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0246U - 內冷式放口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內冷式放口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0246U
TWM600246U TW109208051U TW109208051U TWM600246U TW M600246 U TWM600246 U TW M600246U TW 109208051 U TW109208051 U TW 109208051U TW 109208051 U TW109208051 U TW 109208051U TW M600246 U TWM600246 U TW M60024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avity
gas
accommodating space
nozz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80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豐欽
蘇宗陽
Original Assignee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80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0246U/zh
Publication of TWM6002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0246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內冷式放口裝置,其包括一放口柱體及一冷卻腔體。 所述冷卻腔體內側形成有一容置空間及位於所述容置空間一側的一開口,並且所述放口柱體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中且朝向所述開口。所述內冷式放口裝置能讓一管體的一管口伸入所述容置空間,並且能讓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套設至所述放口柱體上,以使得所述放口柱體對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實施一放口作業。所述冷卻腔體能提供一冷卻氣體至所述容置空間中,以在實施所述放口作業後、對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實施一冷卻作業。

Description

內冷式放口裝置
本創作涉及一種放口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內冷式放口裝置。
在對管體的管口進行放口作業後,須對該管口進行降溫以使其冷卻。一般來說,現有的放口裝置多半是以冷卻水澆注方式使該管口的溫度降低,也就是以冷卻水澆注於該管口。雖然冷卻水澆注方式能有效地對管口的進行降溫,但冷卻水澆注方式同時也衍生了水的使用量過多的問題。故,如何在能有效地對管口的進行降溫的情況下還能減少水的使用量,已成為該項事業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於是,本創作人認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並配合科學原理的運用,終於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創作。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內冷式放口裝置,其能有效地改善現有的放口裝置在對管口降溫時會使用過多的水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內冷式放口裝置,其包括:一放口柱體;以及一冷卻腔體,其內側形成有一容置空間及位於所述容置空間一側的一開口,並且所述放口柱體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中、且朝向所述開口;其中,所述內冷式放口裝置能讓一管體的一管口通過所述開口伸入所述容置空間,並且能讓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套設至所述放口柱體上,以使得所述放口柱體對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實施一放口作業;其中,所述冷卻腔體能提供一冷卻氣體至所述容置空間中,以在實施所述放口作業後、對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實施一冷卻作業。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其能通過“所述冷卻腔體能提供一冷卻氣體至所述容置空間中,以在實施所述放口作業後、對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實施一冷卻作業”的技術方案,以在能有效地對管口的進行降溫的情況下還能減少水的使用量。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內冷式放口裝置”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或者信號,但這些元件或者信號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或者一信號與另一信號。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參閱圖1至圖3所示,圖1為本創作實施例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及兩個管體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創作實施例的內冷式放口裝置省略其中兩個管體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創作實施例的內冷式放口裝置省略其中一個管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本創作施例提供一種內冷式放口裝置100,並且所述內冷式放口裝置100能用以對一管體T依序實施一放口作業及一冷卻作業。具體來說,在實施所述放口作業後,所述管體T的一端的尺寸會被略為增大,並且在實施所述冷卻作業後,所述管體T的一端的溫度能被降低。所述內冷式放口裝置100也可以在所述放口作業前,先對所述管體T實施一烘熱作業。通過所述烘熱作業,所述管體T的一端能被加熱,以使得所述放口作業能較佳地被實施。
