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7237U - 曲形均溫板 - Google Patents

曲形均溫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7237U
TWM627237U TW110213845U TW110213845U TWM627237U TW M627237 U TWM627237 U TW M627237U TW 110213845 U TW110213845 U TW 110213845U TW 110213845 U TW110213845 U TW 110213845U TW M627237 U TWM627237 U TW M62723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rved
block
action block
curvature
radiu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13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怡廷
黃日生
Original Assignee
林怡廷
黃日生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林怡廷, 黃日生 filed Critical 林怡廷
Priority to TW110213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7237U/zh
Publication of TWM6272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7237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揭露一種曲形均溫板,其包含一彎曲外蓋、一彎曲內蓋、一毛細結構、與一工作流體。所述彎曲外蓋具有呈環狀的一第一接合區塊及位於所述第一接合區塊內側的一第一作用區塊,並且所述彎曲內蓋具有呈環狀的一第二接合區塊及位於所述第二接合區塊內側的一第二作用區塊。其中,所述彎曲外蓋與所述彎曲內蓋通過所述第一接合區塊與所述第二接合區塊而彼此接合固定,並共同包圍定義出呈封閉狀的一熱流空間。所述毛細結構與所述工作流體皆位於所述熱流空間內。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區塊的外表面的面積是大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外表面的面積。

