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8504U - 雙刀刃切割刀輪 - Google Patents

雙刀刃切割刀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8504U
TWM538504U TW105217134U TW105217134U TWM538504U TW M538504 U TWM538504 U TW M538504U TW 105217134 U TW105217134 U TW 105217134U TW 105217134 U TW105217134 U TW 105217134U TW M538504 U TWM538504 U TW M53850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blade surface
cutting
degrees
ang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71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bo-yuan Wang
En-Teng Zhang
Original Assignee
Kinik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ik Co filed Critical Kinik Co
Priority to TW1052171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8504U/zh
Publication of TWM538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8504U/zh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tones Or Stones Resemblance Materials (AREA)

Description

雙刀刃切割刀輪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雙刀刃切割刀輪,尤指一種利用複數第一刃部、複數第二刃部及複數溝槽改善刀輪切割加工品質之雙刀刃切割刀輪。
刀輪一般以高硬度材質製作,可應用於玻璃切割、醫療切割器具及面板切割等用途,針對面板切割,由於需要高滲透力及高破壞力進行切割製程,在切割製程後,常常產生大量玻璃粉塵,增加了切割製程後的清潔時間,大量玻璃粉塵不但容易危害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也產生環保問題等疑慮。
在台灣專利申請號TW100134297的專利中,如圖1所示,其為習知刀輪之切割部剖面圖,切割部1具有一第一刃部11,第一刃部11由一第一刃面11a及一第二刃面11b形成,第一刃面11a及第二刃面11b之傾斜角度為對稱,並具有一第三刃面12a接續第一刃面11a而形成,一第四刃面12b接續第三刃面11b而形成,第三刃面12a及第四刃面12b之傾斜角度為對稱,藉此結構設計,可利用第一刃面11a及第二刃面11b對脆性材料進行切割,第三刃面12a及第四刃面12b對樹脂材料進行切割,雖具有足夠的滲透力及破壞力對玻璃面板進行切割,但是對於切割時所產生的大量玻璃粉塵,並未做出結構上的設計來排除玻璃粉塵。
在台灣專利申請號TW97106802的專利中,如圖2所示,其為另一習知刀輪之剖面圖,包括有:一本體部21及一切割部22,本體部21具有一刀軸孔211,切割部22具有一第一刃部221,第一刃部221由一第一刃面221a及一第二刃面221b形成,且第一刃面221a及第二刃面221b之傾斜角度不同,藉此結構,雖然可以改善切割時產生的裂縫(Crack),但是在切割時所產生的大量玻璃粉塵,無法由此結構進行有效排除。
在台灣專利申請號TW104107726的專利中,如圖3所示,其為再一習知刀輪之切割部示意圖,切割部3具有一第一刃部31,第一刃部31由一第一刃面31a及一第二刃面31b形成,第一刃面31a及第二刃面31b形成一切割角度θ1,並具有二第二刃部32分別由一第三刃面32a與第一刃面31a之相交處及一第四刃面32b與第三刃面31b之相交處所形成,第三刃面32a及第四刃面32b形成一切割角度θ2,第一刃部31處具有複數凹槽33,以第一刃部31及複數凹槽33之設計,可使刀輪在切割過程中不易與切割物發生相對滑動,但凹槽33不具切割方向性,無法有效排除在切割時所產生的大量玻璃粉塵。
在日本專利申請號JP2006104029的專利中,如圖4A及4B所示,其分別為更一習知刀輪之側面結構示意圖及圖4A之A-A處剖面示意圖,刀輪包括有一本體部41及一切割部42,本體部41具有一刀軸孔411,切割部42包括有複數第一刃部421及複數第二刃部422,複數第一刃部421及複數第二刃部422位於同一稜線並交替變換,每一第一刃部421由一第一刃面421a及一第二刃面421b形成,並具有一切割角度θ3,每一第二刃部422由一第三刃面422a及一第四刃面422b形成,並具有一切割角度θ4,藉由交替變換第一刃部421之切割角度θ3及第二刃部422之切割角度θ4,可以產生足夠滲透力及破壞力對玻璃面板進行切割,但是在切割時所產生的大量玻璃粉塵,並無法有效排除。
