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5548U - 筆記型電腦 - Google Patents

筆記型電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5548U
TWM575548U TW107212106U TW107212106U TWM575548U TW M575548 U TWM575548 U TW M575548U TW 107212106 U TW107212106 U TW 107212106U TW 107212106 U TW107212106 U TW 107212106U TW M575548 U TWM575548 U TW M57554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otebook computer
control module
module
state
sens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12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鄒志強
李俊廷
朱源平
陽耀賢
陳百峰
翁嘉信
Original Assignee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75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5548U/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種筆記型電腦,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鍵盤模組以及控制模組。第二機體樞接第一機體。第二機體具有第一區與第二區。鍵盤模組具有彼此可撓連接的第一部與第二部,第一部配置於第一區,第二部相對於第一部可翻轉而在折疊狀態與攤平狀態之間轉換。控制模組電性連接鍵盤模組,並依據折疊狀態與攤平狀態,而啟動或關閉鍵盤模組

Description

筆記型電腦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筆記型電腦。
現有筆記型電腦的結構配置,多以將鍵盤配置在系統主機靠近顯示器處,觸控板則配置在鍵盤遠離顯示器的一側,以達到讓使用者能順利操作觸控板與鍵盤而符合使用時的人體工學需求。
但,此舉通常造成鍵盤的位置下方即是系統主機的主要電子元件,此舉除了造成機體在該處厚度無法降低之外,也因此衍生散熱不易的問題。同時,隨著筆記型電腦的使用模式增加,例如顯示器可相對於系統主機進行翻轉,而達到能讓多個使用者互動操作的使用模式,但也因此提高讓鍵盤容易被誤觸的風險。
基於上述,如何因應筆記型電腦的不同使用模式而調整並優化鍵盤的結構設計,實為相關技術人員所需思考解決的課題。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筆記型電腦,其隨著使用者需求而提供對應的使用模式。
本新型創作的筆記型電腦,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鍵盤模組以及控制模組。第二機體樞接第一機體。第二機體具有第一區與第二區,第一區鄰近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樞接處,第二區遠離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樞接處。鍵盤模組具有彼此可撓連接的第一部與第二部,第一部配置於第一區,第二部相對於第一部可翻轉而在折疊狀態與攤平狀態之間轉換。控制模組電性連接鍵盤模組,控制模組依據攤平狀態與折疊狀態而啟動或關閉鍵盤模組。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觸控板模組,配置於第二區且電性連接控制模組。控制模組依據折疊狀態與攤平狀態而啟動或關閉觸控板模組。在攤平狀態時,控制模組關閉觸控板模組,在折疊狀態時,控制模組啟動觸控板模組。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鍵盤模組具有多個按鍵,位於第二部。在攤平狀態時,按鍵位於第二區且面對觸控板模組。在第一展開狀態時,按鍵隨第二部疊置於第一區,以同時外露出按鍵與觸控板模組。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鍵盤模組具有多個按鍵,位於第二部。在攤平狀態時,按鍵被覆蓋於第二區,在攤平狀態時,按鍵隨第二部疊置於第一區而外露。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當上述的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從第一展開狀態轉換至第二展開狀態時,第一機體從第二機體的第一側翻轉至第二機體的第二側,鍵盤模組在第一側呈攤平狀態。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遮蔽感測件,配置於鍵盤模組或第二機體。遮蔽感測件電性連接控制模組。控制模組依據遮蔽感測件是否被遮蔽而啟動或關閉鍵盤模組。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遮蔽感測件是霍爾感測件、光感測件或頂針連接器。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一磁性件與第一磁感測件。