性件被壓縮而對移動組件施加作用力,作用力的分力,形成為移動組件與螺紋段的螺紋之間的第一摩擦力的正向力。當捲管及移動組件靜止時,第一摩擦力構成靜止的移動組件與螺紋段之間的第一靜摩擦力,移動組件與第一擋止部的距離與作用力的大小呈負相關,且作用力的大小與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呈正相關。

Description

窗簾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窗簾,尤其是關於一種無拉繩式捲簾。
現有的窗簾,以中國專利號CN208473678U的無拉繩式捲簾為例,其包括可轉動地設於支架上的捲管,捲管內設有定位系統,捲管於轉動時可向上捲收或向下釋出簾體,簾體下方接設有供使用者握持及兼具配重功用的下梁。當使用者欲調整遮蔽狀態時,僅需將下梁拉移到期望位置後放手,此時捲管內的定位系統會產生足夠的摩擦力使簾體定位。
然而,前述專利的定位系統的元件數量較多,且部分元件,如制動組的彈性元件及制動部等,尺寸較小,組裝時還需與導引主體等元件的結構相配合,使得組裝較為困難。再者,該些尺寸小的元件於長期使用時,也較容易出現偏斜或鬆動,而造成定位不精準的情況,使得定位的可靠度下降,或有操作不順暢、手感卡頓等問題,顯見其仍有改善的空間。
緣是,本創作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窗簾,其結構新穎、易於組裝,同時定位可靠度高。
本創作所提供的一種窗簾,包含有一支架;一捲管,可轉動地連接於該支架;一簾體,一端連接於該捲管,該簾體可自該捲管展開或捲收於該 捲管;一軸桿,設置於該捲管內,該軸桿具有一桿體、一螺紋段及一第一擋止部,該螺紋段具有螺紋布設於該桿體的至少部分外壁上,該桿體的一端固定地連接該支架,使該軸桿不可相對該支架轉動;一移動組件,設置於該軸桿,該移動組件包含有一內齒部與該螺紋段的螺紋相互嚙合,且該移動組件可受該捲管的轉動所帶動,而沿著該軸桿的該螺紋段移動,當該簾體展開並帶動該捲管轉動時,該捲管帶動該移動組件朝向靠近該第一擋止部的方向移動,當該捲管轉動並捲收該簾體時,該捲管帶動該移動組件朝向遠離該第一擋止部的方向移動;以及一彈性件,一端抵接該第一擋止部,另一端抵接該移動組件,該彈性件被壓縮而對該移動組件施加一作用力,該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形成為該移動組件與該螺紋段的螺紋之間的一第一摩擦力的正向力;當該捲管停止轉動,該移動組件呈靜止不動,該第一摩擦力構成靜止的該移動組件與該螺紋段的螺紋之間的一第一靜摩擦力;該移動組件與該第一擋止部的距離與該作用力的大小呈負相關,且該作用力的大小與該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呈正相關。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該移動組件包含有一可動件及一承接件,該可動件套設於該軸桿,且該可動件的外部輪廓對應於該捲管的內部輪廓而可隨該捲管轉動,該內齒部位於該可動件的內壁並嚙接於該軸桿的該螺紋段,使該可動件於轉動的同時沿該螺紋段移動;該彈性件的一端抵接於該承接件,以將該承接件頂推並鄰接於該可動件;當該捲管轉動時,該承接件隨該可動件的移動而移動,該承接件的移動改變該彈性件被壓縮的形變量,且該彈性件被壓縮的形變量與該作用力的大小呈正相關。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該軸桿包含有一設置於該桿體的止轉部,該止轉部平行該桿體軸心的方向,且至少部分的該止轉部重疊於該螺紋段。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該彈性件套設於該桿體的外周面,該止轉部由在該桿體及所重疊的該螺紋段的外壁凹陷的一長槽所構成;該承接件包含有一本體、一凸肋及一貫孔,該貫孔貫穿該本體的兩端面,該軸桿穿過該貫孔,該凸肋自該本體向該軸桿凸伸並插設於該止轉部,以限制該承接件相對該軸桿轉動;該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形成為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之間的一第二摩擦力的正向力;當該移動組件呈靜止不動時,該第二摩擦力構成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之間的一第二靜摩擦力,且該作用力的大小與該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呈正相關。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該彈性件套設於該桿體的外周面,該止轉部由至少一切面所構成,且將該螺紋段中與該至少一切面重疊部分的螺紋被該至少一切面切削成至少一平面,使該螺紋段具有該止轉部之處的橫截面呈非圓形;該承接件包含有一本體及一貫穿該本體兩端的貫孔,該軸桿穿過該貫孔,且該貫孔的形狀與該螺紋段具有該止轉部之處的橫截面相配合,以限制該承接件相對該軸桿轉動;該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形成為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之間的一第二摩擦力的正向力;當該移動組件呈靜止不動時,該第二摩擦力構成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之間的一第二靜摩擦力,且該作用力的大小與該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呈正相關。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該軸桿的該桿體內部形成有一容置槽,該彈性件容設於該容置槽內;該止轉部由一長孔所構成,該長孔貫穿該桿體及所重疊的該螺紋段的螺紋的外周面並連通該容置槽;該承接件包含有一本體及一限位桿,該本體容設於該容置槽內,該限位桿一端連接於該本體,該限位桿的另一端通過該止轉部而穿出該桿體,使該承接件無法相對該軸桿轉動;該限位桿 鄰接於該可動件,且該彈性件的一端頂抵於該本體,該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形成為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的該限位桿之間的一第二摩擦力的正向力;當該移動組件呈靜止不動時,該第二摩擦力構成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的該限位桿之間的一第二靜摩擦力,且該作用力的大小與該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呈正相關。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該承接件包含有一第一承接座及一第二承接座,該第一承接座連接於該彈性件,該第二承接座連接於該可動件,且該第一承接座及該第二承接座可以該桿體軸心為軸心相對地轉動。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該承接件是為一軸承。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該軸桿包含有一第二擋止部,該移動組件設置於該第二擋止部及該彈性件之間。
本創作的窗簾的結構新穎、簡潔且易於組裝,特別是定位系統的結構與傳統結構有明顯差異。再者,定位系統的軸桿、移動組件及彈性件的連接關係簡明且彼此間的接觸面較大,因此能避免元件鬆動而操作不順暢、或元件位置偏斜而定位不精準的情況,有效提升定位可靠度。
