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1333U - 噴霧裝置 - Google Patents

噴霧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1333U
TWM531333U TW105211371U TW105211371U TWM531333U TW M531333 U TWM531333 U TW M531333U TW 105211371 U TW105211371 U TW 105211371U TW 105211371 U TW105211371 U TW 105211371U TW M531333 U TWM531333 U TW M53133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roplet
atomized
spray
unit
spr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1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俊達
Original Assignee
和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和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和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2113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1333U/zh
Publication of TWM5313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1333U/zh

Link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噴霧裝置
本創作是有關一種噴霧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間接噴霧單元的噴霧裝置。
桌上型空氣加濕器常應用於乾燥的氣候中,其是藉由將加濕器裡的液體霧化噴出以提升空氣濕度。一般而言,上述霧化過程需將液體霧化為較小粒徑的液滴以避免噴出的液滴太大而造成過濕的現象。在傳統的作法中,是使用高頻振盪片於液體中進行高速振盪而使液體霧化,然而,在振盪的過程中所產生熱能恐會造成機器過熱而增加機器故障的風險;另外一方面,若使用具有添加劑的液體(例如精油、香味添加液體等),熱能的產生更可能造成該些液體的變質。
有鑒於上述問題,需要提供一種可有效地將液體霧化為較小粒徑之液滴且不會有多餘熱能產生的噴霧裝置。
本創作目的係提供一種噴霧裝置,其包含:第一儲液室,具有儲液空間以用於儲存待霧化液體;噴孔片單元,其設置於儲液室上以用於將待霧化液體噴出而形成第一霧化液滴;以及間接噴霧單元,其設置於噴出第一霧化液滴之處以承接第一霧化液滴,間接噴霧單元為一通道結構並具有一液滴出口與一液滴入口,且液滴出口位於噴霧裝置的一壁面上,及液滴入口朝向噴孔片單元噴出第一霧化液滴之處;其中液滴入口承接第一霧化液滴進入間接噴霧單元,第一霧化液滴會於通道結構內進行重覆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第二霧化液滴而由間接噴霧單元的液滴出口噴出。
較佳地,液滴入口之口徑大於液滴出口之口徑。
較佳地,通道結構具有第一面、第二面及一對第三面,第一面與第二面彼此相對且藉由該對第三面相互連接以形成通道結構。
較佳地,第一面是相對於第二面以一預定角度傾斜而設置。
較佳地,預定角度之範圍為30度~80度。
較佳地,第二霧化液滴之粒徑小於第一霧化液滴。
較佳地,第一霧化液滴是在第一面及第二面之間進行重覆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該第二霧化液滴。
較佳地,本創作之噴霧裝置更包含設置於第一儲液室外圍的第二儲液室,且第一儲液室與第二儲液室藉由連通單元相互連接。
較佳地,第一霧化液滴進入間接噴霧單元後,在通道結構之第一面、第二面及第三面之至少其中之二間進行重覆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第三霧化液滴,其中,第三霧化液滴是朝液滴入口噴出。
較佳地,第三霧化液滴可落入第二儲液室中,並藉由連通單元回流至第一儲液室中。
較佳地,噴孔片單元可插拔設置於第一儲液室中。
較佳地,噴孔片單元包含基座與噴孔片結構,該噴孔片結構設置於基座上,且噴孔片結構具有多個導電接點與基座上的多個對外接點電性連接。
以下藉由具體實施例配合所附的圖式詳加說明,當更容易瞭解本創作之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其所達成之功效。
以下將詳述本創作之各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作為例示。除了這些詳細說明之外,本創作亦可廣泛地施行於其它的實施例中,任何所述實施例的輕易替代、修改、等效變化都包含在本創作之範圍內,並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在說明書的描述中,為了使讀者對本創作有較完整的瞭解,提供了許多特定細節;然而,本創作可能在省略部分或全部特定細節的前提下,仍可實施。此外,眾所周知的步驟或元件並未描述於細節中,以避免對本創作形成不必要之限制。圖式中相同或類似之元件將以相同或類似符號來表示。特別注意的是,圖式僅為示意之用,並非代表元件實際之尺寸或數量,有些細節可能未完全繪出,以求圖式之簡潔。
