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3205U - 卡用連接器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卡用連接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3205U
TWM523205U TW104213179U TW104213179U TWM523205U TW M523205 U TWM523205 U TW M523205U TW 104213179 U TW104213179 U TW 104213179U TW 104213179 U TW104213179 U TW 104213179U TW M523205 U TWM523205 U TW M52320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locking
card connector
tray
mova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31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obumasa Motohashi
Akihiro Shimotsu
Nobuki Ukita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Inc filed Critical Molex Inc
Publication of TWM5232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3205U/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卡用連接器裝置
本新型涉及一種卡用連接器裝置(aconnectorset for a card)。
電子設備(諸如個人電腦、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數碼相機、攝像機、音樂播放機、遊戲機以及車輛導航系統)包括多個連接器以允許使用不同類型的卡。這些卡包括使用者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Multi-Media卡®(多媒體卡,MMC)、Secure Digital®(SD,安全數碼)卡、miniSD®(小型安全數碼)卡、xD-Picture®(超級數碼圖像)卡、Memory Sticks®(記憶棒)、Memory Stick(記憶棒)Duo®、Smart Media®(智慧媒體)卡、Trans-Flash® memory(移動快快閃記憶體儲)卡、以及MicroSD®(微型安全數碼)卡。
近年來電子設備已變得急速小型化,且卡以及卡用連接器亦是如此。結果,使用者難於用手指把持卡並將卡正確地插入卡用連接器。由此,已提出一種這樣的卡用連接器,其中一卡收納 在一卡用托盤內而卡用托盤插入卡用連接器(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圖17是示出現有技術的一卡用連接器的一示意圖。
在該圖中,811為由一絕緣樹脂材料製成的一卡用連接器的一基座,而861是由一金屬板製成的一殼體,其安裝在基座811上,以覆蓋基座811的上方。此外,961是將一卡901安裝於其內的一卡用托盤。收容一卡901的卡用托盤961經由一插入口818插入並收容在由基座811和殼體861形成的空間內。卡901具有位在下表面上的多個電極墊(未示出),且這些電極墊露出於卡用托盤961的下表面。
一懸臂式的鎖定部875形成於殼體861,以在卡用托盤961收容於所述卡用連接器的空間內的同時鎖合形成於卡用托盤961的一凹口部968。這樣,防止卡用托盤961從所述卡用連接器的空間內脫出。
基座811還包括一推桿以及一退出槓桿(未示出)。當卡用托盤961要從所述卡用連接器的空間取出時,使用者將一輔助元件(諸如一針(pin)或桿)插入形成於卡用托盤961的一凸緣部963上的一貫通孔963a中,直到該輔助元件的前端滑動到達所述推桿。這作動退出槓桿,使得卡用托盤961從內部向手前方向位移。這樣,殼體861的鎖定部875以及卡用托盤961的凹口部968解除鎖 合,且卡用托盤961從插入口818向手前方向退出。
[專利文獻1]新型登記號:JP3186801
然而,在現有技術的卡用連接器中,當要退出卡用托盤961時,在抵抗鎖定部875的彈性作用的同時鎖定部875和凹口部968解除鎖合。結果,足夠的力必須滑動地施加於推桿,以作動退出槓桿並使得卡用托盤961向手前方向位移。由此,在採用一微細的輔助元件時,必須施加一比較大的力,以使推桿滑動,這使得卡用托盤961退出困難。
因為當卡用托盤961插入時,在抵抗鎖定部875的彈性作用的同時鎖定部875和凹口部968鎖合,所以,必須施加使卡用托盤961向內位移的相當大的力。然而,當卡用托盤961插入且使用者手動推凸緣部963的手前側的面(這比輔助元件更大)時,甚至當施加比較大的力時也難於插入卡用托盤961。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新型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卡用連接器裝置,其能可靠地固持卡固持元件在卡用連接器中且當進行退出操作以將卡固持元件退出卡用連接器時,透過用以作動退出機構的一輔助元件使鎖定部與卡固持元件的鎖合解除,容易地從卡用連接器中退出卡固持元件。
本新型為一種卡用連接器裝置,其包括:一卡用連接 器,能夠收容一插入的卡固持元件,所述卡固持元件能夠固持一卡,卡具有多個端子元件;以及一鎖定元件,用以鎖定插入所述卡用連接器中的所述卡固持元件。所述卡固持元件包括:一框部,面向卡的側面;以及一鎖定部,形成於所述框部。所述鎖定元件為與所述卡用連接器分離的一元件,且包括:一基端部,固定為相對所述卡用連接器在位置上不變化;以及一可動部,連接於所述基端部。所述可動部包括:一可動鎖定部,能夠與所述鎖定部鎖合以及解除鎖合。所述可動鎖定部透過一輔助元件作動一退出機構,使所述卡固持元件從所述卡用連接器中退出而解除與所述鎖定部的鎖合。
在本新型的另一卡用連接器裝置中,在所述可動鎖定部已被作動且解除與所述鎖定部的鎖合之後,所述輔助元件作動所述退出機構。
在本新型的另一卡用連接器裝置中,所述退出機構包括:一操作元件,能夠在所述卡固持元件的插入方向和退出方向上滑動。所述輔助元件是能夠在插入方向和退出方向上滑動的一棒狀元件;當所述操作元件在插入方向上滑動時,所述退出機構被作動;以及當所述輔助元件接觸位在所述輔助元件的行進路徑上的一操作傳遞部時,所述可動鎖定部與所述鎖定部鎖合被解除。
在本新型的另一卡用連接器裝置中,一後板部連接於 所述框部的後方,且所述輔助元件透過形成於所述後板部的一貫通孔在插入方向上移動。
在本新型的另一卡用連接器裝置中,所述鎖定元件遠離所述卡用連接器且處於所述卡用連接器的後方位置;所述可動部是能夠以基端部為中心在垂直於所述卡固持元件的插入方向和退出方向的一平面上樞轉的一彈片;所述鎖定部為形成於所述框部的上表面且在橫向上延伸的一脊部;以及所述可動鎖定部包括向下凸出以能夠鎖合所述鎖定部的一凸部。
在本新型的另一卡用連接器裝置中,所述操作傳遞部位於所述可動部的自由端,且所述可動鎖定部位於所述基端部與所述可動部的自由端之間。
本新型中,當進行退出操作以將卡固持元件退出卡用連接器時,用以作動退出機構的一輔助元件使鎖定部與卡固持元件的鎖合解除。這樣,卡固持元件能夠可靠地被固持在卡用連接器中且容易從卡用連接器中退出。
1‧‧‧卡用連接器
11、811‧‧‧基座
11a‧‧‧內壁部
11b‧‧‧底壁部
11c‧‧‧端子固持凹部
11d‧‧‧焊接尾部用開口
11f、61f‧‧‧前端部
11g‧‧‧托盤退出桿收容部
11h1‧‧‧第一凸緣部
11h2‧‧‧第二凸緣部
11j‧‧‧開關固持凹部
11r、61r‧‧‧後端部