本創作藉由上述配置,當操作窗簾以上收或展開簾體時,移動組件會受捲管的帶動,而朝靠近或遠離軸桿的第一擋止部移動。移動組件於軸桿上的不同位置,會造成彈性件施予移動組件的作用力不同,進而使得移動組件與軸桿之間的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也會跟著不同,藉此能有效因應展開程度不同的簾體對捲管施予的重力的差異,使簾體於任何狀態都能達到準確定位的功效。
1:窗簾
10、11:支架
12:捲管
122:導塊
14、15:塞件
20:簾體
22:下梁
30:動力系統
31:軸柱
32:帶動件
34:動力彈簧
40:定位系統
50:軸桿
52:桿體
54:螺紋段
56:第一擋止部
58:第二擋止部
60:止轉部
70:移動組件
72:可動件
722:導溝
724:內齒部
74:承接件
742:本體
744:貫孔
746:凸肋
80:彈性件
L:軸心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1A:窗簾
40A:定位系統
50A:軸桿
52A:桿體
54A:螺紋段
56A:第一擋止部
58A:第二擋止部
60A:止轉部
70A:移動組件
72A:可動件
722A:導溝
724A:內齒部
74A:承接件
742A:本體
744A:貫孔
80A:彈性件
L:軸心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1B:窗簾
40B:定位系統
50B:軸桿
52B:桿體
53B:容置槽
54B:螺紋段
56B:第一擋止部
58B:第二擋止部
60B:止轉部
70B:移動組件
72B:可動件
722B:導溝
724B:內齒部
74B:承接件
742B:本體
744B:限位桿
80B:彈性件
L:軸心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1C:窗簾
40C:定位系統
50C:軸桿
52C:桿體
54C:螺紋段
56C:第一擋止部
58C:第二擋止部
70C:移動組件
72C:可動件
722C:導溝
724C:內齒部
74C:承接件
742C:第一承接座
744C:第二承接座
746C:滾動件
80C:彈性件
L:軸心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結合附圖閱讀以下詳細描述會最佳地理解本創作的態樣。應注意,各種特徵可能未按比例繪製。事實上,可出於論述清楚起見,而適當地增大或減小各種特徵的繪製尺寸。
圖1是本創作的窗簾的立體圖,顯示窗簾的簾體呈捲收狀態。
圖2是本創作的窗簾的立體圖,顯示窗簾的簾體呈完全展開狀態。
圖3是本創作的窗簾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4是圖3的窗簾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圖5是圖3的窗簾的立體分解圖。
圖6是圖3的定位系統的軸桿的立體圖。
圖7是圖3的定位系統的移動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8是圖3的窗簾沿切線A-A的剖視圖。
圖9是圖3的窗簾的前視圖,其中圖9的窗簾的簾體呈捲收狀態。
圖10是圖3的窗簾的另一前視圖,其中圖10的窗簾的簾體介於捲收狀態及完全展開狀態之間。
圖11是圖3的窗簾的另一前視圖,其中圖11的窗簾的簾體呈完全展開狀態。
圖12是本創作的窗簾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3是圖12的定位系統的軸桿的立體圖。
圖14是圖12的定位系統的移動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15是圖12的窗簾沿切線B-B連線的剖視圖。
圖16是圖12的窗簾的前視圖,此時窗簾的簾體呈捲收狀態。
圖17是圖12的窗簾的另一前視圖,此時窗簾的簾體呈完全展開狀態。
圖18是本創作的窗簾的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9是圖18的定位系統的軸桿的立體圖。
圖20是圖18的定位系統的移動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21是圖18的窗簾沿切線C-C連線的剖視圖。
圖22是圖18的窗簾沿切線D-D連線的剖視圖。
圖23是圖18的窗簾的前視圖,此時窗簾的簾體呈捲收狀態。
圖24是圖18的窗簾的另一前視圖,此時窗簾的簾體呈完全展開狀態。
圖25是本創作的窗簾的第四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6是圖25的定位系統的軸桿的立體圖。
圖27是圖25的定位系統的移動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28是圖25窗簾沿的切線E-E連線的剖視圖。
圖29是圖25的窗簾的前視圖,此時窗簾的簾體呈捲收狀態。
圖30是圖25的窗簾的另一前視圖,此時窗簾的簾體呈完全展開狀態。
茲以下文並配合圖式來更充分地描述窗簾的各種特徵、態樣或其類似者,在圖式中將示出及描述本創作的窗簾的一或多個態樣。下文中各種特徵、態樣或其類似者可彼此獨立地或彼此結合來使用。此外,如本文中揭示的窗簾可體現為許多不同的形式且不應被理解為限制於本文中陳述的其有所呈現的所有特徵的實施例。在圖式中,除非另外指出,否則相同的元件符號始終指代相同的元件。另外,本創作可在各種實施例中重複附圖標號及/或字母。此重複是出於簡化及清楚的目的,且本身並不指示所論述的各種實施例及/或組態之間的關係。
此外,本創作所提供的技術特徵不限於實施方式所描述的特定結構、用途以及其應用。說明內容使用的用語皆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理解的例示性描述用語,本說明書內容所提及的「前」、「後」、「上」、「下」、「左」、「右」、「頂」、「底」、「內」,以及「外」等方向性形容用語,也只是以正常使用方向為基準的例示性描述用語,並非作為限制主張範圍的用意。應理解,當元件被稱為「連接至」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時,該元件可直接連接至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可存在介入元件。
再者,如同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單數形式的「一」、「一個」以及「該」等數量詞都包括複數的涵義。因此,例如對「一元件」的說明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元件,而且包括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已知的等同替換。在類似狀況下所使用的所有連接詞也應當理解為最寬廣的意義,說明內容中所描述的特定形狀以及結構特徵或技術用語,同樣應被理解為包括特定結構或技術用語所能達成的功能的等同替換結構或技術用語。
本創作揭露一種窗簾,其可設置於建築物開口,諸如窗、門、拱門及類似物等,用於供使用者開啟或遮蔽建築物開口。窗簾包含有支架、捲管、簾體、動力系統及定位系統。支架固設於建築物開口附近的框架或壁面,用於承載捲管、簾體、動力系統及定位系統的重量。捲管可轉動地連接於支架,且大致呈空心圓柱狀,捲管內部用於容置動力系統及定位系統。簾體的一端連接於捲管的外周面,當捲管轉動時,簾體可向上捲收於捲管或自捲管向下展開。動力系統至少提供捲管將簾體向上捲收的動力。當捲管停止轉動時,定位系統提供適當的靜摩擦力給捲管,所述的靜摩擦力的最大值會隨簾體展開的程度不同而改變。藉此,使用者可依照需求調整簾體的遮蔽程度,並於調整完後,透 過定位系統的靜摩擦力、動力系統的動力及自捲管展開的簾體的重力所達成的力平衡,讓簾體可確實地定位於調整後的狀態。
