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7983U - 梯凳 - Google Patents
梯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17983U TWM617983U TW110208759U TW110208759U TWM617983U TW M617983 U TWM617983 U TW M617983U TW 110208759 U TW110208759 U TW 110208759U TW 110208759 U TW110208759 U TW 110208759U TW M617983 U TWM617983 U TW M617983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adder
- step stool
- bracket
- pair
- arm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能夠與梯凳的大小無關地設置鎖止機構並且能夠容易地從梯凳狀態變為閉狀態的梯凳。梯凳(1)的一對梯子體(2)在彼此的一端部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梯子體具備兩根支柱(3)、在二支柱(3)之間架設的多個踏台(4)以及將二支柱(3)的一端部連結的頂板(5),梯凳(1)能夠變形為二梯子體(2)相互接近的閉狀態以及二梯子體(2)以預定間隔分離的梯凳狀態,梯凳(1)具備在梯凳狀態下對二梯子體(2)的相對位移進行限制的鎖止機構(7),鎖止機構(7)具備在梯凳狀態時將二梯子體(2)的相對位移的限制解除的限制解除構件(82),限制解除構件(82)經由在梯子體(2)的兩側分別設置的一對托架(81)而組裝於梯子體(2)。
Description
本創作涉及梯凳,詳細而言,涉及梯凳的鎖止結構。
以往,使用一種將一對梯子體的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的結構的梯凳(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這樣的梯凳中使用如下結構,該結構利用在構成一對梯子體的支柱之間設置的鎖止機構,對梯凳狀態下的梯子體的相對位移進行限制。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梯凳的情況下,通過在梯凳狀態下對鎖止機構進行操作而解除限制,能夠使梯凳成為折疊的閉狀態。
另一方面,使用一種通過對在構成梯凳的梯子體間設置的鎖止機構進行操作,而能夠使梯凳成為折疊的閉狀態的梯凳(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在這樣的梯凳中,使用者將梯子體間的鎖止機構的操作部抬起,由此能夠使一對梯子體相互接近而使梯凳成為閉狀態。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3330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119745號公報
新型欲解決的問題
根據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梯凳,在構成一方的梯子體的兩根支柱分別連結有鎖止機構。因此,梯凳的使用者在使梯凳從梯凳狀態變為閉狀態時,需要使用雙手對兩個鎖止機構進行操作、或者需要用單手對各個鎖止機構進行操作。因此,使用者在拿著工具等難以使用雙手的狀況下,不能容易地從梯凳狀態變為閉狀態。
另一方面,根據上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梯凳,使用者僅通過用單手將操作部抬起,就能夠使梯凳從梯凳狀態變為閉狀態。但是,對於像這樣由鎖止機構將一對梯子體連結的結構,在梯凳中設置的位置會受到限制。即,由於將鎖止機構配置於使用者的手的附近,因此有時難以用於尺寸比較大的梯凳。
本創作是鑒於如以上那樣的狀況而完成的,本創作要解決的問題在於,提供能夠與梯凳的大小無關地設置鎖止機構且能夠容易地從梯凳狀態變為閉狀態的梯凳。
用於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以下說明用於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手段。
本創作的梯凳的一對梯子體在彼此的上端部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所述梯子體具備兩根支柱、在所述兩根支柱之間架設的一個或多個踏台、以及將所述兩根支柱的上端部連結的頂板,所述梯凳具備在所述一對梯子體以預定間隔分離的開狀態下,對所述一對梯子體的相對位移進行限制的鎖止機構,其中,所述支柱具有:背板;以及兩張側板,所述兩張側板相互對置且與該背板相鄰,所述鎖止機構具有:兩組臂構件以及限制解除構件,所述兩組臂構件位於所述一對梯子體的兩側,所述兩組臂構件的臂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於相對地接近與分離的各個所述支柱,並且所述臂體彼此的前端部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所述限制解除構件使所述臂體中的任一者向上方轉動而使兩組所述臂構件彎曲,在所述開狀態時,所述臂構件的所述臂體彼此的旋轉連結部位於比所述臂體的兩端部靠下方的位置,並且被限制向比該位置靠下方的位移,通過在所述開狀態時使所述旋轉連結部向上