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9817U -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9817U
TWM609817U TW109213821U TW109213821U TWM609817U TW M609817 U TWM609817 U TW M609817U TW 109213821 U TW109213821 U TW 109213821U TW 109213821 U TW109213821 U TW 109213821U TW M609817 U TWM609817 U TW M60981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device
wearable
claw
section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13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莊克乾
彭湘嵐
張雅涵
王荻揚
Original Assignee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13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9817U/zh
Publication of TWM609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9817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包括穿戴元件、行動裝置本體、以及裝卸部。行動裝置本體包括本體部、夾持部、以及連接元件,夾持部連接於本體部,連接元件連接本體部以及夾持部。裝卸部將行動裝置本體與穿戴元件安裝或拆卸。其中夾持部配置以在行動裝置本體從穿戴元件拆卸後夾持至任一物體。

Description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行動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例如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隨著科技的進步,應用範圍也不斷擴大,像是可以達成工作、娛樂、通訊、健康追蹤等各種功能,儘管功能日新月異,但在穿戴方式上,仍然與傳統的一般手錶類似,常見的穿戴方式藉由例如扣環以及孔眼將兩端接合在一起的錶帶、或是以卡扣式扣合的錶帶、或是彈性伸展帶式的錶帶,而固定於使用者的手腕上。
此外,類似於傳統的一般手錶,當想將目前常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的行動裝置本體與穿戴元件分離時,往往不是不可拆卸,就是需要專門的工具以及專業知識,而必須訪問專業商店或請求具有技術的人員的幫助。
因此,在本創作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具有一種裝卸部,藉由此裝卸部可輕鬆地將行動裝置本體與穿戴元件結合以及分離,並且還具有一種夾持部,可將拆卸下的行動裝置本體夾持到任一物體,以進行例如感測等功能。
本新型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包括穿戴元件、行動裝置本體、以及裝卸部。行動裝置本體包括本體部、夾持部、以及連接元件,夾持部連接於本體部,連接元件連接本體部以及夾持部。裝卸部將行動裝置本體與穿戴元件安裝或拆卸。其中夾持部配置以在行動裝置本體從穿戴元件拆卸後夾持至任一物體。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本體部具有溝槽以及收容部,溝槽收容夾持部的至少一部份,收容部收容裝卸部的至少一部分,溝槽與收容部設置於本體部的不同表面。連接元件包括第一轉軸以及彈簧部,第一轉軸通過彈簧部而連接至本體部。裝卸部包括磁性元件以及金屬元件,磁性元件設置於穿戴元件,金屬元件設置於本體部,藉由磁性元件與金屬元件的磁吸引力而將行動裝置本體與穿戴元件連接。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本體部與夾持部具有相同的三角形狀,本體部連接夾持部而形成具有平行四邊形狀之結構。穿戴元件具有兩個凹部,本體部具有第一側邊,夾持部具有第二側邊,並且第一側邊平行於第二側邊,裝卸部設置於第一側邊以及第二側邊,分別由第一側邊以及第二側邊凸出,凹部設置於與裝卸部相對之位置,並且裝卸部與凹部卡合。夾持部具有第一段部、第二段部、第三段部、以及第四段部,以第一段部連接至第二段部、第二段部連接至第三段部、第三段部連接至第四段部的方式形成具有三角形狀的中空結構。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夾持部包括第一爪、第二爪、以及彈簧。第一爪具有第一軸部以及由第一軸部延伸的第一爪部,第二爪與第一爪相對配置,具有第二軸部以及由第二軸部延伸的第二爪部,彈簧兩端分別連接第一爪部以及第二爪部。其中第一爪以及第二爪連接穿戴元件。本體部包括第一容納部以及第二容納部,連接元件包括第一轉軸以及第二轉軸,第一轉軸通過第一軸部而容納於第一容納部,第二轉軸通過第二軸部而容納於第二容納部。第一轉軸平行於第二轉軸。裝卸部包括螺母以及螺栓。螺母設置於第一爪部,螺栓通過第二爪部以及彈簧而旋入螺母。藉由控制螺栓旋入螺母的深度以將行動裝置本體與穿戴元件安裝或拆卸。