請參閱圖1至圖11。其中,圖1及圖2分別揭示本創作的窗簾的第一實施例於完全收合及完全展開的示意圖,圖3至圖11則揭示窗簾1的各個元件的結構及配置關係。本實施例的窗簾1包含有支架10、11、捲管12、簾體20、動力系統30及定位系統40。如圖1至圖4所示,支架10、11對稱地分別固定於窗框或建築物開口附近牆面上,捲管12設置於支架10、11之間。此捲管12概呈空心管狀,其兩端各別設有塞件14、15,捲管12藉由此二塞件14、15連接於支架10、11,且捲管12可相對支架10、11轉動。如圖3及圖4所示,動力系統30及定位系統40設置於捲管12內部,此動力系統30包含有軸柱31、帶動件32及動力彈簧34,軸柱31一端連接於塞件14,且軸柱31不可相對塞件14及支架10移動及轉動。帶動件32及動力彈簧34套設在軸柱31外,且動力彈簧34位於塞件14及帶動件32之間。其中帶動件32的外輪廓與捲管12的內壁輪廓相符,使帶動件32可隨著捲管12的轉動而跟著轉動,動力彈簧34的一端連接於帶動件32,而可跟著帶動件32轉動,動力彈簧34的另一端則固定地連接於軸柱31靠近塞件14的位置,而不跟著帶動件32轉動。簾體20的一端連接於捲管12,簾體20的另一端連接下梁22。當使用者下拉下梁22時,簾體20可自捲管12展開而帶動捲管12轉動,且同時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在捲管12轉動的過程中蓄積能量。相反地,當使用者上推下梁22時,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會釋出能量,以驅動捲管12轉動並捲收簾體20。
再請參閱圖3至圖8,定位系統40包含有軸桿50、移動組件70及彈性件80。此軸桿50包含有桿體52、螺紋段54、第一擋止部56、第二擋止部58及 止轉部60(如圖5及圖6所示),桿體52呈長桿狀,其一端連接軸柱31,使桿體52無法相對支架10及塞件14轉動,螺紋段54位於第一擋止部56及第二擋止部58之間,並由螺旋環繞於桿體52外周面的螺紋所構成。在此定義由第二擋止部58朝向第一擋止部56、且平行於桿體52的軸心L的延伸方向為第一方向D1,而由第一擋止部56朝向第二擋止部58、且平行於桿體52的軸心L的延伸方向定義為第二方向D2。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擋止部56是可拆卸地設於桿體52上的擋塊,第二擋止部58則是與桿體52一體成形的凸緣。於其他的實施例,第一擋止部56與第二擋止部58可以採用適當的方式連接桿體52,第一擋止部56與第二擋止部58須大於桿體52的桿徑、且不能相對桿體52移動。止轉部60設置於桿體52上,並通過至少部分的螺紋段54。於本實施例中,止轉部60以在桿體52上對稱延伸的二長槽表示,此二長槽自桿體52的外周面朝向軸心L凹陷,且於螺紋段54平行軸心L地延伸一預定長度,使螺紋段54與止轉部60重疊的區域的桿體52截面呈具有缺口的環形(如圖8所示)。
移動組件70包含有可動件72及承接件74(如圖7所示)。可動件72大致呈環型體,並具有導溝722及內齒部724。請一併參閱圖4、圖5及圖8,此可動件72套設於軸桿50的螺紋段54外,導溝722形成於可動件72的外輪廓,其與捲管12內壁的導塊122相對應,使捲管12可帶動可動件72同步轉動。內齒部724形成於可動件72鄰近螺紋段54的壁面,並與螺紋段54的螺紋相互嚙合,使可動件72轉動的同時可以沿螺紋段54移動。承接件74鄰靠可動件72,此承接件74包含有一本體742、一貫孔744及二凸肋746,本體742大致呈圓盤狀,貫孔744貫穿本體742的兩端面,凸肋746由本體742朝貫孔744中心的方向凸起所構成,當承接 件74套設於軸桿50時,二凸肋746會插設於止轉部60的二長槽,使承接件74不能相對於軸桿50轉動。
彈性件80具有受力變形且可回復的特性,其套設於軸桿50的桿體52外,並位於軸桿50的第一擋止部56及承接件74之間,且彈性件80的一端頂抵於第一擋止部56,另一端頂抵於承接件74,使承接件74夾於可動件72與彈性件80之間。當捲管12轉動時,會帶動可動件72相對軸桿50轉動,且隨著捲管12朝向不同方向轉動,可動件72於轉動的同時會沿著螺紋段54朝向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移動。當可動件72朝向第一方向D1移動時,承接件74被可動件72帶動而朝第一方向D1移動,並逐漸靠近第一擋止部56,當可動件72朝向第二方向移動時,藉由彈性件80的推頂,使承接件74可隨著可動件72朝向第二方向D2移動,並逐漸靠近第二擋止部58。在承接件74移動的過程中,相互嵌卡的凸肋746及止轉部60,使承接件74只能沿軸桿50移動而無法相對軸桿50轉動。因此當承接件74隨可動件72的移動而改變其在軸桿50上的位置時,不會造成彈性件80扭轉變形,而只會沿軸心L方向改變彈性件80被壓縮的形變量。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可動件72帶著承接件74移動到最靠近第二擋止部58的位置時,即圖9所示狀態,彈性件80依然處於被壓縮的狀態而持續產生回復力,使彈性件80始終對承接件74及可動件72施予一朝向第二方向D2的作用力。前述的止轉部60的長槽及凸肋746的數量、位置及形狀並不以此實施例為限,只要在止轉部60與凸肋746的相配合下,得以使承接件74受限制而無法相對軸桿50轉動,但可相對軸桿50移動即可。
藉此配置,可動件72的內齒部724與螺紋段54的螺紋之間始終保持接觸而具有一第一摩擦力,而可轉動的可動件72與無法轉動的承接件74的接 觸面則會產生一第二摩擦力。前述的止轉部60在螺紋段54所延伸的預定長度,則可視設計上的需求而定,例如以簾體20在展收過程中需要有彈性件80被壓縮後提供給移動組件70作用力的行程而定,並將此簾體20的行程對應的轉換為承接件74在螺紋段54上的行程,以決定止轉部60需要通過螺紋段54的長度而定為預定長度。此外本實施例的彈性件80是選用金屬製成的壓縮彈簧,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彈性件80也可選用諸如盤形彈簧、錐形彈簧、片狀彈簧等其他類型的彈簧結構,或者其他可被壓縮並回復的物件,其材料也可選用橡膠、塑膠或合成樹脂等材質。
在本實施例中,定義簾體20捲收於捲管12時為初始狀態,即簾體20呈現如圖1所示的狀態,此時移動組件70的位置是鄰接於第二擋止部58,其配置及狀態如圖3及圖9所示。當下梁22開始被向下拉動,而使簾體20自捲管12展開並同時帶動捲管12朝一方向轉動時,捲管12的轉動會帶動動力系統30的帶動件32及定位系統40的可動件72轉動,帶動件32的轉動會使動力彈簧34在簾體20展開的過程中蓄積能量,而可動件72的轉動則使得可動件72自身及承接件74朝第一方向D1移動,移動組件70的移動行程如圖9至圖11所示,最終簾體20完全展開如圖2所示狀態時,移動組件70也移動至螺紋段54最靠近第一擋止部56的位置,即圖11所示狀態。
