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4498U -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4498U
TWM604498U TW109209566U TW109209566U TWM604498U TW M604498 U TWM604498 U TW M604498U TW 109209566 U TW109209566 U TW 109209566U TW 109209566 U TW109209566 U TW 109209566U TW M604498 U TWM604498 U TW M60449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device
movable
movable part
wearable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95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美利
王逸豪
張雅涵
陳虞華
黃英傑
Original Assignee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95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4498U/zh
Publication of TWM6044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4498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包括行動裝置本體、連接組件、以及穿戴元件。連接組件連接行動裝置本體。穿戴元件藉由連接組件而連接到行動裝置本體。連接組件包括固定部、第一活動部、第一彈性元件、第二活動部、第二彈性元件。第一活動部相對於固定部在第一方向移動。第一彈性元件連接固定部以及第一活動部。第二活動部相對於固定部在第二方向移動。第二彈性元件連接固定部以及第二活動部。其中第一活動部在第一活動部第一位置以及第一活動部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並且第二活動部在第二活動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活動部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Description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行動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例如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隨著科技的進步,應用範圍也不斷擴大,像是可以達成工作、娛樂、通訊、健康追蹤等各種功能,儘管功能日新月異,但在穿戴方式上,仍然與傳統的一般手錶類似,常見的穿戴方式藉由例如扣環以及孔眼將兩端接合在一起的錶帶、或是以卡扣式扣合的錶帶、或是彈性伸展帶式的錶帶,而固定於使用者的手腕上。
此外,類似於傳統的一般手錶,當想將目前常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的行動裝置本體與穿戴元件分離時,往往不是不可拆卸,就是需要專門的工具以及專業知識,而必須訪問專業商店或請求具有技術的人員的幫助。
因此,在本創作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具有一種連接組件,藉由此連接組件可輕鬆地將行動裝置本體與穿戴元件結合以及分離。
本新型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包括行動裝置本體、連接組件、以及穿戴元件。連接組件連接行動裝置本體。穿戴元件藉由連接組件而連接到行動裝置本體。連接組件包括固定部、第一活動部、第一彈性元件、第二活動部、第二彈性元件。第一活動部相對於固定部在第一方向移動。第一彈性元件連接固定部以及第一活動部。第二活動部相對於固定部在第二方向移動。第二彈性元件連接固定部以及第二活動部。其中第一活動部在第一活動部第一位置以及第一活動部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並且第二活動部在第二活動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活動部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固定部包括底座以及框架。底座連接該第一彈性元件。框架連接於底座,並且框架具有第一容納開口以及第二容納開口,第一容納開口容納第一活動部,第二容納開口容納第二活動部。第一活動部包括上蓋以及活動本體,活動本體具有活動部第一止動面以及活動部第二止動面,底座具有底座第一止動面以及底座第二止動面,活動部第一止動面面對於底座第一止動面,活動部第二止動面面對於底座第二止動面。活動部第一止動面被第一彈性元件包圍,並且底座第一止動面被第一彈性元件包圍。底座第二止動面較活動部第二止動面更靠近上蓋。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行動裝置本體具有電路構件,第一活動部的一側邊抵靠第二活動部的其中一端,進而使得第二活動部的另一端抵靠行動裝置本體內的電路構件。第一活動部具有凹槽,凹槽具有斜面,斜面與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不平行也不垂直。凹槽具有內壁,當從第二方向觀察時,斜面與內壁不重疊。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更包括子系統,子系統設置於穿戴元件內,子系統包括導電元件,藉由導電元件而與行動裝置本體電性連接。以導電元件連接至連接組件之固定部,固定部接觸第二活動部,第二活動部接觸行動裝置本體的方式形成電性迴路。
為了讓本揭露之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示做詳細說明。其中,實施例中的各元件之配置係為說明之用,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且實施例中圖式標號之部分重複,係為了簡化說明,並非意指不同實施例之間的關聯性。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揭露。
