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4175U - 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4175U
TWM564175U TW107200056U TW107200056U TWM564175U TW M564175 U TWM564175 U TW M564175U TW 107200056 U TW107200056 U TW 107200056U TW 107200056 U TW107200056 U TW 107200056U TW M564175 U TWM564175 U TW M56417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ve
carrier
backlight module
light
deforma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0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俊祺
戴淑婉
Original Assignee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64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4175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第一承載件、一導光板、一發光二極體光源、一第一反射片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導光板配置於第一承載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一出光面與一底面。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入光面旁。第一反射片配置於第一承載件與導光板之間。第二反射片包括一定位於發光二極體光源上的第一反射部、一與第一反射部平行設置且定位於第一承載件上的第二反射部以及多個位於第一與第二反射部之間的可形變反射圖案。每一可形變反射圖案的相對兩邊緣分別連接至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與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與具有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在現今的背光模組中,發光二極體光源固定在背板上,而反射片與導光板放置在背板上,且發光二極體光源對應導光板的入光面設置。由於導光板與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的間距容易因熱脹冷縮的關係而產生變化,因而導致背光模組的出光輝度以及出光均勻度低於設定值。再者,背光模組是由許多構件堆疊組成,其中各構件皆有最小製作厚度的限制,使得整體背光模組的厚度已受限制。此外,若為了要解決背光模組的出光輝度以及出光均勻度低於設定值的問題而採用增加構件的方式,則會使得背光模組的成本增加,進而不具競爭力。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新型創作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新型創作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新型創作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在熱漲冷縮的情況下仍可維持導光板與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的間距,以維持出光輝度與出光均勻度,具有良好的光學品質。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組,具有良好的顯示品質。
本新型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新型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第一承載件、一導光板、一發光二極體光源、一第一反射片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導光板配置於第一承載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彼此相對且連接至入光面的一出光面與一底面。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導光板的入光面旁。第一反射片配置於第一承載件與導光板之間。第二反射片包括一第一反射部、一第二反射部以及多個可形變反射圖案。第一反射部定位於發光二極體光源上。第二反射部與第一反射部平行設置,且定位於第一承載件上。可形變反射圖案位於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之間,其中每一可形變反射圖案的相對兩邊緣分別連接至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且可形變反射圖案在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之間定義出多個鏤空區域。
本新型創作的顯示裝置包括一背光模組以及一顯示面板。背光模組包括一第一承載件、一導光板、一發光二極體光源、一第一反射片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導光板配置於第一承載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彼此相對且連接至入光面的一出光面與一底面。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導光板的入光面旁。第一反射片配置於第一承載件與導光板之間。第二反射片包括一第一反射部、一第二反射部以及多個可形變反射圖案。第一反射部定位於發光二極體光源上。第二反射部與第一反射部平行設置,且定位於第一承載件上。可形變反射圖案位於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之間,其中每一可形變反射圖案的相對兩邊緣分別連接至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且可形變反射圖案在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之間定義出多個鏤空區域。顯示面板配置於背光模組上。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新型創作的背光模組的設計中,第二反射片的第一反射部定位於發光二極體光源上,而第二反射片的第二反射部定位於第一承載件上,且第二反射片的可形變反射圖案位於且連接至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之間,其中可形變反射圖案在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之間定義出多個鏤空區域。藉此,可透過可形變反射圖案所具有的可變形與可回復的能力,在熱脹冷縮的情況下,仍可維持導光板與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的間距,以維持本新型創作的背光模組的出光輝度與出光均勻度,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光學品質。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新型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
圖1A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示意圖。圖1B繪示為圖1A的顯示裝置的背光模組的局部俯視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A與圖1B,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包括一背光模組100a以及一顯示面板200,其中顯示面板200配置於背光模組100a上。此處,顯示面板200例如是液晶顯示面板,但並不以此為限。