為了讓本揭露之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示做詳細說明。其中,實施例中的各元件之配置係為說明之用,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且實施例中圖式標號之部分重複,係為了簡化說明,並非意指不同實施例之間的關聯性。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揭露。
應了解的是當一元件被提及是被「連接於」或是「耦接於」另一元件時,此元件可能直接連接於或是耦接於另一個元件,或是在兩元件之間存在一個或是多個元件。此外,像是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之類的序數的使用不一定隱含等級的順序感,而是可以僅區分動作或結構的多個實例。
在整個說明書中對「一個實施例」或「一實施例」的參考是指結合實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包括在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因此,在整個說明書中各處出現的句子「在一個實施例中」或「在一實施例中」不一定都指的是同一實施例。此外,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適的方式組合特定的特徵、結構或特性。
請參考第1圖,第1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的各元件之方塊圖。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包括一穿戴元件100、一行動裝置本體200、一裝卸部300、一子系統400。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為一智慧手錶,穿戴元件100為具有可撓性的錶帶,行動裝置本體200為一手錶本體,行動裝置本體200可藉由穿戴元件100固定至一使用者之手腕上。行動裝置本體200藉由裝卸部300而可連接至穿戴元件100,或是從穿戴元件100拆除。
請參考第2圖,第2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行動裝置本體200的不同功能元件之方塊圖。行動裝置本體200可包括一外殼201、一使用者介面202、一處理器203、一電路構件204、一可讀取儲存模組205、一通訊介面206、一感測元件207、一電池208等以用於執行各種功能。外殼201用於包圍行動裝置本體200的周邊區域,並且將其他元件支撐在其組裝位置。
使用者介面202可包括用於從使用者接收輸入以及/或向使用者提供輸出的一個或多個其他使用者介面202。例如,使用者介面202可以是一顯示面板,以提供視覺(例如,圖像或影像)輸出,並且顯示面板可為一個或多個觸控輸入裝置提供輸入表面,例如觸控感測裝置、力感測裝置、溫度感測裝置、以及/或指紋感測元件等,顯示面板可以是至少部分地包含在行動裝置本體200的外殼201內的任何尺寸,並且可實質上定位在行動裝置本體200上的任何位置。使用者介面202還可提供一個或多個按鈕、開關、麥克風等來接收來自使用者的輸入。
處理器203可包括一個或多個,處理器203結合電路構件204以控制並操作行動裝置本體200。例如,處理器203可包括下述中的一者或多者:微處理器、中央處理單元(CPU)、數位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或其他可編程邏輯儀器、或是任一種這些的組合。處理器203可經安排以運行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 OS)以及各種應用程式。應用程式例如包括:例如,電話應用程式、相機(例如:數位相機、錄影相機)應用程式、瀏覽器應用程式、多媒體播放器應用程式、訊息應用程式(例如:電子郵件、短訊息、多媒體)等。
可讀取儲存模組205可存儲行動裝置本體200可使用的電子數據。例如,可讀取儲存模組205可存儲電子數據或內容,例如音樂檔案、影像檔案、文件檔案、應用程式等電子數據等。可讀取儲存模組205可被配置為任何類型的儲存器。可讀取儲存模組205可包括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 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 RAM )、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可編程唯讀記憶體(programmable ROM , PROM)、或合適於儲存資訊的任何其他類型之媒介。
通訊介面206可包括能夠耦接行動裝置本體200至一個或多個網路及/或額外裝置的任何合適的硬體、軟體或硬體與軟體之結合。例如,通訊介面206可經由無線以及/或有線網路連接傳輸電子訊號。無線和有線網路連接的示例包括但不限於行動網路、無線網路、藍牙、紅外線通訊、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以及乙太網路等。
感測元件207可包括一個或多個。一個或多個感測元件207可被配置為感測任何類型的特徵,例如但不限於圖像、壓力、光、觸摸、力、溫度、位置、運動等。例如,一個或多個感測元件207可為光電探測器、溫度感測元件、光學感測元件、大氣壓力感測元件、濕度感測元件、磁體、陀螺儀、加速度計等等。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測元件207可設置在行動裝置本體200的外殼201的底部表面上,用於測量各種生物特徵,包括但不限於心率、呼吸率、血氧水平、血量估計、血壓、體溫、以及其他健康相關信息等。
