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9103U - 支撐墊結構 - Google Patents

支撐墊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9103U
TWM529103U TW105208070U TW105208070U TWM529103U TW M529103 U TWM529103 U TW M529103U TW 105208070 U TW105208070 U TW 105208070U TW 105208070 U TW105208070 U TW 105208070U TW M529103 U TWM529103 U TW M52910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ad
hole
claws
pad structure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80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緒仁
李金龍
Original Assignee
盟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盟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盟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2080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9103U/zh
Priority to CN201620642878.XU priority patent/CN205877602U/zh
Publication of TWM5291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9103U/zh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支撐墊結構
本新型關於一種支撐墊結構,尤指一種用於裝置或設備底部的支撐墊結構。
一般可移動的裝置多於其底部配置有腳墊,以提供支撐、震動緩衝等作用。為有效固定腳墊,多是透過鎖固、膠黏等方式將腳墊固定於裝置殼體的底部。如前者,其安裝需使用螺絲起子旋轉螺絲以鎖固腳墊;如後者,通常於其安裝前,先將雙面膠帶貼附於腳墊之貼附面,而後於安裝時,再將雙面膠帶的離型膜撕離,以將腳墊貼附於裝置殼體的底部。無論採前述何者固定方式,操作人員均需相當程度的安裝技巧及專注,導致較高的組裝成本。此外,當腳墊採用膠黏的方式固定且使用段時日後,可能因黏膠特性、環境溫濕度及製程疏忽(例如貼附不實)等因素,腳墊有因黏膠失效而脫落。
鑑於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新型提供一種支撐墊結構,其透過支撐墊與板件相互卡合的結構設計,可減少組裝的困難度,同時提昇組裝後的可靠度及耐久性。
根據本新型之支撐墊結構包含一板件、至少二爪及一支撐墊。該板件具有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及一通孔,該通孔其上定義一延伸軸,該通孔沿著該延伸軸延伸並貫穿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該至少二爪圍繞設置於該通孔並突出該第一側面斜向該延伸軸延伸,該爪呈懸臂結構。該支撐墊包含一墊部、一連接部及一卡持部,該墊部及該卡持部相對連接至該連接部,該墊部突出設置於該第二側面,該至少二爪抵靠該卡持部,該連接部設置於該通孔中。藉此,該墊部及該卡持部被卡持於該板件之相對兩側。當該支撐墊欲脫離該板件時,該卡持部將帶動該至少二爪朝向該延伸軸偏轉變形,使得該至少二爪對該支撐墊夾持的更緊,進而使得該支撐墊更難脫離板件。透過設計該爪之延伸長度、該通孔孔徑及該卡持部的尺寸,可使該至少二爪可完全阻止該支撐墊脫離板件。因此,該爪斜向延伸的懸臂結構有助於安裝,亦能防止該支撐墊脫離該板件。
相較於先前技術,根據本新型之支撐墊結構直接以該支撐墊與該板件相互卡合的結構,即可使該支撐墊穩固定設置於該板件上,無需額外的配件(例如螺絲、雙面膠等)。故本新型之支撐墊結構組裝簡單,且具有較佳的可靠度及耐久性。
關於本新型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實施說明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請參閱圖1至圖4。根據一實施例之一電子裝置1包含一外殼10及設置於外殼10底部之一支撐墊結構12,於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使用了四個應用本新型之支撐墊結構12,分別位於外殼10底部之四個角落處。當電子裝置1放置於一平面上時,例如桌面或地面,此四個支撐墊結構12即可提供電子裝置1穩定的支撐。於實作上,支撐墊結構12於外殼10上的設置位置及數量不以此為限。又,於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係一網路設備,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例如本新型之支撐墊結構可應用於電話機、電腦主機、小型箱櫃等,於實作上本新型之支撐墊結構亦可應用於更大型的裝置或設備。
