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7785U - 堆疊式逆變器 - Google Patents

堆疊式逆變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7785U
TWM547785U TW106204061U TW106204061U TWM547785U TW M547785 U TWM547785 U TW M547785U TW 106204061 U TW106204061 U TW 106204061U TW 106204061 U TW106204061 U TW 106204061U TW M547785 U TWM547785 U TW M54778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electrode
negative
positiv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40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an-shen Chen
Chung-Tshuy Lee
Wei-Di Gou
Hao-Ji Wang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Edr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Edr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Edrive Co Ltd
Priority to TW1062040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7785U/zh
Publication of TWM5477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7785U/zh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堆疊式逆變器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逆變器,特別是指一種堆疊式逆變器。
一般車用的逆變器,是使用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簡稱IGBT)模組將直流電變換為交流電輸出以供其他電器元件使用,例如馬達。然而當欲加大逆變器可輸出的功率時,將受限於單一個IGBT模組可輸出的最大電流值,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現有的做法為並聯兩組相同規格的IGBT模組,即可提高逆變器的輸出電流及功率,然而卻衍生出其他的問題,像是用於冷卻IGBT模組的水路結構將複雜化,並聯電路的電阻值差異將使兩組IGBT模組的輸入及輸出電流有所差異,且因並聯兩組IGBT模組造成逆變器整體的體積增大,使得車輛內部元件配置的困難度提升。因此,現有使用IGBT模組的逆變器尚有許多待改進的地方。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高空間利用率的堆疊式逆變器。
本新型堆疊式逆變器用於將一直流電源輸出的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以輸出至一馬達,該堆疊式逆變器包含兩個電力模組,呈上下疊置,每一電力模組包括一輸入電極單元,及一輸出電極單元,與該輸入電極單元相間隔;一電流輸入傳導單元,電連接於該直流電源及該等電力模組的該等輸入電極單元之間;及一電流輸出傳導單元,電連接於該等輸出電極單元及該馬達之間。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輸出電極單元包括一第一輸出電極、一第二輸出電極及一第三輸出電極,該兩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輸出電極的位置相對應,該兩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輸出電極的位置相對應,該兩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輸出電極的位置相對應。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每一電力模組還包括一本體,該本體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相反於該第一面的第二面,該輸出電極單元及該輸入電極單元設置於該第一面,該等第二面彼此相對。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還包含一設置於該等電力模組的該第二面之間的連接架,每一電力模組還包括一設置於該第二面的散熱件。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電流輸出傳導單元包括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一匯流條、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二匯流條,及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三匯流條。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一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一連接段並電連接該馬達的第一輸出段,該第一輸出段連接於該第一連接段中間處,該第二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二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二連接段中間處並電連接該馬達的第二輸出段,該第三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三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三連接段並電連接該馬達的第三輸出段,該第三輸出段連接於該第三連接段中間處。