方位移而使所述臂構件彎曲,從而成為所述一對梯子體相互接近的閉狀態,所述限制解除構件通過將棒狀構件折彎而一體地形成,並且形成有:卡合部、操作部以及連接部,所述卡合部在所述開狀態時位於接近所述臂構件的下方;所述操作部接近所述踏台或者所述頂板,且沿著所述踏台或者所述頂板的長度方向配置;所述連接部沿著所述支柱的長度方向配置,且將所述卡合部與所述操作部連接,所述連接部設置於所述操作部的兩端,所述卡合部以能夠使所述兩組臂構件彎曲的方式設置於所述限制解除構件的兩端部,所述限制解除構件經由在一個所述梯子體的兩側分別設置的一對托架而組裝於所述梯子體,所述托架具有:托架主體部以及夾壓部,所述托架主體部收容所述限制解除構件的所述連接部,並且所述托架通過利用所述托架主體部與所述夾壓部夾持所述支柱的一個所述側板,從而固定於所述支柱,通過在所述開狀態時使所述限制解除構件的所述操作部向上方位移,從而所述卡合部向上方位移,且所述卡合部使所述臂構件彎曲。
另外,在本創作的梯凳中,優選的是,所述托架被將其他構件固定於所述支柱的固定件相對於所述支柱定位。
另外,在本創作的梯凳中,優選的是,所述一對梯子體在彼此的上端部經由旋轉配件而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所述固定件是將所述旋轉配件固定於所述支柱的鉚釘。
另外,在本創作的梯凳中,優選的是,所述一對托架的各個所述托架主體部形成為相互對置的一側開放的筒形狀,在所述托架主體部的內周面形成有對所述限制解除構件的所述操作部或者所述卡合部進行支承的支承突起。
另外,在本創作的梯凳中,優選的是,對於所述一對托架,在對所述限制解除構件進行組裝時,所述支承突起的周邊能夠發生彈性變形。
另外,在本創作的梯凳中,優選的是,所述一對托架利用在所述托架主體部形成的多個突起部對所述限制解除構件進行支承。
另外,在本創作的梯凳中,優選的是,在所述限制解除構件位於下方時,所述卡合部收容於在所述托架形成的罩部。
功效
根據本創作的梯凳,起到能夠與梯凳的大小無關地設置鎖止機構且能夠容易地使梯凳從梯凳狀態變為閉狀態的效果。
以下,使用圖1至圖9對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的梯凳1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用圖1中所示的箭頭的方向來表示後述的開狀態(梯凳狀態)下的梯凳1的方向。即,將圖1所示的轉動軸A(參照圖1中的單點劃線)的軸向(踏台4的架設方向)設為梯凳1的左右方向。另外,將在水平方向上與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該對梯子體2的開閉方向)設為梯凳1的前後方向,將與左右方向以及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定為梯凳1的上下方向。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具備一對梯子體2,該對梯子體2具有彼此共通的結構。該對梯子體2以在側面觀察時呈大致“ハ”字狀的方式配置為下端部相互分離地張開,且該對梯子體2各自的上端部被作為旋轉配件的鉸接件6連結為能夠轉動。
如圖2所示,對於鉸接件6,第一鉸接部6a與第二鉸接部6b被轉動支承部6c連結為能夠轉動。並且,第一鉸接部6a和第二鉸接部6b分別經由作為固定構件的四個鉚釘而固定於在左右方向上位於同一側的(相對地接近與分離的)二支柱3的上端部。由此,鉸接件6將對置的二支柱3連結為能夠相對地轉動。即,使該對梯子體2能夠在相互接近與分離的方向(在圖1中為梯凳1的前後方向)上轉動。在本實施方式中,將鉸接件6相對於前側的支柱3固定的四個鉚釘中的、位於後下側的鉚釘R(參照圖2至圖4)作為後述的托架81的定位構件而發揮功能。
各個梯子體2具備作為長條體的一對支柱3。該對支柱3以彼此的距離在下側比在上側大的方式(在主視觀察時呈大致“ハ”字狀)配置。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具備四根支柱3。各支柱3以強度的確保等為目的,而在沿著長度方向的兩個部位折彎。並且,支柱3以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狀大致呈“コ”字狀的方式,形成為具備背板3b、以及相互對置且與背板3b相鄰的兩張側板3s、3s(參照圖8)。另外,在各個支柱3的下端部固定有端部構件3a。
在梯子體2的一對支柱3之間,以隔開預定的間隔的方式架設有作為中空的筒狀構件的多個踏台4。踏台4通過將呈預定的橫截面形狀的、直線狀的擠壓成形品切斷為預定的長度而形成。各個踏台4被鉚釘固定於支柱3中對置的內側面之間。在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中,各支柱3、踏台4以及頂板5為由鋁或者鋁合金構成的輕金屬製的構件。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使用螺栓、螺母等其他緊固連結部件將踏台4固定於支柱3。
各個梯子體2在上端部設置有作為中空的筒狀構件的頂板5。頂板5通過將呈預定的橫截面形狀的、直線狀的擠壓成形品切斷為預定的長度而形成。頂板5被鉚釘固定於該等支柱3的上端部中對置的內側面之間。換言之,頂板5在各個梯子體2中以將兩根支柱3的上端部連結的方式設置。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使用螺栓、螺母等其他緊固連結部件將頂板5固定於支柱3。