11s1‧‧‧第一側壁部
11s2‧‧‧第二側壁部
13‧‧‧扣持突起
18、818‧‧‧插入口
21‧‧‧退出槓桿
21a‧‧‧作用點部
21b‧‧‧力點部
21c‧‧‧支點部
22‧‧‧推桿
22a‧‧‧操作部
22b‧‧‧鎖合部
22c‧‧‧凹部
51‧‧‧端子
51a‧‧‧基部
51b‧‧‧接觸臂部
51c、57c、58b‧‧‧接觸部
51d、64‧‧‧焊接尾部
57‧‧‧第一接觸元件
57b、93‧‧‧本體部
58‧‧‧第二接觸元件
61、861‧‧‧殼體
62‧‧‧頂板部
63‧‧‧側板部
63a‧‧‧扣持開口
91‧‧‧鎖定用彈性部
92‧‧‧基端部
92a‧‧‧固定部
92b‧‧‧連結部
93a‧‧‧解除操作部
94-1、94a1‧‧‧第一固持用凸部
94-2、94a2‧‧‧第二固持用凸部
94b1‧‧‧第一前方傾斜部
94b2‧‧‧第二前方傾斜部
94c1‧‧‧第一後方傾斜部
94c2‧‧‧第二後方傾斜部
98‧‧‧插入開口框部元件
98a‧‧‧插入開口
98b、163a‧‧‧貫通孔
101、901‧‧‧卡
111b‧‧‧上表面
111c、968‧‧‧凹口部
111f、161f‧‧‧前端
111r‧‧‧後端
111s‧‧‧側端
112‧‧‧側面
160、961‧‧‧卡用托盤
161‧‧‧框部
162‧‧‧後框部
162c‧‧‧傾斜部
163‧‧‧後板部
164-1‧‧‧第一側框部
164-2‧‧‧第二側框部
165‧‧‧前框部
166‧‧‧空間
167‧‧‧簷部
168‧‧‧鎖合凸條部
168a‧‧‧前方傾斜部
168b‧‧‧後方緣部
168c‧‧‧後方凹緣部
181‧‧‧輔助元件
875‧‧‧鎖定部
963‧‧‧凸緣部
963a‧‧‧貫通孔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本新型的一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示出剛好在一卡用托 盤插入卡用連接器之前卡固持元件操控裝置(handling set)的狀態。
圖2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又一立體圖,示出剛好在卡用托盤插入卡用連接器之前卡固持元件操控裝置的狀態。
圖3(a)、圖3(b)及圖3(c)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鎖定用彈性部的一組三個視圖,其中圖3(a)是一前視圖,圖3(b)是一右視圖,而圖3(c)是一左視圖。
圖4(a)與圖4(b)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4(a)是安裝有殼體的視圖,而圖4(b)是移除殼體的視圖。
圖5(a)與圖5(b)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5(a)是未固持有一卡時的視圖,而圖5(b)是固持有一卡時的視圖。
圖6(a)與圖6(b)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對視圖,示出卡用托盤的前端接觸鎖定用彈性部的狀態,其中圖6(a)是從斜前方看到的一立體圖,而圖6(b)是一側視圖。
圖7(a)與圖7(b)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對視圖,用來說明當卡用托盤插入卡用連接器時鎖定用彈性部的操作,其中圖7(a)是從斜前方看到的一視圖,而圖7(b)是一側視圖。
圖8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的前半部分 插入卡用連接器時的狀態。
圖9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的完全插入卡用連接器時的狀態。
圖10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的完全插入卡用連接器時的狀態。
圖11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剛從卡用連接器中退出的狀態。
圖12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第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從卡用連接器中退出時所執行的操作。
圖13(a)與圖13(b)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對視圖,用來說明當卡用托盤從卡用連接器中退出時鎖定用彈性部所執行的操作,其中圖13(a)是從斜前方看到的一視圖,而圖13(b)是一側視圖。
圖14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第二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從卡用連接器中退出時執行的操作。
圖15是本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一第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剛好在插入卡用連接器之前卡固持元件操控裝置的狀態。
圖16是本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一第二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剛好在插入卡用連接器之前卡固持元件操控裝置的狀態。
圖17是示出現有技術的一卡用連接器的一圖。
下面是參照附圖的本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說明。
圖1是本新型的一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示出剛好在卡用托盤插入卡用連接器之前卡固持元件操控裝置的狀態;圖2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的又一立體圖,示出剛好在卡用托盤插入卡用連接器之前卡固持元件操控裝置的狀態;圖3(a)、圖3(b)及圖3(c)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鎖定用彈性部的一組三個視圖;圖4(a)及圖4(b)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的一對立體圖;圖5(a)及圖5(b)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一對立體圖。在圖3(a)、圖3(b)及圖3(c)中,圖3(a)是一前視圖,圖3(b)是一右視圖,而圖3(c)是一左視圖。在圖4(a)及圖4(b)中,圖4(a)是安裝有殼體的視圖,而圖4(b)是移除殼體的視圖。在圖5(a)及圖5(b)中,圖5(a)是未固持有一卡時的視圖,而圖5(b)是固持有一卡時的視圖。
在圖中,160是用作本實施例的卡固持元件的卡用托盤。如圖5(b)所示,它在收容一卡101的同時插入安裝於一電子設備(未示出)的一卡用連接器1中。換句話說,一卡101收容於卡用托盤160內,同時側面112由面向側面112的框部161圍繞,且卡101經由一卡用連接器1安裝於一電子設備中。所述電子設備可 為任何類型的設備,包括個人電腦、手機、通信調製調節器(communication modem)、PDA、數碼相機、攝像機、音樂播放機、遊戲機或車輛導航系統。
然而,當卡用連接器1以外的一卡用連接器安裝於一電子設備時,使用者有時不使用卡用連接器1。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可將空的卡用托盤160(即卡用托盤160未收容一卡101)插入卡用連接器1,以用以保管。
