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7774U - 曝氣管 - Google Patents

曝氣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7774U
TWM597774U TW109201871U TW109201871U TWM597774U TW M597774 U TWM597774 U TW M597774U TW 109201871 U TW109201871 U TW 109201871U TW 109201871 U TW109201871 U TW 109201871U TW M597774 U TWM597774 U TW M59777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mixing
liquid inlet
air flow
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18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梓育
Original Assignee
彭梓育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彭梓育 filed Critical 彭梓育
Priority to TW1092018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7774U/zh
Publication of TWM5977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7774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新型提供一種曝氣管,其係設有一本體及複數個碰撞件;該本體具有一空氣流道、至少一液體入口道及一出口道,該空氣流道設於該本體的一端,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與該空氣流道間隔設置,並與該空氣流道相連通,該出口道設於該本體遠離該空氣流道的一端,該空氣流道及該出口道均沿該本體的軸向延伸設置,其中空氣經由該空氣流道流入該本體後,再經由該出口道流出該本體;該複數個碰撞件間隔設於該本體內,使液體經由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流入該本體後,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而產生數個微小氣泡;藉以提供一能提升曝氣效率的曝氣管。

Description

曝氣管
本新型係涉及一種曝氣管,尤指一種能提升曝氣效率的曝氣管。
如圖9所示,現有曝氣管60設有一下開口61、一上開口62、一主流道63、一空氣流道64及複數個凸肋65;該下開口61及該上開口62分別形成於現有曝氣管60的兩端;該主流道63軸向貫穿形成於現有曝氣管60,並與該下開口61及該上開口62相連通;該空氣流道64側向形成於現有曝氣管60的管壁,並與該主流道63相連通設置;該複數個凸肋65間隔凸設於環繞該主流道63的管壁,且各凸肋65沿現有曝氣管60的軸向延伸設置。使用時,將現有曝氣管60的空氣流道64連接至一空壓機,再將現有曝氣管60置放於污水槽或是養殖池的底部,並啟動該空壓機,使空氣經由該空氣流道64流入該主流道63中,並產生吸力帶動污水槽或是養殖池中的液體經由該下開口61流入該主流道63中,液體撞擊該複數個凸肋65後形成數個微小氣泡,最終經由該上開口62流出現有曝氣管60。藉此,現有曝氣管60能提高污水槽或是養殖池中的溶氧量,以促進污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生長,而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或是促進養殖池中的生物生長。
然而,由於現有曝氣管60的空氣流道64側向形成於現有曝氣管60的管壁,使空氣經由該空氣流道64流入該主流道63的過程中需要轉彎,造成局部壓力損失,進而降低曝氣效率,因此,現有曝氣管60誠有其需加以改進之處。
為解決現有曝氣管的結構使空氣在流入該主流道的過程中需要轉彎,造成局部壓力損失,進而降低曝氣效率,本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解決目前技術問題的曝氣管,其包括有: 一本體,該本體具有一軸向、一空氣流道、至少一液體入口道及一出口道,該空氣流道設於該本體的其中一端,並沿該本體的軸向延伸設置,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與該空氣流道間隔設置,並與該空氣流道相連通,該出口道設於該本體遠離該空氣流道的一端,並沿該本體的軸向延伸設置,其中空氣經由該空氣流道流入該本體後,再經由該出口道流出該本體;以及 複數個碰撞件,該複數個碰撞件間隔設於該本體內,使液體經由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流入該本體後,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而產生數個微小氣泡,再經由該出口道流出該本體。
進一步,如前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本體具有至少一混合流道,該空氣流道及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設於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一端且皆與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相連通,該出口道設於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另一端,並與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相連通,液體及空氣流經該至少一混合流道,再流動至該複數個碰撞件處,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截面積小於該空氣流道的截面積,且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截面積小於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的截面積。
再進一步,如前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至少一混合流道呈螺旋狀。
