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6611U - 沉降裝置 - Google Patents

沉降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6611U
TWM566611U TW107207572U TW107207572U TWM566611U TW M566611 U TWM566611 U TW M566611U TW 107207572 U TW107207572 U TW 107207572U TW 107207572 U TW107207572 U TW 107207572U TW M566611 U TWM566611 U TW M56661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commodating space
settling device
discharge pipe
tank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75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艾霖
Original Assignee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075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66611U/zh
Publication of TWM5666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6611U/zh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olids By Using Liquids Or Pneumatic Power (AREA)

Abstract

一種沉降裝置包含外筒、中筒以及進液管。外筒具有第一容置空間。外筒的底部設有第一排放管,外筒之側壁上設有一出液口。第一排放管與出液口連通第一容置空間。中筒設置在第一容置空間中。中筒具有第二容置空間,且中筒的底部設有第二排放管。第二排放管之一端連通第二容置空間,另一端穿出外筒外。中筒之側壁上具有至少一溢流孔連通第二容置空間與第一容置空間。

Description

沉降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沉降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二次以上溢流功能之沉降裝置。
沉降槽主要是透過將液體中的顆粒物質沉降的方式,來分離並收集液體中的顆粒,以達到污水淨化的目的。請參照圖1,圖1為一種習知之層狀液體沉降槽示意圖,習知的沉降槽10主要包含進液管11、進液槽12、中間槽13和外層槽14。進液槽12下面設有沉渣槽15,進液槽12和沉渣槽15懸空位於中間槽13內部,中間槽13懸空位於外層槽14內部。其中,進液槽12的上端開口高於中間槽13的上端開口,中間槽13的上端開口高於外層槽14的上端開口,藉此可內層槽內的液體從上邊溢流到外部槽體,使得液體溢流方向一致。此外,沉渣槽15、中間槽13和外層槽14的底端分別設有內出渣管15a、中出渣管13a和外出渣管14a。內出渣管15a、中出渣管13a和外出渣管14a為同心圓管且下端齊平,故可透過同一堵蓋16同時控制所有出渣管。
然而,圖1所示之沉降槽10具有以下缺點:(1)當沉降槽10的所有槽體灌滿水後,距離中間槽13與外層槽 14表面一些深度的污水近似於靜止狀態,故流動的污水在溢出進液槽後,只能從中間槽13的表面或接近表面的位置處流過,即直接進入外層槽14上方的出液管17,甚至在污水進水速度過快時,會直接流出外層槽體,導致無法有效的分離液體中顆粒;(2)進液槽12和沉渣槽15為葫蘆狀設計,除了製作難度困難且成本較高外,液體在進液槽12中容易產生渦流,而妨礙殘渣流往沉渣槽15中;(3)此沉降槽10上方為開放式設計,僅適用於不受氧氣影響的污水,不適用需要絕氧條件的製程水;(4)此沉降槽的底部使用單一堵蓋16同時堵住所有出渣管,在排液時需要將整個堵蓋16打開,其所需的操作空間截面積甚廣,且堵蓋16在閉合時容易受到水流沖擊而變形,加上每個槽的殘渣累積速度不同,若打開堵蓋16同時排放殘渣則會導致夾帶過量的污水於其中;(5)中間槽13與外層槽14的底面為平面,殘渣不易流動且容易殘留在死角中而難以清理。
因此,本新型之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種可連續操作的沉降裝置,可增加製程水在沉降裝置中之沉降作用時間,以達到良好之沉降效果。
根據本新型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沉降裝置。此沉降裝置包含外筒、中筒以及進液管。外筒具有第一容置空間,其中外筒的底部設有第一排放管,外筒之側壁上設有一出液口,且第一排放管與出液口連通第一容置空間。中筒 設置在第一容置空間中,其中,中筒具有第二容置空間,且中筒的底部設有第二排放管,第二排放管之一端連通第二容置空間,另一端穿出外筒外,且中筒之側壁上具有至少一溢流孔連通第二容置空間與第一容置空間。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外筒、中筒、以及進液管的中心線重疊。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排放管的中心線與外筒的中心線重疊。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二排放管的中心線與中筒的中心線不重疊。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沉降裝置包含連接件。進液管是穿過並固定於連接件,且連接件是固定於中筒與外筒之頂部。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溢流孔的數量為雙數個,並呈對稱排列。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溢流孔是設置在中筒之1/2~2/3之高度的位置。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排放管與該第二排放管底部分別設有排放閥。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中筒與外筒之底部分別具有斜面或圓弧面。
由上述可知,本新型之沉降裝置是透過進液管、中筒與外筒的配置方式、以及中筒之溢流孔的設計,讓製程水在沉降裝置中經過兩次溢流與沉降作用,以增加製程 水在沉降裝置中的作用時間,進而達到有效分離製程水中粒子的目的。此外,本新型之沉降裝置的中筒與外筒的排放管設計是各自獨立,且排放管的底部分別設有排放閥,藉以提供使用者依據中筒與外筒的殘渣累積程度來分別排渣,以提升整體沉降裝置之運作效率。
