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4260U - 筆記型電腦 - Google Patents

筆記型電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4260U
TWM574260U TW107212103U TW107212103U TWM574260U TW M574260 U TWM574260 U TW M574260U TW 107212103 U TW107212103 U TW 107212103U TW 107212103 U TW107212103 U TW 107212103U TW M574260 U TWM574260 U TW M57426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otebook computer
rotating shaft
cover
zone
link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121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鄒志強
朱源平
林佳祁
陳百峰
李俊廷
陽耀賢
Original Assignee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742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4260U/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種筆記型電腦,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蓋體、轉軸、第一連動件以及第二連動件。蓋體樞設於第二機體。轉軸連接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第一連動件樞設於第二機體。第一連動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端可移動地耦接於轉軸。第二連動件可移動地樞接於第二機體。第二連動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三端與第四端,第三端樞接於第二端,第四端樞接於蓋體。第一機體通過轉軸而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開闔。轉軸的旋轉運動通過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而驅動蓋體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開闔。

Description

筆記型電腦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筆記型電腦。
習知筆記型電腦裝載有零組件和周邊設備,例如:處理器、主機板、記憶體模組、顯示卡、硬碟、電源供應器、顯示器和鍵盤等。隨著科技發展和材料的革新下,零組件和周邊設備的體積減少,所以習知筆記型電腦能選用體積小的零組件和周邊設備來降低整體機殼的厚度。
然而,習知筆記型電腦因要使整體機殼的厚度達到輕薄化,所以現有方式多將鍵盤的位置朝向使用者挪動,也就是移至原本置手部(palmrest)的位置。但此舉除了會犧牲使用者操作應保有之鍵盤的傾斜度,也容易造成使用者手部的不適。再者,輕薄化的筆記型電腦也存在內部空間不足而伴隨的散熱困難問題。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筆記型電腦,其藉由機體旋轉開闔而帶動相關機構,以提供使用者較佳的使用手感。
本新型創作的筆記型電腦,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蓋體、轉軸、第一連動件以及第二連動件。蓋體樞設於第二機體。轉軸連接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第一連動件樞設於第二機體。第一連動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端可移動地耦接於轉軸。第二連動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三端與第四端,第三端樞接於第二端,第四端樞接於蓋體。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當上述的第一機體通過轉軸而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開闔角度大於第一角度時,轉軸的旋轉運動並不會通過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而驅動蓋體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開闔,且蓋體相對於第二機體之間具有第二角度。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當上述的第一機體通過轉軸而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開闔角度等於上述的第一角度時,轉軸的旋轉運動通過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而驅動蓋體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開闔至上述的第二角度。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當上述的第一機體通過轉軸而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開闔角度小於上述的第一角度時,轉軸的旋轉運動通過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而驅動蓋體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開闔第三角度,第三角度小於第二角度。