電池208用於儲存電力並且向行動裝置本體200的其他元件供電。電池208可為被配置為向行動裝置本體200提供電力的可再充電電源。行動裝置本體200還可被配置為使用無線充電系統對電池208充電。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可以更包括子系統400,設置在穿戴元件100。子系統400可以是電性連接至行動裝置本體200的各種功能元件,例如使用者介面、處理器、可讀取儲存模組、感測元件或電池等,藉由在穿戴元件100設置子系統400,可以擴大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整體的應用範圍,增加其功能性,或是使行動裝置本體200的體積薄型化,達到更簡練之外型。
藉由子系統400與行動裝置本體200的電性連接,在子系統400作為使用者介面或是感測元件等使用時,行動裝置本體200可發送訊號至子系統400,並且子系統400也可以將接收到的訊號回傳至行動裝置本體200,或是在子系統400作為電池使用時,可提供電力給行動裝置本體200。
類似於行動裝置本體200,子系統400也可藉由裝卸部300而連接至穿戴元件100,或是從穿戴元件100拆除,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子系統400包括感測元件207,可從穿戴元件100拆卸而夾持到欲感測的物體上。
接著請參考第3圖至第5圖,第3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A之部分結構的立體圖。第4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A之部分結構的爆炸圖。第5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A之部分結構的示意圖。在此實施例中,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A具有與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類似的結構,包括一穿戴元件100A、一行動裝置本體200A、以及一裝卸部300A。穿戴元件100A具有一第一凹部110A以及一第二凹部120A,第一凹部110A用以容納行動裝置本體200A,第二凹部120A用以容納裝卸部300A。
行動裝置本體200A包括一本體部210A、一夾持部220A、以及一連接元件230A。夾持部220A連接於本體部210A,連接元件230A連接本體部210A以及夾持部220A。本體部210A可包括一感測元件(未圖示),並且本體部210A具有一溝槽211A、一第一容納部212A、一收容部213A(如第5圖所示)。溝槽211A收容夾持部220A的至少一部份,並且收容部213A收容裝卸部300A的至少一部分。溝槽211A與收容部213A設置於本體部210A的不同表面。
夾持部220A具有一第一段部221A、一第二段部222A、以及一第三段部223A,以第一段部221A連接至第二段部222A、第二段部222A連接至第三段部223A的方式形成具有U字形狀的結構。雖然在本實施例中夾持部220A為U字形狀,但不限於此,視需求夾持部220A也可以為其他形狀,例如,平板狀。
連接元件230A包括一第一轉軸231A、兩個直線段部232A、兩個彈簧部233A、以及一彎曲部234A。第一轉軸231A連接主體部210A以及夾持部220A,更詳細地說,第一轉軸231A的兩端容納於主體部210A的第一容納部212A,而夾持部220A的U字形狀的兩端連接到第一轉軸231A,使得夾持部220A結合第一轉軸231A而呈現一「口」字形狀。
兩個直線段部232A、兩個彈簧部233A、以及一彎曲部234A為一體成形。更詳細地說,以直線段部232A的其中一端連接至其中一個彈簧部233A,彈簧部233A連接至彎曲部234A,彎曲部234A連接至另一個彈簧部233A,另一個彈簧部233A連接至另一個直線段部232A的方式構成。並且第一轉軸231A通過兩個彈簧部233A,每一個直線段部232A的另一端分別固定至夾持部220A的第一段部221A以及第三段部223A,彎曲部233A連接至裝卸部300A。
裝卸部300A包括一磁性元件310A以及一金屬元件320A,磁性元件310A設置於穿戴元件100A的第二凹部120A,金屬元件320A設置於本體部210A的收容部213A,並且固定至連接元件230A的彎曲部233A。藉由磁性元件310A與金屬元件320A的一磁吸引力而使行動裝置本體200A安裝至穿戴元件100A,並且可以輕易地將行動裝置本體200A從穿戴元件100A拆卸。
當行動裝置本體200A從穿戴元件100A拆卸後,夾持部220A可夾持至任一物體,例如一感測物,更詳細地說,可以對夾持部220A施加一外力,使夾持部220A繞第一轉軸231A轉動而離開溝槽211A,此時連接元件230A對夾持部220A施加一反方向的扭力,而當原本施加的外力消失時,連接元件230A的反方向的扭力使夾持部220A回到溝槽211。也就是說,可以施加一外力將夾持部220A與本體部210A分開,並將物體置於夾持部220A與本體部210A之間後,利用連接元件230A的扭力以夾持物體。
接著請參考第6圖至第7圖,第6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B之部分結構的立體圖。第7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B之部分結構的爆炸圖。在此實施例中,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B具有與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類似的結構,包括一穿戴元件100B、一行動裝置本體200B、以及一裝卸部300B。穿戴元件100B具有一第一凹部110B以及兩個第二凹部120B,第一凹部110B用以容納行動裝置本體200B,第二凹部120B用以容納裝卸部300B。