在前述簾體20的展開過程中,捲管12的轉動帶動移動組件70逐漸往第一擋止部56靠近,使彈性件80被壓縮的形變量會逐漸增加,彈性件80施予承接件74的作用力(彈性回復力)也逐漸增加,亦即移動組件70與第一擋止部56之間的距離,相比於彈性件80施予承接件74的作用力的大小呈負相關,距離越近,作用力就越大。但彈性件80被壓縮的形變量相比於彈性件80施予承接件74的作 用力的大小則呈正相關,形變量越大,作用力越大。此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會形成為移動組件70的內齒部724與螺紋段54的螺紋之間的第一摩擦力的正向力,及形成為可動件72與承接件74之間的第二摩擦力的正向力。當使用者於任一位置停止下拉下梁22時,增加的作用力使得可動件72與軸桿50的螺紋段54之間的正向力、及可動件72與承接件74之間的正向力增加,進而使得可動件72與螺紋段54之間的第一摩擦力、及可動件72與承接件74之間的第二摩擦力增加。而此時的第一摩擦力為可動件72與螺紋段54之間的第一靜摩擦力,而移動組件70的內齒部724與螺紋段54的螺紋之間的正向力的增加,使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增加。第二摩擦力則為可動件72與承接件74之間的第二靜摩擦力,而可動件72與承接件74之間的正向力增加,使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增加。亦即彈性件80施予承接件74的作用力的大小相比於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和相比於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均呈正相關。且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與已經展開的簾體20及下梁22的重力所構成驅轉捲管12的力的差值,將小於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及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的總和,使下梁22可停留在結束操作的位置。
相反地,當使用者上推下梁22時,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將釋出並協助捲管12朝另一方向轉動以捲收簾體20,同時帶動可動件72轉動並朝第二方向D2移動,而承接件74也會因彈性件80所施予的作用力而朝第二方向D2移動。隨著移動組件70逐漸往第二擋止部58靠近,彈性件80被壓縮的形變量減少,彈性件80施予移動組件70的作用力也會變小。當使用者於任一位置停止上推下梁22時,變小的作用力使得可動件72與軸桿50的螺紋段54之間的正向力、及可動件72與承接件74之間的正向力減少,進而使得可動件72與螺紋段54之間的第一 摩擦力變小,及可動件72與承接件74之間的第二摩擦力變小,而此時的第一摩擦力為可動件72與螺紋段54之間的第一靜摩擦力,第二摩擦力則為可動件72與承接件74之間的第二靜摩擦力。正向力的減少,使得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及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同樣減少,但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因釋出而減少,已經展開的簾體20重量也因被捲收而減少,使得二者的差值同樣減少。因此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及已經展開的簾體20及下梁22的重力所構成驅轉捲管12的力的差值,仍小於第一靜摩擦力最大值及第二靜摩擦力最大值的總和,使下梁22可停留在結束操作的位置。
透過上述定位系統40,可以使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及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對應展開的簾體20越多而越大,而可克服展開的簾體20重力及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所產生的力量的差值,進而使下梁22於任何位置都可確實定位,不會隨簾體20重力而下移、或隨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34而上移。
再請參閱圖12至圖17,為本創作的窗簾的第二實施例,其結構配置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
圖12中,本實施例的窗簾1A包含有:支架10、11、捲管12、簾體20、動力系統30及定位系統40A。整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結構配置與第一實施例類似,支架10、11對稱地固設於窗框或牆面,捲管12位於支架10、11之間,其兩端以可轉動的方式分別連接於支架10、11,且捲管12內部容設有動力系統30及定位系統40A。簾體20的一端連接於捲管12,簾體20的另一端連接一下梁22供使用者握持使用。動力系統30包含有帶動件32及動力彈簧34,帶動件32可隨著捲管12的轉動而轉動,動力彈簧34的一端固設於帶動件32,而可跟著帶動件32轉動,動力彈簧34的另一端以不可相對支架10轉動及移動的方式連接於支架 10,而不跟著帶動件32轉動。藉此,當使用者下拉下梁22時,簾體20會自捲管12展開,且同時讓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蓄積能量。而當使用者上推下梁22時,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會釋出能量,以協助捲管12捲收簾體20。
一併參閱圖13至圖15,本實施例的定位系統40A包含有軸桿50A、移動組件70A及彈性件80A。軸桿50A包含有桿體52A、螺紋段54A、第一擋止部56A、第二擋止部58A及止轉部60A(如圖13所示),桿體52A的一端固定地連接於動力系統30而不可移動及轉動。軸桿50A的螺紋段54A位於第一擋止部56A及第二擋止部58A之間,並由螺旋環繞桿體52A外周面的螺紋所構成。在此定義由第二擋止部58A朝向第一擋止部56A、且平行軸桿50A的軸心L的延伸方向為第一方向D1,而由第一擋止部56A朝向第二擋止部58A、且平行軸桿50A的軸心L的延伸方向定義為第二方向D2。止轉部60A以在桿體52A上對稱延伸的二切面表示,此二切面以平行於軸心L的方向於螺紋段54A延伸一預定長度,而分別切過螺紋段54A上的部分螺紋,使螺紋段54A與止轉部60A重疊的區域的桿體52A截面呈非完整的圓型,而具有二直線段(如圖15所示)。
移動組件70A包含有可動件72A及承接件74A。可動件72A套設於軸桿50A的螺紋段54A外,可動件72A的外輪廓具有導溝722A與捲管12的內壁面的輪廓相符,且可動件72A還包含有內齒部724A與軸桿50A的螺紋段54A的螺紋相互嚙合。當捲管12轉動時,會帶動可動件72A以軸心L為軸心相對軸桿50A轉動,且隨著捲管12的轉動方向不同,可動件72A於轉動時會沿螺紋段54而朝著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移動。
承接件74A包含有一本體742A及一貫穿該本體742A兩端的貫孔744A,貫孔744A的形狀與螺紋段54A具有止轉部60A的區域的橫截面形狀相配 合,且二者都是具有直線段的非圓形輪廓,使承接件74A不能相對於具有止轉部60A的軸桿50A轉動。前述的切面的數量、位置及形狀並不以此實施例為限,只要最終在貫孔744A的形狀與止轉部60A處的橫截面的形狀相配合下,得以使承接件74A受限制而無法相對軸桿50A轉動即可。換言之,切面的數量至少有一個即可,且切面不限制為單一平面所構成,還可以是連續的多個平面所構成。
彈性件80A具有受力變形且可回復的特性,其套設於軸桿50A的桿體52A外,並位於第一擋止部56A及承接件74A之間(如圖12、圖16及圖17所示)。彈性件80A的一端頂抵於第一擋止部56A,另一端頂抵於承接件74A,以將承接件74A夾於彈性件80A及可動件72A之間。當捲管12朝一方向轉動時,承接件74A可被可動件72A帶動朝向第一方向D1移動,而逐漸靠近第一擋止部56A,當捲管12朝另一方向轉動時,彈性件80A推頂承接件74A,使承接件74A可隨著可動件72A朝向第二方向D2移動,而逐漸靠近第二擋止部58A。承接件74A在移動的過程中,受限於止轉部60A而無法相對軸桿50A轉動,因此當承接件74A隨可動件72A的移動而改變其在軸桿50A上的位置時,不會造成彈性件80A扭轉變形,而只會沿軸心L方向改變彈性件80A被壓縮的形變量。此外,在可動件72A帶著承接件74A移動到最靠近第二擋止部58A的位置時,彈性件80A依然處於被壓縮的狀態而持續產生彈性回復力,使彈性件80A始終對承接件74A施予一朝向第二方向D2的作用力,且隨著承接件74A與第一擋止部56A之間的間距越小,彈性件80A施予承接件74A的作用力越大,亦即間距相比於作用力呈負相關。藉此配置,可動件72A的內齒部724A與螺紋段54A的螺紋之間始終保持接觸而具有一第一摩擦力,而可轉動的可動件72A與無法轉動的承接件74A的接觸面則會產生一第二摩擦力。