在上述先前技術中,對於刀輪切割面板時所產生的大量玻璃粉塵,並無對應之結構設計來改善排屑效果,因此,本創作人基於積極創作之精神,構思出一種雙刀刃切割刀輪,利用具有切割方向性之複數溝槽使切割刀輪得以加強排屑效果,有效減少面板上玻璃粉塵的堆積及沾黏,並配合複數第一刃部及複數第二刃部之結構設計來提高刀輪之銳利度,提升了刀輪之切割加工品質,幾經研究實驗終至完成本創作。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雙刀刃切割刀輪,達到改善刀輪切割加工品質之目的。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之雙刀刃切割刀輪包括有:一圓形本體部及一切割部,切割部可沿圓形本體部之外周緣形成,包括有複數第一刃部、複數第二刃部及複數溝槽,複數第二刃部可分別對應形成於複數溝槽內,每一第一刃部可由一第一刃面及一第二刃面之相交處所形成,每一第二刃部可由一第三刃面及一第四刃面之相交處所形成。
上述第一刃面及第二刃面之夾角角度可介於90度至130度之間,第三刃面及第四刃面之夾角角度可介於80度至120度之間,藉此提升刀輪之銳利度。
上述第三刃面及第四刃面之夾角角度可為第一刃面及第二刃面之夾角角度之85%~95%,藉此提升刀輪之銳利度。
上述複數第一刃部可形成一稜線並構成一稜線面,第三刃面朝向圓形本體部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一平面,第四刃面朝向圓形本體部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二平面,稜線面與第一平面之夾角角度可為90度,稜線面與第二平面之夾角角度可為90度,藉此提升刀輪排屑效果。
上述複數第一刃部可形成一稜線並構成一稜線面,第三刃面朝向圓形本體部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一平面,第四刃面朝向圓形本體部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二平面,稜線面與第一平面之夾角角度可介於10度至85度之間,較佳為介於80度至85度之間,稜線面與第二平面之夾角角度可介於10度至85度之間,較佳為介於80度至85度之間,藉此提升刀輪排屑效果。
上述第一刃面及第二刃面可具有相同之斜率,抑或第一刃面及第二刃面可具有不同之斜率,視所需切割品質進行調整。
上述圓形本體部之中心可具有一刀軸孔。
上述第三刃面及第四刃面可由機械研磨或雷射切割之工法所形成。
以上概述與接下來的詳細說明,皆為示範性質,是為了進一步說明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為使本創作之上述目的、特性與優點能更淺顯易懂,將在後續的說明與圖示加以闡述。
參閱圖5至圖7,其分別為本創作之雙刀刃切割刀輪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結構示意圖、正面示意圖及圖6之B-B處剖面示意圖。
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中,雙刀刃切割刀輪5包括有:一圓形本體部51及一切割部52。圓形本體部51之中心具有一刀軸孔511,切割部52沿圓形本體部51之外周緣形成,包括有複數第一刃部521、複數第二刃部522及複數溝槽523,複數第二刃部522分別對應形成於複數溝槽523內,每一第一刃部521由一第一刃面521a及一第二刃面521b之相交處所形成,每一第二刃部522由一第三刃面522a及一第四刃面522b之相交處所形成。
第一刃面521a及第二刃面521b之夾角角度D1為介於90度至130度之間,第三刃面522a及第四刃面522b之夾角角度D2為介於80度至120度之間,或是第三刃面522a及第四刃面522b之夾角角度D1為第一刃面521a及第二刃面521b之夾角角度D2之85%~95%。
也就是說,第一刃面521a及第二刃面521b之夾角角度D1大於第三刃面522a及第四刃面522b之夾角角度D2,且較佳為第一刃面521a及第二刃面521b之夾角角度D1與第三刃面522a及第四刃面522b之夾角角度D2之角度差為10度,針對較薄的面板材料,可用較小角度的第二刃部522來進行切割,例如夾角角度D2為80度,針對較厚的面板材料,可用較大角度的第二刃部522來進行切割,例如夾角角度D2為120度。
藉此設計,由第三刃面522a及第四刃面522b所形成之第二刃部522可以提升雙刀刃切割刀輪5於切割時的銳利度,且第三刃面522a及第四刃面522b是從第一刃部521兩側以機械研磨或雷射切割之工法分別切割一次而得,並同時形成了溝槽523。
