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45483U - 水道板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道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45483U
CN208045483U CN201820569179.6U CN201820569179U CN208045483U CN 208045483 U CN208045483 U CN 208045483U CN 201820569179 U CN201820569179 U CN 201820569179U CN 208045483 U CN208045483 U CN 208045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water
hot water
cover board
area
channe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6917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邦
杨忠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acer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Apacer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acer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Apacer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182056917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454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45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4548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水道板系统。其结构包括水道板以及泵。水道板包括冷水腔体、冷水腔体入口、冷水腔体出口、冷水流道、冷水流道入口、冷水流道出口、热水腔体、热水腔体出口、热水流道以及热水流道入口。泵连接至冷水腔体出口与冷水流道入口之间。其中冷水腔体、冷水腔体入口、冷水腔体出口、冷水流道、冷水流道入口与冷水流道出口组配形成冷水区。热水腔体、热水腔体出口、热水流道以及热水流道入口组配形成热水区。热水流道入口相对于冷水流道出口,且连通至热水流道的一端,热水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至热水腔体。

Description

水道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道主板,特别涉及一种具液冷流道与腔体的水道板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效能的提升,许多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等电子器件,于运作时通常会伴随着大量热量的生成。传统散热鳍片无法满足需求以适时地将产生的热量移除,累积的热量将致使中央处理器的温度升高,而影响其效能,甚而造成损害。因此,液冷式散热系统逐渐取代传统仅利用散热鳍片的散热系统,以液冷头贴附于待散热电子器件的表面,达到有效逸散电子器件运作时所产生热量的目的,并避免温度过高而影响电子器件的运作效能或造成电子装置的损害。
由于液冷式散热系统主要是通过循环液体流动达成高效的热交换作用,因此必须有架设适当的循环液体流动管路,以进行循环液体的传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液冷式散热系统主要利用一液冷头结构至少二流体软管架构以及一水箱构成循环,然而流体软管并不利于电子线路与整体结构的整合,杂乱的管路除了有碍观瞻外,更可能因不当的操作而造成液体外漏而损毁计算机主板上的电子器件,因此有整合整体散热系统的需求。再者,针对特定用户在选用电竞主机的液冷式散热装置时,除了功能性的考虑,更重视视觉设计上的美感,但现今市场上却仅见单纯具有水箱功能或单纯提供水道功能的水道主板,使用者必须自行组装导管以及添附水箱等,费时且不利于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模块化。另一方面,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水箱存在将占用相当的空间,不利于整体结构空间的整合。换言之,现有技术液冷式散热系统所提供的水道主板为整合杂乱的管路,虽有将水箱或部分液冷流道更一步设置于电路基板的载板内,但其水箱或液冷流道的设计并未考虑方向与位置布设相对于温度稳定性的影响,无法有效地的提升液冷效率。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具液冷流道与腔体的水道板系统来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实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液冷流道与腔体的水道板系统。其中水道板系统采冷水区与热水区分离的设计,可使水道板系统于有限的空间内,有效整合流道以及腔体,以使水道板的设计呈一体性外观,同时有效维持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等电子器件的水冷散热功能,避免电子器件因热量累积而影响效能或受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液冷流道与腔体的水道板系统,有效针对中央处理器及图形处理器维持降温、减少外接管路漏水风险,同时整合液冷流道与腔体,以维持一体性的外观。此外,更借由例如是螺丝锁固式或磁吸式密封水道板的盖板与橡胶体的组合,以稳定传输流体,且有效区隔流道与腔体,避免流体于流道或腔体传输的过程中产生溢流。