第一磁性件設置於第二部。第一磁感測件設置於第一區且電性連接控制模組。在攤平狀態時,第一磁性件遠離第一磁感測件且不被第一磁感測件所感測,控制模組依據攤平狀態而關閉鍵盤模組。在折疊狀態時,第一磁感測件感測到第一磁性件,而控制模組依據折疊狀態而關閉鍵盤模組。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當上述的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呈閉闔狀態時,第二部位於第二區而使鍵盤模組呈攤平狀態。當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呈第一展開狀態時,第二部適於被翻轉且折疊在第一部上而呈折疊狀態。第一磁性件隨第二部移近第一磁感測件。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角度感測件,電性連接控制模組。第一機體具有顯示元件,電性連接控制模組。角度感測件用以感測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夾角,控制模組依據夾角而調整顯示元件的畫面方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角度感測件包括加速度感測件或重力感測件。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陀螺儀,電性連接控制模組。陀螺儀用以與角度感測件計算筆記型電腦在所處立體空間中的方位。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一重力感測件與第二重力感測件,分別電性連接控制模組。第一重力感測件設置於第一機體且用以感測第一機體與重力方向的夾角,第二重力感測件設置於第二機體且用以感測第二機體與重力方向的夾角。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控制模組通過第一重力感測件與第二重力感測件而取得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夾角。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支撐件,樞接於第二機體的第二側。當筆記型電腦在第二展開狀態時,支撐件適於相對於第二機體展開而支撐第一機體。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二磁性件與第二磁感測件,第二磁性件設置於支撐件,第二磁感測件設置於第一機體,且第二磁感測件電性連接控制模組。當筆記型電腦在第二展開狀態且上述的支撐件支撐第一機體時,第二磁感測件感測到第二磁性件。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觸控筆與第一無線通訊元件,而觸控筆具有第二無線通訊元件。第一無線通訊元件電性連接控制模組。當筆記型電腦在第二展開狀態時,控制模組啟動第一無線通訊元件以聯繫第二無線通訊元件。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磁感測件與該第二磁感測件分別是霍爾感測件。
一種筆記型電腦,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控制模組、觸控板模組以及遮蔽感測件。第二機體樞接於第一機體。觸控板模組配置於第二機體且電性連接控制模組。遮蔽感測件配置於第一機體或第二機體且電性連接控制模組。控制模組依據遮蔽感測件是否被遮蔽而關閉或啟動觸控板模組。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遮蔽感測件是霍爾感測件、光感測件或頂針連接器。
基於上述,筆記型電腦配置有可折疊的鍵盤模組,並搭配以配置在鍵盤模組之第二部的第一磁性件,以及配置在第二機體之第一區的第一磁感測件。如此一來,使用者便能利用可折疊的鍵盤模組來應付筆記型電腦的不同使用狀態,而更重要的是,筆記型電腦通過控制模組的配置,以確認第一磁性件是否感測到第一磁感測件,並作為啟動鍵盤模組與否的依據,而使筆記型電腦在所述不同使用狀態下能避免誤觸鍵盤模組的情形。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依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筆記型電腦的簡單示意圖。圖2是筆記型電腦的相關構件的電連接關係示意圖。需說明的是,圖1是以剖視視角對筆記型電腦的閉闔狀態提供簡單示意圖,其中簡化或省略的部分,均已能從現有技術中得知,而不再予以贅述。
請同時參考圖1與圖2,在本實施例中,筆記型電腦100包括第一機體110、第二機體120、鍵盤模組130、第一磁性件142、第一磁感測件141、控制模組150以及觸控板模組170。第二機體120通過樞軸H1而樞接第一機體110。第二機體120具有第一區A1與第二區A2,第一區A1鄰近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的樞接處(即樞軸H1),第二區A2遠離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的樞接處。鍵盤模組130具有彼此可撓連接的第一部131與第二部132,第一部131配置於第一區A1,第二部132相對於第一部131可翻轉而在折疊狀態與攤平狀態之間轉換。第一磁性件142設置於第二部132。第一磁感測件141設置於第一區A1且電性連接控制模組150。鍵盤模組130具有位於第二部132的多個按鍵133,且鍵盤模組130電性連接控制模組150。觸控板模組170配置於第二區A2且電性連接控制模組150。在此,控制模組150能依據鍵盤模組130是在攤平狀態或是在折疊狀態,而決定啟動或關閉鍵盤模組130。
