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0135U - 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 - Google Patents

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0135U
TWM540135U TW105219896U TW105219896U TWM540135U TW M540135 U TWM540135 U TW M540135U TW 105219896 U TW105219896 U TW 105219896U TW 105219896 U TW105219896 U TW 105219896U TW M540135 U TWM540135 U TW M54013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ing device
partition
water generating
unit
wa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98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ng-xiang Ye
Original Assignee
Winstrea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strea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nstrea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52198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0135U/zh
Priority to CN201720095495.XU priority patent/CN206529318U/zh
Priority to JP2017000323U priority patent/JP3209817U/ja
Publication of TWM540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0135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Description

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水素產生裝置,特別指一種具有外艙及內艙設計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
近年來,以氫氣(Hydrogen)治療人類疾病之醫學方法多被研究,並被證實可有效被運用在許多醫學及保健領域,當人類吸收少量氫氣時,可藉由氫氣所具有之抗氧化能力,進而對抗發炎之效果。
因此,逐漸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水素裝置來產生氫氣,請參閱第5圖,係為習知水素裝置之使用示意圖,習知水素裝置30之一態樣係包括一主機31及透過一電線32與該主體31電性連接之電極盒33,使用者可將該電極盒放置於一浴缸內部並沉於水面下,藉由該電極盒32內部之電解單元(圖未示)對水進行電解反應以產生氫氣與氧氣,令使用者可於泡澡的同時,也能夠吸取大量的氫氣與氧氣。
然而,由於習知之水素裝置30之主機31較為龐大,具有移動上較為困擾以及佔用較多空間的缺失,且電極盒33受到電線32的侷限而無法隨著使用著的需求大幅度的變更位置,對使用者而言著實不具便利性。
緣是,上述現有方式仍有諸多缺失,實非一良善之設計,而亟待加以改良。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外艙及內艙設計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並於內艙設置需要防水的元件,而於外艙設置對水進行電解反應以產生氫氣與氧氣之電解單元,透過使設計,不僅大幅減少水素產生裝置之體積,更可依照使用者之喜好移動水素產生裝置之位置,同時兼具輕便性及空間使用性。
因此,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為一種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包括:一上蓋,該上蓋亦設有至少一進出水孔;一底座,該底座設有至少一進出水孔,並與該上蓋相結合形成一本體;一阻隔單元,設置於該本體內部,並將該本體內部區隔成一外艙及一內艙;至少一電解單元,設置於該外艙,且固定於該阻隔單元之表面;一控制電路板,設置於該內艙,係與該電解單元電性連接;以及一供電單元,設置於該內艙,係與該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進而提供該電解單元運作時所需之電力;其中,當該水素產生裝置放置水中時,水分則經由該上蓋與該底座之進出水孔進入且充斥於該外艙,令該電解單元進行電解反應產生氫氣與氧氣,且使該水素產生裝置容易下沉;反之,若將該水素產生裝置由水中取出,則由該進出水孔將水分排出。
承上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阻隔單元係包括第一隔板與第二隔板,並藉由該第一隔板與該第二隔板之結合而將該本體內部區隔成該外艙及該內艙,且該第一隔 板之外緣相對應該第二隔板之外側設有至少一流通孔,使得不論由該上蓋之進出水孔或該底座之進出水孔流入的水分皆可於該外艙中流通。
承上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第一隔板之底部設有一凹槽係令該第二隔板之頂部周緣卡合於該凹槽內。
承上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於該第一隔板與該第二隔板之結合處更設有一防水墊圈,避免水流進該內艙。
承上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第二隔板係為圓柱中空狀並設置於該底座。
承上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控制電路板係藉由複數導電元件由該內艙延伸至該外艙與該電解單元電性連接,且該些導電元件係為成對設置之正電導電元件及負電導電元件,而該電解單元係包括複數電極片,與該正電導電元件相連接之電極片為一正電極片,與該負電導電元件相連接之電極片為一負電極片。
承上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上蓋更設有一設定單元,且該設定單元係與該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以設定該電解單元之運作模式。
