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8409U - 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8409U
TWM568409U TW107205170U TW107205170U TWM568409U TW M568409 U TWM568409 U TW M568409U TW 107205170 U TW107205170 U TW 107205170U TW 107205170 U TW107205170 U TW 107205170U TW M568409 U TWM568409 U TW M56840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t water
cold water
channel
flow channel
cavit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51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建邦
楊忠憲
Original Assignee
宇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宇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宇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051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68409U/zh
Publication of TWM568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8409U/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案關於一種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其結構包括水道板以及幫浦。水道板包括冷水腔體、冷水腔體入口、冷水腔體出口、冷水流道、冷水流道入口、冷水流道出口、熱水腔體、熱水腔體出口、熱水流道以及熱水流道入口。幫浦連接至冷水腔體出口與冷水流道入口之間。其中冷水腔體、冷水腔體入口、冷水腔體出口、冷水流道、冷水流道入口與冷水流道出口組配形成冷水區。熱水腔體、熱水腔體出口、熱水流道以及熱水流道入口組配形成熱水區。熱水流道入口相對於冷水流道出口,且連通至熱水流道之一端,熱水流道之另一端連通至熱水腔體。

Description

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
本案為關於一種水道主板,尤指一種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
隨著電腦效能的提昇,許多如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或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等電子器件,於運作時通常會伴隨著大量熱量的生成。傳統散熱鰭片無法滿足需求以適時地將產生的熱量移除,累積的熱量將致使中央處理器的溫度昇高,而影響其效能,甚而造成損害。因此,液冷式散熱系統逐漸取代傳統僅利用散熱鰭片之散熱系統,以液冷頭貼附於待散熱電子器件之表面,達到有效逸散電子器件運作時所產生熱量的目的,並避免溫度過高而影響電子器件的運作效能或造成電子裝置的損害。
由於液冷式散熱糸統主要是透過循環液體流動達成高效的熱交換作用,因此必須有架設適當的循環液體流動管路,以進行循環液體之傳送。目前市場上常見之液冷式散熱系統主要係利用一液冷頭結構至少二流體軟管架構以及一水箱構成循環,然而流體軟管並不利於電子線路與整體結構之整合,雜亂的管路除了有礙觀瞻外,更可能因不當的操作而造成液體外漏而損毁電腦主機板上之電子器件,因此有整合整體散熱系統的需求。再者,針對特定使用者在選用電競主機的液冷式散熱裝置時,除了功能性的考量,更重視視覺設計上的美感,但現今市場上卻僅見單純具有水箱功能或單純提供水道功之水道主板,使用者必須自行組裝導管以及添附水箱等,費時且不利於液冷式散熱系統的模組化。另一方面,液冷式散熱系統的水箱存在亦將佔用相當的空間,更不利於整體結構空間之整合。換言之,習知液冷式散熱系統所提供之水道主板為整合雜亂的管路,雖有將水箱或部分液冷流道更一步設置於電路基板之載板內,但其水箱或液冷流道之設計並未考量方向與位置布設相對於溫度穩定性之影響,無法有效地的提昇液冷效率。
因此,如何發展一種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來解決現有技術所面臨的問題,實為本領域亟待解決的課題。
本案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其中水道板系統採冷水區與熱水區分離之設計,可使水道板系統於有限的空間內,有效整合流道以及腔體,俾使水道板之設計呈一體性外觀,同時有效維持中央處理器或圖形處理器等電子器件之水冷散熱功能,避免電子器件因熱量累積而影響效能或受損。。
本案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有效針對中央處理器及圖形處理器維持降溫、減少外接管路漏水風險,同時整合液冷流道與腔體,以維持一體性的外觀。此外,更藉由例如是螺絲鎖固式或磁吸式密封水道板之蓋板與橡膠體之組合,俾以穩定傳輸流體,且有效區隔流道與腔體,避免流體於流道或腔體傳輸的過程中產生溢流。
為達到前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種水道板系統,包括一水道板以及一幫浦。水道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冷水腔體、一冷水腔體入口、一冷水腔體出口、至少一冷水流道、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一熱水腔體、一熱水腔體出口、至少一熱水流道以及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幫浦設置於第二表面,且連接至冷水腔體出口與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之間。其中冷水腔體、冷水腔體入口、冷水腔體出口、至少一冷水流道、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與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組配形成一冷水區。冷水腔體入口與冷水腔體出口設置於第二表面且連通至冷水腔體。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設置於第二表面,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設置於第一表面,且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與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分別連通至至少一冷水流道之兩端。其中熱水腔體、熱水腔體出口、至少一熱水流道以及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組配形成一熱水區。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相對於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設置於第一表面且連通至至少一熱水流道之一端,熱水流道之另一端連通至熱水腔體。熱水腔體出口設置於第二表面,且連通至熱水腔體。
