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8514U - 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 - Google Patents

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8514U
TWM628514U TW110215075U TW110215075U TWM628514U TW M628514 U TWM628514 U TW M628514U TW 110215075 U TW110215075 U TW 110215075U TW 110215075 U TW110215075 U TW 110215075U TW M628514 U TWM628514 U TW M62851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mandrel
ribs
seat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150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馮彬杰
粘世偉
Original Assignee
久鼎金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久鼎金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久鼎金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150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8514U/zh
Publication of TWM6285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8514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適用於電動自行車,其包含有一外殼、一馬達、一飛輪座及一扭力感測單元。外殼之二端可轉動地設於一第一心軸與一第二心軸,馬達設於外殼內且經由一減速單元連接外殼,使馬達產生的電助力經過減速後傳遞至外殼,扭力感測單元設於外殼內且具有一扭力座與一扭力感測器,扭力座固定於外殼並與一設於第一心軸之飛輪座形成單向嚙接,扭力感測器設於扭力座,用以感測扭力座受飛輪座帶動時所產生的形變。藉此,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將扭力感測器隱藏於外殼內,可有效避免外界環境的干擾,進而提升感測精度及使用壽命。

Description

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
本創作與電動自行車有關,特別是指一種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
CN 210478939 U專利案所揭露的輪鼓電機將扭力傳感器設置在殼體之端蓋與飛輪座之間,當騎乘者踩踏時會壓縮復位彈簧,霍爾傳感器同時檢測到磁鐵的相對位移,進而開啟扭力傳感器的扭力檢測工作。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當中,扭力傳感器設置在殼體外,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導致扭力傳感器的感測精度受到影響,且使用壽命普遍不長。
WO 2018/039870 A1專利案所揭露的踏力檢測裝置將傳感器設置在扭力取付座之扭力變形部,當扭力取付座之扭力變形部受踏力變形時,設置於扭力變形部之傳感器會依據形變生成電信號傳出至控制器,進而測量出踏力的大小。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當中,傳感器仍是設置於輪轂外,因此也會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導致傳感器的感測精度受到影響,且使用壽命普遍不長。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其能避免扭力感測器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進而提升感測精度及使用壽命。