梯凳1能夠根據一對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詳細而言,由於該對梯子體2的相對轉動而相互接近與分離的該等支柱3在側面觀察時所成的角度,以下相同),而主要成為以下的開狀態或者閉狀態。
開狀態是如圖1所示使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為約30度,而利用四根支柱3對梯凳1進行支承的形態。在本說明書中,以下將開狀態記載為“梯凳狀態”。梯凳狀態下的梯凳1以自立於地面、地板的狀態進行使用。閉狀態是使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接近約0度的形態。梯凳1的閉狀態主要在收納時、搬運時採用。
梯凳1還能夠成為使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為約180度、且由一側的兩根支柱3對梯凳1進行支承的梯子狀態,以作為第三形態。即,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構成為兼用作梯子的梯凳。需要說明的是,本創作不僅用於兼用作梯子的梯凳,還可以用於包括專用梯凳在內的所有其他結構的梯凳。
梯凳1具備鎖止機構7,該鎖止機構7在梯凳狀態下限定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並且限制該等梯子體2彼此的相對位移(旋轉)。鎖止機構7在該等梯子體2的上端部的左右兩側合計設置有兩組。鎖止機構7將在相互連結的一對梯子體2中配置於左右方向上的同一側且相互接近與分離的支柱3彼此連結。
更加詳細而言,鎖止機構7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於該等梯子體2中相對地接近與分離的各個支柱3的一方(圖2中的左側的支柱3)。並且,鎖止機構7能夠在梯凳1處於梯凳狀態下卡合於支柱3的另一方(圖2中的右側的支柱3)。由於各個鎖止機構7是相同的結構,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左側的鎖止機構7為中心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鎖止機構7是通過將第一臂體7a與第二臂體7b連結而構成的臂構件。在設置於梯凳1的左側的鎖止機構7中,第一臂體7a的基端部(圖2中的左側端部)在後側的支柱3的上部被轉動軸7c軸支承為能夠轉動。對於第二臂體7b,其前端部與第一臂體7a的前端部被旋轉連結部7d連結為能夠旋轉。需要說明的是,在設置於梯凳1的右側的鎖止機構7中,第一臂體7a的基端部在前側的支柱3的上部被轉動軸7c軸支承為能夠轉動。
在第二臂體7b的基端部形成有卡合端部7e。卡合端部7e具備被扭簧7h施力的卡合構件7f、以及能夠由於卡合構件7f的位移而擴大/縮小的卡合孔7g。卡合構件7f被扭簧7h向將卡合孔7g縮小的方向(閉合的方向)施力。在使梯凳1成為梯凳狀態的情況下,以如圖1所示的那樣將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打開為約30度的狀態,使卡合端部7e卡合於在另一方的支柱3形成的第一鎖定銷P1。此時,第一鎖定銷P1插入卡合孔7g,且卡合構件7f被扭簧7h施力,由此維持卡合端部7e與第一鎖定銷P1的卡合狀態。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二臂體7b形成的卡合端部的結構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也可以用其他結構與第一鎖定銷P1(第二鎖定銷P2也同樣)卡合。
這樣,在梯凳1中,第一臂體7a的基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於一方的支柱3,第二臂體7b的前端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結於第一臂體7a的前端部,並且第二臂體7b的基端部能夠卡合於另一方的支柱3。換言之,對於鎖止機構7,第一臂體7a以及第二臂體7b的基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於相對地接近與分離的各個支柱3,並且第一臂體7a以及第二臂體7b彼此的前端部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一方的支柱3形成的轉動軸7c與在另一方的支柱3形成的第一鎖定銷P1形成於相同的上下位置。
第二臂體7b被未圖示的限位件限制了相對於第一臂體7a的角度區域。具體而言,第二臂體7b能夠以旋轉連結部7d為中心而從接近第一臂體7a的狀態轉動至逆時針方向的角度打開為約185度的狀態。並且,在梯凳狀態的梯凳1中,第一臂體7a以及第二臂體7b在自然狀態下由於自重而使旋轉連結部7d位於下方,因此如圖2所示,相對角度成為約185度。由此,旋轉連結部7d位於比第一臂體7a以及第二臂體7b的兩端部(轉動軸7c以及第一鎖定銷P1)靠下方的位置,並且被限制向比該位置靠下方的位移。
這樣,在使梯凳1成為梯凳狀態的情況下,利用鎖止機構7將該等支柱3連結,由此將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固定在約30度。此時,即使在對該等梯子體2向使該等梯子體2接近的轉動方向施加了力的情況下,由於旋轉連結部7d位於比第一臂體7a以及第二臂體7b的兩端部靠下方的位置,並且限制了旋轉連結部7d朝向比該位置靠下方的位移,因此該等梯子體2也不會相對旋轉。