行動裝置本體200B包括一本體部210B、一夾持部220B、以及連接元件230B。本體部210B具有一第一容納部211B以及一第一側邊212B,並可包括一感測元件(未圖示)。本體部210B與夾持部220B具有相同之三角形狀,本體部210B藉由連接元件230B連接夾持部220B而形成一平行四邊形結構。
夾持部220B具有第一段部221B、第二段部222B、第三段部223B、一第四段部224B、一第二容納部225B、以及一第二側邊226B。以第一段部221B連接至第二段部222B、第二段部222B連接至第三段部223B、第三段部223B連接至第四段部224B的方式形成具有三角形狀的中空結構H,第一段部221B延伸的方向與第四段部224B延伸的方向平行,並且第一段部221B與第四段部224B之間有一間距D1,第二段部222B與第四段部224B之間具有一間距D2。雖然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夾持部220B具有四個段部,但不限於此,可視需求增加或減少段部。
連接元件230B包括一第一轉軸231B、一第二轉軸232B、以及一連接本體233B。本體部210B的第一容納部211B容納第一轉軸231B以及連接本體233B的一部份,並且夾持部220B的第二容納部225B容納第二轉軸232B以及連接本體233B的一部份。第一轉軸231B通過連接本體233B而連接到本體部210B,並且第二轉軸232B通過連接本體233B而連接到夾持部220B。藉由連接元件230B,夾持部220B與本體部210B可彼此相對轉動。
裝卸部300B設置於本體部210B以及夾持部220B,具有一凸出結構,此凸出結構與穿戴元件100B的第二凹部120B配合。更詳細地說,裝卸部300B設置於本體部210B的第一側邊212B與夾持部220B的第二側邊226B,分別由第一側邊212B以及第二側邊226B凸出,並且第一側邊212B平行於第二側邊226B。第二凹部120B設置於與裝卸部300B相對之位置,因此藉由第一側邊212B以及第二側邊226B上的裝卸部300B與第二凹部120B卡合,可以使得行動裝置本體200B安裝至穿戴元件100B,並且藉由沿著與第一側邊212B以及第二側邊226B平行的方向推動行動裝置本體200B,而可以輕易地將行動裝置本體200B從穿戴元件100B拆卸。
當行動裝置本體200B從穿戴元件100B拆卸後,夾持部220B可夾持至任一物體,例如一感測物。更詳細地說,由於夾持部220B藉由連接元件230B而可相對於本體部210B轉動,因此,可將物體放置於夾持部220B與本體部210B之間,藉由轉動夾持部220B改變夾持部220B與本體部210B之間的角度,例如,夾持部220B與本體部210B之間的角度由原本的180度轉動至接近0度,而使得物體被夾持在夾持部220B與本體部210B之間。
此外,夾持部220B的多個段部形成的結構也可用以夾持物體。例如,可將物體夾持在第一段部221B與第四段部224B之間的間距D1。又或是,可將具有繩狀結構的物體穿過夾持部220B的中空結構H而將兩者連接固定。
接著請參考第8圖至第11圖,第8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C之部分結構的立體圖。第9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C之部分結構的另一角度之立體圖。第10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C之部分結構的爆炸圖。第11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C之部分結構的示意圖。在此實施例中,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C具有與可穿戴式行動裝置1類似的結構,包括一穿戴元件100C、一行動裝置本體200C、以及一裝卸部300C。
穿戴元件100C具有一第一凹部110C、一第二凹部120C、兩個第三凹部130C、一第一表面140C、以及一第二表面150C,第一凹部110C以及第三凹部130C用以容納行動裝置本體200C,第二凹部120C用以容納裝卸部300C,第一表面140C與第二表面150C相反,第一凹部110C以及第二凹部120C貫穿第一表面140C與第二表面150C,第三凹部130C設置於第一表面140C。
行動裝置本體200C包括一本體部210C、一夾持部220C、以及連接元件230C。本體部210C可包括一感測元件(未圖示)。本體部210C具有接近長方體之形狀,並具有一第一容納部211C、一第二容納部212C、兩個凸出部213C、一第一側面214C、以及一第二側面215C。第一容納部211C以及第二容納部212C設置於本體部210C的第一側面214C,兩個凸出部213C設置於與前述第一側面214C相反之第二側面215C,並且可與穿戴元件100C之第三凹部130C互相卡合。
夾持部220C包括一第一爪240C、一第二爪250C、以及一彈簧260C。第一爪240C具有一第一軸部241C以及由第一軸部241C延伸的第一爪部242C,第二爪250C與第一爪240C相對配置,具有第二軸部251C以及由第二軸部251C延伸的第二爪部252C。並且第一爪部242C延伸的方向與第一軸部241C之長軸方向垂直,第二爪部252C延伸的方向與第二軸部251C之長軸方向垂直。彈簧260C兩端分別連接第一爪部242C以及第二爪部252C,彈簧260C施加給第一爪部242C以及第二爪部252C一支撐力,使得第一爪240C以及第二爪250C在無外力的情況下,可維持在一固定位置。
