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0126U - 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 - Google Patents

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0126U
TWM550126U TW106207872U TW106207872U TWM550126U TW M550126 U TWM550126 U TW M550126U TW 106207872 U TW106207872 U TW 106207872U TW 106207872 U TW106207872 U TW 106207872U TW M550126 U TWM550126 U TW M55012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ard
panel
edge
curvature
orthodont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78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oo-Chang Jung
Original Assignee
Soo-Chang Ju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o-Chang Jung filed Critical Soo-Chang Jung
Priority to TW1062078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0126U/zh
Publication of TWM5501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0126U/zh
Priority to CN201820208256.5U priority patent/CN209529361U/zh

Link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Description

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
本創作係有關一種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尤指一種可以實現牙齒矯正與下顎關節平衡效果的平衡矯正技術。
按,顳顎關節(即下顎關節)是由顱骨與下頷骨所組成的關節,而顳顎關節則是位於人體臉頰的兩邊下緣位置處。在顱骨與下頷骨兩骨之間有軟骨盤,而顳顎關節的活動可以讓下頷骨(即下巴)進行上下開合、前後移動及左右橫移等動作。一般來說,顳顎關節若是移位(即不平衡或是不對稱)則有可能會導致一些症狀的發生,例如關節脫位、關節盤移位,或者髁突損傷,並且可能在頸部周圍破壞肌肉平衡,從而導致包括頭痛、頭暈、循環障礙、耳鼻喉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長障礙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等疾病的產生,因此,探討與評估人體顳顎關節是否平衡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地受到各界的關注之中。
除此之外,磨牙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患者在仰睡時因下顎相對於上顎運動,致使上、下顎牙齒彼此摩擦所造成,除了會影響到患者及其周遭親友的睡眠品質之外,而且容易讓患者本身的肩頸肌肉與顎部關節感到疲勞酸痛。為改善此一缺失,現階段在治療或緩解磨牙症狀時,醫療院所大都選擇咬合器來進行治療。
再者,咬合器;或是止鼾器是一種由熱塑材料所製成的牙齒或是呼吸道的防護器具,經本新型創作人進行專利檢索後發現,與本新型相關的專利前案如下列所述:
1.臺灣新型第M357961號『止鼾牙套之改良結構』,其包括:一上牙套1,可套合於人體上排牙齒周緣;至少二定位塊2,結合於該上牙套二端部外旁側;一下牙套3,可套合於人體上排牙齒周緣;至少二側翼4,垂直結合於該下牙套3外周緣對應於各定位塊2旁側之部位,於該側翼4之頂端設有朝向定位塊2彎折之鉤部41,以便於該上、下牙套1、3咬合時鉤持於該定位塊2。
