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8101U - 腕力球 - Google Patents

腕力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18101U
TWM518101U TW104209755U TW104209755U TWM518101U TW M518101 U TWM518101 U TW M518101U TW 104209755 U TW104209755 U TW 104209755U TW 104209755 U TW104209755 U TW 104209755U TW M518101 U TWM518101 U TW M51810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ll
buffer
buffer structure
wrist
cove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9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莊培松
Original Assignee
宜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宜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宜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2097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18101U/zh
Priority to US14/934,985 priority patent/US9827463B2/en
Priority to GB1519813.8A priority patent/GB2539519B/en
Publication of TWM518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18101U/zh
Priority to DE102016104954.9A priority patent/DE102016104954B4/de
Priority to KR2020160002329U priority patent/KR200485106Y1/ko
Priority to JP2016002347U priority patent/JP3205608U/ja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3/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 A63B23/035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 A63B23/12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for upper limbs or related muscles, e.g. chest, upper back or shoulder muscles
    • A63B23/14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for upper limbs or related muscles, e.g. chest, upper back or shoulder muscles for wrist joi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0004Exercising devices moving as a whole during exerci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22Resisting devices with rotary bodies
    • A63B21/222Resisting devices with rotary bodies by overcoming gyroscopic forces, e.g. by turning the spin ax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3/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 A63B23/035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 A63B23/12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for upper limbs or related muscles, e.g. chest, upper back or shoulder muscles
    • A63B23/1245Primarily by articulating the shoulder joi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71/00Games or sports accessories not covered in groups A63B1/00 - A63B69/00
    • A63B71/0054Features for injury prevention on an apparatus, e.g. shock absorbers
    • A63B2071/0063Shock absorb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20/00Measuring of physical parameters relating to sporting activity
    • A63B2220/30Speed
    • A63B2220/34Angular spee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Description

腕力球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訓練裝置,特別是一種腕力球。
一般腕力訓練球包含一外殼、一套環及一旋轉球,外殼內具有一軌道段,套環可滑動地設於軌道段,旋轉球包含一球體及一軸體,軸體貫穿球體,且軸體之相對兩端分別可轉動地樞設於套環。而腕力訓練球係應用陀螺儀原理,僅需以機械方式即可讓腕力訓練球開始轉動,故使用者可用手掌握持並轉動腕力訓練球,使其在離心力和慣性力的作用下產生強大的旋轉力量。因此,使用者可藉由此旋轉力量來針對手部及肩部的肌肉進行鍛鍊。
然而,由於旋轉球之球體僅靠軸體之相對兩端樞接於套環而懸置於外殼內,也就是說,球體的重量僅單靠軸體支撐,故當使用者操作時不甚將腕力訓練球撞到地上時,軸體就易受到球體之重量及軸體高速轉動的影響而彎曲變形。當軸體彎曲變形時會改變原先腕力訓練球結構上及位置上的相對關係而令腕力訓練球產生噪音或震動,進而影響旋轉球的轉動。此外,當使用者太大力量地握持於外殼時,外殼可能會暫時性變形,外殼、套環及旋轉球之間可能會產生不預期之干涉,進而影響旋轉球的轉動。因此,如何改善腕力訓練球在受到外力撞擊或使用者握持太大力時,產生軸體變形或造成元件之間的干涉,進而導致腕力訓練球喪失原先功能 的問題將是研發人員應著重的問題之一。