10‧‧‧沉降槽
11‧‧‧進液管
12‧‧‧進液槽
13‧‧‧中間槽
13a‧‧‧中出渣管
14‧‧‧外層槽
14a‧‧‧外出渣管
15‧‧‧沉渣槽
15a‧‧‧內出渣管
200‧‧‧沉降裝置
210‧‧‧外筒
211‧‧‧第一容置空間
212‧‧‧出液口
220‧‧‧中筒
221‧‧‧第二容置空間
222‧‧‧溢流孔
230‧‧‧進液管
231‧‧‧第一開口端
232‧‧‧第二開口端
240‧‧‧連接件
300‧‧‧第一排放管
301‧‧‧排放閥
400‧‧‧第二排放管
401‧‧‧排放閥
500‧‧‧收集槽
600‧‧‧沉降裝置
610‧‧‧外筒
620‧‧‧進液管
為了更完整了解實施例及其優點,現參照結合所附圖式所做之下列描述,其中:〔圖1〕為一種習知之層狀液體沉降槽示意圖;〔圖2〕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沉降裝置的裝置示意圖;〔圖3〕係繪示一種不具有中筒之沉降裝置的裝置示意圖;
請參照圖2,其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沉降裝置的裝置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沉降裝置200主要包含外筒210、中筒220、進液管230以及連接件240。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件240主要是用來固定外筒210、中筒220與進液管230。具體而言,進液管230可穿過並固定於連接件240,且連接件240可進一步透過螺鎖或焊接的方式固定並覆蓋在中筒220與外筒210的頂部,故當進液管 230連接其他外部裝置(例如排放製程水來源裝置)時,可使整個沉降裝置200形成封閉狀態。
請繼續參照圖2,本實施方式之外筒210為一圓筒,但並不以此為限。外筒210具有第一容置空間211,且外筒210的側壁設有出液口212連通第一容置空間211與外界。在本實施例中,出液口212可設置在外筒210的側壁靠近頂端的位置。此外,外筒210的底部設有第一排放管300連通第一容置空間211。在一些實施例中,外筒210的底部為斜面或圓弧面設計,以利將沉降後的殘渣引流至第一排放管300中,進而避免殘渣累積在外筒210的底部。
如圖2所示,中筒220設置在外筒210的第一容置空間211中。在一些實施例中,中筒220為一圓筒,且可與外筒210為同心圓設置,但並不以此為限。中筒220具有第二容置空間221,且中筒220的側壁具有至少一個溢流孔222連通第二容置空間221與第一容置空間211。在一些實施例中,溢流孔222的數量可為雙數個,並以對稱的方式排列在中筒220的側壁上。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溢流孔222的數量可為2個或4個。在其他實施例中,溢流孔222是設置在中筒220之1/2~2/3之高度的位置。此外,中筒220的底部設有第二排放管400,且第二排放管400的一端連通第二容置空間221,另一端則是穿出外筒210。在一些實施例中,中筒220的底部為斜面或圓弧面設計,以利將沉降後的殘渣引流至第二排放管400中,進而避免殘渣累積在中筒220的底部。
請繼續參照圖2,進液管230設置在該第二容置空間221中,且進液管230具有第一開口端231與第二開口端23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開口端231是固定在連接件240上,並可與外部裝置(例如排放製程水來源裝置)連通,第二開口端232位於第二容置空間221中。在一特定例子中,第二開口端232的設置位置低於中筒220側壁的溢流孔222,藉此可增加製程水在中筒220內部的作用時間。
藉此,當製程水從進液管230的第一開口端231進入沉降裝置200時,會從第二開口端232流出而進入中筒220的第二容置空間221,再從進液管230外側往上流,此時製程水中部分比重較重的粒子會先沉降在中筒220底部。而且,當第二容置空間221中從進液管230外側往上流的製程水流經溢流孔222而流入外筒210的第一容置空間211中時,製程水中較重的粒子會再次受到重力沉降在外筒210的底部,而含有較輕粒子的製程水則會以溢流的方式從外筒210的出液口212流出。其中,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溢流孔222的數量為4且為對稱設置,可增加製程水的停留時間。此外,製程水分別經過中筒220與外筒210兩次溢流的方式,亦可增加製程水沉降的時間,藉以提升製程水中比重較重粒子的重力分離效果。因此,本新型之沉降裝置200適合作為製程水的前處理設施,以降低下游設備的堵塞程度與頻率。
欲陳明者,如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之外筒210與中筒220雖為同心設置,且第一排放管300是設置在外筒 210的底部中心,但第二排放管400則不與中筒220共軸心。也就是說,第一排放管300的中心線與外筒210的中心線重疊,且第二排放管400的中心線與中筒220的中心線不重疊,藉由此設計可錯開第一排放管300與第二排放管400,並使第二排放管400獨立延伸在外筒210之外,進而達到個別排放外筒210與中筒220中之殘渣至收集槽500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排放管300與第二排放管400的底部分別設有排放閥301及401。藉此,使用者可依據中筒220或外筒210的殘渣累積程度不同,來個別開啟或關閉排放閥301及401,除可達到分別排放殘渣之目的,亦可避免排放的殘渣夾帶過多水分至收集槽500中。
下表一是以懸浮微粒測試(SS測試;濾紙可攔截粒徑大於或等於1.2μm的微小顆粒)做為評估依據,比較本新型之沉降裝置與圖3所示之不具中筒的沉降裝置600之進出口之製程水中的懸浮微粒測試結果。其中,沉降裝置600的結構大致上與圖2所示之沉降裝置200相同,差異僅在於沉降裝置600僅包含外筒610及進液管620,並不具有如圖2所示之中筒220及第二排放管400之設計。
由上表一可知,具有中筒的沉降裝置所能達到 的SS去除率為不具有中筒的沉降裝置的2.7倍。也就是說,本案具有兩次溢流功能之沉降裝置較圖3之僅有一次溢流功能的沉降裝置,具有較佳的SS去除率。
由上述本新型實施方式可知,本新型之沉降裝置是透過進液管、中筒與外筒的配置方式、以及中筒之溢流孔的設計,讓製程水在沉降裝置中經過兩次溢流與沉降作用,以增加製程水在沉降裝置中的作用時間,進而達到有效分離製程水中粒子的目的。此外,本新型之沉降裝置的中筒與外筒的排放管設計是各自獨立,且排放管的底部分別設有排放閥,藉以提供使用者依據中筒與外筒的殘渣累積程度來分別排渣,以提升整體沉降裝置之運作效率。
雖然本新型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9)