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連接段具有兩個分別電連接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輸出電極的第一橫板部,及一連接於該兩第一橫板部之間的第一立板部,該第一輸出段連接於該第一立板部,該第一輸出段分別與該兩第一橫板部相間隔的距離相同,該第二連接段具有兩個分別電連接該等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輸出電極的第二橫板部,及一連接於該兩第二橫板部之間的第二立板部,該第二輸出段連接於該第二立板部,該第二輸出段分別與該兩第二橫板部相間隔的距離相同,該第三連接段具有兩個分別電連接該等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輸出電極的第三橫板部,及一連接於該兩第三橫板部之間的第三立板部,該第三輸出段連接於該第三立板部,該第三輸出段分別與該兩第三橫板部相間隔的距離相同。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輸入電極單元包括一第一正極、一第一負極、一第二正極、一第二負極、一第三正極及一第三負極,該第一正極、該第二正極及該第三正極彼此相間隔,該第一負極、該第二負極及該第三負極彼此相間隔,該第一正極及該第一負極彼此相鄰,該第二正極及該第二負極彼此相鄰,該第三正極及該第三負極彼此相鄰,其中一個電力模組的該輸入電極單元的該第一正極、該第二正極及該第三正極分別與另一個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負極、該第二負極及該第三負極位置相對應,該電流輸入傳導單元包括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正極之間的第一正極匯流條、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負極之間的第一負極匯流條、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正極之間的第二正極匯流條、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負極之間的第二負極匯流條、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正極之間的第三正極匯流條及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負極之間的第三負極匯流條,該第一正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正極之間的第一正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一正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一正極輸入段,該第一負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負極之間的第一負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一負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一負極輸入段,該第二正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正極之間的第二正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二正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二正極輸入段,該第二負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負極之間的第二負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二負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二負極輸入段,該第三正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正極之間的第三正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三正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三正極輸入段,該第三負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負極之間的第三負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三負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三負極輸入段。
本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功效:透過該等電力模組上下疊置,且藉由該電流輸入傳導單元及該電流輸出傳導單元兩該等電力模組並聯,即可將自該直流電源輸入的直流電變換為交流電輸出供該馬達使用,不但有效提升了逆變器的輸出功率,比起習知並聯電力模組的方式,其結構較複雜占用較大的體積,本新型具有更高的空間利用率,使車內元件配置上更有彈性。
參閱圖1及圖2,本新型堆疊式逆變器之一實施例,設置於一電動車(圖未示),用於將一直流電源輸出的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以輸出至一馬達(圖未示),直流電源包含一薄膜電容20,薄膜電容20具有一第一輸入正極201、一第一輸入負極202、一第二輸入正極203、一第二輸入負極204、一第三輸入正極205及一第三輸入負極206,該堆疊式逆變器10包含一連接座1、兩個電力模組2、一電流輸入傳導單元3及一電流輸出傳導單元4。
參閱圖1及圖3,連接座1大致呈一長方形筒狀,其開設有兩個位置上下對應並在連接座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且呈方形的開口13,連接座1還具有位於一端的一進水口11及一位於進水口11相反端的出水口12,其內部界定出一與進水口11、出水口12及該等開口13連通的散熱空間S,連接座1的功用將於後詳述。
