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0064U -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 Google Patents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0064U
TWM600064U TW109203319U TW109203319U TWM600064U TW M600064 U TWM600064 U TW M600064U TW 109203319 U TW109203319 U TW 109203319U TW 109203319 U TW109203319 U TW 109203319U TW M600064 U TWM600064 U TW M60006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al surface
frame
inner peripheral
opening
surfac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33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靖夫
蘇聖哲
蕭博文
林家禾
Original Assignee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33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0064U/zh
Publication of TWM6000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0064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種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包含主殼體以及框條。主殼體具有:容置空間,用以容置手持裝置;以及開孔,相應於手持裝置之鏡頭模組開設。框條可拆卸地設置於開孔,具有溝槽組,用以於開孔嵌卡主殼體。

Description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保護殼組,尤其是關於一種用於手持裝置之保護殼組。
隨著科技發展,現有之手持裝置除通話之功能外,多具有部份消費性電子商品之功能,例如:常見之攝像功能。因此,現有之手持式裝置通常配有攝影元件。其中,攝影元件之鏡頭模組需暴露於手持裝置之外部。而當具有鏡頭模組之手持裝置需要裝設保護配件時,為了避免影響攝影之功能,此保護配件需有相應之結構。
然而,目前相關之保護配件中,相應於手持裝置之鏡頭模組之結構多為基本的開孔,此種結構除對於鏡頭模組之保護性較低外,亦無其他附加功效。因此,現有之手持裝置之保護配件,於結構上仍有相當程度之改善空間。
有鑑於此,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升手持裝置之鏡頭模組保護性之保護殼組。
有鑑於此,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包含主殼體以及框條。主殼體具有:容置空間,用以容置手持裝置;以及開孔,相應於手持裝置之鏡頭模組開設。框條可拆卸地設置於開孔,具有溝槽組,用以於開孔嵌卡主殼體。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主殼體更具有相應於手持裝置之背面之背板,開孔係開設於背板上,溝槽組用以於開孔嵌卡主殼體之背板。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開孔具有內周面,框條具有相應於內周面之外周面,溝槽組包含:至少一溝槽,形成於外周面,用以於開孔嵌卡主殼體。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內周面具有第一內周面部份以及相對於第一內周面部分之第二內周面部分,外周面具有相應於第一內周面部分之第一外周面部分以及相應於第二內周面部分之第二外周面部分,至少一溝槽包含第一溝槽以及第二溝槽。第一溝槽形成於第一外周面部分,包含二第一凸出部。其中,主殼體嵌卡於第一凸出部之間。第二溝槽形成於第二外周面部分,包含二第二凸出部。其中,主殼體嵌卡於第二凸出部之間。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開孔於第一內周面部分以及第二內周面部分分別形成第三凸出部以及第四凸出部,第三凸出部嵌卡於第一凸出部之間,第四凸出部嵌卡於第二凸出部之間。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內周面具有:第三內周面部分,鄰接於第一內周面部分及第二內周面部分;以及第四內周面部分,相對於第三內周面部分。外周面具有:第三外周面部份以及第四外周面部分。第三外周面部分具有:第一平坦區,相應於第三內周面部分;以及凸出部,抵接背板面向容置空間之表面。第四外周面部份具有:第二平坦區,相應於第四內周面部分;以及凸出部,抵接背板面向容置空間之表面。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框條更包含墊部,其中,當框條設置於開孔時,墊部朝容置空間凸起。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墊部相應於框條之環形設置於框條。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溝槽組之材料硬度大於墊部之材料硬度。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墊部面向容置空間之表面與背板面向容置空間之表面間具有高度差。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高度差介於0.1公厘及1公厘間。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包含主殼體以及框條。主殼體具有:容置空間,用以容置手持裝置;以及背板,相應於手持裝置之鏡頭模組開設有開孔。