更進一步,如前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本體具有至少一混合流道,該空氣流道及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設於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一端且皆與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相連通,該出口道設於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另一端,並與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相連通,液體及空氣流經該至少一混合流道,再流動至該複數個碰撞件處,該至少一混合流道呈螺旋狀。
較佳的是,如前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本體設有一混合部,該混合部設於該本體鄰近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處,該至少一混合流道形成於該混合部與該本體的內壁面之間。
更佳的是,如前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空氣流道設於該本體的中心;該本體設有複數個所述液體入口道,該複數個液體入口道等角間隔設置地環繞該空氣流道。
更佳的是,如前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本體包括一第一設置段及一第二設置段,該第一設置段及該第二設置段沿著該本體的該軸向間隔排列設置;該複數個碰撞件中的部分碰撞件間隔設於該第一設置段,其餘的碰撞件間隔設於該第二設置段。
更佳的是,如前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設於該第一設置段的各所述碰撞件與設於該第二設置段的任一所述碰撞件錯位設置。
更佳的是,如前所述之曝氣管,其中各碰撞件沿該本體的該軸向延伸設置。
更佳的是,如前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混合部設有至少一混合出口,該至少一混合出口凹設形成於該混合部的側壁面,並與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相連通,該至少一混合出口由鄰近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朝遠離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的方向呈漸縮狀。
藉由上述的技術手段,本新型所獲得的功效增有: 1. 該空氣流道形成於該本體的其中一端,並沿該本體的軸向延伸設置,該出口道形成於該本體遠離該空氣流道的一端,並沿該本體的軸向延伸設置,空氣經由該空氣流道流入該本體後,再經由該出口道流出該本體,使空氣全程沿著該本體之軸向流動,因此在流動過程中不會如現有曝氣管的結構導致空氣轉彎而產生局部壓力損失,於單位時間內能抽取的液體量相對現有曝氣管高。是以,本新型抽液體的效率相對現有曝氣管抽液體的效率高,使本新型的曝氣效率亦相對現有曝氣管的曝氣效率高。 2. 本新型的流體混合件結構,使液體在撞擊該複數個碰撞件之前,即於該至少一混合出口及該至少一混合流道與空氣充分混合,因此除了撞擊該複數個碰撞件達到曝氣效果外,流經該至少一混合出口及該至少一混合流道時亦能提高液體中的溶氧量,使經由該出口道流出本新型的液體能夠充分曝氣,以促進污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生長,而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或是促進養殖池中的生物生長。 3. 該複數個碰撞件其中部份碰撞件環狀排列地間隔設於該第一設置段,其餘的碰撞件環狀排列地間隔設於該第二設置段,相對現有曝氣管只在其中一設置段環形設有該複數個凸肋,本新型使液體流經該出口道時在該第一設置段及該第二設置段均會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提高液體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而產生微小氣泡的機會;再者,設於該第一設置段的各碰撞件與設於該第二設置段的任一碰撞件不沿該本體的軸向直線相對,使流經第一設置段之相鄰碰撞件之間的液體即使未碰撞所述碰撞件,仍會在流經該第二設置段時碰撞設於該第二設置段的該複數個碰撞件,又進一步提升液體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而產生微小氣泡的機會。
為能詳細瞭解本新型的技術特徵及實用功效,並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來實現,茲進一步以如圖式所示的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後:
本新型所提出的曝氣管之較佳實施例如圖1至3所示,其係包括一本體10及複數個碰撞件20A、20B,其中該本體10為一中空管體,該複數個碰撞件20A、20B間隔設於該本體10內,使液體流入該本體10後,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20A、20B而產生數個微小氣泡。
如圖2及3所示,該本體10具有一軸向、一流體混合件30及一導流件40。該流體混合件30設於該本體10的其中一端,並沿該本體10的軸向延伸設置,且設有一空氣流道31、一周壁面34、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一混合部33及一結合螺紋35;如圖2、4及5所示,該空氣流道31形成於該流體混合件30的其中一端,並沿該本體10的軸向延伸設置,使該空氣流道31位於該本體10的其中一端;該周壁面34環繞該空氣流道31,且該周壁面34設有至少一連通口341及一內螺紋,該至少一連通口341沿徑向貫穿設於該周壁面34,該內螺紋環設於該周壁面34的內表面,該內螺紋係用以與一空壓機的進氣接頭相結合,使空氣經由該空氣流道31流入該本體10中;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形成於該流體混合件30與該空氣流道31相同的一端,且與該周壁面34相鄰設置,使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與該空氣流道31間隔設置,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沿該本體10的軸向延伸設置,並透過該至少一連通口341與該空氣流道31相連通,使空氣能由該空氣流道31經過該至少一連通口341流入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該空壓機被啟動後,對污水槽或是養殖池中的液體產生吸力,液體經由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流入該本體10中,再與流出該至少一連通口341的空氣匯流並混合。