參閱圖3至圖5,兩個電力模組2呈上下疊置並分別裝設於連接座1上下兩側且對應於該等開口13,每一電力模組2包括一本體21、一輸入電極單元22、一輸出電極單元23及一散熱件24。本體21具有一第一面211及一相反於該第一面211的第二面212,該輸出電極單元23及該輸入電極單元22設置於該第一面211,該等第二面212彼此相對。輸入電極單元22設置於該第一面211,包括一第一正極221、一第一負極222、一第二正極223、一第二負極224、一第三正極225及一第三負極226,該第一正極221、該第二正極223及該第三正極225彼此相間隔,該第一負極222、該第二負極224及該第三負極226彼此相間隔,該第一正極221及該第一負極222彼此相鄰,該第二正極223及該第二負極224彼此相鄰,該第三正極225及該第三負極226彼此相鄰,其中一個電力模組2的該輸入電極單元22的該第一正極221、該第二正極223及該第三正極225分別與另一個電力模組2的該第一負極222、該第二負極224及該第三負極226位置上下相對應。輸出電極單元23設置於該第一面211並相對於輸入電極單元22位在第一面211的另一側,其包括一第一輸出電極231、一第二輸出電極232及一第三輸出電極233,其分別代表了三相電流中的U、V、W極,該兩電力模組2的該第一輸出電極231的位置上下相對應,該兩電力模組2的該第二輸出電極232的位置上下相對應,該兩電力模組2的該第三輸出電極233的位置上下相對應,需要說明的是,其中一個電力模組2是透過其內部以程式設定的方式,使得兩個電力模組2的第一輸出電極231、第二輸出電極232及第三輸出電極233是上下對應的,若未經設定,兩個電力模組2的第一輸出電極231將會與第三輸出電極233位置上下相對應。散熱件24設置於第二面212並伸入連接座1的散熱空間S內,使得兩個電力模組2的散熱件24彼此相對,散熱件24在本實施例為多個散熱柱的態樣,但不以此為限,也可為散熱鰭片等其他的形式。
參閱圖3及圖6,電流輸入傳導單元3電連接於直流電源的薄膜電容20及該等電力模組2的該等輸入電極單元22之間,其包括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一正極221之間的第一正極匯流條31、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一負極222之間的第一負極匯流條32、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二正極223之間的第二正極匯流條33、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二負極224之間的第二負極匯流條34、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三正極225之間的第三正極匯流條35及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三負極226之間的第三負極匯流條36,該第一正極匯流條31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一正極221之間的第一正極連接段311,及一連接該第一正極連接段311並電連接薄膜電容20的第一輸入正極201的第一正極輸入段312,該第一負極匯流條32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一負極222之間的第一負極連接段321,及一連接該第一負極連接段321並電連接薄膜電容20的第一輸入負極202的第一負極輸入段322,該第二正極匯流條33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二正極223之間的第二正極連接段331,及一連接該第二正極連接段331並電連接薄膜電容20的第二輸入正極203的第二正極輸入段332,該第二負極匯流條34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二負極224之間的第二負極連接段341,及一連接該第二負極連接段341並電連接薄膜電容20的第二輸入負極204的第二負極輸入段342,該第三正極匯流條35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三正極225之間的第三正極連接段351,及一連接該第三正極連接段351並電連接薄膜電容20的第三輸入正極205的第三正極輸入段352,該第三負極匯流條36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三負極226之間的第三負極連接段361,及一連接該第三負極連接段361並電連接薄膜電容20的第三輸入負極206的第三負極輸入段362。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至第三正極匯流條31、33、35及第一至第三負極匯流條32、34、36實際上為銅排,彼此間皆相互前後間隔,並且因為其中一個電力模組2的該輸入電極單元22的該第一正極221、該第二正極223及該第三正極225分別與另一個電力模組2的該第一負極222、該第二負極224及該第三負極226位置上下相對應,第一至第三正極匯流條31、33、35及第一至第三負極匯流條32、34、36皆呈「ㄣ」字型,以並聯兩個電力模組2的輸入電極單元22。其中,第一正極匯流條31的第一正極輸入段312與第一正極連接段311的連接處沿著第一正極連接段311到兩個電力模組2的兩個第一正極221的距離大致相同,其餘的匯流條32、33、34、35、36也是同樣的設計以此類推,不再贅述。這樣的設計能有效減少輸入兩個電力模組2的電流差異值,因為匯流條的電阻與其長度成正比。