框條可拆卸地設置於開孔,具有:第一框條部分,相應開孔之第一內周面;第二框條部分,相對於第一框條部分,並相應開孔之第二內周面;第三框條部分,相應開孔之第三內周面;以及第四框條部分,相對於第三框條部分,並相應開孔之第四內周面。其中,於開孔之第一截面上,第一框條部分朝第一內周面形成第一溝槽,第一內周面嵌設於第一溝槽之二凸出部間。於開孔之第二截面上,第三框條部分形成第一L型,第一L型之凸出部自容置空間處抵接背板。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第一框條部分鄰接第三框條部分以及第四框條部分。第二框條部分鄰接第三框條部分以及第四框條部分。於第一截面上,第二框條部分朝第二內周面形成第二溝槽,第二內周面嵌設於第二溝槽之二凸出部間。於第二截面上,第四框條部分形成第二L型,第二L型之凸出部自容置空間處抵接背板。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開孔於第一內周面形成凸出部,第一內周面之凸出部嵌設於第一溝槽之二凸出部間,於第一截面上,第一內周面之凸出部之厚度小於背板之厚度。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第一截面與第二截面交叉,第一截面及第二截面分別與背板之延伸面交叉。
以下揭示內容提供用於實施所提供之主題之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實施例或實例。下文描述組件及配置之特定實例以簡化本創作。當然,此等組件及配置僅為實例且不意欲為限制性的。在本創作中,在以下描述中提及第一特徵形成於第二特徵上方或上可包括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直接接觸地形成的實施例,且亦可包括額外特徵可在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形成,使得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可能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創作可在各種實例中重複附圖標號及/或字母。此重複係出於簡化及清楚之目的,且本身並不指示所論述之各種實施例及/或組態之間的關係。
在下文更詳細地論述本創作之實施例。然而,應瞭解,本創作提供可在廣泛多種特定情境中體現之許多適用的概念。所論述特定實施例僅為說明性的且並不限制本創作之範疇。
此外,為了易於描述,諸如「在……之下」、「在……下方」、「在……上方」、「上部」、「下部」、「左側」、「右側」及其類似術語之空間相對術語可在本文中用於描述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或多個)元件或特徵之如圖式中所說明的關係。除圖式中所描繪之定向以外,空間相對術語意欲涵蓋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之不同定向。設備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之空間相對描述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譯。應理解,當元件被稱為「連接至」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時,該元件可直接連接至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可存在介入元件。
闡述本創作之廣泛範疇的數值範圍及參數為近似值,且可儘可能精確地報告特定實例中闡述之數值。然而,一些數值可含有由各別測試量測值中發現之標準差必然引起的某些誤差。此外,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約」通常意謂在給定值或範圍之±10%、±5%、±1%或±0.5%內。替代地,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認為,術語「約」意謂在平均值之可接受標準誤差內。除在操作/工作實例中以外,或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確指定,否則數值範圍、量、值及百分比(諸如,本文中所揭示之材料數量、持續時間、溫度、操作條件、量之比率及其類似者之彼等者)中之所有應理解為在所有情況下由術語「約」修飾。因此,除非有相反指示,否則本創作及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闡述之數值參數為可變化之近似值。至少,應根據所報導之有效數位之數字且藉由應用一般捨位技術理解各數值參數。範圍可在本文中表現為自一個端點至另一端點或在兩個端點之間。除非另外指定,否則本文中所揭示之所有範圍包括端點。術語「大體上共面」可指沿著同一平面處於數微米(μm)內(諸如,沿著同一平面處於10 μm內、5 μm內、1 μm內或0.5 μm內)之兩個表面。在稱數值或特性「大體上」相同時,該術語可指該等值處於該等值之平均值的±10%、±5%、±1%或±0.5%內。
本創作揭露保護殼組,用來容置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包含主殼體以及可拆卸地設置於主殼體之開孔的框條。框條可作為襯墊(liner),保形地環繞於開孔之內周面。其中,當對框條與主殼體進行完全嵌卡狀態時,框條與主殼體至少同時具有兩種不同的嵌卡結構。兩種不同的嵌卡結構至少可包含一種為框條與主殼體間為單邊抵靠的結構,或至少可包含一種框條設計為具有雙壁以夾持主殼體的結構。本創作之一目的係透過至少兩種不同的嵌卡結構,以利增加使用者拆裝框條時之便利性。本創作之一目的係透過至少兩種不同的嵌卡結構,使得框條與主殼體無論在拆開或結合時,框條與主殼體在預定的多個接觸點能產生至少兩種不同的應力回饋給使用者,以感知框條與主殼體是否已完全嵌卡。
請參閱圖1A至圖1F。圖1A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一保護殼組1之立體圖。圖1B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1之分解圖,其中,保護殼組1包含一主體11以及一框條13。圖1C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框條13之立體圖。圖1D係圖1C之框條13沿切線A-A'之剖面圖。圖1E及圖1F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1之使用示意圖。