為了達成上述主要目的,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包含有一外殼、一馬達、一第一心軸、一第二心軸、一減速單元、一飛輪座,以及一扭力感測單元。該馬達具有一定子與一可相對該定子轉動之轉子;該第一心軸設於該外殼之一端且允許該外殼能相對其轉動;該第二心軸設於該外殼之另一端且允許該外殼相對其轉動,此外,該第二心軸以其一端固接該馬達之定子;該減速單元設於該外殼內且具有一齒軸、一行星支架、一行星齒輪組及一環齒輪,該齒軸固設於該馬達之轉子且以同軸方式設於該第一心軸與該第二心軸之間,該行星支架固設於該馬達之定子及該第一心軸之間,該等行星齒輪組樞設於該行星支架且嚙接該齒軸,該環齒輪固設於該外殼且嚙接該行星齒輪組,使得該減速單元將該馬達所產生的電助力加以減速後再傳遞至該外殼;該飛輪座可轉動地套設於該第一心軸,用以供一飛輪進行組裝,當騎乘者踩踏時即可透過一鏈條帶動該飛輪,再由該飛輪帶動該飛輪座轉動;該扭力感測單元設於該外殼內且具有一扭力座與一扭力感測器,該扭力座具有一內環部、一外環部及多個肋部,該外環部環繞於該內環部之周圍,該等肋部彼此間隔地連接於該內環部與該外環部之間,使得相鄰二該肋部之間形成一鏤空槽,該扭力座之內環部可轉動地套設於該第一心軸且單向嚙接該飛輪座,且該扭力座之該等肋部固設於該外殼,使得該等肋部在該扭 力座被該飛輪座帶動時會產生形變,該扭力感測器設於該扭力座之其中一該肋部,用以感測該等肋部的形變量。
由上述可知,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將該扭力感測器隱藏於該外殼內,可有效避免外界環境的干擾,進而提升感測精度及使用壽命。
較佳地,各該肋部具有一內表面、一外表面及二側面,該等肋部之外表面抵接且固定於該外殼,該等肋部之該等側面正對該等鏤空槽。該扭力感測器可以選擇性地設於其中一該肋部之內表面,或者設於其中一該肋部之一該側面。
較佳地,該扭力感測器以無線傳輸方式將一扭力感測訊號傳輸至一固設於該第一心軸之第一電路板。
較佳地,本創作更包含有一轉速感測單元,該轉速感測單元具有一磁環與一轉速感測器,該磁環固設於該飛輪座內且被該第一心軸所穿設,使該磁環跟著飛輪座一起轉動,該轉速感測器設於該第一心軸之外周面且對應該磁環,使得該轉速感測器透過該磁環跟著該飛輪座轉動時所產生的磁場變化來感測該飛輪座的轉速,進而取得一轉速感測訊號。該第一心軸具有一第一走線空間與二相對地連通該第一走線空間之第一穿孔,該轉速感測器以一第一傳輸線將該轉速感測訊號傳輸至該第一電路板,該第一傳輸線穿設於該第一走線空間且經由一該第一穿孔穿出該第一心軸外與該第一電路板連接。藉此,在該飛輪座無法轉動的情況下(例如鏈條脫落),若該馬達的動力持續輸出至該外殼,將會造成 該扭力座與該飛輪座之間出現撞擊的問題,此時透過該扭力感測器與該轉速感測器的綜合判斷,可以大幅提升騎乘安全性。
較佳地,該齒軸具有一連通該第一走線空間之第三走線空間,該第一電路板以一第二傳輸線將該扭力感測訊號和該轉速感測訊號傳輸至一固定於該定子之第二電路板,該第二傳輸線經由另一該第一穿孔穿設於該第一走線空間及該第三走線空間內與該第二電路板連接,如此的走線方式可以避免線路配置過於雜亂。
較佳地,本創作更包含有一車速感測單元,該車速感測單元具有一磁鐵和一車速感測器,該磁鐵固設於該外殼,使該磁鐵能跟著該外殼同步轉動,該車速感測器設於該定子且電性連接該第二電路板,並與該磁鐵相互對應,使得該車速感測器透過該磁鐵跟著該外殼轉動時所產生的磁場變化來感測該外殼的轉速,進而取得一車速感測訊號,並將該車速感測訊號傳輸至該第二電路板。
較佳地,該第二心軸具有一第二走線空間與一連通該第二走線空之間之第二穿孔,該第二電路板以三條訊號線將該扭力感測訊號、該轉速感測訊號及該車速感測訊號傳輸至一控制器,該等訊號線經由該第二穿孔穿出該第二心軸外,如此的走線方式可以避免線路配置過於雜亂。
有關本創作所提供對於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的詳細構造、特點、組裝或使用方式,將於後續的實施方式詳細說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創作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瞭解,該等詳 細說明以及實施本創作所列舉的特定實施例,僅係用於說明本創作,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專利申請範圍。