請參閱圖1,本創作之噴霧裝置100包含第一儲液室101、噴孔片單元20以及間接噴霧單元30。其中,第一儲液室101具有儲液空間10以儲存待霧化液體102 (如圖4所示)。噴孔片單元20是設置於第一儲液室10之側壁上以用於將待霧化液體102噴出而形成第一霧化液滴201 (如圖4所示)。請參閱圖2,其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噴孔片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噴孔片單元20可包含基座21與噴孔片結構22,噴孔片結構22是設置於基座21上,且噴孔片結構22具有多個導電接點23與基座21上的多個對外接點24電性連接。噴孔片單元20可插拔設置於第一儲液室101的壁面50上,讓使用者可輕易地置換噴孔片單元。
間接噴霧單元30可設置於噴孔片單元20噴出第一霧化液滴201之處以承接第一霧化液滴201。間接噴霧單元30之結構請參閱圖3及圖4,間接噴霧單元30為一通道結構300並具有液滴入口304以及液滴出口305,其中,液滴入口304之口徑可大於液滴出口305之口徑。液滴出口305位於噴霧裝置100之一壁面40上,而液滴入口304朝向噴孔片單元20噴出第一霧化液滴201之處。通道結構300具有第一面301、第二面302、以及一對第三面303,第一面301與第二面302彼此相對且藉由該對第三面303相互連接以形成一通道結構300。特別的是,第一面301是相對於第二面302以一預定角度傾斜而設置,較佳地,第一面301可以30度~80度之角度傾斜於第二面302而設置。在本創作之圖式中,該通道結構300是例示性地繪示為一立體梯形,其中,第一面301是傾斜於第二面302而設置。藉由具有上述通道結構的間接噴霧單元,液滴入口可承接由噴孔片單元所噴出之第一霧化液滴進入間接噴霧單元,第一霧化液滴在通道結構中不斷的撞擊而分裂為具有更小粒徑的液滴,詳細的作動將於後文中詳細說明。
接著,請參閱圖4以詳細說明本創作之噴霧裝置的操作。噴孔片單元201將待霧化液體102噴出所形成之第一霧化液滴201可經由通道結構300之液滴入口304進入間接噴霧單元30中。於此,第一霧化液滴201可在通道結構300之第一面301、第二面302及第三面303之至少其中之二間進行重覆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第二霧化液滴202,第二霧化液滴202是由液滴出口305噴出。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霧化液滴201可在通道結構300之第一面301及第二面302之間進行重覆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第二霧化液滴202。第一霧化液滴可在間接噴霧單元中不斷的撞擊而分裂為具有更小粒徑的第二霧化液滴。
在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霧化液滴201進入間接噴霧單元30後,可在通道結構300之第一面301、第二面302及第三面303之至少其中之二間進行重覆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第三霧化液滴203,其中,第三霧化液滴203是朝向液滴入口304噴出。在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中,噴霧裝置100可更包含第二儲液室103,其是圍繞著第一儲液室101之外圍而設置,且第一儲液室101與第二儲液室103藉由連通單元104相互連接。當第一霧化液滴201經由撞擊間接噴霧單元30而產生與第二霧化液滴202方向相反之第三霧化液滴203時,第三霧化液滴203可落入第二儲液室103中,當累積至一定的容積時,其可藉由連通單元104回流至第一儲液室101中。藉由該回流配置,可有效地進行液體循環回收,藉以達到節能環保的功效。
承上所述,本創作提供一種具有間接噴霧單元的噴霧裝置,該間接噴霧單元之第一面是以預定角度傾斜於第二面而設置,藉由上述配置,可噴孔片單元噴射進入的液滴不斷地進行反覆撞擊反射運動,因而可使液滴撞擊承為具有更小粒徑的液滴,藉此可更細緻化液體霧化的效果,可獲得更優化的噴霧品質。另外一方面,本創作之噴霧裝置更包含回收配置,部分經由間接噴霧單元反彈的液滴可經由該回收配置再次回收利用,其具有節約環保之效能。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僅是為說明本創作之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能夠瞭解本創作之內容並據以實施,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所作之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0‧‧‧噴霧組件
20‧‧‧容置部
22‧‧‧容置本體
24‧‧‧容置空間
26‧‧‧凹部
30‧‧‧噴霧部
32‧‧‧噴霧電性連接部
34‧‧‧噴霧機構
40‧‧‧固定蓋板
100‧‧‧基座
110‧‧‧基座電性連接部
1000‧‧‧噴霧器
P1‧‧‧第一圖樣
P2‧‧‧第二圖樣
圖1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噴霧裝置的剖視圖。 圖2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噴孔片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間接噴霧單元的示意圖。 圖4為操作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噴霧裝置的示意圖。
20‧‧‧噴孔片單元
40、50‧‧‧壁面
100‧‧‧噴霧裝置
101‧‧‧第一儲液室
102‧‧‧待霧化液體
103‧‧‧第二儲液室
104‧‧‧連通單元
201‧‧‧第一霧化液滴
202‧‧‧第二霧化液滴
203‧‧‧第三霧化液滴
301‧‧‧第一面
302‧‧‧第二面
304‧‧‧液滴入口
305‧‧‧液滴出口