請再參考圖1,圖1所示即是第一機體110疊置於第二機體120上所呈的閉闔狀態。此時鍵盤模組130是呈攤平狀態,也就是鍵盤模組130的第二部132是配置在第二區A2,且按鍵133面對觸控板模組170,即可被視為覆蓋於第二區A2,以讓鍵盤模組130的按鍵133處於被收納的狀態。此時第一磁感測件141遠離而感測不到第一磁性件142,因此控制模組150關閉鍵盤模組130。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筆記型電腦可省略觸控板模組170而僅存在鍵盤模組130。
圖3與圖4A分別是筆記型電腦在第一展開狀態的示意圖。圖4B是筆記型電腦在圖4A狀態的簡單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3、圖4A與圖4B並對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圖3與圖4A用以描述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樞轉展開,而從圖1所示的閉闔狀態轉換至圖3(與圖4A)所示的第一展開狀態。此時對於鍵盤模組130而言,當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呈第一展開狀態時,第二部132便適於被使用者翻轉且折疊在第一部131上而使鍵盤模組130從攤平狀態(如圖3)轉換成折疊狀態(如圖4A)。再者,在圖1與圖3中,鍵盤模組130之第一部131的表面P11與第二部132的表面P12因攤平狀態而共平面,藉以讓圖1的閉闔狀態下,筆記型電腦100能因此對第一機體110上的顯示元件112提供保護效果。
進一步地說,如圖4B所示,鍵盤模組130的第一部131與第二部132具有可撓連接結構,也就是讓可撓層134藉由黏著層136而貼附在軟性導電線路135的相對兩表面,據以讓鍵盤模組130的第一部131與第二部132得以撓曲變形,因此使用者將第二部132翻轉並疊置於位在第一區A1的第一部131上時,便能讓按鍵133外露出來。同時,原本被第二部A2所遮蔽的觸控板模組170也能因此在第二區A2被外露出。如此一來,使用者便能順利地在第一展開狀態操控鍵盤模組130與觸控板模組170。
值得注意的是,在從圖3轉換至圖4A的過程中,第一磁性件142會隨第二部132疊置在第一部132上並因此移近第一磁感測件141,而形成如圖4B所示。也就是說,此時第一磁感測件141會感測到第一磁性件142的磁力,因而控制模組150得以據此而啟動鍵盤模組130與觸控板模組170。反之,當使用者將第二部132從圖4A轉換至圖3後,控制模組150將因第一磁感測件141感測不到第一磁性件142的磁力,而關閉鍵盤模組130與觸控板模組170。據此,本實施例的控制模組150會依據第一磁感測件141是否感測到第一磁性件142而啟動或關閉鍵盤模組130與觸控板模組170,藉以達到對應筆記型電腦100之使用狀態所需,而避免可能的誤觸並達到省電效果。
圖5A是筆記型電腦於平板模式的示意圖。圖5B是筆記型電腦於圖5A狀態的簡單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4B、圖5A與圖5B,本實施例需再提及的是,筆記型電腦100還包括第一重力感測件161與第二重力感測件162,分別電性連接控制模組150,其中第一重力感測件161設置於第一機體110,第二重力感測件162設置於第二機體120。如此一來,通過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在不同使用需求所產生的對應狀態影響第一重力感測件161、第二重力感測件162,控制模組150便能依據第一重力感測件161與第二重力感測件162的感測狀態而決定筆記型電腦100的平板模式、分享模式或書畫模式,以下將分別描述之。
圖5A與圖5B所示是筆記型電腦100的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從前述第一展開狀態繼續樞轉展開而轉換成第二展開狀態,相當於第一機體從第二機體的第一側翻轉至第二側S2,也就是筆記型電腦100的平板狀態,由於顯示元件112具備觸控功能,因此在平板狀態適於受使用者雙手或單手握持並直接於顯示元件112上進行觸控操作。在此狀態下,由於第二機體120的第二側S2將會受到使用者的觸摸或是被置於承載物件或承載平台,因而此時的鍵盤模組130需轉換為攤平狀態,也就是讓第二部132翻回第一區A1以覆蓋並遮蔽按鍵133與觸控板模組170而達到保護的效果。控制模組150也因第一磁感測件141感測不到第一磁性件142而讓鍵盤模組130與觸控板模組170處於關閉的狀態。當然,控制模組150也能藉由第一重力感測件161與第二重力感測件162的感測狀態而對應調整相關電子元件的啟閉或功能。舉例來說,控制模組150而依據筆記型電腦100在所處立體空間中的方位而調整顯示元件112的畫面方向。
圖6A是筆記型電腦於展示狀態的示意圖。圖6B是筆記型電腦於圖6A狀態的簡單示意圖。相較於圖5A與圖5B,本實施例的第一機體110雖從第二機體120的第一側S1翻轉至第二側S2,但並未完全服貼於第二側S2,因而此時使用者可將第二機體120的第一側S1置放(接觸)於承載平台(未繪示)上,而讓筆記型電腦100呈現出分享模式。當然,也可將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同時立於承載平台上而呈倒V設置,以讓不同使用者可同時分享此時顯示元件112上的畫面。此時,由於鍵盤模組130與觸控板模組170不需被使用,因此鍵盤模組130仍是處於攤平狀態。類似地,控制模組150也能藉由第一重力感測件161與第二重力感測件162的感測狀態而對應調整相關電子元件的啟閉或功能,以符合分享模式所需。