具體而言,主殼體11具有一容置空間110,用以容置一手持裝置9。其中,手持裝置9係可拆卸地設置於主殼體11之容置空間110內。主殼體11具有一開孔112,框條13係可拆卸地設置於開孔112。於一些實施例中,框條13具有一溝槽組131,用以於開孔112處嵌卡主殼體11。
更詳細來說,手持裝置9具有一鏡頭模組91,設置於手持裝置9之一背面90。主殼體11之開孔112形成之位置相應於鏡頭模組91於背面90上之位置,用以在手持裝置9設置於容置空間110時暴露鏡頭模組91,如此一來,便可避免鏡頭模組91被阻擋。
另一方面,框條13中空部分所界定之空間形狀符合鏡頭模組91凸出於背面90之形狀,因此,當框條13裝設於開孔112時,框條13中空部分所界定之空間可接合鏡頭模組91並對鏡頭模組91產生保護作用,同時可提升保護殼組1整體之美觀。
請參閱圖2A至圖2C。圖2A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一保護殼組2之立體圖,圖2B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2之分解圖,圖2C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2之使用示意圖。具體而言,保護殼組2包含一主殼體21以及一框條23。主殼體21具有一容置空間210以及一背板211。
於一些實施例中,主殼體21之容置空間210由主殼體21之一邊框25以及背板211界定,用以容置一手持裝置8。其中,手持裝置8係可拆卸地設置於主殼體21之容置空間210內。手持裝置8具有一鏡頭模組81,設置於手持裝置8之一背面80。主殼體21於背板211上相應於鏡頭模組81之位置開設一開孔212,以暴露鏡頭模組81,如此一來,便可避免鏡頭模組91被阻擋。框條23係可拆卸地設置於開孔212。
請一併參考圖2D至圖2G。圖2D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主殼體21之局部放大圖。圖2E係本創作圖2D中方向D1之主殼體21之正視圖。圖2F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框條23之立體圖。圖2G係本創作圖2F中方向D2之框條23之正視圖。具體而言,開孔212具有環繞開孔212之一內周面212A。此內周面212A界定開孔212之孔洞,並連接背板211之內外表面。相應於內周面212A,框條23具有環繞框條23之一外周面23A。其中,一溝槽組231形成於外周面23A,用以於開孔212處嵌卡主殼體21。
更詳細來說,於一些實施例中,開孔212之內周面212A可劃分為一第一內周面部份212A1、一第二內周面部分212A2、一第三內周面部分212A3以及一第四內周面部分212A4。於開孔212中,第一內周面部分212A1相對於第二內周面部分212A2,第三內周面部分212A3相對於第四內周面部分212A4。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內周面部分212A3鄰接第一內周面部分212A1以及第二內周面部分212A2,第四內周面部分212A4鄰接第一內周面部分212A1以及第二內周面部分212A2。換句話說,內周面部分212A1至212A4相連形成開孔212之內周面212A。
另一方面,於一些實施例中,框條23之外周面23A可劃分為一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一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一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以及一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鄰接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以及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鄰接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以及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換句話說,外周面部分23A1至23A4相連形成框條23之外周面23A。
於一些實施例中,框條23可基於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以及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區分為一第一框條部分23a、一第二框條部分23b、一第三框條部分23c以及一第四框條部分23d。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框條部分23a鄰接第三框條部分23c以及第四框條部分23d,第二框條部分23b鄰接第三框條部分23c以及第四框條部分23d。換句話說,框條部分23a至23d相連構成框條23。
於一些實施例中,當框條23設置於開孔212時,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相應於第一內周面部分212A1、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相應於第二內周面部分212A2、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相應於第三內周面部分212A3,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相應於第四內周面部分212A4。
請一併參考圖2H至圖2I。圖2H係圖2F之框條23沿切線D-D'之剖面圖。圖2I係圖2F之框條23沿切線E-E'之剖面圖。更進一步來說,框條23之溝槽組231包含一第一溝槽231G1以及一第二溝槽231G2,第一溝槽231G1形成於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包含二第一凸出部231P1。第二溝槽231G2形成於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包含二第二凸出部231P2。