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轉軸的第一耦接面與第一連動件的第二耦接面彼此可移動地接觸,第一耦接面與第二耦接面是呈彼此互補的凸輪輪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耦接面具有第一作動區與第一非作動區,而第二耦接面具有第二作動區與第二非作動區。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當上述的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在第一展開狀態時,第二非作動區與第二作動區皆對應於第一非作動區。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當上述的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在第二展開狀態時,第二非作動區對應於第一作動區的局部與第一非作動區,而第二作動區對應於第一作動區,且形成一間隙,間隙分別朝向第一作動區與第一非作動區而漸消。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作動區包括容置部,當上述的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在閉闔狀態時,第二非作動區對應於第一作動區的漸消弧面與上述的第一非作動區,且具有且具有另一間隙,間隙從漸消弧面朝向第一非作動區漸開,第二作動區位於容置部內。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非作動區是轉軸的等徑軸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作動區是轉軸的漸消弧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容置區是轉軸的凹陷,且其凹陷程度大於上述的漸消弧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非作動區是對應於轉軸的等徑凹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作動區是第一連動件位於第一端的凸部。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凸部部分凸出於等徑凹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從上述的轉軸、第一連動件、第二連動件與蓋體的序列中,任意相鄰者的旋轉方向彼此相反。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翻折式鍵盤,配置於第二機體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機體具有鍵盤容置槽,用以容置上述的翻折式鍵盤。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蓋體位於轉軸與翻折式鍵盤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當上述的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在第三展開狀態時,翻折式鍵盤的局部適於被翻折掀起,而承靠覆蓋在蓋體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散熱件,設置於上述的第二機體內。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蓋體相對於第二機體展開而形成開口,以使散熱件在第二機體內所佔的空間經由開口連通外部環境。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連動件具有滑槽,可移動地樞接於第二機體。
基於上述,筆記型電腦在第二機體上設置可旋轉開闔的蓋體,並通過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而使筆記型電腦的轉軸得以連動至蓋體。如此一來,隨著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通過轉軸而進行旋轉開闔的過程中,即能據以展開或閉闔蓋體,以搭配對應的元件而對第二機體提供額外的使用模式,除能改善使用者的使用手感外,也能提高筆記型電腦的應用範圍。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是依據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筆記型電腦的剖視圖。圖1B是圖1A的筆記型電腦的局部放大圖。圖2A、圖3A與圖4A分別是圖1A的筆記型電腦於不同開闔狀態的剖視圖。圖2B、圖3B與圖4B分別是對應圖2A、圖3A與圖4A的筆記型電腦的局部放大圖。圖1C、圖2C、圖3C與圖4C分別進一步繪示圖2B、圖3B與圖4B的筆記型電腦的局部放大圖。請先參考圖1A、圖1B與圖1C,在本實施例中,筆記型電腦100包括第一機體110、第二機體120、蓋體130、轉軸140、第一連動件150以及第二連動件160。蓋體130樞設於第二機體120。轉軸140連接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第一連動件150樞設於第二機體120。第一連動件15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端E1與第二端E2,第一端E1可移動地耦接於轉軸140。第二連動件160可移動地樞接於第二機體120。第二連動件16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三端E3與第四端E4,第三端E3樞接於第二端E2,第四端E4樞接於蓋體130。
綜覽圖1A、圖2A、圖3A至圖4A即可清楚得知,第一機體110是通過轉軸140而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旋轉開闔。轉軸140的旋轉運動還能進一步地通過第一連動件150與第二連動件160而驅動蓋體13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旋轉開闔。換句話說,本實施例藉由將第一連動件150與第二連動件160連接在轉軸140與蓋體130之間,而讓蓋體130能隨著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的開闔產生對應的動作。在此,蓋體13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的旋轉方向與第二連動件16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的旋轉方向彼此相反,轉軸140的旋轉方向相反於第一連動件150的旋轉方向,且第一連動件150的旋轉方向相反於第二連動件160的旋轉方向。也就是說,從轉軸140、第一連動件150、第二連動件160與蓋體130的序列中,任意相鄰者的旋轉方向是彼此相反的狀態。