於一實施例中,水道板包括至少一第一間隔臂,嵌設於冷水腔體內,俾以部分區隔冷水腔體。
於一實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冷水區蓋板以及一第一間隔部,其中冷水區蓋板位於第一表面且覆蓋冷水腔體與至少一冷水流道,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位於冷水區蓋板上;以及第一間隔部設置於冷水腔體與至少一冷水流道之間,且與冷水區蓋板連接,俾以區隔冷水腔體與至少一冷水流道。
於一實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第一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一橡膠體,第一容置凹槽環設於冷水區之周緣,第一橡膠體相對於第一容置凹槽,且設置於第一容置凹槽與冷水區蓋板之間,俾於冷水區蓋板覆蓋冷水腔體與至少一冷水流道時,密封冷水區之周緣。
於一實施例中,至少一第一間隔臂與第一間隔部均包括一隔離牆、一輔助凹槽以及複數個固定座,其中輔助凹槽設置於隔離牆上,且連通至第一容置凹槽,複數個固定座設置於輔助凹槽內;其中第一橡膠體包括至少一輔助支部,相對於輔助凹槽,且設置於輔助凹槽與冷水區蓋板之間;其中水道板包括複數個固定元件,分別設置於複數個固定座且與冷水區蓋板連接,俾於冷水區蓋板覆蓋冷水腔體與至少一冷水流道時,使至少一第一間隔臂與第一間隔部與冷水區蓋板貼合。
於一實施例中,冷水區蓋板更包括複數個固定穿孔,相對於複數個固定座,且複數個固定元件分別透過複數個固定穿孔與複數個固定座嚙合,俾於冷水區蓋板覆蓋冷水腔體與至少一冷水流道時,使至少一第一間隔臂與第一間隔部與冷水區蓋板貼合。
於一實施例中,複數個固定元件包含複數個磁鐡,分別容置於複數個固定座;冷水區蓋板更包括複數個鐡片,相對於複數個磁鐡,貼合於冷水區蓋板之表面,且分別與複數個磁鐵接合,俾於冷水區蓋板覆蓋冷水腔體與至少一冷水流道時,使至少一第一間隔臂與第一間隔部與冷水區蓋板貼合。
於一實施例中,冷水區蓋板為一鐡板;複數個固定元件包含複數個磁鐡,分別容置於複數個固定座,且與冷水區蓋板接合,俾於冷水區蓋板覆蓋冷水腔體與至少一冷水流道時,使至少一第一間隔臂與第一間隔部與冷水區蓋板貼合。
於一實施例中,水道板包括至少一第二間隔臂,嵌設於熱水腔體內,俾以部分區隔熱水腔體。
於一實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熱水區蓋板以及一第二間隔部,其中熱水區蓋板位於第一表面且覆蓋熱水腔體與至少一熱水流道,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位於熱水區蓋板上;以及第二間隔部設置於熱水腔體與至少一熱水流道之間,且與熱水區蓋板連接,俾以部分區隔熱水腔體與至少一熱水流道。
於一實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第二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二橡膠體,第二容置凹槽環設於熱水區之周緣,第二橡膠體相對於第二容置凹槽,且設置於第二容置凹槽與熱水區蓋板之間,俾於熱水區蓋板覆蓋熱水腔體與至少一熱水流道時,密封熱水區之周緣。
於一實施例中,至少一第二間隔臂與第二間隔部均包括一隔離牆、一輔助凹槽以及複數個固定座,其中輔助凹槽設置於隔離牆上,且連通至第二容置凹槽,複數個固定座設置於輔助凹槽內;其中第二橡膠體包括至少一輔助支部,相對於輔助凹槽,且設置於輔助凹槽與熱水區蓋板之間;其中水道板包括複數個固定元件,分別設置於複數個固定座且與熱水區蓋板連接,俾於熱水區蓋板覆蓋熱水腔體與至少一熱水流道時,使至少一第二間隔臂與第二間隔部與熱水區蓋體貼合。
於一實施例中,熱水區蓋板更包括複數個固定穿孔,相對於複數個固定座,且複數個固定元件分別透過複數個固定穿孔與複數個固定座嚙合,俾於熱水區蓋板覆蓋熱水腔體與至少一熱水流道時,使至少一第二間隔臂與第二間隔部與熱水區蓋體貼合。
於一實施例中,複數個固定元件包含複數個磁鐡,分別容置於複數個固定座;熱水區蓋板更包括複數個鐡片,相對於複數個磁鐡,貼合於熱水區蓋板之表面,且分別與複數個磁鐵接合,俾於熱水區蓋板覆蓋熱水腔體與至少一熱水流道時,使至少一第二間隔臂與第二間隔部與熱水區蓋體貼合。
於一實施例中,熱水區蓋板為一鐡板;複數個固定元件包含複數個磁鐡,分別容置於複數個固定座,且與熱水區蓋板接合,俾於熱水區蓋板覆蓋熱水腔體與至少一熱水流道時,使至少一第二間隔臂與第二間隔部與熱水區蓋體貼合。
於一實施例中,水道板呈一直立式,冷水腔體入口之水平高度高於冷水腔體出口之水平高度;以及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之水平高度高於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之水平高度。
於一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更包括一分流板,設置於水道板與幫浦之間,且包括一第一分流道與一第二分流道,水道板更包括一轉接穿孔,其中冷水腔體出口與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通過第一分流道連通,第二分流道更連通至轉接穿孔。
於一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更包括一串接熱水流道,組配於該熱水區,且連接於該幫浦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串接熱水流道具有一串接熱水流道入口以及一串接熱水流道出口,串接熱水流道入口透過幫浦組配連通至冷水腔體出口,串接熱水流道出口組配連接至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