詳言之,在第一框條部分23a處,二第一凸出部231P1於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之兩端沿著框條23凸起,因此,二第一凸出部231P1與第一外周面部分23A1共同形成第一溝槽231G1。在第二框條部分23b處,二第二凸出部231P2於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之兩端沿著框條23凸起,因此,二第二凸出部231P2與第二外周面部分23A2共同形成第二溝槽231G2。
另一方面,在第三框條部分23c處,框條23之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具有一第一平坦區23F1以及一凸出部23P1。在第四框條部分23d處,第四外周面部份23A4具有一第二平坦區23F2以及一凸出部23P2。詳言之,凸出部23P1僅於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之一端沿著框條23凸起,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未產生凸起之另一端則沿著框條23形成平坦區23F1。凸出部23P2僅於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之一端沿著框條23凸起,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未產生凸起之另一端則沿著框條23形成平坦區23F2。
請一併參考圖2J及2K。圖2J係圖2A之保護殼體2沿切線B-B'之剖面圖,圖2K係圖2A之保護殼體2沿切線C-C'之剖面圖。詳言之,當框條23設置於主殼體21之背板211之開孔212時:(1)第一內周面部分212A1嵌卡於第一溝槽231G1之二第一凸出部231P1間;(2)第二內周面部分212A2嵌卡於第二溝槽231G2之二第二凸出部231P2間;(3)第三內周面部分212A3鄰接第三外周面部分23A3之第一平坦區23F1,凸出部23P1抵接背板211面向容置空間210之表面;且(4)第四內周面部分212A4鄰接第四外周面部分23A4之第二平坦區23F2,凸出部23P2抵接背板211面向容置空間210之表面。
換言之,根據圖式所繪之截面可理解,當框條23設置於主殼體21之背板211之開孔212時:(1)第一框條部分23a朝第一內周面212A1形成第一溝槽231G1,且第一內周面212A1嵌設於第一溝槽231G1之二第一凸出部231P1間;(2)第二框條部分23b朝第二內周面212A2形成第二溝槽231G2,且第二內周面212A2嵌設於第二溝槽231G2之二第二凸出部231P2間;(3)第三框條部分23c於截面上實質形成L型,且L型之凸出部23P1抵接背板211面向容置空間210之表面;且(4)第四框條部分23d於截面上實質形成L型,且L型之凸出部23P2抵接背板211面向容置空間210之表面。
於一些實施例中,當框條23設置於主殼體21之背板211之開孔212時,位於容置空間210內之第一凸出部231P1、位於容置空間210內之第二凸出部231P2、第三外周面23A3之凸出部23P1及第四外周面23A4之凸出部23P2係沿框條23相連並呈環狀。相連之凸出部面向容置空間210之表面與背板211面向容置空間210之表面間具有一高度差H1。透過此高度差H1,框條23可將背板211墊離手持裝置8之背面80,以避免背板211直接接觸手持裝置8之背面80,如此,便可進一步避免背板211接觸手持裝置8之背面80所產生之水波紋。
請參閱圖3A至圖3C。圖3A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一保護殼組3之立體圖,圖3B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3之分解圖,圖3C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3之使用示意圖。具體而言,保護殼組3包含一主殼體31以及一框條33。主殼體31具有一容置空間310以及一背板311。
於一些實施例中,主殼體31之容置空間310由主殼體31之一邊框35以及背板311界定,用以容置一手持裝置7。其中,手持裝置7係可拆卸地設置於主殼體31之容置空間310內。手持裝置7具有一鏡頭模組71,設置於手持裝置7之一背面70。主殼體31於背板311上相應於鏡頭模組71之位置開設一開孔312,以暴露鏡頭模組71。框條33係可拆卸地設置於開孔312。
請一併參考圖3D至圖3G。圖3D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主殼體31之局部放大圖。圖3E係本創作圖3D中方向D3之主殼體31之正視圖。圖3F係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之框條33之立體圖。圖3G係本創作圖3F中方向D4之框條33之正視圖。具體而言,開孔312具有環繞開孔312之一內周面312A。此內周面312A界定開孔312之孔洞,並連接背板311之內外表面。相應於內周面312A,框條33具有環繞框條33之一外周面33A。其中,一溝槽組331形成於外周面33A,用以於開孔312處嵌卡主殼體31。
更詳細來說,於一些實施例中,開孔312之內周面312A可劃分為一第一內周面部份312A1、一第二內周面部分312A2、一第三內周面部分312A3以及一第四內周面部分312A4。於開孔312中,第一內周面部分312A1相對於第二內周面部分312A2,第三內周面部分312A3相對於第四內周面部分312A4。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內周面部分312A3鄰接第一內周面部分312A1以及第二內周面部分312A2,第四內周面部分312A4鄰接第一內周面部分312A1以及第二內周面部分312A2。換句話說,內周面部分312A1至312A4連接形成開孔312之內周面312A。