在此,當第一機體110通過轉軸140而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旋轉開闔角度等於第一角度T1時,轉軸140的旋轉運動通過第一連動件150與第二連動件160而驅動蓋體13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旋轉開闔至第二角度T2,如圖3A與圖3B所示。再者,當第一機體110通過轉軸140而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旋轉開闔角度小於第一角度T1時,轉軸140的旋轉運動通過第一連動件150與第二連動件160而驅動蓋體13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旋轉開闔第三角度T3,如圖2A與圖2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T1為85~95度,第二角度T2的範圍介於3~7度之間,而第三角度T3小於第二角度T2。此時,第一機體110通過轉軸140而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旋轉開闔角度是介於90度至135度之間。但,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並未限制上述的角度,其可依據轉軸140與第一連動件150、第二連動件160的驅動行程,搭配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的相對開闔角度而予以適當地調整。另外,在此僅先概述機體與蓋體的開闔對應關係,詳細驅動結構以及動作將於後續說明。
詳細而言,請再參考圖1A與圖1B,第二機體120內設置有支架122,第一連動件150樞接於支架122而能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產生樞轉。第二連動件160藉由其滑槽161而樞接至支架122,以讓第二連動件160能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產生樞轉的同時也產生相對位移,也就是圖式中左、右方向的橫向位移,其提供相關構件移動時的裕度,避免構件卡住而無法動彈。因此當第一連動件15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樞轉時,即能帶動第二連動件16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產生樞轉與橫向位移,並據以驅動蓋體130。同時,滑槽161的存在還具有限位效果,以增加相關構件移動時的穩定性且避免晃動。舉例來說,當使用者摳動蓋體130時,若無滑槽161的存在,則第二連動件160便無法被拘束於第二機體120,而容易導致結構分離甚至發生故障情形。又,例如筆記型電腦100在被使用者拿起時,此時蓋體130若非因第二連動件160而被拘束於第二機體120,蓋體130便容易局部脫離而產生晃動的情形。
另一方面,轉軸140的第一耦接面141與第一連動件150的第二耦接面151彼此是可移動地接觸,藉由兩者從圖1B、圖2B、圖3B至圖4B以及圖1C、圖2C、圖3C至圖4C的運動變化能清楚得知,第一耦接面141與第二耦接面151是呈彼此互補的凸輪輪廓。在此同時提供虛擬圓VC在圖1C、圖2C、圖3C與圖4C中作為參考。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耦接面141具有第一作動區A1與第一非作動區B1,其中第一作動區A1進一步地區分為容置部A1a與漸消弧面A1b,且漸消弧面A1b鄰接在容置部A1a與第一非作動區B1之間,而第二耦接面151具有第二作動區A2與第二非作動區B2,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在閉闔狀態時(如圖1A與圖2A所示,即筆記型電腦100不會被正常使用的狀態),第二作動區A2是位於第一作動區A1的範圍內。換句話說,本實施例的容置部A1a是轉軸140的凹陷,且其凹陷程度大於漸消弧面A1b,第二作動區A2是第一連動件150位於第一端E1的凸部。因此在圖1B、圖1C所示的閉闔狀態時,所述凸部實質上完全落入所述凹陷中,且此時蓋體130閉闔且貼附於第二機體120,第二非作動區B2對應於第一作動區A1的漸消弧面A1b,且具有間隙G1從漸消弧面A1b朝向第一非作動區B1漸開,而在圖2B、圖2C所示的閉闔狀態時,第二非作動區B2對應於第一作動區A1的漸消弧面A1a與第一非作動區B1,且間隙G1從漸消弧面A1a朝向第一非作動區B1漸開,此時第二作動區A1仍位於容置部A1a的範圍內但即將移離容置部A1a。
再者,請同時參考圖1A與圖3A,當該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從閉闔狀態轉換至第二展開狀態時(如圖3A所示),從圖3B與圖3C可知,該過程即是第二作動區A2朝向第一非作動區B1的移動過程,其中第二非作動區B2對應於第一作動區A1的局部(漸消弧面A1b)以及第一非作動區B1,第二作動區A2對應於第一作動區A1的漸消弧面A1b,且存在間隙G2,而間隙G2是分朝第一作動區A1的漸消弧面A1b與第一非作動區B1而漸消。也就是說,從圖1B與圖1C、圖2B與圖2C至圖3A與圖3C的過程所示即是描述第二連動件150的凸部從轉軸140的凹陷移出並遠離的過程,此時第一連動件150會經由第二連動件160而持續地驅動蓋體13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旋轉並展開,並使蓋體130在第二機體120上方形成開口123。也就是說,在第二作動區A2依序從第一作動區A1的容置部A1a移至第一作動區A1的漸消弧面A1b的過程,也就是蓋體130持續地被頂離並展開於第二機體120的過程。
