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0254U - 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0254U
TWM540254U TW105208061U TW105208061U TWM540254U TW M540254 U TWM540254 U TW M540254U TW 105208061 U TW105208061 U TW 105208061U TW 105208061 U TW105208061 U TW 105208061U TW M540254 U TWM540254 U TW M54025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heat exchanger
air
heat
hot wa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80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晶旭
Original Assignee
白真善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白真善 filed Critical 白真善
Publication of TWM5402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0254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5/00Washing or rinsing machines for crockery or tableware
    • A47L15/42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5/00Washing or rinsing machines for crockery or tableware
    • A47L15/42Details
    • A47L15/48Dry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6/00Combined water and air hea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 Details Of Fluid Heaters (AREA)

Description

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
本創作關於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更詳細地,關於藉由有效的加熱結構來一同生成並供給熱風及熱水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
通常在住宅和辦公室等各種建築物設置供暖裝置。例如,藉由鍋爐對熱水進行加熱,並通過管道供給熱水,從而可維持建築物整體溫度或在所需之處使用熱水。這種供暖裝置不僅用在居住用建築,還可在工業場所及其他營業場所等多樣化地使用。
鍋爐等的大部分供暖裝置利用熱水傳遞熱量。熱水不僅起到良好的傳熱介質(heat medium)的作用,還可根據需要從管道中排出並直接使用,因而非常方便。因此,大部分建築物配有鍋爐等,從而可接收並使用熱水。
但是,有些設施不僅需要熱水,還需要熱風。例如,在利用熱風的乾燥設施或具有烘乾功能的洗滌設施等中,需要持續對空氣進行加熱並進行供給,來達到可使用熱風(warm air)。但是,以往的鍋爐等只具有生成熱水並使熱水迴圈的功能,因而難以在如上所述的設施中單獨使用鍋爐等。
即,存在如下不便之處,雖然可正常藉由鍋爐等來接收熱水,但為了使用熱風等,則需要追加設置其他裝置。在需要使用熱風的情況下,必須在建築物內追加設置空氣的流動路徑或使用電等來對空氣進行加熱的單獨的加熱裝置等,因這種不便之處,導致能量消耗增多,還不必要地增加了運行費用。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韓國授權專利第10-0694277號(2007年03月14日)。
創作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創作所要實現的目的為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可藉由有效的加熱結構一同生成並供給熱風及熱水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
本創作的技術目的並不局限於以上所述的範圍,未提及的其他技術目的可由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藉由以下記載明確理解。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創作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包括:本體,在內部設置有燃燒室;第一熱交換器,設置於上述燃燒室的內部,空氣向上述第一熱交換器的內側流動;第二熱交換器,設置於上述燃燒室的內部,水向上述第二熱交換器的內側流動;加熱單元,用於向上述燃燒室的內部噴射火焰;送風單元,用於使空氣向上述第一熱交換器的內部流動;以及洗滌部,接收由上述第一熱交換器和上述第二熱交換器所供給的上述熱風及上述熱水,藉由向洗滌物件噴射上述熱風及上述熱水中的至少一種,對洗滌物件進行洗滌,上述第二熱交換器包括至少一個蓄熱板,在上述蓄熱板形成有複數個熱交換鰭片,藉由在上述熱交換鰭片之間插入金屬管,形成流路的至少一部分。