於本實施例中,支撐墊結構12包含一板件120、至少二第一爪122及一支撐墊124,其中板件120即外殼10底部部分的板狀結構。板件120具有一第一側面120a、一第二側面120b及一第一通孔1202。第一側面120a及第二側面120b位於板件120之相對兩側,其中第二側面120b即外殼10底部之外表面,第一側面120a即外殼10底部之內表面。第一通孔1202其上定義一第一延伸軸1202a(以鏈線表示其位置於圖2中),第一通孔1202沿著第一延伸軸1202a延伸並貫穿第一側面120a及第二側面120b。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通孔1202係一直的圓孔,故第一延伸軸1202a亦為一直線,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例如略帶弧度彎曲的通孔,其延伸軸即為弧線,亦可作為本新型之支撐墊結構中之第一通孔。
於本實施例中,該至少二第一爪122包含八個第一爪122,但於實作上,第一爪122的設置數量不以此為限。這些第一爪122圍繞設置於第一通孔1202並突出第一側面120a斜向第一延伸軸1202a延伸,即第一爪122相對於外殼10朝內延伸。以第一通孔1202的俯角來看,第一爪122均朝向第一通孔1202中心(即第一延伸軸1202a)延伸。此外,第一爪122呈懸臂結構,故原則上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彈性變形。又,於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爪122係間隔設置,各個第一爪122可獨立變形,可進一步增加第一爪122的彈性。於實作上,透過設計第一爪122之結構尺寸或其材質,可獲得第一爪122所需彈性。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爪122自第一通孔1202的內側壁1202b上延伸,第一爪122於第一側面120a之投影均落於第一通孔1202內,此配置可減少支撐墊結構12對外殼10內其他零組件結構上的干涉;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例如第一爪122圍繞第一通孔1202邊緣並自第一側面120a延伸。另外,於本實施例中,板件120與第一爪122一體成形,例如以工程塑膠射出成型,可避免增加零件數量,亦有助於簡化於外殼10上設置支撐墊結構12之製程。
於本實施例中,支撐墊124包含一墊部1242、一第一連接部1244及一第一卡持部1246。墊部1242及第一卡持部1246相對連接至第一連接部1244,即第一連接部1244位於墊部1242與第一卡持部1246之間。於支撐墊124自第二側面120b插入第一通孔1202以與板件120結合後,墊部1242突出設置於第二側面120b,該至少二第一爪122共同抵靠第一卡持部1246,第一連接部1244設置於第一通孔1202中。藉此,支撐墊124固定於板件120上,墊部1242及第一卡持部1246被卡持於板件1202之相對兩側,突出第二側面120b的墊部1242即可作為支撐電子裝置1之腳墊。
請併參閱圖5,圖5之視角與圖2相同,虛線繪示第一爪122未彈性變形前的位置。當支撐墊124向下移動時(例如有外力拉扯墊部1242,使得支撐墊124整體向下移動),第一卡持部1246向下移動並帶動第一爪122向下偏轉變形(亦即向第一延伸軸1202a偏轉變形,或謂向第一通孔1202偏轉變形),使得該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相互靠近,更加緊靠支撐墊124。因此,支撐墊124越往下移動,該至少二第一爪122將挾持支撐墊124越緊,支撐墊124越難往下移動。於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一連接部1244與該至少二第一爪122是分開的,亦即兩者之間有間隙,故原則上當支撐墊124向下移動時,第一爪122起初可相對容易地向下偏轉變形,直至第一爪122緊靠第一連接部1244。若第一連接部1244以較硬的材料製作(例如與板件120使用相同的工程塑膠材料),使得第一連接部1244原則上不具彈性,則該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難以更加相互靠近;換言之,支撐墊124無法再向下移動。若第一連接部1244以較軟的材料製作(例如橡膠),使得第一連接部1244本身即具彈性,則該至少二第一爪122可更擠壓第一連接部1244以使其自由端更加相互靠近。然而,當該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相互靠得更近時,容許第一連接部1244彈性變形的空間也越小,故支撐墊124亦難以再向下移動。
因此,無論支撐墊124採用何種材質製作,該至少二第一爪122均能有效地阻止支撐墊124脫離板件120。於本實施例中,支撐墊124的材質為彈性高分子材料,例如橡膠,藉此,支撐墊124還可提供電子裝置1震動緩衝的效果。另外,於實作上,僅需墊部1242以橡膠製作即可產生震動緩衝的效果,不以支撐墊124整個均採相同材質製作為限,例如以雙料射出或埋入射出等方式即可實現各部位具有不同材質的支撐墊。另外,於實作上,於支撐墊124組裝至板件120上後,該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可接觸第一連接部1244,此時該至少二第一爪122仍能發揮阻止支撐墊124脫離板件120的功效。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卡持部1246呈一環狀結構,突出於第一連接部1244之側表面1244a,此配置使得該至少二第一爪122能有效抵靠第一卡持部1246,以阻止支撐墊124脫離板件120,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原則上,僅需於對應該至少二第一爪122處設置能供第一爪122有效地抵靠的結構以作為第一卡持部1246即可。於本實施例中,板件120具有一凹槽1204,形成於第二側面120b上,墊部1242突出地設置於凹槽1204中,亦即墊部1242部分容置於凹槽1204中,部分突出於凹槽1204。其中,凹槽1204的輪廓非圓形且與墊部1242的輪廓相匹配,故凹槽1204對墊部1242具有定位作用,亦即支撐墊124相對於板件120之結構關係是可得確定的,故前述僅於對應該至少二第一爪122處設置能供第一爪122有效地抵靠的結構即可輕易實現。此外,呈環狀結構的第一卡持部1246亦有助於增加對第一卡持部1246本身及第一連接部1244產生結構拘束,以增加其變形的困難度,亦有助於阻止支撐墊124脫離板件120。
