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3920U - 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 - Google Patents

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3920U
TWM583920U TW108206175U TW108206175U TWM583920U TW M583920 U TWM583920 U TW M583920U TW 108206175 U TW108206175 U TW 108206175U TW 108206175 U TW108206175 U TW 108206175U TW M583920 U TWM583920 U TW M58392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gas
adsorption
zone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61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鄭石治
扶亞民
劉邦昱
洪守銘
Original Assignee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上海華懋環保節能設備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上海華懋環保節能設備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061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83920U/zh
Priority to CN201921133305.4U priority patent/CN210674705U/zh
Publication of TWM5839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3920U/zh

Link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創作為一種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主要係透過一焚燒爐、一第一熱交換器、一第二熱交換器、一第一吸附轉輪及一第二吸附轉輪之組合設計,且該第一吸附轉輪除了吸附區及脫附區之外,還設有第一冷卻區及第二冷卻區,以分別進行輸送不同的冷卻氣,並透過第一冷卻區及第二冷卻區的設計來增加有機廢氣的處理效能,使具有減少運轉能源消耗之效果。

Description

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尤指一種使增加有機廢氣處理效能,且節省能耗,而適用於半導體產業、光電產業或化學相關產業之廠房的廢氣處理。
習知的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的沸石轉輪與一焚燒爐及一次熱交換器與一二次熱交換器與一二次熱交換器所組成,並應用如半導體產業,且通常整體處理效率約在90%~95%。
而當環保觀念愈來愈受重視,目前的產業在新設廠時會遇到總量管制,以現有的排放量為基準,要求不要再增加排放量,所以過去的處理效率面臨需要增加,以減少揮發性有機廢氣排放量,這成為一個選項。
因為近年的環保意識提升,增加處理效率,也會增加能源消耗,例如燃料費,對安裝設備的廠商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及負擔。
因此,本創作人有鑑於上述缺失,期能提出一種具有較高的處理效率且節能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由於處理效率提高使排氣的VOC揮發有氣氣體總量減少,又具節能工效令使用者可輕易操作組裝,乃潛心研思、設計組製,以提供使用者便利性,為本創作人所欲研創之創作動機者。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主要係透過一焚燒爐、一第一熱交換器、一第二熱交換器、一第一吸附轉輪及一第二吸附轉輪之組合設計,且該第一吸附轉輪除了吸附區及脫附區之外,還設有第一冷卻區及第二冷卻區,以分別進行輸送不同的冷卻氣,並透過第一冷卻區及第二冷卻區的設計來增加有機廢氣的處理效能,使具有減少運轉能源消耗之效果,進而增加整體之實用性者。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透過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連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的一端連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與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的連接處係設有一混合氣體輸送管路,該混合氣體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一熱交換器之第一冷側管路連接,而該第一熱交換器的第一冷側管路再透過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來與該第一吸附轉輪之脫附區的一側連接,以讓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體管路內的濃縮氣體能輸送到該第一吸附轉輪之脫附區再次進行脫附濃縮的處理,讓有機廢氣的處理效能提高,進而增加整體之使用性者。
本創作之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透過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與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設有一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該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的另一端連 接,該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與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的連接處係設有一混合氣體輸送管路,該混合氣體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一熱交換器之第一冷側管路連接,而該第一熱交換器的第一冷側管路再透過一第一熱氣輸送管路來與該第一吸附轉輪之脫附區的一側連接,讓由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所輸送的脫附濃縮氣體能再次回到該第一吸附轉輪之吸附區來進行氣體吸附,使有機廢氣的處理效能提高,進而增加整體之操作性者。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為一種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係包括有一焚燒爐、一第一熱交換器、一第二熱交換器、一第一吸附轉輪及一第二吸附轉輪,該第一熱交換器係設有一第一冷側管路;該第二熱交換器係設有一第二冷側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係設有吸附區、脫附區、第一冷卻區及第二冷卻區,該第一吸附轉輪係連接有一廢氣進氣管路、一第一淨氣輸送管路、一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一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一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一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一第一熱氣輸送管路及一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一側係連接該廢氣進氣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之一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第一冷卻區的一側係連接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第一冷卻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第二冷卻區的一側係連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第二冷卻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該第一熱交換器之第一冷側管路的另一端係連接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則連接該第一吸附轉輪之脫附區, 該第一吸附轉輪之脫附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該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的另一端係連接至該焚燒爐;以及該第二吸附轉輪內係設有吸附區、冷卻區及脫附區,該第二吸附轉輪係連接有一第二淨氣排放管路、一第二冷卻氣進氣管路、一第二冷卻氣輸送管路、一第二熱氣輸送管路及一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第一淨氣輸送管路係連接該第二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一側,該第二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二淨氣排放管路,該第二吸附轉輪之冷卻區的一側係連接一第二冷卻氣進氣管路,該第二吸附轉輪之冷卻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二冷卻氣輸送管路,該第二冷卻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則連接該第二熱交換器之第二冷側管路的一端,該第二熱交換器之第二冷側管路的另一端係連接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則連接該第二吸附轉輪之脫附區,該第二吸附轉輪之脫附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