於一實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熱水區蓋板、一第二間隔部以及一第三間隔部,其中熱水區蓋板位於第一表面且覆蓋熱水腔體、至少一熱水流道以及串接熱水流道,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與串接熱水流道入口位於熱水區蓋板上;第二間隔部設置於熱水腔體與至少一熱水流道之間,且與熱水區蓋板連接,俾以部分區隔熱水腔體與至少一熱水流道;以及第三間隔部設置於熱水腔體與串接熱水流道之間,且與熱水區蓋板連接,俾以區隔熱水腔體與串接熱水流道。
於一實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第二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二橡膠體,第二容置凹槽環設於熱水區之周緣,第二橡膠體相對於第二容置凹槽,且設置於第二容置凹槽與熱水區蓋板之間,俾於熱水區蓋板覆蓋熱水腔體、至少一熱水流道與串接熱水流道時,密封熱水區之周緣。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為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於限制本案。
第1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分解圖。第2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於另一視角之分解圖。第3圖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立體圖。第4圖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於另一視角之立體圖。第5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液體流向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1,包括一水道板10以及一幫浦40。水道板10包括一第一表面11、一第二表面12、一冷水腔體21、一冷水腔體入口21a、一冷水腔體出口21b、至少一冷水流道22、一冷水流道入口22a、一冷水流道出口22b、一熱水腔體31、一熱水腔體出口31b、至少一熱水流道32以及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32a,俾以組配提供例如是水等循環液體的散熱循環路徑。第一表面11與第二表面12為彼此相對之兩平面。其中冷水腔體21、冷水腔體入口21a、冷水腔體出口21b、冷水流道22、冷水流道入口22a與冷水流道出口22b組配形成一冷水區20。冷水腔體入口21a與冷水腔體出口21b設置於第二表面12且連通至冷水腔體21。冷水流道入口22a設置於第二表面12,冷水流道出口22b設置於第一表面11,且冷水流道入口22a與冷水流道出口22b分別連通至冷水流道22之兩端。另外,熱水腔體31、熱水腔體出口31b、熱水流道32以及熱水流道入口32a則組配形成一熱水區30。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32a相對於冷水流道出口22b,設置於第一表面11且連通至熱水流道32之一端,熱水流道32之另一端連通至熱水腔體31。熱水腔體出口31b設置於第二表面12,且連通至熱水腔體31。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1之冷水腔體入口21a與熱水腔體出口31b分別連通至一循環液體散熱裝置(未圖示),溫度較高之循環液體自熱水腔體31通過熱水腔體出口31b流向循環液體散熱裝置,進行冷卻為溫度較低之循環液後,再通過冷水腔體入口21a流向冷水腔體21。於本實施例中,幫浦40設置於第二表面12上,且連接至冷水腔體出口21b與冷水流道入口22a之間,用以提供循環液體流動之動力。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10呈直立式,冷水腔體入口21a之水平高度高於冷水腔體出口21b之水平高度;且冷水流道出口22b之水平高度高於冷水流道入口22a之水平高度。此外,水道板系統1更包括一分流板41,設置於水道板10之第二表面12與幫浦40之間,且包括一第一分流道41a與一第二分流道41b,而水道板10更包括一轉接穿孔24。冷水腔體出口21b之循環液體受幫浦40抽送產生動力至分流板41之第一分流道41a與第二分流道41b。其中通過第一分流道41a之循環液體再經冷水流道入口22a流向冷水流道22,最後由冷水流道出口22b流出,並經例如是一導管管路(未圖示)連通至例如貼附於中央處理器之液冷頭(未圖示),俾以對中央處理器進行熱交換散熱。爾後,於中央處理器之液冷頭內熱交換後之較高溫循環液體經熱水流道入口32a流向熱水流道32,並連通流向熱水腔體31。熱水腔體31內溫度較高之循環液體透過熱水腔體出口31b流向循環液體散熱裝置,即構成一散熱循環路徑。另一方面,於本實施例中,經幫浦40產生動力之循環液體更經第二分流道41b連通至轉接穿孔24。熱水區30則更包括另一熱水流道33,其中熱水流道33之一端連通至熱水腔體31,另一端則連通至第二表面12上之熱水流道入口33a。其中由轉接穿孔24流出之循環液體,更經由例如是一導管管路(未圖示)連通至例如貼附於圖形處理器之液冷頭(未圖示),俾以對圖形處理器進行熱交換散熱。爾後,於圖形處理器之液冷頭內熱交換後之較高溫循環液體經熱水流道入口33a流向熱水流道33,並連通流向熱水腔體31。同樣地,熱水腔體31內溫度較高之循環液體透過熱水腔體出口31b流向循環液體散熱裝置,即構成一散熱循環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實施例中,冷水流道出口22b至熱水流道入口32a間所連接之液冷頭形式與導管管路,以及轉接穿孔24至熱水流道入口33a間所連接之液冷頭形式與導管管路並非限制本案之必要技術特徵。且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二分流道41b、轉接穿孔24、熱水流道入口33a與熱水流道33更可省略,於此便不再贅述。
