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4816U - 均溫板強化結構 - Google Patents
均溫板強化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24816U TWM624816U TW110213540U TW110213540U TWM624816U TW M624816 U TWM624816 U TW M624816U TW 110213540 U TW110213540 U TW 110213540U TW 110213540 U TW110213540 U TW 110213540U TW M624816 U TWM624816 U TW M624816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upper cover
- vapor chamber
- groove
- heat pipe
- heat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均溫板強化結構,係包含:一上蓋、一下板;該上蓋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一側向該第二側凹設至少一凹槽,並該凹槽相反之另一側凸伸形成至少一凸體;該下板具有一設有一第一毛細結構之第三側及一用與接觸熱源之第四側,令該下板與該上蓋對應蓋合形成有一氣密腔室,並該氣密腔室內填充有一工作流體,使本創作透過該凹槽及另側凸體之設置,令凹槽提供熱傳元件(熱管)較大的熱接觸面,及更穩固的結合性,同時凹槽另側的凸體更可提升均溫板整體結構強度及增加冷凝之接觸面積者。
Description
一種均溫板強化結構,尤指一種可提供散熱或導熱元件直接結合並且增加整體結構強度的均溫板強化結構。
熱管及均溫板均是一種常見利用兩相流變化的熱傳導元件,其中熱管主要提供一種遠端水平方向熱傳導,均溫板則是提供了面與面之間的垂直熱傳導。
業者為了能同時獲得水平方向熱傳導(熱管6)及垂直方向熱傳導(均溫板7),嘗試將熱管6及均溫板7進行結合,希望能藉以同時獲得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熱傳導,提升熱傳導效能。
但均溫板7為能得較佳的熱傳特性大都以銅材質製成,故其質地軟造成結構強度不佳,因此熱管6與均溫板7於傳統組合中並無法直接將熱管6與均溫板7進行組合,此直接結合將造成均溫板7或熱管6之變形或破裂,此外均溫板7與熱管6結合之部位也無法透過焊接進行組合,因為焊接將會產生高熱,高熱將會令熱管6及均溫板7內部之兩相流結構遭受破壞,例如工作液體被燒乾或毛細結構之脫離,進而造成均溫板及熱管損毀;故習知業者採取的解決方案係先透過使用一基座8與該熱管6進行結合固定後,再由該基座8與該均溫板7進行結合,藉以達到將均溫板7及熱管6組合使用之目的。
然而當熱管6與該基座8結合時,又因該熱管6具有許多不同形狀態樣的樣貌,如圓形管、D型管、扁平管等型態,首先參閱第1圖中使用圓形之熱管6透過以焊接之方式,將熱管6固定於該基座8之上側表面(水平表面),由於該熱管6
係呈圓形管態樣,故該熱管6與該基座8之間的接觸部位僅為線或點的接觸,其熱接觸面積極小,除了造成熱傳導效率不佳外,兩者之結合強度也不並佳。
故,為了增加熱管6與基座8之間具有較大熱接觸面積,則另外選用了具有至少一平坦表面的D型管或扁平管取代圓形管與該基座8進行組設,雖於增加了熱管6與該基座8兩者之間的熱接觸面積。但為了製成與該基座8具有較大熱接觸面積的D型及扁平之態樣的熱管6,必需透過外力對該熱管6進行塑型後,使得以獲得一平坦之表面。
但此,又衍生另一問題即在對該熱管6進行塑型加工的過程中,熱管6容易因為管壁受到擠壓變形後,進而破壞了燒結於該熱管6之內部壁面的燒結粉末毛細結構,以及縮減了內部蒸氣通道,進而造成熱管6的內部毛細結構損毀,令熱管6之兩相流熱傳導功效降低或喪失。
請參閱第2圖,業者為了改善上述習知所衍生的諸缺失,故於該基座8上設置一與圓形熱管6外型相符之弧形槽部81供圓形之熱管6設置,雖解決了熱管6與基座8兩者間熱接觸面積不足之問題,以及熱管6塑型時發生損毀的問題。
而實際上,在習知所提供的技術中,該熱管6與該均溫板7兩者之間並無法直接結合,仍必須額外增設基座8才能將該熱管6與該均溫板7進行結合,而於該熱管6與該均溫板7之間增設該基座8,將令該熱管6與該均溫板7之間形成一種間接熱傳導的結構,而非直接熱傳導之效果,該均溫板7無法直接將所吸附之熱量直接傳導給熱管6,將令熱傳效率大打折扣,並於該基座8與該熱管6結合處及該基座8與該均溫板7結合處易產生熱阻現象,故額外設置的基座8除了降低熱傳導效率外也增加了額外元件與整體體積的厚重及製造的材料成本提高等問題。
因此如何在提供一種無需額外設置基座8即可令熱管6與均溫板7直接對應結合設置同時又不產生熱阻,並又可提升均溫板7整提結構強度且增加均溫板7內部冷凝面積及降低製造成本的均溫板結構,則為該項領域之人士首重之目標。
爰此,為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可增加均溫板結構強度及不需額外套(元)件即可直接與熱管結合的均溫板強化結構。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創作係提供均溫板強化結構,係包含:一上蓋、一下板;所述上蓋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一側向該第二側凹設至少一凹槽,並該凹槽相反之另一側凸伸形成至少一凸體;該下板具有一設有一第一毛細結構之第三側及一用與接觸熱源之第四側,令該下板與該上蓋對應蓋合形成有一氣密腔室,並該氣密腔室內填充有一工作流體。
藉由本創作均溫板強化結構之上蓋一側之凹槽與另一側凸體之設計,即可令均溫板無需透過額外組合元件或扣具即可直接與普通圓形或弧形之熱管結合,並且由於凹槽另側對應或錯位之處其中任一設置該凸體,除令凹槽提供熱傳元件(熱管)一較大的熱接觸面,亦可透過該凸體大幅增加了均溫板整體的結構強度,也增加了內部冷凝面積,不僅可防止均溫板組合時發生變形等損毀情事發生外,進一步更可提升內部汽液循環之效率者。
