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1332U - 熱管散熱模組 - Google Patents
熱管散熱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01332U TWM601332U TW109205069U TW109205069U TWM601332U TW M601332 U TWM601332 U TW M601332U TW 109205069 U TW109205069 U TW 109205069U TW 109205069 U TW109205069 U TW 109205069U TW M601332 U TWM601332 U TW M601332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pipe
- pipes
- pipe
- sour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熱管散熱模組,包括數個平行併列的熱管,該熱管分別具有相對二側面及底面,該等熱管的二側面及底面被預先沖壓成平面後,使各相鄰熱管間以二側平面緊密抵觸,該熱管的底面則貼合設置於一熱源的外表面上,與該熱源進行熱交換,使該熱管升溫並帶走該熱源工作時所產生的熱量;以及與該等升溫後熱管緊密接觸的散熱鰭片單元,該散熱鰭片單元與該等熱管進行熱交換,使該等熱管降低溫度,由於該熱管的該底面寬度係小於該熱管之該側面高度,因此在單位寬度下,該熱源可接觸更多數量的熱管,而導熱效果佳,能有效提升熱交換效率,大幅提升散熱速度者。
Description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用於電子元件之散熱裝置,特別是指一種能有效提高導熱、散熱效率的一種熱管散熱模組。
按,電子裝置上的元件,尤指電腦主機板的電路板,包括有許多晶片,例如:南、北橋晶片、顯示晶片、MOS晶片等,以及一中央處理單元(CPU),其在工作中會產生大量的熱而導致溫度上升,進而影響其工作效能,因而必須藉由散熱結構將熱源導出。
請參閱第1圖,目前習知技術中被廣泛使用熱管的高效能散熱裝置之結構包括:一導熱座91、與導熱座91結合之複數支平行排列之熱管92以及至少一散熱鰭片單元93;其中,該導熱座91的底面上設有複數個溝槽91a,用以供該複數支熱管92嵌入其中;使用時,藉由該導熱座91之該熱管92與一熱源90(如第2圖所示)緊密接觸,而進行熱交換而升溫,藉以帶走該熱源90工作時產生的高熱量,升溫後的該熱管92再透過該散熱鰭片單元93,續與外界空氣進行熱交換而降低溫度,如此完成能快速散去該熱源90所產生熱量。由於傳統的熱管92呈圓管狀,為達到該熱管92與該熱源90間之緊密接觸,業者會使用輾壓工具94將該熱管92面對該熱源之一面輾壓成平面狀,其輾壓方式係將所有該熱管92置放於該導熱座91之該複數個溝槽91a內固定,再進行輾壓,由於輾壓時對熱管92一面壓平,一面緊配,因此在輾壓時,容易因輾壓力道過大,而導致該散熱鰭片單元93或該熱管92損傷。
請同時參閱第1、2圖所示,該等熱管92具有一與該熱源90接觸之平坦的底面922、及兩側弧狀的左、右側表面923,由於散熱裝置之散
熱效能係為該熱管92與該熱源90之接觸面、及單位寬度下接觸之該熱管92數量成正比。換言之,如果該熱管92之底面922與該熱源90之接觸面寬度(a)愈大,則散熱效能愈好;又,如果該熱源90之單位寬度(a)與該熱管92接觸之數量愈多,則散熱效果愈好。而由於該熱管92的相對之二側表面923仍為圓弧形表面,當各相鄰該熱管92以二側圓弧形側表面923相互抵觸而平行併列時,二側圓弧形該側表面923下方形成無法與該熱源90接觸的餘隙空間95,而使得該熱管92之底面922與該熱源90的直接接觸面有限,對於熱交換效率有不良的影響。如要增加熱源90的散熱效率,則在該熱源90單位寬度下須增加接觸該熱管92的寬度,或該熱源90單位寬度下可接觸更多數量的熱管92。
緣此,本創作人有鑑於習知散熱裝置之結構於使用上之缺失及其結構設計上未臻理想之事實,本案創作人即著手研發其解決方案,希望能開發出一種更具熱傳導效率、提升整體極佳散熱效益之散熱裝置,以服務社會大眾及促進此業之發展,遂經多時之構思而有本創作之產生。
本創作之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熱管散熱模組,其將熱管的二側面及底面預先輾壓成型成為平面後,再將各熱管平行併列於熱源及導熱座上,以二側平面緊密抵觸的相鄰熱管間不產生任何餘隙空間,而能完整覆蓋熱源的表面積,有效提升熱交換效率,大幅提升散熱速度者。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熱管散熱模組,其中熱管接觸熱源的該底面寬度係小於該熱管之該側面高度,因此在單位長度下,熱源可接觸更多數量的熱管,導熱效果佳。
可達成上述新型目的之熱管散熱模組,包括有:數個平行併列的熱管,該熱管的二側面及底面被預先輾壓成型成平面後,將所有該熱管置放於一散熱鰭片單元之複數個溝槽內固定,使各相鄰之該熱管間以二側平面緊密抵觸,再該熱管10的底面則係貼合設置於一熱源的外表面上,