詳細來說,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a包括一第一承載件110、一導光板120、一發光二極體光源130、一第一反射片140以及一第二反射片150a。導光板120配置於第一承載件110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122以及彼此相對且連接至入光面122的一出光面124與一底面126。發光二極體光源130配置於導光板120的入光面122旁。第一反射片140配置於第一承載件110與導光板120之間。第二反射片150a包括一第一反射部152a、一第二反射部154a以及多個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第一反射部152a定位於發光二極體光源130上。第二反射部154a與第一反射部152a平行設置,且定位於第一承載件110上。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位於第一反射部152a與第二反射部154a之間,其中每一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的相對兩邊緣分別連接至第一反射部152a與第二反射部154a,且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在第一反射部152a與第二反射部154a之間定義出多個鏤空區域A。
更進一來說,本實施例的第一承載件110具體化為一背板。當然,於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一承載件110亦可為一背蓋,於此並不加以限制。再者,在本實施例中,發光二極體光源130包括一電路板132以及多個發光二極體晶片134。電路板132具有一正面132a及一反面132b。發光二極體晶片134配置於電路板132的正面132a上,並與電路板132電性連接。此外,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a還包括一第一雙面黏著層160a以及一第二雙面黏著層170a。第一雙面黏著層160a位於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與發光二極體光源130的電路板132的正面132a之間,以將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固定於發光二極體光源130的電路板132的正面132a上。第二雙面黏著層170a位於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與第一承載件110之間,以將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固定於第一承載件110的一承載面112上。
如圖1B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二反射片150a的每一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具體化為一二維圖案,例如是ㄑ字形,其中第二反射片150a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呈等間距排列於第一反射部152a與第二反射部154a之間,且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在第一反射部152a與第二反射部154a之間定義出鏤空區域A。藉此,可透過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所具有的可變形(即可拉伸)與可回復的能力,在熱脹冷縮的情況下,仍可維持導光板120與發光二極體光源130之間的間距,以維持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a的出光輝度與出光均勻度,而使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a具有良好的光學品質。
此外,請再參考圖1A,顯示裝置10更包括一第二承載件300以及一膠框400。顯示面板200位於第二承載件300與背光模組100a之間。膠框400組立於第一承載件110上,且第二承載件300與膠框400夾持顯示面板200。更進一來說,本實施例的第二承載件300具體化為一前框或者膠帶。為了提升顯示裝置10的光學品質,顯示裝置10可更包括一光學膜片組500,配置於背光模組100a與顯示面板200之間。
簡言之,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a的第二反射片150a具有可變形(即可拉伸)且可回復能力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因此在熱脹冷縮的情況下,仍可維持導光板120與發光二極體光源130之間的間距。因此,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a的出光輝度與出光均勻度仍可維持在預先所設定的範圍內,故可具有良好的光學品質。此外,本實施例並不是以增加構件的方式來解決習知背光模組的出光輝度以及出光均勻度低於設定值的問題,而是透過對第二反射片150a進行設計,因此不會衍生有增加背光模組100a整體厚度或成本的問題。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圖2A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的示意圖。圖2B繪示為圖2A的背光模組的局部俯視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A、圖1B、圖2A以及圖2B,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b與圖1A與圖1B中的背光模組100a相似,兩者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雙面黏著層160b位於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與發光二極體光源130的電路板132的反面132b之間,以將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固定於發光二極體光源130的電路板132的反面132b上。第二雙面黏著層170b位於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與第一承載件110之間,以將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固定於第一承載件110的承載面112上。
簡言之,本實施例的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是透過第一雙面黏著層160b固定於電路板132上,而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是透過第二雙面黏著層170b固定於第一承載件110上。藉此,可透過連接在第一反射部152a與第二反射部154a之間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所具有的可變形(即可拉伸)與可回復的能力,在熱脹冷縮的情況下,仍可維持導光板120與發光二極體光源130之間的間距,以使得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b的出光輝度與出光均勻度仍可維持在所設定的範圍內。故,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b可具有良好的光學品質。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提及的第二反射片150a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具體化為二維圖案,其例如是ㄑ字形。於其他實施例中,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亦可為其他形狀。