接下來,針對溝槽523之配置方式進行說明,複數第一刃部521形成一稜線並構成一稜線面C1,第三刃面522a朝向圓形本體部51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一平面S1,第四刃面522b朝向圓形本體部51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二平面S2,稜線面C1與第一平面S1之夾角角度A1為90度,稜線面C1與第二平面S2之夾角角度A1係為90度,也就是說,第一平面S1及第二平面S2為平行,藉溝槽523改善了雙刀刃切割刀輪5之排屑效果,減少玻璃粉塵沾黏,進而使切割加工後的清潔時間減少。
參閱圖8至圖10,其分別為本創作之雙刀刃切割刀輪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結構示意圖、正面示意圖及圖9之C-C處剖面示意圖。
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中,雙刀刃切割刀輪6包括有:一圓形本體部61及一切割部62。圓形本體部61之中心具有一刀軸孔611,切割部62沿圓形本體部61之外周緣形成,包括有複數第一刃部621、複數第二刃部622及複數溝槽623,複數第二刃部622分別對應形成於複數溝槽623內,每一第一刃部621由一第一刃面621a及一第二刃面621b之相交處所形成,每一第二刃部622由一第三刃面622a及一第四刃面622b之相交處所形成。
第一刃面621a及第二刃面621b之夾角角度D3為介於90度至130度之間,第三刃面622a及第四刃面622b之夾角角度D4為介於80度至120度之間,或是第三刃面622a及第四刃面622b之夾角角度D3為第一刃面621a及第二刃面621b之夾角角度D4之85%~95%。
也就是說,第一刃面621a及第二刃面621b之夾角角度D3大於第三刃面622a及第四刃面622b之夾角角度D4,且較佳為第一刃面621a及第二刃面621b之夾角角度D3與第三刃面622a及第四刃面622b之夾角角度D4之角度差為10度,針對較薄的面板材料,可用較小角度的第二刃部622來進行切割,例如夾角角度D4為80度,針對較厚的面板材料,可用較大角度的第二刃部622來進行切割,例如夾角角度D4為120度。
藉此設計,由第三刃面622a及第四刃面622b所形成之第二刃部622可以提升雙刀刃切割刀輪6於切割時的銳利度,且第三刃面622a及第四刃面622b是從第一刃部621兩側以機械研磨或雷射切割之工法分別切割一次而得,並同時形成了溝槽623。
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溝槽623之配置方式與溝槽523不同,詳細而言,第二實施例中,複數第一刃部621形成一稜線並構成一稜線面C2,第三刃面622a朝向圓形本體部61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一平面S3,第四刃面622b朝向圓形本體部61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二平面S4,稜線面C2與第一平面S3之夾角角度A2介於10度至85度之間,較佳為介於80度至85度之間,稜線面C2與第二平面S4之夾角角度A3介於10度至85度之間,較佳為介於80度至85度之間。
也就是說,第二實施例之溝槽623呈現一V字形結構,因而具有切割方向性,且V字型之夾角角度可依實際需求,調整稜線面C2與第一平面S3之夾角角度A2及稜線面C2與第二平面S4之夾角角度A3,達到增強粉塵排屑之效果。
參閱圖11及圖12,其分別為本創作之雙刀刃切割刀輪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結構示意圖及正面示意圖。
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中,雙刀刃切割刀輪7包括有:一圓形本體部71及一切割部72。圓形本體部71之中心具有一刀軸孔711,切割部72沿圓形本體部71之外周緣形成,包括有複數第一刃部721、複數第二刃部722及複數溝槽723,複數第二刃部722分別對應形成於複數溝槽723內,每一第一刃部721由一第一刃面721a及一第二刃面721b之相交處所形成,每一第二刃部722由一第三刃面722a及一第四刃面722b之相交處所形成。
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實施例之第一刃面521a及第二刃面521b具有相同之斜率,而第三實施例之第一刃面721a及第二刃面721b則是具有不同之斜率,也就是說,第一實施例之第一刃面521a及第二刃面521b為對稱結構,而第三實施例之第一刃面721a及第二刃面721b則是不對稱結構。
由上述內容可知,本創作之雙刀刃切割刀輪,利用第一刃部521,621,721及第二刃部522,622,722之結構設計,提升切割銳利度,以溝槽523,523,623加強排屑效果,並以第三刃面622a及第四刃面622b與稜線面C2所分別形成之夾角角度A2,A3,使刀輪之溝槽623具有切割方向性,提升了刀輪之切割加工品質。
上述實施例僅係為了方便說明而舉例而已,本創作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切割部
11‧‧‧第一刃部
11a‧‧‧第一刃面