並且,91是一鎖定用彈性部或鎖定元件,用來鎖定插入並收容在卡用連接器1內的卡用托盤160(或者被鎖定元件),並防止卡用托盤160從卡用連接器1中脫出。鎖定用彈性部91是與卡用連接器1分離的部分且經由一位置固定元件(未示出)固定,從而鎖定用彈性部91相對於卡用連接器1的相對位置不會改變。在本實施例中的卡用連接器裝置(card connector set)包括卡用連接器1和鎖定用彈性部91。
在圖1至圖3中,98表示卡用托盤160的一插入開口框部元件,其是所述位置固定元件的一部分。在下面的說明中,所述托盤160是安裝卡用連接器1情況下的電子設備的一部分。這裡,鎖定用彈性部91透過將它安裝在平板狀的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內側面上被固定,從而它不改變與卡用連接器1的相對位置,其中插入開口98a已形成於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上以收容插入的卡用 托盤160。一貫通孔98b形成於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上,作為收容插入的輔助元件181(後述)一孔。當壓力透過輔助元件181施加於卡用連接器1上的推桿22的操作部22a時,輔助元件181作動退出機構用來使卡用托盤160從卡用連接器1中退出。插入開口98a和貫通孔98b在板厚方向上貫通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
卡101可為任何類型的卡,諸如一SIM卡、一microSIM卡、MMC®卡、SD®卡、miniSD®卡、xD-Picture®卡、MemoryStick®、Memory Stick Duo®、Smart Media®或Trans-Flash®記憶卡。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所述卡為第四形式要素(4th Form Factor,4FF)卡或所謂的nanoSIM卡。依據ETSI TS 102 221 V11.00卡標準,nanoSIM卡具有12.3mm的長度、8.8mm的寬度以及0.67mm的厚度。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5(b)所示,卡101具有一大體矩形的板狀形狀,且用作端子元件(未示出)的多個電極墊在下表面沿前端111f及後端111r以兩排每排三個佈置。換句話說,所述多個電極墊以沿卡101的橫向延伸的兩排佈置。所述多個電極墊不設置於上表面(即與端子收容表面相反側的面)。一凹口部111c(其傾斜地切口形成)形成於將後端111r的左右兩端連接於側端111s的任一角部。
在本實施例中,用以解釋卡用連接器1、卡用托盤160、 鎖定用彈性部91以及卡101的各部分的結構和操作的指示方向(諸如上、下、左、右、前和後)的表述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它們依賴於卡用連接器1、卡用托盤160、鎖定用彈性部91以及卡101及其構件在圖中所示的方位。當卡用連接器1、卡用托盤160、鎖定用彈性部91以及卡101及其構件的方位變化時,解釋也對應方位的變化而變化。
卡用托盤160的框部161是一由導電金屬或絕緣樹脂製成的矩形框元件,圍繞用作收容一卡101的卡用收容空間的一空間166的四邊。它具有一後框部162和一前框部165,沿橫向相互平行地延伸;以及一第一側框部164-1和一第二側框部164-2,沿前後方向延伸並連接於後框部162和前框部165的兩端。當一起說明時,第一側框部164-1和第二側框部164-2稱為側框部164。
一傾斜部162c形成於第二側框部164-2連接於後框部162處的一角部(即右後角部)。傾斜部162c用作一卡用方向防呆部。當以正確的姿勢插入卡101時,如圖1所示,它允許卡101插入卡用托盤160。然而,當卡101不具有正確的姿勢時,它不允許卡101插入卡用托盤160。換句話說,它不允許卡101收容於空間166中。
一鎖合凸條部168形成於後框部162,以作為在橫向上延伸的鎖定部。鎖合凸條部168包括位在前方的前方傾斜部168a、 位在後方的後方緣部168b以及形成於後方緣部168b的橫向一端部的後方凹緣部168c。當卡用托盤160完全插入卡用連接器1中時,後方緣部168b和後方凹緣部168c鎖合鎖定用彈性部91並被鎖定。後方凹緣部168c形成於第一側框部164-1的後方對應的位置。
一後板部163連接於後框部162的後方。後板部163在卡用托盤16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於後框部162、前框部165以及側框部164的尺寸。後板部163的兩端相對後框部162和前框部165向卡用托盤160的橫向外側突出。這樣,後板部163設計成當卡用托盤160前後相反地插入卡用連接器1時止擋不正確地插入。它也使得在卡用連接器1的使用者手動插入卡用托盤160時便於把持和操作。一貫通孔163a形成於後板部163的兩端的其中之一且在板度方向上貫通後板部163。貫通孔163a是供輔助元件181插入的一孔。輔助元件181作動退出機構用於使卡用托盤160從卡用連接器1中退出。
側框部164的上表面和前框部165的上表面彼此齊平且形成為沿卡用托盤160的厚度方向具有相同的尺寸。如圖5(a)所示,一簷部167從後框部162以及左右側框部164的內側下端向空間166內突出。簷部167用作卡支援部,用以支援收容於空間166內的一卡10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諸如側緣附近)。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a)所示,卡用連接器1具有:一 基座11,由諸如一合成樹脂的一絕緣材料一體模製成形;以及一殼體61或覆蓋元件,透過沖壓彎折一導電金屬板材一體形成,安裝於基座11的上側。殼體61覆蓋插入基座11和卡用連接器1中的卡用托盤160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方。卡用連接器1具有一大體扁平的三維長方體形狀。它安裝於一電子設備中且具有位在後方(圖4(a)的右下方)的一插入口18,插入口18用以收容進入基座11的一插入的卡用托盤160。更具體地,卡用托盤160從前端161f插入在基座11和殼體61之間形成的卡插入空間中。
如圖4(b)所示,基座11具有:一底壁部11b,其為一大體矩形的平板狀元件;以及一內壁部11a,從底壁部11b立設並沿基座11的前端部11f(即沿卡用托盤160的插入方向前方的端部)延伸。基座11在卡用托盤160的插入方向後方的端部稱為後端部11r。
這裡,底壁部11b具有用以固持端子51的端子固持凹部11c。端子固持凹部11c為沿板厚方向貫通底壁部11b的開口,且成排並行佈置成各排沿基座11的橫向延伸。在圖中所示的例子中,存在有兩排每排三個的開口。換句話說,端子固持凹部11c和固持在各端子固持凹部11c中的端子51佈置成各排沿基座11的橫向延伸的兩排。各端子51的基部51a的至少一部分埋設於底壁部11b而其餘部分露出在端子固持凹部11c內。
各端子51具有:懸臂式的接觸臂部51b,基端連接於基部51a;以及一接觸部51c,連接於接觸臂部51b的前端或自由端。當收容於一卡用托盤160內的一卡101未插入卡插入空間時,至少接觸部51c的上表面高於底壁部11b的上表面。各端子51的包括接觸臂部51b和接觸部51c的部分具有朝前端部11f方向上升(即傾斜向前方延伸)的一側面形狀。當從上方觀察時,接觸臂部51b和接觸部51c處於端子固持凹部11c內。各端子51的接觸部51c佈置成接觸插入卡用連接器1中的卡用托盤160內的卡101的一電極墊。由此,端子51的數量和佈置為匹配卡101的電極墊的數量和佈置,而必須作適宜的變化。