另一方面,於一些實施例中,框條33之外周面33A可劃分為一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一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一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以及一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鄰接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以及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鄰接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以及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換句話說,外周面部分33A1至33A4連接形成框條33之外周面33A。
於一些實施例中,框條33可基於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以及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區分為一第一框條部分33a、一第二框條部分33b、一第三框條部分33c以及一第四框條部分33d。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框條部分33a鄰接第三框條部分33c以及第四框條部分33d,第二框條部分33b鄰接第三框條部分33c以及第四框條部分33d。換句話說,框條部分33a至33d相連構成框條33。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內周面部分312A1形成一凸出部31P1,第二內周面部分312A2形成一凸出部31P2。其中,凸出部31P1及31P2於開孔312內相對設置,且凸出部31P1及31P2之厚度小於背板311之厚度。當框條33設置於開孔312時,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以及第一框條部分33a相應於第一內周面部分312A1及其凸出部31P1、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及第二框條部分33b相應於第二內周面部分312A2及其凸出部31P2、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及第三框條部分33c相應於第三內周面部分312A3且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及第四框條部分33d相應於第四內周面部分312A4。
請一併參考圖3H至圖3I。圖3H係圖3F之框條33沿切線H-H'之剖面圖。圖3I係圖3F之框條33沿切線I-I'之剖面圖。更進一步來說,框條33之溝槽組331包含一第一溝槽331G1以及一第二溝槽331G2,第一溝槽331G1形成於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包含二第一凸出部331P1。第二溝槽331G2形成於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包含二第二凸出部331P2。
詳言之,在第一框條部分33a處,二第一凸出部331P1於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之兩端沿著框條33凸起,因此,二第一凸出部331P1與第一外周面部分33A1共同形成第一溝槽331G1。在第二框條部分33b處,二第二凸出部331P2於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之兩端沿著框條33凸起,因此,二第二凸出部331P2與第二外周面部分33A2共同形成第二溝槽331G2。
另一方面,在第三框條部分33b處,框條33之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具有一第一平坦區33F1以及一凸出部33P1。在第四框條部分33d處,第四外周面部份33A4具有一第二平坦區33F2以及一凸出部33P2。詳言之,凸出部33P1僅於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之一端沿著框條33凸起,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未產生凸起之另一端則沿著框條33形成平坦區33F1。凸出部33P2僅於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之一端沿著框條33凸起,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未產生凸起之另一端則沿著框條33形成平坦區33F2。
請一併參考圖3J及3K。圖3J係圖3A之保護殼體3沿切線F-F'之剖面圖,圖3K係圖3A之保護殼體3沿切線G-G'之剖面圖。詳言之,當框條33設置於主殼體31之背板311之開孔312時:(1)第一內周面部分312A1上所形成之凸出部31P1嵌卡於第一溝槽331G1之二第一凸出部331P1間;(2)第二內周面部分312A2上所形成之凸出部31P2嵌卡於第二溝槽331G2之二第二凸出部331P2間;(3)第三內周面部分312A3鄰接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之第一平坦區33F1,凸出部33P1抵接背板311面向容置空間310之表面;且(4)第四內周面部分312A4鄰接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之第二平坦區33F2,凸出部33P2抵接背板311面向容置空間310之表面。
換言之,根據圖式所繪之截面可理解,當框條33設置於主殼體31之背板311之開孔312時:(1)第一框條部分33a朝第一內周面312A1之凸出部31P1形成第一溝槽331G1,且第一內周面312A1之凸出部31P1嵌設於第一溝槽331G1之二第一凸出部331P1間;(2)第二框條部分33b朝第二內周面312A2之凸出部31P2形成第二溝槽331G2,且第二內周面312A2之凸出部31P2嵌設於第二溝槽331G2之二第二凸出部331P2間;(3)第三框條部分33c於截面上實質形成L型,且L型之凸出部33P1抵接背板311面向容置空間310之表面;且(4)第四框條部分33d於截面上實質形成L型,且L型之凸出部33P2抵接背板311面向容置空間310之表面。