圖7A是筆記型電腦於書畫狀態的示意圖。圖7B是筆記型電腦於圖7A狀態的簡單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7A與圖7B,在本實施例中,筆記型電腦100還包括支撐件181、第二磁性件182與第二磁感測件183,其中支撐件181藉由樞軸H2而樞接於第二機體120的第二側S2,且位於凹陷內以讓輪廓得以與機體輪廓一致並存在需那效果。第二磁性件182設置於支撐件181,第二磁感測件183設置於第一機體110且背對顯示元件112,而第二磁感測件183電性連接控制模組150。
相較於圖6A與圖6B所示的分享模式,圖7A與圖7B所呈現的是方便使用者通過具觸控功能的顯示元件112而進行的書畫模式。也就是說,使用者藉由將支撐件181從所述凹陷拉出並相對於第二機體120展開,以達到支撐第一機體110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第二磁感測件183感測到第二磁性件182的磁力,而讓控制模組150得據以啟閉或調整相關電子元件的功能。
舉例來說,筆記型電腦100還包括觸控筆與200與第一無線通訊元件190,而觸控筆200具有第二無線通訊元件210,其中第一無線通訊元件190電性連接控制模組150。當筆記型電腦100在第二展開狀態且處於書畫模式時,控制模組150啟動第一無線通訊元件190以聯繫第二無線通訊元件210,並同時對應啟動顯示元件112的觸控功能,使用者便能在書畫模式下透過觸控筆200在顯示元件112上進行操控。類似地,控制模組150也能藉由第一重力感測件161與第二重力感測件162的感測狀態而對應調整相關電子元件的啟閉或功能,以符合書畫模式所需。
圖8是筆記型電腦於另一狀態的簡單示意圖。請參考圖8並對照圖4B、圖5B、圖6B與圖7B,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重力感測件161與第二重力感測件162是用以分別感測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與重力方向G1的夾角。以圖8為例先行說明的是,當筆記型電腦100是將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翻轉而將兩者立於平台S3上呈倒「V」字形時,其所呈現的是分享-帳篷模式,此時第一機體110的延伸方向B1與重力方向G1的夾角α1是以重力方向G1為起始而沿順時針方向至延伸方向B1,其大於315度且小於360度,而第二機體120的延伸方向B2與重力方向G1的夾角β1是以重力方向G1為起始而沿順時針方向至延伸方向B1,其大於0度且小於45度,因而此時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的夾角θ1是大於270度且小於360度,也就是θ1=α1-β1。在此所述延伸方向B1、B2是以背離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的樞接處而言。藉由感測效果,控制模組150能據以控制顯示元件112的畫面方向。
同理可推知在圖6B或圖7B所示狀態,其與上述分享-帳篷模式類似,差異僅在於是將第二機體120的表面P11、P12承靠於平台S3上,故而此時第一機體110的延伸方向B1與重力方向G1的夾角α2大於180度且小於270度,而第二機體120的延伸方向B2與重力方向G1的夾角β2等於270度,因此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的夾角θ2大於270度且小於360度,控制模組150藉此調整顯示元件112的畫面方向,而讓筆記型電腦100呈現分享-劇院模式或前述的書畫模式。
類似地,在圖4B所示狀態,此時第一機體110的延伸方向B1與重力方向G1的夾角α3大於180度且小於270度,第二機體120的延伸方向B2與重力方向G2的夾角β3等於90度,亦即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之間的夾角θ3大於90度且小於180度,控制模組150藉此調整顯示元件112的畫面方向,其所顯示的即是熟知的筆電模式。
圖9繪示筆記型電腦於另一狀態的簡單示意圖。此時第一機體110的延伸方向B1與重力方向G1的夾角α4等於270度,第二機體120的延伸方向B2與重力方向G1的夾角β4等於90度,因此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的夾角θ4是180度。在此狀態下,控制模組150將依據用戶控制指令,以維持或改變顯示元件112的畫面方向,而呈分享-討論模式。
需說明的是,上述機體的夾角與方位還可藉由角度感測件(未繪示)來感測並將感測狀態回傳至控制模組150,除上述的重力感測件之外,於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角度感測件還可以包含加速度感測器,以達到上述所需的效果。同時,角度感測件(重力感測件或加速度感測件)還能與陀螺儀(未繪示)搭配,以進一步地計算出筆記型電腦100在所處立體空間中的方位。