2.臺灣新型第M399700號『口腔導光咬合裝置』,其包括一導光咬合器10,可塞入口腔內,係由一底面11和二側壁12/13上下延伸突出於該底面11所組成,用以形成上、下U型咬合槽溝14、15以供上下排牙齒同時咬合;及一光源接頭20,設於該導光咬合器10上,用以接入外部光源使該導光咬合器10發光。
3.臺灣新型第M360020號『牙套構造』,其包括一沿人體牙齒排狀輪廓之形狀,且呈一開口端面之軟韌框體2,其特徵在於該軟韌框體2之兩端部,各形成一中空囊室21。
4.臺灣新型第M357278『發光咬合裝置』,其包括:一咬合本體10,係由一U型的底面11和二側壁12上下延伸突出於該底面11側邊所組成,用以形成上、下U型咬合槽溝14、15,且前述側壁12兩面均勻埋設有複數個發光元件121、122、131、132;及一接頭部20,設於該咬合本體10的U型底端17,用以接入電源使前述發光元件發光121、122、131、132。
5.臺灣新型第M380113『牙套』,其包含有:一外套體10係呈沿牙齒排列形狀之可透光之軟韌套體,並於中央凹入形成一道疊合容溝11;一內套體20係呈尺寸略小於外套體10、呈沿牙齒排列形狀之軟韌套體,並固定疊設於外套體10之疊合容溝11內結合成一體,且於中央則形成一道沿牙齒輪廓凹設之牙齒容溝21;一標示片體30係被包覆設置於外套體10與一內套體20之間。
6.臺灣新型第M399705『止鼾器』,其係供口腔內部上顎及下顎牙齒的咬合,包括:上牙套31,至少由第一咬合部313與第一內、外擋牆312、311所構成,該第一咬合部313係供上顎牙齒的咬合,該第一外擋牆311的高度係大於或等於上顎門齒齒冠的1/4高度,以供抵靠上顎門齒的外齒面,該第一內擋牆312的高度係小於該第一外擋牆311的高度,以供抵靠上顎門齒的內齒面;下牙套32,至少由第二咬合部323與第二內、外擋牆322、321所構成,該第二咬合部323係供下顎牙齒的咬合,該第二內擋牆322的高度係大於或等於下顎門齒齒冠的1/4高度,以供抵靠下顎門齒的內齒面,該第二外擋牆321的高度係小於該第二內擋牆322的高度,以供抵靠下顎門齒的外齒面;以及連接件33,係連接該上牙套31與下牙套32,俾令該第一、第二外擋牆311、321的牙齒接觸面隔開距離為上顎或下顎門齒齒冠厚度之1.5至2.5倍,且令該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的咬合面隔開距離為上顎或下顎門齒齒冠高度之1.5至2.5倍,並提供一位於該上、下牙套31、32之間的開口331,以供氣體進出該口腔;其中,該上、下牙套31、32與連接件33係由彈性材料一體製成。
7.臺灣新型第M399700『咬合器』,其供配戴者之上、下顎牙 齒咬合定位,包括:下牙套20,至少由第一咬合部200與第一內、外擋牆201、202所構成,該第一咬合部200係具有第一咬合面2000以供下顎牙齒咬合,該第一內擋牆201係供抵靠下顎牙齒齒冠的內表面,該第一外擋牆202係供抵靠下顎牙齒齒冠的外表面;以及兩個上牙套21、22,分別一體結合於該下牙套20的左、右兩側,各該上牙套21、22至少由第二咬合部210、220與第二內、外擋牆211、221、212、222所構成,該第二咬合部210、220係具有第二咬合面2100、2200以供上顎臼齒咬合,該第二內擋牆211、221係供抵靠上顎臼齒齒冠的內表面,該第二外擋牆212、222係供抵靠上顎臼齒的外表面,該第二咬合部210、220後端側的第二咬合面2100、2200係與該第一咬合部200對應位置的第一咬合面2000保持至少1/2顆門齒齒冠高度的距離。
8.臺灣發明第I471149號『止鼾器』,其包括:上牙套31,至少由第一咬合部313與第一內、外擋牆312、311所構成,該第一外擋牆311的高度係介於5至10毫米之間,該第一內擋牆312的高度介於2至5毫米之間,該第一內擋牆312的高度係小於該第一外擋牆311的高度;下牙套32,至少由第二咬合部323與第二內、外擋牆322、321所構成,該第二內擋牆322的高度係介於6至10毫米之間,該第二外擋牆321的高度介於5至8毫米之間,該第二外擋牆321的高度係小於該第二內擋牆322的高度,而該第二外擋牆321突出於該第一外擋牆311,使該第一、第二外擋牆311、321具有介於5至9毫米之間的距離;以及連接件33,係連接該上牙套31與下牙套32,並間隔該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的咬合面,各該咬合面的間隔距離係由該些咬合部313、323的中間部位朝兩端側漸減,該連接件33具有位於該些咬合面之間的開口;其中,該上、下牙套31、32與連接件33係由彈性材料一體製成; 該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咬合面中間部位具有介於12至20毫米的間隔距離;以及該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咬合面的兩端側具有介於4至8毫米的間隔距離。