本創作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進一步可包括:迂回管,從上述流路分支,在向上述本體的外側迂回後與上述流路相連接;以及流量流動感測器,附著於上述本體外側的上述迂回管。
本創作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可在從上述流路分支的向上述本體的外側露出至少一部分的管道的露出的端部形成可開閉的進出部。
本創作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進一步可包括防凍裂管,上述防凍裂管從上述流路分支,上述防凍裂管的至少一部分向上述本體的外側露出,在上述防凍裂管的內側插入加熱器。
本創作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進一步可包括溫度測定管,上述溫度測定管從上述流路分支,上述溫度測定管的至少一部分向上述本體的外側露出,在上述溫度測定管的露出的部分附著有溫度感測器。
上述蓄熱板可附著於上述燃燒室的內壁,上述熱交換鰭片能夠以朝向上述燃燒室的中央的方式配置。
本創作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進一步可包括彎曲部,上述彎曲部由上述熱交換鰭片的至少一部分彎曲而成,上述彎曲部緊貼於上述流路的外周面。
本創作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進一步可包括凹部,上述凹部由互不相同的上述熱交換鰭片之間的上述蓄熱板凹入而成,上述凹部緊貼於上述流路的外周面。
上述第一熱交換器可包括:固定板,分別設置於上述第一熱交換器的兩端部;以及中空管,複數個中空管在上述固定板之間並列配置。
上述中空管可包括內板,上述內板用於將上述中空管的內部劃分為複數個區域。
上述中空管進一步可包括突起部,複數個突起部從上述中空管的外周面朝向上述燃燒室的內部突出以進行熱交換。
上述突起部從上述中空管的外周面朝向上述中空管的直徑方向擴張,形成包圍上述中空管的外周面的環狀。
上述蓄熱板中的至少一個可配置於上述火焰的前方,來改變上述火焰的路徑。
上述第一熱交換器可配置於上述第二熱交換器的上端部。
上述流路包括:再加熱流路,與上述火焰相鄰;以及迴圈流路,與上述再加熱流路相連接,配置於上述再加熱流路的外側,上述迴圈流路插入於上述熱交換鰭片之間。可在使上述水在上述迴圈流路迴圈後,使水向上述再加熱流路流入。
上述再加熱流路可由圍繞上述火焰的螺旋型管形成,可在上述再加熱流路的一側形成用於使上述火焰經過的開口部,上述蓄熱板中的至少一個可配置於上述開口部的前方來改變上述火焰的路徑。
上述加熱單元可包括可改變燃料混合比例的強制混合式燃燒器。
可在上述燃燒室內部配置複數個上述加熱單元。
上述燃燒室可位於上述本體的中央,隔著上述燃燒室,可在上述燃燒室的一側形成第一送風管道,可在上述燃燒室的另一側形成第二送風管道,上述第一熱交換器可設置於上述第一送風管道與上述第二送風管道之間,從而上述第一熱交換器可連接上述第一送風管道和上述第二送風管道。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根據本創作,在一個裝置內生成熱風及熱水,並可非常方便地向所要使用熱風及熱水的設備或建築物供給熱風及熱水,因而非常有用。尤其,利用組織化整合在裝置內的加熱及熱交換結構來以一個裝置可同時非常有效地生成熱風及熱水,並可向設備或建築物等持續供給熱風及熱水。從而不僅可獲得使設備變得簡單的效果,還可獲得節約能源的效果。
參照圖式和在後述中詳細進行說明的實施例,將明確本創作的優點、特徵及實現本創作的優點、特徵的方法。但是,本創作並不限定於以下公開的實施例,可藉由互不相同的多種形態體現本創作,本實施例僅用於使本創作的公開更加完整,並用於使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理解本創作的範圍,在說明書全文中,對相同的結構要素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
以下,參照圖1至圖8,對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進行詳細說明。
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的本體部的立體圖,圖2為圖1中的本體部的縱向剖視圖,圖3為圖1中的本體部的橫向剖視圖。
本說明書中的「流路」可包括「迴圈流路」及「再加熱流路」。以下,並不對「流路」賦予單獨的元件符號,而是藉由同時使用「迴圈流路」及「再加熱流路」的元件符號來表示。