10:後輪動力輸出機構
20:外殼
21:殼體
22:端蓋
23:容置空間
30:馬達
32:定子
34:轉子
40:第一心軸
41:第一走線空間
42:環形端部
43:第一軸承
44a:第一穿孔
44b:第一穿孔
45:第二心軸
46:第二走線空間
47:第二穿孔
48:第二軸承
49:飛輪座
50:減速單元
51:齒軸
52:第三走線空間
53:行星支架
54:環齒輪
55:銷件
56:行星齒輪組
57:大行星齒輪
58:小行星齒輪
59:密封環
60:扭力感測單元
61:扭力座
62:內環部
63:外環部
64:肋部
642:內表面
644:外表面
646:側面
65:鏤空槽
66:棘齒
67:彈片
68:扭力感測器
69:第一電路板
70:固定座
71:扣環
72:感應線圈
73:第三軸承
74:扣環
80:轉速感測單元
81:磁環
82:轉速感測器
83:第一傳輸線
84:第二傳輸線
85:第二電路板
86:訊號線
90:車速感測單元
91:磁鐵
92:車速感測器
圖1為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的立體圖。
圖2為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在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圖3為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的局部立體分解圖。
圖4為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的另一局部立體分解圖。
圖5為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的局部端視圖。
圖6為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的側視圖。
圖7為圖6沿7-7剖線之剖視圖。
圖8為圖7沿8-8剖線之剖視圖。
申請人首先在此說明,於整篇說明書中,包括以下介紹的實施例以及申請專利範圍的請求項中,有關方向性的名詞皆以圖式中的方向為基準。其次,在以下將要介紹之實施例以及圖式中,相同之元件標號,代表相同或近似之元件或其結構特徵。
請參閱圖1至圖4及圖6,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10包含有一外殼20、一馬達30、一第一心軸40、一第二心軸45、一減速單元50、一飛輪座49,以及一扭力感測單元60。
外殼20包含有一殼體21與一端蓋22,端蓋22設於殼體21之右端開口且與殼體21之間形成一用來容納前述大部分元件的容置空間23。
如圖4、圖7及圖8所示,馬達30設於外殼20內且具有一定子32與一可相對定子32轉動之轉子34。藉由一供電源(如安裝於車架的電池,圖中未示)所提供的電力,使轉子34轉動而輸出電助力。
第一心軸40設於外殼20之一端且被一第一軸承43所支撐,使外殼20能相對第一心軸40轉動。第一心軸40之一端凸出於外殼20,用以跟後叉(圖中未示)作組設固定,第一心軸40之另一端位於外殼20內且具有一個環形端部42。此外,如圖8所示,第一心軸40具有一第一走線空間41與二相對地徑向連通第一走線空間41之第一穿孔44a、44b。
第二心軸45設於外殼20之另一端且被一第二軸承48所支撐,使外殼20能相對第二心軸45轉動。第二心軸45之一端凸出於外殼20,用以跟後叉(圖中未示)作組設固定,第二心軸45之另一端連接馬達30之定子32。此外,如圖8所示,第二心軸45具有一第二走線空間46與一連通第二走線空間46之第二穿孔47。
減速單元50用來將轉子34所產生的電助力加以減速後再傳遞出去。如圖3所示,減速單元50設於外殼20內且具有一齒軸51、一行星支架53、一環齒輪54,以及一行星齒輪組56,其中:齒軸51以同軸方式設於第一心軸40與第二心軸45之間且固接馬達30之轉子34,使齒軸51可受轉子34之驅動而轉動。此外,如 圖7及圖8所示,齒軸51具有一貫穿二端之第三走線空間52,第三走線空間52連通第一走線空間41和第二走線空間46。
行星支架53固設於馬達30之定子32與第一心軸40之環形端部42之間,使行星支架53保持不動。
