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5167U - 水面動力救生圈 - Google Patents

水面動力救生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5167U
TWM565167U TW107204623U TW107204623U TWM565167U TW M565167 U TWM565167 U TW M565167U TW 107204623 U TW107204623 U TW 107204623U TW 107204623 U TW107204623 U TW 107204623U TW M565167 U TWM565167 U TW M56516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febuoy
water
patent application
underwater
power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46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法憲
Original Assignee
正修學校財團法人正修科技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正修學校財團法人正修科技大學 filed Critical 正修學校財團法人正修科技大學
Priority to TW1072046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65167U/zh
Publication of TWM5651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5167U/zh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種水面動力救生圈,至少包含一本體,該本體係為一長柱形結構,前述本體之外側係設置包覆層,該包覆層之兩端係設置封閉部,使本體形成一浮力區,前述包覆層內部係設置可撓式支架,且該可繞式支架得讓本體呈現直線形型態或U形型態;前述本體之兩端係分別設置有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該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係設置正反轉螺旋漿推進裝置,並分別於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之前端設置側向透水孔,後端設置透水孔,如此即可使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可分別向前或向後產生推進動力輸出;因此,利用前述可撓式支架與雙向動力裝置,讓救生圈得具有直線形與U形之型態變化,讓救援人員得依照現場情況選擇最適當的救援方式,提升救援成功率。