參照圖1至圖3以及圖8,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1(參照圖8)包括:本體100,在內部設置有燃燒室101(參照圖2及圖3);第一熱交換器200,設置於燃燒室101的內部,空氣向第一熱交換器200的內側流動;第二熱交換器300,設置於燃燒室101的內部,水向第二熱交換器300的內側流動;加熱單元400,用於向燃燒室101的內部噴射火焰;送風單元500,用於使空氣向第一熱交換器200的內部流動;以及洗滌部20(參照圖8),接收由第一熱交換器200和第二熱交換器300所供給的熱風及熱水,藉由向洗滌物件噴射上述熱風及上述熱水中的至少一種,對洗滌物件進行洗滌。例如,洗滌部20藉由送風管800(參照圖8)接收經由第一熱交換器200而生成的熱風,或藉由排出管700(參照圖8)接收經由第二熱交換器300而生成的熱水。
此時,第二熱交換器300包括至少一個蓄熱板310,在蓄熱板310形成有熱交換鰭片311,上述熱交換鰭片311均勻地分配火焰f(參照圖5)及燃燒氣體、增加吸熱面積、對燃燒氣體的流動進行引導,可藉由在上述熱交換鰭片311之間插入金屬管,形成流路320、330的至少一部分。
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1可使空氣和水同時在本體100的燃燒室101內部被加熱。即,可藉由在向燃燒室101內部噴射的火焰周圍組織化配置的熱交換結構來防止熱量洩漏並可有效地對空氣和水進行加熱。並且,空氣及水的流動路徑以符合如上所述的熱交換結構的方式達到最優化,從而可藉由一個裝置使空氣及水一同流入、迴圈,並在裝置的內部對空氣及水進行加熱,從而可非常有效地進行向裝置外部提供熱風及熱水的過程。
尤其,第二熱交換器300的蓄熱板310和熱交換鰭片311可均勻地分配被用作熱源的火焰f及燃燒氣體,來使火焰f及燃燒氣體形成分層,縮短熱傳遞距離,從而可有效地獲得蓄熱效果,第二熱交換器300的流路320、330被分為迴圈流路320和再加熱流路330,從而可更有效地與內部熱源進行熱交換。藉由插入於熱交換鰭片311之間而形成的迴圈流路320可借助火焰直接得到熱量,不僅如此,積蓄在蓄熱板310和熱交換鰭片311的熱量傳遞到迴圈流路320,從而可有效地生成熱水,再加熱流路330與火焰相鄰,來使經由迴圈流路320的水得到再加熱,可使水輕鬆變為高溫的熱水。並且,如圖4及圖5所示,蓄熱板310配置於火焰f的前方和周邊,來改變火焰f及燃燒氣體的路徑,可引導路徑得到改變的火焰f及燃燒氣體在熱交換鰭片311、蓄熱板310及迴圈流路320之間重新迴圈。
如上所述,藉由使第二熱交換器300的迴圈流路320與再加熱流路330相連接,形成流路320、330,從而與可調節燃料量和燃燒氣體的加熱單元400一同以互補的方式輕鬆應對消費者所需的熱水的量和溫度。並且,第二熱交換器300的蓄熱板310和熱交換鰭片311可向位於第二熱交換器300上部的第一熱交換器200再次傳遞所積蓄的熱量,從而可使熱量的洩漏最小化,並可獲得熱效率大為提升的效果。
而且,第一熱交換器200形成用於使空氣在燃燒室101周圍迴圈的空氣迴圈結構的一部分,並且,第一熱交換器200利用經由燃燒室101內部的管道自然引導空氣流動,並可有效生成熱風。第一熱交換器200和第二熱交換器300互相之間的配置形態也考慮到向燃燒室101內部噴射的火焰的噴射方向和熱量的傳遞方向來形成適合進行熱交換的最佳形態。因此,可藉由一個裝置非常有效地生成並供給熱風及熱水。
以下,參照附圖,更加詳細地說明具有如上所述的特徵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1。
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1可包括本體部10及洗滌部20(參照圖8)。以下,首先對本體部10進行詳細說明,之後,對包括洗滌部20在內的整個洗滌裝置進行詳細說明。
首先,對本體部10進行說明。本體100可形成具有內部空間的箱體。雖然本體100可呈如圖1所示的方形,但並不限定於此。本體100可根據內部結構、設置空間的形態、所使用的設備的種類等來形成多種形狀。在本體100內部所形成的空間起到燃燒室101的功能,在內部形成燃燒室101的情況下,可對本體100實施多種變形。
如圖2所示,本體100包括在燃燒室101周圍所形成的空氣迴圈結構。空氣迴圈結構可包括相互之間組織化連接的送風管道。例如,如圖2所示,燃燒室101可位於本體100的中央,隔著燃燒室101,可在上述燃燒室101的一側形成第一送風管道110,可在上述燃燒室101的另一側形成第二送風管道120。除了第一送風管道110和第二送風管道120之外,還可設置與第二送風管道120相連接的第三送風管道130,第一熱交換器200可形成用於連接第一送風管道110和第二送風管道120的空氣迴圈結構的一部分。
第一送風管道110的入口110a與送風單元500的送風口502相連接,第一送風管道110的出口110b與第一熱交換器200相連接,第二送風管道120的入口120a與第一熱交換器200相連接,第二送風管道120的出口120b與第三送風管道130的入口130a相連接。第三送風管道130的出口130b向本體100的外部開放,來與送風管800(參照圖8)等相連接。因此,空氣沿著形成於燃燒室101周圍的送風管道流動(參照箭頭方向),可在經由設置於第一送風管道110與第二送風管道120之間的第一熱交換器200的過程中輕鬆進行熱交換並被加熱。
