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1150U - Fan blade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Fan blade structur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1150U
TWM581150U TW108200601U TW108200601U TWM581150U TW M581150 U TWM581150 U TW M581150U TW 108200601 U TW108200601 U TW 108200601U TW 108200601 U TW108200601 U TW 108200601U TW M581150 U TWM581150 U TW M58115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s
fan blade
flow guiding
hub
blad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06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秀青
許志鍵
Original Assignee
瑞展動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展動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展動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006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81150U/zh
Publication of TWM5811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1150U/zh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種風扇扇葉結構,係包括:一輪轂;複數個葉片,間隔環繞設置於該輪轂;及複數個導流單元,分別形成於該些葉片之各外緣上,而各該導流單元係由複數個立體凸起物所構成;藉由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形成於各該葉片之外緣上,可與該扇葉運轉時與流道互相產生不同形式的擾動,進而阻止氣流翻轉洩漏,有效的保持於該兩扇葉間的壓力區,讓出口的流動具有集中效應,使得最大流量可有效的提升,以減少馬達對負載的輸入性能,且較省電,達到增加更高之流量性能之風扇扇葉結構者。

Description

風扇扇葉結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風扇扇葉,尤指一種應用於各類型之風扇的風扇扇葉結構者。
按,在一般高溫環境中,若無空氣流通或氣流擾動作用,常會使人感覺更為悶熱,甚至汗流浹背而出現不適感,為改善此類問題,則開發了電風扇與冷氣機來降低本身之不舒適感,但由於冷氣機之用電與價格較高,所以依普遍性來講,人們還是選擇價格較低、用電量不大之電風扇來使用,而一般之電風扇為因應場所與需求,可分為箱扇、立扇以及吊扇等等,而電風扇為一般民眾用以消暑之最普遍工具,因為電風扇轉動時可使空氣中之對流加速,同時也達到減降溫度的效果。
一般習知風扇扇葉3(如第1圖所示),其包含有一輪轂31、及多數設於該輪轂31外側周緣之葉片32,而各該葉片32係以預定之傾斜角度設於該輪轂31外側周緣;藉此,可使該風扇扇葉3配合相關之致動單元進行使用,並於致動單元帶動該風扇扇葉3旋轉時,利用該些葉片32進行氣流導引。
惟,以上述習知風扇扇葉3而言,其僅係單純利用該些葉片32進行氣流之導引,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輔助配合之結設計,因此,當實際運用時無法有效提升氣流導引時之流量,進而造成使用時有氣體流量較差之缺點發生,而無法符合實際使用時之所需。
有鑑於此,本案之發明人特針對前述習知新型問題深入探討,並藉由多年從事相關產業之研發與製造經驗,積極尋求解決之道,經過長期努力之研究與發展,終於成功的開發出本創作「風扇扇葉結構」,藉 以改善習用之種種問題。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利用各葉片與各導流單元間配合提升氣流導引時之流量集中效應,而於實際使用時達到增加更高之流量性能之風扇扇葉結構者。
於是,為達到前揭目的,本新型提出一種風扇扇葉結構,其包括:一輪轂,為中空殼體型態,係包括一端面、一裝設面及一周側,其中該輪轂中央具有一軸設孔;複數個葉片,間隔環繞設置於該輪轂之周側,各該葉片具有一迎風面,係為各該葉片輸出氣流的一面;一前緣,係為各該葉片進行旋轉首先與空氣接觸的一面;一後緣,係設置在各該葉片相對於該前緣的一側;一外緣,係連接於該前緣與該後緣;以及一連接段,係連接於該輪轂之周側;及複數個導流單元,分別形成於該些葉片之各外緣上,而各該導流單元係由複數個立體凸起物所構成。