此外,一焊接尾部用開口11d沿底壁部11b的板厚方向貫通底壁部11b形成。焊接尾部51d露出於焊接尾部用開口11d,作為各端子51的基板連接部。各焊接尾部51d經由埋設於底壁部11b的一連結部(未示出)連接於各端子51的基部51a。各焊接尾部51d隨後經由焊接電連接於一端子元件,諸如一信號線、接觸墊或形成於電子設備的配線基板上的端子。
基座11具有一第一側壁部11s1以及一第二側壁部11s2。一托盤退出桿收容部11g形成於第一側壁部11s1。用作一退出操作元件的一推桿22能夠滑動地安裝於托盤退出桿收容部11g,用以將插入卡用連接器1內的一卡用托盤160退出。推桿22 能沿第一側壁部11s1在前後方向上滑動。第一側壁部11s1和第二側壁部11s2有時一起在下面稱為側壁部11s。
推桿22為一大體直線的棒狀或帶板狀的元件,具有位在後端部的一彎曲操作部22a。操作部22a具有當使用者經由後述的輔助元件181手動操作卡用連接器1時容易操作的一形狀。一凹部22c可形成於操作部22a的後表面,以更好地鎖合輔助元件181的前端。
一鎖合部22b形成於推桿22的前端部,以鎖合退出槓桿21的力點部21b。退出槓桿21(其為托盤退出機構的托盤退出槓桿)為設置在內壁部11a附近的一槓桿狀元件。結果,退出槓桿21安裝在底壁部11b上,以圍繞支點部21c樞轉。退出槓桿21的與力點部21b相反且使支點部21c位在它們之間的端部接觸插入卡用連接器1內的卡用托盤160的前端161f,且用作作用點部21a,用以將退出方向的力施加於卡用托盤160。
殼體61具有一大體矩形的頂板部62以及立設於頂板部62的側緣的二個側板部63。多個扣持開口63a形成於二個側板部63。當殼體61從上方安裝於基座11上時,這些扣持開口63a鎖合形成於基座11的側壁部11s的外側壁上的扣持突起13,以將殼體61固定於基座11。焊接尾部64立設於側板部63的下端的任意部位,且用作向殼體61的橫向外側延伸的基板連接部。焊接尾部64透過 焊接固定於在電子設備的配線基板的表面形成的一固定用墊上。殼體61的沿卡用托盤160的插入方向的前方和後方的端部稱為前端部61f和後端部61r。
卡用連接器1還具有一檢測開關端子,用以檢測一卡用托盤160是否已插入卡用連接器1。更具體地,一托盤檢測開關端子設置在基座11的前端部11f附近,以檢測一卡用托盤160插入到卡用連接器1內的一預定位置(當一卡101收容於卡用托盤160內時卡用托盤160由固持元件固持且端子51的接觸部51c與對應的電極墊建立可靠接觸的位置)。托盤檢測開關具有:一第一接觸元件57,其為在前端部11f處或附近安裝的一懸臂式的端子;以及一第二接觸元件58,其為一端子,由形成於底壁部11b的一開關固持凹部11j固持。開關固持凹部11j為沿板厚方向貫通底壁部11b的一開口。
第一接觸元件57具有:一安裝部,安裝在前端部11f處且部分地從前端部11f向前突出;一懸臂式的本體部57b,其基部連接於安裝部且水平地突出;以及一接觸部57c,連接於本體部57b的前端或自由端。當卡用托盤160未插入卡用連接器1時,本體部57b相對內壁部11a的側面傾斜。當卡用托盤160已插入卡用連接器1時,卡用托盤160的前框部165抵接本體部57b的自由端。第二接觸元件58具有:一安裝部,埋設於底壁部11b;以及一接觸部58b,其基部連接於安裝部,且它的前端或自由端至少露出於開關 固持凹部11j內。
如圖4(b)所示,因為當卡用托盤160未插入時,第一接觸元件57的接觸部57c未接觸第二接觸元件58的接觸部58b,所以第一接觸元件57和第二接觸元件58彼此不接觸,(即這二個端子彼此不接觸),且卡用檢測開關處於非導通狀態。然而,當卡用托盤160插入卡用連接器1中並到達一預定位置時,第一接觸元件57的本體部57b的自由端被卡用托盤160的前端161f朝向前端部11f推動並位移,第一接觸元件57的接觸部57c接觸第二接觸元件58的接觸部58b。因此,第一接觸元件57和第二接觸元件58彼此接觸(即這二個端子51彼此接觸),且卡用檢測開關處於導通狀態,且檢測到卡用托盤160已經到達卡用連接器1的預定位置。
此外,基座11具有從底壁部11b的左右兩側向橫向外側延伸的一第一凸緣部11h1和一第二凸緣部11h2。第一凸緣部11h1和第二凸緣部11h2為比底壁部11b薄的板元件,且第一凸緣部11h1的上表面和第二凸緣部11h2的上表面均比底壁部11b的上表面低。在下面的說明中,第一凸緣部11h1和第二凸緣部11h2有時統稱為凸緣部11h。
在本實施例中,鎖定用彈性部91是在橫向上延伸的一帶板狀的金屬彈片。結果,鎖定用彈性部91平行於卡用托盤160的插入和退出卡用連接器1的方向且垂直於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內 側面延伸,從而沿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內側面在上下方向上彈性位移。
鎖定用彈性部91的一端是一基端部92,基端部92在插入開口98a的一端的橫向外側固定於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內側面。基端部92被固定成不改變相對卡用連接器1的位置關係。基端部92也具有直角彎折並向下延伸的一固定部92a。固定部92a是平行於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內側面延伸的且使用一固定手段(諸如黏接或螺接)固定於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一平板。
基端部92一體地連接於一本體部93,本體部93是細長的帶板狀的可動部。本體部93是沿橫向延伸的一懸臂式的彈片,且以基端部92為中心沿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內側面在上下方向上移動。換句話說,以基端部92為中心,它沿垂直於卡用托盤160的插入和退出卡用連接器1的方向移動。一解除操作部93a一體地形成於本體部93的自由端且為向前方斜向下延伸的一平板狀的操作傳遞部。一第一固持用凸部94-1一體地形成於解除操作部93a比解除操作部93a靠近基端部92的一側,且向前方斜向下延伸。而且,一第二固持用凸部94-2更靠近基端部92一體地形成於本體部93,且向前方斜向下延伸。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用作可動鎖定部,以能夠與用作卡用托盤160的鎖定部的鎖合凸條部168鎖合和解除鎖合。
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包括:一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位在自由端附近、向下凸出並鎖合卡用托盤160的鎖合凸條部168。更具體地,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包括:一第一後方傾斜部94c1,位在後方;以及一第一前方傾斜部94b1,位在前方。當卡用托盤160完全插入卡用連接器1中時,第一前方傾斜部94b1鎖定鎖合凸條部168的後方凹緣部168c。
更具體地,第一固持用凸部94-1相對於橫向(圖3(a)的水平方向)處於與經由插入口98a插入的卡用托盤160的第一側框部164-1對應的位置。當卡用托盤160插入和退出卡用連接器1時,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接觸第一側框部164-1的上表面並沿第一側框部164-1的上表面滑動。
此外,第二固持用凸部94-2具有:一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位在自由端附近、向下凸出並鎖合卡用托盤160的鎖合凸條部168。更具體地,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包括:一第二後方傾斜部94c2,位在後方;以及一第二前方傾斜部94b2,位在前方。當卡用托盤160完全插入卡用連接器1中時,第二前方傾斜部94b2鎖定鎖合凸條部168的後方緣部168b。