11:上蓋
111:第一側
112:第二側
113:凹槽
114:凸體
115:第一側邊
116:第二側邊
12:下板
121:第三側
122:第四側
123:支撐柱
13:氣密腔室
2:工作流體
3:第一毛細結構
4:第二毛細結構
5:熱管
6:熱管
7:均溫板
8:基座
81:槽部
第1圖係為習知散熱模組示意圖;第2圖係為習知散熱模組示意圖;第3圖係為本創作之均溫板強化結構第一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4圖係為本創作之均溫板強化結構第一實施例組合剖視圖;第5圖係為本創作之均溫板強化結構第二實施例組合剖視圖;第6圖係為本創作之均溫板強化結構第二實施例組合剖視圖;
本創作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請參閱第3、4、5圖,係為本創作之均溫板強化結構立體分解及組合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創作均溫板強化結構,係包含:一上蓋11、一下板12;所述上蓋11具有一第一側111及一第二側112,所述第一、二側111、112分設於該上蓋11的上、下兩側,也是該上蓋11的外側與內側,該第一側111向該第二側112凹設至少一凹槽113,該凹槽113係可為透過外力對該第一側111施以塑性變形或其他機械加工方式所產生(製成)之結構,並該凹槽113相反之另一側凸伸形成至少一凸體114,該凸體114可為前述第一側111受到外力塑性變形所凸伸的結構或其他機械加工(鑄造、铣、銷、削、刨)等諸方式所產生,所述凸體114係可選擇與該凹槽113係對應設置或錯位設置,本實施例之凹槽113係選擇透過沖壓或壓設或鍛擊或打凹等諸方式形成,故另一側可對應形成該凸體114,故兩者係為對應設置,如第4圖所示,該凹槽113與該凸體114兩者之間亦可為錯位方式設置如第5圖所示,該凸體114提供該上蓋11結構強度提升並且同時可增加該第二側112之冷凝之面積。
當然也可將該凸體114與該凹槽113以錯位之方式透過機械加工之方式進行設置形成該凸體114,並該凸體114之型態呈一凸條或一凸環或一凸十字或段開部
分或連續部分之凸體之態樣,本實施例係以凸條作為說明實施例,但並不引以為限。
該上蓋11具有一第一側邊115及一第二側邊116,所述凹槽113一端連接該第一側邊115另一端連接該第二側邊116,即由第一側邊115向第二側邊116貫通。
所述凹槽113係可沿該上蓋11之橫向(如第3、4圖所示)或縱向之方向延伸,或同時沿該橫向及縱向延伸並且該凹槽113橫向及縱向相互交錯連結,所述上蓋11之縱向方向係為與該第一側邊115平行之方向,該橫向方向係為與該第一側邊115垂直之方向。
該下板12具有一第三側121及一第四側122,與該上蓋11對應蓋合形成一氣密腔室13,並該氣密腔室13填充有一工作流體2,所述第三側121設有一第一毛細結構3。
該上蓋11之第一側111所設置之凹槽113主要作為容設其他散熱或導熱元件之部位,例如是一熱管5,該凹槽113之形狀可隨對應組設之導熱元件的外型設置,令該導熱元件可輕易的與該凹槽113進行組設而無需透過其他固定元件或基座進行組設,不僅可節省製造成本亦可防止均溫板與導熱元件之間無緊密貼合或間隔設置所產生的熱阻現象發生;本實施例之導熱元件係以熱管5作為說明實施例但並不引以為限,本創作上蓋11所設置之凹槽113,係可對應所欲設置之熱管5的外型設置,透過將該圓形熱管5直接設置於該凹槽113內與該上蓋11進行組設,並不需額外使用基座對熱管5先行進行固定,同時也可無需透過焊接即可將熱管5與該上蓋11進行結合,不僅可節省材料成本,同時也可防止過多的組件結合時彼此間所產生的熱阻現象,同時該熱管5與該凹槽113之間具有最大的接觸面
積有助於提升兩者之間的熱傳導效率,並且該熱管5保持最大容積的蒸氣通道,兩相流循環也較優於其他形狀之熱管5。
故藉由本創作均溫板強化結構可令均溫板無需透過額外組合元件或扣具即可直接與普通圓形或弧形之熱管進行結合,並且由於該凹槽113的另一側處對應或錯位之方式形成凸體114之結構,進而可增加均溫板整體的結構強度以及冷凝的接觸面積,不僅可防止均溫板組合時發生變形等損毀情事發生,亦可增加均溫板內部兩相流之變換效率,提升熱傳導之功效。
參閱第6圖,係為本創作之均溫板強化結構第二實施例組合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份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所述上蓋11之凸體114處更具有一第二毛細結構4,該第二毛細結構4平鋪設置於該前述上蓋11之凸體114的表面。
並所述下板12之第三側121延伸複數支撐柱123,該等支撐柱123抵頂該上蓋11之第二側112或該等凸體114,並該第一毛細結構3部分延伸於該等支撐柱123表面,並該第一毛細結構3部份與前述第二毛細結構4相連接。
本創作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個可增加結構強度並同時可直接與熱管或其他散熱或導熱元件進行結合組設的均溫板結構,透過於該均溫板一側透過外力施壓令該上蓋產生塑性變形後形成該凹槽,由該凹槽直接容設相互對應組設的散熱或導熱元件,而該凹槽之另一側面相對應或錯位形成凸體則增加了該均溫板的結構強度,並且同時增加了冷凝的接觸面積,不僅在提昇結構強度外,同時增加了冷凝的面積提昇了汽液循環的效率,故本案改善了傳統習知均溫板無法直接與不具平坦表面的散熱或導熱元件組裝的缺點,同時又增加了均溫板結構強度以及汽液循環效率者。
11:上蓋
111:第一側
112:第二側
113:凹槽
114:凸體
12:下板
121:第三側
122:第四側
13:氣密腔室
2:工作流體
3:第一毛細結構
5:熱管
Claims (6)