如圖2、4及5所示,該混合部33設於該流體混合件30異於該空氣流道31及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的一端,並沿該本體10的軸向延伸設置,且與該周壁面34的一端相連接,該混合部33設有至少一混合出口331及至少一導條332;該至少一混合出口331如圖4所示地凹設形成於該混合部33的側壁面,並與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相連通,如圖5所示,該至少一混合出口331由鄰近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朝遠離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的方向呈漸縮狀,混合後的空氣及液體經由該至少一混合出口331流出該流體混合件30;該至少一導條332凸設於該混合部33的外表面,並呈螺旋狀,由該至少一混合出口331流出的空氣及液體沿著該至少一導條332流動,該至少一導條332提升流體擾動效果,提升空氣及液體的混合程度,進而提升溶氧量;如圖3及5所示,該結合螺紋35環設於該流體混合件30的外表面,並介於該流體混合件30的端部及該混合部33之間。
如圖3及5所示,該導流件40為一中空管體,設於該本體10異於該流體混合件30的一端,並設有一接合螺紋41及一出口道42;該接合螺紋41環設於該導流件40的內表面,並鄰近該導流件40的端部,使該導流件40能透過該接合螺紋41與該流體混合件30的結合螺紋35相結合,進而使該導流件40與該流體混合件30共同組成該本體10;該出口道42形成於該導流件40遠離該接合螺紋41的一端,並沿該本體10的軸向延伸設置,使該出口道42位於該本體10遠離該空氣流道31的一端。如圖1及6所示,該導流件40與該流體混合件30相結合後,該導流件40的內壁面與該流體混合件30的該至少一導條332相貼靠,使該導流件40與該流體混合件30之間形成至少一混合流道50,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透過該至少一混合出口331間接與該空氣流道31及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相連通,並直接與該出口道42相連通,如圖6所示,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的截面積小於該空氣流道31及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的截面積,使液體流入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的壓力大於流入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的壓力,並使空氣流入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的壓力大於流入該空氣流道31的壓力,因此在流經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時,能提高空氣中的氧氣溶解於液體中的程度,亦即提升溶氧量。進一步,由於該至少一導條332呈螺旋狀,使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呈螺旋狀,使流經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的混合空氣及液體形成渦流,藉以提升空氣及液體的混合程度,並提升溶氧量。
如圖4及6所示,再者,該至少一混合出口331由鄰近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朝遠離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的方向呈漸縮狀,使混合後的空氣及液體在流入該至少一混合出口331前,亦因為該流動空間逐漸縮小,而能提升溶氧量。
於其他較佳實施例中,該本體10為一體成形的結構,並具有該空氣流道31、該周壁面34、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該混合部33、該結合螺紋35、該接合螺紋41及該出口道42等構件,該本體10不必然要由該流體混合件30及該導流件40共同組成。
如圖4、5及6所示,於本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該空氣流道31形成於該流體混合件30的中心,該流體混合件30設有四個液體入口道32、四個連通口341、四個混合出口331及四條導條332。該本體10設有四個混合流道50。該四個液體入口道32等角間隔設置地環繞該空氣流道31,各連通口341設於對應其中一液體入口道32的位置,使各液體入口道32能透過對應的連通口341與該空氣流道31連通,各混合出口331設於對應其中一液體入口道32的位置,並與對應的液體入口道32直線相對,各導條332與任一混合出口331錯位設置,且各混合出口331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導條332。各混合流道50形成於相鄰兩導條332之間,使各混合流道50與其中一混合出口331相連通設置,由於各導條332呈螺旋狀,使各混合流道50呈螺旋狀。由於該空氣流道31形成於該流體混合件30的中心且該四個液體入口道32等角間隔設置地環繞該空氣流道31,使空氣及液體能在各混合出口331均勻混合,再經由對應的混合流道50流入該出口道42中。
如圖5及7所示,於本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該導流件40包括一第一設置段43及一第二設置段44,該第一設置段43及該第二設置段44沿著該本體10的軸向排列。其中部份碰撞件20A環狀排列地間隔設於該第一設置段43,且該些碰撞件20A沿該本體10的軸向延伸設置,其餘的碰撞件20B環狀排列地間隔設於該第二設置段44,且該些碰撞件20B沿該本體10的軸向延伸設置,使該複數個碰撞件20A、20B間隔設於該導流件40的內壁面,設於該第一設置段43的各碰撞件20A與設於該第二設置段44的任一碰撞件20B錯位設置;進一步,設於該第一設置段43的各碰撞件20A與設於該第二設置段44的任一碰撞件20B不沿該本體10的軸向直線相對,使經由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流至該導流件40之出口道42的液體能充分撞擊該複數個碰撞件20A、20B,而形成數個微小氣泡,再經由該出口道42流出該本體10,而能充分達到曝氣效果。