另外,即使在對該等梯子體2向使該等梯子體2分離的轉動方向施加了力的情況下,由於該等支柱3被鎖止機構7連結,因此該等梯子體2也不會相對旋轉。因此,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保持為約30度的狀態,從而梯凳1維持梯凳狀態。需要說明的是,在將卡合端部7e與第一鎖定銷P1的卡合狀態解除時,使用者使卡合構件7f克服扭簧7h的作用力而位移,由此能夠使卡合端部7e從第一鎖定銷P1脫離。
在使梯凳1成為閉狀態的情況下,在使鎖止機構7的卡合端部7e卡合於第一鎖定銷P1的狀態下,使第一臂體7a或者第二臂體7b轉動,以使在第一臂體7a與第二臂體7b的下側形成的角度成為180度以下。具體而言,從下方對旋轉連結部7d施加力,以使旋轉連結部7d向上方位移的方式使第一臂體7a與第二臂體7b相對旋轉。由此,該等梯子體2的角度限制被解除,從而能夠以使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變得比約30度小的方式使該等梯子體2轉動。然後,通過使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為約0度,而使梯凳1成為閉狀態。這樣,在梯凳狀態時使旋轉連結部7d向上方位移,而將由第一臂體7a和第二臂體7b構成的臂構件彎曲,由此梯凳1成為該等梯子體2接近的閉狀態。
需要說明的是,在使梯凳1成為梯子狀態的情況下,解除鎖止機構7中卡合端部7e向第一鎖定銷P1的卡合,在將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打開為約180度的狀態下,使卡合端部7e卡合於在支柱3的上端部形成的第二鎖定銷P2。這樣,通過利用鎖止機構7將該等支柱3連結,從而將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固定在約180度。此時,即使在對該等梯子體2向使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改變的方向施加了力的情況下,由於轉動軸7c、旋轉連結部7d、以及卡合端部7e配置在一條直線上,因此第一臂體7a與第二臂體7b也不會相對旋轉。因此,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保持為約180度的狀態,從而梯凳1維持梯子狀態。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為了構成為兼用作梯子的梯凳,而在鎖止機構7的第二臂體7b的基端部設置卡合端部7e,且使第二臂體7b能夠相對於支柱3的第一鎖定銷P1以及第二鎖定銷P2裝卸。但是,在將梯凳1構成為專用梯凳的情況下,也可以將第二臂體7b的基端部設為以能夠轉動並且不能裝卸的方式連結於支柱3的第一鎖定銷P1的位置的結構。
在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中,鎖止機構7具備限制解除部8,該限制解除部8在梯凳1為梯凳狀態時將該等梯子體2的相對位移的限制解除。如圖2至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限制解除部8設置於前側的梯子體2的上部中的後表面。
如圖5所示,限制解除部8具備:二托架81(詳細而言,在左側的支柱3設置的左托架81L、以及在右側的支柱3設置的右托架81R),它們設置於前側梯子體2的左右兩側支柱3的後側的側板3s;以及棒狀的限制解除構件82,其左右兩端部支承於左右的托架81、81,且該限制解除構件82架設於二托架81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左托架81L與右托架81R除了形成為左右對稱形狀以外是相同結構,因此以下對左托架81L進行說明,而對右托架81R省略詳細的說明。
限制解除構件82是通過將金屬製的棒狀構件折彎而一體地形成有二卡合部82a、操作部82b以及二連接部82c的構件。限制解除構件82構成為,在兩端部形成的二卡合部82a經由各個連接部82c而與在中央部形成的操作部82b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將限制解除構件82一體地構成,由此能夠以簡單結構來設置限制解除部8。
各個卡合部82a如圖2以及圖3所示,在使梯凳1為梯凳狀態時配置於在梯子體2的左右兩側設置的各個臂構件中的第一臂體7a或者第二臂體7b的下方。具體而言,如圖6所示,向梯凳1的左側延伸出的卡合部82a配置於在左側設置的鎖止機構7的第一臂體7a的下方。另一方面,如圖6所示,向梯凳1的右側延伸出的卡合部82a配置於在右側設置的鎖止機構7的第二臂體7b的下方。
操作部82b如圖6所示,在使梯凳1為梯凳狀態時在接近頂板5的下側沿著頂板5的長度方向配置。二連接部82c沿著支柱3的長度方向配置,且將各個卡合部82a與操作部82b連接。
限制解除構件82經由在前側的梯子體2的兩側分別設置的一對托架81而組裝於梯子體2。如圖5所示,托架81是沿著支柱3的側板3s設置的長條構件。
如圖9的(a)所示,托架81具備對限制解除構件82的連接部82c進行收容的托架主體部81a、以及夾壓部81b。在托架主體部81a與夾壓部81b之間形成有槽81j。並且,如圖8所示,將支柱3的後側的側板3s插入槽81j,並由托架主體部81a與夾壓部81b對側板3s進行夾持,由此將托架81固定於支柱3。
具體而言,一對托架81的托架主體部81a形成為相互對置的一側(梯子體2的內側)以及下側開放的筒形狀。在托架主體部81a面向槽81j的一側,突出形成有多個插入突起81k。
另外,在夾壓部81b形成有朝向槽81j這一側突出的夾壓件81c。在將支柱3的側板3s插入到槽81j時,插入突起81k插入於在側板3s形成的凹部,並且夾壓件81c將側板3s向托架主體部81a這一側按壓,由此側板3s被托架主體部81a與夾壓部81b夾持。