Description

水面動力救生圈
本創作係為一種創新的水面動力救生圈結構;尤指一種具有浮力區、可撓式結構與可雙向移動之二水下推進器之救生圈,使救生圈得於水面上移動。
關於海難、溪水暴漲等水上緊急救援作業,依目前現有技術中,最為有效率的方式是採用救生艇或直昇機直接進入現場進行救援。然而,該救生艇與直昇機的數量皆少,當發生緊急事故時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相關設備,因此經常會錯過救援的黃金時期而留下遺憾;再者,使用救生艇與直昇機其所需成本非常高,且對於救難人員皆有一定的風險,若天候不佳,則該等救難設備與救難人員皆有可能發生意外,使得社會成本損失更大。
因此,目前最為普遍的相關救援設備係為拋繩槍與救生圈,但是拋繩檢與救生圈的拋射範圍有限,拋射準確度又差,不但難以將救生設備拋給被救人員,有時還會誤擊到被救人員而造成反效果。
如台灣新型第 M251790 號「遙控式救生圈」與第313123 號「雙氣囊坐式動力救生圈」,係揭示一種可加裝於一般救生圈上之動力設備,讓救生圈可自行於水上移動。其中,該遙控式救生圈,其主要包括救生圈、驅動單元及控制器,其中,該控制器係包括遙控器及控制晶片,而救生圈上係固設一組驅動單元。該驅動單元係包括馬達組、螺旋槳及舵片,其中,馬達組係用以驅動螺旋漿,而在螺旋漿後方樞接一組可控制前進方向之舵片,並於驅動單元上固設一控制晶片,該控制晶片係受到遙控器驅使控制而啟動驅動單元作動;藉使操控控制器予以啟動驅動單元之馬達組帶動螺旋槳旋動前進,並藉由驅動單元之舵片偏擺方向而控制前進方向,以令救生圈可隨遙控器控制而朝溺水者之方向前進者。
惟,由於該習知動力救生圈之動力設備係設置於環形救生圈上,當水流湍急或有強風吹襲時,該救生圈幾乎無法保持移動方向,因此該救生圈在尚未到達被救人員位置之前即已失去動力而被水流沖走;且該種動力設備不但推進效果差,又容易捲入異物或割傷被救人員,一但被浪打翻即完全失去功能,故實用性差,且完全無法應用於海難、溪水暴漲等水上緊急救援作業中。
為此,本創作者,針對前揭習知動力救生圈所存在的問題,積多年救緩救災設備之研發創作經驗,而創作本案。
本發明之目的,係利用創新的可撓式救生圈結構與可雙向移動之二水下推進器,讓救生圈得依照救援情況,於多人救援時得以直線形救生圈進行救援,並於單人救援時調整變形為U形救生圈進行救援,該直線形救生圈與U形救生圈所具有的功能性、突進性、速度與穩定度皆不相同,讓救援人員得依照現場情況選擇最適當的救援方式。此外,本發明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利用可撓式支架可確保救生圈結構的完整性,縱使救生圈有破損現象亦可延緩救生圈漏氣滲水的問題,讓救生圈可持續保持完整形狀,達到安全救援之功效。
本創作之水面動力救生圈,至少包含一本體,係為長柱形結構,前述本體之外側係設置包覆層,該包覆層之兩端係設置封閉部,使本體形成一浮力區,前述包覆層內部係設置可撓式支架,且該可繞式支架得讓本體呈現直線形型態或U形型態;前述本體之兩端係分別設置有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該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係設置正反轉螺旋漿推進裝置,並分別於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之前端設置側向透水孔,後端設置透水孔,如此即可使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可分別向前或向後產生推進動力輸出;前述本體內部係設置有控制箱,該控制箱係與本體之所有電子設備電性連接,並具有一控制系統,以利用該控制箱之控制系統來管控本體之所有電子設備的運作。
本創作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控制箱得設置操控界面、充電模組、定位裝置、無線控制裝置、重力方向感測器、電子溫度計、心跳感測器等設備,以提升救生圈之功能性。前述重力方向感測器係用於偵測U形型態之本體之重力方向的變化,當U形型態之本體翻轉時,該重力方向感測器即可偵測到重力方向的變化,並發出一訊號,使控制箱之控制系統可因應本體之翻轉狀況進行操控之應變調整,如此即可校正U形型態之本體之翻轉應變,使救生圈在大浪的環境下亦可維持穩定移動操作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本創作,該最佳之水面動力救生圈之實施方式如圖式1~5所示,至少包含:
本體1,係為長柱形結構,前述本體1之外側係設置包覆層10,該包覆層10之兩端係設置封閉部100,使本體1形成一浮力區。前述包覆層10得由橡膠、塑膠等具有彈性及防水功能之材質製成,且包覆層10之外側得設置止滑結構101(例如粗糙面或止滑貼片)與至少一個握把102,方便使用者抓持或貼靠於本體1上,前述包覆層10之內部得充填低密度的氣體或充填物(例如發泡材料),以增加本體1之浮力。
前述包覆層10內部係設置可撓式支架11,以支撐本體1之外形,避免本體1之包覆層10破損時造成本體1內部氣體快速流失而無法續繼使用,且該可繞式支架得讓本體1呈現直線形型態(如圖1~3所示)或U形型態(如圖4及5所示),使其救援之應用具有更多的變化;前述可撓式支架11得由熟鐵、銅、金銀合金、鋁合金、記憶金屬等可撓曲的材料製成。前述可撓式支架11之外側係凸設有至少一個連接元件110,該連接元件110得為拉環、勾子或扣件,利用該連接元件110得讓本體1連接一防捲安全繩(圖中未示),讓救援人員得透過該防捲安全繩將本體1拉至安全處;或得於本體1彎折時將位於本體1兩端之連接元件110以繩索111連接在一起,使本體1可保持彎折形狀(如圖3及4所示);前述連接元件110係與本體1之包覆層10密封結合,以避免外部水分自連接元件110與包覆層10之結合處滲入本體1內。