參閱圖3及圖5,電流輸出傳導單元4電連接於該等輸出電極單元23及該馬達(圖未示)之間,其包括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一輸出電極231之間的第一匯流條41、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二輸出電極232之間的第二匯流條42,及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三輸出電極233之間的第三匯流條43。該第一匯流條41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一輸出電極231之間的第一連接段411,及一連接該第一連接段411並電連接該馬達的第一輸出段412,該第一輸出段412連接於該第一連接段411中間處,該第二匯流條42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二輸出電極232之間的第二連接段421,及一連接該第二連接段421中間處並電連接該馬達的第二輸出段422,該第三匯流條43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三輸出電極233之間的第三連接段431,及一連接該第三連接段431並電連接該馬達的第三輸出段432,該第三輸出段432連接於該第三連接段431中間處。該第一連接段411具有兩個分別電連接各該電力模組2的該第一輸出電極231的第一橫板部411a,及一連接於該兩第一橫板部411a之間的第一立板部411b,該第一輸出段412連接於該第一立板部411b,該第一輸出段412分別與該兩第一橫板部411a相間隔的距離相同,該第二連接段421具有兩個分別電連接該等電力模組2的該第二輸出電極232的第二橫板部421a,及一連接於該兩第二橫板部421a之間的第二立板部421b,該第二輸出段422連接於該第二立板部421b,該第二輸出段422分別與該兩第二橫板部421a相間隔的距離相同,該第三連接段431具有兩個分別電連接該等電力模組2的該第三輸出電極233的第三橫板部431a,及一連接於該兩第三橫板部431a之間的第三立板部431b,該第三輸出段432連接於該第三立板部431b,該第三輸出段432分別與該兩第三橫板部431a相間隔的距離相同。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至第三匯流條41、42、43實際上為銅排,且第一匯流條41的第一輸出段412分別與該兩第一橫板部411a相間隔的距離相同,其餘的匯流條42、43也是同樣的設計以此類推,不再贅述。這樣的設計能有效減少兩個電力模組2輸出的三相電流差異值,因為匯流條的電阻與其長度成正比。其中,本實施例的第一輸出段412及第三輸出段432分別呈倒「L」字型,與第二輸出段422呈「I」字型有些微差異,這樣的設計僅為示意,並不以此為限,第一至第三輸出段412、422、432也可皆為相同態樣。
參閱圖1、圖3及圖5,以下介紹本新型堆疊式逆變器10的運作流程,首先薄膜電容20先由第一至第三輸入正極201、203、205與第一至第三輸入負極202、204、206透過電流輸入傳導單元3將直流電傳輸至該等電力模組2的第一至第三正極221、223、225與第一至第三負極222、224、226,透過該等電力模組2將直流電轉換為三相交流電後再透過電流輸出傳導單元4將三相交流電輸出至該馬達。在此過程中,兩個電力模組2的溫度將逐漸升高,此時可由連接座1的進水口11加入冷卻水,即可同時使兩個電力模組2降溫,因為兩個電力模組2的散熱件24皆位於連接座1的散熱空間S內,且如此一來兩個電力模組2的降溫程度將趨於一致,有效降低兩個電力模組2的溫度差異值,使電流輸出的穩定度提高。
綜上所述,本新型堆疊式逆變器10透過該等電力模組2上下疊置,且藉由該電流輸入傳導單元3及該電流輸出傳導單元4兩該等電力模組2並聯,即可將自該直流電源輸入的直流電變換為交流電輸出供該馬達使用,不但有效提升了逆變器的輸出功率,比起習知並聯電力模組2的方式,其結構較複雜占用較大的體積,本新型具有更高的空間利用率,使車內元件配置上更有彈性。再者,藉由該等電力模組2分別裝設於連接座1的上下兩側,使得冷卻水可以同時對該等電力模組2降溫,有效降低兩個電力模組2的溫度差異值,使三相電流輸出的穩定度提高。並且透過電流輸出傳導單元4的對稱設計:第一匯流條41的第一輸出段412分別與該兩第一橫板部411a相間隔的距離相同,能有效減少兩個電力模組2輸出的三相電流差異值,故確實能達成本新型之目的。其中,本案的技術手段也可以用在其他領域,並不限於車用。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堆疊式逆變器
20‧‧‧薄膜電容
201‧‧‧第一輸入正極
202‧‧‧第一輸入負極
203‧‧‧第二輸入正極
204‧‧‧第二輸入負極
205‧‧‧第三輸入正極
206‧‧‧第三輸入負極
1‧‧‧連接座
11‧‧‧進水口
12‧‧‧出水口
13‧‧‧開口
2‧‧‧電力模組
21‧‧‧本體
211‧‧‧第一面
212‧‧‧第二面
22‧‧‧輸入電極單元
221‧‧‧第一正極
222‧‧‧第一負極
223‧‧‧第二正極
224‧‧‧第二負極
225‧‧‧第三正極
226‧‧‧第三負極
23‧‧‧輸出電極單元
231‧‧‧第一輸出電極
232‧‧‧第二輸出電極
233‧‧‧第三輸出電極
24‧‧‧散熱件
3‧‧‧電流輸入傳導單元
31‧‧‧第一正極匯流條
311‧‧‧第一正極連接段
312‧‧‧第一正極輸入段
32‧‧‧第一負極匯流條
321‧‧‧第一負極連接段
322‧‧‧第一負極輸入段
33‧‧‧第二正極匯流條
331‧‧‧第二正極連接段
332‧‧‧第二正極輸入段
34‧‧‧第二負極匯流條
341‧‧‧第二負極連接段
342‧‧‧第二負極輸入段
35‧‧‧第三正極匯流條
351‧‧‧第三正極連接段
352‧‧‧第三正極輸入段
36‧‧‧第三負極匯流條
361‧‧‧第三負極連接段
362‧‧‧第三負極輸入段
4‧‧‧電流輸出傳導單元
41‧‧‧第一匯流條
411‧‧‧第一連接段
411a‧‧‧第一橫板部
411b‧‧‧第一立板部
412‧‧‧第一輸出段
42‧‧‧第二匯流條
421‧‧‧第二連接段
421a‧‧‧第二橫板部
421b‧‧‧第二立板部
422‧‧‧第二輸出段
43‧‧‧第三匯流條
431‧‧‧第三連接段
431a‧‧‧第三橫板部
431b‧‧‧第三立板部
432‧‧‧第三輸出段
S‧‧‧散熱空間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本新型堆疊式逆變器的一實施例與一薄膜電容電連接的一立體圖; 圖2是該薄膜電容的一立體圖; 圖3是該實施例之一立體分解圖; 圖4是該實施例之一側視圖; 圖5是該實施例之一立體圖;及 圖6是圖5的另一視角。
10‧‧‧堆疊式逆變器
20‧‧‧薄膜電容
1‧‧‧連接座
11‧‧‧進水口
2‧‧‧電力模組
21‧‧‧本體
211‧‧‧第一面
22‧‧‧輸入電極單元
221‧‧‧第一正極
222‧‧‧第一負極
223‧‧‧第二正極
224‧‧‧第二負極
225‧‧‧第三正極
226‧‧‧第三負極
23‧‧‧輸出電極單元
231‧‧‧第一輸出電極
232‧‧‧第二輸出電極
233‧‧‧第三輸出電極
3‧‧‧電流輸入傳導單元
31‧‧‧第一正極匯流條
32‧‧‧第一負極匯流條
33‧‧‧第二正極匯流條