前揭該等專利所揭示之咬合器或是止鼾器確實可於睡眠時讓上、下顎牙齒隔開而彼此無法直接接觸,因而降低磨牙所能產生的磨牙噪音,前揭該等專利雖然可以輔助緩解緊咬牙或磨牙所造成的臉頰兩邊肌肉的緊張現象;或是達到降低阻礙呼吸道暢通的止鼾效果;惟,其上咬合槽與下咬合槽之間的間距約在4~13毫米左右,由此可見,該等專利會因上述間距較大,因而會加大患者上下顎牙齒之間的間隔距離;亦即,上下顎牙齒之間的開合角度相對較大,故僅能應用於睡眠治療的止鼾與咬合器的避免磨牙功能而已,以致無法應用於平常時使用配戴的顳顎關節之平衡矯正用途,因而造成使用配戴上的不便與困擾產生,因此,如何開發出一種兼具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用途配戴器具實已成為相關技術領域業者所急待解決與克服的技術課題。
有鑑於上述習用咬合器及前述該等專利確實未臻完善而產生諸多的缺失,本新型創作人乃以累積多年豐富的研發設計經驗,積極投入研發,經不斷設計、試作與試驗,終有本新型的研發成果產出。
本新型第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主要是可以緩解改善因施加於上、下顎牙齒之間壓力所致的顳下頜關節不對稱或不平衡的症狀,因而除了可以有效降低牙齒因長期閉合所致 的不適感與磨牙損傷之外,並可提升牙齒矯正配戴的舒適性。達成本新型第一目的採用之技術手段,係包括牙套本體,牙套本體包含頂套齒槽、底套齒槽及咬合板。頂套齒槽凹設於牙套本體頂端面,以供使用者之上顎整排牙齒套合。底套齒槽凹設於牙套本體底端面且與第一槽形狀對應,以供下顎整排牙齒套合。咬合板呈片狀延伸而位於頂套齒槽與底套齒槽之間;其中,咬合板的頂面及底面分別做為該頂套齒槽的該底部及該底套齒槽的該底部;該頂套齒槽包含分別連接於該咬合板之該頂面的一外周緣及該頂面的一內周緣而向上延伸的一頂前護片及一頂後護片;該底套齒槽包含分別連接於該咬合板之該底面的一外周緣及該底面的一內周緣而向下延伸的一底前護片及一底後護片;其中,該頂套齒槽的一橫斷面的該底部之最大寬度及該底套齒槽的一橫斷面的該底部之最大寬度分別至少為3毫米;該頂前護片由下而上逐漸朝向該頂後護片靠近延伸,使該頂前護片的一頂邊的一中點投影在該頂前護片之該底部所形成的一投影點至該底部一中點的一最大間距為2毫米;該底前護片由上而下逐漸朝向該底後護片靠近延伸,使該底前護片的一頂邊的一中點投影在該底前護片之該底部所形成的一投影點至該底部一中點的一最大間距為2毫米。
本新型第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以提升臼齒包覆性的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主要是藉由片狀之延伸片段設置,以對尺型較大的上下顎臼齒提供更為完全的包覆隔離,藉以大幅提升牙齒矯正配戴的舒適性。達成本新型第二目的採用之技術手段,係包括牙套本體,牙套本體包含頂套齒槽、底套齒槽及咬合板。頂套齒槽凹設於牙套本體頂端面,以供使用者之上顎整排牙齒套合。底套齒槽凹設於牙套本體底端面且與第一槽形狀對應,以供下顎整排牙齒套合。咬合板呈片狀延伸而 位於頂套齒槽與底套齒槽之間;其中,位於牙套本體前端面的咬合板厚度介於3~6毫米之間。而位於牙套本體之二自由端的咬合板厚度介於1~3毫米之間。其中,該咬合板的二個末端各自延伸有一呈片狀延伸的延伸片段,該延伸片段的長度介於3~8毫米之間;該延伸片段的寬度大於該上咬合面與該下咬合面的寬度。
本新型第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供多種牙齒結構與尺寸適用以提升配戴牢固性的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達成本新型第三目的採用之技術手段,係包括牙套本體,牙套本體包含頂套齒槽、底套齒槽及咬合板。頂套齒槽凹設於牙套本體頂端面,以供使用者之上顎整排牙齒套合。底套齒槽凹設於牙套本體底端面且與第一槽形狀對應,以供下顎整排牙齒套合。咬合板呈片狀延伸而位於頂套齒槽與底套齒槽之間;其中,位於牙套本體前端面的咬合板厚度介於3~6毫米之間。而位於牙套本體之二自由端的咬合板厚度介於1~3毫米之間。其中,該頂前護片與該底前護片之外周面共同形成一外凸的第一凸弧面,該頂後護片與該底後護片之外周面共同形成一外凸的第二凸弧面。