Claims (12)

  1. 一種噴霧裝置,其包含: 一第一儲液室,具有一儲液空間以用於儲存一待霧化液體; 一噴孔片單元,其設置於該第一儲液室上以用於將該待霧化液體噴出而形成一第一霧化液滴;以及 一間接噴霧單元,其設置於該噴孔片單元噴出該第一霧化液滴之處以承接該第一霧化液滴,該間接噴霧單元為一通道結構並具有一液滴出口與一液滴入口,且該液滴出口位於該噴霧裝置的一壁面上,及該液滴入口朝向該噴孔片單元噴出該第一霧化液滴之處; 其中,該液滴入口承接該第一霧化液滴進入該間接噴霧單元,該第一霧化液滴會於該通道結構內進行一重覆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一第二霧化液滴而由該間接噴霧單元的該液滴出口噴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液滴入口之口徑大於該液滴出口之口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通道結構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及一對第三面,該第一面與該第二面彼此相對且藉由該對第三面相互連接以形成該通道結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第一面是相對於該第二面以一預定角度傾斜而設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預定角度之範圍為30度~80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第二霧化液滴之粒徑小於該第一霧化液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第一霧化液滴是在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之間進行該重覆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該第二霧化液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霧裝置,更包含設置於該第一儲液室外圍的一第二儲液室,且該第一儲液室與該第二儲液室藉由一連通單元相互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第一霧化液滴進入該間接噴霧單元後,在該通道結構內進行該重覆撞擊反射動作以形成一第三霧化液滴,該第三霧化液滴是朝該液滴入口噴出。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第三霧化液滴落入該第二儲液室中,並藉由該連通單元回流至該第一儲液室中。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噴孔片單元插拔設置於該第一儲液室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噴孔片單元包含一基座與一噴孔片結構,該噴孔片結構設置於該基座上,且該噴孔片結構具有多個導電接點與該基座上的多個對外接點電性連接。
TW105211371U 2016-07-27 2016-07-27 噴霧裝置 TWM5313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1371U TWM531333U (zh) 2016-07-27 2016-07-27 噴霧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1371U TWM531333U (zh) 2016-07-27 2016-07-27 噴霧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1333U true TWM531333U (zh) 2016-11-01

Family

ID=57851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1371U TWM531333U (zh) 2016-07-27 2016-07-27 噴霧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13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4024B (zh) 噴霧裝置
US20080099934A1 (en) Nebulization Fan
CN108618209A (zh) 超声波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WO2019011222A1 (zh) 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KR102180040B1 (ko) 기판 건조 장치
EP1906106A1 (en) Nebulization fan
CN104588227A (zh) 扇形喷雾静电喷头
CN104028410A (zh) 叶片脉络式雾化喷头
TWM531333U (zh) 噴霧裝置
JP6670255B2 (ja) ミスト化および噴霧化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4941359B (zh) 一种除尘喷雾机
CN107661820B (zh) 喷雾装置
CN206009039U (zh) 喷雾装置
WO2020077906A1 (zh) 一种微射流可调的阵列式微量润滑超声振荡喷头及切削设备
TWI430817B (zh) 液體霧化噴射給藥裝置
JP5368718B2 (ja) 噴霧装置
JP6724747B2 (ja) 噴霧ノズル
TW201707793A (zh) 噴嘴
KR200398954Y1 (ko) 가습기의 가습노즐
KR200360077Y1 (ko) 가습기의 분무장치
CN202942576U (zh) 一种超细水雾全淹没灭火装置
KR101423288B1 (ko) 습윤공기 분사장치
TWM486491U (zh) 噴孔片結構
TWI527628B (zh) Ultrasonic nozzle of two-fluid atomizing device
WO2021213375A1 (zh) 一种超声波雾化器及电子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