前述本體1內部得設置複數個置物空間12,該置物空間12係為獨立的空間,並具有防水封蓋120,使置物空間12內得以放置各種設備與物品(例如防捲繩、氧氣瓶、水、食物等工具與急救用品),並防止水滲入置物空間12內。
前述本體1之兩端係分別設置有第一水下推進器13與第二水下推進器14,該第一水下推進器13與第二水下推進器14係設置正反轉螺旋漿推進裝置130、140,並分別於第一水下推進器13與第二水下推進器14之前端設置側向透水孔131、141(如圖1~3所示之兩種實施方式),後端設置透水孔132、142,如此即可使第一水下推進器13與第二水下推進器14可分別向前或向後產生推進動力輸出,前述第一水下推進器13與第二水下推進器14之外側係設置複數導流鰭片133、143,以提升救生圈在水上移動時之穩定度。
前述本體1內部係設置有控制箱15,該控制箱15係與本體1之所有電子設備電性連接,並具有一控制系統,以利用該控制箱15之控制系統來管控本體1之所有電子設備的運作,前述控制箱15得設置一操控界面150,讓使用者得以手動方式操控本體1。前述控制箱15得設置充電模組、定位裝置、無線控制裝置、重力方向感測器、電子溫度計、心跳感測器等設備,以提升救生圈之功能性,其中前述充電模組係包括電池與充電器;前述定位裝置得為GPS;前述無線控制裝置得配合一遙控器2進行本體1之遠端操控;前述重力方向感測器係用於偵測U形型態之本體1之重力方向的變化,當U形型態之本體1翻轉時,該重力方向感測器即可偵測到重力方向的變化,並發出一訊號,使控制箱15之控制系統可因應本體1之翻轉狀況進行操控之應變調整(例如當U形型態之本體1被偵測到翻轉狀況時,該控制箱15之控制系統即會將第一水下推進器13與第二水下推進器14之左右移動之操作設定調整為相反的設定,使U形型態之本體1不會因翻轉狀況而產生左右移動之操作混亂),如此即可校正U形型態之本體1之翻轉應變,使救生圈在大浪的環境下亦可維持穩定移動操作;前述電子溫度計與心跳感測器得用於偵測被救人員的身體狀況,讓救援人員可了解被救人員是否有失溫或休克等現象,並可預先準備好緊急應對措施,提高救援的成功率。
前述本體1之外側得設置複數警示裝置16,例如複數LED閃燈或反光片,使本體1之位置在水面上易於被掌控,方便救援人員與被救人員確認本體1的位置。
前述本體1得設置通訊設備17,利用該通訊設備17得讓救援人員與被救人員進行通話,如此即可使救援人員隨時掌握被救人員的即時狀況;亦可利用該通訊設備17播放廣播,讓被救人員可知悉救生圈的位置。
如此,當本創作之水面動力救生圈進行單人緊急救援時,救援人員可先將本體1彎折成U形,再將本體1兩端之連接元件110以繩索111連接在一起,並將控制系統切換成U形救生圈模式,使兩水下推進器同時向前推進操作,並透過動力輸出之差異使救生圈可控制方向,再透過遠端遙控操作,將救生圈移動到被救援人員身邊,此時被救援人員即可依照指示搭上救生圈並利用救生圈上的設備進行各種緊急措施,以完成單人救援操作。當本創作之水面動力救生圈進行多人緊急救援時,若救生圈不在被救援人員身邊時,則救援人員可先將本體1彎折成U形,再將本體1兩端之連接元件110以繩索111連接在一起,並將控制系統切換成U形救生圈模式,即可透過遠端遙控操作,將救生圈移動到被救援人員身邊,此時被救援人員即可依照指示將救生圈調整為直線形,而救生圈之控制系統則會自動切換成直線形救生圈模式,使兩水下推進器變成一向前推進一向後推進操作,讓多人可單手抓持救生圈,另一隻手滑水移動並控制移動方向,使救生圈可完成多人救援任務。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利用創新的可撓式結構與可雙向移動之二水下推進器,讓救生圈得依照救援情況,於多人救援時得以直線形救生圈進行救援(如圖1~3所示),並於單人救援時可彎折成U型救生圈進行救援(如圖4及5所示),該直線形救生圈與U形救生圈所具有的功能性、突進性、速度與穩定度皆不相同,讓救援人員得依照現場情況選擇最適當的救援方式。此外,本創作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利用可撓式支架11可確保救生圈結構的完整性,縱使救生圈有破損現象亦可延緩救生圈漏氣滲水的問題,讓救生圈可持續保持完整形狀,達到安全救援之目的,為本案之組成。
前述之實施例或圖式並非限定本創作之態樣或使用方式,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創作之專利範疇。
1‧‧‧本體
10‧‧‧包覆層
100‧‧‧封閉部
101‧‧‧止滑結構
102‧‧‧握把
11‧‧‧可撓式支架
110‧‧‧連接元件
111‧‧‧繩索
12‧‧‧置物空間
120‧‧‧防水封蓋
13‧‧‧第一水下推進器
130‧‧‧正反轉螺旋漿推進裝置
131‧‧‧側向透水孔
132‧‧‧透水孔
133‧‧‧導流鰭片
14‧‧‧第二水下推進器
140‧‧‧正反轉螺旋漿推進裝置
141‧‧‧側向透水孔
142‧‧‧透水孔
143‧‧‧導流鰭片
15‧‧‧控制箱
150‧‧‧操控界面
16‧‧‧警示裝置
17‧‧‧通訊設備
2‧‧‧遙控器
圖1是本創作實施例一之俯視圖。 圖2是本創作實施例一之側視圖。 圖3是本創作實施例二之俯視圖。 圖4是本創作實施例一之水面動力救生圈之彎曲狀態之俯視圖。 圖5是本創作實施例一之水面動力救生圈之運用例。