應了解的是當一元件被提及是被「連接於」或是「耦接於」另一元件時,此元件可能直接連接於或是耦接於另一個元件,或是在兩元件之間存在一個或是多個元件。此外,像是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之類的序數的使用不一定隱含等級的順序感,而是可以僅區分動作或結構的多個實例。
在整個說明書中對「一個實施例」或「一實施例」的參考是指結合實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包括在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因此,在整個說明書中各處出現的句子「在一個實施例中」或「在一實施例中」不一定都指的是同一實施例。此外,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適的方式組合特定的特徵、結構或特性。
請參考第1圖,第1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之立體圖。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包括一行動裝置本體100、一連接組件200、一穿戴元件300、以及一子系統400。在本實施例中,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為一智慧手錶,行動裝置本體100為一手錶本體,穿戴元件300為具有可撓性的錶帶,行動裝置本體100可藉由穿戴元件300固定至一使用者之手腕上。連接組件200部分地設置於穿戴元件300中,但不限於此,連接組件200也可以完全內嵌於穿戴元件300中,或是完全外露於穿戴元件300。穿戴元件300藉由連接組件200而可連接至行動裝置本體100,或是從行動裝置本體100拆除。
請參考第2圖,第2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行動裝置本體100的不同功能元件之方塊圖。行動裝置本體100可包括一外殼110、一使用者介面120、一處理器130、一電路構件140、一可讀取儲存模組150、一通訊介面160、一感測器170、一電池180等以用於執行各種功能。外殼110用於包圍行動裝置本體100的周邊區域,並且將其他元件支撐在其組裝位置。
使用者介面120可包括用於從使用者接收輸入以及/或向使用者提供輸出的一個或多個其他使用者介面120。例如,使用者介面120可以是一顯示面板,以提供視覺(例如,圖像或影像)輸出,並且顯示面板可為一個或多個觸控輸入裝置提供輸入表面,例如觸控感測裝置、力感測裝置、溫度感測裝置、以及/或指紋感測器等,顯示面板可以是至少部分地包含在行動裝置本體100的外殼110內的任何尺寸,並且可實質上定位在行動裝置本體100上的任何位置。使用者介面120還可提供一個或多個按鈕、開關、麥克風等來接收來自使用者的輸入。
處理器130可包括一個或多個,處理器130結合電路構件140以控制並操作行動裝置本體100。例如,處理器130可包括下述中的一者或多者:微處理器、中央處理單元(CPU)、數位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或其他可編程邏輯儀器、或是任一種這些的組合。處理器130可經安排以運行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 OS)以及各種應用程式。應用程式例如包括:例如,電話應用程式、相機(例如:數位相機、錄影相機)應用程式、瀏覽器應用程式、多媒體播放器應用程式、訊息應用程式(例如:電子郵件、短訊息、多媒體)等。
可讀取儲存模組150可存儲行動裝置本體100可使用的電子數據。例如,可讀取儲存模組150可存儲電子數據或內容,例如音樂檔案、影像檔案、文件檔案、應用程式等電子數據等。可讀取儲存模組150可被配置為任何類型的儲存器。可讀取儲存模組150可包括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 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 RAM )、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可編程唯讀記憶體(programmable ROM , PROM)、或合適於儲存資訊的任何其他類型之媒介。
通訊介面160可包括能夠耦接行動裝置本體100至一個或多個網路及/或額外裝置的任何合適的硬體、軟體或硬體與軟體之結合。例如,通訊介面160可經由無線以及/或有線網路連接傳輸電子訊號。無線和有線網路連接的示例包括但不限於行動網路、無線網路、藍牙、紅外線通訊、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以及乙太網路等。
感測器170可包括一個或多個。一個或多個感測器170可被配置為感測任何類型的特徵,例如但不限於圖像、壓力、光、觸摸、力、溫度、位置、運動等。例如,一個或多個感測器170可為光電探測器、溫度感測器、光學感測器、大氣壓力感測器、濕度感測器、磁體、陀螺儀、加速度計等等。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測器170可設置在行動裝置本體100的外殼110的底部表面上,用於測量各種生物特徵,包括但不限於心率、呼吸率、血氧水平、血量估計、血壓、體溫、以及其他健康相關信息等。
電池180用於儲存電力並且向行動裝置本體100的其他元件供電。電池180可為被配置為向行動裝置本體100提供電力的可再充電電源。行動裝置本體100還可被配置為使用無線充電系統對電池180充電。
接著請參考第1圖、第3圖至第5圖。第3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連接組件200之爆炸圖。第4圖為沿第1圖中A-A’線段切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之剖面圖。第5圖為沿第1圖中B-B’線段切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之部分結構的剖面圖。連接組件200包括一固定部210、一第一活動部220、一第一彈性元件230、兩個第二活動部240、兩個第二彈性元件250。固定部210設置於靠近穿戴元件300的一端,其周圍可被穿戴元件300包覆。