藉由第一爪240C以及第二爪250C,使得夾持部220C夾持於穿戴元件100C,更詳細地說,穿戴元件100C的第二凹部120C具有一側壁121C以及由此側壁121C延伸之一間隔部160C,此間隔部160C具有第一壁161C、第二壁162C、以及一保持部163C,保持部163C由第二壁162C向第二爪250C延伸。藉由第一爪240C接觸第一壁161C以及第二爪250C接觸第二壁162C,使得夾持部220C夾持穿戴元件100C之間隔部160C,並且保持部163C可增加夾持部220C與穿戴元件100C之間夾持的穩定性。雖然在本實施例中,保持部163C設置於間隔部160C的第二壁162C,但不限於此,也可設置於第一壁161C或是設置於第一壁161C以及第二壁162C。
連接元件230C包括一第一轉軸231C以及一第二轉軸232C,第一轉軸231C平行於第二轉軸232C。第一轉軸231C以及第二轉軸232C分別設置於第一容納部211C以及第二容納部212C。更詳細地說,第一轉軸231C通過夾持部220C的第一軸部241C而容納於第一容納部211C,並且第二轉軸232C通過夾持部220C的第二軸部251C而容納於第二容納部212C。藉由連接元件230C,可施加一外力使得夾持部220C的第一爪240C以及第二爪250C相對於本體部210C轉動。
裝卸部300C包括一螺母330C以及一螺栓340C,螺母330C設置於第一爪部242C,螺栓340C具有一基座部341C以及螺栓部342C,基座部341C具有半球形之形狀,且其徑向尺寸D大於第二凹部120C的一寬度W。螺栓340C由穿戴元件100C的第二表面150往第一表面140的方向旋入,更詳細地說,螺栓部342C通過第二爪部252C以及彈簧260C而旋入設置於第一爪部242C的螺母330C,當基座部341C接觸穿戴元件100C的第二表面150C以及夾持部220C的第二爪部252C時,第二爪部252C受到彈簧260C以及基座部341C的合力而保持接觸間隔部160C,並且,第一爪部242C也相似地受到彈簧260C以及螺母330C的合力而保持接觸間隔部160C,使得夾持部220C可穩固地夾持穿戴元件100C,進而使得本體部210C的第一側面214C穩固地與穿戴元件100C連接。並且,此時本體部210C的第二側面215C的凸出部213C可完全與穿戴元件100C的第三凹部130C卡合,因此本體部210C的兩個相反側都可以穩固地與穿戴元件100C連接,使得行動裝置本體200C安裝於穿戴元件100C。相反地,當將螺栓340C旋出螺母330C,第一爪240C以及第二爪250C與間隔部160C之間的夾持鬆開,而可以輕易地將行動裝置本體200C從穿戴元件100C拆卸。也就是說,藉由控制螺栓340C旋入螺母330C的深度,可將行動裝置本體200C與穿戴元件100C安裝或拆卸。
當行動裝置本體200C從穿戴元件100C拆卸後,夾持部220C可夾持至任一物體,例如一感測物,更詳細地說,如同前面夾持部220C夾持穿戴元件100C的方式,可將物體放置於夾持部220C的第一爪240C與第二爪250C之間,將螺栓340C旋入螺母330C,而使得物體被牢固夾持。
雖然在前面所述的一些實施例中的行動裝置本體200A、200B、以及200C類似於行動裝置本體200,但不限於此,行動裝置本體200A、200B、以及200C也可以類似於子系統400。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提供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包括穿戴元件、行動裝置本體、以及裝卸部。行動裝置本體包括本體部、夾持部、以及連接元件。藉由裝卸部可輕鬆地將行動裝置本體與穿戴元件結合以及分離。並且藉由夾持部,可將拆卸下的行動裝置本體夾持到任一物體,以進行例如感測等功能。
雖然本創作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創作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創作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創作使用。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創作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1,1A,1B,1C: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100,100A,100B,100C:穿戴元件 110A,110B,110C:第一凹部 120A,120B,120C:第二凹部 121C:側壁 130C:第三凹部 140C:第一表面 150C:第二表面 160C:間隔部 161C:第一壁 162C:第二壁 163C:保持部 200,200A,200B,200C:行動裝置本體 201:外殼 202:使用者介面 203:處理器 204:電路構件 205:可讀取儲存模組 206:通訊介面 207:感測元件 208:電池 210,210B,210C:本體部 211A:溝槽 211B,211C,212A:第一容納部 212B:第一側邊 212C,225B:第二容納部 213A:收容部 213C:凸出部 214C:第一側面 215C:第二側面 220A,220B,220C:夾持部 221A,221B:第一段部 222A,222B:第二段部 223A,223B:第三段部 224B:第四段部 226B:第二側邊 230A,230B,230C:連接元件 231A,231B,231C:第一轉軸 232A:直線段部 232B,232C:第二轉軸 233A:彈簧部 233B:連接本體 234A:彎曲部 240C:第一爪 241C:第一軸部 242C:第一爪部 250C:第二爪 251C:第二軸部 252C:第二爪部 260C:彈簧 300,300A,300B,300C:裝卸部 310A:磁性元件 320A:金屬元件 330C:螺母 340C:螺栓 341C:基座部 342C:螺栓部 400:子系統 D:徑向尺寸 D1,D2:間距 H:中空結構 W:寬度