本新型第四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以提升上顎牙齒定位包覆性的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達成本新型第四目的採用之技術手段,係包括牙套本體,牙套本體包含頂套齒槽、底套齒槽及咬合板。頂套齒槽凹設於牙套本體頂端面,以供使用者之上顎整排牙齒套合。底套齒槽凹設於牙套本體底端面且與第一槽形狀對應,以供下顎整排牙齒套合。咬合板呈片狀延伸而位於頂套齒槽與底套齒槽之間;其中,位於牙套本體前端面的咬合板厚度介於3~6毫米之間。而位於牙套本體之二自由端的咬合板厚度介於1~3毫米之間。其中,該頂後護片之前緣面設有複數可供有 效抵住定位上顎牙齒的凸粒。
10‧‧‧牙套本體
11‧‧‧封閉端面
12‧‧‧自由端
13‧‧‧頂套齒槽
130‧‧‧頂前護片
130a,140a‧‧‧第一凸弧面
131a,141a‧‧‧第二凸弧面
131‧‧‧頂後護片
131b‧‧‧圓形凸粒
14‧‧‧底套齒槽
140‧‧‧底前護片
141‧‧‧底後護片
15‧‧‧咬合板
150‧‧‧上咬合面
151‧‧‧下咬合面
152‧‧‧延伸片段
16‧‧‧透氣道
17‧‧‧第一凹緣
170‧‧‧凸緣
171‧‧‧第二凹緣
18‧‧‧第三凹緣
19‧‧‧第四凹緣
圖1係本新型具體實施的外觀示意圖。
圖2係本新型另一具體實施的外觀示意圖。
圖3係本新型具體實施的後視示意圖。
圖4係本新型具體實施的前視示意圖。
圖5係本新型具體實施的側視部分剖視示意圖。
圖6係本新型另一具體實施的側視部分剖視示意圖。
圖7係本新型具體實施的俯視示意圖。
為讓 貴審查委員能進一步瞭解本新型整體的技術特徵與達成本新型目的之技術手段,玆以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加以詳細說明:請配合參看圖1~6所示為達成本新型第一目的之具體實施例,係包括一牙套本體10之技術特徵。此牙套本體10前端面為略呈弧形的封閉端面11,其後端面則具有二個開放自由端12,具體的,牙套本體10包含一頂套齒槽13、一底套齒槽14及一咬合板15。頂套齒槽13係配合該牙套本體10的U型延伸形狀而凹設於牙套本體10頂端面,以供使用者的上顎整排牙齒套合,且其一底部為一上咬合面供該使用者的上顎整排牙齒咬合。頂套齒槽13的U型兩末端分別呈開口狀。底套齒槽14係配合該牙套本體10的U型延伸形狀而凹設於牙套本體10底端面,以供使用者之下顎整排牙齒套合,且其一底部為一下咬合面供該使用者的下顎整排牙齒咬合。底套齒槽14的U型兩末端分別呈開口狀。咬合板15係呈片狀延伸(亦 呈U形延伸)而位於頂套齒槽13與底套齒槽14之間,其一頂面及一底面分別做為該頂套齒槽13的底部及該底套齒槽14的底部。頂套齒槽13包含分別連接於咬合板15之頂面的一外周緣及該頂面的一內周緣而向上延伸的一頂前護片130及一頂後護片131。底套齒槽14包含分別連接於該咬合板之底面的一外周緣及一內周緣而向下延伸的一底前護片140及一底後護片141。其中,該頂套齒槽13的一橫斷面的該底部之最大寬度及該底套齒槽14的一橫斷面的該底部之最大寬度分別至少為3毫米。頂前護片130由下而上逐漸朝向該頂後護片131靠近延伸,使該頂前護片130的一頂邊的一中點投影在該頂前護片130之該底部所形成的一投影點P1至該頂前護片130的一底邊一中點P2的一最小間距為0.5毫米(請配合參看圖5所示)。底前護片140由上而下逐漸朝向該底後護片141靠近延伸,使該底前護片140的一底邊的一中點投影在該底前護片140之該底部所形成的一投影點P3至該底前護片140的一頂邊一中點P4的一最小間距為0.5毫米(請配合參看圖6所示)。藉此,該不同口腔大小的使用者,上下顎的牙齒都能有效地咬合到該頂套齒槽13的底部及該底套齒槽14的底部,再配合頂前護片130由下而上逐漸朝向該頂後護片131靠近延伸及底前護片140由上而下逐漸朝向該底後護片141靠近延伸的設計,而能有效彈頂於上顎、上顎牙齒、下顎及下顎牙齒,進而大副提高其配戴的適用性及舒適性。本圖示例,一種較佳實施例,該頂前護片130由下而上逐漸朝向該頂後護片131靠近延伸而呈曲面延伸;該底前護片140由上而下逐漸朝向該底後護片141靠近延伸而呈曲面延伸,該頂後護片131由下而上逐漸朝向該頂前護片130遠離延伸而呈曲面延伸;該底後護片141由上而下逐漸朝向該底前護片140遠離延伸而呈曲面延伸,如 此不僅增進適用性,更能大幅提升舒適性;更佳者,頂後護片131曲率大於頂前護片130的曲率,底後護片141曲率大於底前護片140的曲率,頂後護片131曲率大於底後護片141的曲率。較佳實施例,牙套本體10由彈性體材料、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或矽膠一體成型,使其各部位均具有彈性。
本創作一種較佳實施例,咬合板15之U形的一中段最大厚度為3~6毫米,且咬合板15二末端的厚度分別為1~3毫米,藉以適用於使用者牙齒矯正,及臉部、嘴部及頸部等相關肌肉的訓練。