為了能夠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之特徵、特點和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之詳細說明與附圖,惟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創作。
10‧‧‧焚燒爐
11‧‧‧入口
12‧‧‧出口
20‧‧‧第一吸附轉輪
201‧‧‧吸附區
2021‧‧‧第一冷卻區
2022‧‧‧第二冷卻區
203‧‧‧脫附區
21‧‧‧廢氣進氣管路
22‧‧‧第一淨氣輸送管路
23‧‧‧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
231‧‧‧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控制閥門
24‧‧‧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
25‧‧‧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
251‧‧‧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控制閥門
26‧‧‧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
27‧‧‧第一熱氣輸送管路
28‧‧‧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
281‧‧‧風機
30‧‧‧第二吸附轉輪
301‧‧‧吸附區
302‧‧‧冷卻區
303‧‧‧脫附區
31‧‧‧第二淨氣排放管路
311‧‧‧風機
32‧‧‧第二冷卻氣進氣管路
33‧‧‧第二冷卻氣輸送管路
34‧‧‧第二熱氣輸送管路
35‧‧‧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
351‧‧‧風機
40‧‧‧第一熱交換器
41‧‧‧第一冷側管路
50‧‧‧第二熱交換器
51‧‧‧第二冷側管路
60‧‧‧煙囪
70‧‧‧混合氣體輸送管路
80‧‧‧第一旁通管路
81‧‧‧旁通控制閥門
90‧‧‧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
91‧‧‧風車
第1圖係為本創作第一種管路連接架構之主要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創作第一種管路連接架構之設有風機的架構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創作第一種管路連接架構之設有第一旁通管路的架構示意圖。
第4圖係為本創作第二管路連接架構之主要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5圖係為本創作第二種管路連接架構之設有風機的架構示意圖。
第6圖係為本創作第二種管路連接架構之設有第一旁通管路的架構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至第6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之示意圖。而本創作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的最佳實施方式係運用於半導體產業、光電產業或化學相關產業之廠房的廢氣處理,透過本創作之設計,能增加有機廢氣的處理效能,並提升處理效率由以往的95%提昇至97%以上,且能大幅減少運轉能源的消耗,並能充份回收熱能,來作為脫附的使用。
本創作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主要係透過一焚燒爐10、一第一吸附轉輪20、一第二吸附轉輪30、第一熱交器40及第二熱交換器50之組合設計(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其中該焚燒爐10係為直燃式焚燒爐(TO)或蓄熱式焚燒爐(RTO)之其中任一者,而本創作之圖示係以蓄熱式焚燒爐(RTO)為例(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且下面說明的焚燒爐10乃是為蓄熱式焚燒爐(RTO),但本創作不以蓄熱式焚燒爐(RTO)為限,也可以是直燃式焚燒爐(TO)(圖未示)。
而本創作主要為該第一吸附轉輪20係設有吸附區201及脫附區203,該第一吸附轉輪20係為沸石濃縮轉輪或是其他材質之濃縮轉輪,且一廢氣進氣管路21係連接至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吸附區201,以使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吸附區201能吸附該廢氣進氣管路 21內的廢氣,而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吸附區201的另一側係與該一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之一端連接(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讓該廢氣經第一吸附轉輪20之吸附區201淨化後再由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來輸送。
另該第一吸附轉輪20除了設有吸附區201及脫附區203外,還設有一第一冷卻區2021及一第二冷卻區2022(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以分別進行輸送不同的冷卻氣,使該第一吸附轉輪20能具有四個區域,而該第一冷卻區2021及該第二冷卻區2022係能分別由外氣或製程廢氣來提供給該第一吸附轉輪20進行冷卻使用,以讓本系統具有增加有機廢氣的處理效能,並具有減少運轉能源消耗之效果。其中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冷卻區2021的一側係連接一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3,以供氣體進入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冷卻區2021來進行冷卻使用,而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冷卻區2021的另一側係連接一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4,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二冷卻區2022的一側係連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5,以供氣體進入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二冷卻區2022來進行冷卻使用,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二冷卻區2022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6。
另該第一熱交換器40之第一冷側管路41的另一端係連接一第一熱氣輸送管路27(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其中該第一熱交換器40係為電加熱器、管道加熱器或殼管式換熱器之其中任一種,而該電加熱器係為電熱絲、電熱管或電熱片之其中任一種,另該管道加熱器係 為採用氣體燃料或液體燃料之其中任一種,且該殼管式換熱器之熱源係由該焚燒爐10提供。而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27的另一端則連接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脫附區203,以能將經由該第一熱交換器40進行熱交換的高溫熱氣輸送到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脫附區203來進行高溫脫附使用。
再者,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脫附區203的另一側係連接一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28,該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28係連接至該焚燒爐10(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而當該焚燒爐10為蓄熱式焚燒爐(RTO)時,該蓄熱式焚燒爐(RTO)係設有入口11及出口12,而該入口11係與該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28連接,以能將經過高溫所脫附下來的脫附濃縮氣體,透過該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28來輸送到該蓄熱式焚燒爐(RTO)之入口11,讓脫附濃縮氣體能進入該蓄熱式焚燒爐(RTO)內進行高溫裂解,以能減少揮發有機廢氣化合物,另該蓄熱式焚燒爐(RTO)之出口12則連接至一煙囪60,以將經過高溫裂解後的乾淨氣體能由煙囪60來排出。而該上述的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28係設有一風機281(如第2圖、第3圖、第5圖及第6圖所示),以能將脫附濃縮氣體來推拉進入該蓄熱式焚燒爐(RTO)之入口11內,讓脫附濃縮氣體能進行高溫裂解。