34‧‧‧第二負極匯流條
35‧‧‧第三正極匯流條
36‧‧‧第三負極匯流條
4‧‧‧電流輸出傳導單元
41‧‧‧第一匯流條
411‧‧‧第一連接段
411a‧‧‧第一橫板部
411b‧‧‧第一立板部
412‧‧‧第一輸出段
42‧‧‧第二匯流條
421‧‧‧第二連接段
421a‧‧‧第二橫板部
421b‧‧‧第二立板部
422‧‧‧第二輸出段
43‧‧‧第三匯流條
431‧‧‧第三連接段
431a‧‧‧第三橫板部
431b‧‧‧第三立板部
432‧‧‧第三輸出段

Claims (8)

  1. 一種堆疊式逆變器,用於將一直流電源輸出的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以輸出至一馬達,該堆疊式逆變器包含: 兩個電力模組,呈上下疊置,每一電力模組包括 一輸入電極單元,及 一輸出電極單元,與該輸入電極單元相間隔; 一電流輸入傳導單元,電連接於該直流電源及該等電力模組的該等輸入電極單元之間;及 一電流輸出傳導單元,電連接於該等輸出電極單元及該馬達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堆疊式逆變器,其中,該輸出電極單元包括一第一輸出電極、一第二輸出電極及一第三輸出電極,該兩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輸出電極的位置相對應,該兩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輸出電極的位置相對應,該兩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輸出電極的位置相對應。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堆疊式逆變器,其中,每一電力模組還包括一本體,該本體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相反於該第一面的第二面,該輸出電極單元及該輸入電極單元設置於該第一面,該等第二面彼此相對。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堆疊式逆變器,還包含一設置於該等電力模組的該第二面之間的連接架,每一電力模組還包括一設置於該第二面的散熱件。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堆疊式逆變器,其中,該電流輸出傳導單元包括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一匯流條、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二匯流條,及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三匯流條。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堆疊式逆變器,其中,該第一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一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一連接段並電連接該馬達的第一輸出段,該第一輸出段連接於該第一連接段中間處,該第二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二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二連接段中間處並電連接該馬達的第二輸出段,該第三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輸出電極之間的第三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三連接段並電連接該馬達的第三輸出段,該第三輸出段連接於該第三連接段中間處。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堆疊式逆變器,其中,該第一連接段具有兩個分別電連接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輸出電極的第一橫板部,及一連接於該兩第一橫板部之間的第一立板部,該第一輸出段連接於該第一立板部,該第一輸出段分別與該兩第一橫板部相間隔的距離相同,該第二連接段具有兩個分別電連接該等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輸出電極的第二橫板部,及一連接於該兩第二橫板部之間的第二立板部,該第二輸出段連接於該第二立板部,該第二輸出段分別與該兩第二橫板部相間隔的距離相同,該第三連接段具有兩個分別電連接該等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輸出電極的第三橫板部,及一連接於該兩第三橫板部之間的第三立板部,該第三輸出段連接於該第三立板部,該第三輸出段分別與該兩第三橫板部相間隔的距離相同。
  8. 如請求項3所述的堆疊式逆變器,其中,該輸入電極單元包括一第一正極、一第一負極、一第二正極、一第二負極、一第三正極及一第三負極,該第一正極、該第二正極及該第三正極彼此相間隔,該第一負極、該第二負極及該第三負極彼此相間隔,該第一正極及該第一負極彼此相鄰,該第二正極及該第二負極彼此相鄰,該第三正極及該第三負極彼此相鄰,其中一個電力模組的該輸入電極單元的該第一正極、該第二正極及該第三正極分別與另一個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負極、該第二負極及該第三負極位置相對應,該電流輸入傳導單元包括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正極之間的第一正極匯流條、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負極之間的第一負極匯流條、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正極之間的第二正極匯流條、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負極之間的第二負極匯流條、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正極之間的第三正極匯流條及