为达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道板系统,包括一水道板以及一泵。水道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冷水腔体、一冷水腔体入口、一冷水腔体出口、至少一冷水流道、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一热水腔体、一热水腔体出口、至少一热水流道以及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泵设置于第二表面,且连接至冷水腔体出口与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之间。其中冷水腔体、冷水腔体入口、冷水腔体出口、至少一冷水流道、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与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组配形成一冷水区。冷水腔体入口与冷水腔体出口设置于第二表面且连通至冷水腔体。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设置于第二表面,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设置于第一表面,且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与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分别连通至至少一冷水流道的两端。其中热水腔体、热水腔体出口、至少一热水流道以及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组配形成一热水区。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相对于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设置于第一表面且连通至至少一热水流道的一端,热水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至热水腔体。热水腔体出口设置于第二表面,且连通至热水腔体。
于一实施例中,水道板包括至少一第一间隔臂,嵌设于冷水腔体内,以部分区隔冷水腔体。
于一实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冷水区盖板以及一第一间隔部,其中冷水区盖板位于第一表面且覆盖冷水腔体与至少一冷水流道,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位于冷水区盖板上;以及第一间隔部设置于冷水腔体与至少一冷水流道之间,且与冷水区盖板连接,以区隔冷水腔体与至少一冷水流道。
于一实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第一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一橡胶体,第一容置凹槽环设于冷水区的周缘,第一橡胶体相对于第一容置凹槽,且设置于第一容置凹槽与冷水区盖板之间,以于冷水区盖板覆盖冷水腔体与至少一冷水流道时,密封冷水区的周缘。
于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间隔臂与第一间隔部均包括一隔离墙、一辅助凹槽以及多个固定座,其中辅助凹槽设置于隔离墙上,且连通至第一容置凹槽,多个固定座设置于辅助凹槽内;其中第一橡胶体包括至少一辅助支部,相对于辅助凹槽,且设置于辅助凹槽与冷水区盖板之间;其中水道板包括多个固定组件,分别设置于多个固定座且与冷水区盖板连接,以于冷水区盖板覆盖冷水腔体与至少一冷水流道时,使至少一第一间隔臂与第一间隔部与冷水区盖板贴合。
于一实施例中,冷水区盖板还包括多个固定穿孔,相对于多个固定座,且多个固定组件分别通过多个固定穿孔与多个固定座啮合,以于冷水区盖板覆盖冷水腔体与至少一冷水流道时,使至少一第一间隔臂与第一间隔部与冷水区盖板贴合。
于一实施例中,多个固定组件包含多个磁铁,分别容置于多个固定座;冷水区盖板还包括多个铁片,相对于多个磁铁,贴合于冷水区盖板的表面,且分别与多个磁铁接合,以于冷水区盖板覆盖冷水腔体与至少一冷水流道时,使至少一第一间隔臂与第一间隔部与冷水区盖板贴合。
于一实施例中,冷水区盖板为一铁板;多个固定组件包含多个磁铁,分别容置于多个固定座,且与冷水区盖板接合,以于冷水区盖板覆盖冷水腔体与至少一冷水流道时,使至少一第一间隔臂与第一间隔部与冷水区盖板贴合。
于一实施例中,水道板包括至少一第二间隔臂,嵌设于热水腔体内,以部分区隔热水腔体。
于一实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热水区盖板以及一第二间隔部,其中热水区盖板位于第一表面且覆盖热水腔体与至少一热水流道,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位于热水区盖板上;以及第二间隔部设置于热水腔体与至少一热水流道之间,且与热水区盖板连接,以部分区隔热水腔体与至少一热水流道。
于一实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第二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二橡胶体,第二容置凹槽环设于热水区的周缘,第二橡胶体相对于第二容置凹槽,且设置于第二容置凹槽与热水区盖板之间,以于热水区盖板覆盖热水腔体与至少一热水流道时,密封热水区的周缘。
于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二间隔臂与第二间隔部均包括一隔离墙、一辅助凹槽以及多个固定座,其中辅助凹槽设置于隔离墙上,且连通至第二容置凹槽,多个固定座设置于辅助凹槽内;其中第二橡胶体包括至少一辅助支部,相对于辅助凹槽,且设置于辅助凹槽与热水区盖板之间;其中水道板包括多个固定组件,分别设置于多个固定座且与热水区盖板连接,以于热水区盖板覆盖热水腔体与至少一热水流道时,使至少一第二间隔臂与第二间隔部与热水区盖体贴合。
于一实施例中,热水区盖板还包括多个固定穿孔,相对于多个固定座,且多个固定组件分别通过多个固定穿孔与多个固定座啮合,以于热水区盖板覆盖热水腔体与至少一热水流道时,使至少一第二间隔臂与第二间隔部与热水区盖体贴合。
于一实施例中,多个固定组件包含多个磁铁,分别容置于多个固定座;热水区盖板还包括多个铁片,相对于多个磁铁,贴合于热水区盖板的表面,且分别与多个磁铁接合,以于热水区盖板覆盖热水腔体与至少一热水流道时,使至少一第二间隔臂与第二间隔部与热水区盖体贴合。
于一实施例中,热水区盖板为一铁板;多个固定组件包含多个磁铁,分别容置于多个固定座,且与热水区盖板接合,以于热水区盖板覆盖热水腔体与至少一热水流道时,使至少一第二间隔臂与第二间隔部与热水区盖体贴合。
于一实施例中,水道板呈一直立式,冷水腔体入口的水平高度高于冷水腔体出口的水平高度;以及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的水平高度高于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的水平高度。
于一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还包括一分流板,设置于水道板与泵之间,且包括一第一分流道与一第二分流道,水道板还包括一转接穿孔,其中冷水腔体出口与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通过第一分流道连通,第二分流道连通至转接穿孔。