如上所述的空氣迴圈結構利用位於燃燒室101周圍的第一送風管道110、第二送風管道120、第三送風管道130,可藉由利用第一送風管道110、第二送風管道120、第三送風管道130來使熱量向本體100的外部洩漏的現象最小化。並且,由於被加熱的空氣通過第一送風管道110、第二送風管道120、第三送風管道130在燃燒室周圍迴圈,因而可得到基於燃燒室101與送風管道之間的熱交換的預熱及後期加熱效果。可藉由如上所述的結構大為提高熱效率。
在本體100的一側形成有與排氣口141相連接的排氣管道140等,從而可便於排出燃燒室101內部的燃燒氣體,如圖1所示,在本體100的外側形成用於使水流入的流入部301及用於排出被加熱的熱水的排出部302,從而可便於與用於使水流入的流入管600(參照圖8)或用於排出熱水的排出管700(參照圖8)相連接來使用。並且,如圖1所示,在本體100的另一側附著有用於控制溫度或流量等的各種控制裝置150,使控制裝置150與流量流動感測器343及溫度感測器341等相連接,從而在掌握流體的流動情況或內部溫度等的情況下控制裝置。
流量流動感測器343及溫度感測器341可設置於從燃燒室101內部的流路延伸的管道等,所延伸的管道中的一個插入於加熱器342,從而可對裝置起到冬季防凍保護作用。例如,可使流量流動感測器343附著於從流路320、330分支並在向本體100的外側迂回後與流路320、330相連接的迂回管340a,來檢測流路320、330內部的流體流動情況。並且,可在從流路320、330分支的向本體100的外側露出至少一部分的管道的露出的端部形成可開閉的進出部340b,來排出流路320、330內部的流體或向流路320、330補充流體。並且,可設置防凍裂管340c來對裝置起到冬季防凍保護作用,上述防凍裂管340c從流路320、330分支,上述防凍裂管340c的至少一部分向本體100的外側露出,在上述防凍裂管340c的內側插入加熱器342。並且,可使溫度感測器341附著於從流路320、330分支並向本體100的外側露出至少一部分的溫度測定管340d等,以便於進行測定溫度等的作業。
流入部301、排出部302、迂回管340a、防凍裂管340c、溫度測定管340d等由第二熱交換器300的流路的一部分延伸而成,為了從裝置的外部向燃燒室101內部注入流體、為了向裝置的外部排出被加熱的流體、為了在裝置的外部掌握流體的流動情況或溫度等,流入部301、排出部302、迂回管340a、防凍裂管340c、溫度測定管340d等可形成管道形態。
如圖2所示,第一熱交換器200設置於燃燒室101內部的上方。第一熱交換器200可形成在燃燒室101內部連接第一送風管道110和第二送風管道120的形態。第一熱交換器200可利用複數個中空管210使空氣向第一熱交換器200的內部移動,可從燃燒室101內部的熱源接收熱量來對經由中空管210的空氣進行加熱。複數個中空管210可由傳熱性能高的金屬材質形成,複數個中空管210並列排列,從而可更加有效地與燃燒室101內部的熱源進行熱交換。將在後述中對第一熱交換器200的結構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
第一熱交換器200可配置於第二熱交換器300的上端。藉由第一熱交換器200配置於第二熱交換器300的上端部,來在由第二熱交換器300改變向燃燒室101內部噴射的火焰的路徑時,可使第二熱交換器300更加有效地從第一熱交換器200接收熱量。即,第一熱交換器200和第二熱交換器300可藉由更加有效地利用燃燒室101內部的有限的空間來形成適合進行熱交換的最優形態。
如圖4及圖5所示,第二熱交換器300包括至少一個蓄熱板310,在蓄熱板310形成有熱交換鰭片311,上述熱交換鰭片311可在燃燒室101內均勻地分配火焰f及燃燒氣體、增加吸熱面積、對燃燒氣體的流動進行引導,可藉由在熱交換鰭片311之間插入傳熱性能高的金屬管,形成迴圈流路320。如圖4及圖5所示,蓄熱板310配置於火焰f的前方和周邊,來改變火焰f及燃燒氣體的路徑,路徑得到改變的火焰f及燃燒氣體在熱交換鰭片311、蓄熱板310之間重新迴圈。
如上所述,第二熱交換器300的流路320、330可形成迴圈流路320與再加熱流路330相連接的形態。再加熱流路330可由圍繞火焰f的螺旋形管形成,可在再加熱流路330的一側形成用於使火焰f經過的開口部330a,迴圈流路320和再加熱流路330可互相隔開配置,從而使借助配置於火焰f前方的蓄熱板310改變路徑的火焰f及燃燒氣體在迴圈流路320和再加熱流路330重新迴圈(參照圖5)。
如圖4及圖5所示,迴圈流路320可由在蓄熱板310的熱交換鰭片311之間反復進行往復的彎曲的管形成。將在後述中對第一熱交換器200及第二熱交換器300的相互配置關係和熱交換過程等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加熱單元400可與本體100相結合。加熱單元400可包括向燃燒室101內側延伸的噴射管410,從而可藉由噴射管410噴射火焰。在加熱單元400對燃料與空氣等進行混合來向噴射管410進行供給,在噴射管410的一側進行點火來生成火焰,並向燃燒室101噴射火焰。加熱單元400可與本體100外部的燃料罐相連接來接收燃料。加熱單元400也可以是可調節燃料量和燃燒氣體的強制混合式燃燒器,還可設置複數個加熱單元400。加熱單元400的噴射管410可藉由在本體100的第二送風管道120所形成的插入口121(參照圖4)來插入於燃料室101的內側。
如圖1及圖2所示,送風單元500也可與本體100相結合。送風單元500與本體100的第一送風管道110側相結合,來使空氣流入,並使空氣被迅速注入到第一送風管道110。如圖2所示,送風單元500可包括吸入口501及送風口502,可在吸入口501的周圍形成可旋轉的風扇。空氣可通過吸入口501被吸入,並通過送風口502向第一送風管道110供給。