  1. 一種沉降裝置,包含:一外筒,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間,其中該外筒的底部設有一第一排放管,該外筒之側壁上設有一出液口,且該第一排放管與該出液口連通該第一容置空間;一中筒,設置在該第一容置空間中,其中該中筒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間,且該中筒的底部設有一第二排放管,該第二排放管之一端連通該第二容置空間,另一端穿出該外筒,且該中筒之側壁上具有至少一溢流孔連通該第二容置空間與該第一容置空間;以及一進液管,設置在該第二容置空間中,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開口端以及一第二開口端,且該第一開口端與該第二開口端連通該第二容置空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沉降裝置,其中該外筒、該中筒、以及該進液管的中心線重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沉降裝置,其中該第一排放管的中心線與該外筒的中心線重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沉降裝置,其中該第二排放管的中心線與該中筒的中心線不重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沉降裝置,更包含一連接件,其中該進液管是穿過並固定於該連接 件,且該連接件是固定於該中筒與該外筒之頂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沉降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溢流孔的數量為雙數個,並呈對稱排列。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沉降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溢流孔是設置在該中筒之1/2~2/3之高度的位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沉降裝置,其中每一該第一排放管與該第二排放管底部設有一排放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沉降裝置,其中每一該中筒與該外筒之底部具有一斜面或一圓弧面。
TW107207572U 2018-06-06 2018-06-06 沉降裝置 TWM5666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7572U TWM566611U (zh) 2018-06-06 2018-06-06 沉降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7572U TWM566611U (zh) 2018-06-06 2018-06-06 沉降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6611U true TWM566611U (zh) 2018-09-11

Family

ID=64399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7572U TWM566611U (zh) 2018-06-06 2018-06-06 沉降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666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2447B (zh) * 2019-03-21 2020-12-11 薩比爾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分流式液體過濾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2447B (zh) * 2019-03-21 2020-12-11 薩比爾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分流式液體過濾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47826U (zh) 一种油水分离器
US10464829B2 (en) Grease interceptor and residue separator for catering wastewater
CN105582740B (zh) 一种集成式污水处理系统
CN104150632B (zh) 油气水固三级分离橇体装置
KR20110037243A (ko) 4개의 수로를 이용한 초기우수처리장치
TWM566611U (zh) 沉降裝置
CN208308476U (zh) 一种含油污水分离装置
KR100832549B1 (ko) 나선유입식 다층셀형 협잡물 및 침사물 종합처리기
KR100652839B1 (ko) 사이클론을 이용한 물 정화장치
CA3057668C (en) A separator for separating solids from a fluid
CN109331506A (zh) 竖流沉淀池
US1760229A (en) Separator to clarify waste waters
CN109422327A (zh) 二次分离型油水分离器
CN209679570U (zh) 一种竖流沉淀池
KR100652840B1 (ko) 사이클론을 이용한 물 정화장치
CN105709496A (zh) 厨房用油水分离器
CN208471608U (zh) 一种旋流气浮组合装置
CN206987797U (zh) 一种油水分离效果可调的三相分离器
CN105999838A (zh) 污水沉淀器
CN205598836U (zh) 一种高效尾气净化装置
CN110652764A (zh) 分离装置
CN104828991B (zh) 一种用于海上平台的开排系统
CN209554926U (zh) 一种具有除杂功能的配水装置
CN216513158U (zh) 一种磨削冷却液净化装置
CN217015426U (zh) 油水分离水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