于一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还包括一串接热水流道,组配于热水区,且连接于泵与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串接热水流道具有一串接热水流道入口以及一串接热水流道出口,串接热水流道入口通过泵组配连通至冷水腔体出口,串接热水流道出口组配连接至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
于一实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热水区盖板、一第二间隔部以及一第三间隔部,其中热水区盖板位于第一表面且覆盖热水腔体、至少一热水流道以及串接热水流道,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与串接热水流道入口位于热水区盖板上;第二间隔部设置于热水腔体与至少一热水流道之间,且与热水区盖板连接,以部分区隔热水腔体与至少一热水流道;以及第三间隔部设置于热水腔体与串接热水流道之间,且与热水区盖板连接,以区隔热水腔体与串接热水流道。
于一实施例中,水道板包括一第二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二橡胶体,第二容置凹槽环设于热水区的周缘,第二橡胶体相对于第二容置凹槽,且设置于第二容置凹槽与热水区盖板之间,以于热水区盖板覆盖热水腔体、至少一热水流道与串接热水流道时,密封热水区的周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于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液体流向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部分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部分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部分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于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液体流向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a、1b、1c、1d:水道板系统
10、10a:水道板
11:第一表面
12:第二表面
20:冷水区
21:冷水腔体
21a:冷水腔体入口
21b:冷水腔体出口
21c、31c:排气孔
22:冷水流道
22a:冷水流道入口
22b:冷水流道出口
24:转接穿孔
25:第一间隔臂
25a、26a:隔离墙
25b、26b:辅助凹槽
25c、26c:固定座
26:第一间隔部
27、27a:第一容置凹槽
28、28a:第一橡胶体
28b、28c:辅助支部
29:冷水区盖板
29a:固定穿孔
30:热水区
30c:排水孔
31:热水腔体
31b:热水腔体出口
32、33:热水流道
32a、33a:热水流道入口
35:第二间隔臂
36:第二间隔部
37:第二容置凹槽
38:第二橡胶体
39:热水区盖板
40:泵
41:分流板
41a:第一分流道
41b:第二分流道
50:固定组件
51:铁片
60:固定组件
70:串接热水流道
70a:串接热水流道入口
70b:串接热水流道出口
71:第三间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为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于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液体流向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1,包括一水道板10以及一泵40。水道板10包括一第一表面11、一第二表面12、一冷水腔体21、一冷水腔体入口21a、一冷水腔体出口21b、至少一冷水流道22、一冷水流道入口22a、一冷水流道出口22b、一热水腔体31、一热水腔体出口31b、至少一热水流道32以及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32a,以组配提供例如是水等循环液体的散热循环路径。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为彼此相对的两平面。其中冷水腔体21、冷水腔体入口21a、冷水腔体出口21b、冷水流道22、冷水流道入口22a与冷水流道出口22b组配形成一冷水区20。冷水腔体入口21a与冷水腔体出口21b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且连通至冷水腔体21。冷水流道入口22a设置于第二表面12,冷水流道出口22b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且冷水流道入口22a与冷水流道出口22b分别连通至冷水流道22的两端。另外,热水腔体31、热水腔体出口31b、热水流道32以及热水流道入口32a则组配形成一热水区30。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32a相对于冷水流道出口22b,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且连通至热水流道32的一端,热水流道32的另一端连通至热水腔体31。热水腔体出口31b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且连通至热水腔体31。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1的冷水腔体入口21a与热水腔体出口31b分别连通至一循环液体散热装置(未图标),温度较高的循环液体自热水腔体31通过热水腔体出口31b流向循环液体散热装置,进行冷却为温度较低的循环液后,再通过冷水腔体入口21a流向冷水腔体21。于本实施例中,泵40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上,且连接至冷水腔体出口21b与冷水流道入口22a之间,用以提供循环液体流动的动力。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10呈直立式,冷水腔体入口21a的水平高度高于冷水腔体出口21b的水平高度;且冷水流道出口22b的水平高度高于冷水流道入口22a的水平高度。此外,水道板系统1还包括一分流板41,设置于水道板10的第二表面12与泵40之间,且包括一第一分流道41a与一第二分流道41b,而水道板10还包括一转接穿孔24。冷水腔体出口21b的循环液体受泵40抽送产生动力至分流板41的第一分流道41a与第二分流道41b。其中通过第一分流道41a的循环液体再经冷水流道入口22a流向冷水流道22,最后由冷水流道出口22b流出,并经例如是一导管管路(未图示)连通至例如贴附于中央处理器的液冷头(未图示),以对中央处理器进行热交换散热。尔后,于中央处理器的液冷头内热交换后的较高温循环液体经热水流道入口32a流向热水流道32,并连通流向热水腔体31。