本創作一種較佳實施例,如圖5所示,該頂前護片130的高度H1大於該頂後護片131的高度H2,該底前護片140的高度H3小於該底後護片141的高度H4,該頂前護片130的高度H1大於該底前護片140的高度H3,該頂後護片131的高度H2小於該底後護片141的高度H4,藉以適用於牙齒咬合矯正。
本創作一種較佳實施例,如圖6所示,該頂前護片130的高度H1大於該頂後護片131的高度H2;該底前護片140的高度H3大於或等於該底後護片141的高度H4;該頂前護片130的高度H1大於該底前護片140的高度H3;該頂後護片131的高度H2大於該底後護片141的高度H4,藉以適用於部、嘴部與頸部等相關肌肉的訓練及顳顎關節平衡。
必須說明的是,由於本新型咬合板15的整體厚度較前述該等專利為薄,所以使用者在配戴時,上下顎牙齒之間的間隔距離較小;亦即,上下顎牙齒之間的開合角度相對較小,於是除了可以應用於睡眠治療的止鼾與避免磨牙的用途之外,並可應用於平常時段來加以使用配戴, 以作為鍛鍊顳顎關節的平衡矯正用途。
具體的,請配合參看圖1~6所示的具體實施例,牙套本體10之頂套齒槽13包含縱向向上延伸的一頂前護片130及一頂後護片131,頂後護片131位於頂前護片130的內圍。而咬合板15頂面位於頂前護片130與頂後護片131底緣之間,以作為供上顎整排牙齒之底齒面抵住的上咬合面150。底套齒槽14包含縱向向下延伸的一底前護片140及一底後護片141,底後護片141位於底前護片140的內圍,咬合板15底面位於底前護片140與底後護片141底緣之間,以作為供下顎整排牙齒之頂齒面抵住的下咬合面151。
請配合參看圖5、6所示的上咬合面150與下咬合面151之表面皆呈平齊的平面,於此,即可上顎整排牙齒之底齒面與下顎整排牙齒之頂齒面可以達到較多面積咬合的效果。
請配合參看圖1、5所示的實施例,本實施較適合作為咬合器使用的用途,以避免磨牙而達到保護牙齒之目的,所以本實施例位於牙套本體10前端面及二自由端12的咬合板15厚度d1、d2皆為3毫米。至於頂前護片130的高度高於頂後護片131,底後護片141的高度則高於底前護片140的高度,頂前護片130的高度高於底前護片140,頂後護片131的高度高於底後護片141。
此外,請配合參看圖2、6所示的實施例,本實施較適合作為顳顎關節平衡矯正的用途,所以本實施例位於牙套本體10前端面的咬合板15厚度d2為4毫米,位於牙套本體10之二自由端12的咬合板15厚度d1為2毫米之間。至於頂前護片130的高度高於頂後護片131,底前護片140的高度高於底後護片141,頂前護片130的高度高於底前護片140,頂後護 片131的高度高於底後護片141。
請配合參看圖1~4所示的實施例中,為提供配戴鍛鍊時的呼吸功能,本新型牙套本體10前端面(U型中段)的二側附近分別設有一橫向貫穿咬合板15的透氣道16,此透氣道16的軸線與通過牙套本體10前端面之中心點的虛擬中軸線平行。而且此二透氣道16橫斷面皆略呈長橢圓形;或是長矩形,二透氣道16的長度介於4~8毫米之間,其高度介於1~3毫米之間,其寬度則介於3~6毫米之間。亦即,該咬合板15設有二個貫穿該咬合板15之U型的一外周面及一內周面的透氣道16。
再請配合參看圖1~4所示的頂前護片130上緣中央位置凹設有一第一凹緣17,此第一凹緣17之中心下死點正對牙套本體10前端面的中心位置,第一凹緣17二側具有二個與第一凹緣17形成凹凸起伏對稱的凸緣170;此第一凹緣17之中心點附近略呈弧形,形成該弧形之圓心角介於20~60度(較佳為30度)。而上述二凸緣170之間的間距介於3~6公分之間,且二凸緣170至咬合板15之間的間距介於1~2公分之間。此外,頂前護片130之二凸緣170各自向下斜向延伸有一第二凹緣171,此第二凹緣171之中心點附近略呈弧形,形成該弧形之圓心角介於10~30度之間(較佳為20度)。第一凹緣17、凸緣170及第二凹緣171之頂邊相接成連續的曲線而使頂前護片130上緣呈一連續的曲線延伸。第一凹緣17與凸緣170的曲率誤差率小於10%。
再請配合參看圖1~2所示的頂後護片131上緣凹設有一第三凹緣18,此底後護片141下緣凹設有一與第三凹緣18呈上對應的第四凹緣19,而且第一凹緣17的尺寸遠大於第三凹緣18及第四凹緣19。
請配合參看圖1~6所示為達成本新型第二目的之具體實 施例,係包括一牙套本體10之技術特徵。此牙套本體10前端面為封閉端面11,其後端面則具有二個開放自由端12。具體的,牙套本體10包含一頂套齒槽13、一底套齒槽14及一咬合板15等技術特徵。頂套齒槽13係凹設於牙套本體10頂端面,以供使用者的上顎整排牙齒套合。底套齒槽14凹設於牙套本體10底端面且與第一槽形狀對應,以供使用者之下顎整排牙齒套合。咬合板15係呈片狀延伸(亦呈U形延伸)而位於頂套齒槽13與底套齒槽14之間;其中,位於牙套本體10前端面的咬合板15厚度介於3~6毫米之間;位於牙套本體10之二自由端12的咬合板15厚度介於1~3毫米之間。本實施例的主要部分在於,上述咬合板15的二個末端各自延伸有一呈片狀延伸的延伸片段152,此延伸片段152的長度介於3~8毫米之間,其寬度大於上述上咬合面150與下咬合面151的寬度。