圖10繪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筆記型電腦。在此以虛線輪廓繪示第二部132在折疊狀態的位置。請參考圖10,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筆記型電腦包括遮蔽感測件341,其電性連接控制模組150(未繪示),且控制模組150依據遮蔽感測件341是否被遮蔽而據以啟動或關閉鍵盤模組150或據以啟閉觸控板模組170。在本實施例中,遮蔽感測件341例如是霍爾感測件,其設置在鍵盤模組130的第二部132,而筆記型電腦100還設置有磁產生件342,配置於第一部131。據此,當鍵盤模組130在折疊狀態時,遮蔽感測件341感測到磁產生件342,因此控制模組150得以據以關閉鍵盤模組130。相反地,當鍵盤模組130處於攤平狀態時,遮蔽感測件341並未感測到磁產生件342而處於被遮蔽狀態,因此控制模組150得以據以啟動鍵盤模組130。
在其他實施例中,遮蔽感測件還可以是光感測件或頂針連接器,其中光感測件是在折疊狀態時產生被遮蔽的狀態而據以關閉鍵盤模組,攤平狀態時光感測件未受遮蔽而得以啟動鍵盤模組。對於頂針連接器而言,其可藉由第一部與第二部是否折疊而產生結構接觸的狀態,或是攤平狀態而產生結構未接觸的狀態,據以讓控制模組作為啟閉鍵盤模組的依據。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筆記型電腦中,其配置有可折疊的鍵盤模組,並搭配以配置在鍵盤模組之第二部的第一磁性件,以及配置在第二機體之第一區的第一磁感測件。如此一來,使用者便能利用可折疊的鍵盤模組來應付筆記型電腦的不同使用狀態,而更重要的是,筆記型電腦通過控制模組的配置,以確認第一磁性件是否感測到第一磁感測件,並作為啟動鍵盤模組與否的依據,而使筆記型電腦在所述不同使用狀態下能避免誤觸鍵盤模組的情形。
再者,隨著筆記型電腦的使用需求改變,其相關電子元件也需啟動或關閉對應的功能。在此,筆記型電腦還包括分別設置在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第一重力感測件與第二重力感測件,以讓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在改變其相對位置時,控制模組得以藉由重力感測狀態而啟閉或調整相關電子元件的功能,以在不同使用模式下順利運作,同時也提高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能力與範圍。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筆記型電腦
110‧‧‧第一機體
112‧‧‧顯示元件
120‧‧‧第二機體
130‧‧‧鍵盤模組
131‧‧‧第一部
132‧‧‧第二部
133‧‧‧按鍵
134‧‧‧可撓層
135‧‧‧軟性導電線路
136‧‧‧黏著層
141‧‧‧第一磁感測件
142‧‧‧第一磁性件
150‧‧‧控制模組
161‧‧‧第一重力感測件
162‧‧‧第二重力感測件
170‧‧‧觸控板模組
181‧‧‧支撐件
182‧‧‧第二磁性件
183‧‧‧第二磁感測件
190‧‧‧第一無線通訊元件
200‧‧‧觸控筆
210‧‧‧第二無線通訊元件
341‧‧‧遮蔽感測件
342‧‧‧磁產生件
A1‧‧‧第一區
A2‧‧‧第二區
B1、B2‧‧‧延伸方向
H1、H2‧‧‧樞軸
G1‧‧‧重力方向
P11、P12‧‧‧表面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α1、α2、α3、α4、β1、β2、β3、β4‧‧‧夾角
θ1、θ2、θ3、θ4‧‧‧夾角
圖1是依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筆記型電腦的簡單示意圖。 圖2是筆記型電腦的相關構件的電連接關係示意圖。 圖3與圖4A分別是筆記型電腦在第一展開狀態的示意圖。 圖4B是筆記型電腦在圖4A狀態的簡單示意圖。 圖5A是筆記型電腦於平板模式的示意圖。 圖5B是筆記型電腦於圖5A狀態的簡單示意圖。 圖6A是筆記型電腦於展示狀態的示意圖。 圖6B是筆記型電腦於圖6A狀態的簡單示意圖。 圖7A是筆記型電腦於書畫狀態的示意圖。 圖7B是筆記型電腦於圖7A狀態的簡單示意圖。 圖8是筆記型電腦於另一狀態的簡單示意圖。 圖9繪示筆記型電腦於另一狀態的簡單示意圖。 圖10繪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筆記型電腦。

Claims (20)

  1. 一種筆記型電腦,包括: 一第一機體; 一第二機體,樞接於該第一機體,該第二機體具有一第一區與一第二區,該第一區鄰近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樞接處,該第二區遠離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樞接處; 一鍵盤模組,具有彼此可撓連接的一第一部與一第二部,該第一部配置於該第一區,該第二部相對於該第一部可翻轉而在一折疊狀態與一攤平狀態之間轉換;以及 一控制模組,電性連接該鍵盤模組,該控制模組依據該折疊狀態與該攤平狀態而啟動或關閉該鍵盤模組。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還包括一觸控板模組,配置於該第二區且電性連接該控制模組,該控制模組依據該折疊狀態與該攤平狀態而啟動或關閉該觸控板模組,在該攤平狀態時,該控制模組關閉該觸控板模組,在該折疊狀態時,該控制模組啟動該觸控板模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鍵盤模組具有多個按鍵,位於該第二部,在該攤平狀態時,該些按鍵位於該第二區且面對該觸控板模組,在該折疊狀態時,該些按鍵隨該第二部疊置於該第一區,以同時外露出該些按鍵與該觸控板模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鍵盤模組具有多個按鍵,位於該第二部,在該攤平狀態時,該些按鍵被覆蓋於該第二區,在該折疊狀態時,該些按鍵隨該第二部疊置於該第一區而外露。