另該第二吸附轉輪30係為沸石濃縮轉輪或是其他材質之濃縮轉輪,且該第二吸附轉輪30內係設有吸附區301、冷卻區302及脫附區303(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而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吸附區301係與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的另一端相連接,使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內的氣體能直接再 輸送到第二吸附轉輪30之吸附區301內進行吸附,另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吸附區301的另一側係連接一第二淨氣排放管路31,而該第二淨氣排放管路31之另一端則與一煙囪60連接,以方便將經由第一吸附轉輪20之吸附區201及第二吸附轉輪30之吸附區301所吸附過的乾淨之氣體,透過該煙囪60來進行排放,其中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第二淨氣排放管路31係設有一風機311,以增加氣體之流速。
另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冷卻區302的一側係連接一第二冷卻氣進氣管路32,該第二冷卻氣進氣管路32係有兩種實施方式,其中第一種實施方式為該第二冷卻氣進氣管路32乃是供新鮮空氣進入(如第1圖、第3圖及第4圖所示),透過該新鮮空氣來提供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冷卻區302降溫用,另第二種實施方式係為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第二冷卻氣進氣管路32與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連接(如第2圖、第5圖及第6圖所示),讓能透過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來提供給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冷卻區302進行降溫使用。
而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冷卻區302的另一側係連接一第二冷卻氣輸送管路33,該第二冷卻氣輸送管路33的另一端則連接一第二熱交換器50之第二冷側管路51的一端(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其中該第二熱交換器50係為電加熱器、管道加熱器或殼管式換熱器之其中任一種,而該電加熱器係為電熱絲、電熱管或電熱片之其中任一種,另該管道加熱器係為採用氣體燃料或液體燃料之其中任一種,且該殼管式換熱器之熱源係由該焚燒爐10提供。
而該第二熱交換器50之第二冷側管路51的另一端係連 接一第二熱氣輸送管路34,且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34的另一端則連接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脫附區303(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以能將經由該第二熱交換器50進行熱交換的高溫熱氣輸送到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脫附區303來進行高溫脫附使用。另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脫附區303的一側係連接一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35。
而下列將說明該第一吸附轉輪20所設的第一冷卻區2021及第二冷卻區2022的管路連接架構。其中該管路連接架構係分為兩種,其中第一種管路連接架構係為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冷卻區2021的一側係設有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3(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而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3乃是供新鮮空氣或外氣進入,並透過該新鮮空氣或外氣來提供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冷卻區2021降溫用,且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冷卻區2021於另一側係設有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4,而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4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連接,讓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4內的冷卻氣能透過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來進入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吸附區301來進行吸附。
另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二冷卻區2022的一側係設有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5,且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二冷卻區2022於另一側係設有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6(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5的一端係與該廢氣進氣管路21連接,使能將該廢氣進氣管路21內的部分廢氣或全部廢氣透過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5來進入第一吸附轉輪20之 第二冷卻區2022內,以提供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二冷卻區2022降溫用。其中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5係設有一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控制閥門251(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以能控制由該廢氣進氣管路21內所輸送到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5內的風量。
而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脫附區303的一側係設有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35,且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35係與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6的另一端相連接,使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35與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6內的氣體能分別由相反方向來輸送到其連接處,另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35與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6的連接氣處係設有一混合氣體輸送管路70(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而該混合氣體管路70的另一端係連接到該第一熱交換器40之第一冷側管路41。另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35係設有一風機351(如第3圖所示),以能將脫附濃縮氣體來推拉進入該混合氣體輸送管路70內,讓脫附濃縮氣體能循環再脫附。
另該第一吸附轉輪20所設的廢氣進氣管路11與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之間可以增設一第一旁通管路80(如第3圖所示),其中該第一旁通管路80之一端係與該廢氣進氣管路21連接,該第一旁通管路80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連接,使該廢氣進氣管路21內的廢氣可以不經由該第一吸附轉輪20,而直接經由該第一旁通管路80來輸送到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內,再輸送到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吸附區301進行吸附,另該第一旁通管路80係設有一旁通控制 閥門81,以能控制該第一旁通管路80的風量。