热水腔体31内温度较高的循环液体通过热水腔体出口31b流向循环液体散热装置,即构成一散热循环路径。另一方面,于本实施例中,经泵40产生动力的循环液体经第二分流道41b连通至转接穿孔24。热水区30则还包括另一热水流道33,其中热水流道33的一端连通至热水腔体31,另一端则连通至第二表面12上的热水流道入口33a。其中由转接穿孔24流出的循环液体,经由例如是一导管管路(未图示)连通至例如贴附于图形处理器的液冷头(未图标),以对图形处理器进行热交换散热。尔后,于图形处理器的液冷头内热交换后的较高温循环液体经热水流道入口33a流向热水流道33,并连通流向热水腔体31。同样地,热水腔体31内温度较高的循环液体通过热水腔体出口31b流向循环液体散热装置,即构成一散热循环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实施例中,冷水流道出口22b至热水流道入口32a间所连接的液冷头形式与导管管路,以及转接穿孔24至热水流道入口33a间所连接的液冷头形式与导管管路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且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分流道41b、转接穿孔24、热水流道入口33a与热水流道33可省略,于此便不再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10于冷水区20还包括至少第一间隔臂25,嵌设于冷水腔体21,以部分区隔冷水腔体21,增加循环液体于冷水腔体21内流动的稳定性。同样地,水道板10于热水区30也可包括至少第二间隔臂35,嵌设于热水腔体31,以部分区隔热水腔体31,增加循环液体于热水腔体31内流动的稳定性。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10于冷水区20还包括一冷水区盖板29以及一第一间隔部26,其中冷水区盖板29位于第一表面11且覆盖冷水腔体31与冷水流道22,冷水流道出口22b位于冷水区盖板29。第一间隔部26设置于冷水腔体21与冷水流道22之间,且与冷水区盖板29贴合连接,以区隔冷水腔体21与冷水流道22。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10于冷水区20还包括一第一容置凹槽27以及一第一橡胶体28,第一容置凹槽27环设于冷水区20的周缘,第一橡胶体28相对于第一容置凹槽27,且设置于第一容置凹槽27与冷水区盖板29之间,以于冷水区盖板29覆盖冷水腔体21与冷水流道22时,挤压第一容置凹槽27上的第一橡胶体28而达到密封冷水区20周缘的目的。同样地,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10于热水区30则包括一热水区盖板39以及一第二间隔部36,其中热水区盖板39位于第一表面11且覆盖热水腔体31与热水流道32及33,热水流道入口32a位于热水区盖板39上。第二间隔部36设置于热水腔体31与热水流道32之间,且与热水区盖板39贴合连接,以部分区隔热水腔体31与热水流道36。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10于热水区30还包括一第二容置凹槽37以及一第二橡胶体38,第二容置凹槽37环设于热水区30的周缘,第二橡胶体38相对于第二容置凹槽37,且设置于第二容置凹槽37与热水区盖板39之间,以于热水区盖板39覆盖热水腔体31与热水流道32及33时,密封热水区20的周缘。于本实施例中,冷水区盖板29与热水区盖板39可通过例如但不受限于以封胶或螺丝方式固定于水道板10上。
另一方面,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水道板系统1于应用时,水道板10呈直立式。于本实施例中,冷水腔体21与热水腔体31可分别包括一排气孔21c及31c,设置于第二表面12。其中冷水腔体21的排气孔21c的水平高度高于冷水腔体入口21a与冷水腔体出口21b的水平高度,以利于排除冷水腔体21内的气体,稳定冷水腔体21内循环液体的流动或进行循环液体的添加。同样地,热水腔体31的排气孔31c的水平高度高于热水腔体出口31b的水平高度,以利于排除热水腔体31内的气体,稳定热水腔体31内循环液体的流动或进行循环液体的添加。另一方面,水道板10还可包括一排水孔30c,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且通过例如热水流道33连通至热水腔体31,用以于更换循环液体时,通过排水孔30c排除所有循环液体。因此,排水孔30c的水平高度低于冷水腔体21、冷水腔体入口21a、冷水腔体出口21b、冷水流道22、冷水流道入口22a、冷水流道出口22b、热水腔体31、热水腔体出口31b、热水流道32与33以及热水流道入口32a与33a。于水道板系统1进行循环液体传送时,排气孔21c与31c以及排水孔30c呈关闭状态。应强调的是,前述排气孔21c与31c以及排水孔30c的设置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调变或省略,于此便不再赘述。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部分结构分解图。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1a与图1至图5所示的水道板系统1相似,且相同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的组件、结构与功能,于此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1a的水道板10的第一间隔臂25还包括隔离墙25a、辅助凹槽25b以及多个固定座25c,其中辅助凹槽25b设置于隔离墙25a上,且连通至第一容置凹槽27a。多个固定座25c设置于辅助凹槽25b内。此外,第一间隔部26还可包括隔离墙26a、辅助凹槽26b以及多个固定座26c,其中辅助凹槽26b设置于隔离墙26a上,且连通至第一容置凹槽27a。多个固定座26c设置于辅助凹槽26b内。另一方面,第一橡胶体28a还包括一辅助支部28b,相对于第一间隔臂25的辅助凹槽25b,且设置于辅助凹槽25b与冷水区盖板29之间;以及一辅助支部28c,相对于第一间隔部26的辅助凹槽26b,且设置于辅助凹槽26b与冷水区盖板29之间。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间隔臂25的辅助凹槽25b与第一间隔部26的辅助凹槽26b均与第一容置凹槽27a连通,所以相对辅助凹槽25b的辅助支部28b与相对辅助凹槽26b的辅助支部28c与第一橡胶体28a的周缘一体成型。水道板10还包括多固定组件60,分别设置于多个固定座25c与26c且与冷水区盖板29连接,以于冷水区盖板29覆盖冷水腔体21与冷水流道22时,借由挤压辅助支部28b与28c而使第一间隔臂25与第一间隔部26与冷水区盖板29贴合,避免循环液体于冷水流道22或冷水腔体21传输的过程中产生溢流现象。