較佳地,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係採仿生鯨鰭結節型態設計者。
較佳地,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排列後的總長度定義為L2,該葉片之外緣的長度定義為L1,L2與L1之間滿足以下關係式:L2<L1。
較佳地,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是呈規律狀或不規律狀之任一者所排列分布。
較佳地,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的形狀大小係為相同或不相同之任一者或其相互搭配所呈現。
較佳地,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的形狀係呈弧狀或其他幾何形狀之任一者所呈現。
較佳地,該輪轂、該些葉片與該些導流單元係為一體成型之方式所製成。
較佳地,各該葉片係以傾斜設於該輪轂之周側。
本新型之功效在於:藉由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形成於各該葉片之外緣上,可與該扇葉運轉時與流道互相產生不同形式的擾動,進而阻止氣流翻轉洩漏,有效的保持於該兩扇葉間的壓力區,讓出口的流動具有集中效應,使得最大流量可有效的提升,以減少馬達對負載的輸入性能,且較省電,在性能不變之下,達成高效率風機之設計,藉此,進而提供一種利用各葉片與各導流單元間配合提升氣流導引時之流量集中效應,而於實際使用時達到增加更高之流量性能之風扇扇葉結構者。
本創作:
1‧‧‧風扇扇葉
11‧‧‧輪轂
110‧‧‧軸設孔
111‧‧‧端面
112‧‧‧裝設面
113‧‧‧周側
12‧‧‧葉片
121‧‧‧迎風面
122‧‧‧前緣
123‧‧‧後緣
124‧‧‧外緣
125‧‧‧連接段
13‧‧‧導流單元
131‧‧‧立體凸起物
L1‧‧‧長度
L2‧‧‧長度
2‧‧‧風扇
21‧‧‧馬達軸心
習知
3‧‧‧風扇扇葉
31‧‧‧輪轂
32‧‧‧葉片
第1圖係為習知結構之立體圖。
第2圖係本創作風扇扇葉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第3圖係本創作風扇扇葉之較佳實施例的另一視角立體示意圖。
第4圖係本創作風扇扇葉之較佳實施例的前視圖。
第5圖係本創作第4圖中之局部放大圖。
第6圖係本創作風扇扇葉組裝於風扇之立體示意圖。
第7圖係本創作風扇扇葉組裝於風扇之前視圖。
為利瞭解本創作之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圖式,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創作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創作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
本創作之優點、特徵以及達到之技術方法將參照例示性實施例及所附圖式進行更詳細地描述而更容易理解,且本創作或可以不同形式來實現,故不應被理解僅侷限於此處所陳述的實施例,相反地,對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所提供的實施例將使本揭露更加透徹與全面且完整地傳達本創作的範疇,且本創作將僅為所附加的申請專利範圍所定 義。
首先,請參閱第2圖至第5圖所示,為本新型『風扇扇葉結構』其結構說明,該風扇扇葉1係包括:一輪轂11、複數個葉片12及複數個導流單元13;其中:該輪轂11,為中空殼體型態,係包括一端面111、一裝設面112及一周側113,其中該輪轂11中央具有一軸設孔110,並貫穿於該端面111與該裝設面112而呈貫通狀態;複數個葉片12,本創作圖式中該些葉片12數量設計係以五葉片12所呈現,但並不以此為限,而該些葉片12係間隔環繞設置於該輪轂11之周側113,各該葉片12具有一迎風面121,該迎風面121係為各該葉片12輸出氣流的一面;一前緣122,該前緣122係為各該葉片12進行旋轉首先與空氣接觸的一面;一後緣123,該後緣123係設置在各該葉片12相對於該前緣122的一側;一外緣124,該外緣124係連接於該前緣122與該後緣123;以及一連接段125,該連接段125係連接於該輪轂11之周側113;而該前緣122、該後緣123與該外緣124,其三者呈弧狀或不規則形狀之任一者所呈現;該些導流單元13,分別形成於該些葉片12之各外緣124上,而各該導流單元13係由複數個立體凸起物131所構成;藉由以上結構所述,茲更進一步說明如后:前述該導流單元13之各立體凸起物131係採仿生鯨鰭結節型態設計者;而該導流單元13之各立體凸起物131排列後的總長度定義為L2,該葉片12之外緣124的長度定義為L1,L2與L1之間滿足以下關係式:L2<L1;其中,該導流單元13之各立體凸起物131是呈規律狀或不規律狀之任一者所排列分布,而本創作圖式中該導流單元13之各立體凸起物131間係以規律狀所排列分布所呈現,只是本實施例的實施態樣,但並不以此為限;其中,該導流單元13之各立體凸起物131的形狀大小係 