請參閱圖16,在本實施例中,定義簾體20捲收於捲管12時為初始狀態,此時移動組件70A的位置是鄰接於第二擋止部58A。當簾體20開始自捲管12展開並同時帶動捲管12朝一方向轉動時,捲管12的轉動會帶動動力系統30的帶動件32及定位系統40A的可動件72A的轉動,帶動件32的轉動會使動力彈簧34在簾體20展開的過程中蓄積能量,而可動件72A的轉動則使得可動件72A自身及承接件74A朝第一方向D1移動,最終移動至螺紋段54A最靠近第一擋止部56A的位置,如圖17所示。
在前述簾體20的展開過程中,隨著移動組件70A朝第一方向D1逐漸往第一擋止部56A靠近,彈性件80A被壓縮的形變量會逐漸增加,使得彈性件80A施予承接件74A的作用力逐漸增加,亦即形變量相比於作用力呈正相關。此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會形成為移動組件70A的內齒部724A與螺紋段54A的螺紋之間的第一摩擦力的正向力,及形成為該可動件72A與該承接件74A之間的第二摩擦力的正向力。當使用者於任一位置停止操作簾體20時,增加的作用力會使得可動件72A與軸桿50A的螺紋段54A之間的正向力,及可動件72A與承接件74A之間的正向力增加,進而使得第一摩擦力及第二摩擦力增加,此時的第一摩擦力為可動件72A與螺紋段54A之間的第一靜摩擦力,而移動組件70A的內齒部724A與螺紋段54A的螺紋之間的正向力的增加,使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增加。第二摩擦力則為可動件72A與承接件74A之間的第二靜摩擦力,而可動件72A與承接件74A之間的正向力增加,使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增加。亦即作用力的大小相比於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和相比於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均呈正相關。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及已經展開的簾體20驅轉捲管12的 力的差值,小於第一靜摩擦力最大值及第二靜摩擦力最大值的總和,使簾體20可停留在結束操作時的狀態。
相反地,當簾體20捲收時,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將驅動捲管12朝另一方向轉動,捲管12的轉動會帶動可動件72A轉動並朝第二方向D2移動,而承接件74A也會因彈性件80A的推頂而隨著可動件72A朝第二方向D2移動。隨著移動組件70A逐漸往第二擋止部58A靠近,彈性件80A被壓縮的形變量減少,施予移動組件70A的作用力也會變小。當使用者於任一位置停止操作簾體20時,變小的作用力使得可動件72A與軸桿50A的螺紋段54A之間的正向力、及可動件72A與承接件74A之間的正向力減少,進而使得可動件72A與軸桿50A之間的第一摩擦力變小、及可動件72A與承接件74A之間的第二摩擦力變小,此時的第一摩擦力為可動件72A與螺紋段54A之間的第一靜摩擦力,第二摩擦力則為可動件72A與承接件74A之間的第二靜摩擦力。正向力的減少,使得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及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同樣減少,但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因釋出而減少,已經展開的簾體20重量也因被捲收而減少,使得二者的差值同樣減少。因此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及已經展開的簾體20驅轉捲管12的力的差值,仍小於第一靜摩擦力最大值及第二靜摩擦力最大值的總和,使簾體20可停留在結束操作時的狀態。
再請參閱圖18至圖24,是為本創作的窗簾的第三實施例,其結構配置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
圖18中,本實施例的窗簾1B包含有:支架10、11、捲管12、簾體20、動力系統30及定位系統40B。本實施例的結構配置與第一實施例類似。支架10、11對稱地固設於窗框或牆面,捲管12位於支架10、11之間,其兩端以可 轉動的方式分別連接於支架10、11,且捲管12內部容設有動力系統30及定位系統40B。簾體20的一端連接於捲管12,簾體20的另一端連接一下梁22供使用者握持使用。動力系統30包含有帶動件32及動力彈簧34,帶動件32可隨著捲管12的轉動而轉動,動力彈簧34的一端固設於帶動件32,而可跟著帶動件32轉動,動力彈簧34的另一端以不可相對支架10轉動及移動的方式連接於支架10,而不跟著帶動件32轉動。藉此,當使用者下拉下梁22時,簾體20會自捲管12展開,且同時讓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蓄積能量。而當使用者上推下梁22時,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會釋出能量,以協助捲管12捲收簾體20。
一併參閱圖19至圖22,本實施例的定位系統40B包含有軸桿50B、移動組件70B及彈性件80B。軸桿50B包含有桿體52B、螺紋段54B、第一擋止部56B、第二擋止部58B及止轉部60B(如圖19所示),且桿體52B的一端固定地連接於動力系統30而不可移動及轉動。軸桿50B的螺紋段54B位於第一擋止部56B及第二擋止部58B之間,並由螺旋環繞桿體52B外周面的螺紋所構成。在此定義由第二擋止部58B朝向第一擋止部56B、且平行軸桿50B的軸心L的延伸方向為第一方向D1,而由第一擋止部56B朝向第二擋止部58B、且平行軸桿50B的軸心L的延伸方向定義為第二方向D2。桿體52B為一中空長桿狀,其一端連接於第一擋止部56B,桿體52B內部空間與第一擋止部56B共同界定出一容置槽53B,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擋止部56B是為一擋壁。止轉部60B以在桿體52B上對稱延伸的二長孔表示,此二長孔分別連通桿體52B的外周面及容置槽53B,且以平行於軸心L的方向於螺紋段54B延伸一預定長度,使螺紋段54B與止轉部60B重疊區域的桿體52B截面呈具有缺口的環形(如圖21所示)。
移動組件70B包含有可動件72B及承接件74B。可動件72B套設於軸桿50B的螺紋段54B外,可動件72B的外輪廓具有導溝722B與捲管12的內壁面的輪廓相符,且可動件72B還包含有內齒部724B與軸桿50B的螺紋段54B的螺紋相互嚙合。當捲管12轉動時,會帶動可動件72B以軸心L為軸心相對軸桿50B轉動,且隨著捲管12的轉動方向不同,可動件72B於轉動時會沿著螺紋段54B而朝著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移動。
承接件74B包含有一本體742B及二限位桿744B,本體742B大致呈圓盤狀且容設於容置槽53B內,限位桿744B的形狀與軸桿50B的止轉部60B的長孔相配合,限位桿744B的第一端連接於本體742B,第二端則通過止轉部60B的長孔而凸伸於桿體52B外,藉此使承接件74B不能相對於具有止轉部60B的軸桿50B轉動,同時承接件74B通過限位桿744B凸伸於桿體52B外的部分與可動件72B相連接。前述的限位桿744B及止轉部60B的長孔的數量、位置及形狀並不以此實施例為限,只要在限位桿744B與止轉部60B的長孔相配合下,得以使承接件74B受限制而無法相對於軸桿50B轉動即可。換言之,限位桿及長孔的數量至少有一個即可。