再者,該第一冷卻區2021及第二冷卻區2022的第二種管路連接架構係為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二冷卻區2022於一側設有一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5(如第4圖至第6圖所示),而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5乃是供新鮮空氣或外氣進入,並透過該新鮮空氣或是外氣來提供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二冷卻區2022降溫用,且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5係設有一第二冷卻氣進氣控制閥門251,以能控制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5的風量。另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冷卻區2021於一側設有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3,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3係與該廢氣進氣管路21連接,使能將該廢氣進氣管路21內的部分廢氣或全部廢氣透過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3來進入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冷卻區2021內,以提供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冷卻區2021降溫用。其中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3係設有一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控制閥門231(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以能控制由該廢氣進氣管路21內所輸送到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23內的風量。
另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一冷卻區2021於另一側係設有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4,而該第一吸附轉輪20之第二冷卻區2022於另一側係設有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6,其中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4的另一端與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26的另一端係設有一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90(如第4圖至第6圖所示),其中該冷卻氣連通管路90係分別與該第一冷卻區2021 及該第二冷卻區2022連接,使該第一冷卻區2021及該第二冷卻區2022的氣體能混合輸送,而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脫附區303的一側係設有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35,且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35係與該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90相連接,使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35與該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90內的氣體能分別由相反方向來輸送到其連接處,另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35與該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90相連接氣處係設有一混合氣體輸送管路70,該混合氣體輸送管路70的另一端係連接到該第一熱交換器40的第一冷側管路41,且該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90係設有一風車91,以能推送該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90內的氣體進入該混合氣體輸送管路70內。另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35係設有一風機351(如第6圖所示),以能將脫附濃縮氣體來推拉進入該混合氣體輸送管路70內,讓脫附濃縮氣體能循環再脫附。
另該第一吸附轉輪20所設的廢氣進氣管路21與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之間可以增設一第一旁通管路80(如第6圖所示),其中該第一旁通管路80之一端係與該廢氣進氣管路21連接,該第一旁通管路80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連接,使該廢氣進氣管路21內的廢氣可以不經由該第一吸附轉輪20,而直接經由該第一旁通管路80來輸送到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22內,再輸送到該第二吸附轉輪30之吸附區301進行吸附,另該第一旁通管路80係設有一旁通控制閥門81,以能控制該第一旁通管路80的風量。
藉由以上詳細說明,可使熟知本項技藝者明瞭本創作的確可達成前述目的,實已符合專利法之規定,爰提出專利申請。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故,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創作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Claims (16)

  1. 一種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係包括:一焚燒爐;一第一熱交換器,該第一熱交換器係設有一第一冷側管路;一第二熱交換器,該第二熱交換器係設有一第二冷側管路;一第一吸附轉輪,該第一吸附轉輪係設有吸附區、脫附區、第一冷卻區及第二冷卻區,該第一吸附轉輪係連接有一廢氣進氣管路、一第一淨氣輸送管路、一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一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一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一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一第一熱氣輸送管路及一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一側係連接該廢氣進氣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之一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第一冷卻區的一側係連接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第一冷卻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第二冷卻區的一側係連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第二冷卻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該第一熱交換器之第一冷側管路的另一端係連接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則連接該第一吸附轉輪之脫附區,該第一吸附轉輪之脫附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該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的另一端係連接至該焚燒爐;以及一第二吸附轉輪,該第二吸附轉輪內係設有吸附區、冷卻區及脫附區,該第二吸附轉輪係連接有一第二淨氣排放管路、一第二冷卻氣進氣管 路、一第二冷卻氣輸送管路、一第二熱氣輸送管路及一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該第一吸附轉輪之第一淨氣輸送管路係連接該第二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一側,該第二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二淨氣排放管路,該第二吸附轉輪之冷卻區的一側係連接一第二冷卻氣進氣管路,該第二吸附轉輪之冷卻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二冷卻氣輸送管路,該第二冷卻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則連接該第二熱交換器之第二冷側管路的一端,該第二熱交換器之第二冷側管路的另一端係連接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則連接該第二吸附轉輪之脫附區,該第二吸附轉輪之脫附區的另一側係連接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進一步與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連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進一步與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的一端連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與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的連接處係進一步設有一混合氣體輸送管路,該混合氣體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一熱交換器之第一冷側管路連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的一端係進一步為新鮮空氣進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的一端係進一步與該廢氣進氣管路連接。