更具體地,第二固持用凸部94-2相對橫向處於經由插入開口98a插入的卡用托盤160的第一側框部164-1和第二側框部164-2之間。當卡用托盤160插入和退出卡用連接器1時,第二固持 用凸部94a2位在收容在卡用托盤160內的卡101的上表面111b的上方且不接觸上表面111b。
解除操作部93a相對橫向處於與經由貫通孔98b插入的輔助元件181對應的位置。換句話說,它處於輔助元件181的行進路徑上。當經由輔助元件181將壓力施加於卡用連接器1的推桿22的操作部22a上時,輔助元件181的前端沿解除操作部93a向前方斜向下移動。因為解除操作部93a透過這個動作被抬起,所以本體部93的自由端上升。結果,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上升並解除與卡用托盤160的鎖合凸條部168的鎖合。
在初期狀態下,當外部的力未施加於鎖定用彈性部91時,解除操作部93a、第一固持用凸部94-1與第二固持用凸部94-2之間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關係如圖3(b)和圖3(c)所示。這裡,解除操作部93a的下端最低,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的下端第二低,而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的下端最高。在初期狀態下,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的下端設置成低於前框部165的上表面以及經由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插入開口98a插入的卡用托盤160的第一側框部164-1的上表面。
下面是將具有這種結構的一卡用托盤160插入一卡用連接器1所進行的操作且隨後將卡用托盤160退出卡用連接器1所進行的操作的說明。
圖6(a)與圖6(b)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對視圖,示出卡用托盤的前端與鎖定用彈性部接觸時的狀態;圖7(a)與圖7(b)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對視圖,用來說明當卡用托盤插入卡用連接器時鎖定用彈性部的操作;圖8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的前半部分插入卡用連接器時的狀態;圖9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完全插入卡用連接器時的狀態;圖10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完全插入卡用連接器時的狀態;圖11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剛從卡用連接器中退出的狀態;圖12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第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從卡用連接器中退出時執行的操作;圖13(a)與圖13(b)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對視圖,用來說明當卡用托盤從卡用連接器中退出時鎖定用彈性部執行的操作;以及圖14是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第二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從卡用連接器中退出時執行的操作。在圖6(a)與圖6(b)、圖7(a)與圖7(b)和圖13(a)與圖13(b)中,圖6(a)、圖7(a)與圖13(a)是從斜前方看到的一視圖,而圖6(b)、圖7(b)與圖13(b)是一側視圖。
首先,將說明將卡用托盤160插入的操作。如上所述,甚至當所述卡用托盤160不包括一卡101時,卡用托盤160可插入和退出卡用連接器1。在這裡的說明中,所述卡用托盤160收容一卡101。
首先,如圖1和圖2所示,使用者手動將收容一卡101的一卡用托盤160從位在卡用連接器1後方的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外側置於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插入開口98a附近。這裡,卡用連接器1和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彼此固定,從而它們不相對彼此移動且從而卡用連接器1的插入口18與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上的插入開口98a對準。
這裡,卡用托盤160正確地插入(即上表面向上(即面向殼體61的頂板部62)且前框部165面向殼體61的前端部61f)。由此,當卡101收容於卡用托盤160內時,帶有電極墊的下表面露出並面朝下,端子51面向基座11的底壁部11b,且前端111f面向殼體61的前端部61f。
因為卡用連接器1的插入口18與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插入開口98a對準,所以當卡用托盤160進一步插入插入開口98a時,卡用托盤160經由插入口18插入並進入形成於基座11和殼體61之間的卡插入空間中。
此時,因為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的下端低於經由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插入開口98a插入的卡用托盤160的前框部165的上表面,所以經由插入開口98a插入的位在卡用連接器1的前端161f的前框部165接觸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的下端。結果,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上升,且鎖定用彈性部91彈性變形直到它達到如圖 6(a)與圖6(b)所示的形狀。換句話說,本體部93(其為在橫向上延伸的一懸臂式的板彈片元件)以基端部92為中心沿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內側面向上移動。此時,卡用托盤160主要受到因彈性變形的本體部93的彈性作用所導致的阻力,因為該阻力小於使用者的手指施加的推力,所以卡用托盤160抵抗該阻力而向前移動。
因為第一後方傾斜部94c1位在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的後方,所以當前端161f接觸並前進時第一固持用凸部94-1順利地上升。如圖6(a)與圖6(b)所示的狀態,第二固持用凸部94-2的下端也包括一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這位在前框部165的上表面的上方且不接觸前框部165的上表面。因為解除操作部93a位在卡用托盤160的橫向外側,所以解除操作部93a不接觸卡用托盤160的框部161的任何部分。