固定部210具有一底座211以及一框架212,框架212連接於底座211。框架212具有一橢圓長柱的形狀,其長軸與穿戴元件300的寬度平行,框架212具有一第一容納開口212A以及一第二容納開口212B。第一容納開口212A在一第一方向D1貫穿框架212,第二容納開口212B在一第二方向D2貫穿框架212,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不平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1與圖式中的Z方向平行,第二方向D2與圖式中的X方向平行。如第3圖以及第5圖所示,底座211具有一底座第一止動部211A以及兩個底座第二止動部211B,底座第一止動部211A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具有一底座第一止動面Sb1,底座第二止動部211B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具有一底座第二止動面Sb2。
第一活動部220相對於固定部210可在第一方向D1移動,第一活動部220設置於框架212的第一容納開口212A,包括一上蓋221以及一活動本體222,上蓋221具有一平坦板狀,上蓋之一頂表面221A外露於穿戴元件300,並且與穿戴元件300的一上表面301齊平,但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蓋221之頂表面221A與穿戴元件300的一下表面302齊平。上蓋221具有向底座211延伸的兩個卡勾221B,從第一方向觀察時,兩個卡勾221B對角地設置。
活動本體222具有兩個卡合部222A、一活動部第一止動部222B、兩個活動部第二止動部222C、以及兩個凹槽222D。卡合部兩個卡合部222A分別與前述的兩個卡勾221B互相卡合,使得上蓋221與活動本體222穩固連接。
活動部第一止動部222B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具有一活動部第一止動面S1,活動部第一止動面S1面對於底座第一止動面Sb1。如第4圖所示,由第一方向D1觀察時,活動本體222具有一接近矩形的形狀,兩個活動部第二止動部222C分別對角地設置於其中兩個角落,並且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活動部第二止動部222C具有一活動部第二止動面S2,活動部第二止動面S2面對於底座第二止動面Sb2。如第5圖所示,當沿著第二方向D2觀察時,底座第二止動部211B較活動部第二止動部222C更靠近上蓋221,換句話說,底座第二止動面Sb2較活動部第二止動面S2更靠近上蓋221。
兩個凹槽222D沿著第二方向D2相反地設置,並且凹槽222D具有一斜面222E以及一內壁222F,此斜面222E與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不平行也不垂直,當從第二方向D2觀察時,斜面222E與內壁222F不重疊。
第一彈性元件230連接固定部210以及第一活動部220。更詳細地說,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元件230為一線圈彈簧,一端連接於底座211,另一端連接於第一活動部220的活動本體222,底座第一止動部211A以及活動部第一止動部222B設置於第一彈性元件230中,使得活動部第一止動面S1被第一彈性元件230包圍,並且底座第一止動面Sb1被第一彈性元件230包圍。但第一彈性元件230不限於線圈彈簧,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彈性材料的結構。
第二活動部240相對於固定部210可在第二方向D2移動,兩個第二活動部240具有接近長圓柱之形狀,其長軸方向與第二方向D2平行,分別設置於框架212不同側的第二容納開口212B。第二活動部240的一端接觸第一活動部220的活動本體222,另一端穿過第二容納開口212B,並且延伸穿過穿戴元件300而進入行動裝置本體100,並且接觸行動裝置本體100內的電路構件140。第二活動部240具有一電性連接部241以及一第二彈性元件連接部242,電性連接部241接觸框架212,第二彈性元件連接部242連接於第二彈性元件250。
類似於第一彈性元件230,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彈性元件250也為線圈彈簧,第二活動部240穿過第二彈性元件250,並且第二彈性元件250的其中一端連接於第二彈性元件連接部242,而第二彈性元件250的另一端可以連接到框架212或是為自由端。
接著請參考第5圖以及第6圖,說明當欲將穿戴元件300與行動裝置本體100分離時,各個元件的作動。第6圖為沿第1圖中B-B’線段切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之剖面圖。如第5圖所示,當未施加一壓力於上蓋221時,上蓋221與穿戴元件300齊平,第一彈性元件230施加給第一活動部220在第一方向D1上遠離底座211的力,同時活動部第二止動面S2接觸底座第二止動面Sb2,底座第二止動部211B對第一活動部220施加相同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力,限制了第一活動部220的移動,因此第一活動部220受力平衡而維持靜止在一第一活動部第一位置P11。
此時,第一活動部220的活動本體222的一側邊抵靠第二活動部240的其中一端,因而第二彈性元件連接部242在第二方向D2上施加壓力於第二彈性元件250,使得第二彈性元件250受力而壓縮,並且進而使得第二活動部240的另一端抵靠行動裝置本體100內的電路構件140。換句話說,第二活動部240由於抵靠第一活動部220的活動本體222以及電路構件140而維持靜止在一第二活動部第一位置P21。
如第6圖所示,當施加一壓力於上蓋221時,例如使用者以手指按壓上蓋221,第一活動部220隨著此壓力而逐漸往底座211移動,當活動部第一止動面S1接觸底座第一止動面Sb1時,底座第一止動部211A限制了第一活動部220在第一方向往底座211的移動,第一活動部220到達一第一活動部第二位置P12。
此時第一活動部220的活動本體222的側邊逐漸遠離第二活動部240,因而第二活動部240逐漸失去活動本體222的抵靠,並且原本壓縮的第二彈性元件250施加相反方向的力給第二彈性元件連接部242,使得第二活動部240沿著第一活動部220的凹槽222D的斜面222E在第二方向D2上移動,而部分地容納於凹槽222D,最後第二活動部240遠離行動裝置本體100而抵靠在凹槽222D的內壁222F,移動到一第二活動部第二位置P22。
由上述可知,可藉由施加壓力於上蓋221,使第一活動部220從第一活動部第一位置P11移動到第一活動部第二位置P12、並且使第二活動部240從第二活動部第一位置P21移動到一第二活動部第二位置P22,而可以將行動裝置本體100與穿戴元件300分離。