請再參考圖3B與圖3C、圖4B與圖4C,另需注意的是,由於第一非作動區B1是轉軸140的等徑軸面,因此當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旋轉,而從第二展開狀態(如圖3A所示)轉換至第一展開狀態(如圖4A所示)的過程中,第二作動區A2實質上是沿第一非作動區B1移動,且第二非作動區B2與第二作動區A2皆對應於第一非作動區B1。如此一來,受到等徑軸面的影響,第一連動件150將不受轉軸140影響而處於不旋轉的狀態。以此對應至蓋體130的運動狀態即是造成:當第一機體110從第二展開狀態繼續朝向第一展開狀態的過程中,也就是讓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的旋轉開闔角度大於前述的第一角度T1時,轉軸140的旋轉運動不會通過第一連動件150、第二連動件160而驅動蓋體13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旋轉開闔,因此蓋體130並不會隨著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的展開動作而受到影響,亦即蓋體130在第二展開狀態時即已完成所需的展開動作,即前述的第二角度T2。如此,將能避免蓋體130的展開狀態超出使用者所需的傾斜角。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第一非作動區B1是等徑軸面,而第二非作動區B2是等徑凹面以對應於轉軸140,前述凸部(第二作動區A2)的部分152凸出於等徑凹面(第二非作動區B2),因此在第一展開狀態時,也就是第一非作動區B1與第二非作動區B2實質上相互適配的狀態,因此讓筆記型電腦100在第一展開狀態時是處於相互嵌合的狀態,進而確保蓋體130能穩固地維持其掀起姿態,而不會因誤觸導致其抬升或下降。
需提及的是,本實施例並未限制蓋體的展開角度與機體的開闔角度的對應關係,其能藉由使用需求而對應地調整轉軸、第一連動件、第二連動件與蓋體之間的構件行程配置。
請再參考圖1A、圖3A與圖4A,在本實施例中,筆記型電腦100還包括設置在第二機體120上的翻折式鍵盤170,其實質上容置在第二機體120的鍵盤容置槽124。翻折式鍵盤170包括第一按鍵組171與第二按鍵組172,且兩者是藉由可撓性材質而連接在一起。當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處於閉闔狀態時,蓋體130是位於轉軸140與翻折式鍵盤170之間。當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從閉闔狀態轉換至第三展開狀態之後,使用者即能將翻折式鍵盤170的第一按鍵組171攤開而使其承靠覆蓋在蓋體130上,在本實施例中,圖3A與圖4A所示皆能視為第三展開狀態。此時的蓋體130是相對於第二機體120展開而呈傾斜,因此承靠在蓋體130上的第一按鍵組171與仍在第二機體120上的第二按鍵組172即能形成傾斜式鍵盤,而有利於使用者操作以提供較佳的手感並得以降低疲勞程度。
圖5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筆記型電腦的剖視圖。請參考圖5,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不同處在於鍵盤270是處於固定在第二機體120上的狀態,且毋須承靠在已展開的蓋體130。在此,筆記型電腦100還包括散熱件180,例如是散熱風扇,設置於第二機體120的內部空間121。當蓋體13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展開而形成開口123後,散熱件180在第二機體120內所佔的空間(即前述內部空間121)便能經由開口123而連通外部環境。如此一來,開口123即能作為將熱量散逸出第二機體120的路徑,而有利於提高散熱件180對第二機體120內電子元件的散熱效果。
當然,圖1A至圖4C所繪示的實施例也能應用所述蓋體130形成開口123而提高散熱效果的相關技術,在此便不再贅述。
圖6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筆記型電腦的剖視圖。請參考圖6,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翻折式鍵盤370包括第一部371與第二部372,且僅在第一部371設置有按鍵組,也就是說,當翻折式鍵盤370處於折疊狀態時,第一部371會疊置在第二部372上,此時第一部371的按鍵組呈倒置收納於第二機體120,以當使用者需操作按鍵時,再將第一部371攤開至蓋體130上。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筆記型電腦在第二機體上設置可旋轉開闔的蓋體,並通過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而使筆記型電腦的轉軸得以連動至蓋體。如此一來,隨著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通過轉軸而進行旋轉開闔的過程中,即能據以展開或閉闔蓋體,以搭配對應的元件而對第二機體提供額外的使用模式,除能改善使用者的使用手感外,也能提高筆記型電腦的應用範圍。
值得提及的是,藉由轉軸的第一耦接面與第一連動件的第二耦接面的相互搭配,而得以在驅動行程上提供不同的對應狀態。在此,第一耦接面包括第一作動區與第一非作動區,而第一作動區還進一步區分為容置部與漸消弧面。對應地,第二耦接面包括第二作動區與第二非作動區。據此,隨著第一耦接面的表面輪廓變化,而讓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展開至第二展開狀態時,蓋體已被掀起至預設位置,而當第一機體繼續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展開至第一展開狀態時,則因第一連動件的第二作動區是沿著呈等徑軸面的第一非作動區移動,因此蓋體將不再繼續被抬升。據此,將能維持蓋體的展開狀態,避免蓋體超出使用者所需的傾斜角。
在一情況下,上述配置搭配設置在第二機體上的翻折式鍵盤,其在蓋體相對於第二機體120展開後,翻折式鍵盤的局部得以被使用者攤開而承靠在蓋體上,據以形成傾斜式鍵盤結構,而有助於使用者的操作手感與降低疲勞程度。
在另一情況下,蓋體相對於第二機體展開而得以在第二機體上形成開口,以讓第二機體內的散熱組件得以利用開口作為其將熱量散逸出第二機體的路徑,據以提高散熱件的的散熱效果。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筆記型電腦