承上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底座之進出水孔更與一阻塞件結合,避免該外艙內部的水分由該底座流出。
承上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底座更 設有一充電接口,且該充電接口係與該供電單元電性連接。
承上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上蓋與該底座係為塑膠件或橡膠件。
綜上所述,本案不但在空間型態上確屬創新,並能較習用物品增進上述多項功效,應已充分符合新穎性及進步性之法定新型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懇請 貴局核准本件新型專利申請案,以勵創作,至感德便。
10‧‧‧本體
101‧‧‧外艙
102‧‧‧內艙
11‧‧‧上蓋
111‧‧‧進出水孔
12‧‧‧底座
121‧‧‧進出水孔
13‧‧‧阻隔單元
131‧‧‧第一隔板
1311‧‧‧流通孔
1312‧‧‧凹槽
132‧‧‧第二隔板
1321‧‧‧頂部周緣
133‧‧‧防水墊圈
21‧‧‧電解單元
22‧‧‧控制電路板
221‧‧‧導電元件
2211‧‧‧正電導電元件
2212‧‧‧負電導電元件
23‧‧‧供電單元
24‧‧‧設定單元
25‧‧‧充電接口之外蓋
30‧‧‧習知水素裝置
31‧‧‧主機
32‧‧‧電線
33‧‧‧電極盒
第1圖為本創作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之第一實施例立體圖。
第2圖為本創作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之第一實施例另一角度之立體圖。
第3圖為本創作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之分解圖。
第4圖為本創作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之剖面圖。
第5圖為習知水素裝置之使用示意圖。
請參閱第1至4圖所示,係為本創作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包括:一上蓋11,該上蓋11亦設有至少一進出水孔111;一底座12,該底座12設有至少一進出水孔121,並與該上蓋11相結合形成一本體10,而該上蓋11與該底座12則選用塑膠件或橡膠件等重量較輕的材質;一阻隔單元13,設置於該本體10內部,並將該本體10內部區隔成一外艙101及一內艙102;至少一電解單元21,設置於該外艙101,且固定於該阻隔單元 13之表面;一控制電路板22,設置於該內艙102,係與該電解單元21電性連接;以及一供電單元23,設置於該內艙102,係與該控制電路板22電性連接,進而提供該電解單元21運作時所需之電力;其中,當該水素產生裝置放置水中時,水分則經由該上蓋11與該底座12之進出水孔111、121進入且充斥於該外艙101,令該電解單元21進行電解反應產生氫氣與氧氣,且使該水素產生裝置容易下沉;反之,若將該水素產生裝置由水中取出,則由該進出水孔111、121將水分排出。
其中該阻隔單元13係為一罩體、一箱體或如第3圖所示包括第一隔板131與第二隔板132皆可,並不設限其形態,但要能夠令該本體10內部區隔成該外艙101及該內艙102。當該阻隔單元13係包括該第一隔板131與該第二隔板132時,該第二隔板132係為圓柱中空狀並設置於該底座12,藉由該第一隔板131與該第二隔板132之結合而將該本體10內部區隔成該外艙101及該內艙102,且該第一隔板131之外緣相對應該第二隔板132之外側設有至少一流通孔1311,使得不論由該上蓋11之進出水孔111或該底座12之進出水孔121流入的水分皆可於該外艙101中流通。而且該第一隔板131之底部設有一凹槽1312係令該第二隔板132之頂部周緣1321卡合於該凹槽1312內。然而,為了確實避免水流進該內艙102,於該第一隔板131與該第二隔板132之結合處更設有一防水墊圈133。
然而,由第3及4圖所示,該控制電路板22係藉由複數導電元件221由該內艙102延伸至該外艙101與該電解單元21電性連接,且該些導電元件221係為成對設置之正電導電元件2211及負電導電元件2212,而該電解單元21係包括複數電極片,與該正電導電元件2211相連接之電極片為一正電極片 211,與該負電導電元件2212相連接之電極片為一負電極片212。
此外,該上蓋11更設有一設定單元24,且該設定單元24係與該控制電路板22電性連接,以設定該電解單元21之運作模式,像是啟動或關閉該電解單元電解作業,若於該外艙內設置一噴霧單元(圖未示),更可藉由該設定單元24設定噴霧強度之大小。而該底座12更設有一充電接口,且該充電接口係與該供電單元23電性連接,當該供電單元23電量不足時,可將充電接口之外蓋25打開並透過一充電線(圖未示)連接該充電接口與外部電源,藉此進行補充該供電單元23之電量。
最後,該底座12之出水孔121可以為複數個或是僅有一個,若具有複數個出水孔121且將本創作自有水的環境中取出時,該外艙101中的水分則會由該些出水孔121流出,但使用者需藉由甩動、搖晃或翻轉…等方式將水分排出瀝乾;然而,當該底座12僅具有一個出水孔121且將本創作自有水的環境中取出,為了完全瀝乾該外艙101中的水分,使用者僅需將該本體傾斜一角度,令該外艙101中的水分朝向唯一的出水孔121流出即可。此外,當該底座12僅具有一個出水孔121時,該進出水孔121更可與一阻塞件(圖未示)結合,以避免該外艙101內部的水分流出,令使用者可於該外艙101充斥足夠的水量時,將本創作放置於其他環境中使用,而不被侷限於浴缸…等盛有水的地方使用。
故本創作確實提供一種具有外艙及內艙設計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並於內艙設置需要防水的元件,而於外艙設置對水進行電解反應以產生氫氣與氧氣之電解單元,透過使設計,不僅大幅減少水素產生裝置之體積,更可依照使用者之 喜好移動水素產生裝置之位置,同時兼具輕便性及空間使用性。
綜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即侷限本創作之專利範圍,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等效結構變化,均理同包含於本創作之範圍內,合予陳明。
102‧‧‧內艙
11‧‧‧上蓋
111‧‧‧進出水孔
12‧‧‧底座
13‧‧‧阻隔單元
131‧‧‧第一隔板
1311‧‧‧流通孔
132‧‧‧第二隔板
1321‧‧‧頂部周緣
133‧‧‧防水墊圈
21‧‧‧電解單元
22‧‧‧控制電路板
23‧‧‧供電單元
24‧‧‧設定單元
25‧‧‧充電接口之外蓋