於一些實施例中,由於凸出部31P1之厚度小於背板311之厚度,因此,當:(1)凸出部31P1嵌卡於第一溝槽331G1之二第一凸出部331P1間;(2)凸出部32P1嵌卡於第二溝槽331G2之二第二凸出部331P2間;(3)第三內周面部分312A3鄰接第三外周面部分33A3之第一平坦區33F1;且(4)第四內周面部分312A4鄰接第四外周面部分33A4之第二平坦區33F2時,框條33朝外側之平面與背板311外側之平面實質上共平面。換句話說,當框條33設置於開孔312時,就背板311相對於容置空間310之外側觀之,框條33並未相對於背板311外側之平面產生隆起。
須說明,於一些實施例中,圖3J所繪示之於開孔312處之截面與圖3K所繪示之於開孔312處之截面交叉,且圖3J之截面以及圖3K之截面皆與背板311之延伸面交叉。於一些實施例中,圖3J所繪示之於開孔312處之截面與圖3K所繪示之於開孔312處之截面實質垂直,且圖3J之截面以及圖3K之截面皆與背板311之延伸面實質垂直。
於一些實施例中,當框條33設置於主殼體31之背板311之開孔312時,位於容置空間310內之第一凸緣331P1、位於容置空間310內之第二凸緣331P2、第三外周面33A3之凸緣33P1及第四外周面33A4之凸緣33P2係沿框條33相連並呈環狀。
於一些實施例中,框條33包含一墊部333,當框條33設置於開孔312時,墊部333朝容置空間310凸起。而墊部333面向容置空間310之表面與背板311面向容置空間310之表面間具有一高度差H2。透過此高度差H2,可將背板311墊離手持裝置7之背面,以避免背板311直接接觸手持裝置7之背面,如此,便可進一步避免背板311接觸手持裝置7之背面所產生之水波紋。
於一些實施例中,當主殼體31及其背板311採可透視(例如:透明或部分透明)且軟性之材質製成時,框條33及其墊部333可明顯地將背板311墊離手持裝置7之背面以避免水波紋。於一些實施例中,當主殼體31及其背板311採可透視且硬性之材質製成時,框條33及其墊部333將背板311墊離手持裝置7之背面以避免水波紋之功效更為顯著。
於一些實施例中,墊部333之凸面與背板311之表面間之高度差H2介於0.1公厘及1公厘間。於一些實施例中,墊部333之凸面與背板311之表面間之高度差H2約為0.8公厘。於一些實施例中,墊部333可分多塊,並分別設置於框條33之不同處。於一些實施例中,墊部333之形狀相應於框條33之環形,並相應框條33之環形設置於框條33。
於一些實施例中,溝槽組331之材料硬度大於墊部333之材料硬度。詳言之,溝槽組331之材料包含硬性材質,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以提升框條33嵌卡於主殼體31之穩定度。墊部333之材料包含軟性材質,例如:熱塑性聚氨酯(TPU),以避免接觸手持裝置7之背面70時刮傷手持裝置7之背面70,同時,由於軟性材質具有較高之彈性,因此,可增加與手持裝置7之背面70之貼合度,以防止灰塵透過開孔312進入到手持裝置7與背板311間之空隙。
上述之實施例僅用來例舉本揭露之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揭露之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揭露之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之改變或均等性之安排均屬於本揭露所主張之範圍,本揭露之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保護殼組 2:保護殼組 3:保護殼組 7:手持裝置 8:手持裝置 9:手持裝置 11:主殼體 13:框條 21:主殼體 23:框條 23A:外周面 23A1:第一外周面部分 23A2:第二外周面部分 23A3:第三外周面部分 23A4:第四外周面部分 23a:第一框條部分 23b:第二框條部分 23c:第三框條部分 23d:第四框條部分 23F1:第一平坦區 23F2:第二平坦區 23P1:凸出部 23P2:凸出部 25:邊框 31:主殼體 31P1:凸出部 31P2:凸出部 33:框條 33A:外周面 33A1:第一外周面部分 33A2:第二外周面部分 33A3:第三外周面部分 33A4:第四外周面部分 33a:第一框條部分 33b:第二框條部分 33c:第三框條部分 33d:第四框條部分 33F1:第一平坦區 33F2:第二平坦區 33P1:凸出部 33P2:凸出部 35:邊框 70:背面 71:鏡頭模組 80:背面 81:鏡頭模組 90:背面 91:鏡頭模組 110:容置空間 112:開孔 131:溝槽組 210:容置空間 211:背板 212:開孔 212A:內周面 212A1:第一內周面部份 212A2:第二內周面部份 212A3:第三內周面部份 212A4:第四內周面部份 231:溝槽組 231G1:第一溝槽 231G2:第二溝槽 231P1:第一凸出部 231P2:第二凸出部 310:容置空間 311:背板 312:開孔 312A:內周面 312A1:第一內周面部份 312A2:第二內周面部份 312A3:第三內周面部份 312A4:第四內周面部份 331:溝槽組 331G1:第一溝槽 331G2:第二溝槽 331P1:第一凸出部 331P2:第二凸出部 333:墊部
結合附圖閱讀以下詳細描述會最佳地理解本創作之態樣。應注意,各種特徵可能未按比例繪製。事實上,可出於論述清楚起見,而任意地增大或減小各種特徵之尺寸。
圖1A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立體圖。
圖1B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分解圖。
圖1C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框條之立體圖。
圖1D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框條之剖面圖。
圖1E及1F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使用示意圖。
圖2A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立體圖。