接著請參考第7圖,第7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部分結構之示意圖,其中穿戴元件300以透明的方式表示,以清楚表示其內部其他元件的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可以更包括子系統400,設置在穿戴元件300。子系統400可以是各種功能元件,例如使用者介面、處理器、可讀取儲存模組、感測器或電池等,藉由在穿戴元件300設置子系統400,可以擴大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整體的應用範圍,增加其功能性,或是使行動裝置本體100的體積薄型化,達到更簡練之外型。
子系統400可以包括一導電元件410。子系統400藉由導電元件410連接至連接組件200,進而連接至行動裝置本體100。導電元件410可以是軟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或是電線。更詳細地說,子系統400連接導電元件410,導電元件410可以以焊接的方式連接至連接組件200的一焊接部212C,此焊接部212C為框架212的一部份,而連接組件200中的第二活動部240的電性連接部241接觸框架212,並且第二活動部240的一端接觸行動裝置本體100內的電路構件140,而構成行動裝置本體100與子系統400之間的電性迴路。也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框架212以及第二活動部240使用金屬材質,但不限於此,也可以使用其他可導電之材質。
藉由上述子系統400與行動裝置本體100的電性連接,在子系統400作為使用者介面或是感測器等使用時,行動裝置本體100可發送訊號至子系統400,並且子系統400也可以將接收到的訊號回傳至行動裝置本體100,或是在子系統400作為電池使用時,可提供電力給行動裝置本體100。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提供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具有連接組件、行動裝置本體以及穿戴元件。藉由連接組件可輕鬆地將行動裝置本體與穿戴元件結合以及分離,並且在穿戴元件中設置子系統,可增加可穿戴式行動裝置整體的應用範圍並達成薄型化。
雖然本創作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創作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創作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創作使用。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創作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1: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100:行動裝置本體 110:外殼 120:使用者介面 130:處理器 140:電路構件 150:可讀取儲存模組 160:通訊介面 170:感測器 180:電池 200:連接組件 210:固定部 211:底座 211A:底座第一止動部 211B:底座第二止動部 212:框架 212A:第一容納開口 212B:第二容納開口 212C:焊接部 220:第一活動部 221:上蓋 221A:頂表面 221B:卡勾 222:活動本體 222A:卡合部 222B:活動部第一止動部 222C:活動部第二止動部 222D:凹槽 222E:斜面 222F:內壁 230:第一彈性元件 240:第二活動部 241:電性連接部 242:第二彈性元件連接部 250:第二彈性元件 300:穿戴元件 301:上表面 302:下表面 400:子系統 410:導電元件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P11:第一活動部第一位置 P12:第一活動部第二位置 P21:第二活動部第一位置 P22:第二活動部第二位置 S1:活動部第一止動面 S2:活動部第二止動面 Sb1:底座第一止動面 Sb2:底座第二止動面
本揭露可藉由之後的詳細說明並配合圖示而得到清楚的了解。要強調的是,按照業界的標準做法,各種特徵並沒有按比例繪製,並且僅用於說明之目的。事實上,為了能夠清楚的說明,因此各種特徵的尺寸可能會任意地放大或者縮小。 第1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立體圖。 第2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行動裝置本體的不同功能元件之方塊圖。 第3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連接組件之爆炸圖。 第4圖為沿第1圖中A-A’線段切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剖面圖。 第5圖為沿第1圖中B-B’線段切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的連接元件受一壓力前之剖面圖。 第6圖為沿第1圖中B-B’線段切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的連接元件受一壓力後之剖面圖。 第7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部分結構之示意圖。
1: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100:行動裝置本體
200:連接組件
300:穿戴元件
400:子系統

Claims (10)