在夾壓部81b的前端,沿著托架81的長度方向形成有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彎的凸緣部81d。在凸緣部81d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為切除了定位部81e的形狀。在將托架81向支柱3組裝時,向定位部81e插入對鉸接件6進行固定的鉚釘R(參照圖3以及圖4)。由此,完成托架81相對於梯子體2的定位。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無需另外的定位構件就能夠容易地進行托架81的定位。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構成為,在托架81的定位時,利用將與鉸接件6不同的構件固定於支柱3的固定件(例如,將踏台4固定於支柱3的鉚釘、或者將鎖止機構7轉動支承於支柱3的軸構件等)將托架81相對於支柱3定位。
在托架主體部81a中,在朝向梯子體2的左右方向的外側的面的上下方向中途部形成有壁體81f,該壁體81f以無法從外部對托架主體部81a的內側進行目視確認的方式覆蓋。即構成為,如圖2所示,由於托架81的壁體81f,而無法從梯凳1的外側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目視確認。如圖9的(a)所示,在托架81中,在壁體81f的上側形成有孔部81g,且由孔部81g形成將托架81貫通的上部間隙V1(圖9的(a)中的上側的陰影部分)。另外,在壁體81f的下側形成有將托架81貫通的下部間隙V2(圖9的(a)中的下側的陰影部分)。
在托架主體部81a的內周面中的形成有孔部81g的部分,形成有支承突起81h,該支承突起81h在托架81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支承時,如圖9的(a)所示的那樣對限制解除構件82的操作部82b進行支承。本實施方式中的支承突起81h在上側形成水平面,而在下側形成傾斜面。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構成為,通過將支承突起形成於托架主體部81a的下側,而對限制解除構件82的卡合部82a進行支承。
在托架主體部81a的下部形成有罩部81i,該罩部81i當托架81在下方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支承時,收容卡合部82a(參照圖2)。由此,在未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操作時,無法從外部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目視確認。另外,通過將卡合部82a收容於罩部81i,從而防止卡合部82a的前端鉤掛於作業者的衣服、攜帶物品、或者卡合部82a的前端直接與作業者的身體接觸的情況。
如圖5所示,在將構成限制解除部8的托架81以及限制解除構件82組裝於梯子體2時,首先,將兩個托架81(左托架81L以及右托架81R)分別從內側固定於左右兩側的支柱3的側板3s。然後,將限制解除構件82從各個托架81的下方插入各個托架主體部81a的內部。此時,支承突起81h的周邊發生彈性變形而將限制解除構件82插入支承突起81h的上側。
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通過在支承突起81h的周圍形成孔部81g,而使支承突起81h的周邊容易發生彈性變形。由此,支承突起81h與限制解除構件82的操作部82b卡合,由托架81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支承。此時,二卡合部82a向左右方向外側延伸出,且其前端部配置於臂構件(第一臂體7a以及第二臂體7b)的下方。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中構成為,作業者能夠不使用工具等而通過一次操作(one touch)將二托架81組裝於梯子體2。由此,將梯凳1的組裝工序簡化,並且削減梯凳1的組裝所需的部件數量,從而抑制了製造成本。
另外,在梯凳1中,構成為利用在托架81的托架主體部81a形成的支承突起81h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支承。由此,作業者能夠不使用工具等而通過一次操作將限制解除構件82組裝於二托架81。另外,構成為在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組裝時,使支承突起81h的周邊發生彈性變形,由此使限制解除構件82的組裝性提升,並且使限制解除構件82不容易從二托架81脫離。
需要說明的是,在限制解除構件82支承於二托架81的狀態下,托架81的向內側的位移受到限制解除構件82限制。另外,托架81的向上下方向的位移受到插入定位部81e的鉚釘R限制。因此,構成為在組裝了限制解除構件82的狀態下,托架81不容易從梯子體2脫離。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中,構成為將限制解除構件82的連接部82c插入到在托架81中形成為筒狀的托架主體部81a的內部,但也可以將托架主體部81a設為其他形狀。例如也可以構成為在托架主體部形成有多個突起部,且由該多個突起部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支承。