于本实施例中,冷水区盖板29还包括多个固定穿孔29a,相对于多个固定座25c与26c,且多个固定组件60可例如是螺丝,分别通过多个固定穿孔29a与多个固定座25c与26c啮合,以于冷水区盖板29覆盖冷水腔体21与冷水流道22时,使第一间隔臂25与第一间隔部26与冷水区盖板29紧密贴合,避免循环液体于冷水流道22或冷水腔体21传输的过程中产生溢流现象。于本实施例中,多个固定座25c与26c分别设置于辅助凹槽25b与26b内,则相对辅助凹槽25b的辅助支部28b与相对辅助凹槽26b的辅助支部28c还可设有环设于多个固定座25c与26c的环状结构,以使辅助支部28b与28c不影响多个固定组件60通过多个固定穿孔29a与多个固定座25c与26c啮合的作业,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辅助支部28b与28c相对多个固定组件60与多个固定座25c与26c的避让设计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而调变,于此便不再赘述。此外,冷水区盖板29的周缘还可通过例如是螺丝锁固的方式固定,于冷水区盖板29覆盖冷水腔体21与冷水流道22时,借由挤压第一容置凹槽27a上第一橡胶体28a而达到密封冷水区20周缘的目的。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容置凹槽27a还可设有相似于固定座25c与26c的结构,第一橡胶体28a还增设有对应环设的环状结构,以强化密封冷水区20的周缘,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于此不再赘述。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热水区30还可设置有相似于冷水区20内相似的隔离墙25a与26a、辅助凹槽25b与26b、固定座25c与26c、辅助支部28b与28c、固定穿孔29a以及固定组件60等构成组件,于此便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1a于冷水区盖板29覆盖冷水腔体21与冷水流道22时,借由挤压第一橡胶体28a可确保冷水区20的密封性外,还可确保第一间隔臂25与第一间隔部26的区隔功能,有效避免循环液体发生漏液或溢流的问题。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部分结构分解图。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1b与图6所示的水道板系统1a相似,且相同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的组件、结构与功能,于此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1b的水道板10采用磁吸力方式固定冷水区盖板29或热水区盖板39。以冷水区盖板29为例,水道板系统1b包含多个例如是强力磁铁的固定组件50,分别容置于多个固定座25c与26c。而相对于多个强力磁铁的固定组件50的位置,冷水区盖板29贴向冷水腔体21与冷水流道22的表面上还设置有多个铁片51,分别与强力磁铁的固定组件50吸引接合,以于冷水区盖板29覆盖冷水腔体21与冷水流道22时,固定冷水区盖板29且挤压第一橡胶体28a及辅助支部28b与28c,而使冷水区20的周缘密封,且第一间隔臂25与第一间隔部26与冷水区盖板29紧密贴合,有效避免循环液体发生漏液或溢流的问题。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热水区30还可设置有相似于冷水区20内相似的隔离墙25a与26a、辅助凹槽25b与26b、固定座25c与26c、辅助支部28b与28c、铁片51以及强力磁铁的固定组件50等构成组件,于此便不再赘述。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部分结构分解图。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1c与图7所示的水道板系统1b相似,且相同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的组件、结构与功能,于此不再赘述。不同于图7的水道板系统1b,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1c的冷水区盖板29或热水区盖板39。且为一铁板。以冷水区盖板29为例,于冷水区盖板29贴向冷水腔体21与冷水流道22的表面上时,多个容置座25c与26c上的强力磁铁的固定组件50即可借由磁吸力吸引接合冷水区盖板29,以固定冷水区盖板29且挤压第一橡胶体28a及辅助支部28b与28c,而使冷水区20的周缘密封,且第一间隔臂25与第一间隔部26与冷水区盖板29紧密贴合,有效避免循环液体发生漏液或溢流的问题。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热水区30还可设置有相似于冷水区20内相似的隔离墙25a与26a、辅助凹槽25b与26b、固定座25c与26c、辅助支部28b与28c以及强力磁铁的固定组件50等构成组件,于此便不再赘述。
另外,需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水道板系统所包含的腔体及流道可视实际应用需求变化串接调整。请参考图9至图13。其中,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分解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于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立体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道板系统的液体流向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1d与图1至图5所示的水道板系统1相似,且相同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的组件、结构与功能,于此不再赘述。不同于图1至图5的水道板系统1采双向路径设计,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1d采用单一路径串接设计,包括一水道板10a以及一泵40。水道板10a包括一第一表面11、一第二表面12、一冷水腔体21、一冷水腔体入口21a、一冷水腔体出口21b、至少一冷水流道22、一冷水流道入口22a、一冷水流道出口22b、一热水腔体31、一热水腔体出口31b、一热水流道32、一热水流道入口32a以及一串接热水流道70,以组配提供例如是水等循环液体的散热循环路径。串接热水流道70还包括一串接热水流道入口70a以及一串接热水流道出口70b,分别连通于串接热水流道70的两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为彼此相对的两平面。其中冷水腔体21、冷水腔体入口21a、冷水腔体出口21b、冷水流道22、冷水流道入口22a与冷水流道出口22b组配形成一冷水区20。