當卡用托盤160進一步前進時,如圖7(a)、圖7(b)和圖8所示,卡用托盤160的前半部分經由插入口18插入並進入到形成於基座11和殼體61之間的卡插入空間中。當卡用托盤160沿插入方向前進時,如圖7(a)、圖7(b)和圖8所示,第一固持用凸部94-1的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接觸第一側框部164-1的上表面且在第一側框部164-1的上表面上滑動。結果,鎖定用彈性部91維持如圖7(a)、圖7(b)和圖8所示的姿態。換句話說,位在第二固持用凸部94-2下端的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位在前框部165的上表面111b和 卡101的上表面111b的上方且不接觸前框部165或卡101。結果,卡101不被第二固持用凸部94-2刮擦。如上面所述,解除操作部93a不接觸卡用托盤160的框部161的任何部分。因此,不管卡用托盤160是否收容有卡101,解除操作部93a不會被卡止在前框部165或後框部162上。
接著,形成於卡用托盤160的後框部162上的鎖合凸條部168接觸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這將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抬起,如圖9所示,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接觸後框部162的上表面。此時,卡用托盤160主要受到因彈性變形的本體部93的彈性作用所導致的阻力,因為該阻力小於使用者的手指施加的推力,所以卡用托盤160抵抗該阻力而向前移動。因為第一後方傾斜部94c1和第二後方傾斜部94c2位在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的後方而前方傾斜部168a位在鎖合凸條部168的前方,所以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順利地上升。
接著,當使用者將卡用托盤160更進一步推入時,如圖10所示,卡用托盤160到達卡用連接器1的一預定位置。此時,前端161f壓靠第一接觸元件57的自由端向前端部11f的方向位移,且第一接觸元件57接觸第二接觸元件58。這裡,第一接觸元件57和第二接觸元件58接觸且托盤檢測開關導通(turn on),且托盤檢 測開關檢測到卡用托盤160已到達卡用連接器1的預定位置。
當卡用托盤160移動超過卡用連接器1的預定位置時,退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壓靠在前端161f上且向前端部11f的方向進一步位移。結果,退出槓桿21的力點部21b向後端部11r的方向進一步位移,且推桿22滑動到最接近後端部11r的位置。如圖10所示,甚至當推桿22最接近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時,操作部22a比解除操作部93a更靠近前方(即更接近前端部11f)。
當卡用托盤160已到達卡用連接器1的預定位置時,退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與基座11的內壁部11a發生干涉並不再向前端部11f的方向位移。由此,卡用托盤160自身不能再前進。
當卡用托盤160已到達卡用連接器1的預定位置時,第一固持用凸部94-1的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的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分別鎖定鎖合凸條部168的後方凹緣部168c和後方緣部168b。更具體地,第一前方傾斜部94b1和第二前方傾斜部94b2分別接觸後方凹緣部168c和後方緣部168b。第一前方傾斜部94b1和第二前方傾斜部94b2從前方向後向下傾斜。這樣,當第一前方傾斜部94b1和第二前方傾斜部94b2接觸後方凹緣部168c和後方緣部168b時,本體部93的使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向它們的原始形狀恢復的彈性作用將力施加在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上。結果,卡用托 盤160穩定地固持且鎖定於預定位置並阻止從預定位置向後方方向位移。
當卡101收容於卡用托盤160內時,卡101連同卡用托盤160一起固持在預定位置,從而可以與包括卡用連接器1的電子設備的一計算裝置進行資料交換。當卡101固持在預定位置時,卡用連接器1的端子51的接觸部51c與卡101的接觸墊接觸並建立電導通。
當卡用托盤160到達卡用連接器1的預定位置時,後板部163優選地接觸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後板部163作為一止擋部,以阻止卡用托盤160進一步向前方移動。
下面是將卡用托盤160退出卡用連接器1所進行的操作的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者操作圖11所示的輔助元件181,以將壓力施加於推桿22的操作部22a。輔助元件181可為一細長的棒狀元件,諸如一針或桿。在下面的說明中,它為由金屬製成的一直線的棒狀元件。
首先,如圖11所示,使用者手動操作輔助元件181,且輔助元件181從卡用托盤160的後方插入形成於後板部163的貫通孔163a和形成於插入開口框部98的貫通孔98b中。
接著,當使用者向前方推輔助元件181時,如圖11所 示,解除操作部93a在將貫通孔98b連接於推桿22的操作部22a的直線(即輔助元件181的行進路徑)上突出。結果,輔助元件181接觸解除操作部93a,且本體部93(其是在橫向上延伸的一懸臂式的彈片)的自由端向上移動。此時,輔助元件181主要受到因彈性變形的本體部93的彈性作用所導致的阻力,因為該阻力小於使用者的手指施加的推力,所以輔助元件181抵抗該阻力而向前移動。更具體地,因為解除操作部93a在本體部93的自由端上位在距離基端部92最遠的位置,所以當卡用托盤160插入時使本體部93變形需要的力少於當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上升時所需的力。此外,因為解除操作部93a傾斜成向前傾斜向下突出,所以當輔助元件181向前移動而接觸解除操作部93a時,本體部93的形成解除操作部93a的自由端向上方被順利地位移。
然後,如圖12和圖13(a)、圖13(b)所示,當鎖定用彈性部91的本體部93的形成解除操作部93a的自由端透過輔助元件181而被向上位移時,形成於本體部93的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也向上被位移。這樣,第一固持用凸部94-1的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的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解除與後方凹緣部168c和後方緣部168b的鎖合,且第一固持用凸部94-1的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的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在鎖合凸條部168的上表面的上方移動。這樣,卡 用托盤160能夠從預定位置向後方移動。
因為解除操作部93a位在推桿22的操作部22a的後方,如圖12和圖13(a)、圖13(b)所示,所以輔助元件181的前端接觸操作部22a且壓力開始施加於操作部22a。此時,本體部93的形成解除操作部93a的自由端已透過輔助元件181被向上位移,且第一固持用凸部94-1的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的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已位移到鎖合凸條部168的上表面的上方。