如上所述,可使送風單元500及加熱單元400與本體100的外側相結合,從而可在向本體100內部供給空氣的同時,向燃燒室101噴射火焰,並生成熱風及熱水。在本體100的內部,通過流入部301注入的水在經由第二熱交換器300的過程中進行熱交換並被加熱,通過送風單元500注入的空氣在經由第一熱交換器200的過程中進行熱交換並被加熱。以下,參照圖4至圖7,對各個熱交換器的結構和藉由上述熱交換器所形成的流體循環及熱交換過程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
圖4為示出圖1中的本體部內側的空氣流動路徑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圖5為示出圖4所示的第二熱交換器和火焰的立體圖,圖6為示出圖4所示的第一熱交換器的立體圖及剖視圖的圖,圖7a及圖7b為示出圖6中的第一熱交換器的變形例的圖。
參照圖4,空氣(參照箭頭)通過送風單元500的吸入口501被吸入,經由送風口502被引向第一送風通道110。被引導的空氣從第一送風管道110被注入到第一熱交換器200,空氣在經由第一熱交換器200的複數個中空管210的過程中被加熱。被加熱的空氣從第一熱交換器200重新向第二送風管道120移動,並通過第三送風管道130的入口130a向第三送風管道130的出口130b排出。
如上所述,空氣經過在燃燒室101周圍所形成的空氣迴圈線路自然迴圈。空氣迴圈線路形成於燃燒室101周圍,防止熱量洩漏,並可引導與燃燒室之間的預熱及後期加熱效果。如上所述,在空氣的迴圈過程中,空氣在經由包括中空管210的第一熱交換器200的過程中接收從火焰f所生成的熱量,從而變換成被加熱的空氣來被排出,即,排出熱風。所排出的熱風通過送風管等來向洗滌部20(參照圖8)供給。
如圖4所示,第一熱交換器200可藉由在分別設置於第一熱交換器200兩端部的固定板220與固定板220之間並列配置複數個中空管210而成。固定板220可分別與第一送風管道110側和第二送風管道120側相結合,來形成封閉結構,由此,可引導移動至第一熱交換器200的空氣通過複數個中空管210的內部移動。如上所述,利用複數個中空管210來增加傳熱面積,可更加便於生成熱風。
如圖5所示,第二熱交換器300可包括蓄熱板310,在蓄熱板310形成有熱交換鰭片311,上述熱交換鰭片311可均勻地分配火焰f及燃燒氣體、增加吸熱面積、對燃燒氣體的流動進行引導,可藉由在熱交換鰭片311之間反復配置傳熱性能高的金屬管並使上述金屬管互相連接,形成迴圈流路320。此時,可使蓄熱板310和熱交換鰭片311以一體的方式成型,並且,還可在蓄熱板310形成用於在熱交換鰭片311之間插入並固定迴圈流路320的槽。上述槽形成於蓄熱板310的彎曲部312之間,彎曲部312可由熱交換鰭片311的至少一部分以緊貼於迴圈流路320的外周面的方式彎曲而成。即,利用彎曲部312提高熱交換鰭片311對迴圈流路320的傳熱性能,同時可使迴圈流路320更加便於插入並固定於彎曲部312之間的空間。
並且,位於互不相同的熱交換鰭片311之間的蓄熱板310也可形成凹部313,上述凹部313由蓄熱板310的一部分凹入而成(參照圖3)。凹部313以形狀與迴圈流路320的外周面相對應的方式凹入,從而凹部313可緊貼於迴圈流路320的外周面。即,不僅利用上述的彎曲部312,還利用凹部313來形成可使迴圈流路320便於插入並固定於互不相同的熱交換鰭片311之間的槽,能夠以迴圈流路320緊貼於熱交換鰭片311之間的狀態固定迴圈流路320。
並且,可藉由使蓄熱板310的一部分配置於從噴射管410噴射的火焰f的前方,來改變火焰f及燃燒氣體的路徑。如圖5所示,蓄熱板310的至少一部分可配置於用於使火焰f經過的開口部330a的前方,由此,可便於改變火焰f的路徑。第二熱交換器300也可藉由在火焰f的中心部配置再加熱流路330來與迴圈流路320相連接。此時,再加熱流路330可呈螺旋形,並且可在再加熱流路330的至少一部分設置開口部330a來使火焰f經過,迴圈流路320和再加熱流路330也可互相隔開配置,來使借助蓄熱板310改變路徑的火焰f及燃燒氣體在迴圈流路320和再加熱流路330之間重新迴圈。
以此,向流入部301流入的水輕鬆被加熱,在變為熱水後通過排出部302排出,並可向洗滌部20供給熱水。尤其,向流入部301流入的水(參照虛線箭頭)首先被注入到迴圈流路320,在沿著迴圈流路320的彎曲的管道移動的過程中,水的溫度第一次上升,之後被注入到追加連接的再加熱流路330來借助火焰f的熱量被加熱至高溫。此時,向從燃燒室內的任一個流路320、330延伸的管道(可以是上述的防凍裂管)中的一個插入加熱器342,來對裝置起到冬季防凍保護作用,並且,還可使各種控制裝置150所需的溫度感測器341和可判斷是否存在水流的流量流動感測器343附著於從燃燒室內的任一個流路320、330延伸的其他管道(例如上述的溫度測定管、迂回管等)。
如上所述,第一熱交換器200(參照圖4)配置於第二熱交換器300的上端部,從而可使第一熱交換器200便於接收借助第二熱交換器300的熱交換鰭片311、蓄熱板310及迴圈流路320之間劃分的火焰f向上傳遞的熱量。蓄熱板310可呈板形狀,也可呈形成有朝向火焰f(參照圖5)突出的熱交換鰭片311的形狀。蓄熱板310附著於燃燒室101的內壁,防止火焰f直接與燃燒室101的內壁相接觸,可起到利用複數個熱交換鰭片311向迴圈流路320的互不相同的位置分配傳熱路徑的作用。熱交換鰭片311朝向燃燒室101的中央,複數個熱交換鰭片311並列配置,可在熱交換鰭片311之間形成可使迴圈流路320便於插入並固定於熱交換鰭片311之間的槽。如上所述,上述槽可形成於彎曲部312之間。