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10於冷水區20還包括至少第一間隔臂25,嵌設於冷水腔體21,俾以部分區隔冷水腔體21,增加循環液體於冷水腔體21內流動之穩定性。同樣地,水道板10於熱水區30也可包括至少第二間隔臂35,嵌設於熱水腔體31,俾以部分區隔熱水腔體31,增加循環液體於熱水腔體31內流動之穩定性。另外,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10於冷水區20更包括一冷水區蓋板29以及一第一間隔部26,其中冷水區蓋板29位於第一表面11且覆蓋冷水腔體31與冷水流道22,冷水流道出口22b位於冷水區蓋板29。第一間隔部26設置於冷水腔體21與冷水流道22之間,且與冷水區蓋板29貼合連接,俾以區隔冷水腔體21與冷水流道22。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10於冷水區20更包括一第一容置凹槽27以及一第一橡膠體28,第一容置凹槽27環設於冷水區20之周緣,第一橡膠體28相對於第一容置凹槽27,且設置於第一容置凹槽27與冷水區蓋板29之間,俾於冷水區蓋板29覆蓋冷水腔體21與冷水流道22時,擠壓第一容置凹槽27上之第一橡膠體28而達到密封冷水區20周緣之目的。同樣地,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10於熱水區30則包括一熱水區蓋板39以及一第二間隔部36,其中熱水區蓋板39位於第一表面11且覆蓋熱水腔體31與熱水流道32及33,熱水流道入口32a位於熱水區蓋板39上。第二間隔部36設置於熱水腔體31與熱水流道32之間,且與熱水區蓋板39貼合連接,俾以部分區隔熱水腔體31與熱水流道36。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10於熱水區30還包括一第二容置凹槽37以及一第二橡膠體38,第二容置凹槽37環設於熱水區30之周緣,第二橡膠體38相對於第二容置凹槽37,且設置於第二容置凹槽37與熱水區蓋板39之間,俾於熱水區蓋板39覆蓋熱水腔體31與熱水流道32及33時,密封熱水區20之周緣。於本實施例中,冷水區蓋板29與熱水區蓋板39可透過例如但不受限於以封膠或螺絲方式固定於水道板10上。
另一方面,由於本案之水道板系統1於應用時,水道板10呈直立式。於本實施例中,冷水腔體21與熱水腔體31可分別包括一排氣孔21c及31c,設置於第二表面12。其中冷水腔體21之排氣孔21c之水平高度高於冷水腔體入口21a與冷水腔體出口21b之水平高度,俾利於排除冷水腔體21內之氣體,穩定冷水腔體21內循環液體之流動或進行循環液體之添加。同樣地,熱水腔體31之排氣孔31c之水平高度高於熱水腔體出口31b之水平高度,俾利於排除熱水腔體31內之氣體,穩定熱水腔體31內循環液體之流動或進行循環液體之添加。另一方面,水道板10更可包括一排水孔30c,設置於第二表面12,且透過例如熱水流道33連通至熱水腔體31,用以於更換循環液體時,透過排水孔30c排除所有循環液體。因此,排水孔30c之水平高度低於冷水腔體21、冷水腔體入口21a、冷水腔體出口21b、冷水流道22、冷水流道入口22a、冷水流道出口22b、熱水腔體31、熱水腔體出口31b、熱水流道32與33以及熱水流道入口32a與33a。於水道板系統1進行循環液體傳送時,排氣孔21c與31c以及排水孔30c更呈關閉狀態。惟應強調的是,前述排氣孔21c與31c以及排水孔30c之設置並非限制本案之必要技術特徵,可視實際應用需求調變或省略,於此便不再贅述。
第6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部分結構分解圖。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1a與第1圖至第5圖所示的水道板系統1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的元件、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1a之水道板10之第一間隔臂25更包括隔離牆25a、輔助凹槽25b以及複數個固定座25c,其中輔助凹槽25b設置於隔離牆25a上,且連通至第一容置凹槽27a。複數個固定座25c設置於輔助凹槽25b內。此外,第一間隔部26亦可包括隔離牆26a、輔助凹槽26b以及複數個固定座26c,其中輔助凹槽26b設置於隔離牆26a上,且連通至第一容置凹槽27a。複數個固定座26c設置於輔助凹槽26b內。另一方面,第一橡膠體28a更包括一輔助支部28b,相對於第一間隔臂25之輔助凹槽25b,且設置於輔助凹槽25b與冷水區蓋板29之間;以及一輔助支部28c,相對於第一間隔部26之輔助凹槽26b,且設置於輔助凹槽26b與冷水區蓋板29之間。於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一間隔臂25之輔助凹槽25b與第一間隔部26之輔助凹槽26b均與第一容置凹槽27a連通,所以相對輔助凹槽25b之輔助支部28b與相對輔助凹槽26b之輔助支部28c更與第一橡膠體28a之周緣一體成型。水道板10還包括複數固定元件60,分別設置於複數個固定座25c與26c且與冷水區蓋板29連接,俾於冷水區蓋板29覆蓋冷水腔體21與冷水流道22時,藉由擠壓輔助支部28b與28c而使第一間隔臂25與第一間隔部26與冷水區蓋板29貼合,避免循環液體於冷水流道22或冷水腔體21傳輸的過程中產生溢流現象。於本實施例中,冷水區蓋板29更包括複數個固定穿孔29a,相對於複數個固定座25c與26c,且複數個固定元件60可例如是螺絲,分別透過複數個固定穿孔29a與複數個固定座25c與26c嚙合,俾於冷水區蓋板29覆蓋冷水腔體21與冷水流道22時,使第一間隔臂25與第一間隔部26與冷水區蓋板29緊密貼合,避免循環液體於冷水流道22或冷水腔體21傳輸的過程中產生溢流現象。於本實施例中,複數個固定座25c與26c分別設置於輔助凹槽25b與26b內,則相對輔助凹槽25b之輔助支部28b與相對輔助凹槽26b之輔助支部28c亦可設有環設於複數個固定座25c與26c之環狀結構,俾使輔助支部28b與28c不影響複數個固定元件60透過複數個固定穿孔29a與複數個固定座25c與26c嚙合之作業,惟其非限制本案之必要技術特徵,輔助支部28b與28c相對複數個固定元件60與複數個固定座25c與26c之避讓設計可視實際應用需求而調變,於此便不再贅述。此外,冷水區蓋板29之周緣亦可透過例如是螺絲鎖固之方式固定,於冷水區蓋板29覆蓋冷水腔體21與冷水流道22時,藉由擠壓第一容置凹槽27a上第一橡膠體28a而達到密封冷水區20周緣之目的。於一實施例中,第一容置凹槽27a亦可設有相似於固定座25c與26c之結構,第一橡膠體28a亦增設有對應環設之環狀結構,以強化密封冷水區20之周緣,惟其非限制本案之必要技術特徵,於此亦不再贅述。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熱水區30亦可設置有相似於冷水區20內相似之隔離牆25a與26a、輔助凹槽25b與26b、固定座25c與26c、輔助支部28b與28c、固定穿孔29a以及固定元件60等構成元件,於此便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1a於冷水區蓋板29覆蓋冷水腔體21與冷水流道22時,藉由擠壓第一橡膠體28a可確保冷水區20之密封性外,更可確保第一間隔臂25與第一間隔部26之區隔功能,有效避免循環液體發生漏液或溢流的問題。