與該熱源進行熱交換,使該熱管升溫並帶走該熱源工作時所產生的熱量;以及與該等升溫後熱管緊密接觸的散熱鰭片,該散熱鰭片與該等熱管進行熱交換,使該等熱管降低溫度者。
在本實施例中,其中該熱管之底面寬度可小於二該側面高度之80%。
在本實施例中,其中該熱管之底面寬度可小於二該側面高度之75%。
在本實施例中,其中該熱管之底面寬度可小於二該側面高度之50%。
在本創作另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熱管散熱模組更包括有一介於該熱源與該等熱管間的導熱座。
1:熱管散熱模組
10:熱管
11:側面
12:側面
13:底面
20:熱源
30:散熱鰭片單元
40:導熱座
50:輾壓工具
第1圖為習用熱管式散熱器進行輾壓示意圖;
第2圖為習用熱管式散熱器之構成示意圖;
第3圖為本創作所提供熱管散熱模組之構成示意圖;
第4圖為本創作所提供熱管散熱模組事先進行輾壓示意圖:
第5圖為該熱管散熱模組中熱管之構成示意圖;
第6圖為該熱管散熱模組中熱管之設置示意圖;以及
第7圖為本創作所提供熱管散熱模組之構成立體示意圖。
請同時參閱第3圖至第7圖,本創作所提供之熱管散熱模組1主要係應用於電子元件之散熱。該熱管散熱模組1主要包括有:數個平行併列的熱管10,該熱管10具有相對二側面11、12及底面13,該等熱管10之相對二側面11、12及底面13係於被併列組裝前預先輾壓成型成平面後,將所有該熱管10置放於一散熱鰭片單元30之複數個溝槽31內固定,使各相鄰之該熱管10間以二側平面緊密抵觸,再該熱管10的底面13則係貼合設置於一熱源20
的外表面上,與該熱源20進行熱交換,使該熱管10升溫並帶走該熱源20工作時所產生的熱量(熱管之熱交換、傳導作動原理係習知技術,不另加贅述),以及與該等升溫後熱管10緊密接觸的該散熱鰭片單元30,該散熱鰭片單元30與該等熱管10進行熱交換,使該等熱管10及該熱源20降低溫度者。
在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請同時參照第3、7圖所示,該熱管散熱模組進一步包括有一介於該熱源20與該等熱管10間的導熱座40。其中該導熱座40貼合設於熱源20外表面,以增加吸收其熱量,並將該熱量快速傳導給該熱管10帶走。
請參閱第4圖,本創作的該熱管1()係使用輾壓工具50預先將其二側面11、12及底面13輾壓成型成為平面後,再行將所有該熱管10置放於一散熱鰭片單元30之複數個溝槽31內固定後,再緊貼於該熱源20及/或導熱座40上;而習用技術係先將複數熱管10固定於散熱鰭片單元之複數個溝槽內,再行輾壓成型平面後,再將熱管散熱模組1緊貼於熱源20上;二者相互比較,本創作的熱管10施工及組裝可避免該熱管10受到輾壓壓力過大而損傷者。
請參閱第5圖,該熱管10接觸該熱源20的該底面13寬度W1小於二該側面11、12高度W2,因此在單位長度下,該熱源20可接觸更多數量的熱管10,導熱效果更佳;較佳為二該熱管10之底面13寬度W1小於該熱管10之側面11、12高度W2之80%;或為二該熱管10之底面13寬度W1小於該熱管10之側面11、12高度W2之75%;又或為二該熱管10之底面13寬度W1小於該熱管10之側面11、12高度W2之50%。
本創作所提供之熱管散熱模組1,其將熱管10的二側面11、12及底面13預先輾壓成型成平面後,再將各熱管10平行併列於熱源20及導熱座40上,以二側平面緊密抵觸的相鄰熱管10間不產生任何餘隙空間,而能完整覆蓋熱源的表面積,有效提升熱交換效率,大幅提升散熱速度者。而且,該熱管10接觸熱源20的底面13寬度W1小於二側面11、12高度W2,因此在單位長度下,熱源20可接觸更多數量的熱管10,導熱效果佳。
上列詳細說明係針對本創作之一可行實施例之具體說明,惟該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凡未脫離本創作技藝精神所為之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於本案之專利範圍中。
1:熱管散熱模組
10:熱管
11:側面
12:側面
13:底面
20:熱源
30:散熱鰭片單元
31:溝槽
Claims (5)
- 一種熱管散熱模組,包括:數個平行併列的熱管,該熱管的二側面及底面係被預先輾壓成型成平面後,使各相鄰熱管間以二側平面緊密抵觸,該熱管的底面則貼合設置於一熱源的外表面上,與該熱源進行熱交換,使該熱管升溫並帶走該熱源工作時所產生的熱量,其中該熱管接觸該熱源的底面寬度小於該二側面的高度;以及與該等升溫後熱管緊密接觸的散熱鰭片單元,該散熱鰭片單元與該等熱管進行熱交換,使該等熱管降低溫度者。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管散熱模組,其中該熱管之底面寬度可小於二該側面高度之80%。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管散熱模組,其中該熱管之底面寬度可小於二該側面高度之75%。