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8052U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8052U
TWM618052U TW110203213U TW110203213U TWM618052U TW M618052 U TWM618052 U TW M618052U TW 110203213 U TW110203213 U TW 110203213U TW 110203213 U TW110203213 U TW 110203213U TW M618052 U TWM618052 U TW M61805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ember
display panel
frame
display device
front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32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業棟
林忠誠
程偉烜
Original Assignee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180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8052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新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背光模組以及黏著件。背光模組包括背框件、光學組件、至少一發光元件及多個邊框件。光學組件與至少一發光元件設置在背框件中。光學組件具有出光面及連接出光面且彼此相對的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至少一發光元件位於光學組件的第一側面的一側。邊框件包括位於光學組件的第一側面的一側的第一邊框件以及位於光學組件的第二側面的一側的第二邊框件。顯示面板設置於第一邊框件的第一前框部與背框件之間。第二邊框件的第二前框部設置於顯示面板與背框件之間。黏著件設置顯示面板與第二前框部之間。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為了實現顯示裝置的窄邊框設計,顯示面板的非顯示區以及背光模組在顯示面上的邊框寬度勢必要縮減。也因此,容易造成顯示面板與邊框之間的固定效果不佳,例如遮光膠帶的貼附寬度甚小(例如僅0.6mm),貼附後容易剝離而產生相對的位移,進而導致顯示裝置的組裝良率及可靠度的下降。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具有窄邊框設計的顯示裝置,其組裝良率高且可靠度佳。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背光模組以及黏著件。背光模組重疊設置於顯示面板,且包括背框件、光學組件、至少一發光元件以及多個邊框件。背框件具有容 置空間。光學組件與至少一發光元件設置在容置空間中。光學組件具有出光面以及連接出光面且彼此相對的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至少一發光元件位於光學組件的第一側面的一側。背框件位於這些邊框件與光學組件之間。邊框件包括第一邊框件與第二邊框件。第一邊框件位於光學組件的第一側面的一側且具有第一前框部。顯示面板設置於第一前框部與背框件之間。第二邊框件位於光學組件的第二側面的一側且具有第二前框部。第二前框部設置於顯示面板與背框件之間。黏著件設置顯示面板與該第二邊框件的第二前框部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背框件具有背板以及彎折地延伸自背板的多個側板。背板與這些側板定義出容置空間,且背板與光學組件重疊設置。這些側板包括位於光學組件的第一側面的一側的第一側板以及位於光學組件的第二側面的一側的第二側板,且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的橫截面輪廓彼此不同。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第一邊框件至少部分包覆第一側板且固定於顯示面板及背板上。第二邊框件至少部分包覆第二側板且固定於光學組件及背板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第一側板包括彎折地延伸自背板的第一部分以及彎折地延伸自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第一側板的第二部分與背板相對設置,並且重疊於至少一發光元件。第一側板的第二部分設置於至少一發光元件與 顯示面板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更包括連接於第一側板的第二部分與顯示面板之間的緩衝件。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光學組件還具有連接出光面且彼此相對的第三側面與第四側面。第三側面與第四側面各自連接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多個邊框件還包括位於光學組件的第三側面的一側的第三邊框件以及位於光學組件的第四側面的一側的第四邊框件。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第三邊框件具有第三前框部,設置於顯示面板與背框件之間。第四邊框件具有第四前框部,設置於顯示面板與背框件之間。黏著件更設置於第三前框部與顯示面板之間,以及設置於第四前框部與顯示面板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光學組件包括導光板以及至少一光學膜片。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包括顯示層以及上偏光片。上偏光片設置於顯示面板遠離光學組件的表面上。上偏光片的至少一邊緣與顯示層的至少一邊緣切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第二邊框件的第二前框部的寬度大於0.3mm且小於2mm。