圖2B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分解圖。
圖2C係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使用示意圖。
圖2D係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主殼體之局部放大圖。
圖2E係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主殼體之正視圖。
圖2F係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框條之立體圖。
圖2G係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框條之正視圖。
圖2H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框條之剖面圖。
圖2I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框條之剖面圖。
圖2J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剖面圖。
圖2K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剖面圖。
圖3A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立體圖。
圖3B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分解圖。
圖3C係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使用示意圖。
圖3D係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主殼體之局部放大圖。
圖3E係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主殼體之正視圖。
圖3F係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框條之立體圖。
圖3G係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框條之正視圖。
圖3H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框條之剖面圖。
圖3I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框條之剖面圖。
圖3J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剖面圖。
圖3K為本創作之一些實施例之保護殼組之剖面圖。
3:保護殼組

Claims (16)

  1. 一種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包含: 一主殼體,具有: 一容置空間,用以容置一手持裝置;以及 一開孔,相應於該手持裝置之一鏡頭模組開設; 一框條,可拆卸地設置於該開孔,具有: 一溝槽組,用以於該開孔嵌卡該主殼體。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主殼體更具有相應於該手持裝置之背面之一背板,該開孔係開設於該背板上,該溝槽組用以於該開孔嵌卡該主殼體之該背板。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開孔具有一內周面,該框條具有相應於該內周面之一外周面,該溝槽組包含: 至少一溝槽,形成於該外周面,用以於該開孔嵌卡該主殼體。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內周面具有一第一內周面部份以及相對於該第一內周面部分之一第二內周面部分,該外周面具有相應於該第一內周面部分之一第一外周面部分以及相應於該第二內周面部分之一第二外周面部分,該至少一溝槽包含: 一第一溝槽,形成於該第一外周面部分,包含: 二第一凸出部,其中,該主殼體嵌卡於該等第一凸出部之間;以及 一第二溝槽,形成於該第二外周面部分,包含: 二第二凸出部,其中,該主殼體嵌卡於該等第二凸出部之間。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開孔於該第一內周面部分以及該第二內周面部分分別形成一第三凸出部以及一第四凸出部,該第三凸出部嵌卡於該等第一凸出部之間,該第四凸出部嵌卡於該等第二凸出部之間。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內周面具有: 一第三內周面部分,鄰接於該第一內周面部分及該第二內周面部分;以及 一第四內周面部分,相對於該第三內周面部分; 其中,該外周面具有: 一第三外周面部份,具有: 一第一平坦區,相應於該第三內周面部分;以及 一第三凸出部,抵接該背板面向該容置空間之表面; 一第四外周面部份,具有: 一第二平坦區,相應於該第四內周面部分;以及 一第四凸出部,抵接該背板面向該容置空間之表面。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框條更包含: 一墊部,其中,當該框條設置於該開孔時,該墊部朝該容置空間凸起。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墊部相應於該框條之環形設置於該框條。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溝槽組之材料硬度大於該墊部之材料硬度。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墊部面向該容置空間之表面與該背板面向該容置空間之表面間具有一高度差。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高度差介於0.1公厘及1公厘間。