冷水腔体入口21a与冷水腔体出口21b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且连通至冷水腔体21。冷水流道入口22a设置于第二表面12,冷水流道出口22b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且冷水流道入口22a与冷水流道出口22b分别连通至冷水流道22的两端。另外,热水腔体31、热水腔体出口31b、热水流道32、热水流道入口32a以及串接热水流道70则组配形成一热水区30。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10a包括一热水区盖板39、一第二间隔部36以及一第三间隔部71,其中热水区盖板39位于第一表面11且覆盖热水腔体31、热水流道32以及串接热水流道70,热水流道入口32a与串接热水流道入口70a位于热水区盖板39上。第二间隔部36设置于热水腔体31与热水流道32之间,且与热水区盖板39连接,以部分区隔热水腔体31与热水流道32。另一方面,第三间隔部71设置于热水腔体31与串接热水流道70之间,且与热水区盖板39连接,以区隔热水腔体31与串接热水流道70。此外,热水流道入口32a相对于冷水流道出口22b,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且连通至热水流道32的一端,热水流道32的另一端连通至热水腔体31。热水腔体出口31b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且连通至热水腔体31。于本实施例中,水道板系统1d的冷水腔体入口21a与热水腔体出口31b分别连通至一循环液体散热装置(未图标),温度较高的循环液体自热水腔体31通过热水腔体出口31b流向循环液体散热装置,进行冷却为温度较低的循环液后,再通过冷水腔体入口21a流向冷水腔体21。另一方面,同样组配热水区30的串接热水流道70组配连接于泵40与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22a之间。串接热水流道70的串接热水流道入口70a以及串接热水流道出口70b分别位于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于本实施例中,经泵40产生动力的循环液体从冷水腔体出21b传送至转接穿孔24。而由转接穿孔24流出的循环液体,经由例如是一导管管路(未图示)连通至例如贴附于图形处理器的液冷头(未图标),以对图形处理器进行热交换散热。尔后,于图形处理器的液冷头内热交换后的较高温循环液体串接热水流道入口70a流向串接热水流道70。另一方面,串接热水流道出口70b与冷水流道入口22a分别连通至另一循环液体散热装置(未图标),温度较高的循环液体自串接热水流道70通过串接热水流道出口70b流向循环液体散热装置,进行冷却为温度较低的循环液后,再通过冷水流道入口22a流向冷水流道22,即构成一散热循环路径。相较于先前水道板系统1的热水流道32与热水流道33双向路径设计,水道板系统1d借由引入串接热水流道70的路径设计而使散热循环路径呈单向路径传输流体,则更利于循环液体的温度与流速的控制。应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冷水区20与热水区30可为的串接方式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于此便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液冷流道与腔体的水道板系统。其中水道板系统采冷水区与热水区分离的设计,可使水道板系统于有限的空间内,有效整合流道以及腔体,以模块化设计水道板而呈一体性外观,同时维持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等电子器件的水冷散热功能,避免电子器件因热量累积而影响效能或受损。再者,本实用新型具液冷流道与腔体的水道板系统,可有效针对中央处理器及图形处理器维持降温、减少外接管路漏水风险,同时整合液冷流道与腔体,以维持一体性的外观。此外,借由例如是螺丝锁固式或磁吸式密封水道板的盖板与橡胶体的组合,以稳定传输流体,且有效区隔流道与腔体,避免流体于流道或腔体传输的过程中产生溢流。
本实用新型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均不脱如附权利要求书所欲保护的范围。

Claims (21)

1.一种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水道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冷水腔体、一冷水腔体入口、一冷水腔体出口、至少一冷水流道、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一热水腔体、一热水腔体出口、至少一热水流道以及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以及
一泵,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且连接至所述冷水腔体出口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之间;
其中所述冷水腔体、所述冷水腔体入口、所述冷水腔体出口、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组配形成一冷水区;所述冷水腔体入口与所述冷水腔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且连通至所述冷水腔体;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分别连通至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的两端;以及
其中所述热水腔体、所述热水腔体出口、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以及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组配形成一热水区;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连通至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的一端,所述热水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热水腔体;以及所述热水腔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且连通至所述热水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板包括至少一第一间隔臂,嵌设于所述冷水腔体内,以部分区隔所述冷水腔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板包括一冷水区盖板以及一第一间隔部,其中所述冷水区盖板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