基於上述,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光 學組件的第一側面的一側設有發光元件與第一邊框件,而光學組件與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的一側設有第二邊框件。由於第二邊框件的第二前框部、顯示面板與背框件的配置關係不同於第一邊框件的第一前框部、顯示面板與背框件之間的配置關係,使得設置在顯示面板與第二邊框件之間的黏著件與顯示面板的連接關係得以穩固,從而提升顯示裝置的組裝良率及可靠度。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顯示裝置
100:背光模組
110:光學組件
110e:出光面
110s1:第一側面
110s2:第二側面
110s3:第三側面
110s4:第四側面
112:導光板
112i:入光面
112s1:第一表面
112s2:第二表面
116:光學膜片
116s、131s、132s、133s、134s、210s1:表面
118:反射片
120:發光元件
130:背框件
130S:背板
131、132、133、134:側板
131a:第一部分
131b:第二部分
140、141、142、143、144:邊框件
141a、142a、143a、144a:前框部
150:黏著件
160:緩衝件
200:顯示面板
210:顯示層
210e2、210e3、210e4、221e2、221e3、221e4:邊緣
221:上偏光片
222:下偏光片
S:容置空間
t1、t2:厚度
W1、W2、W3、W4:寬度
X、Y、Z:方向
A-A’、B-B’、C-C’、D-D’、L-L’:剖線
圖1是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剖視示意圖。
圖3A至圖3D分別是圖1的顯示裝置於不同處的剖視示意圖。
有關本新型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
圖1是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剖視示意圖。圖3A至圖3D分別是圖1的顯示裝置於不同處的剖視示意圖。圖3A至圖3D分別對應圖2的剖線A-A’、剖線B-B’、剖線C-C’與剖線D-D’。其中圖2為圖1的顯示裝置在剖線L-L’所圍繞出的一平面(剖面)上的剖視圖,且所述平面共面於顯示裝置的導光板的出光面。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3D,顯示裝置10包括背光模組100與顯示面板200。顯示面板200在方向Z上重疊設置於背光模組100。背光模組100包括光學組件110、至少一發光元件120、背框件130以及多個邊框件140。背框件130具有容置空間S,且位於這些邊框件140與光學組件110之間。光學組件110與至少一發光元件120設置在容置空間S中。
請參照圖2及圖3A,光學組件110具有出光面110e、連接出光面110e且彼此相對的第一側面110s1與第二側面110s2以及連接出光面110e且彼此相對的第三側面110s3與第四側面110s4。至少一發光元件120設置在光學組件110的第一側面110s1的一側。第三側面110s3與第四側面110s4各自連接於第一側面110s1與第二側面110s2之間。進一步來說,請參照圖3A,在本實施例中,光學組件110包括導光板112與至少一光學膜片116。導光板112具有定義光學組件110的第一側面110s1的入光面112i以及連接入光面112i且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112s1與第二表面112s2。導光板112的第一表面112s1上設有至少一光學膜片116, 且至少一光學膜片116的表面116s可定義出光學組件110的出光面110e。
舉例來說,導光板112的入光面112i的一側可設有多個(例如八個)發光元件120,且光學膜片116可包括擴散片(diffuser)、稜鏡片(prism sheet)、光學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1BEF)、或上述的組合,但不以此為限。應可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20的配置數量、光學膜片116的種類及其數量可根據實際的光學設計或應用需求而調整,本新型創作並不加以限制。為了增加背光模組100的光能利用率,導光板112的第二表面112s2的一側還可設有反射片118,但不以此為限。
請同時參照圖2至圖3D。背框件130具有背板130S以及彎折地延伸自背板130S的多個側板。背板130S在導光板112的第一表面112s1的法線方向(例如方向Z)上重疊於設置於光學組件110。在本實施例中,背框件130的這些側板包括位於光學組件110的第一側面110s1的一側的第一側板131(繪示於圖3A)、位於光學組件110的第二側面110s2的一側的第二側板132(繪示於圖3B)、位於光學組件110的第三側面110s3的一側的第三側板133(繪示於圖3C)以及位於光學組件110的第四側面110s4的一側的第四側板134(繪示於圖3D)。這些側板與背板130S可定義出背框件130的容置空間S。特別說明的是,背框件130的背板130S以及多個側板,例如為多個組件所組成,亦可為一體成型的 元件,本新型創作並不特別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側板131的橫截面(例如YZ平面)輪廓(繪示於圖3A)不同於第二側板132的橫截面(例如YZ平面)輪廓(繪示於圖3B)。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側板133與第四側板134的橫截面(例如XZ平面)輪廓(繪示於圖3C及圖3D)實質上相同於第二側板132的橫截面輪廓。舉例來說,第一側板131包括彎折地延伸自背板130S的第一部分131a以及彎折地延伸自第一部分131a的第二部分131b。第一側板131的第二部分131b與背板130S相對設置,並且在方向Z上重疊於多個發光元件120。第一側板131的第二部分131b位於這些發光元件120與顯示面板200之間。另一方面,第二側板132、第三側板133與第四側板134則不具有如第一側板131延伸自第一部分131a的第二部分131b。