請參閱圖4及圖5,並搭配圖1至圖3所示,圖4為圖3中區域IV的放大示意圖,圖5為圖4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於本創作的實施例中,所述內冷式放口裝置100包含有一放口柱體1、圍繞所述放口柱體1的一冷卻腔體2、連接於所述冷卻腔體2的一供氣管線3、設置於所述冷卻腔體2的內部的一冷卻水循環機構4、鄰近所述冷卻腔體2設置的一夾持機構5、鄰近所述冷卻腔體2設置的一導引機構6、鄰近所述放口柱體2設置的一烘熱腔體7、及鄰近所述夾持機構5設置的一移載機構。
請參閱圖6及圖7,並搭配於圖3所示,圖6為本創作實施例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及兩個管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7為其中一管體經過一放口作業及一冷卻作業後的示意圖。所述冷卻腔體2內側形成有一容置空間SP及位於所述容置空間SP一側的一開口21,並且所述放口柱體1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SP中、且朝向所述開口21。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冷卻腔體2大致是呈空心圓桶狀,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所述內冷式放口裝置100能讓所述管體T的一管口T1通過所述開口21伸入所述容置空間SP,並且能讓所述管體T的所述管口T1套設至所述放口柱體1上,以使得所述放口柱體1對所述管體T的所述管口T1實施所述放口作業。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管口T1指的是所述管體T於一放口端的管口,以下簡稱為管口T1。
具體來說,在所述放口作業前,所述放口柱體1於其徑向方向的尺寸是略大於所述管口T1於其徑向方向的尺寸;在所述放口作業後,所述放口柱體1於其徑向方向的尺寸是略小於所述管口T1於其徑向方向的尺寸。也就是說,在所述放口作業後,所述管口T1於其徑向方向的尺寸被略微增大。
請參閱圖3及圖4,並搭配於圖6所示。所述冷卻腔體2能提供一冷卻氣體至所述容置空間SP中,以在實施所述放口作業後、對所述管體T的所述管口T1實施所述冷卻作業。在實施所述冷卻作業後,經過所述放口作業的所述管口T1的溫度能被降低。具體來說,於本實施例中的所述降溫作業,是使溫度相對較低的所述冷卻氣體接觸所述管口T1,從而使所述管口T1的溫度能被降低。
更具體地說,所述內冷式放口裝置100還包含有所述供氣管線3,所述供氣管線3連接至所述冷卻腔體2的外側,所述供氣管線3能提供一氣體至所述冷卻腔體2,並且所述冷卻腔體2能對來自所述供氣管線3的所述氣體進行降溫,以產生所述冷卻氣體、且將所述冷卻氣體提供至所述容置空間SP中。在所述氣體被所述冷卻腔體2降溫形成所述冷卻氣體後,所述冷卻氣體能有效地對所述管口T1進行所述冷卻作業以降低所述管口T1的溫度。需要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例中的所述氣體可以例如空氣,所述氣體也可以依據需求替換為其他氣體,並且本創作於此不加以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本創作的所述內冷式放口裝置100的所述冷卻腔體2,是通過冷卻氣體對所述管體T進行所述降溫作業,而在能有效對所述管體T降溫的情況下,改善了現有的放口裝置因為以冷水澆注方式對管口進行降溫而產生水的使用量過多的問題。
進一步地說,所述冷卻腔體2具有一內側壁22,所述內側壁22包圍形成所述容置空間SP,所述冷卻腔體2的所述內側壁22上形成有朝向所述容置空間SP的多個出氣孔221。所述冷卻腔體2所產生的所述冷卻氣體能通過多個所述出氣孔221、而進入所述冷卻腔體2的所述容置空間SP中,從而使得所述冷卻腔體2能以所述冷卻氣體對所述管口T1實施所述冷卻作業。
於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出氣孔221是間隔地環繞所述放口柱體1,以使得所述冷卻腔體2能較佳地實施所述冷卻作業,但多個所述出氣孔221於所述內側壁22上的排列方式可以依據需求變化,本創作於此不加以限制。於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出氣孔221的尺寸是大致相等,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於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鄰近所述冷卻腔體2的開口21的所述出氣孔221的尺寸可以是略大於遠離所述開口21的所述出氣孔221的尺寸,以使得所述冷卻作業能被較佳地實施。
請參閱圖4至6所示。所述冷卻水循環機構4設置於所述冷卻腔體2的內部。所述冷卻水循環機構4的外形可以是對應於所述冷卻腔體2的外形,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冷卻水循環機構4的外形是以大致呈空心圓桶狀為例,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所述冷卻水循環機構4能讓來自所述供氣管線3且經過所述冷卻腔體2的所述氣體進行降溫,以形成所述冷卻氣體。