圖3A至圖3H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多種第二反射片的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3A與圖3B,圖3A中的第二反射片150b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b與圖3B中的第二反射片150c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c相同,皆為二維圖案,其例如是菱形,兩者的差異僅在於:可形變反射圖案156b彼此之間的間距小於可形變反射圖案156c彼此之間的間距。請同時參考圖3C與圖3D,圖3C中的第二反射片150d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d與圖3D中的第二反射片150e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e相同,皆為二維圖案,其例如是類環形,兩者的差異僅在於:可形變反射圖案156d彼此之間的間距小於可形變反射圖案156e彼此之間的間距。請同時參考圖3E與圖3F,圖3E中的第二反射片150f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f與圖3G中的第二反射片150g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g相同,皆為二維圖案,其例如是平行四邊形,兩者的差異僅在於:可形變反射圖案156f彼此之間的間距小於可形變反射圖案156g彼此之間的間距。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請參考圖3H,第二反射片150i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i可也可以呈不等間距排列於第一反射部152i與第二反射部154i之間。
在模擬結果中,圖1B與圖2B中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在Y方向的位移量為1.09毫米;圖3A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b在Y方向的位移量為0.88毫米;圖3B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c在Y方向的位移量為0.91毫米;圖3C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d在Y方向的位移量為0.29毫米;圖3D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e在Y方向的位移量為0.53毫米;圖3E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f在Y方向的位移量為0.08毫米;圖3F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g在Y方向的位移量為0.63毫米。除了上述有具體形狀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a、156b、156c、156d、156e、156f、156g之外,請參考圖3G,第二反射片150h的可形變反射圖案156h為不規則形狀,且可形變反射圖案156h在第一反射部152h與第二反射部154h之間定義出鏤空區域A’, 其中鏤空區域A’例如是騎縫線,此仍屬於本新型創作所欲保護的範圍。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新型創作的背光模組的設計中,第二反射片的第一反射部定位於發光二極體光源上,而第二反射片的第二反射部定位於第一承載件上,且第二反射片的可形變反射圖案位於且連接至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之間,其中可形變反射圖案在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之間定義出多個鏤空區域。藉此,可透過可形變反射圖案所具有的可變形與可回復的能力,在熱脹冷縮的情況下,仍可維持導光板與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的間距,以維持本新型創作的背光模組的出光輝度與出光均勻度,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光學品質。此外,採用本新型創作的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則可具有較佳的顯示品質。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新型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新型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顯示裝置
100a、100b‧‧‧背光模組
110‧‧‧第一承載件
112‧‧‧承載面
120‧‧‧導光板
122‧‧‧入光面
124‧‧‧出光面
126‧‧‧底面
130‧‧‧發光二極體光源
132‧‧‧電路板
132a‧‧‧正面
132b‧‧‧反面
134‧‧‧發光二極體晶片
140‧‧‧第一反射片
150a、150b、150c、150d、150e、150f、150g、150h、150i‧‧‧第二反射片
152a、152h、152i‧‧‧第一反射部
154a、154h、154i‧‧‧第二反射部
156a、156b、156c、156d、156e、156f、156g、156h、156i‧‧‧可形變反射圖案
160a、160b‧‧‧第一雙面黏著層
170a、170b‧‧‧第二雙面黏著層
200‧‧‧顯示面板
300‧‧‧第二承載件
400‧‧‧膠框
500‧‧‧光學膜片組
A、A’‧‧‧鏤空區域
圖1A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1B繪示為圖1A的顯示裝置的背光模組的局部俯視示意圖。 圖2A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2B繪示為圖2A的背光模組的局部俯視示意圖。 圖3A至圖3H繪示為本新型創作的多種第二反射片的示意圖。

Claims (13)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第一承載件;一導光板,配置於該第一承載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彼此相對且連接至該入光面的一出光面與一底面;一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旁;一第一反射片,配置於該第一承載件與該導光板之間;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包括:一第一反射部,定位於該發光二極體光源上;一第二反射部,與該第一反射部平行設置,且定位於該第一承載件上;以及多個可形變反射圖案,位於該第一反射部與該第二反射部之間,其中各該可形變反射圖案的相對兩邊緣分別連接至該第一反射部與該第二反射部,且該些可形變反射圖案在該第一反射部與該第二反射部之間定義出多個鏤空區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承載件為一背板或一背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發光二極體光源包括:一電路板,具有一正面及一反面;以及多個發光二極體晶片,配置於該電路板的該正面上,並與該電路板電性連接。