請配合參看圖5~6所示為達成本新型第三目的之具體實施例,係包括一牙套本體10之技術特徵。此牙套本體10前端面為封閉端面11,其後端面則具有二個開放自由端12,具體的,牙套本體10包含一頂套齒槽13、一底套齒槽14及一咬合板15等技術特徵。頂套齒槽13係凹設於牙套本體10頂端面,以供使用者的上顎整排牙齒套合。底套齒槽14凹設於牙套本體10底端面且與第一槽形狀對應,以供使用者之下顎整排牙齒套合。咬合板15係呈片狀延伸(亦呈U形延伸)而位於頂套齒槽13與底套齒槽14之間;其中,位於牙套本體10前端面的咬合板15厚度介於3~6毫米之間;位於牙套本體10之二自由端12的咬合板15厚度介於1~3毫米之間。本實施例的主要部分在於,頂前護片130與底前護片140之外周面共同形成一外凸的第一凸弧面130a,140a。頂後護片131與底後護片141之外周面共同形成一外凸的第二凸弧面131a,141a。
請配合參看圖1~7所示為達成本新型第四目的之具體實施例,係包括一牙套本體10之技術特徵。此牙套本體10前端面為封閉端面11,其後端面則具有二個開放自由端12,具體的,牙套本體10包含一頂套齒槽13、一底套齒槽14及一咬合板15等技術特徵。頂套齒槽13係凹設於牙套本體10頂端面,以供使用者的上顎整排牙齒套合。底套齒槽14凹設於牙套本體10底端面且與第一槽形狀對應,以供使用者之下顎整排牙齒套合。咬合板15係呈片狀延伸(亦呈U形延伸)而位於頂套齒槽13與底套齒槽14之間,其中,位於牙套本體10前端面的咬合板15厚度介於3~6毫米之間;位於牙套本體10之二自由端12的咬合板15厚度介於1~3毫米之間,本實施例的主要部分在於,上述頂後護片131之前緣面設有複數可供有效抵住定位上顎部分牙齒的圓形凸粒131b。
藉由上述具體實施例的說明,本新型確實具備下列所述的特點:
1本新型確實可以緩解改善因施加於上、下顎牙齒之間壓力所致的顳下頜關節不對稱或不平衡的症狀,因而除了可以有效降低牙齒因長期閉合所致的不適感與磨牙損傷之外,並可提升牙齒矯正配戴的舒適性。
2.本新型可以提升臼齒包覆性,主要是藉由片狀之延伸片段設置,以對尺型較大的上下顎臼齒提供更為完全的包覆隔離,藉以大幅提升牙齒矯正配戴的舒適性。
3.本新型確實可供多種牙齒結構與不同尺寸的牙科適用,進而得以有效提升牙套本體的配戴牢固性。
4.本新型係於頂後護片之前緣面設有複數可供有效抵住定 位上顎牙齒的圓形凸粒,所以可以提升上顎牙齒定位包覆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之一可行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之專利範圍,凡舉依據下列請求項所述之內容、特徵以及其精神而為之其他變化的等效實施,皆應包含於本新型之專利範圍內。本新型所具體界定於請求項之結構特徵,未見於同類物品,且具實用性與進步性,已符合創作專利要件,爰依法具文提出申請,謹請 鈞局依法核予專利,以維護本申請人合法之權益。
11‧‧‧封閉端面
12‧‧‧自由端
13‧‧‧頂套齒槽
130‧‧‧頂前護片
131‧‧‧頂後護片
140‧‧‧底前護片
141‧‧‧底後護片
15‧‧‧咬合板
150‧‧‧上咬合面
151‧‧‧下咬合面
152‧‧‧延伸片段
16‧‧‧透氣道
17‧‧‧第一凹緣
18‧‧‧第三凹緣
19‧‧‧第四凹緣

Claims (12)

  1. 一種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包括一略呈U型延伸的牙套本體;該牙套本體包含:一頂套齒槽,其配合該牙套本體的U型延伸形狀而凹設於該牙套本體一頂端面,以供一使用者的上顎整排牙齒套合,且其一底部為一上咬合面供該使用者的上顎整排牙齒咬合;該頂套齒槽的U型兩末端分別呈開口狀;一底套齒槽,其配合該牙套本體的U型延伸形狀而凹設於該牙套本體一底端面,以供該使用者的下顎整排牙齒套合,且其一底部為一下咬合面供該使用者的下顎整排牙齒咬合;該底套齒槽的U型兩末端分別呈開口狀;及一咬合板,其呈U型延伸的片狀體而連接該頂套齒槽與該底套齒槽之間,其一頂面及一底面分別做為該頂套齒槽的該底部及該底套齒槽的該底部;該頂套齒槽包含分別連接於該咬合板之該頂面的一外周緣及該頂面的一內周緣而向上延伸的一頂前護片及一頂後護片;該底套齒槽包含分別連接於該咬合板之該底面的一外周緣及該底面的一內周緣而向下延伸的一底前護片及一底後護片;其中,該頂套齒槽的一橫斷面的該底部之最大寬度及該底套齒槽的一橫斷面的該底部之最大寬度分別至少為3毫米;該頂前護片的一頂邊的一中點投影在該頂前護片之該底部所形成的一投影點至該頂前護片的一底邊一中點的一最小間距為0.5毫米;該底前護片由上而下逐漸朝向該底後護片靠近延伸,使該底前護片的一底邊的一中點投影在該底前護片之該底部所形成的一投影點至該底前護片的一頂邊一中點的一最小間距為0.5毫米。