第7圖係揭示本案第三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部分結構分解圖。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1b與第6圖所示的水道板系統1a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的元件、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1b之水道板10係採用磁吸力方式固定冷水區蓋板29或熱水區蓋板39。以冷水區蓋板29為例,水道板系統1b包含複數個例如是強力磁鐵之固定元件50,分別容置於複數個固定座25c與26c。而相對於複數個強力磁鐵之固定元件50之位置,冷水區蓋板29貼向冷水腔體21與冷水流道22之表面上更設置有複數個鐵片51,分別與強力磁鐵之固定元件50吸引接合,俾於冷水區蓋板29覆蓋冷水腔體21與冷水流道22時,固定冷水區蓋板29且擠壓第一橡膠體28a及輔助支部28b與28c,而使冷水區20之周緣密封,且第一間隔臂25與第一間隔部26與冷水區蓋板29緊密貼合,有效避免循環液體發生漏液或溢流的問題。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熱水區30亦可設置有相似於冷水區20內相似之隔離牆25a與26a、輔助凹槽25b與26b、固定座25c與26c、輔助支部28b與28c、鐵片51以及強力磁鐵之固定元件50等構成元件,於此便不再贅述。
第8圖係揭示本案第四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部分結構分解圖。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1c與第7圖所示的水道板系統1b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的元件、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不同於第7圖之水道板系統1b,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1c之冷水區蓋板29或熱水區蓋板39。更為一鐵板。以冷水區蓋板29為例,於冷水區蓋板29貼向冷水腔體21與冷水流道22之表面上時,複數個容置座25c與26c上之強力磁鐵之固定元件50即可藉由磁吸力吸引接合冷水區蓋板29,俾以固定冷水區蓋板29且擠壓第一橡膠體28a及輔助支部28b與28c,而使冷水區20之周緣密封,且第一間隔臂25與第一間隔部26與冷水區蓋板29緊密貼合,有效避免循環液體發生漏液或溢流的問題。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熱水區30亦可設置有相似於冷水區20內相似之隔離牆25a與26a、輔助凹槽25b與26b、固定座25c與26c、輔助支部28b與28c以及強力磁鐵之固定元件50等構成元件,於此便不再贅述。
另外,需強調的是,本案之水道板系統所包含之腔體及流道更可視實際應用需求變化串接調整。請參考第9圖至第13圖。其中,第9圖係揭示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分解圖。第10圖係揭示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於另一視角之分解圖。第11圖為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立體圖。第12圖為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於另一視角之立體圖。第13圖係揭示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液體流向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1d與第1圖至第5圖所示的水道板系統1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的元件、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不同於第1圖至第5圖之水道板系統1採雙向路徑設計,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1d更採單一路徑串接設計,包括一水道板10a以及一幫浦40。水道板10a包括一第一表面11、一第二表面12、一冷水腔體21、一冷水腔體入口21a、一冷水腔體出口21b、至少一冷水流道22、一冷水流道入口22a、一冷水流道出口22b、一熱水腔體31、一熱水腔體出口31b、一熱水流道32、一熱水流道入口32a以及一串接熱水流道70,俾以組配提供例如是水等循環液體的散熱循環路徑。串接熱水流道70更包括一串接熱水流道入口70a以及一串接熱水流道出口70b,分別連通於串接熱水流道70之兩端。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表面11與第二表面12為彼此相對之兩平面。其中冷水腔體21、冷水腔體入口21a、冷水腔體出口21b、冷水流道22、冷水流道入口22a與冷水流道出口22b組配形成一冷水區20。冷水腔體入口21a與冷水腔體出口21b設置於第二表面12且連通至冷水腔體21。冷水流道入口22a設置於第二表面12,冷水流道出口22b設置於第一表面11,且冷水流道入口22a與冷水流道出口22b分別連通至冷水流道22之兩端。另外,熱水腔體31、熱水腔體出口31b、熱水流道32、熱水流道入口32a以及串接熱水流道70則組配形成一熱水區30。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10a包括一熱水區蓋板39、一第二間隔部36以及一第三間隔部71,其中熱水區蓋板39位於第一表面11且覆蓋熱水腔體31、熱水流道32以及串接熱水流道70,熱水流道入口32a與串接熱水流道入口70a位於熱水區蓋板39上。第二間隔部36設置於熱水腔體31與熱水流道32之間,且與熱水區蓋板39連接,俾以部分區隔熱水腔體31與熱水流道32。另一方面,第三間隔部71設置於熱水腔體31與串接熱水流道70之間,且與熱水區蓋板39連接,俾以區隔熱水腔體31與串接熱水流道70。此外,熱水流道入口32a相對於冷水流道出口22b,設置於第一表面11且連通至熱水流道32之一端,熱水流道32之另一端連通至熱水腔體31。熱水腔體出口31b設置於第二表面12,且連通至熱水腔體31。於本實施例中,水道板系統1d之冷水腔體入口21a與熱水腔體出口31b分別連通至一循環液體散熱裝置(未圖示),溫度較高之循環液體自熱水腔體31通過熱水腔體出口31b流向循環液體散熱裝置,進行冷卻為溫度較低之循環液後,再通過冷水腔體入口21a流向冷水腔體21。另一方面,同樣組配熱水區30之串接熱水流道70係組配連接於幫浦40與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22a之間。串接熱水流道70之串接熱水流道入口70a以及串接熱水流道出口70b分別位於第一表面11與第二表面12。於本實施例中,經幫浦40產生動力之循環液體從冷水腔體出21b傳送至轉接穿孔24。而由轉接穿孔24流出之循環液體,更經由例如是一導管管路(未圖示)連通至例如貼附於圖形處理器之液冷頭(未圖示),俾以對圖形處理器進行熱交換散熱。