且覆盖所述冷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位于所述冷水区盖板上;以及所述第一间隔部设置于所述冷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之间,且与所述冷水区盖板连接,以区隔所述冷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板包括一第一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一橡胶体,所述第一容置凹槽环设于所述冷水区的周缘,所述第一橡胶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容置凹槽,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凹槽与所述冷水区盖板之间,以于所述冷水区盖板覆盖所述冷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时,密封所述冷水区的周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间隔臂与所述第一间隔部均包括一隔离墙、一辅助凹槽以及多个固定座,其中所述辅助凹槽设置于隔离墙上,且连通至所述第一容置凹槽,所述多个固定座设置于所述辅助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橡胶体包括至少一辅助支部,相对于所述辅助凹槽,且设置于所述辅助凹槽与所述冷水区盖板之间;其中所述水道板包括多个固定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固定座且与所述冷水区盖板连接,以于所述冷水区盖板覆盖所述冷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时,使所述至少一第一间隔臂与所述第一间隔部与所述冷水区盖板贴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区盖板还包括多个固定穿孔,相对于所述多个固定座,且所述多个固定组件分别通过多个固定穿孔与所述多个固定座啮合,以于所述冷水区盖板覆盖所述冷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时,使所述至少一第一间隔臂与所述第一间隔部与所述冷水区盖板贴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固定组件包含多个磁铁,分别容置于所述多个固定座;所述冷水区盖板还包括多个铁片,相对于所述多个磁铁,贴合于所述冷水区盖板的表面,且分别与所述多个磁铁接合,以于所述冷水区盖板覆盖所述冷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时,使所述至少一第一间隔臂与所述第一间隔部与所述冷水区盖板贴合。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区盖板为一铁板;所述多个固定组件包含多个磁铁,分别容置于所述多个固定座,且与所述冷水区盖板接合,以于所述冷水区盖板覆盖所述冷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时,使所述至少一第一间隔臂与所述第一间隔部与所述冷水区盖板贴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板包括至少一第二间隔臂,嵌设于所述热水腔体内,以部分区隔所述热水腔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板包括一热水区盖板以及一第二间隔部,其中所述热水区盖板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且覆盖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位于所述热水区盖板上;以及所述第二间隔部设置于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之间,且与所述热水区盖板连接,以部分区隔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板包括一第二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二橡胶体,所述第二容置凹槽环设于所述热水区的周缘,所述第二橡胶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置凹槽,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凹槽与所述热水区盖板之间,以于所述热水区盖板覆盖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时,密封所述热水区的周缘。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间隔臂与所述第二间隔部均包括一隔离墙、一辅助凹槽以及多个固定座,其中所述辅助凹槽设置于隔离墙上,且连通至所述第二容置凹槽,所述多个固定座设置于所述辅助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二橡胶体包括至少一辅助支部,相对于所述辅助凹槽,且设置于所述辅助凹槽与所述热水区盖板之间;其中所述水道板包括多个固定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固定座且与所述热水区盖板连接,以于所述热水区盖板覆盖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时,使所述至少一第二间隔臂与所述第二间隔部与所述热水区盖体贴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区盖板还包括多个固定穿孔,相对于所述多个固定座,且所述多个固定组件分别通过多个固定穿孔与所述多个固定座啮合,以于所述热水区盖板覆盖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时,使所述至少一第二间隔臂与所述第二间隔部与所述热水区盖体贴合。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固定组件包含多个磁铁,分别容置于所述多个固定座;所述热水区盖板还包括多个铁片,相对于所述多个磁铁,贴合于所述热水区盖板的表面,且分别与所述多个磁铁接合,以于所述热水区盖板覆盖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时,使所述至少一第二间隔臂与所述第二间隔部与所述热水区盖体贴合。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区盖板为一铁板;所述多个固定组件包含多个磁铁,分别容置于所述多个固定座,且与所述热水区盖板接合,以于所述热水区盖板覆盖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时,使所述至少一第二间隔臂与所述第二间隔部与所述热水区盖体贴合。