彈性件80B具有受力變形且可回復的特性,其設置於軸桿50B的容置槽53B內,並位於第一擋止部56B及承接件74B之間(如圖22所示)。彈性件80B的一端頂抵於第一擋止部56B,另一端頂抵於承接件74B,以將承接件74B夾於彈性件80B及可動件72B之間。當捲管12朝一方向轉動時,承接件74B可被可動件72B帶動朝向第一方向D1移動,而逐漸靠近第一擋止部56B,當捲管12朝另一方向轉動時,彈性件80B推頂承接件74B,使承接件74B可隨著可動件72B朝向第二方向D2移動,而逐漸靠近第二擋止部58B。承接件74B在移動的過程中,受限 於止轉部60B而無法相對軸桿50B轉動,因此當承接件74B隨可動件72B的移動而改變其在軸桿50B上的位置時,不會造成彈性件80B扭轉變形,而只會沿軸心L方向改變彈性件80B被壓縮的形變量。此外,在可動件72B帶著承接件74B移動到最靠近第二擋止部58B的位置時,彈性件80B依然處於被壓縮的狀態而持續產生彈性回復力,使彈性件80B始終對承接件74B施予一朝向第二方向D2的作用力,且隨著承接件74B與第一擋止部56B之間的間距越小,彈性件80B施予承接件74B的作用力越大,亦即間距相比於作用力呈負相關。藉此配置,可動件72B的內齒部724B與螺紋段54B的螺紋之間始終保持接觸而具有一第一摩擦力,而可轉動的可動件72B與無法轉動的承接件74B的限位桿744B的接觸面則會產生一第二摩擦力。
請參閱圖23,在本實施例中,定義簾體20捲收於捲管12時為初始狀態,此時移動組件70B的位置是鄰接於第二擋止部58B。當簾體20開始自捲管12展開並同時帶動捲管12朝一方向轉動時,捲管12的轉動會帶動動力系統30的帶動件32及定位系統40B的可動件72B的轉動,帶動件32的轉動會使動力彈簧34在簾體20展開的過程中蓄積能量,而可動件72B的轉動則使得可動件72B自身及承接件74B朝第一方向D1移動,最終移動至螺紋段54B最靠近第一擋止部56B的位置,如圖24所示。
在前述簾體20的展開過程中,隨著移動組件70B朝第一方向D1逐漸往第一擋止部56B靠近,彈性件80B被壓縮的形變量會逐漸增加,使得彈性件80B施予承接件74B的作用力逐漸增加,亦即形變量相比於作用力呈正相關。此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會形成為移動組件70B的內齒部724B與螺紋段54B的螺紋之間的第一摩擦力的正向力,及形成為該可動件72B與該承接件74B的限 位桿744B之間的第二摩擦力的正向力。當使用者於任一位置停止操作簾體20時,增加的作用力會使得可動件72B與軸桿50B的螺紋段54B之間的正向力,及可動件72B與承接件74B的限位桿744B之間的正向力增加,進而使得第一摩擦力及第二摩擦力增加,此時的第一摩擦力為可動件72B與螺紋段54B之間的第一靜摩擦力,而移動組件70B的內齒部724B與螺紋段54B的螺紋之間的正向力的增加,使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增加。第二摩擦力則為可動件72B與承接件74B的限位桿744B之間的第二靜摩擦力,而可動件72B與軸桿50B的螺紋段54B之間的正向力增加,使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增加。亦即作用力的大小相比於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和相比於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均呈正相關。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及已經展開的簾體20驅轉捲管12的力的差值,小於第一靜摩擦力最大值及第二靜摩擦力最大值的總和,使簾體20可停留在結束操作時的狀態。
相反地,當簾體20捲收時,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將驅動捲管12朝另一方向轉動,捲管12的轉動會帶動可動件72B轉動並朝第二方向D2移動,而承接件74B也會因彈性件80B的推頂而隨著可動件72B朝第二方向D2移動。隨著移動組件70B逐漸往第二擋止部58B靠近,彈性件80B被壓縮的形變量減少,施予移動組件70B的作用力也會變小。當使用者於任一位置停止操作簾體20時,變小的作用力使得可動件72B與軸桿50B的螺紋段54B之間的正向力、及可動件72B與承接件74B的限位桿744B之間的正向力減少,進而使得可動件72B與軸桿50B之間的第一摩擦力變小、及可動件72B與承接件74B的限位桿744B之間的第二摩擦力變小,此時的第一摩擦力為可動件72B與螺紋段54B之間的第一靜摩擦力,第二摩擦力則為可動件72B與承接件74B的限位桿744B之間的第二靜摩擦力。正 向力的減少,使得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及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同樣減少,但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因釋出而減少,已經展開的簾體20重量也因被捲收而減少,使得二者的差值同樣減少。因此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及已經展開的簾體20驅轉捲管12的力的差值,仍小於第一靜摩擦力最大值及第二靜摩擦力最大值的總和,使簾體20可停留在結束操作時的狀態。
本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及第二實施例而言,透過將彈性件80B容設於軸桿50B的容置槽53B內的方式,除了能減少彈性件80B被其他元件或異物勾卡而發生損壞的情況外,還能透過容置槽53B的槽壁來避免彈性件80B過份變形而失效的風險。因而能有效提升彈性件80B的使用壽命。
再請參閱圖25至圖30,是為本創作的窗簾的第四實施例,其結構配置大致與前述實施例相同。
圖25中,本實施例的窗簾1C包含有:支架10、11、捲管12、簾體20、動力系統30及定位系統40C。本實施例的結構配置與第一實施例類似。支架10、11對稱地固設於窗框或牆面,捲管12位於支架10、11之間,其兩端以可轉動的方式分別連接於支架10、11,且捲管12內部容設有動力系統30及定位系統40C。簾體20的一端連接於捲管12,簾體20的另一端連接一下梁22供使用者握持使用。動力系統30包含有帶動件32及動力彈簧34,帶動件32可隨著捲管12的轉動而轉動,動力彈簧34的一端固設於帶動件32,而可跟著帶動件32轉動,動力彈簧34的另一端以不可相對支架10轉動及移動的方式連接於支架10,而不跟著帶動件32轉動。藉此,當使用者下拉下梁22時,簾體20會自捲管12展開,且同時讓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蓄積能量。而當使用者上推下梁22時,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會釋出能量,以協助捲管12捲收簾體20。
一併參閱圖26至圖30,本實施例的定位系統40C包含有軸桿50C、移動組件70C及彈性件80C。軸桿50C包含有桿體52C、螺紋段54C、第一擋止部56C及第二擋止部58C(如圖26所示),且桿體52C的一端固定地連接於動力系統30而不可移動及轉動。軸桿50C的螺紋段54C位於第一擋止部56C及第二擋止部58C之間,並由螺旋環繞桿體52C外周面的螺紋所構成。在此定義由第二擋止部58C朝向第一擋止部56C、且平行軸桿50C的軸心L的延伸方向為第一方向D1,而由第一擋止部56C朝向第二擋止部58C、且平行軸桿50C的軸心L的延伸方向定義為第二方向D2。