進一步而言,背光模組100的多個邊框件140可分別為位於光學組件110的第一側面110s1的一側的第一邊框件141、位於光學組件110的第二側面110s2的一側的第二邊框件142、位於光學組件110的第三側面110s3的一側的第三邊框件143以及位於光學組件110的第四側面110s4的一側的第四邊框件144。多個邊框件140例如是遮光膠帶(cell tape),但不以此為限。這些邊框件都具有在方向Z上與背框件130的背板130S相對的前框部。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邊框件141至少部分包覆背框件130的第一側板131(例如第一部分131a)且固定(例如黏貼)於顯示面板200與背板130S上,第二邊框件142至少部分包覆背框件130的第二 側板132且固定(例如黏貼)於光學組件110與背板130S上,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邊框件也可不延伸至背框件130的背板130S上。亦即,邊框件也可僅具有覆蓋背框件130的側板的側壁部以及彎折地延伸自側壁部的前框部。特別說明的是,背光模組100的第一邊框件141、第二邊框件142、第三邊框件143以及第四邊框件144,例如為多個組件,亦可為一體成型的元件,本新型創作並不特別限制。
應注意的是,第一邊框件141的第一前框部141a與顯示面板200的配置關係不同於第二邊框件142的第二前框部142a與顯示面板200的配置關係。詳細而言,顯示面板200是設置在第一邊框件141的第一前框部141a與背框件130之間(如圖3A所示),而第二邊框件142的第二前框部142a是設置在顯示面板200與背框件130之間(如圖3B所示)。也就是說,第一邊框件141的橫截面(例如YZ平面)輪廓不同於第二邊框件142的橫截面(例如YZ平面)輪廓。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邊框件143與第四邊框件144的橫截面(例如XZ平面)輪廓實質上相同於第二邊框件142的橫截面輪廓。亦即,第三邊框件143與第四邊框件144也分別具有第三前框部143a與第四前框部144a,且第三前框部143a與第四前框部144a各自與顯示面板200的配置關係相同於第二邊框件142的第二前框部142a與顯示面板200的配置關係。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邊框件142、第三邊框件143與第四邊框件144各自的前框部與顯示面板200的配置關 係大致上都相同,但各自的橫截面輪廓可彼此不同,本新型創作不特別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200是以黏貼的方式實現與背光模組100的固定關係。更具體地說,背光模組100更包含黏著件150,並且黏著件150可選擇性地分別設置於背光模組100的第二邊框件142、第三邊框件143及第四邊框件144各自的前框部與顯示面板200之間,如此藉由黏著件150以實現第二邊框件142、第三邊框件143及第四邊框件144與顯示面板200之間的固定關係。此處的黏著件150例如是遮光膠帶的其中一黏著層,但不以此為限。另一方面,由於第一邊框件141的第一前框部141a是設置在顯示面板200背離背框件130的一側,因此第一邊框件141的第一前框部141a與顯示面板200之間也可設有黏著件(未繪示),以實現第一邊框件141與顯示面板200的固定關係,且此處未示出的黏著件與前述用於固定顯示面板200與第二邊框件142的黏著件150分別是設置在顯示面板200的相對兩側。
在本實施例中,背框件130的多個側板各自的最接近顯示面板200的表面可切齊光學組件110的出光面110e,意即在方向Z上,各表面(以及出光面110e)與背框件130的背板130S的距離相同。舉例來說,背框件130的第一側板131的第二部分131b的表面131s、第二側板132的表面132s、第三側板133的表面133s以及第四側板134的表面134s都可選擇性地切齊光學組件110的出光面110e,但不以此為限。特別注意的是,由於第一邊 框件141的第一前框部141a並未設置在顯示面板200與背框件130的第一側板131之間,因此顯示面板200與第一側板131的第二部分131b之間還可選擇性地設有緩衝件160,以維持顯示面板200與光學組件110之間的等距關係,且緩衝件160在顯示面板200與光學組件110的疊置方向(例如方向Z)上的厚度t1大於黏著件150在所述疊置方向上的厚度t2。
特別說明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顯示面板200與背光模組100的固定關係,緩衝件160可以是黏著層與緩衝層的複合材料結構,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緩衝件160也可以是具有止滑效果的緩衝材料所形成。
應注意的是,第二邊框件142的第二前框部142a在其延伸方向(例如方向Y)上的寬度W2、第三邊框件143的第三前框部143a在其延伸方向(例如方向X)上的寬度W3以及第四邊框件144的第四前框部144a在其延伸方向(例如方向X)上的寬度W4都小於第一邊框件141的第一前框部141a在其延伸方向(例如方向Y)上的寬度W1,以實現顯示裝置10在光學組件110的第二側面110s2、第三側面110s3與第四側面110s4的窄邊框設計。亦即,顯示裝置10在光學組件110的第二側面110s2、第三側面110s3與第四側面110s4的三側為窄邊框側。