本揭露可藉由之後的詳細說明並配合圖示而得到清楚的了解。要強調的是,按照業界的標準做法,各種特徵並沒有按比例繪製,並且僅用於說明之目的。事實上,為了能夠清楚的說明,因此各種特徵的尺寸可能會任意地放大或者縮小。 第1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的各元件之方塊圖。 第2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行動裝置本體的不同功能元件之方塊圖。 第3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部分結構的立體圖。 第4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部分結構的爆炸圖。 第5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部分結構的示意圖。 第6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部分結構的立體圖。 第7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部分結構的爆炸圖。 第8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部分結構的立體圖。 第9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部分結構的另一角度之立體圖。 第10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部分結構的爆炸圖。 第11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可穿戴式行動裝置之部分結構的示意圖。
1A: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100A:穿戴元件
110A:第一凹部
120A:第二凹部
200A:行動裝置本體
210A:本體部
211A:溝槽
212A:第一容納部
213A:收容部
220A:夾持部
221A:第一段部
222A:第二段部
223A:第三段部
230A:連接元件
231A:第一轉軸
232A:直線段部
233A:彈簧部
234A:彎曲部
300A:裝卸部
310A:磁性元件
320A:金屬元件

Claims (10)

  1. 一種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包括: 一穿戴元件; 一行動裝置本體,包括: 一本體部; 一夾持部,連接於該本體部; 一連接元件,連接該本體部以及該夾持部;以及 一裝卸部,將該行動裝置本體與該穿戴元件安裝或拆卸; 其中該夾持部配置以在該行動裝置本體從該穿戴元件拆卸後夾持至任一物體。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本體部具有一溝槽以及一收容部,該溝槽收容該夾持部的至少一部份,該收容部收容該裝卸部的至少一部分,該溝槽與該收容部設置於該本體部的不同表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連接元件包括一第一轉軸以及一彈簧部,該第一轉軸通過該彈簧部而連接至該本體部。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裝卸部包括一磁性元件以及一金屬元件,該磁性元件設置於該穿戴元件,該金屬元件設置於該本體部,藉由該磁性元件與該金屬元件的一磁吸引力而將該行動裝置本體與該穿戴元件連接。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本體部與該夾持部具有相同的三角形狀,該本體部連接該夾持部而形成具有平行四邊形狀之結構。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穿戴元件具有兩個凹部,該本體部具有一第一側邊,該夾持部具有一第二側邊,並且該第一側邊平行於該第二側邊,該裝卸部設置於該第一側邊以及該第二側邊,分別由該第一側邊以及該第二側邊凸出,該等凹部設置於與該裝卸部相對之位置,並且該裝卸部與該等凹部卡合。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夾持部具有一第一段部、一第二段部、一第三段部、以及一第四段部,以該第一段部連接至該第二段部、該第二段部連接至該第三段部、該第三段部連接至該第四段部的方式形成具有三角形狀的一中空結構。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夾持部包括: 一第一爪,具有一第一軸部以及由該第一軸部延伸的一第一爪部; 一第二爪,與該第一爪相對配置,具有一第二軸部以及由該第二軸部延伸的一第二爪部;以及 一彈簧,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爪部以及該第二爪部; 其中該第一爪以及該第二爪連接該穿戴元件。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本體部包括一第一容納部以及一第二容納部,該連接元件包括: 一第一轉軸,通過該第一軸部而容納於該第一容納部;以及 一第二轉軸,通過該第二軸部而容納於該第二容納部; 其中該第一轉軸平行於該第二轉軸。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可穿戴式行動裝置,其中該裝卸部包括: 一螺母,設置於該第一爪部;以及 一螺栓,通過該第二爪部以及該彈簧而旋入該螺母; 其中藉由控制該螺栓旋入該螺母的一深度以將該行動裝置本體與該穿戴元件安裝或拆卸。