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負極之間的第三負極匯流條,該第一正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正極之間的第一正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一正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一正極輸入段,該第一負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一負極之間的第一負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一負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一負極輸入段,該第二正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正極之間的第二正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二正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二正極輸入段,該第二負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二負極之間的第二負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二負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二負極輸入段,該第三正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正極之間的第三正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三正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三正極輸入段,該第三負極匯流條具有一電連接於各該電力模組的該第三負極之間的第三負極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三負極連接段並電連接該直流電源的第三負極輸入段。
TW106204061U 2017-03-23 2017-03-23 堆疊式逆變器 TWM5477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4061U TWM547785U (zh) 2017-03-23 2017-03-23 堆疊式逆變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4061U TWM547785U (zh) 2017-03-23 2017-03-23 堆疊式逆變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7785U true TWM547785U (zh) 2017-08-21

Family

ID=60188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4061U TWM547785U (zh) 2017-03-23 2017-03-23 堆疊式逆變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77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4138B (zh) * 2017-03-23 2018-05-11 Stacked invert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4138B (zh) * 2017-03-23 2018-05-11 Stacked invert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06848B2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KR101522089B1 (ko) 반도체 장치
US9042112B2 (en) Converter power unit and its bus bars
US8169780B2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540727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8836103B2 (en) Semiconductor unit
RU2019126805A (ru) Полупроводниковый узел
US20050128706A1 (en) Power module with heat exchange
US9204573B2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JPWO2006103721A1 (ja) 電力変換装置の冷却構造
JP3173512U (ja) 半導体装置
CN107425737B (zh) 功率模块、变流器及风力发电机组
EP2639953A1 (en) Power converter apparatus
JP2015139270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3261100A (zh) 电力电子系统
CN107786070A (zh) 智能功率模块、电机控制器和车辆
CN113728546A (zh) 电力转换装置
TWM547785U (zh) 堆疊式逆變器
TWI624138B (zh) Stacked inverter
CN208835986U (zh) 一种通用封装的功率装置
JP520404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20220271682A1 (en) Inverter module and inverter
CN212324008U (zh) 一种逆变器及其功率单元和功率模块
CN109217636A (zh) 一种通用封装的功率装置
CN206658161U (zh) 堆栈式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