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卡持部1246具有一平面1246a,朝向墊部1242。於支撐墊124組裝至板件120上後,該至少二第一爪122抵靠平面1246a。由於平面1246a垂直於第一延伸軸1202a且朝向第一側面120a,故當支撐墊124相對於板件120向下移動時,該至少二第一爪122可直接提供第一卡持部1246平行於第一延伸軸1202a之反作用力,此反作用力可以抵抗支撐墊124脫離板件120。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例如當平面1246a與第一延伸軸1202a間形成其他非直角時,該至少二第一爪122對第一卡持部1246施加的反作用力仍具有平行於第一延伸軸1202a之分力,故仍能抵抗支撐墊124脫離板件120。其中,當平面1246a與第一延伸軸1202a間形成銳角時,該至少二第一爪122具有朝向第一連接部1244偏轉變形的趨勢,有助於防止第一卡持部1246自該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滑脫。
於本實施例中,該至少二第一爪122於第一通孔1202圓周上等距或等間隔設置,即平均設置於第一通孔1202圓周上,故可提供第一卡持部1246平衡的反作用力。又,該至少二第一爪122包含八個第一爪122,故這些第一爪122兩兩相對設置,但本新型不以此為。例如第一爪122的設置數量為奇數個,仍可透過平均設置於第一通孔1202圓周上,以提供第一卡持部1246平衡的反作用力。第一爪122對第一卡持部1246可提供的反作用力可透過對第一爪122結構尺寸的設計來控制。請參閱圖6及圖7,圖6相當於圖2中板件120之剖面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爪122於垂直於第一延伸軸1202a之一平面PL1(以鏈線表示於圖6中,其平行於第一側面120a及第二側面120b)上之投影長度L1小於第一通孔1202孔徑L2的一半;其中,孔徑L2是第一通孔1202於第一爪122投影的延伸方向(以鏈線表示於圖7中)上的長度。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通孔1202為圓孔,故孔徑L2即其直徑。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爪122的延伸方向(以鍵鏈表示於圖6中)與第一延伸軸1202a的夾角A1為45,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例如夾角A1設計為30度或60度亦可。
於本實施例中,該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間存有空隙,此有利於支撐墊124組裝至板件120上。原則上,第一卡持部1246的輪廓大於此空隙,故第一卡持部1246通過該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時,會產生結構干涉。請參圖8。於組裝時,支撐墊124自板件120下方向上穿過第一通孔1202,使得第一卡持部1246通過該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由於墊部1242大於第一通孔1202,故墊部1242將被擋止於第二側面120b(並容置於凹槽1204)。第一卡持部1246小於第一通孔1202,故第一卡持部1246可通過第一通孔1202。雖然第一卡持部1246的輪廓大於該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間的空隙,但是第一爪122具有彈性,可向上偏轉變形,以容許第一卡持部1246通過此空隙,或是第一卡持部1246亦具彈性(例如以橡膠製成),第一卡持部1246亦能彈性變形以通過此空隙。於第一卡持部1246通過該空隙後,第一爪122回彈或第一卡持部1246回復原狀,使得該至少二第一爪122抵持靠第一卡持部1246,支撐墊124即穩固地固定於板件120上。
於本實施例中,支撐墊124還包含一抓持部1248,相對於第一連接部1244連接至第一卡持部1246,即第一卡持部1246位於抓持部1248與第一連接部1244之間。於組裝支撐墊124至板件120時,操作人員可自板件120下方將支撐墊124插入第一通孔1202,使得抓持部1248先於第一卡持部1246通過該空隙。接著,操作人員再自板件120上方向上拉動抓持部1248,抓持部1248帶動第一卡持部1246通過空隙,直至墊部1242容置於凹槽1204中。其中,抓持部1248小於空隙,有助於抓持部1248通過空隙,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此外,於支撐墊124已固定於板件120後,抓持部1248可去除(例如剪除第一卡持部1246上方的部分,即剪至圖8中虛線的位置),以減少支撐墊124對外殼10內其他零組件結構上的干涉。當支撐墊124整體均以彈性高分子材料製作時,支撐墊124受壓縮力時容易彎曲,前述以拉動抓持部1248的安裝方式即十分適合。另外,於實作上,為便於第一卡持部1246通過該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間的空隙,第一卡持部1246具有一弧面1246b,背向第一側面120a,故弧面1246b與平面1246a位於第一卡持部1246之相對兩側。弧面1246b具有導引第一卡持部1246通過該空隙的功效。於實作上,弧面1246b亦可以一斜面取代。又,該至少二第一爪122整體亦呈漏斗狀,凹口向下(即朝向第一通孔1202),此結構配置亦有助於導引第一卡持部1246通過該空隙。