在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中,通過在梯凳狀態下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操作,能夠使梯凳1成為閉狀態。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使用者將手伸入頂板5的下方,並使限制解除構件82的操作部82b向上方位移。由此,二連接部82c以及二卡合部82a向上方位移。然後,二卡合部82a使第一臂體7a以及第二臂體7b向上方轉動而使臂構件彎曲。
即,通過使卡合部82a向上方位移,而以使旋轉連結部7d向上方位移的方式使第一臂體7a與第二臂體7b相對旋轉。由此,該等梯子體2的角度限制被解除,從而能夠以使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變得比約30度小的方式使該等梯子體2轉動。然後,使用者從下對頂板5進行支承,由此該等梯子體2在自重的作用下相互接近而使其相對角度成為約0度,從而梯凳1成為閉狀態。
這樣,在梯凳1為梯凳狀態時,通過使用者執行對操作部82b進行操作的動作,能夠使梯凳1成為閉狀態。另外,使用者能夠接著向上方對操作部82b進行操作的動作而將頂板5抬起。即,梯凳1的使用者能夠利用一次操作幾乎同時地進行從梯凳狀態變為閉狀態的動作、以及將閉狀態的梯凳1抬起的動作。
需要說明的是,還可以構成為,在梯凳1為梯凳狀態時,對限制解除構件的操作部82b進行操作而使連接部轉動位移,從而使第一臂體7a與第二臂體7b相對旋轉。根據該結構,也能夠將該等梯子體2的角度限制解除並使梯凳1成為閉狀態。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中,在處於設置有限制解除部8的梯子體2成為上側的梯子狀態的情況下,限制解除構件82由於自重而位於下方。因此,操作部82b位於比所接近的頂板5的上端面靠下側的位置(將圖4中頂底顛倒了的狀態)。由此構成為,即使在使用者以梯子狀態使用梯凳1的情況下,操作部82b也不會在頂板5的背面的上側造成使用的障礙。
另一方面,在處於設置有限制解除部8的梯子體2成為下側的梯子狀態的情況下,操作部82b使梯凳1如圖3所示的那樣位於比所接近的頂板5靠下側的位置。即,即使在該情況下,操作部82b也不會造成頂板5的使用的障礙。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中,鎖止機構7所具備的限制解除構件82在梯凳1為梯凳狀態時將該等梯子體2的相對位移的限制解除。由此,使用者僅用單手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操作,就能夠使梯凳1從梯凳狀態變形為閉狀態。即,即使在使用者攜帶有器具等難以使用雙手的狀況下,也能夠容易地使梯凳1從梯凳狀態變形為閉狀態。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構成為將限制解除部8的操作部82b配置於頂板5的附近,但也可以通過對托架81以及連接部82c的形狀等進行變更,而構成為將操作部82b配置於踏台4的附近。在該情況下,由於能夠在踏台4的附近對操作部82b進行操作,因此即使在梯凳1比較長而頂板5的位置變高的情況下也不會損害操作性。
另外,也可以構成為,通過在限制解除構件82設置多個操作部以及連接部(例如,從卡合部分支出多個連結部,且在多個連結部分別設置操作部等),從而沿著多個踏台4或者頂板5設置操作部。另外,還可以構成為,在該等梯子體2的兩方設置限制解除部8,且沿著各個梯子體2的多個踏台4或者頂板5設置操作部。在該情況下,由於能夠在兩方的梯子體2的多個踏台4或者頂板5的附近對操作部82b進行操作,因此無論梯凳1的大小、形狀如何都能夠實現高操作性。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中,通過對限制解除構件82的形狀進行變更,能夠提高操作部82b的配置的自由度。即,在尺寸比較大的梯凳1中,即使在鎖止機構7位於使用者的手難以觸及的高度的情況下,也能夠將操作部82b配置於使用者的手的附近。即,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能夠與梯凳1的大小無關地設置鎖止機構7以及限制解除部8。
需要說明的是,限制解除構件82的卡合部82a還可以構成為配置於第一臂體7a以及第二臂體7b中的任一者的下方。即,只要是卡合部82a向上方位移而使臂構件彎曲的結構,則也可以是將卡合部82a配置於第一臂體7a以及第二臂體7b中的任一者的下方的結構。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在限制解除構件82中,二連接部82c設置於操作部82b的兩端,且二卡合部82a以能夠使兩組臂構件彎曲的方式設置於限制解除構件82的兩端部。由此,梯凳1的使用者僅對操作部82b進行一次操作,就能夠將左右兩側的鎖止機構7的限制解除。即,使用者僅通過用單手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操作,就能夠使梯凳1從梯凳狀態變為閉狀態,因此能夠使梯凳1更容易地從梯凳狀態變為閉狀態。