110‧‧‧第一機體
120‧‧‧第二機體
121‧‧‧內部空間
122‧‧‧支架
123‧‧‧開口
124‧‧‧鍵盤容置槽
130‧‧‧蓋體
140‧‧‧轉軸
141‧‧‧第一耦接面
150‧‧‧第一連動件
151‧‧‧第二耦接面
152‧‧‧部分
160‧‧‧第二連動件
161‧‧‧滑槽
170、370‧‧‧翻折式鍵盤
171‧‧‧第一按鍵組
172‧‧‧第二按鍵組
180‧‧‧散熱件
270‧‧‧鍵盤
371‧‧‧第一部
372‧‧‧第二部
A1‧‧‧第一作動區
A1a‧‧‧容置部
A1b‧‧‧漸消弧面
A2‧‧‧第二作動區
B1‧‧‧第一非作動區
B2‧‧‧第二非作動區
E1‧‧‧第一端
E2‧‧‧第二端
E3‧‧‧第三端
E4‧‧‧第四端
G1、G2‧‧‧間隙
T1‧‧‧第一角度
T2‧‧‧第二角度
T3‧‧‧第三角度
VC‧‧‧虛擬圓
圖1A是依據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筆記型電腦的剖視圖。 圖1B是圖1A的筆記型電腦的局部放大圖。 圖2A、圖3A與圖4A分別是圖1A的筆記型電腦於不同開闔狀態的剖視圖。 圖2B、圖3B與圖4B分別是對應圖2A、圖3A與圖4A的筆記型電腦的局部放大圖。 圖1C、圖2C、圖3C與圖4C分別進一步繪示圖2B、圖3B與圖4B的筆記型電腦的局部放大圖。 圖5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筆記型電腦的剖視圖。 圖6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筆記型電腦的剖視圖。

Claims (19)

  1. 一種筆記型電腦,包括: 一第一機體; 一第二機體; 一蓋體,樞設於該第二機體; 一轉軸,連接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 一第一連動件,樞設於該第二機體,該第一連動件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可移動地耦接於該轉軸;以及 一第二連動件,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三端與一第四端,該第三端樞接於該第二端,該第四端樞接於該蓋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當該第一機體通過該轉軸而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旋轉開闔角度大於一第一角度時,該轉軸的旋轉運動不會通過該第一連動件與該第二連動件,而驅動該蓋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旋轉開闔,且該蓋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之間具有一第二角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當該第一機體通過該轉軸而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旋轉開闔角度等於該第一角度時,該轉軸的旋轉運動通過該第一連動件與該第二連動件而驅動該蓋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旋轉開闔至該第二角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當該第一機體通過該轉軸而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旋轉開闔角度小於該第一角度時,該轉軸的旋轉運動通過該第一連動件與該第二連動件而驅動該蓋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旋轉開闔一第三角度,其中該第三角度小於該第二角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轉軸的一第一耦接面與該第一連動件的一第二耦接面彼此可移動地接觸,該第一耦接面與該第二耦接面是呈彼此互補的凸輪輪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第一耦接面具有一第一非作動區與一第一作動區,而該第二耦接面具有一第二非作動區與一第二作動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當該第一機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在一第一展開狀態時,該第二非作動區與該第二作動區皆對應於該第一非作動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當該第一機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在一第二展開狀態時,該第二非作動區對應於該第一作動區的局部與該第一非作動區,而該第二作動區對應於該第一作動區,且形成一間隙,該間隙分別朝向該第一作動區與該第一非作動區而漸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第一作動區包括一容置部,當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在一閉闔狀態時,該第二非作動區對應於該第一作動區的一漸消弧面與該第一非作動區,且具有另一間隙,該間隙從該漸消弧面朝向該第一非作動區漸開,該第二作動區位於該容置部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第一非作動區是該轉軸的一等徑軸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第一作動區還包括一容置部與一漸消弧面,該漸消弧面鄰接在該容置部與該第一非作動區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容置部是該轉軸的一凹陷,且其凹陷程度大於該漸消弧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第二非作動區是對應於該轉軸的一等徑凹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第二作動區是該第一連動件位於該第一端的一凸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凸部部分凸出於該等徑凹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從該轉軸、該第一連動件、該第二連動件與該蓋體的序列中,任意相鄰者的旋轉方向彼此相反。