為相同或不相同之任一者或其相互搭配所呈現,而本創作圖式中該導流單元13之各立體凸起物131的形狀大小係相同狀態所呈現,只是本實施例的實施態樣,但並不以此為限;其中,該導流單元13之各立體凸起物131的形狀係呈弧狀或其他幾何形狀之任一者所呈現,而本創作圖式中該導流單元13之各立體凸起物131的形狀係呈弧狀相所呈現,只是本實施例的實施態樣,但並不以此為限;其中,該輪轂11、該些葉片12與該些導流單元13係為一體成型之方式所製成;其中,各該葉片12係以傾斜設於該輪轂11之周側113;如是,藉由上述之構成一全新之風扇扇葉結構者;續,請參閱第6圖與第7圖所示,為本新型的『風扇扇葉結構』其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說明,其應用於各類型之風扇2,而本創作圖式中該風扇2為折疊式型態所呈現,只是本實施例的實施態樣,但並不以此為限,該風扇扇葉1係包括:一輪轂11、複數個葉片12及複數個導流單元13;其中該輪轂11、該些葉片12與該些導流單元13其整體結構已於前述敘明,故不再贅述;藉此,本創作於使用時,係可藉由本創作之輪轂11中央所設軸設孔110,與一風扇2其馬達軸心21穿設組接,當使用者於夏季感到悶熱時,即可利用該組設有本創作之風扇吹風散熱,而當使用者驅使風扇馬達帶動本創作之風扇扇葉1轉動時,產生的氣流經過該些扇葉12之各迎風面121,而令氣流往該些葉片12之外緣124流動,利用本創作該些葉片12模仿鯨鰭結節型態設計,於各該葉片12之外緣124上成形有該導流單元13,其中該導流單元13係由複數個立體凸起物131所構成,透過該導流單元13之各立體凸起物131的設計,可使該些葉片12之外緣124端與流道互相產生不同形式的擾動,進而阻止氣流翻轉洩漏,有效的保持於該些葉片12間的壓力區,讓出口的流動具有集中效應,使得最大流量可有效的提升,以減少馬達對負載的輸入性能,在性能不變 之下,達成高效率風機之設計;再者,本創作新型該風扇扇葉1經實驗證實,如表一所示,為實際實驗結果,實驗組即為使用本新型之風扇扇葉1,於該風扇扇葉1之各扇葉12的外緣124上設有複數個立體凸起物131而形成之導流單元13,對照組的風扇扇葉1則是各葉片12上的外緣124上未設有複數個立體凸起物131而形成之導流單元13。由表一的實驗結果可知,使用相同馬達,配上對照組的風扇扇葉1與實驗組的風扇扇葉1進行風洞測試,實驗組的風扇扇葉1可以降低轉速以達到相同風量,且較省電。由此可知,於各該扇葉12的外緣124上設有複數個立體凸起物131而形成之導流單元13確實可以使得最大流量可有效的提升,以減少馬達對負載的輸入性能,且較省電,在性能不變之下,達成高效率風機之設計。
由上述的實施說明可知,本新型風扇扇葉結構,藉由該導流單元13之各立體凸起物131形成於各該葉片12之外緣124上,可與該扇葉12運轉時所產生的流道互相產生不同形式的擾動,進而阻止氣流翻轉洩漏,有效的保持於該兩扇葉12間的壓力區,讓出口的流動具有集中效應,使得最大流量可有效的提升,以減少馬達對負載的輸入性能,且較省電,在性能不變之下,達成高效率風機之設計,藉此,進而提供一種利用各葉片12與各導流單元13間配合提升氣流導引時之流量集中效 應,而於實際使用時達到增加更高之流量性能之風扇扇葉結構者。
惟以上所述實施例者,僅為本新型的其中具體實現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顯而易見的替換形式均屬於本新型專利涵蓋的保護範圍內。

Claims (8)

  1. 一種風扇扇葉結構,該風扇扇葉包括:一輪轂,為中空殼體型態,係包括一端面、一裝設面及一周側,其中該輪轂中央具有一軸設孔;複數個葉片,間隔環繞設置於該輪轂之周側,各該葉片具有一迎風面,係為各該葉片輸出氣流的一面;一前緣,係為各該葉片進行旋轉首先與空氣接觸的一面;一後緣,係設置在各該葉片相對於該前緣的一側;一外緣,係連接於該前緣與該後緣;以及一連接段,係連接於該輪轂之周側;及複數個導流單元,分別形成於該些葉片之各外緣上,而各該導流單元係由複數個立體凸起物所構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扇扇葉結構,其中,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係採仿生鯨鰭結節型態設計者。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風扇扇葉結構,其中,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排列後的總長度定義為L2,該葉片之外緣的長度定義為L1,L2與L1之間滿足以下關係式:L2<L1。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風扇扇葉結構,其中,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是呈規律狀或不規律狀之任一者所排列分布。