需要說明的是,在梯凳1中,也可以構成為將限制解除構件分別設置於左右的鎖止機構7。在該情況下,能夠通過對各個限制解除構件進行操作而使梯凳1從梯凳狀態變為閉狀態。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構成為僅在一方的梯子體2設置限制解除部8,但也可以在該等梯子體2的兩方設置限制解除部8。在該情況下,在前側與後側中的任一者的頂板5的附近均能夠對操作部82b進行操作。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還可以是,使用者不對限制解除構件82進行操作,而直接對鎖止機構7進行操作,從而使梯凳1從梯凳狀態變為閉狀態。具體而言,使用者用自己的手從下方對旋轉連結部7d施加力,以使旋轉連結部7d向上方位移的方式使第一臂體7a與第二臂體7b相對旋轉。由此,該等梯子體2的角度限制被解除,能夠以使該等梯子體2所成的角度變得比約30度小的方式使該等梯子體2轉動,從而梯凳1成為閉狀態。這樣,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的使用者在對限制解除構件82與鎖止機構7中的任一者進行了操作的情況下,均能夠使梯凳1從梯凳狀態向閉狀態變形。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梯凳1,限制解除部8的操作部82b沿著頂板5以相同的高度形成,但也可以使操作部彎曲地形成,從而使與頂板5的下端面之間的高度方向上的相對位置根據長度方向位置而改變。具體而言,在操作部形成低位置的允許位移部和高位置的不能位移部。並且,在梯凳狀態時,使允許位移部位於比所接近的頂板5(或者踏台4)的下端面靠下側的位置,而能夠通過由使用者從下方進行的操作向上方位移。另一方面,使不能位移部位於比所接近的頂板5(或者踏台4)的下端面靠上側的位置,從而不能夠通過由使用者從下方進行的操作向上方位移。
由此,使用者在拿著頂板5中相當於不能位移部的部分時,能夠將梯凳1保持梯凳狀態而抬起。即,根據本結構,在短距離地移動梯凳狀態的梯凳1的情況下,能夠在不使梯凳1在此時變形為閉狀態的情況下支承頂板5而將梯凳1抬起。
1:梯凳
2:梯子體
3:支柱
3a:端部構件
3b:背板
3s:側板
4:踏台
5:頂板
6:鉸接件(旋轉配件)
6a:第一鉸接部
6b:第二鉸接部
6c:轉動支承部
7:鎖止機構
7a:第一臂體
7b:第二臂體
7c:轉動軸
7d:旋轉連結部
7e:卡合端部
7f:卡合構件
7g:卡合孔
7h:扭簧
8:限制解除部
81:托架
81L:左托架
81R:右托架
81a:托架主體部
81b:夾壓部
81c:夾壓件
81d:凸緣部
81e:定位部
81f:壁體
81g:孔部
81h:支承突起
81i:罩部
81j:槽
81k:插入突起
82:限制解除構件
82a:卡合部
82b:操作部
82c:連接部
A:轉動軸
P1:第一鎖定銷
P2:第二鎖定銷
R:鉚釘
V1:上部間隙
V2:下部間隙
圖1是示出梯凳狀態的梯凳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梯子體的連結結構的左側視圖。
圖3是示出梯子體的連結結構的右側面剖視圖。
圖4是示出解除了鎖止機構的限制的狀態的右側面剖視圖。
圖5是示出限制解除部的組裝結構的分解圖。
圖6是示出限制解除部的結構的圖。
圖7是示出托架的內部結構的剖視圖。
圖8是圖6中的X-X線剖視圖。
圖9的(a)以及圖9的(b)分別是托架的側視圖以及立體圖。
3:支柱
3b:背板
3s:側板
5:頂板
6:鉸接件(旋轉配件)
6a:第一鉸接部
6b:第二鉸接部
6c:轉動支承部
7:鎖止機構
7a:第一臂體
7b:第二臂體
7c:轉動軸
7d:旋轉連結部
7e:卡合端部
7f:卡合構件
7g:卡合孔
8:限制解除部
81:托架
81a:托架主體部
81b:夾壓部
81d:凸緣部
81e:定位部
82:限制解除構件
82a:卡合部
82b:操作部
82c:連接部
P1:第一鎖定銷
R:鉚釘
Claims (7)
- 一種梯凳,所述梯凳的一對梯子體在彼此的上端部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所述梯子體具備兩根支柱、在所述兩根支柱之間架設的一個或多個踏台、以及將所述兩根支柱的上端部連結的頂板,所述梯凳具備在所述一對梯子體以間隔分離的開狀態下,對所述一對梯子體的相對位移進行限制的鎖止機構,其特徵在於: 所述支柱具有:背板以及兩張側板,所述兩張側板相互對置且與該背板相鄰; 所述鎖止機構具有:兩組臂構件以及限制解除構件,所述兩組臂構件位於所述一對梯子體的兩側,所述兩組臂構件的臂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於相對地接近與分離的各個所述支柱,並且所述臂體彼此的前端部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所述限制解除構件使所述臂體中的任一者向上方轉動而使兩組所述臂構件彎曲; 在所述開狀態時,所述臂構件的所述臂體彼此的旋轉連結部位於比所述臂體的兩端部靠下方的位置,並且被限制向比該位置靠下方的位移; 通過在所述開狀態時使所述旋轉連結部向上方位移而使所述臂構件彎曲,從而成為所述一對梯子體相互接近的閉狀態; 所述限制解除構件通過將棒狀構件折彎而一體地形成,並且形成有:卡合部、操作部以及連接部;所述卡合部在所述開狀態時位於接近所述臂構件的下方;所述操作部接近所述踏台或者所述頂板,且沿著所述踏台或者所述頂板的長度方向配置;所述連接部沿著所述支柱的長度方向配置,且將所述卡合部與所述操作部連接,所述連接部設置於所述操作部的兩端,所述卡合部以能夠使所述兩組臂構件彎曲的方式設置於所述限制解除構件的兩端部, 所述限制解除構件經由在一個所述梯子體的兩側分別設置的一對托架而組裝於所述梯子體, 所述托架具有:托架主體部以及夾壓部;所述托架主體部收容所述限制解除構件的所述連接部,並且所述托架通過利用所述托架主體部與所述夾壓部夾持所述支柱的一個所述側板,從而固定於所述支柱, 通過在所述開狀態時使所述限制解除構件的所述操作部向上方位移,從而所述卡合部向上方位移,且所述卡合部使所述臂構件彎曲。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梯凳,其中: 所述托架被將其他構件固定於所述支柱的固定件相對於所述支柱定位。