Description

曲形均溫板
本創作涉及一種均溫板,尤其涉及一種非平坦板狀的曲形均溫板。
現有的均溫板皆為平坦板狀構型,所以現有均溫板僅能被應用在呈平坦狀的散熱面上。也就是說,現有均溫板並無法被應用在呈彎曲狀的表面上(如:圓弧狀表面、或立體物件之中彼此角度地相連的至少兩個表面)。進一步地說,現有均溫板的厚度極薄,因而被彎折時將會造成其內的流道被封閉,進而造成現有均溫板無法運作。
於是,本創作人認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並配合科學原理的運用,終於提出一種創作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創作。
本創作實施例在於提供一種曲形均溫板,其能有效地改善現有均溫板所可能產生的缺陷。
本創作實施例揭露一種曲形均溫板,其包括:一彎曲外蓋,具有呈環狀的一第一接合區塊及位於所述第一接合區塊內側的一第一作用區塊;一彎曲內蓋,具有呈環狀的一第二接合區塊及位於所述第二接合區塊內側的一第二作用區塊;其中,所述彎曲外蓋與所述彎曲內蓋通過所述第一接合區塊與所述第二接合區塊而彼此接合固定,並共同包圍定義出呈封閉狀的一熱流空間;以及一毛細結構與一工作流體,皆位於所述熱流空間內;其中,所述彎曲外蓋於所述第一作用區塊的外表面的面積是大於所述彎曲內蓋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外表面的面積。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所揭露的曲形均溫板,其通過所述彎曲外蓋與所述彎曲內蓋符合預定的結構條件(如:所述第一作用區塊的外表面的所述面積是大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外表面的所述面積),以利於所述彎曲外蓋與所述彎曲內蓋在所述第一接合區塊與所述第二接合區塊彼此接合固定後,其能夠精準地構成可被應用在呈彎曲狀的物體表面上的所述曲形均溫板。
為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附圖僅用來說明本創作,而非對本創作的保護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揭露有關“曲形均溫板”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揭露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或者信號,但這些元件或者信號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或者一信號與另一信號。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請參閱圖1至圖9所示,本創作揭露一種曲形均溫板100,其為非平坦板狀構型、並且可被應用在呈彎曲狀的物體表面上(如:圓弧狀表面、或立體物件之中彼此角度地相連的至少兩個表面)。也就是說,任何呈平坦板狀的均溫板(如:呈平坦板狀的L形均溫板)皆非為本創作所指的所述曲形均溫板100。
進一步地說,所述曲形均溫板100包含有一彎曲外蓋1、一彎曲內蓋2、一毛細結構3、與一工作流體4(如:圖5)。其中,所述彎曲外蓋1具有呈環狀的一第一接合區塊11及位於所述第一接合區塊11內側的一第一作用區塊12,並且所述彎曲內蓋2具有呈環狀的一第二接合區塊21及位於所述第二接合區塊21內側的一第二作用區塊22。需說明的是,上述「環狀」一詞是指各種封閉形式的環狀,例如多角形環狀、圓環狀、橢圓環狀、或不規則環狀等。
再者,所述彎曲外蓋1與所述彎曲內蓋2通過所述第一接合區塊11與所述第二接合區塊21而彼此接合固定,並共同包圍定義出呈封閉狀的一熱流空間S。所述毛細結構3與所述工作流體4皆位於所述熱流空間S內。其中,所述彎曲外蓋1於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的外表面121的面積是大於所述彎曲內蓋2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的外表面221的面積。
據此,本創作所揭露的所述曲形均溫板100,其通過所述彎曲外蓋1與所述彎曲內蓋2符合預定的結構條件(如: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的外表面121的所述面積是大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的外表面221的所述面積),以使得所述彎曲外蓋1與所述彎曲內蓋2在所述第一接合區塊11與所述第二接合區塊21彼此接合固定後,其能夠精準地構成可被應用在呈彎曲狀的物體表面上的所述曲形均溫板100。
此外,所述曲形均溫板100只要在符合上述條件的形況下,其具體結構可以依據創作需求而加以調整變化。而為便於理解本創作的所述曲形均溫板100,以下將列舉所述曲形均溫板100於本創作之中的部分可行實施態樣作一說明,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實施例一]
請參閱圖1至圖5所示,其為本創作的實施例一。所述第一接合區塊11與所述第二接合區塊21於本實施例中可以是以通過焊接方式而彼此接合固定,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也就是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合區塊11與所述第二接合區塊21可以是以焊接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如:鍛接)來接合固定。
再者,所述彎曲內蓋2的體積的至少95%是位於所述彎曲外蓋1所包圍的空間之內;換個角度來說,所述彎曲內蓋2的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是大致位於所述彎曲外蓋1的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的內側。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的所述外表面121與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的所述外表面221之間相隔形成的一最大間距Dmax,其不大於3毫米(mm)。
更詳細地說,所述彎曲外蓋1的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包含有凹設於其內表面122的一凹槽123及自所述內表面122延伸且位於所述凹槽123內的多個突起124,並且所述彎曲內蓋2的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未於其內表面222形成有任何凹槽或突起(如: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的所述內表面222較佳為平滑面),而所述毛細結構3位於所述凹槽123內且頂抵於多個所述突起124。
而為使所述曲形均溫板100具有較佳的均溫效果(如:所述工作流體4能夠較為順暢地在所述熱流空間S內流動),所述彎曲外蓋1的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與所述彎曲內蓋2的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較佳是符合下段落所記載的條件,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