移動組件70C包含有可動件72C及承接件74C。可動件72C套設於軸桿50C的螺紋段54C外,可動件72C的外輪廓具有導溝722C與捲管12的內壁面的輪廓相符,且可動件72C還包含有內齒部724C與軸桿50C的螺紋段54C的螺紋相互嚙合。當捲管12轉動時,會帶動可動件72C以軸心L為軸心相對軸桿50C轉動,且隨著捲管12的轉動方向不同,可動件72C於轉動時會沿著螺紋段54C而朝著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移動。於本實施例中,承接件74C是為一軸承,其包含有第一承接座742C、第二承接座744C及滾動件746C,滾動件746C設置於第一承接座742C及第二承接座744C之間,使第一承接座742C能以軸心L為軸心相對於第二承接座744C自由轉動。承接件74C的第一承接座742C連接於彈性件80C,第二承接座744C連接於可動件72C。
彈性件80C具有受力變形且可回復的特性,其套設於軸桿50C的桿體52C外,並位於第一擋止部56C及承接件74C之間,彈性件80C的一端頂抵於第一擋止部56C,另一端頂抵於承接件74C的第一承接座742C,以將承接件74C夾於彈性件80C及可動件72C之間。當捲管12朝一方向轉動時,承接件74C可被 可動件72C帶動朝向第一方向D1移動,而逐漸靠近第一擋止部56C,當捲管12朝另一方向轉動時,彈性件80C推頂承接件74C,使承接件74C可隨著可動件72C朝向第二方向D2移動,而逐漸靠近第二擋止部58C。由於以軸承表示的承接件74C,其第二承接座744C藉由滾動件746C而可相對第一承接座742C自由地轉動,使鄰接第二承接座744C的可動件72C的轉動僅會帶動第二承接座744C轉動,但第二承接座744C的轉動不會帶動第一承接座742C轉動,因此桿體52C及其上螺紋段54C的輪廓不需具有特殊的形狀,如圖28所示其截面為完整的環形,即可在承接件74C隨可動件72C的移動而改變其在軸桿50C上的位置時,不會造成彈性件80C扭轉變形,而只會沿軸心L方向改變彈性件80C被壓縮的形變量。此外,在可動件72C帶著承接件74C移動到最靠近第二擋止部58C的位置時,彈性件80C依然處於被壓縮的狀態而持續產生彈性回復力,使彈性件80C始終對承接件74C施予一朝向第二方向D2的作用力,且隨著承接件74C與第一擋止部56C之間的間距越小,彈性件80C施予承接件74C的作用力越大,亦即間距相比於作用力呈負相關。藉此配置,可動件72C的內齒部724C與螺紋段54C的螺紋之間始終保持接觸而具有一第一摩擦力。
請參閱圖29,在本實施例中,定義簾體20捲收於捲管12時為初始狀態,此時移動組件70C的位置是鄰接於第二擋止部58C。當簾體20開始自捲管12展開並同時帶動捲管12朝一方向轉動時,捲管12的轉動會帶動動力系統30的帶動件32及定位系統40C的可動件72C的轉動,帶動件32的轉動會使動力彈簧34在簾體20展開的過程中蓄積能量,而可動件72C的轉動則使得可動件72C自身及承接件74C朝第一方向D1移動,最終移動至螺紋段54C最靠近第一擋止部56C的位置,如圖30所示。
在前述簾體20的展開過程中,隨著移動組件70C朝第一方向D1逐漸往第一擋止部56C靠近,彈性件80C被壓縮的形變量會逐漸增加,使得彈性件80C施予承接件74C的作用力逐漸增加,亦即形變量相比於作用力呈正相關。此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會形成為移動組件70C的內齒部724C與螺紋段54C的螺紋之間的第一摩擦力的正向力。當使用者於任一位置停止操作簾體20時,增加的作用力會使得可動件72C與軸桿50C的螺紋段54C之間的正向力增加,進而使得第一摩擦力增加,此時的第一摩擦力為可動件72C與螺紋段54C之間的第一靜摩擦力,而移動組件70C的內齒部724C與螺紋段54C的螺紋之間的正向力的增加,使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亦增加,亦即作用力的大小相比於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呈正相關。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及已經展開的簾體20驅轉捲管12的力的差值,小於第一靜摩擦力最大值,使簾體20可停留在結束操作時的狀態。
相反地,當簾體20捲收時,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將驅動捲管12朝另一方向轉動,捲管12的轉動會帶動可動件72C轉動並朝第二方向D2移動,而承接件74C也會因彈性件80C的推頂而隨著可動件72C朝第二方向D2移動。隨著移動組件70C逐漸往第二擋止部58C靠近,彈性件80C被壓縮的形變量減少,施予移動組件70C的作用力也會變小。當使用者於任一位置停止操作簾體20時,變小的作用力使得可動件72C與軸桿50C的螺紋段54C之間的正向力減少,進而使得可動件72C與軸桿50C之間的第一摩擦力變小,此時第一摩擦力為可動件72C與螺紋段54C之間的第一靜摩擦力。正向力的減少,使得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同樣減少,但動力系統30的動力彈簧34的回復力因釋出而減少,已經展開的簾體20重量也因被捲收而減少,使得二者的差值同樣減少。因此動力系統30的動 力彈簧34的回復力、及已經展開的簾體20驅轉捲管12的力的差值,仍小於第一靜摩擦力最大值,使簾體20可停留在結束操作時的狀態。
本創作於前述實施例中所披露的構成元件、各元件間的連接關係、及所能達成的功效等僅為舉例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的專利範圍,舉凡未超脫本創作精神所作的簡易結構潤飾或變化,或與其他等效元件的更替,仍應屬於本創作權利要求書涵蓋的範疇。
10、11:支架
12:捲管
122:導塊
14、15:塞件
30:動力系統
31:軸柱
32:帶動件
34:動力彈簧
40:定位系統
50:軸桿
52:桿體
54:螺紋段
56:第一擋止部
58:第二擋止部
60:止轉部
70:移動組件
72:可動件
74:承接件
80:彈性件

Claims (9)

  1. 一種窗簾,包含有一支架;一捲管,可轉動地連接於該支架;一簾體,一端連接於該捲管,該簾體可自該捲管展開或捲收於該捲管;一軸桿,設置於該捲管內,該軸桿具有一桿體、一螺紋段及一第一擋止部,該螺紋段具有螺紋布設於該桿體的至少部分外壁上,該桿體的一端固定地連接該支架,使該軸桿不可相對該支架轉動;一移動組件,設置於該軸桿,該移動組件包含有一內齒部與該螺紋段的螺紋相互嚙合,且該移動組件可受該捲管的轉動所帶動,而沿著該軸桿的該螺紋段移動,當該簾體展開並帶動該捲管轉動時,該捲管帶動該移動組件朝向靠近該第一擋止部的方向移動,當該捲管轉動並捲收該簾體時,該捲管帶動該移動組件朝向遠離該第一擋止部的方向移動;以及一彈性件,一端抵接該第一擋止部,另一端抵接該移動組件,該彈性件被壓縮而對該移動組件施加一作用力,該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形成為該移動組件與該螺紋段的螺紋之間的一第一摩擦力的正向力;當該捲管停止轉動,該移動組件呈靜止不動,該第一摩擦力構成靜止的該移動組件與該螺紋段的螺紋之間的一第一靜摩擦力;該移動組件與該第一擋止部的距離與該作用力的大小呈負相關,且該作用力的大小與該第一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呈正相關。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窗簾,其中,該移動組件包含有一可動件及一承接件,該可動件套設於該軸桿,且該可動件的外部輪廓對應於該捲管的內部輪廓而可隨該捲管轉動,該內齒部位於該可動件的內壁並嚙接於該軸桿的該螺紋段,使該可動件於轉動的同時沿該螺紋段移動;該彈性件的一端抵接於該承接件,以將該承接件頂推並鄰接於該可動件;當該捲管轉動時,該承接件隨該可動件的移動而移動,該承接件的移動改變該彈性件被壓縮的形變量,且該彈性件被壓縮的形變量與該作用力的大小呈正相關。