熱交換鰭片311和迴圈流路320沿著水平方向配置,使火焰f的噴射方向維持水平方向,並有效地與第二熱交換器300進行第一次熱交換,並且可藉由劃分熱量來自然地向燃燒室101上方傳遞熱量。
即,將第二熱交換器300配置於燃燒室101的下方,將第一熱交換器200配置於燃燒室101的上方,使第二熱交換器300圍繞火焰f,來轉換火焰f的方向,並使火焰f的方向朝向第二熱交換器300的內側,從而可使第二熱交換器300起到第一熱交換器200的另一個熱源的作用。因此,可使第二熱交換器300及第一熱交換器200均便於在燃燒室101內部進行熱交換,從而可生成熱風及熱水。並且,如上所述,可利用在燃燒室101周圍由第一送風管道110、第二送風管道120及第三送風管道130形成的空氣迴圈結構來使熱量向燃燒室101的外部洩漏的現象最小化,並可儲存熱量,因而可實現預熱及後期加熱效果,從而可更加有效地對空氣和水進行加熱。如上所述,借助互相組織化配置的熱交換結構,可在一個裝置非常有效地生成並供給熱風及熱水。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第一熱交換器200形成由中空管210連接固定板220之間的形態,也可改變成可向空氣更有效地傳遞熱量來形成熱傳遞的結構。以下,對此進行說明。
如圖6所示,第一熱交換器200可形成在固定板220之間並列配置複數個中空管210的形態。如圖6所示,中空管210可使空氣經由形成於中空管210內側的空間來對空氣進行加熱。中空管210互相並列配置,但可藉由錯開相鄰的列或行來提高相互之間的傳熱效果。如上所述的中空管210可變為如圖7a及圖7b所示的其他形態。
例如,如圖7a所示,可在中空管210a內部形成可將中空管210a的內部空間劃分為複數個區域的內板211。內板211可形成包括平板、曲面、圓筒面等在內的多種形態,可形成至少一部分彎曲的形態。在可對中空管210a的內部進行劃分的範圍內,可對內板211實施多種變形。
如上所述,若形成內板211,則將增加中空管210a與經由中空管210a內部的流體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可大為提高傳熱性能。並且,在中空管210a的外側形成突起部212,來可便於使燃燒室101的熱量傳遞至中空管210a的內部。因此,便於對經由中空管210a的空氣進行加熱來變換成熱風。突起部212可沿著中空管210的長度方向以板形狀延伸並形成有複數個突起部。
並且,如圖7b所示,還能夠以其他形狀改變形成於中空管210b的突起部212的形狀。例如,可形成從中空管210b的外周面沿著中空管210b的直徑方向擴張而包圍中空管210b的外周面的環形的突起部212,並沿著中空管210b的長度方向排列複數個突起部212。即,形成在外周面形成有複數個環形的突起部212的銷管形狀的中空管210b,從而可提高傳熱效果。但是,本創作並不限定於此,除此之外,還能夠以多種形狀對中空管210b的形狀進行改變,從而達到可更加有效地進行熱交換並生成熱風。
以下,對包括洗滌部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的整體進行說明。
圖8為例示性地示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的使用狀態的圖。
如圖8所示,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1可形成本體部10和洗滌部20通過管道等來相連接的形態。洗滌部20可以為利用借助熱水實施的餐具洗滌功能和借助熱風實施的烘乾功能來可對大量餐具進行洗滌並以烘乾的狀態提供餐具的裝置,可在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1的內部形成有可對洗滌物件噴射熱風或熱水的噴嘴。洗滌部20在內部具有洗滌空間,在上述洗滌空間的內部形成複數個噴射噴嘴,從而可向洗滌物件噴射熱風及熱水中的至少一種。
例如,本體部10的流入部301(參照圖1)側與流入管600相連接,排出部302(參照圖1)側與排出管700相連接,第三送風管道130(參照圖2至圖4)的出口130b(參照圖2至圖4)側與送風管800相連接,從而可向洗滌部20供給在本體100內部所生成的熱風及熱水。本體100的一側與排氣管900相連接,從而可排除排出氣體。
如上所述,藉由利用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1同時生成並供給熱風及熱水,從而即使沒有單獨的附加設施,也可便於利用同時需要熱風和熱水的洗滌裝置。並且,由於本創作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1可借助如上所述的高效的熱交換結構來同時對水和空氣進行加熱,因而在能源效率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優點,在經濟性方面也可獲得非常有利的效果。