舉例來說,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的所述外表面121具有一第一外曲率半徑,其大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的所述外表面221的一第二外曲率半徑。再者,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的所述內表面122具有小於所述第一外曲率半徑的一第一內曲率半徑,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的所述內表面222具有大於所述第二外曲率半徑的一第二內曲率半徑,並且所述一內曲率半徑大於所述第二內曲率半徑。
換個角度來說,所述曲形均溫板100的上述多個曲率半徑依據由大至小的排序是自其外側朝內側的方向呈逐漸縮減狀,也就是:所述第一外曲率半徑、所述第一內曲率半徑、所述第二內曲率半徑、及所述第二外曲率半徑。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的所述外表面121具有兩個第一末端段1211及相連於兩個所述第一末端段1211之間的一第一彎曲段1212,並且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的所述外表面具有兩個第二末端段2211及相連於兩個所述第二末端段2211之間的一第二彎曲段2212。
其中,兩個所述第一末端段1211與兩個所述第二末端段2211皆呈平面狀,並且兩個所述第二末端段2211的法向量彼此相交而構成一夾角α,其較佳是不大於180度,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也就是說,兩個所述第二末端段2211的所述法向量只要不是相互平行,其所構成的任何角度都符合本創作所指的所述夾角α。
再者,所述第一彎曲段1212平行於所述第二彎曲段2212,以使得所述曲形均溫板100的所述熱流空間S可以在彎曲部位維持等寬的流道。據此,當所述工作流體4於所述熱流空間S內沿著一熱傳輸迴路流動,並且所述熱傳輸迴路穿過所述第一彎曲段1212與所述第二彎曲段2212之間時,所述工作流體4能夠沿著所述熱傳輸迴路順暢地流動。
需額外說明的是,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的所述外表面121於本實施例中是平行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的所述外表面221,據以使所述熱流空間S內的流道能夠維持等寬,進而利於所述工作流體4沿著所述熱傳輸迴路順暢地流動。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曲形均溫板100的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可以省略兩個所述第一末端段1211及其相應的部位,並且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則是省略兩個所述第二末端段2211及其相應的部位。
[實施例二]
請參閱圖6和圖7所示,其為本創作的實施例二。由於本實施例類似於上述實施例一,所以兩個實施例的相同處不再加以贅述,而本實施例相較於上述實施例一的差異大致說明如下:
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彎曲外蓋1的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為平滑面、且未形成有實施例一的圖3中所繪示的所述凹槽123與其內的多個所述突起124。再者,所述彎曲內蓋2的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包含有凹設於其內表面222的一凹槽223及自所述內表面222延伸且位於所述凹槽223內的多個突起224,而所述毛細結構3位於所述凹槽223內且頂抵於多個所述突起224。
[實施例三]
請參閱圖8和圖9所示,其為本創作的實施例三。由於本實施例類似於上述實施例一和二,所以兩個實施例的相同處不再加以贅述,而本實施例相較於上述實施例一和二的差異大致說明如下:
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彎曲外蓋1的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與所述彎曲內蓋2的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的各包含有凹設於其內表面122、222的一凹槽123、223及自所述內表面122、222延伸且位於所述凹槽123、223內的多個突起124、224,所述毛細結構3位於兩個所述凹槽123、223內且頂抵於多個所述突起124、224。
需額外說明的是,依據所述曲形均溫板100於上述實施例一至三所揭露的技術內容可得知:所述彎曲外蓋1的所述第一作用區塊12與所述彎曲內蓋2的所述第二作用區塊22的至少其中之一包含有凹設於其內表面122、222的所述凹槽123、223及自所述內表面122、222延伸且位於所述凹槽123、223內的多個所述突起124、224,所述毛細結構3位於所述凹槽123、223內且頂抵於多個所述突起124、224。
[本創作實施例的技術效果]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所揭露的所述曲形均溫板,其通過所述彎曲外蓋與所述彎曲內蓋符合預定的結構條件(如:所述第一作用區塊的外表面的所述面積是大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外表面的所述面積),以利於所述彎曲外蓋與所述彎曲內蓋在所述第一接合區塊與所述第二接合區塊彼此接合固定後,其能夠精準地構成可被應用在呈彎曲狀的物體表面上的所述曲形均溫板。
再者, 本創作實施例所揭露的所述曲形均溫板,其通過所述彎曲外蓋與所述彎曲內蓋符合預定的結構條件(如:所述曲形均溫板的多個所述曲率半徑的大小關係、所述第一彎曲段平行於所述第二彎曲段、或所述第一作用區塊的所述外表面是平行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所述外表面),以使得所述曲形均溫板的所述熱流空間可以在彎曲部位維持等寬的流道,進而令所述工作流體能夠沿著所述熱傳輸迴路順暢地流動。
以上所揭露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專利範圍內。
100:曲形均溫板 1:彎曲外蓋 11:第一接合區塊 12:第一作用區塊 121:外表面 1211:第一末端段 1212:第一彎曲段 122:內表面 123:凹槽 124:突起 2:彎曲內蓋 21:第二接合區塊 22:第二作用區塊 221:外表面 2211:第二末端段 2212:第二彎曲段 222:內表面 223:凹槽 224:突起 3:毛細結構 4:工作流體 S:熱流空間 α:夾角 Dmax:最大間距
圖1為本創作實施例一的曲形均溫板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另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圖1沿剖線IV-IV的剖視示意圖。
圖5為圖4中的部位V的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實施例二的曲形均溫板的分解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實施例二的曲形均溫板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實施例三的曲形均溫板的分解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實施例三的曲形均溫板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100:曲形均溫板
1:彎曲外蓋
11:第一接合區塊
12:第一作用區塊
121:外表面
1211:第一末端段
1212:第一彎曲段
124:突起
2:彎曲內蓋
21:第二接合區塊
22:第二作用區塊
221:外表面
2211:第二末端段
2212:第二彎曲段
3:毛細結構
4:工作流體
S:熱流空間
α:夾角