環齒輪54利用多根銷件55與外殼20之端蓋22固定在一起,使兩者能同步作動。
行星齒輪組56在本實施例中具有三大行星齒輪57與三小行星齒輪58,但不以此為限。如圖3、圖7及圖8所示,該等大行星齒輪57和該等小行星齒輪58以同軸方式樞設於行星支架53,該等大行星齒輪57嚙接齒軸51,該等小行星齒輪58嚙接環齒輪54。藉此,當該等大行星齒輪57受到齒軸51驅動時,該等大行星齒輪57和該等小行星齒輪58會原地自轉,並由該等小行星齒輪58推動該環齒輪54,使環齒輪54帶動外殼20相對第一心軸40與第二心軸45轉動。
飛輪座49以可轉動的方式組設於第一心軸40,用以供一飛輪(圖中未示)進行組裝,當飛輪受一鏈條(圖中未示)的帶動而轉動時,飛輪座49即可跟著飛輪一起轉動。此外,飛輪座49與端蓋22之間設置一密封環59,藉由密封環59阻擋外界異物進入外殼20內。
扭力感測單元60設於外殼20內。如圖3所示,扭力感測單元60具有一扭力座61與一扭力感測器68(在此以應變片為例),扭力座61具有一內環部62、一外環部63及多個肋部64(在此為六個,但不此為限,只要至少二個即可),外環部63環繞於內環部62之周圍,該等肋部64以等間隔排列方式連接於內環部62與外環部63之間,使得相鄰二個肋部64 之間形成一鏤空槽65,藉由該等鏤空槽65來增加該等肋部64的形變量。扭力座61之內環部62套設於第一心軸40且被一第三軸承73所支撐,使扭力座61能相對第一心軸40轉動。扭力座61之內環部62利用多個棘齒66和多個彈片67的搭配和飛輪座49形成單向嚙接,使得扭力座61只能被飛輪座49單向帶動。扭力座61之該等肋部64以螺絲鎖固的方式固定於外殼20之端蓋22(如圖3及圖8所示),使扭力座61能與外殼20同步作動。此外,如圖3及圖8所示,各肋部64具有一內表面642、一外表面644和二側面646,該等肋部64之外表面644抵接端蓋22,該等肋部64之該等側面646正對該等鏤空槽65,扭力感測器68在本實施例中貼設於其中一肋部64之內表面642,然而實際上,扭力感測器68亦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貼設於其中一肋部64之側面646。藉此,當飛輪座49透過該等棘齒66單向帶動扭力座61時,扭力座61之該等肋部64會帶動外殼20一起轉動並同時產生形變,此時即可利用扭力感測器68對肋部64的形變量進行感測,進而取得一扭力感測訊號,接著扭力感測器68以無線傳輸方式將前述扭力感測訊號傳輸至一第一電路板69,第一電路板69套設於第一心軸40且被一扣環74所固定住。在本實施例中,扭力感測單元60提供一固定座70與一感應線圈72,固定座70套設於扭力座61之內環部62且被一扣環71固定住,感應線圈72繞設於固定座70,用以將前述扭力感測訊號傳輸至第一電路板69。
由上述可知,本創作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10將扭力感測器68隱藏於外殼20內,可避免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進而提升感測精度及使用壽命。
另一方面,本創作更提供一轉速感測單元80,轉速感測單元80具有二磁環81(實際上只要至少一個即可)與一轉速感測器82(在此以霍爾感測器為例),如圖3及圖8所示,該等磁環81以相互並排的方式固設於飛輪座49內且被第一心軸40所穿設,轉速感測器82設於第一心軸40之外周面且對應該等磁環81。藉此,當騎乘者踩動踏板來驅動飛輪座49轉動時,該等磁環81會跟著飛輪座49相對轉速感測器82轉動,此時的轉速感測器82即可透過該等磁環81跟著飛輪座49轉動時所產生的磁場變化來感測飛輪座49的轉速,進而取得一轉速感測訊號,接著如圖8所示,轉速感測器82以一穿入第一走線空間41之第一傳輸線83將前述轉速感測訊號傳輸至第一電路板69,第一傳輸線83經由第一穿孔44a穿出第一心軸40外與第一電路板69連接,第一電路板69再以一經由第一穿孔44b穿入第一走線空間41及第三走線空間52之第二傳輸線84將前述扭力感測訊號和前述轉速感測訊號傳輸至一第二電路板85,第二電路板85利用螺絲鎖固的方式固定於馬達30之定子32。
由上述可知,本創作在運作時一方面利用扭力感測器68感測扭力座61的形變量,另一方面利用轉速感測器82感測飛輪座49的轉速,再利用從齒軸51內部走線的方式將前述扭力感測訊號和前述轉速感測訊號傳輸至第二電路板85,如此可以避免線路配置過於雜亂,然而實際上,第二傳輸線84亦可選擇繞過馬達30後再電性連接於第二電路板85,並不一定只能選擇穿過齒軸51內部。此外,在飛輪座49無法轉動的情況下(例如鏈條脫落),若馬達30的動力持續輸出至外殼20,可能會造 成扭力座61與飛輪座49之間出現撞擊的問題,此時透過扭力感測器68與轉速感測器82的綜合判斷,可以大幅提升騎乘安全性。