- 一種均溫板強化結構,係包含:一上蓋,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一側向該第二側凹設至少一凹槽,並該凹槽相反之另一側凸伸形成至少一凸體;一下板,具有一設有第一毛細結構的一第三側及一用與熱源接觸的第四側,該上蓋與該下板對應蓋合形成一氣密腔室,並該氣密腔室填充有一工作流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均溫板強化結構,其中更具有一第二毛細結構,該第二毛細結構設置於該前述上蓋之凸體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均溫板強化結構,其中所述第三側延伸複數支撐柱,該等支撐柱抵頂該上蓋之第二側或該等凸體,並該第一毛細結構部分延伸於該等支撐柱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均溫板強化結構,其中該上蓋具有一第一側邊及一第二側邊,所述凹槽一端連接該第一側邊另一端連接該第二側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均溫板強化結構,其中所述凸體與該凹槽係相互對應設置或錯位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均溫板強化結構,其中所述凸體係呈一凸條或一凸環或一凸十字之態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13540U TWM624816U (zh) | 2021-11-16 | 2021-11-16 | 均溫板強化結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13540U TWM624816U (zh) | 2021-11-16 | 2021-11-16 | 均溫板強化結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24816U true TWM624816U (zh) | 2022-03-21 |
Family
ID=81748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213540U TWM624816U (zh) | 2021-11-16 | 2021-11-16 | 均溫板強化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62481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03057B (zh) * | 2021-11-16 | 2023-05-21 | 大陸商深圳興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 均溫板強化結構 |
-
2021
- 2021-11-16 TW TW110213540U patent/TWM624816U/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03057B (zh) * | 2021-11-16 | 2023-05-21 | 大陸商深圳興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 均溫板強化結構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07071B (zh) | Thin heat pip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20180066897A1 (en) | Vapor chamber and upper casing member thereof | |
US9664458B2 (en) |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vapor chamber | |
CN112033197B (zh) | 均温板及其制造方法 | |
JP3196200U (ja) | 均温板支持体構造 | |
CN107529315B (zh) | 均温板与散热装置 | |
US7849598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isothermal plate | |
TWM624816U (zh) | 均溫板強化結構 | |
TWI541487B (zh) | 均溫板支撐體結構 | |
US10112272B2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vapor chamber | |
TWM575647U (zh) | Middle frame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 |
TWI679393B (zh) | 中框散熱結構 | |
TWI803057B (zh) | 均溫板強化結構 | |
US10274262B2 (en) | Heat exchanger | |
US20230152044A1 (en) | Vapor chambe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 |
JP5466676B2 (ja) | 放熱ユニット構造 | |
TWI747305B (zh) | 均溫板結構 | |
TWM532022U (zh) | 均溫板及其上殼構件 | |
TWM544373U (zh) | 均溫板 | |
TWM453833U (zh) | 夾合定位式均溫板鰭片整合模組 | |
US9879920B2 (en) | Vapor chamber structure | |
JP2003083688A (ja) | フィン一体型平面型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M593721U (zh) | 薄型均溫板 | |
CN216523312U (zh) | 均温板强化结构 | |
CN112665430A (zh) | 薄型均温板及其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