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中,該頂前護片由下而上逐漸朝向該頂後護片靠近延伸而呈曲面延伸;該底前護片由上而下逐漸朝向該底後護片靠近延伸而呈曲面延伸;該頂後護片曲率大於頂前護片的曲率,該底後護片的曲率大於該底前護片的曲率,該頂後護片曲率大於底後護片的曲率。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中,該頂後護片由下而上逐漸朝向該頂前護片遠離延伸而呈曲面延伸;該底後護片由上而下逐漸朝向該底前護片遠離延伸而呈曲面延伸;該頂後護片曲率大於頂前護片的曲率,該底後護片的曲率大於該底前護片的曲率,該頂後護片曲率大於底後護片的曲率。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中,該咬合板一中段最大厚度為3~6毫米,且該咬合板二末端的厚度分別為1~3毫米。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中,該上咬合面與該下咬合面之表面皆呈平齊的平面。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中,該咬合板的二個末端各自延伸有一呈片狀延伸的延伸片段,該延伸片段的長度介於3~8毫米之間;該延伸片段的寬度大於該上咬合面與該下咬合面的寬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中,該頂前護片的高度高於該頂後護片;該底前護片的高度低於該底後護片;該頂前護片的高度高於該底前護片;該頂後護片的高度低於該底後護片。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中,該頂前護 片的高度高於該頂後護片;該底前護片的高度高於該底後護片;該頂前護片的高度高於該底前護片;該頂後護片的高度高於該底後護片。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中,該咬合板設有二個貫穿該咬合板之U型的一外周面及一內周面的透氣道;該二透氣道橫斷面的最大高度為1~3毫米及最大寬度為3~6毫米。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中,該頂前護片上緣凹設有一第一凹緣,該第一凹緣之中心下死點正對該牙套本體前端面的中心位置,該第一凹緣二側具有二個與該第一凹緣形成凹凸起伏對稱的凸緣;該第一凹緣之中心點附近略呈弧形,形成該弧形之圓心角介於20~60度;該二凸緣之間的間距介於3~6公分之間,該二凸緣至該咬合板之間的間距介於1~2公分之間;該頂前護片之該二凸緣各自向下斜向延伸有一第二凹緣,該第二凹緣之中心點附近略呈弧形,形成該弧形之圓心角介於10~30度之間;該頂前護片與該底前護片之外周面共同形成一外凸的第一凸弧面;該頂後護片上緣凹設有一第三凹緣,該底後護片下緣凹設有一與該第三凹緣呈上對應的第四凹緣;該頂後護片與該底後護片之外周面共同形成一外凸的第二凸弧面。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中,該頂前護片一上緣中央位置凹設有一第一凹緣,該第一凹緣二側具有二個與該第一凹緣形成凹凸起伏對稱的凸緣;該第一凹緣與該凸緣的曲率誤差率小於10%。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其中,該頂後護片之前緣面設有複數可供有效抵住定位上顎牙齒的凸粒。
TW106207872U 2017-06-02 2017-06-02 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 TWM5501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7872U TWM550126U (zh) 2017-06-02 2017-06-02 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