爾後,於圖形處理器之液冷頭內熱交換後之較高溫循環液體串接熱水流道入口70a流向串接熱水流道70。另一方面,串接熱水流道出口70b與冷水流道入口22a更分別連通至另一循環液體散熱裝置(未圖示),溫度較高之循環液體自串接熱水流道70通過串接熱水流道出口70b流向循環液體散熱裝置,進行冷卻為溫度較低之循環液後,再通過冷水流道入口22a流向冷水流道22,即構成一散熱循環路徑。相較於先前水道板系統1之熱水流道32與熱水流道33雙向路徑設計,水道板系統1d藉由引入串接熱水流道70之路徑設計而使散熱循環路徑呈單向路徑傳輸流體,則更利於循環液體之溫度與流速之控制。惟應強調的是,本案冷水區20與熱水區30可為之串接方式並非限制本案之必要技術特徵,於此便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種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其中水道板系統採冷水區與熱水區分離之設計,可使水道板系統於有限的空間內,有效整合流道以及腔體,俾以模組化設計水道板而呈一體性外觀,同時維持中央處理器或圖形處理器等電子器件之水冷散熱功能,避免電子器件因熱量累積而影響效能或受損。再者,本案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可有效針對中央處理器及圖形處理器維持降溫、減少外接管路漏水風險,同時整合液冷流道與腔體,以維持一體性的外觀。此外,更藉由例如是螺絲鎖固式或磁吸式密封水道板之蓋板與橡膠體之組合,俾以穩定傳輸流體,且有效區隔流道與腔體,避免流體於流道或腔體傳輸的過程中產生溢流。
本案得由熟習此技術的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1a、1b、1c、1d‧‧‧水道板系統
10、10a‧‧‧水道板
11‧‧‧第一表面
12‧‧‧第二表面
20‧‧‧冷水區
21‧‧‧冷水腔體
21a‧‧‧冷水腔體入口
21b‧‧‧冷水腔體出口
21c、31c‧‧‧排氣孔
22‧‧‧冷水流道
22a‧‧‧冷水流道入口
22b‧‧‧冷水流道出口
24‧‧‧轉接穿孔
25‧‧‧第一間隔臂
25a、26a‧‧‧隔離牆
25b、26b‧‧‧輔助凹槽
25c、26c‧‧‧固定座
26‧‧‧第一間隔部
27、27a‧‧‧第一容置凹槽
28、28a‧‧‧第一橡膠體
28b、28c‧‧‧輔助支部
29‧‧‧冷水區蓋板
29a‧‧‧固定穿孔
30‧‧‧熱水區
30c‧‧‧排水孔
31‧‧‧熱水腔體
31b‧‧‧熱水腔體出口
32、33‧‧‧熱水流道
32a、33a‧‧‧熱水流道入口
35‧‧‧第二間隔臂
36‧‧‧第二間隔部
37‧‧‧第二容置凹槽
38‧‧‧第二橡膠體
39‧‧‧熱水區蓋板
40‧‧‧幫浦
41‧‧‧分流板
41a‧‧‧第一分流道
41b‧‧‧第二分流道
50‧‧‧固定元件
51‧‧‧鐵片
60‧‧‧固定元件
70‧‧‧串接熱水流道
70a‧‧‧串接熱水流道入口
70b‧‧‧串接熱水流道出口
71‧‧‧第三間隔部
第1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分解圖。
第2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於另一視角之分解圖。
第3圖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立體圖。
第4圖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於另一視角之立體圖。
第5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液體流向示意圖。
第6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部分分解圖。
第7圖係揭示本案第三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部分分解圖。
第8圖係揭示本案第四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部分分解圖。
第9圖係揭示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分解圖。
第10圖係揭示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於另一視角之分解圖。
第11圖為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立體圖。
第12圖為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於另一視角之立體圖。
第13圖係揭示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水道板系統之液體流向示意圖。

Claims (21)

  1. 一種水道板系統,包括: 一水道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冷水腔體、一冷水腔體入口、一冷水腔體出口、至少一冷水流道、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一熱水腔體、一熱水腔體出口、至少一熱水流道以及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以及 一幫浦,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上,且連接至該冷水腔體出口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之間; 其中該冷水腔體、該冷水腔體入口、該冷水腔體出口、該至少一冷水流道、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組配形成一冷水區;該冷水腔體入口與該冷水腔體出口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且連通至該冷水腔體;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設置於該第二表面,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設置於該第一表面,且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分別連通至該至少一冷水流道之兩端;以及 其中該熱水腔體、該熱水腔體出口、該至少一熱水流道以及該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組配形成一熱水區;該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相對於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設置於該第一表面且連通至該至少一熱水流道之一端,該熱水流道之另一端連通至該熱水腔體;以及該熱水腔體出口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且連通至該熱水腔體。