所述冷卻水循環機構4能提供介於5°C至20°C的一冷卻水流通過(優選為5°C至15°C),以讓來自所述供氣管線3且經過所述冷卻腔體2的所述氣體進行降溫。也就是說,所述冷卻水的溫度是不大於所述氣體的溫度。需要說明的是,於其他實施例中,在所述冷卻水能對所述氣體進行降溫的情況下,所述冷卻水可以依據需求被替換為其他性質相似的氣體或流體,並且本創作於此不加以限制。此外,於其他實施例中,為了提供較佳的冷卻效果,所述放口柱體1內可以具有一冷卻水流道,並且所述冷卻水能流經所述冷卻水流道而對所述管口T1進行降溫。
請參閱圖6及圖7所示。所述夾持機構5設置於所述冷卻腔體2的所述開口21的前側,所述夾持機構5包含有兩個夾持件51,並且兩個所述夾持件51能彼此可分離地結合。當兩個所述夾持件51彼此結合時,兩個所述夾持件51能用以夾持所述管體T的鄰近於所述管口T1的一管身T2,以固定所述管體T的位置。
於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夾持件51分別位於相對鄰近所述導引機構6及相對遠離所述導引機構6,但兩個所述夾持件51相對於所述管體T的位置可以依據需求變化,本創作於此不加以限制。通過所述夾持機構5的兩個所述夾持件51夾持所述管體T,所述管體T能被較佳地固定,從而使所述管體T於所述放口作業及所述冷卻作業的過程中較為穩定。如圖7所示,兩個所述夾持件51能被控制以分別朝所述管體T的上側方向及下側方向移動,以使得所述管體T不被兩個所述夾持件51所夾持。
請復參閱圖2所示,所述導引機構6包含有多個固定板體61,多個所述固定板體61彼此間隔設置,並且多個所述固定板體61皆設置於所述冷卻腔體2的所述前側。每個所述固定板體61具有一導引凹槽611,多個所述導引凹槽611能提供所述管體T設置於其上,以使得所述管體T能沿著多個所述導引凹槽611所形成的一導引路徑P、伸入所述冷卻腔體2的所述容置空間SP中、且套設至所述放口柱體1,以使得所述放口柱體1能實施所述放口作業。詳細來說,多個所述導引凹槽611是位於同一直線上,以形成呈一直線的所述導引路徑P,各個所述導引凹槽611的外形是對應於所述管體T的外形,以使得所述管體T能較佳地設置於多個所述導引凹槽611上。
所述烘熱腔體7是鄰近地設置於所述放口柱體1,所述烘熱腔體7能在所述放口柱體1實施所述放口作業前,對所述管體T的所述管口T1實施所述烘熱作業,以使得所述管體T的所述管口T1經加熱而軟化。通過所述烘熱作業,在所述烘熱腔體7使得所述管口T1經加熱而軟化後,所述管口T1較容易被套設於所述放口柱體1而實施所述放口作業。
所述移載機構能移動所述管體T的位置,以使得所述管體T經加熱而軟化後、能從所述烘熱腔體7移動至所述放口柱體1。具體來說,所述移載機構可以為一機械手臂,並且所述機械手臂能用抓取以移動所述管體T。需要說明的是,於本創作中的所述移載機構不限制為機械手臂,所述移載機構可以為具有類似功能的其他機構,且本創作於此不加以限制。
[本創作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其能通過“所述冷卻腔體能提供一冷卻氣體至所述容置空間中,以在實施所述放口作業後、對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實施一冷卻作業”的技術方案,以在能有效地對管口的進行降溫的情況下還能減少水的使用量。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內冷式放口裝置 1:放口柱體 2:冷卻腔體 21:開口 22:內側壁 221:出氣孔 3:供氣管線 4:冷卻水循環機構 5:夾持機構 51:夾持件 6:導引機構 61:固定板體 611:導引凹槽 7:烘熱腔體 SP:容置空間 T:管體 T1:管口 T2:管身 P:導引路徑
圖1為本創作實施例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及兩個管體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實施例的內冷式放口裝置省略其中兩個管體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實施例的內冷式放口裝置省略其中一個管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圖3中區域IV的放大示意圖。
圖5為圖4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實施例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及兩個管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7為其中一管體經過一放口作業及一冷卻作業後的示意圖。
100:內冷式放口裝置
1:放口柱體
2:冷卻腔體
5:夾持機構
51:夾持件
6:導引機構
61:固定板體
611:導引凹槽
7:烘熱腔體
SP:容置空間
P:導引路徑

Claims (10)

  1. 一種內冷式放口裝置,其包括: 一放口柱體;以及 一冷卻腔體,其內側形成有一容置空間及位於所述容置空間一側的一開口,並且所述放口柱體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中、且朝向所述開口; 其中,所述內冷式放口裝置能讓一管體的一管口通過所述開口伸入所述容置空間,並且能讓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套設至所述放口柱體上,以使得所述放口柱體對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實施一放口作業; 其中,所述冷卻腔體能提供一冷卻氣體至所述容置空間中,以在實施所述放口作業後、對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實施一冷卻作業。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其進一步包括: 一供氣管線,其連接至所述冷卻腔體的外側,所述供氣管線能提供一氣體至所述冷卻腔體,並且所述冷卻腔體能對來自所述供氣管線的所述氣體進行降溫,以產生所述冷卻氣體、且將所述冷卻氣體提供至所述容置空間中。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其中,所述冷卻腔體具有一內側壁,所述內側壁包圍形成所述容置空間,所述冷卻腔體的所述內側壁上形成有朝向所述容置空間的多個出氣孔,並且所述冷卻腔體所產生的所述冷卻氣體能通過多個所述出氣孔、而進入所述冷卻腔體的所述容置空間中。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其進一步包括: 一冷卻水循環機構,其設置於所述冷卻腔體的內部,所述冷卻水循環機構能讓來自所述供氣管線且經過所述冷卻腔體的所述氣體進行降溫,以形成所述冷卻氣體。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其中,所述冷卻水循環機構能提供介於5°C至20°C的一冷卻水流通過,以讓來自所述供氣管線且經過所述冷卻腔體的所述氣體進行降溫。