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板呈一直立式,所述冷水腔体入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冷水腔体出口的水平高度;以及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出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的水平高度。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分流板,设置于所述水道板与所述泵之间,且所述分流板包括一第一分流道与一第二分流道,所述水道板还包括一转接穿孔,其中所述冷水腔体出口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通过所述第一分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分流道连通至所述转接穿孔。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串接热水流道,组配于所述热水区,且连接于所述泵与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串接热水流道具有一串接热水流道入口以及一串接热水流道出口,所述串接热水流道入口通过所述泵组配连通至所述冷水腔体出口,所述串接热水流道出口组配连接至所述至少一冷水流道入口。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板包括一热水区盖板、一第二间隔部以及一第三间隔部,其中所述热水区盖板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且覆盖所述热水腔体、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以及所述串接热水流道,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入口与所述串接热水流道入口位于所述热水区盖板上;所述第二间隔部设置于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之间,且与所述热水区盖板连接,以部分区隔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以及所述第三间隔部设置于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串接热水流道之间,且与所述热水区盖板连接,以区隔所述热水腔体与所述串接热水流道。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道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板包括一第二容置凹槽以及一第二橡胶体,所述第二容置凹槽环设于所述热水区的周缘,所述第二橡胶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置凹槽,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凹槽与所述热水区盖板之间,以于所述热水区盖板覆盖所述热水腔体、所述至少一热水流道与所述串接热水流道时,密封所述热水区的周缘。
CN201820569179.6U 2018-04-20 2018-04-20 水道板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454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69179.6U CN208045483U (zh) 2018-04-20 2018-04-20 水道板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69179.6U CN208045483U (zh) 2018-04-20 2018-04-20 水道板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45483U true CN208045483U (zh) 2018-11-02

Family

ID=63928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69179.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45483U (zh) 2018-04-20 2018-04-20 水道板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454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4797B (zh) 一种用于高热流电子器件散热的泵驱两相回路装置
TWI750733B (zh) 浸沒式冷卻裝置及具有該浸沒式冷卻裝置的電子設備
TWM512730U (zh) 水冷式散熱裝置
CN201115234Y (zh) 液冷式吸热装置
CN108495539A (zh) 一种整合式的液冷散热系统
CN205281101U (zh) 一种集成型液冷系统及投影设备
TWM562420U (zh) 一體式雙幫浦液冷式循環散熱模組
CN105992494B (zh) 户外散热系统及方法
CN106852092B (zh) 一种新型机械泵液冷散热系统
CN208045483U (zh) 水道板系统
CN205885893U (zh) 加压输液装置与液冷系统
CN110366360A (zh) 一种用于刀片服务器中央处理芯片的水冷散热装置
WO2017049867A1 (zh)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CN107203253A (zh) 一种接触式主动相变冷却结构及被动相变冷却结构
CN208338009U (zh) 一种印制板的内嵌冷却装置
CN108109976A (zh) 具塑胶框体的轻量化液冷板组及散热系统
CN104133538A (zh) 一种区位液冷快装模块式服务器系统
CN109890186A (zh) 一种具有对称拓扑结构的冷却器流路及双散热面液冷板
TWI830985B (zh) 浸沒式冷卻系統及具有該浸沒式冷卻系統的電子裝置
CN202603132U (zh) 一种适用于电子器件的凹槽式磁流体冷却装置
CN201142812Y (zh) 水冷式散热装置
CN207704389U (zh) 一种翅片式液冷散热器
US20120061063A1 (en) Heat exchanger
CN207853162U (zh) 超高功率光纤耦合器冷却模块结构
CN207476101U (zh) 一种集水冷和风冷于一体的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