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背光模組,更包括:一第一雙面黏著層,位於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第一反射部與該發光二極體光源的該電路板的該正面之間,以將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第一反射部固定於該發光二極體光源的該電路板的該正面上;以及一第二雙面黏著層,位於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第二反射部與該第一承載件之間,以將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第二反射部固定於該第一承載件的一承載面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背光模組,更包括:一第一雙面黏著層,位於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第一反射部與該發光二極體光源的該電路板的該反面之間,以將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第一反射部固定於該發光二極體光源的該電路板的該反面上;以及一第二雙面黏著層,位於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第二反射部與該第一承載件之間,以將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第二反射部固定於該第一承載件的一承載面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反射片的各該可形變反射圖案為一二維圖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各該可形變反射圖案包括菱形、ㄑ字形、類環形或平行四邊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反射片的該些可形變反射圖案呈等間距排列於該第一反射部與該第二反射部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反射片的該些可形變反射圖案呈不等間距排列於該第一反射部與該第二反射部之間。
  10.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背光模組,包括;一第一承載件;一導光板,配置於該第一承載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彼此相對且連接至該入光面的一出光面與一底面;一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旁;一第一反射片,配置於該第一承載件與該導光板之間;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包括:一第一反射部,定位於該發光二極體光源上;一第二反射部,與該第一反射部平行設置,且定位於該第一承載件上;以及多個可形變反射圖案,位於該第一反射部與該第二反射部之間,其中各該可形變反射圖案的相對兩邊緣分別連接至該第一反射部與該第二反射部,且該些可形變反射圖案在該第一反射部與該第二反射部之間定義出多個鏤空區域;以及 一顯示面板,配置於該背光模組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顯示裝置,更包括:一第二承載件,該顯示面板位於該第二承載件與該背光模組之間;以及一膠框,組立於該第一承載件上,且該第二承載件與該膠框夾持該顯示面板。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承載件為一前框或一膠帶。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顯示裝置,更包括:一光學膜片組,配置於該背光模組與該顯示面板之間。
TW107200056U 2017-12-28 2018-01-03 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 TWM5641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201721876334.0 2017-12-28
CN201721876334.0U CN207650527U (zh) 2017-12-28 2017-12-28 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4175U true TWM564175U (zh) 2018-07-21

Family

ID=62876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0056U TWM564175U (zh) 2017-12-28 2018-01-03 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50527U (zh)
TW (1) TWM56417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1309B (zh) * 2019-05-06 2021-10-01 大陸商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TWI823282B (zh) * 2022-01-04 2023-11-2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框架結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834544B (zh) * 2023-02-16 2024-03-01 大陸商友達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1309B (zh) * 2019-05-06 2021-10-01 大陸商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TWI823282B (zh) * 2022-01-04 2023-11-2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框架結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834544B (zh) * 2023-02-16 2024-03-01 大陸商友達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50527U (zh) 2018-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77382B (zh) 弯曲显示装置
CN102214773B (zh) 发光器件和具有发光器件的照明单元
JP4793572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6523360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101358713B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与应用此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US20180292598A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CN106842696B (zh) 一种背光模组
WO2016155050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22243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527164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M564175U (zh) 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
KR20110120707A (ko) 표시 장치
TWI619989B (zh) 光學元件及具有其之顯示裝置
WO2018223988A1 (zh) 光学模组和包括其的反射式显示器件
JP2019185921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12089341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TWM538172U (zh) 光源模組
TW202022446A (zh) 顯示裝置
TWM478840U (zh) 顯示裝置與背光模組
TWI607262B (zh)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器
CN101169541A (zh) 反射片及具有该反射片的背光模块
TWI507793B (zh) 背光模組
CN107340644A (zh) 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US10393937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2019160688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