-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梯凳,其中: 所述一對梯子體在彼此的上端部經由旋轉配件而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 所述固定件是將所述旋轉配件固定於所述支柱的鉚釘。
- 根據請求項3所述的梯凳,其中: 所述一對托架的各個所述托架主體部形成為相互對置的一側開放的筒形狀; 在所述托架主體部的內周面,形成有對所述限制解除構件的所述操作部或者所述卡合部進行支承的支承突起。
-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梯凳,其中: 對於所述一對托架,在對所述限制解除構件進行組裝時,所述支承突起的周邊能夠發生彈性變形。
- 根據請求項3所述的梯凳,其中: 所述一對托架利用在所述托架主體部形成的多個突起部對所述限制解除構件進行支承。
- 根據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梯凳,其中: 在所述限制解除構件位於下方時,所述卡合部收容於在所述托架形成的罩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28010 | 2020-07-29 | ||
JP2020-128010 | 2020-07-2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17983U true TWM617983U (zh) | 2021-10-01 |
Family
ID=79602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208759U TWM617983U (zh) | 2020-07-29 | 2021-07-26 | 梯凳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75043B2 (zh) |
TW (1) | TWM617983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29016Y2 (ja) * | 1993-03-26 | 1997-03-12 | 日本アルミツルマル株式会社 | 脚 立 |
JP2966770B2 (ja) * | 1995-08-03 | 1999-10-25 | アルインコ株式会社 | 脚 立 |
JP5702209B2 (ja) * | 2011-04-14 | 2015-04-15 | アルインコ株式会社 | 脚立 |
JP5865046B2 (ja) * | 2011-12-08 | 2016-02-17 | アルインコ株式会社 | 脚立における開き止め装置 |
-
2021
- 2021-07-26 TW TW110208759U patent/TWM617983U/zh unknown
- 2021-07-27 JP JP2021122586A patent/JP7175043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175043B2 (ja) | 2022-11-18 |
JP2022027573A (ja) | 2022-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40165470A1 (en) | Gate apparatus | |
TWM617983U (zh) | 梯凳 | |
JP7203432B2 (ja) | 脚立 | |
JP2017086674A (ja) | 椅子 | |
CN215485817U (zh) | 兼用作梯子的梯凳 | |
JP2023022304A5 (zh) | ||
JP2022027573A5 (zh) | ||
JP2023045475A (ja) | 脚立、及び、開き止め機構の規制解除部材 | |
JP2002223860A (ja) | 折畳みテーブル | |
JP2024053296A (ja) | 脚立 | |
KR102625250B1 (ko) | 손잡이부결합장치 | |
JP2021143494A5 (zh) | ||
JP2022160943A (ja) | 梯子兼用脚立 | |
KR102405020B1 (ko) | 접이식 강의용 테이블 | |
JP6643870B2 (ja) | 椅子 | |
JP7206877B2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構造 | |
JP3233289U (ja) | ロック解除装置及び折畳み式テント | |
JP3130061U (ja) | 折り畳み式トレイアセンブリ | |
KR102102752B1 (ko) | 자동차용 리어 시트의 센터 힌지 조립체 | |
JP5264087B2 (ja) | 折り畳み脚固定装置 | |
JP2008229326A (ja) | 折り畳み脚固定装置 | |
JPH024211Y2 (zh) | ||
JP6665496B2 (ja) | 椅子 | |
JP3003629U (ja) | ホームごたつ用脚支持構造 | |
JPH0351208Y2 (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