因為透過接觸輔助元件181位移的鎖定用彈性部91位在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處,所以維護成本是最少的,因為當鎖定用彈性部91損壞時只有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被更換或修理。如果鎖定用彈性部91位在卡用連接器1上,那麼鎖定用彈性部91損壞時卡用連接器1不得不從電子設備中移出並更換或修理。這將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勞力(effort),且這會承擔更高的維修成本。
當使用者將輔助元件181進一步推入時,推桿22到達其最前進的位置,且退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位移到圖14所示的位置。這樣,退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壓靠前端161f,且卡用托盤160從預定位置向後方移動到圖14所示的位置。
此時,因為第一固持用凸部94-1的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的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位在鎖合凸條部168的上表面的上方,所以卡用托盤160能夠從預定位置順利地 向後方移動。結果,使用者不必使用大的力推動輔助元件181來使卡用托盤160退出。
結果,卡用托盤160的後板部163從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突出來足夠大,且使用者能手動把持後板部163並將卡用托盤160從卡用連接器1中拉出。
在本實施例中,卡用連接器裝置包括:一卡用連接器1,能夠收容一插入的卡用托盤160,卡用托盤160能夠固持具有多個端子元件的一卡101;以及一鎖定用彈性部91,用以鎖定插入卡用連接器1中的卡用托盤160。卡用托盤160包括:一框部161,面向卡101的側面112;以及一鎖合凸條部168,形成於框部161。鎖定用彈性部91是與卡用連接器1分離的元件,且包括:一基端部92,固定成相對卡用連接器1在位置上不變化;以及一本體部93,連接於基端部92,本體部93包括能夠與鎖合凸條部168鎖合和解除鎖合的一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一第二固持用凸部94-2。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透過一輔助元件181作動退出機構,使卡用托盤160從卡用連接器1中退出而解除與鎖合凸條部168的鎖合。
這樣,卡用托盤160能夠可靠地固持在卡用連接器1內且可容易地從卡用連接器1中退出。這使所述卡用連接器裝置具有高的可靠性。因為鎖定用彈性部91安裝在與卡用連接器1分離的一 部件上,所以增加了設計的自由度。
此外,在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已作動並解除與鎖合凸條部168的鎖合之後,一輔助元件181作動退出機構。結果,剛好在退出機構被作動時,卡用托盤160的鎖定被解除。結果,卡用托盤160順利地從預定位置向後方退出。
退出機構包括:一推桿22,其能沿卡用托盤160的插入方向和退出方向滑動。輔助元件181為能沿插入方向和退出方向滑動的一棒狀元件,退出機構由沿插入方向移動的推桿22作動,且當輔助元件181接觸位在輔助元件181行進路徑上的操作部93a時,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解除與鎖合凸條部168的結合。因為當退出操作進行時,卡用托盤160的鎖定解除,所以卡用托盤160可容易地退出。
此外,一後板部163連接於框部161的後方,且輔助元件181沿插入方向插入形成於後板部163的貫通孔163a。因為輔助元件181由貫通孔163a引導,所以輔助元件181可靠地沿輔助元件181的行進路徑移動並接觸操作部93a。
鎖定用彈性部91遠離卡用連接器1且處於卡用連接器1的後方位置;本體部93是能夠以基端部92為中心在垂直於卡用托盤160的插入方向和退出方向的平面上移動的一彈片;鎖合凸條部168是形成於框部161的上表面且在寬度方向上延伸的一脊部;以 及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包括向下凸出且能夠鎖定鎖合凸條部168的一第一固持用凸部94a1和一第二固持用凸部94a2。這樣,鎖定用彈性部91能夠固定在收容卡用連接器1的電子設備上的主機殼的外側壁,且能獲得更大的設計的自由度。
解除操作部93a位在本體部93的自由端,且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位在基端部92與本體部93的自由端之間。這樣,解除操作部93a能夠被位移,且第一固持用凸部94-1和第二固持用凸部94-2透過輔助元件181施加小的力而解除與鎖合凸條部168的鎖合。
下面是本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的說明。在結構上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由此省略由與前述實施例的附圖標記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的部件的說明。也省略與第一實施例所有相同的操作和效果的說明。
圖15是本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一第一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剛好插入卡用連接器之前的卡固持元件操控裝置的狀態;以及圖16是本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第二立體圖,示出卡用托盤剛好插入卡用連接器之前卡固持元件操控裝置的狀態。
在第一實施例中,鎖定用彈性部91是與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分離的部件,且透過使用一固定手段將固定部92a固定於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內側面,鎖定用彈性部91安裝於插入開口框 部元件98。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鎖定用彈性部91與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一體形成。
更具體地,如圖14和圖15所示,鎖定用彈性部91的基端部92的與卡用連接器1相對的邊緣部分直角彎折,以形成一體連結於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一連結部92b。這樣,基端部92一體地且牢固地連接於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在本實施例中,插入開口框部98是具有彈性作用的由與鎖定用彈性部91的同一材料製成的一金屬板。
因為本實施例的鎖定用彈性部91與插入開口框部元件98的其餘部分在結構以及操作上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省略進一步的說明。因為在本實施例中的卡101、卡用托盤160、卡用連接器1在結構以及操作上也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省略進一步的說明。因為本實施例中將卡用托盤160插入卡用連接器1的操作和從卡用連接器1中退出的操作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省略進一步的說明。因為在效果上也與第一實施例的效果相同,故省略進一步的說明。