CN201820208256.5U CN209529361U (zh) 2017-06-02 2018-02-06 牙齿矫正与颞颚关节平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7872U TWM550126U (zh) 2017-06-02 2017-06-02 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0126U true TWM550126U (zh) 2017-10-11

Family

ID=61013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7872U TWM550126U (zh) 2017-06-02 2017-06-02 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29361U (zh)
TW (1) TWM5501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0437B (zh) * 2019-07-31 2021-09-21 日商羊醫股份有限公司 牙科用矯正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15669A1 (en) * 2020-04-14 2021-10-14 Chi-Ching Huang Orthodontic suit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0437B (zh) * 2019-07-31 2021-09-21 日商羊醫股份有限公司 牙科用矯正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29361U (zh) 2019-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99380B2 (ja) 口腔器具
JP6387087B2 (ja) 鼾および閉塞性睡眠時無呼吸の防止および治療のための漸次的調節式下顎前進デバイス
KR20200053548A (ko) 구강 훈련 기구
US20110114100A1 (en) P3 Personal Power and Performance Mouthpiece
US20050022824A1 (en) Occlusal splint
US20100095970A1 (en) Mouth-Closing Device for Sleep Disorder Treatments
US20030015198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dressing sleep apnea and 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US20140261464A1 (en) Performance Enhancing Bite Regulator and Method of Custom Fitting Same
US20050150504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dressing sleep apnea and 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KR20170030015A (ko) 코골이 방지용 마우스피스
JP4489503B2 (ja) マウスガード
AU1063895A (en) A jaw position-regulating oral device
KR102058104B1 (ko) 하악의 유동성과 치아의 고정성을 개선한 구강 장치
TWM550126U (zh) 牙齒矯正與顳顎關節平衡器
CN204293296U (zh) 一种护齿器
KR101074536B1 (ko) 하악 전진장치
US20120031410A1 (en) Dental device for preventing a sleep disorder
KR102425662B1 (ko) 턱관절 교정 장치
TWM585604U (zh) 口內止鼾裝置
CN209847422U (zh) 一种口腔医学矫正植体装置
JP3194178U (ja) いびき防止装置
JP6120780B2 (ja) 口腔装置
JP2003116881A (ja) かみ合わせ改善用マウスピース
CA2931965C (en) Improved dental bite plate
JP2020137899A (ja) 下顎第一大臼歯専用マウスピー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