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窗簾,其中,該軸桿包含有一設置於該桿體的止轉部,該止轉部平行該桿體軸心的方向,且至少部分的該止轉部重疊於該螺紋段。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窗簾,其中,該彈性件套設於該桿體的外周面,該止轉部由在該桿體及所重疊的該螺紋段的外壁凹陷的一長槽所構成;該承接件包含有一本體、一凸肋及一貫孔,該貫孔貫穿該本體的兩端面,該軸桿穿過該貫孔,該凸肋自該本體向該軸桿凸伸並插設於該止轉部,以限制該承接件相對該軸桿轉動;該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形成為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之間的一第二摩擦力的正向力;當該移動組件呈靜止不動時,該第二摩擦力構成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之間的一第二靜摩擦力,且該作用力的大小與該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呈正相關。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窗簾,其中,該彈性件套設於該桿體的外周面,該止轉部由至少一切面所構成,且將該螺紋段中與該至少一切面重疊部分 的螺紋被該至少一切面切削成至少一平面,使該螺紋段具有該止轉部之處的橫截面呈非圓形;該承接件包含有一本體及一貫穿該本體兩端的貫孔,該軸桿穿過該貫孔,且該貫孔的形狀與該螺紋段具有該止轉部之處的橫截面相配合,以限制該承接件相對該軸桿轉動;該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形成為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之間的一第二摩擦力的正向力;當該移動組件呈靜止不動時,該第二摩擦力構成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之間的一第二靜摩擦力,且該作用力的大小與該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呈正相關。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窗簾,其中,該軸桿的該桿體內部形成有一容置槽,該彈性件容設於該容置槽內;該止轉部由一長孔所構成,該長孔貫穿該桿體及所重疊的該螺紋段的螺紋的外周面並連通該容置槽;該承接件包含有一本體及一限位桿,該本體容設於該容置槽內,該限位桿一端連接於該本體,該限位桿的另一端通過該止轉部而穿出該桿體,使該承接件無法相對該軸桿轉動;該限位桿鄰接於該可動件,且該彈性件的一端頂抵於該本體,該作用力的至少部分的分力,形成為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的該限位桿之間的一第二摩擦力的正向力;當該移動組件呈靜止不動時,該第二摩擦力構成該可動件與該承接件的該限位桿之間的一第二靜摩擦力,且該作用力的大小與該第二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呈正相關。
  7. 如請求項2所述的窗簾,其中,該承接件包含有一第一承接座及一第二承接座,該第一承接座連接於該彈性件,該第二承接座連接於該可動件,且該第一承接座及該第二承接座可以該桿體軸心為軸心相對地轉動。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窗簾,其中,該承接件是為一軸承。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窗簾,其中,該軸桿包含有一第二擋止部,該移動組件設置於該第二擋止部及該彈性件之間。
TW111200704U 2022-01-17 2022-01-17 窗簾 TWM6306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0704U TWM630625U (zh) 2022-01-17 2022-01-17 窗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0704U TWM630625U (zh) 2022-01-17 2022-01-17 窗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0625U true TWM630625U (zh) 2022-08-11

Family

ID=83783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0704U TWM630625U (zh) 2022-01-17 2022-01-17 窗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06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66469B2 (en) Cordless retractable roller shade for window coverings
AU2017200374B2 (en) Window covering system and displacement controlling device thereof
AU2007100132A4 (en) Folding device for cordless blind
CN105888509B (zh) 用于建筑开口的具有嵌套管的覆盖物
US8418742B2 (en) Single cord drive for covering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JP4868542B2 (ja) 建築物の遮蔽体
EP3247859B1 (en) Window shade and control system thereof
US20080153606A1 (en) Adjustable drive coupling for adjacent architectural coverings
US9523236B2 (en) Braking mechanism for a roller shade controller, control mechanism comprising same and control handle
EP3765699B1 (en) Window shade and spring drive system thereof
US20120298317A1 (en) Automatic roll-up device of a venetian blind
TWM630625U (zh) 窗簾
CN217501531U (zh) 窗帘
JP4994778B2 (ja) 日射遮蔽部材用減速装置
CN108979497B (zh) 具有底部轨条调平机构的用于建筑特征的遮盖物
US6505668B1 (en) Roller curtain with back rolling force
EP4180612A1 (en) Fabric roller device
EP2094931B1 (en) Screening device
JP7094006B2 (ja) ブレーキ機構を備えた上げ下げ式スクリーン装置
CN211647929U (zh) 快速垂降帘布的卷帘
KR20180137822A (ko) 블라인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