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管散熱模組,其中該熱管之底面寬度可小於二該側面高度之50%。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管散熱模組,更包括有一介於該熱源與該等熱管間的導熱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TW109205069U TWM601332U (zh) | 2020-04-28 | 2020-04-28 | 熱管散熱模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TW109205069U TWM601332U (zh) | 2020-04-28 | 2020-04-28 | 熱管散熱模組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TWM601332U true TWM601332U (zh) | 2020-09-11 |
Family
ID=73645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TW109205069U TWM601332U (zh) | 2020-04-28 | 2020-04-28 | 熱管散熱模組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TW (1) | TWM601332U (zh) |
Cited By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7529021A (zh) * | 2023-10-26 | 2024-02-06 | 安徽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率散热器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
-
2020
- 2020-04-28 TW TW109205069U patent/TWM601332U/zh unknown
Cited By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7529021A (zh) * | 2023-10-26 | 2024-02-06 | 安徽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率散热器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207519027U (zh) | 适配卡的散热结构 | |
| TWM282235U (en) | Improved structure of a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using heat pipes | |
| CN103906413B (zh) | 散热模块 | |
| CN107046792A (zh) | 散热装置及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 | |
| CN201156860Y (zh) | 散热用水冷头结构 | |
| TW200539784A (en) | Extended fin array | |
| TWM601332U (zh) | 熱管散熱模組 | |
| CN201476667U (zh) | 可增加散热面积的热管式散热鳍片 | |
| CN101316495B (zh) | 散热模组 | |
| CN205847821U (zh) | 散热装置 | |
| CN100562233C (zh) | 散热模组 | |
| CN202120889U (zh) | 散热模组 | |
| CN2755781Y (zh) | 整合型散热装置 | |
| CN220493447U (zh) | 鳍片式散热器 | |
| CN216927549U (zh) | 计算机cpu用高效散热装置 | |
| TWI900093B (zh) | 順重力散熱裝置 | |
| CN106211704B (zh) | 组合式的散热模块 | |
| TWI741491B (zh) | 安置在用於測試一處理器之燒機座上的具有三維散熱之處理器散熱模組與其使用方法 | |
| CN216527067U (zh) | 具有半导体制冷片的水冷排 | |
| CN104066301B (zh) | 热管式散热器 | |
| TWI482002B (zh) | 散熱器及其製造方法 | |
| TWI758900B (zh) | 散熱模組 | |
| CN204697452U (zh) | 具有分隔双层重叠热管之散热结构 | |
| CN222319430U (zh) | 散热装置 | |
| CN1953642A (zh) | 具有贯孔式散热的电路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