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當該第一機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從一第一展開狀態轉換至一第二展開狀態時,該第一機體從該第二機體的一第一側翻轉至該第二機體的一第二側,該鍵盤模組在該第一側呈該攤平狀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還包括: 一遮蔽感測件,配置於該鍵盤模組或該第二機體,該遮蔽感測件電性連接該控制模組,該控制模組依據該遮蔽感測件是否被遮蔽而啟動或關閉該鍵盤模組。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遮蔽感測件是一霍爾感測件、一光感測件或一頂針連接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還包括: 一第一磁性件,設置於該第二部;以及 一第一磁感測件,設置於該第一區且電性連接該控制模組,其中在該攤平狀態時,該第一磁性件遠離該第一磁感測件且不被該第一磁感測件所感測,該控制模組依據該攤平狀態而關閉該鍵盤模組,在該折疊狀態時,該第一磁感測件感測到該第一磁性件,而該控制模組依據該折疊狀態而關閉該鍵盤模組。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當該第一機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呈一閉闔狀態時,該第二部位於該第二區而使該鍵盤模組呈該攤平狀態,當該第一機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呈一第一展開狀態時,該第二部適於被翻轉且折疊在該第一部上而呈該折疊狀態,該第一磁性件隨該第二部移近該第一磁感測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還包括: 一角度感測件,電性連接該控制模組,而該第一機體具有一顯示元件,電性連接該控制模組,該角度感測件用以感測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一夾角,該控制模組依據該夾角而調整該顯示元件的畫面方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角度感測件包括一加速度感測件或一重力感測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還包括一陀螺儀,電性連接該控制模組,該陀螺儀用以與該角度感測件計算該筆記型電腦在所處立體空間中的方位。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還包括一第一重力感測件與一第二重力感測件,分別電性連接該控制模組,該第一重力感測件設置於該第一機體且用以感測該第一機體與一重力方向的夾角,該第二重力感測件設置於該第二機體且用以感測該第二機體與該重力方向的夾角。
  14. 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控制模組通過該第一重力感測件與該第二重力感測件而取得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夾角。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還包括一支撐件,樞接於該第二機體的該第二側,當該筆記型電腦在該第二展開狀態時,該支撐件適於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展開而支撐該第一機體。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還包括一第二磁性件與一第二磁感測件,該第二磁性件設置於該支撐件,該第二磁感測件設置於該第一機體,且該第二磁感測件電性連接該控制模組,當該筆記型電腦在該第二展開狀態且該支撐件支撐該第一機體時,該第二磁感測件感測到該第二磁性件。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還包括一觸控筆與一第一無線通訊元件,而該觸控筆具有一第二無線通訊元件,該第一無線通訊元件電性連接該控制模組,當該筆記型電腦在該第二展開狀態時,該控制模組啟動該第一無線通訊元件以聯繫該第二無線通訊元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15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第一磁感測件與該第二磁感測件是一霍爾感測件。
  19. 一種筆記型電腦,包括: 一第一機體; 一第二機體,樞接於該第一機體; 一控制模組; 一觸控板模組,配置於該第二機體,且該觸控板模組電性連接該控制模組;以及 一遮蔽感測件,配置於該第一機體或該第二機體,該遮蔽感測件電性連接該控制模組,該控制模組依據該遮蔽感測件是否被遮蔽而關閉或啟動該觸控板模組。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筆記型電腦,其中該遮蔽感測件是一霍爾感測件、一光感測件或一頂針連接器。