於前述實施例中,支撐墊124透過單一組卡合結構(包含第一連接部1244及第一卡持部1246)與板件120卡合,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9,其顯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支撐墊結構13之組合示意圖。支撐墊結構13與前述支撐墊結構12結構邏輯相同,主要差異在於支撐墊結構13包含兩組卡合結構,為便於說明支撐墊結構13,原則上,相同命名之元件仍延用支撐墊結構12之元件符號,其於支撐墊結構12中相關之說明,於此實施例亦可適用,不另贅述。於本實施例中,支撐墊結構13之板件120更包含一第二通孔1206,第二通孔1206其上定義一第二延伸軸1206a,第二通孔1206沿著第二延伸軸1206a延伸並貫穿第一側面120a及第二側面120b。支撐墊結構13更包含至少二第二爪123,圍繞設置於第二通孔1206並突出第一側面120a斜向第二延伸軸1206a延伸,該第二爪123呈懸臂結構且具彈性。支撐墊結構13之支撐墊124更包一第二連接部1245及一第二卡持部1247,墊部1242及第二卡持部1247相對連接至第二連接部1245,該至少二第二爪123抵靠第二卡持部1247,第二連接部1245設置於第二通孔1206中。於本實施例中,第二通孔1206、第二連接部1245、第二卡持部1247及墊部1242間之相對結構關係,相當於第一通孔1202、第一連接部1244、第一卡持部1246及墊部1242間之相對結構關係,故請參閱前文說明,不另贅述。因此,本實施例之支撐墊結構13適用於較大的墊部1242,利用兩組卡合結構以增加墊部1242與板件120的結合穩定度。本實施例為便於說明採用兩組相同的卡合結構,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
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新型之涵蓋範圍。
1‧‧‧電子裝置
10‧‧‧外殼
12、13‧‧‧支撐墊結構
120‧‧‧板件
120a‧‧‧第一側面
120b‧‧‧第二側面
1202‧‧‧第一通孔
1202a‧‧‧第一延伸軸
1202b‧‧‧內側壁
1204‧‧‧凹槽
1206‧‧‧第二通孔
1206a‧‧‧第二延伸軸
122‧‧‧第一爪
123‧‧‧第二爪
124‧‧‧支撐墊
1242‧‧‧墊部
1244‧‧‧第一連接部
1244a‧‧‧側表面
1245‧‧‧第二連接部
1246‧‧‧第一卡持部
1246a‧‧‧平面
1246b‧‧‧弧面
1247‧‧‧第二卡持部
1248‧‧‧抓持部
A1‧‧‧夾角
L1‧‧‧投影長度
L2‧‧‧孔徑
PL1‧‧‧平面
圖1為根據一實施例之一電子裝置之仰視圖。 圖2為圖1中電子裝置沿線X-X之剖視圖。 圖3為圖2中電子裝置之一支撐墊結構之一支撐墊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電子裝置之一支撐墊結構之一板件之示意圖。 圖5為圖2中支撐墊向下移動之示意圖。 圖6為圖1中板件沿線X-X之剖視圖。 圖7為圖4中板件之俯視圖。 圖8為圖2中支撐墊組裝至板件之剖視圖。 圖9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支撐墊結構之組合示意圖。
12‧‧‧支撐墊結構
120‧‧‧板件
120a‧‧‧第一側面
120b‧‧‧第二側面
1202‧‧‧第一通孔
1202a‧‧‧第一延伸軸
1202b‧‧‧內側壁
1204‧‧‧凹槽
122‧‧‧第一爪
124‧‧‧支撐墊
1242‧‧‧墊部
1244‧‧‧第一連接部
1244a‧‧‧側表面
1246‧‧‧第一卡持部
1246a‧‧‧平面
1246b‧‧‧弧面
1248‧‧‧抓持部

Claims (13)

  1. 一種支撐墊結構,包含: 一板件,具有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及一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其上定義一第一延伸軸,該第一通孔沿著該第一延伸軸延伸並貫穿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 至少二第一爪,圍繞設置於該第一通孔並突出該第一側面斜向該第一延伸軸延伸,該第一爪呈懸臂結構;以及 一支撐墊,包含一墊部、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一卡持部,該墊部及該第一卡持部相對連接至該第一連接部,該墊部突出設置於該第二側面,該至少二第一爪抵靠該第一卡持部,該第一連接部設置於該第一通孔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第一爪於垂直於該第一延伸軸之一平面上之投影長度小於該第一通孔孔徑的一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第一卡持部呈一環狀結構,突出於該第一連接部之側表面。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第一卡持部具有一平面,垂直於該第一延伸軸且朝向該第一側面,該至少二第一爪抵靠該平面。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第一卡持部具有一斜面或弧面,背向該第一側面。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支撐墊包含一抓持部,相對於該第一連接部連接至該第一卡持部。