為了符合車速的安全規定,本創作更提供一車速感測單元90,如圖4及圖5所示,車速感測單元90具有二磁鐵91(實際上只要至少一個即可)和三車速感測器92(在此以霍爾感測器為例,在數量方面只要至少一個即可)。該等磁鐵91彼此相對地固設於殼體21之內端面,使得該等磁鐵91能跟著外殼20一起轉動,該等車速感測器92以等間隔排列的方式設於馬達30之定子32且電性連接第二電路板85,並位於能和該等磁鐵91相互對應的位置。藉此,該等車速感測器92可以透過該等磁鐵91跟著外殼20轉動時所產生的磁場變化來感測外殼20的轉速,進而取得一車速感測訊號,並將前述車速感測訊號傳輸至第二電路板85,如圖7所示,第二電路板85以三條訊號線86將前述扭力感測訊號、前述轉速感測訊號及前述車速感測訊號傳輸至一控制器(圖中未示),藉由控制器對各項感測結果進行即時監控,前述三條訊號線86穿設於第二走線空間46且經由第二穿孔47穿出第二心軸45外與控制器連接。
21:殼體
22:端蓋
23:容置空間
40:第一心軸
42:環形端部
44b:第一穿孔
49:飛輪座
50:減速單元
51:齒軸
53:行星支架
54:環齒輪
55:銷件
56:行星齒輪組
57:大行星齒輪
58:小行星齒輪
59:密封環
60:扭力感測單元
61:扭力座
62:內環部
63:外環部
64:肋部
642:內表面
644:外表面
646:側面
65:鏤空槽
66:棘齒
67:彈片
68:扭力感測器
69:第一電路板
70:固定座
71:扣環
72:感應線圈
73:第三軸承
74:扣環
81:磁環
82:轉速感測器

Claims (8)

  1. 一種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包含有: 一外殼; 一馬達,設於該外殼內且具有一定子與一可相對該定子轉動之轉子; 一第一心軸,設於該外殼之一端且允許該外殼能相對其轉動; 一第二心軸,設於該外殼之另一端且允許該外殼相對其轉動,該第二心軸以其一端固接該馬達之定子; 一減速單元,設於該外殼內且具有一齒軸、一行星支架、一行星齒輪組及一環齒輪,該齒軸固設於該馬達之轉子且以同軸方式設於該第一心軸與該第二心軸之間,該行星支架固設於該馬達之定子及該第一心軸之間,該等行星齒輪組樞設於該行星支架且嚙接該齒軸,該環齒輪固設於該外殼且嚙接該環齒輪; 一飛輪座,可轉動地套設於該第一心軸;以及 一扭力感測單元,設於該外殼內且具有一扭力座與一扭力感測器,該扭力座具有一內環部、一外環部及多個肋部,該外環部環繞於該內環部之周圍,該等肋部彼此間隔地連接於該內環部與該外環部之間,使得相鄰二該肋部之間形成一鏤空槽,該扭力座之內環部可轉動地套設於該第一心軸且單向嚙接該飛輪座,該扭力座之該等肋部固設於該外殼,該扭力感測器設於該扭力座之其中一該肋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其中,各該肋部具有一內表面、一外表面及二側面,該等肋部之外表面抵接該外殼,該等肋部之該等側面正對該等鏤空槽;該扭力感測器設於其中一該肋部之內表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其中,各該肋部具有一內表面、一外表面及二側面,該等肋部之外表面抵接該外殼,該等肋部之該等側面正對該等鏤空槽;該扭力感測器設於其中一該肋部之一該側面。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其中,該扭力感測器以無線傳輸方式將一扭力感測訊號傳輸至一固設於該第一心軸之第一電路板。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更包含有一轉速感測單元,其具有一磁環與一轉速感測器,該磁環固設於該飛輪座內且被該第一心軸所穿設,該轉速感測器設於該第一心軸之外周面且對應該磁環;該第一心軸具有一第一走線空間與二相對地連通該第一走線空間之第一穿孔,該轉速感測器以一第一傳輸線將一轉速感測訊號傳輸至該第一電路板,該第一傳輸線穿設於該第一走線空間且經由一該第一穿孔穿出該第一心軸外與該第一電路板連接。