11b‧‧‧第二刃面
12a‧‧‧第三刃面
12b‧‧‧第四刃面
21‧‧‧本體部
211‧‧‧刀軸孔
22‧‧‧切割部
221‧‧‧第一刃部
221a‧‧‧第一刃面
221b‧‧‧第二刃面
3‧‧‧切割部
31‧‧‧第一刃部
31a‧‧‧第一刃面
31b‧‧‧第二刃面
32‧‧‧第二刃部
32a‧‧‧第三刃面
32b‧‧‧第四刃面
33‧‧‧溝槽
41‧‧‧本體部
411‧‧‧刀軸孔
42‧‧‧切割部
421‧‧‧第一刃部
421a‧‧‧第一刃面
421b‧‧‧第二刃面
422‧‧‧第二刃部
422a‧‧‧第三刃面
422b‧‧‧第四刃面
5,6,7‧‧‧雙刀刃切割刀輪
51,61,71‧‧‧圓形本體部
511,611,711‧‧‧刀軸孔
52,62,72‧‧‧切割部
521,621,721‧‧‧第一刃部
521a,621a,721a‧‧‧第一刃面
521b,621b,721b‧‧‧第二刃面
522,622,722‧‧‧第二刃部
522a,622a,722a‧‧‧第三刃面
522b,622b,722b‧‧‧第四刃面
523,623,723‧‧‧溝槽
A1~A3‧‧‧夾角角度
C1,C2‧‧‧稜線面
D1~D4‧‧‧夾角角度
S1,S3‧‧‧第一平面
S2,S4‧‧‧第二平面
θ1~θ4‧‧‧切割角度
圖1係習知刀輪之切割部剖面圖。     圖2係另一習知刀輪之剖面圖。     圖3係再一習知刀輪之切割部示意圖。     圖4A係更一習知刀輪之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4B係圖4A之A-A處剖面示意圖。     圖5係本創作之雙刀刃切割刀輪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係本創作之雙刀刃切割刀輪之第一實施例之正面示意圖。     圖7係圖6之B-B處剖面示意圖。     圖8係本創作之雙刀刃切割刀輪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係本創作之雙刀刃切割刀輪之第二實施例之正面示意圖。     圖10係圖9之C-C處剖面示意圖。     圖11係本創作之雙刀刃切割刀輪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2係本創作之雙刀刃切割刀輪之第三實施例之正面示意圖。
6‧‧‧雙刀刃切割刀輪
621‧‧‧第一刃部
621a‧‧‧第一刃面
621b‧‧‧第二刃面
622‧‧‧第二刃部
622a‧‧‧第三刃面
622b‧‧‧第四刃面
623‧‧‧溝槽
A2,A3‧‧‧夾角角度
C2‧‧‧稜線面
S3‧‧‧第一平面
S4‧‧‧第二平面

Claims (10)

  1. 一種雙刀刃切割刀輪,包括有: 一圓形本體部;以及 一切割部,其係沿該圓形本體部之外周緣形成,包括有複數第一刃部、複數第二刃部及複數溝槽,該複數第二刃部係分別對應形成於該複數溝槽內,該每一第一刃部係由一第一刃面及一第二刃面之相交處所形成,該每一第二刃部係由一第三刃面及一第四刃面之相交處所形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刀刃切割刀輪,其中,該第一刃面及該第二刃面之夾角角度係介於90度至130度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刀刃切割刀輪,其中,該第三刃面及該第四刃面之夾角角度係介於80度至120度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刀刃切割刀輪,其中,該第三刃面及該第四刃面之夾角角度係為該第一刃面及該第二刃面之夾角角度之85%~95%。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刀刃切割刀輪,其中,該複數第一刃部係形成一稜線並構成一稜線面,該第三刃面朝向該圓形本體部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一平面,該第四刃面朝向該圓形本體部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二平面,該稜線面與該第一平面之夾角角度係為90度,該稜線面與該第二平面之夾角角度係為90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刀刃切割刀輪,其中,該複數第一刃部係形成一稜線並構成一稜線面,該第三刃面朝向該圓形本體部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一平面,該第四刃面朝向該圓形本體部之軸心方向延伸構成一第二平面,該稜線面與該第一平面之夾角角度係介於10度至85度之間,較佳為介於80度至85度之間,該稜線面與該第二平面之夾角角度係介於10度至85度之間,較佳為介於80度至85度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刀刃切割刀輪,其中,該第一刃面及該第二刃面係具有相同之斜率。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刀刃切割刀輪,其中,該第一刃面及該第二刃面係具有不同之斜率。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刀刃切割刀輪,其中,該圓形本體部之中心係具有一刀軸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刀刃切割刀輪,其中,該第三刃面及該第四刃面係由機械研磨或雷射切割之工法所形成。