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支撐墊的材質是彈性高分子材料。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至少二第一爪於該第一通孔圓周上等距設置。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板件與該至少二第一爪一體成形。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至少二第一爪自該第一通孔的內側壁上延伸。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板件具有一凹槽,形成於該第二側面上,該墊部突出地設置於該凹槽中。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板件更具有一第二通孔,該第二通孔其上定義一第二延伸軸,該第二通孔沿著該第二延伸軸延伸並貫穿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該支撐墊結構更包含至少二第二爪,圍繞設置於該第二通孔並突出該第一側面斜向該第二延伸軸延伸,該第二爪呈懸臂結構且具彈性,該支撐墊更包含一第二連接部及一第二卡持部,該墊部及該第二卡持部相對連接至該第二連接部,該至少二第二爪抵靠該第二卡持部,該第二連接部設置於該第二通孔中。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墊結構,其中該第一爪具彈性。
TW105208070U 2016-05-31 2016-05-31 支撐墊結構 TWM5291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8070U TWM529103U (zh) 2016-05-31 2016-05-31 支撐墊結構
CN201620642878.XU CN205877602U (zh) 2016-05-31 2016-06-24 支撑垫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8070U TWM529103U (zh) 2016-05-31 2016-05-31 支撐墊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9103U true TWM529103U (zh) 2016-09-21

Family

ID=57444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8070U TWM529103U (zh) 2016-05-31 2016-05-31 支撐墊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77602U (zh)
TW (1) TWM5291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6571B (zh) * 2021-02-03 2022-06-01 香港商冠捷投資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的外殼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6571B (zh) * 2021-02-03 2022-06-01 香港商冠捷投資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的外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77602U (zh) 201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06919B1 (en) Latch and assembly using the same
US20190350093A1 (en) Electronic box fastening mechanism
TW201442602A (zh) 固定結構
US9478960B2 (en) Mounting plate and securit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40174695A1 (en) Fixing assembly and heat sink using fixing assembly
TWM529103U (zh) 支撐墊結構
TWI475559B (zh) 硬碟固定裝置
TWI702899B (zh) 擴充卡安裝結構及電路組件
US8286317B2 (en) Clutching jig
TW201948014A (zh) 電器盒固定機構
TW201328516A (zh) 夾持機構
TW201521547A (zh) 具電池卡扣機構之電子裝置
TW201426157A (zh) 攝像頭模組固定裝置
TWI693010B (zh) 安裝機構及設有該安裝機構之電子裝置
TWI736977B (zh) 固定架
CN108930701B (zh) 卡扣及使用该卡扣的组合件
JP5172721B2 (ja) 取着体の取付部構造、取着体、及び取着体の取着装置
JP4997643B2 (ja) ベルト用の携帯品装着装置
TW201925956A (zh) 主機板組件
TWI720858B (zh) 電池載體
TW201927215A (zh) 自動定位扣裝置
JP6448752B2 (ja) 照明器具
TWI603543B (zh) 連接埠容置組件
TW201806268A (zh) 電子裝置及防鬆脫模組
JP2016173999A (ja) 照明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