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其中,該齒軸具有一連通該第一走線空間之第三走線空間,該第一電路板以一第二傳輸線將該扭力感測訊號和該轉速感測訊號傳輸至一固定於該定子之第二電路板,該第二傳輸線經由另一該第一穿孔穿入該第一走線空間及該第三走線空間內與該第二電路板連接。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更包含有一車速感測單元,其具有一磁鐵和一車速感測器,該磁鐵固設於該外殼,該車速感測器設於該定子且電性連接該第二電路板,並與該磁鐵相互對應,用以將一車速感測訊號傳輸至該第二電路板。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其中,該第二心軸具有一連通該第三走線空間之第二走線空間和一連通該第二走線空間之第二穿孔,該第二電路板以三訊號線將該扭力感測訊號、該轉速感測訊號及該車速感測訊號傳輸至一控制器,該等訊號線穿經該第二走線空間且經由該第二穿孔穿出該第二心軸外。
TW110215075U 2021-12-17 2021-12-17 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 TWM6285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5075U TWM628514U (zh) 2021-12-17 2021-12-17 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5075U TWM628514U (zh) 2021-12-17 2021-12-17 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8514U true TWM628514U (zh) 2022-06-21

Family

ID=83063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15075U TWM628514U (zh) 2021-12-17 2021-12-17 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285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3885B (zh) 用於自行車輪轂的感測器裝置
TWI640453B (zh) 自行車輔助組件
JP6936186B2 (ja) 人力駆動車用ドライブユニット
TW201726482A (zh) 自行車用驅動裝置
CN103770893B (zh) 自行车驱动单元
JP2017132439A (ja) 自転車用駆動装置
EP0755855A2 (en) Driving device for a bicycle
JP2021107184A (ja) 人力駆動車用のドライブユニット
TWM628514U (zh) 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
US20230182859A1 (en) Wheel hub motor
CN216611481U (zh) 用于电动自行车的后轮动力输出机构
JP2014177265A (ja) 駆動装置
TWM631052U (zh) 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後輪動力輸出機構
CN217125044U (zh) 用于电动自行车的后轮动力输出机构
CN216399695U (zh) 动力模组和机器人
CN114408083A (zh) 采用行星减速机构的高稳定性中置电机
CN111391960A (zh) 牙盘直驱式中轴传动机构
CN112722143A (zh) 内置链传动机构的电动自行车中置电机
CN210634699U (zh) 电助力自行车的动力输出机构
CN108839751B (zh) 同轴中置驱动电机系统及助力车
JP7017500B2 (ja) 人力駆動車用ドライブユニット
TWM589678U (zh) 電助力自行車的動力輸出機構
CN216762054U (zh) 采用行星减速机构的高稳定性中置电机
CN214690020U (zh) 一种力矩传感组件及轮毂电机
TWI834361B (zh) 同軸式自行車中置動力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