如圖6及8所示,於使用時,係先將該流體混合件30之周壁面34的內螺紋與該空壓機的進氣接頭相結合,再將本新型放入污水槽或是養殖池的底部,接著啟動該空壓機,使空氣經由該空氣流道31流入該本體10中,接著空氣會依序經由該至少一連通口341、該至少一混合出口331、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及該出口道42流出該本體10,進而對污水槽或是養殖池的液體產生吸力,由於空氣全程沿著該本體10之軸向流動,因此在流動過程中不會如現有曝氣管的結構導致空氣產生局部壓力損失。液體受到吸力後,經由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32流入該本體10中,再與流出該至少一連通口341的空氣匯流並混合,混合後的空氣及液體經該至少一混合出口331流出該混合部33,再依序流經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及該出口道42,混合後的空氣及液體流經該出口道42時會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20A、20B而產生數個微小氣泡,進而達到曝氣效果。
藉由上述的技術手段,本新型所獲得的功效增有: 1. 該空氣流道31位於該本體10的其中一端,並沿該本體10的軸向延伸設置,該出口道42位於該本體10遠離該空氣流道31的一端,並沿該本體10的軸向延伸設置,空氣經由該空氣流道31流入該本體10後,再經由該出口道42流出該本體10,使空氣全程沿著該本體10之軸向流動,因此在流動過程中不會如現有曝氣管的結構導致空氣轉彎而產生局部壓力損失,於單位時間內能抽取的液體量相對現有曝氣管高。是以,本新型抽液體的效率相對現有曝氣管抽液體的效率高,使本新型的曝氣效率亦相對現有曝氣管的曝氣效率高。 2. 本新型的流體混合件30之結構,使液體在撞擊該複數個碰撞件20A、20B之前,即於該至少一混合出口331及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與空氣充分混合,因此除了撞擊該複數個碰撞件20A、20B達到曝氣效果外,流經該至少一混合出口331及該至少一混合流道50時亦能提高液體中的溶氧量,使經由該出口道42流出本新型的液體能夠充分曝氣,以促進污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生長,而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或是促進養殖池中的生物生長。 3. 該複數個碰撞件20A、20B其中部份碰撞件20A環狀排列地間隔設於該第一設置段43,其餘的碰撞件20B環狀排列地間隔設於該第二設置段44,相對如圖9所示的現有曝氣管只在其中一設置段環形設有該複數個凸肋65,本新型使液體流經該出口道42時在該第一設置段43及該第二設置段44均會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20A、20B,提高液體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20A、20B而產生微小氣泡的機會;再者,設於該第一設置段43的各碰撞件20A與設於該第二設置段44的任一碰撞件20B不沿該本體10的軸向直線相對,使流經第一設置段43之相鄰碰撞件20A之間的液體即使未碰撞所述碰撞件20A,仍會在流經該第二設置段44時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20B,又進一步提升液體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20A、20B而產生微小氣泡的機會。
10:本體 20A:碰撞件 20B:碰撞件 30:流體混合件 31:空氣流道 32:液體入口道 33:混合部 331:混合出口 332:導條 34:周壁面 341:連通口 35:結合螺紋 40:導流件 41:接合螺紋 42:出口道 43:第一設置段 44:第二設置段 50:混合流道 60:曝氣管 61:下開口 62:上開口 63:主流道 64:空氣流道 65:凸肋
圖1係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圖2係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四分之一立體剖面圖。 圖3係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圖4係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流體混合件的立體剖面圖。 圖5係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剖面側視圖。 圖6係圖5之局部放大側視圖。 圖7係沿圖5之A-A割面線的剖面端視圖。 圖8係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9係現有曝氣管的剖面側視圖。
10:本體
20A:碰撞件
20B:碰撞件
30:流體混合件
31:空氣流道
32:液體入口道
331:混合出口
332:導條
40:導流件
42:出口道
50:混合流道

Claims (10)

  1. 一種曝氣管,其係設有: 一本體,該本體具有一軸向、一空氣流道、至少一液體入口道及一出口道,該空氣流道設於該本體的其中一端,並沿該本體的軸向延伸設置,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與該空氣流道間隔設置,並與該空氣流道相連通,該出口道設於該本體遠離該空氣流道的一端,並沿該本體的軸向延伸設置,其中空氣經由該空氣流道流入該本體後,再經由該出口道流出該本體;以及 複數個碰撞件,該複數個碰撞件間隔設於該本體內,使液體經由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流入該本體後,碰撞該複數個碰撞件而產生數個微小氣泡,再經由該出口道流出該本體。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本體具有至少一混合流道, 該空氣流道及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設於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一端且皆與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相連通,該出口道設於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另一端,並與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相連通,液體及空氣流經該至少一混合流道,再流動至該複數個碰撞件處,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截面積小於該空氣流道的截面積,且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截面積小於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的截面積。