TW105217134U 2016-11-10 2016-11-10 雙刀刃切割刀輪 TWM538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7134U TWM538504U (zh) 2016-11-10 2016-11-10 雙刀刃切割刀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7134U TWM538504U (zh) 2016-11-10 2016-11-10 雙刀刃切割刀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8504U true TWM538504U (zh) 2017-03-21

Family

ID=58775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7134U TWM538504U (zh) 2016-11-10 2016-11-10 雙刀刃切割刀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85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49197A (zh) * 2017-11-30 2019-06-07 三星钻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划线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49197A (zh) * 2017-11-30 2019-06-07 三星钻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划线轮
KR20190064438A (ko) * 2017-11-30 2019-06-10 미쓰보시 다이야몬도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스크라이빙 휠
TWI796379B (zh) * 2017-11-30 2023-03-21 日商三星鑽石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劃線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24768B2 (en) Cutting tool with enhanced chip evacuation capability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TWI447005B (zh) Cutter and cutting method using its brittle material substrate
JP5409726B2 (ja) スクライビングホイール
JP5123996B2 (ja) 溝付きカッターホイール
KR101854325B1 (ko) 풀 에지형 스크라이빙 휠
JP4836150B2 (ja) カッターホイール
CN108341589B (zh) 一种带平台的刀轮
KR101174876B1 (ko) 유리기판용 절단 휠
TWI610896B (zh) 雙刀刃切割刀輪
TWM538504U (zh) 雙刀刃切割刀輪
CN107140820B (zh) 一种自带排屑孔阵的刀轮
TWI529046B (zh) 切割刀輪
TWI752132B (zh) 切刀輪
KR102625907B1 (ko) 스크라이빙 휠
KR200387033Y1 (ko) 판유리 절단용 절삭날
KR102469832B1 (ko) 스크라이빙 휠
TW202126593A (zh) 劃線輪
TWI752133B (zh) 切刀輪
JP2020142977A (ja) スクライビングホイール
JP6385901B2 (ja) 面取りホイール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面取り加工方法
JP5768971B2 (ja) 刃具及び刃具の刃先形成方法
KR20110129050A (ko) 스크라이빙 휠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574763B (zh) 倒角式銑刀之捨棄式刀片
CN114102882A (zh) 脆性材料基板用划线轮及其制造方法
TW202141610A (zh) 半導體晶圓之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