Claims (12)

  1. 一種水面動力救生圈,至少包含: 本體,係為長柱形結構,前述本體之外側係設置包覆層,該包覆層之兩端係設置封閉部,使本體形成一浮力區,前述包覆層內部係設置可撓式支架,以支撐本體之外形,避免本體之包覆層破損時造成本體內部氣體快速流失而無法續繼使用,且該可繞式支架得讓本體呈現直線形型態或U形型態,使其救援之應用具有更多的變化; 前述本體之兩端係分別設置有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該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係設置正反轉螺旋漿推進裝置,並分別於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之前端設置側向透水孔,後端設置透水孔,如此即可使第一水下推進器與第二水下推進器可分別向前或向後產生推進動力輸出; 前述本體內部係設置有控制箱,該控制箱係與本體之所有電子設備電性連接,並具有一控制系統,以利用該控制箱之控制系統來管控本體之所有電子設備的運作。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包覆層之外側係設置止滑結構。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包覆層之外側係設置至少一個握把。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可撓式支架之外側係凸設有至少一個連接元件。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連接元件設防捲安全繩。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動力裝置之外側係設置複數導流鰭片,以提升本體在水上移動時之穩定度。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控制箱得設置一操控界面,讓使用者得以手動方式操控本體。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本體內部係設置複數個置物空間,該置物空間係為獨立的空間,並具有防水封蓋。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所述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控制箱係設置定位裝置。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所述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控制箱係設置重力方向感測器,其係用於偵測U形型態之本體之重力方向的變化,當U形型態之本體翻轉時,該重力方向感測器即可偵測到重力方向的變化,並發出一訊號,使控制箱之控制系統可因應本體之翻轉狀況進行操控之應變調整,如此即可校正U形型態之本體之翻轉應變,使救生圈在大浪的環境下亦可維持穩定移動操作。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所述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本體之外側係設置複數警示裝置。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所述之水面動力救生圈,其中前述本體係設置通訊設備,利用該通訊設備得讓救援人員與被救人員可進行通話,讓救援人員可掌握被救人員的即時狀況;亦可利用該通訊設備播放廣播,讓被救人員可知悉救生圈的位置。
TW107204623U 2018-04-10 2018-04-10 水面動力救生圈 TWM5651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4623U TWM565167U (zh) 2018-04-10 2018-04-10 水面動力救生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4623U TWM565167U (zh) 2018-04-10 2018-04-10 水面動力救生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5167U true TWM565167U (zh) 2018-08-11

Family

ID=63961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4623U TWM565167U (zh) 2018-04-10 2018-04-10 水面動力救生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6516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50048A (zh) * 2018-11-02 2019-01-22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救生器
CN110228574A (zh) * 2019-06-25 2019-09-13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水面救援的装置
CN114148488A (zh) * 2021-12-28 2022-03-08 广东海洋大学 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及救生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50048A (zh) * 2018-11-02 2019-01-22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救生器
CN110228574A (zh) * 2019-06-25 2019-09-13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水面救援的装置
CN114148488A (zh) * 2021-12-28 2022-03-08 广东海洋大学 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及救生方法
CN114148488B (zh) * 2021-12-28 2022-07-01 广东海洋大学 一种船舶用救生装置及救生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82486B1 (ko) 원격 제어되는 동력 구조 부표
ES2689312T3 (es) Embarcación autopropulsada
US7056179B2 (en) Combination inflator and manifold assembly
US20150209622A1 (en) Personal Aquatic Propulsion Device
TWM565167U (zh) 水面動力救生圈
CN108216524B (zh) 一种动力救生圈
CN206476070U (zh) 一种智能水上应急救生装置
CN108583814A (zh) 一种水域救援设备
CN101549746A (zh) 舷外快速救生系统
WO2014125503A2 (en) Rounded life boat
CN103419910B (zh) 一种遥控迷你气垫救生船
US20150314843A1 (en) Safety Device and Adapter Therefor
WO2021000626A1 (zh) 一种多功能遥控无人船
CN207208405U (zh) 一种无线遥控救生无人艇
CN108891560A (zh) 一种能水陆两用超远距离快速自动靶向救生装置和使用方法
CN214084700U (zh) 一种水上自动救人装置
RU2718508C1 (ru) Комплект средств плавучего спасатель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с малыми импеллерами на сжатом пневмопотоке с дистанционным управлением
WO2017085176A1 (fr) Engin nautique de récupération d'au moins une personne en milieu aquatique, et procédé de récupération correspondant
CN109250047A (zh) A字形电动双驱喷水推进救生及娱乐用浮力板
TW200920655A (en) Automatic following life raft device
CN211685545U (zh) 智能遥控无人救援船
CN210284550U (zh) 一种水上智能救援机器人
US20160129978A1 (en) Emergency Flotation Device
KR20230082863A (ko) 팽창튜브를 구비한 자율 주행형 레스큐 보드 및 거치장치
TWM630291U (zh) 遙控救生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