舉例來說,第二邊框件142的第二前框部142a的寬度W2、第三邊框件143的第三前框部143a的寬度W3與第四邊框件144的第四前框部144a的寬度W4各自大於0.3mm且小於2mm、 大於0.3mm且小於0.6mm、或大於1mm且小於2mm。值得一提的是,透過將第二邊框件142、第三邊框件143與第四邊框件144各自的前框部設置在顯示面板200與背框件130之間,可不受顯示面板200外觀窄邊框設計的限制,可增加這些邊框件與顯示面板200之間的黏著件150的貼附面積(貼附寬度),另一方面,亦由於前框部設置(夾設)在顯示面板200與背框件130之間,即使貼附的寬度縮減仍可有效的保持連接,如此有助於增加顯示面板200與窄邊框側的邊框件140的連接強度,從而提升顯示裝置10的組裝良率及可靠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前框部142a的寬度W2、第三前框部143a的寬度W3與第四前框部144a的寬度W4可選擇性地相同,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顯示裝置在窄邊框側的多個邊框件的前框部的寬度也可互不相同。
另一方面,請參照圖3A至圖3D,顯示面板200包括顯示層210以及設置在顯示層210相對兩側的上偏光片221與下偏光片222,其中上偏光片221是貼附於顯示層210遠離光學組件110的表面210s1上。特別注意的是,上偏光片221在窄邊框側(即光學組件110未設有發光元件120的三側)的至少一邊緣可選擇性地切齊顯示層210在對應側的至少一邊緣。上偏光片221在光學組件110的第一側面110s1一側(即光學組件110設有發光元件120的一側)的邊緣與顯示層210在對應側的邊緣的距離可大於或等於寬度W1(例如忽略第一邊框件141的厚度)。
舉例來說,如圖3B所示,上偏光片221在光學組件110 的第二側面110s2的一側的邊緣221e2可切齊顯示層210在光學組件110的第二側面110s2的一側的邊緣210e2。如圖3C所示,上偏光片221在光學組件110的第三側面110s3的一側的邊緣221e3可切齊顯示層210在光學組件110的第三側面110s3的一側的邊緣210e3。如圖3D所示,上偏光片221在光學組件110的第四側面110s4的一側的邊緣221e4可切齊顯示層210在光學組件110的第四側面110s4的一側的邊緣210e4,但不以此為限。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光學組件的第一側面的一側設有發光元件與第一邊框件,而光學組件與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的一側設有第二邊框件。由於第二邊框件的第二前框部、顯示面板與背框件的配置關係不同於第一邊框件的第一前框部、顯示面板與背框件之間的配置關係,使得設置在顯示面板與第二邊框件之間的黏著件與顯示面板的連接關係得以穩固,從而提升顯示裝置的組裝良率及可靠度。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創作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新型創作的任一實 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新型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顯示裝置
100:背光模組
110:光學組件
110e:出光面
110s2:第二側面
112:導光板
112s1:第一表面
112s2:第二表面
116:光學膜片
116s、132s:表面
118:反射片
130:背框件
130S:背板
132:側板
140、142:邊框件
142a:前框部
150:黏著件
200:顯示面板
210:顯示層
210e2、221e2:邊緣
221:上偏光片
222:下偏光片
S:容置空間
t2:厚度
W2:寬度
X、Y、Z:方向
B-B’:剖線

Claims (10)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一背光模組,重疊設置於該顯示面板,其包括:一背框件,具有一容置空間;一光學組件,設置在該容置空間中,且具有一出光面以及連接該出光面且彼此相對的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至少一發光元件,設置在該容置空間中,且位於該光學組件的該第一側面的一側;以及多個邊框件,該背框件位於該些邊框件與該光學組件之間,該些邊框件包括:一第一邊框件,位於該光學組件的該第一側面的一側且具有一第一前框部,該顯示面板設置於該第一前框部與該背框件之間;以及一第二邊框件,位於該光學組件的該第二側面的一側且具有一第二前框部,該第二前框部設置於該顯示面板與該背框件之間;以及一黏著件,設置在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二邊框件的該第二前框部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背框件具有一背板以及彎折地延伸自該背板的多個側板,該背板與該些側板定義出該容置空間,且該背板與該光學組件重疊設置,該些側板包括 位於該光學組件的該第一側面的一側的一第一側板以及位於該光學組件的該第二側面的一側的一第二側板,且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的橫截面輪廓彼此不同。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邊框件至少部分包覆該第一側板且固定於該顯示面板及該背板上,該第二邊框件至少部分包覆該第二側板且固定於該光學組件及該背板上。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側板包括彎折地延伸自該背板的一第一部分以及彎折地延伸自該第一部分的一第二部分,該第一側板的該第二部分與該背板相對設置,並且重疊於該至少一發光元件,該第一側板的該第二部分設置於該至少一發光元件與該顯示面板之間。