TW109213821U 2020-10-21 2020-10-21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TWM6098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3821U TWM609817U (zh) 2020-10-21 2020-10-21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3821U TWM609817U (zh) 2020-10-21 2020-10-21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9817U true TWM609817U (zh) 2021-04-01

Family

ID=76605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13821U TWM609817U (zh) 2020-10-21 2020-10-21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98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82032B2 (en) Multi-laye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210185B (zh) 移动终端
KR102469449B1 (ko) 방열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4207552B (zh) 可穿戴电子装置及组装方法
EP362457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EP402483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microphone module
CN104935354A (zh) 眼镜式终端
US10528006B2 (e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band
KR20200028686A (ko) 휴대 단말기의 보조 제어 전자장치
US11563285B2 (en) Connector including support portion for supporting at least part of conductive pin,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WO2019139450A1 (en) Antenna for detecting position of external electronic device and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EP395226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rotating camera
TWM609817U (zh)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KR20210099264A (ko) 부품 적층 실장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34951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 which tray for loading SIM card is inserted,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1187117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peaker assembly
KR102484484B1 (ko) 어레이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75913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providing guide information
US1048888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component tray
US1161234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extending sensing area
TWM611197U (zh)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CN212938376U (zh) 可穿戴式移动装置
TWM604498U (zh) 可穿戴式行動裝置
KR102575671B1 (ko)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210128782A (ko) 쉴드 캔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