Claims (9)

  1. 一種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包括:一上蓋,該上蓋亦設有至少一進出水孔;一底座,該底座設有至少一進出水孔,並與該上蓋相結合形成一本體;一阻隔單元,設置於該本體內部,並將該本體內部區隔成一外艙及一內艙;至少一電解單元,設置於該外艙,且固定於該阻隔單元之表面;一控制電路板,設置於該內艙,係與該電解單元電性連接;以及一供電單元,設置於該內艙,係與該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進而提供該電解單元運作時所需之電力;其中,當該水素產生裝置放置水中時,水分則經由該上蓋與該底座之進出水孔進入且充斥於該外艙,令該電解單元進行電解反應產生氫氣與氧氣,且使該水素產生裝置容易下沉;反之,若將該水素產生裝置由水中取出,則由該進出水孔將水分排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阻隔單元係包括第一隔板與第二隔板,並藉由該第一隔板與該第二隔板之結合而將該本體內部區隔成該外艙及該內艙,且該第一隔板之外緣相對應該第二隔板之外側設有至少一流通孔,使得不論由該上蓋之進出水孔或該底座之進出水孔流入的水分皆可於該外艙中流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 第一隔板之底部設有一凹槽係令該第二隔板之頂部周緣卡合於該凹槽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於該第一隔板與該第二隔板之結合處更設有一防水墊圈,避免水流進該內艙。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控制電路板係藉由複數導電元件由該內艙延伸至該外艙與該電解單元電性連接,且該些導電元件係為成對設置之正電導電元件及負電導電元件,而該電解單元係包括複數電極片,與該正電導電元件相連接之電極片為一正電極片,與該負電導電元件相連接之電極片為一負電極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上蓋更設有一設定單元,且該設定單元係與該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以設定該電解單元之運作模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底座之進出水孔更與一阻塞件結合,避免該外艙內部的水分由該底座流出。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底座更設有一充電接口,且該充電接口係與該供電單元電性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其中該上蓋與該底座係為塑膠件或橡膠件。
TW105219896U 2016-12-29 2016-12-29 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 TWM540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9896U TWM540135U (zh) 2016-12-29 2016-12-29 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
CN201720095495.XU CN206529318U (zh) 2016-12-29 2017-01-25 水下型水素产生装置
JP2017000323U JP3209817U (ja) 2016-12-29 2017-01-27 水中型水素発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9896U TWM540135U (zh) 2016-12-29 2016-12-29 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0135U true TWM540135U (zh) 2017-04-21

Family

ID=58484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9896U TWM540135U (zh) 2016-12-29 2016-12-29 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209817U (zh)
CN (1) CN206529318U (zh)
TW (1) TWM54013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85279A (zh) * 2017-12-31 2018-06-22 宋金鸿 电解模组及抛入式食品净化机
JP7054521B2 (ja) * 2018-08-30 2022-04-14 株式会社ハタノ製作所 ポータブル型電解水生成装置
JP7271156B2 (ja) * 2018-12-13 2023-05-11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水素水生成装置
CN110012844B (zh) * 2019-04-10 2021-05-18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水下多功能集成动物实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09817U (ja) 2017-04-06
CN206529318U (zh) 2017-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40135U (zh) 水下型水素產生裝置
KR102007904B1 (ko) 가스 발생기
CN104775131B (zh) 便携式氢水制备装置
JP6783898B2 (ja) 電流付き導入器
JP3220389U (ja) 機能水生成装置
CN109219675B (zh) 电解式氢气吸入用具
US9826861B2 (en) Water output device having ultrasonic pulverizing function and method of implementing the same
US10874584B2 (en) Pool pump
TW201615894A (zh) 氣體產生器
CN207653770U (zh) 一种补水仪
JP3204828U (ja) モジュール化水素発生装置
USD557373S1 (en) Portable electrolytic water generator
JP6163277B1 (ja) 水素水蒸気スプレーポット
TWM519145U (zh) 蓋體式水素產生裝置
TW201900932A (zh) 微電解氫水生成器
CN202724239U (zh) 蒸气箱的改良结构
CN106119889A (zh) 一种富氢水发生装置
US20050214182A1 (en) Small ozone generator module
CN205731725U (zh) 微型喷雾器改进结构
CN206548410U (zh) 多功能婴幼儿浴桶
JP7349368B2 (ja) 多機能水素生成機
CN105011822A (zh) 双斜腔腿足浴盆
JP7343586B2 (ja) ハンドヘルド電子石けん装置
JP7054521B2 (ja) ポータブル型電解水生成装置
CN205322709U (zh) 一种按摩靠垫壳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