  1. 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包括: 一行動裝置本體; 一連接組件,連接該行動裝置本體,包括: 一固定部; 一第一活動部,相對於該固定部在一第一方向移動; 一第一彈性元件,連接該固定部以及該第一活動部; 一第二活動部,相對於該固定部在一第二方向移動;以及 一第二彈性元件,連接該固定部以及該第二活動部,以及 一穿戴元件,該穿戴元件藉由該連接組件而連接到該行動裝置本體, 其中該第一活動部在一第一活動部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一活動部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並且該第二活動部在一第二活動部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活動部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固定部包括: 一底座,連接該第一彈性元件;以及 一框架,連接於該底座,並且該框架具有一第一容納開口以及一第二容納開口,該第一容納開口容納該第一活動部,該第二容納開口容納該第二活動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第一活動部包括一上蓋以及一活動本體,該活動本體具有一活動部第一止動面以及一活動部第二止動面,該底座具有一底座第一止動面以及一底座第二止動面,該活動部第一止動面面對於該底座第一止動面,該活動部第二止動面面對於該底座第二止動面。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活動部第一止動面被該第一彈性元件包圍,並且該底座第一止動面被該第一彈性元件包圍。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底座第二止動面較該活動部第二止動面更靠近該上蓋。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行動裝置本體具有一電路構件,該第一活動部的一側邊抵靠該第二活動部的其中一端,進而使得該第二活動部的另一端抵靠該行動裝置本體內的該電路構件。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第一活動部具有一凹槽,該凹槽具有一斜面,該斜面與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不平行也不垂直。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凹槽具有一內壁,當從該第二方向觀察時,該斜面與該內壁不重疊。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更包括一子系統,該子系統設置於該穿戴元件內,該子系統包括一導電元件,藉由該導電元件而與該行動裝置本體電性連接。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以該導電元件連接至該連接組件之該固定部,該固定部接觸該第二活動部,該第二活動部接觸該行動裝置本體的方式形成電性迴路。
TW109209566U 2020-07-27 2020-07-27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TWM6044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9566U TWM604498U (zh) 2020-07-27 2020-07-27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9566U TWM604498U (zh) 2020-07-27 2020-07-27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4498U true TWM604498U (zh) 2020-11-21

Family

ID=74202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9566U TWM604498U (zh) 2020-07-27 2020-07-27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44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418230A1 (en) Tactile Switch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US9916942B2 (en) Sealed button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JP6833168B2 (ja) ウォッチバンド用取り付けシステム
CN106210185B (zh) 移动终端
US11640144B2 (en) Watch with optical sensor for user input
KR20210015468A (ko) 자석을 포함하는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CN110022391B (zh) 中框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US1187117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peaker assembly
KR20210058305A (ko) 사용자의 정보를 제공하기 위한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KR20210003410A (ko) 도전성 연결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4175869A (zh) 包括键组件的电子装置
TWM604498U (zh)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KR20180135337A (ko) 접촉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12938376U (zh) 可穿戴式移动装置
TWM611197U (zh)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US10403967B1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antenna
KR20210010080A (ko) 센싱 영역을 확장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220016718A (ko) 전극 버튼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TWM609817U (zh)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KR20230171837A (ko) 스트랩을 사용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상기 스트랩의 체결 장치
KR20200038640A (ko) 디지털 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