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還包括一翻折式鍵盤,配置於該第二機體上,該蓋體位於該轉軸與該翻折式鍵盤之間,且該翻折式鍵盤的局部適於被攤開而承靠在該蓋體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還包括一散熱件,設置於該第二機體內,該蓋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展開而形成一開口,以使該散熱件在該第二機體內所佔的空間,經由該開口連通外部環境。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第二連動件另具有一滑槽,可移動地樞接於該第二機體。
TW107212103U 2017-09-04 2018-09-04 筆記型電腦 TWM57426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54015P 2017-09-04 2017-09-04
US62/554,015 2017-09-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4260U true TWM574260U (zh) 2019-02-11

Family

ID=662149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2106U TWM575548U (zh) 2017-09-04 2018-09-04 筆記型電腦
TW107212103U TWM574260U (zh) 2017-09-04 2018-09-04 筆記型電腦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2106U TWM575548U (zh) 2017-09-04 2018-09-04 筆記型電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09373464U (zh)
TW (2) TWM57554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7838B (zh) * 2021-09-10 2022-06-1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筆記型電腦
TWI807995B (zh) * 2022-09-15 2023-07-0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筆記型電腦的散熱模組配置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8626B (zh) * 2020-01-20 2023-06-06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I806223B (zh) * 2021-11-04 2023-06-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電子裝置的靜電消除系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7838B (zh) * 2021-09-10 2022-06-1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筆記型電腦
TWI807995B (zh) * 2022-09-15 2023-07-0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筆記型電腦的散熱模組配置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73464U (zh) 2019-09-10
CN209028504U (zh) 2019-06-25
TWM575548U (zh) 2019-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74260U (zh) 筆記型電腦
TWI669597B (zh) 筆記型電腦
TWI672577B (zh) 筆記型電腦
TWI668556B (zh) 電子裝置及其鉸鏈組件
TWI644200B (zh) 攜帶式電子裝置
TWI669598B (zh) 筆記型電腦
TWI764712B (zh) 筆記型電腦
TWI633413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576776U (zh) 雙軸樞扭器與電子裝置
CN108255234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08628394B (zh) 可携带式电子装置
TW201925954A (zh) 筆記型電腦
CN110442188B (zh) 笔记本电脑
US10915150B2 (en) Linkage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79706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pivot structure thereof
TW202314437A (zh) 電子裝置
TWI712354B (zh) 電子裝置及樞軸模組
TWI826095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740744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767838B (zh) 筆記型電腦
TWI806779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JP2002366299A (ja) マウス
TW202202026A (zh) 電子裝置
TWM520664U (zh) 電子裝置
TWM634263U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