  12. 一種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包含: 一主殼體,具有: 一容置空間,用以容置一手持裝置;以及 一背板,相應於該手持裝置之一鏡頭模組開設有一開孔; 一框條,可拆卸地設置於該開孔,具有: 一第一框條部分,相應該開孔之一第一內周面; 一第二框條部分,相對於該第一框條部分,並相應該開孔之一第二內周面; 一第三框條部分,相應該開孔之一第三內周面;以及 一第四框條部分,相對於該第三框條部分,並相應該開孔之一第四內周面; 其中,於該開孔之一第一截面上,該第一框條部分朝該第一內周面形成一第一溝槽,該第一內周面嵌設於該第一溝槽之二凸出部間; 其中,於該開孔之一第二截面上,該第三框條部分形成一第一L型,該第一L型之一凸出部自該容置空間處抵接該背板。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 該第一框條部分鄰接該第三框條部分以及該第四框條部分; 該第二框條部分鄰接該第三框條部分以及該第四框條部分; 於該第一截面上,該第二框條部分朝該第二內周面形成一第二溝槽,該第二內周面嵌設於該第二溝槽之二凸出部間;以及 於該第二截面上,該第四框條部分形成一第二L型,該第二L型之一凸出部自該容置空間處抵接該背板。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開孔於該第一內周面形成一凸出部,該第一內周面之該凸出部嵌設於該第一溝槽之二凸出部間,於該第一截面上,該第一內周面之凸出部之厚度小於該背板之厚度。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組,其中,該第一截面與該第二截面交叉,該第一截面及該第二截面分別與該背板之一延伸面交叉。
  16. 一種保護殼組,用來容置一手持裝置,包含: 一主殼體;以及 一框條,可拆卸地設置於該主殼體之一開孔,其中,當該框條設置於該主殼體之該開孔時,該框條保形地環繞於該開孔之一內周面; 其中,該框條與該主殼體透過至少二相異嵌卡結構進行嵌卡,該至少二相異嵌卡結構包含: 該框條與該主殼體間單邊抵靠之結構;以及 該框條之雙壁夾持該主殼體之結構。
TW109203319U 2020-03-23 2020-03-23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TWM6000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3319U TWM600064U (zh) 2020-03-23 2020-03-23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3319U TWM600064U (zh) 2020-03-23 2020-03-23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0064U true TWM600064U (zh) 2020-08-11

Family

ID=73004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3319U TWM600064U (zh) 2020-03-23 2020-03-23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00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261B (zh) * 2020-03-23 2021-09-01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261B (zh) * 2020-03-23 2021-09-01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4495B (zh) 穿戴式裝置保護殼組
JP4460622B1 (ja) 携帯端末装置
TW201421196A (zh) 具有防水側邊按鍵之電子產品外殼
WO2018082430A1 (zh) 一种超薄电子装置
JP2006261210A (ja) 機器ケースの防水構造
TWM600064U (zh)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TWI738261B (zh)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TWM604527U (zh)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之框條
US20140158559A1 (en) Protective cas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M582287U (zh) 保護殼
KR20220030825A (ko) 지지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JP2013025192A (ja)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298785A (ja) スライド部材支持構造部及び撮像部カバー用スライド部材支持構造部
TW201840263A (zh) 電子裝置
US11224270B2 (en) Water and dust proof multi-functional package for receiving tablet electronic device
JP6222201B2 (ja)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593780B2 (ja) 筐体構造
JP4930355B2 (ja) 電子機器
TWI352270B (en) Ariproof structure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
CN111487855B (zh) 钟表
TWI791383B (zh) 穿戴式裝置保護殼組
CN217848145U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电池盖位置防水结构
WO2020187096A1 (zh) 壳体及电子设备
TWM615082U (zh)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JP2013175974A (ja) 携帯端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