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水道板包括至少一第一間隔臂,嵌設於該冷水腔體內,俾以部分區隔該冷水腔體。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水道板包括一冷水區蓋板以及一第一間隔部,其中該冷水區蓋板位於該第一表面且覆蓋該冷水腔體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位於該冷水區蓋板上;以及該第一間隔部設置於該冷水腔體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之間,且與該冷水區蓋板連接,俾以區隔該冷水腔體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水道板包括一第一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一橡膠體,該第一容置凹槽環設於該冷水區之周緣,該第一橡膠體相對於該第一容置凹槽,且設置於該第一容置凹槽與該冷水區蓋板之間,俾於該冷水區蓋板覆蓋該冷水腔體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時,密封該冷水區之周緣。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至少一第一間隔臂與該第一間隔部均包括一隔離牆、一輔助凹槽以及複數個固定座,其中該輔助凹槽設置於隔離牆上,且連通至該第一容置凹槽,該複數個固定座設置於該輔助凹槽內;其中該第一橡膠體包括至少一輔助支部,相對於該輔助凹槽,且設置於該輔助凹槽與該冷水區蓋板之間;其中該水道板包括複數個固定元件,分別設置於該複數個固定座且與該冷水區蓋板連接,俾於該冷水區蓋板覆蓋該冷水腔體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時,使該至少一第一間隔臂與該第一間隔部與該冷水區蓋板貼合。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冷水區蓋板更包括複數個固定穿孔,相對於該複數個固定座,且該複數個固定元件分別透過複數個固定穿孔與該複數個固定座嚙合,俾於該冷水區蓋板覆蓋該冷水腔體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時,使該至少一第一間隔臂與該第一間隔部與該冷水區蓋板貼合。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複數個固定元件包含複數個磁鐡,分別容置於該複數個固定座;該冷水區蓋板更包括複數個鐡片,相對於該複數個磁鐡,貼合於該冷水區蓋板之表面,且分別與該複數個磁鐵接合,俾於該冷水區蓋板覆蓋該冷水腔體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時,使該至少一第一間隔臂與該第一間隔部與該冷水區蓋板貼合。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冷水區蓋板為一鐡板;該複數個固定元件包含複數個磁鐡,分別容置於該複數個固定座,且與該冷水區蓋板接合,俾於該冷水區蓋板覆蓋該冷水腔體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時,使該至少一第一間隔臂與該第一間隔部與該冷水區蓋板貼合。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水道板包括至少一第二間隔臂,嵌設於該熱水腔體內,俾以部分區隔該熱水腔體。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水道板包括一熱水區蓋板以及一第二間隔部,其中該熱水區蓋板位於該第一表面且覆蓋該熱水腔體與該至少一熱水流道,該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位於該熱水區蓋板上;以及該第二間隔部設置於該熱水腔體與該至少一熱水流道之間,且與該熱水區蓋板連接,俾以部分區隔該熱水腔體與該至少一熱水流道。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水道板包括一第二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二橡膠體,該第二容置凹槽環設於該熱水區之周緣,該第二橡膠體相對於該第二容置凹槽,且設置於該第二容置凹槽與該熱水區蓋板之間,俾於該熱水區蓋板覆蓋該熱水腔體與該至少一熱水流道時,密封該熱水區之周緣。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至少一第二間隔臂與該第二間隔部均包括一隔離牆、一輔助凹槽以及複數個固定座,其中該輔助凹槽設置於隔離牆上,且連通至該第二容置凹槽,該複數個固定座設置於該輔助凹槽內;其中該第二橡膠體包括至少一輔助支部,相對於該輔助凹槽,且設置於該輔助凹槽與該熱水區蓋板之間;其中該水道板包括複數個固定元件,分別設置於該複數個固定座且與該熱水區蓋板連接,俾於該熱水區蓋板覆蓋該熱水腔體與該至少一熱水流道時,使該至少一第二間隔臂與該第二間隔部與該熱水區蓋體貼合。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熱水區蓋板更包括複數個固定穿孔,相對於該複數個固定座,且該複數個固定元件分別透過複數個固定穿孔與該複數個固定座嚙合,俾於該熱水區蓋板覆蓋該熱水腔體與該至少一熱水流道時,使該至少一第二間隔臂與該第二間隔部與該熱水區蓋體貼合。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複數個固定元件包含複數個磁鐡,分別容置於該複數個固定座;該熱水區蓋板更包括複數個鐡片,相對於該複數個磁鐡,貼合於該熱水區蓋板之表面,且分別與該複數個磁鐵接合,俾於該熱水區蓋板覆蓋該熱水腔體與該至少一熱水流道時,使該至少一第二間隔臂與該第二間隔部與該熱水區蓋體貼合。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熱水區蓋板為一鐡板;該複數個固定元件包含複數個磁鐡,分別容置於該複數個固定座,且與該熱水區蓋板接合,俾於該熱水區蓋板覆蓋該熱水腔體與該至少一熱水流道時,使該至少一第二間隔臂與該第二間隔部與該熱水區蓋體貼合。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水道板呈一直立式,該冷水腔體入口之水平高度高於該冷水腔體出口之水平高度;以及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之水平高度高於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之水平高度。