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顯示裝置,更包括一緩衝件,該緩衝件連接於該第一側板的該第二部分與該顯示面板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光學組件還具有連接該出光面且彼此相對的一第三側面與一第四側面,該第三側面與該第四側面各自連接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該些邊框件還包括位於該光學組件的該第三側面的一側的一第三邊框件以及位於該光學組件的該第四側面的一側的一第四邊框件。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三邊框件具有一第三前框部,該第三前框部設置於該顯示面板與該背框件之間,該第四邊框件具有一第四前框部,該第四前框部設置於該顯 示面板與該背框件之間,該黏著件更設置於該第三前框部與該顯示面板之間,以及設置於該第四前框部與該顯示面板之間。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光學組件包括一導光板以及至少一光學膜片。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包括一顯示層以及一上偏光片,該上偏光片設置於該顯示面板遠離該光學組件的表面上,該上偏光片的至少一邊緣與該顯示層的至少一邊緣切齊。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邊框件的該第二前框部的寬度大於0.3mm且小於2mm。
TW110203213U 2020-12-23 2021-03-24 顯示裝置 TWM61805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32761.2U CN213815333U (zh) 2020-12-23 2020-12-23 显示装置
CN202023132761.2 2020-12-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8052U true TWM618052U (zh) 2021-10-11

Family

ID=76947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3213U TWM618052U (zh) 2020-12-23 2021-03-24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15333U (zh)
TW (1) TWM61805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15333U (zh) 2021-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55534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CN107065257B (zh) 显示装置
TWI492202B (zh) 顯示裝置及拼接式顯示器
US20150301266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6161663A1 (zh)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TWI623794B (zh) 顯示裝置
US20180143487A1 (en) Display device
US926172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TWI660220B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WO2017067101A1 (zh)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US10969612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23208047A9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16161664A1 (zh)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US20120300428A1 (en) Backlight Module
TW201239835A (en) Display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7024756A1 (zh) 灯条、背光模组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CN114509891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0220642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908191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9037722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92206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70108633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 plate, edge-li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8201312A1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TWM618052U (zh) 顯示裝置
TWM480692U (zh) 雙面顯示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