TW107212106U 2017-09-04 2018-09-04 筆記型電腦 TWM57554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54015P 2017-09-04 2017-09-04
US62/554,015 2017-09-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5548U true TWM575548U (zh) 2019-03-11

Family

ID=662149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2103U TWM574260U (zh) 2017-09-04 2018-09-04 筆記型電腦
TW107212106U TWM575548U (zh) 2017-09-04 2018-09-04 筆記型電腦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2103U TWM574260U (zh) 2017-09-04 2018-09-04 筆記型電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09373464U (zh)
TW (2) TWM5742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6223B (zh) * 2021-11-04 2023-06-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電子裝置的靜電消除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8626B (zh) * 2020-01-20 2023-06-06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I767838B (zh) * 2021-09-10 2022-06-1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筆記型電腦
TWI807995B (zh) * 2022-09-15 2023-07-0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筆記型電腦的散熱模組配置結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6223B (zh) * 2021-11-04 2023-06-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電子裝置的靜電消除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4260U (zh) 2019-02-11
CN209028504U (zh) 2019-06-25
CN209373464U (zh) 201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75548U (zh) 筆記型電腦
US10890952B2 (en) Cover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935466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9715251B2 (en) Portable device
TW201942703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折疊式電子輸入裝置
TWI505069B (zh) 電子裝置
TWI650632B (zh) 電子配件裝置
TWI497264B (zh) 電子裝置
TWM470482U (zh) 電子裝置
TW201931055A (zh) 電子裝置、樞紐組件及電子裝置的擴增實境互動流程
TWM474174U (zh) 小尺寸平板電腦用之鍵盤裝置
TWM532044U (zh) 電子裝置
TWI643112B (zh) 折疊式觸控元件及其控制方法
TW201216122A (en) Multi-mode foldable mouse
TWM539065U (zh) 電子裝置
US9110634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5053428B2 (ja) マウス及びタッチ入力結合装置
KR20200101306A (ko)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디스플레이 제어 방법
KR101078925B1 (ko) 컨버터블컴퓨터의 디지타이저 제어장치
TWI812201B (zh) 電子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JP5947771B2 (ja) 携帯型情報処理装置、その入力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が実行可能なプログラム
TWI831377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747605B (zh) 感測器輸入檢測技術
TWI729908B (zh) 電子裝置
US20240103570A1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