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道板系統,更包括一分流板,設置於該水道板與該幫浦之間,且包括一第一分流道與一第二分流道,該水道板更包括一轉接穿孔,其中該冷水腔體出口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通過該第一分流道連通,該第二分流道更連通至該轉接穿孔。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道板系統,更包括一串接熱水流道,組配於該熱水區,且連接於該幫浦與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之間。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串接熱水流道具有一串接熱水流道入口以及一串接熱水流道出口,該串接熱水流道入口透過該幫浦組配連通至該冷水腔體出口,該串接熱水流道出口組配連接至該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水道板包括一熱水區蓋板、一第二間隔部以及一第三間隔部,其中該熱水區蓋板位於該第一表面且覆蓋該熱水腔體、該至少一熱水流道以及該串接熱水流道,該至少一熱水流道入口與該串接熱水流道入口位於該熱水區蓋板上;該第二間隔部設置於該熱水腔體與該至少一熱水流道之間,且與該熱水區蓋板連接,俾以部分區隔該熱水腔體與該至少一熱水流道;以及該第三間隔部設置於該熱水腔體與該串接熱水流道之間,且與該熱水區蓋板連接,俾以區隔該熱水腔體與該串接熱水流道。
  21.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水道板系統,其中該水道板包括一第二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二橡膠體,該第二容置凹槽環設於該熱水區之周緣,該第二橡膠體相對於該第二容置凹槽,且設置於該第二容置凹槽與該熱水區蓋板之間,俾於該熱水區蓋板覆蓋該熱水腔體、該至少一熱水流道與該串接熱水流道時,密封該熱水區之周緣。
TW107205170U 2018-04-20 2018-04-20 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 TWM5684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5170U TWM568409U (zh) 2018-04-20 2018-04-20 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5170U TWM568409U (zh) 2018-04-20 2018-04-20 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8409U true TWM568409U (zh) 2018-10-11

Family

ID=64871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5170U TWM568409U (zh) 2018-04-20 2018-04-20 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684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1707B (zh) * 2023-06-14 2024-02-0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板組件及伺服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1707B (zh) * 2023-06-14 2024-02-0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板組件及伺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8305B (zh) 液冷式熱交換裝置
TWI404904B (zh) 可拆式液態冷卻散熱模組
US11291136B2 (en) Liquid-cooled cold plate device
WO2018082226A1 (zh) 一种液冷喷淋机柜及其液冷喷淋系统
US20080314559A1 (en)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an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8733183B (zh) 用于计算机内部零件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
TWI796730B (zh) 提高散熱效果的液冷散熱器
TWM539760U (zh) 集成型液體冷卻系統
TWM251442U (en) Liquid cooling apparatus
WO2021077965A1 (zh) 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
TWI548976B (zh) 循環散熱模組
US20210195794A1 (en) Novel mechanical pump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TWM568409U (zh) 具液冷流道與腔體之水道板系統
TWM540463U (zh) 具塑膠框體之輕量化液冷板組及散熱系統
TWI775368B (zh) 液冷頭、液冷頭元件及液冷散熱器
CN206489506U (zh) 一种计算机水冷散热装置
CN108109976B (zh) 具塑胶框体的轻量化液冷板组及散热系统
WO2017049867A1 (zh)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TWI808656B (zh) 液冷散熱裝置及具有該液冷散熱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CN216291992U (zh) 服务装置与承载壳体
TWI830985B (zh) 浸沒式冷卻系統及具有該浸沒式冷卻系統的電子裝置
TWI673842B (zh) 散熱組件及主機板模組
CN208045483U (zh) 水道板系统
TWI694563B (zh) 雙迴路液冷系統
TWI785409B (zh) 易於擴充連接的液冷吸熱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