本新型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基於本新型的精神,很多變形也是可能的且這些不脫離本新型的保護範圍。
工業實用性
本新型可適用於卡用連接器裝置。
1‧‧‧卡用連接器
11‧‧‧基座
61f‧‧‧前端部
61r‧‧‧後端部
22a‧‧‧操作部
61‧‧‧殼體
62‧‧‧頂板部
63‧‧‧側板部
64‧‧‧焊接尾部
91‧‧‧鎖定用彈性部
92‧‧‧基端部
93‧‧‧本體部
93a‧‧‧解除操作部
94-1‧‧‧第一固持用凸部
94-2‧‧‧第二固持用凸部
98‧‧‧插入開口框部元件
98a‧‧‧插入開口
98b、163a‧‧‧貫通孔
101‧‧‧卡
160‧‧‧卡用托盤
161‧‧‧框部
161f‧‧‧前端
162‧‧‧後框部
163‧‧‧後板部
164-1‧‧‧第一側框部
164-2‧‧‧第二側框部
165‧‧‧前框部
168‧‧‧鎖合凸條部
168a‧‧‧前方傾斜部
168b‧‧‧後方緣部
168c‧‧‧後方凹緣部

Claims (6)

  1. 一種卡用連接器裝置,包括:一卡用連接器,能夠收容一插入的卡固持元件,所述卡固持元件能夠固持一卡,所述卡具有多個端子元件;以及一鎖定元件,用以鎖定插入所述卡用連接器中的所述卡固持元件;所述卡固持元件包括:面向所述卡的側面的一框部;以及形成於所述框部的一鎖定部;所述鎖定元件是與所述卡用連接器分離的一元件,且包括:一基端部,固定為相對所述卡用連接器在位置上不發生變化;以及一可動部,連接於所述基端部;所述可動部包括:一可動鎖定部,能夠與所述鎖定部鎖合以及解除鎖合;以及所述可動鎖定部透過一輔助元件作動一退出機構,使所述卡固持元件從所述卡用連接器中退出,從而解除與所述鎖定部的鎖合。
  2. 如請求項1所述卡用連接器裝置,其中,在所述可動鎖定部已被作動且解除與所述鎖定部的鎖合之後,所述輔助元件作動所述退出機構。
  3. 如請求項2所述卡用連接器裝置,其中,所述退出機構包括:一操作元件,能夠在所述卡固持元件的插入方向和退出方向上滑動;所述輔助元件是能夠在插入方向和退出方向上滑動 的一棒狀元件;當所述操作元件在插入方向上滑動時,所述退出機構被作動;以及當所述輔助元件接觸位在所述輔助元件的行進路徑上的一操作傳遞部時,所述可動鎖定部與所述鎖定部鎖合被解除。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卡用連接器裝置,其中,一後板部連接於所述框部的後方,且所述輔助元件透過形成於所述後板部的一貫通孔在插入方向上移動。
  5. 如請求項3所述卡用連接器裝置,其中,所述鎖定元件遠離所述卡用連接器且處於所述卡用連接器的後方位置;所述可動部是能夠以基端部為中心在垂直於所述卡固持元件的插入方向和退出方向的一平面上樞轉的一彈片;所述鎖定部是形成於所述框部的上表面且在橫向上延伸的一脊部;以及所述可動鎖定部包括向下凸出從而能夠鎖合所述鎖定部的一凸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卡用連接器裝置,其中,所述操作傳遞部位於所述可動部的自由端,且所述可動鎖定部位於所述基端部與所述可動部的自由端之間。
TW104213179U 2014-08-18 2015-08-14 卡用連接器裝置 TWM52320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5634A JP2016042420A (ja) 2014-08-18 2014-08-18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セ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3205U true TWM523205U (zh) 2016-06-01

Family

ID=54692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3179U TWM523205U (zh) 2014-08-18 2015-08-14 卡用連接器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42420A (zh)
CN (1) CN204835061U (zh)
TW (1) TWM52320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42420A (ja) 2016-03-31
CN204835061U (zh) 201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9653B2 (en)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JP6395557B2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セット
US9544000B2 (en) Card connector
US9236692B2 (en) Card connector
JP6442258B2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893915B2 (ja) カード用トレイ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579294B1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749589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9761971B2 (en)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which prevents short-circuits, prevents damage and wear, enables easier handling, and improves reliability
JP5738689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6230242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824357B2 (ja) コネクタ
US20160164205A1 (en)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JP4226869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6695944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4964800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4789654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5186156B (zh) 卡保持构件以及卡用连接器
TWM523205U (zh) 卡用連接器裝置
TWI548147B (zh)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JP2006294637A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6034831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16091839A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