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係設有一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控制閥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與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進一步設有一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該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的另一端連接,該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與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的連接處係進一步設有一混合氣體輸送管路,該混合氣體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一熱交換器之第一冷側管路連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冷卻氣連通輸送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的一端係進一步與該廢氣進氣管路連接,該第二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的一端係進一步為新鮮空氣進入。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一冷卻區之冷卻氣進氣控制閥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吸附轉輪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一旁通管路,該第一旁 通管路的一端係與該廢氣進氣管路連接,該第一旁通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連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旁通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旁通控制閥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焚燒爐係進一步為蓄熱式焚燒爐時,該蓄熱式焚燒爐係設有入口及出口,該入口係與該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連接,該出口則連接至一煙囪。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脫附濃縮氣體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二淨氣排放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二脫附濃縮氣體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二吸附轉輪之第二冷卻氣進氣管路的一端係進一步與該第一淨氣輸送管路連接。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二淨氣排放管路的另一端係進一步與一煙囪連接。
TW108206175U 2019-05-17 2019-05-17 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 TWM5839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6175U TWM583920U (zh) 2019-05-17 2019-05-17 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
CN201921133305.4U CN210674705U (zh) 2019-05-17 2019-07-18 高效率挥发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转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6175U TWM583920U (zh) 2019-05-17 2019-05-17 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3920U true TWM583920U (zh) 2019-09-21

Family

ID=68620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6175U TWM583920U (zh) 2019-05-17 2019-05-17 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74705U (zh)
TW (1) TWM58392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14110A (zh) * 2022-08-05 2022-09-06 苏州柳溪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转轮脱附冷却换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74705U (zh) 2020-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76495U (zh) High efficiency volatile organic waste gas treatment improvement system
CN212657734U (zh) 具双转轮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改良系统
TWM580008U (zh) High efficiency volatile organic waste gas treatment system
CN209985157U (zh) 具高温脱附的单转轮系统
TWM604865U (zh) 節能型雙轉輪冷側旁通過溫控制系統
CN110354772A (zh) 一种烟气直引脱硝尿素热解装置及方法
TWM583920U (zh) 高效率揮發有機廢氣處理系統之轉輪結構改良
TWM576072U (zh) Energy-saving high concentration multiple processing system
TWM575086U (zh) Double wheel system with high temperature desorption
TWI686233B (zh) 具高溫脫附之轉輪系統及其方法
CN214147937U (zh) 节能型单转轮高浓度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4552358U (zh) 双转轮高浓度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07042186U (zh) 一种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TWM579252U (zh) Improvement of double-rotor system with high temperature desorption
CN214345424U (zh)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0089459U (zh) 一种调制蜡生产提纯罐用废气冷却装置
CN210584335U (zh) 高效率挥发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转轮结构
CN210171151U (zh) 具有高温脱附的单转轮改良系统
TWM606289U (zh) 節能型雙轉輪熱側旁通過溫控制系統
TWM582424U (zh) High efficiency volatile organic waste gas treatment system improvement
TW202217195A (zh) 節能型單轉輪熱側旁通過溫控制系統及其方法
TWM608059U (zh) 節能型單轉輪熱側旁通過溫控制系統
TWM604867U (zh) 節能型雙轉輪高濃度冷側旁通過溫控制系統
TWI826752B (zh) 雙轉輪高濃度有機廢氣處理系統及其方法
CN214370247U (zh) 节能型单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