Claims (10)

  1. 一種曲形均溫板,其包括: 一彎曲外蓋,具有呈環狀的一第一接合區塊及位於所述第一接合區塊內側的一第一作用區塊; 一彎曲內蓋,具有呈環狀的一第二接合區塊及位於所述第二接合區塊內側的一第二作用區塊;其中,所述彎曲外蓋與所述彎曲內蓋通過所述第一接合區塊與所述第二接合區塊而彼此接合固定,並共同包圍定義出呈封閉狀的一熱流空間;以及 一毛細結構與一工作流體,皆位於所述熱流空間內; 其中,所述彎曲外蓋於所述第一作用區塊的外表面的面積是大於所述彎曲內蓋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外表面的面積。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曲形均溫板,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區塊的所述外表面具有一第一外曲率半徑,其大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所述外表面的一第二外曲率半徑。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曲形均溫板,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區塊的內表面具有小於所述第一外曲率半徑的一第一內曲率半徑,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內表面具有大於所述第二外曲率半徑的一第二內曲率半徑,並且所述一內曲率半徑大於所述第二內曲率半徑。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曲形均溫板,其中,所述彎曲內蓋的體積的至少95%是位於所述彎曲外蓋所包圍的空間之內。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曲形均溫板,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區塊的所述外表面具有兩個第一末端段及相連於兩個所述第一末端段之間的一第一彎曲段,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所述外表面具有兩個第二末端段及相連於兩個所述第二末端段之間的一第二彎曲段,並且所述第一彎曲段平行於所述第二彎曲段。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曲形均溫板,其中,兩個所述第二末端段皆呈平面狀,並且兩個所述第二末端段的法向量彼此相交而構成一夾角。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曲形均溫板,其中,所述工作流體於所述熱流空間內沿著一熱傳輸迴路流動,並且所述熱傳輸迴路穿過所述第一彎曲段與所述第二彎曲段之間。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曲形均溫板,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區塊的所述外表面平行於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所述外表面。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曲形均溫板,其中,所述彎曲外蓋的所述第一作用區塊與所述彎曲內蓋的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至少其中之一包含有凹設於其內表面的一凹槽及自所述內表面延伸且位於所述凹槽內的多個突起,所述毛細結構位於所述凹槽內且頂抵於多個所述突起。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曲形均溫板,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區塊的所述外表面與所述第二作用區塊的所述外表面之間相隔形成的一最大間距,其不大於3毫米(mm)。
TW110213845U 2021-11-23 2021-11-23 曲形均溫板 TWM6272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3845U TWM627237U (zh) 2021-11-23 2021-11-23 曲形均溫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3845U TWM627237U (zh) 2021-11-23 2021-11-23 曲形均溫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7237U true TWM627237U (zh) 2022-05-21

Family

ID=82559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13845U TWM627237U (zh) 2021-11-23 2021-11-23 曲形均溫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272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6033A1 (ko) * 2022-10-07 2024-04-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증기 챔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6033A1 (ko) * 2022-10-07 2024-04-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증기 챔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33457B2 (en) Cooler and flow path unit
KR101445474B1 (ko) 열교환판과 판형 열교환기
TWM627237U (zh) 曲形均溫板
JP6918218B2 (ja) 半導体装置
TW201207349A (en) Heat exchanger
US7011147B1 (en) Heat pipe type circular radiator with sector cooling fins
US9664458B2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vapor chamber
US9593887B2 (en)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with heat pipes arranged in two spaced and partially overlapped layers
CN107771005B (zh) 散热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JP6497238B2 (ja) 発熱体冷却構造
JP6576961B2 (ja) Cvd反応炉におけるコーティングされた平坦部品
JP2008307552A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交換器
JP2019510186A (ja) プレート熱交換器のための伝熱プレートおよびプレート熱交換器
US20140305616A1 (en) Thin heating pipe
TWM624816U (zh) 均溫板強化結構
CN116164567A (zh) 曲形均温板
JP2019211112A5 (zh)
RU2697283C1 (ru) Теплопередающая пластина пластинчатого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а и 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с такой пластиной
KR102318527B1 (ko) 방열기에 적용되는 쿨링 블록 및 쿨링 블록용 냉각수 유로 판의 제조방법
KR102140380B1 (ko) 히트 스프레더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기기
US20230324133A1 (en) Liquid cooling jacket and cooling device
TW202321639A (zh) 均溫板強化結構
TWI518299B (zh) 散熱模組之製造方法及其散熱模組
CN113237132A (zh) 扁圆管散热器
JPWO2022220068A5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