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風扇扇葉結構,其中,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的形狀大小係為相同或不相同之任一者或其相互搭配所呈現。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風扇扇葉結構,其中,該導流單元之各立體凸起物的形狀係呈弧狀或其他幾何形狀之任一者所呈現。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扇扇葉結構,其中,該輪轂、該些葉片與該些導流單元係為一體成型之方式所製成。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扇扇葉結構,其中,各該葉片係以傾斜設於該輪轂之周側。
TW108200601U 2019-01-14 2019-01-14 Fan blade structure TWM5811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0601U TWM581150U (zh) 2019-01-14 2019-01-14 Fan blade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0601U TWM581150U (zh) 2019-01-14 2019-01-14 Fan blade structur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1150U true TWM581150U (zh) 2019-07-21

Family

ID=68051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0601U TWM581150U (zh) 2019-01-14 2019-01-14 Fan blade structur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811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0913B (zh) * 2021-09-15 2022-10-11 長聖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可不斷改善風扇評估邏輯之方法及使用該方法之風扇評估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0913B (zh) * 2021-09-15 2022-10-11 長聖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可不斷改善風扇評估邏輯之方法及使用該方法之風扇評估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06968B (zh) 风扇
JP2003148395A (ja) 空調用送風機羽根車
JP2016056772A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TWM581150U (zh) Fan blade structure
TWI794759B (zh) 風扇
CN107906046A (zh) 一种风扇叶轮
JPH08240197A (ja) 軸流ファン
CN205744602U (zh) 涡流风机蜗壳、涡流风机以及空调器
CN207420962U (zh) 一种用于空调器室外机的轴流风扇及空调室外机
CN105937500A (zh) 离心风扇
CN202679887U (zh) 增强风压散热模组
US20200224669A1 (en) Fan blade structure
CN205117806U (zh) 轴流风叶、轴流风机和空调器
CN211474520U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205744603U (zh) 涡流风机蜗壳、涡流风机以及空调器
WO2020224292A1 (zh) 风轮和轴流风机
CN101008398B (zh) 风扇及其叶轮
WO2021114527A1 (zh) 一种后向离心叶轮及应用其的风机
CN209781287U (zh) 风扇扇叶结构
CN202418036U (zh) 轴流风扇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2756318U (zh) 无叶风扇的出风圈
JP2013160137A (ja) 扇風機
CN205618406U (zh) 叶轮组件、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CN110878767A (zh) 大弦长进口导叶叶片结构
CN205618407U (zh) 叶轮组件、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