以上,參照圖式說明了本創作的實施例,但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該可以理解,在不改變本創作的技術手段或必要的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來實施本創作。因此,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在所有方面均屬於例示性的,而並不限定本創作。
1‧‧‧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
10‧‧‧本體部
20‧‧‧洗滌部
100‧‧‧本體
101‧‧‧燃燒室
110‧‧‧第一送風管道
110a、120a、130a‧‧‧入口
110b、120b、130b‧‧‧出口
120‧‧‧第二送風管道
121‧‧‧插入口
130‧‧‧第三送風管道
140‧‧‧排氣管道
141‧‧‧排氣口
150‧‧‧控制裝置
200‧‧‧第一熱交換器
210、210a、210b‧‧‧中空管
211‧‧‧內板
212‧‧‧突起部
220‧‧‧固定板
300‧‧‧第二熱交換器
301‧‧‧流入部
302‧‧‧排出部
310‧‧‧蓄熱板
311‧‧‧熱交換鰭片
312‧‧‧彎曲部
313‧‧‧凹部
320‧‧‧迴圈流路
330‧‧‧再加熱流路
330a‧‧‧開口部
340a‧‧‧迂回管
340b‧‧‧進出部
340c‧‧‧防凍裂管
340d‧‧‧溫度測定管
341‧‧‧溫度感測器
342‧‧‧加熱器
343‧‧‧流量流動感測器
400‧‧‧加熱單元
410‧‧‧噴射管
500‧‧‧送風單元
501‧‧‧吸入口
502‧‧‧送風口
600‧‧‧流入管
700‧‧‧排出管
800‧‧‧送風管
900‧‧‧排氣管
f‧‧‧火焰
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的本體部的立體圖。 圖2為圖1中的本體部的縱向剖視圖。 圖3為圖1中的本體部的橫向剖視圖。 圖4為示出圖1中的本體部內側的空氣流動路徑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5為示出圖4所示的第二熱交換器和火焰的立體圖。 圖6為示出圖4所示的第一熱交換器的立體圖及剖視圖的圖。 圖7a及圖7b為示出圖6中的第一熱交換器的變形例的圖。 圖8為例示性地示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的使用狀態的圖。
10‧‧‧本體部
100‧‧‧本體
101‧‧‧燃燒室
110‧‧‧第一送風管道
110a、120a、130a‧‧‧入口
110b、120b、130b‧‧‧出口
120‧‧‧第二送風管道
130‧‧‧第三送風管道
140‧‧‧排氣管道
141‧‧‧排氣口
200‧‧‧第一熱交換器
210‧‧‧中空管
300‧‧‧第二熱交換器
301‧‧‧流入部
320‧‧‧迴圈流路
330‧‧‧再加熱流路
330a‧‧‧開口部
340d‧‧‧溫度測定管
341‧‧‧溫度感測器
400‧‧‧加熱單元
410‧‧‧噴射管
500‧‧‧送風單元
501‧‧‧吸入口
502‧‧‧送風口

Claims (6)

  1. 一種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其包括: 一本體,在內部設置有燃燒室; 一第一熱交換器,設置於該燃燒室的內部,空氣向該第一熱交換器的內側流動; 一第二熱交換器,設置於該燃燒室的內部,水向該第二熱交換器的內側流動; 一加熱單元,用於向該燃燒室的內部噴射一火焰; 一送風單元,用於使空氣向該第一熱交換器的內部流動;以及 一洗滌部,接收由該第一熱交換器和該第二熱交換器所供給的熱風及熱水,藉由向一洗滌物件噴射該熱風及該熱水中的至少一種,對該洗滌物件進行洗滌; 其中,該第二熱交換器包括至少一蓄熱板,在該蓄熱板形成有複數個熱交換鰭片,藉由在該熱交換鰭片之間插入金屬管,形成一流路的至少一部分, 該流路包括: 一再加熱流路,與該火焰相鄰;以及 一迴圈流路,與該再加熱流路相連接,配置於該再加熱流路的外側,該迴圈流路插入於該熱交換鰭片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其進一步包括: 一迂回管,從該流路分支,在向該本體的外側迂回後與該流路相連接;以及 一流量流動感測器,附著於該本體外側的該迂回管。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其進一步包括一防凍裂管,該防凍裂管從該流路分支,該防凍裂管的至少一部分向該本體的外側露出,在該防凍裂管的內側插入一加熱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其進一步包括一彎曲部,該彎曲部由該熱交換鰭片的至少一部分彎曲而成,該彎曲部緊貼於該流路的外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其進一步包括一凹部,該凹部由互不相同的該熱交換鰭片之間的該蓄熱板凹入而成,該凹部緊貼於該流路的外周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其中在該燃燒室內配置複數個該加熱單元。