  6. 如請求項2所述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其中,所述供氣管線所提供的所述氣體為空氣。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其進一步包括: 一夾持機構,其設置於所述冷卻腔體的所述開口的前側,所述夾持機構包含有兩個夾持件,並且兩個所述夾持件能彼此可分離地結合;其中,當兩個所述夾持件彼此結合時,兩個所述夾持件能用以夾持所述管體的鄰近於所述管口的一管身,以固定所述管體的位置。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其進一步包括: 一導引機構,其包含有多個固定板體,多個所述固定板體彼此間隔設置、且皆設置於所述冷卻腔體的所述前側;其中,每個所述固定板體具有一導引凹槽,多個所述導引凹槽能提供所述管體設置於其上,以使得所述管體能沿著多個所述導引凹槽所形成的一導引路徑、伸入所述冷卻腔體的所述容置空間中、且套設至所述放口柱體,以使得所述放口柱體能實施所述放口作業。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其進一步包括: 一烘熱腔體,其鄰近地設置於所述放口柱體,所述烘熱腔體能在所述放口柱體實施所述放口作業前,對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實施一烘熱作業,以使得所述管體的所述管口經加熱而軟化。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內冷式放口裝置,其進一步包括: 一移載機構,其能移動所述管體的位置,以使得所述管體經加熱而軟化後、能從所述烘熱腔體移動至所述放口柱體。
TW109208051U 2020-06-24 2020-06-24 內冷式放口裝置 TWM6002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8051U TWM600246U (zh) 2020-06-24 2020-06-24 內冷式放口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8051U TWM600246U (zh) 2020-06-24 2020-06-24 內冷式放口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0246U true TWM600246U (zh) 2020-08-21

Family

ID=73004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8051U TWM600246U (zh) 2020-06-24 2020-06-24 內冷式放口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02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09708A (zh) 晶舟處理裝置、立式分批熔爐及方法
US10342159B2 (en) Liquid heat-dissipating assembly
JP2010517597A5 (zh)
JP2008231929A (ja) Egrクーラ用熱交換器の冷却水入口構造
KR20110083400A (ko) 열교환기, 상기 열교환기를 포함하는 음식물 처리기 및 상기 열교환기의 제조 방법
TW201322607A (zh) 冷卻套
US20160230708A1 (en) Integrate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cooler
BR102013014855B1 (pt) trocador de calor para veículo
TWM600246U (zh) 內冷式放口裝置
TWM586876U (zh) 複合水冷排結構
TWI700471B (zh) 具軸向毛細的散熱單元
US11083116B2 (en) Cooler for displa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same
JP2001074380A (ja) Egrクーラ
JP2017203420A (ja) 排気熱回収装置
JP4988401B2 (ja) 基板熱処理装置
TWI606217B (zh) 加熱器
WO2018024185A1 (zh) 热交换装置
CN107777861A (zh) 一种模具内置水循环系统
CN203203438U (zh) 散热装置
TW201843912A (zh) 具有流道之液冷式冷卻裝置
WO2020133359A1 (zh) 一种节温器总成与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JP4775678B2 (ja) ガラス製品製造機用の冷却システム
TWI607196B (zh) 迴路式熱管以及具有迴路式熱管的電子裝置
TW202120876A (zh) 具有複合式流道的液冷裝置
TWI715094B (zh) 複合水冷排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