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至少一混合流道呈螺旋狀。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本體具有至少一混合流道,該空氣流道及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設於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一端且皆與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相連通,該出口道設於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的另一端,並與該至少一混合流道相連通,液體及空氣流經該至少一混合流道,再流動至該複數個碰撞件處,該至少一混合流道呈螺旋狀。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本體設有一混合部,該混合部設於該本體鄰近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處,該至少一混合流道形成於該混合部與該本體的內壁面之間。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空氣流道設於該本體的中心;該本體設有複數個所述液體入口道,該複數個液體入口道等角間隔設置地環繞該空氣流道。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本體包括一第一設置段及一第二設置段,該第一設置段及該第二設置段沿著該本體的該軸向間隔排列設置;該複數個碰撞件中的部分碰撞件間隔設於該第一設置段,其餘的碰撞件間隔設於該第二設置段。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設於該第一設置段的各所述碰撞件與設於該第二設置段的任一所述碰撞件錯位設置。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曝氣管,其中各碰撞件沿該本體的該軸向延伸設置。
  10. 如請求項5所述之曝氣管,其中該混合部設有至少一混合出口,該至少一混合出口凹設形成於該混合部的側壁面,並與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相連通,該至少一混合出口由鄰近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朝遠離該至少一液體入口道的方向呈漸縮狀。
TW109201871U 2020-02-20 2020-02-20 曝氣管 TWM5977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871U TWM597774U (zh) 2020-02-20 2020-02-20 曝氣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871U TWM597774U (zh) 2020-02-20 2020-02-20 曝氣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7774U true TWM597774U (zh) 2020-07-01

Family

ID=72602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1871U TWM597774U (zh) 2020-02-20 2020-02-20 曝氣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77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2800B (zh) * 2020-02-20 2021-03-21 彭梓育 曝氣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2800B (zh) * 2020-02-20 2021-03-21 彭梓育 曝氣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23154B1 (en) Differential injector
US7357565B2 (en) Fluid injector and mixer apparatus
CN103086526A (zh) 水下臭氧增氧机
JP2005305219A (ja) 気液混合気泡発生装置
AU2009243891B2 (en) Device for mixing gas into a flowing liquid
TWM597774U (zh) 曝氣管
KR101633234B1 (ko) 마이크로 버블 생성기
US20080080303A1 (en) Fluid mixer, fluid mixing apparatus, and nozzle member
CN203874684U (zh) 一种混合均匀的新型文丘里混合器
TWI722800B (zh) 曝氣管
WO2016169493A1 (zh) 一种水增氧装置
CN211921043U (zh) 曝气管
TWI619546B (zh) Microbubble generator and microbubble water generator having the microbubble generator
JP3204978B2 (ja) 反応器
JP3220785U (ja) 微細気泡発生装置
CN106745862A (zh) 一种多管射流式污水处理曝气设备
CN211813660U (zh) 一种射流曝气器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03112601U (zh) 水下臭氧增氧机
KR102498267B1 (ko) 마이크로버블 생성 혼합 수중 에어레이터 회전분사 조립체
JPH08155430A (ja) 活性水製造装置と活性水製造方法と水の活性化方法
CN113292171B (zh) 曝气管
JP2001205278A (ja) 汚水の浄化処理装置
JP2018202375A (ja) 気液混合ノズル
KR101221116B1 (ko) 분수가 구비된 방사형 폭기 장치
JP2005087985A (ja) 泡沫水発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