TW105208061U 2015-07-14 2016-05-30 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 TWM5402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100007A KR101586052B1 (ko) 2015-07-14 2015-07-14 온풍 및 온수 공급이 가능한 세척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0254U true TWM540254U (zh) 2017-04-21

Family

ID=55306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8061U TWM540254U (zh) 2015-07-14 2016-05-30 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1586052B1 (zh)
CN (1) CN205825429U (zh)
TW (1) TWM540254U (zh)
WO (1) WO20170106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68443B1 (ko) * 2017-11-01 2018-06-18 이노엔 주식회사 열 교환 장치
CN109974306A (zh) * 2019-04-28 2019-07-05 广东万和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燃气壁挂炉及燃烧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05283A (ko) * 2002-07-09 2004-01-16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다관형 열교환기
JP4697535B2 (ja) * 2005-06-20 2011-06-08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排気部材、並びに、熱源装置
KR100694277B1 (ko) 2006-09-28 2007-03-14 씨제이 푸드 시스템 주식회사 식기건조기의 온풍공급구조
KR101331003B1 (ko) * 2007-02-08 2013-11-20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KR101252661B1 (ko) * 2012-12-14 2013-04-09 신정욱 온수 및 열풍 공급 장치
KR20140038498A (ko) * 2014-03-12 2014-03-28 명형진 식기세척기용 가스식 열풍건조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10677A1 (ko) 2017-01-19
CN205825429U (zh) 2016-12-21
KR101586052B1 (ko) 2016-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9078577A1 (en) Boiler for improving heat exchanging property
CN208090966U (zh) 一种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空气进气冷却结构及燃气热水器
RU2696418C1 (ru) Котел с принудительной циркуляцией
CN105793653A (zh) 用于供暖锅炉的换热器
CN108088078B (zh) 一种卧式导热油加热炉及其方法
TWM540254U (zh) 能夠供給熱風及熱水的洗滌裝置
CN101701746A (zh) 一种小型高效燃气/燃油锅炉
KR101216807B1 (ko) 급기공기를 이용한 연소실 냉각구조
CN207493989U (zh) 一种燃烧机烘箱
KR101868443B1 (ko) 열 교환 장치
CN210951847U (zh) 一种辐射加热的燃气热水器
CN108561874B (zh) 一种出风口直径变化的燃气蒸汽发生器
CN108800092B (zh) 一种蒸发端分布密度径向变化的燃气蒸发器
CN208282070U (zh) 一种出风口直径变化的燃气蒸汽发生器
KR100583472B1 (ko) 온수 보일러
CN110530014A (zh) 一种辐射加热的燃气热水器
KR200432038Y1 (ko) 전열핀 보일러
KR20010097298A (ko) 보일러
KR101325663B1 (ko) 화목보일러용 연소구
KR200276368Y1 (ko) 가정용 보일러
KR200184360Y1 (ko) 중앙집중식 온수공급시스템의 폐열회수장치
CN108870366B (zh) 一种雾化孔直径变化的燃气蒸汽发生器
KR20100020087A (ko) 응축수 배출구를 구비한 보일러의 연소실 냉각 구조
CN108662570B (zh) 一种空气出口密度变化的燃气蒸汽发生器
CN108800093B (zh) 一种蒸发端管径径向变化的燃气蒸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