本新型在於提供一種腕力球,藉以改善腕力訓練球在受到外力撞擊或使用者施力過大時,產生軸體變形或造成元件之間的干涉,進而導致腕力訓練球喪失原先功能的問題。
本新型所揭露的一種腕力球,包含一外殼以及一轉動本體。外殼具有一第一罩部、一第二罩部、至少一支撐部以及至少一緩衝部。支撐部及緩衝部設置於第一罩部及第二罩部之間。支撐部的相對兩端分別抵接於該第一罩部及該第二罩部,且支撐部的剛性大於緩衝部的剛性。緩衝部具有一軌道段及一緩衝體,緩衝體之位置對應於軌道段。轉動本體包含一套環以及一旋轉球。套環位於外殼內且可滑動地設於軌道段。旋轉球包含一球體及一軸體,球體位於外殼內,軸體貫穿球體,且軸體之相對兩端分別可相對於套環轉動的方式樞接於套環。
根據上述本新型所揭露的腕力球,軌道段會依據緩衝部之彈性緩衝變形能力,以帶動軸體與球體一併移動而避免撞擊應力集中於樞接段與承載段之交接處。因此,可藉由緩衝部的彈性緩衝變形能力來分擔軸體所承受的撞擊力道,而避免軸體因撞擊而彎曲。再者,由於彼此併排設置的支撐部的剛性大於緩衝部的剛性,故當使用者握持腕力球並施加力量於外殼時,支撐部能支撐第一罩部及第二罩部,以維持第一罩部及第二罩部之間的間距。是以,外殼不會因為使用者的握持力量過大而造成變形,而維持球體的正常運作。
以上關於本新型內容的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的說明係用以 示範與解釋本新型的原理,並且提供本新型的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10‧‧‧腕力球
100‧‧‧外殼
110‧‧‧第一殼體
111‧‧‧第一罩部
112‧‧‧第一緩衝結構
112a‧‧‧第一鏤空段
112b‧‧‧卡槽
113‧‧‧第一凹部
113a‧‧‧第一組合槽
113b‧‧‧第一組合環
114‧‧‧支撐部
114a‧‧‧第一固定穿孔
114b‧‧‧自由端
114c‧‧‧固定端
115‧‧‧第一穿槽
116‧‧‧外壁面
120‧‧‧第二殼體
121‧‧‧第二罩部
122‧‧‧第二緩衝結構
122a‧‧‧第二鏤空段
122b‧‧‧卡勾
123‧‧‧第二凹部
123a‧‧‧第二組合槽
123b‧‧‧第二組合環
125‧‧‧第二穿槽
126‧‧‧開槽
130‧‧‧容置空間
140‧‧‧緩衝部
141‧‧‧軌道段
142‧‧‧緩衝體
143‧‧‧內壁面
144‧‧‧環形凹槽
150‧‧‧固定部
151‧‧‧第二固定穿孔
160‧‧‧第一連接部
20‧‧‧轉動本體
200‧‧‧套環
210‧‧‧環形凸緣
220‧‧‧樞孔
300‧‧‧旋轉球
310‧‧‧球體
320‧‧‧軸體
321‧‧‧承載段
322‧‧‧樞接段
400‧‧‧保護套環
500‧‧‧固定件
600‧‧‧感測件
610‧‧‧卡扣件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第1圖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腕力球的立體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之腕力球的分解示意圖。
第3圖為第1圖之腕力球的外殼的正視示意圖。
第4圖為第1圖之腕力球的剖面示意圖。
第5圖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腕力球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6圖為第5圖之腕力球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腕力球的剖切示意圖。
請參照第1圖至第4圖,第1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腕力球的立體示意圖。第2圖為第1圖之腕力球的分解示意圖。第3圖為第1圖之腕力球的外殼的正視示意圖。第4圖為第1圖之腕力球的剖面示意圖。本新型揭露一種腕力球10,其包含一外殼100以及一轉動本體20。轉動本體20容置於外殼100內。
外殼100具有一第一罩部111、一第二罩部121、至少一支撐部114、至少一緩衝部140、一第一連接部160、一第一凹部113以及一第二凹部123。支撐部114及緩衝部140皆設置於第一罩部111及第二罩部121之間。支撐部114的相對兩端分別抵接於第一罩部111及第二罩部121,且支撐部114的剛性大於緩衝部140的剛性。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施 例中,支撐部114的數量為三,而緩衝部140的數量亦為三,且各支撐部114平均設置於緩衝部140之間。然而,支撐部114以及緩衝部140的數量非用以限定本新型。
以下介紹外殼100的詳細結構。外殼100包含一第一殼體110及一第二殼體120。在本實施例中,緩衝部140包含一第一緩衝結構112以及一第二緩衝結構122,第一緩衝結構112、第一罩部111、支撐部114以及第一凹部113位在第一殼體110,而第二罩部121、第二緩衝結構122以及第二凹部123位在第二殼體120。第一罩部111位在第一殼體110的一側,而第一凹部113位在第一殼體110的另一側之邊緣。類似地,第二罩部121位在第二殼體120的一側,而第二凹部123位在第二殼體120的另一側之邊緣。第一緩衝結構112係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於第二緩衝結構122。是以,第一殼體110裝設於第二殼體120以構成一容置空間130,以供轉動本體20容設。
在本新型中,「抵接」係指一物件係以連接或抵靠的方式與另一物件相接觸。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施例中,支撐部114的相對兩端分別抵接於該第一罩部111及第二罩部121。其中,支撐部114具有一自由端114b以及一固定端114c。支撐部114的固定端114c係與第一罩部111直接連接,即支撐部114係與第一罩部111一體成型;支撐部114的自由端114b係抵靠於第二罩部121。
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施例中,更進一步來說,第一緩衝結構112包含一卡槽112b,第二緩衝結構122包含一卡勾122b,第二緩衝結構122的卡勾122b係以可拆卸的方式卡扣於第一緩衝結構112的 卡槽112b。如此,第一殼體110及一第二殼體120得以藉由卡勾122b以及卡槽112b的組配而彼此組裝以及拆卸。
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緩衝結構112藉由第一連接部160連接第一罩部111,且支撐部114與第一緩衝結構112彼此間隔一距離。進一步來說,第一連接部160的寬度小於第一緩衝結構112的寬度,以使第一罩部111以及第一緩衝結構112之間形成一第一穿槽115。如此,第一緩衝結構112係與第一罩部111藉由第一穿槽115以及第一連接部160而彼此相間隔一第一距離D1。類似地,第二殼體120包含多個第二連接部260,第二緩衝結構122藉由第二連接部260連接第二罩部121。多個第二穿槽125形成於第二連接部260、第二罩部121以及第二緩衝結構122之間,以使第二緩衝結構122與第二罩部121彼此相間隔一第二距離D2。
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緩衝結構112具有一第一鏤空段112a,第一鏤空段112a係與第一穿槽115交錯排列。第二緩衝結構122具有一第二鏤空段122a,第二鏤空段122a係與第二穿槽125交錯排列。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鏤空段112a與第二鏤空段122a皆平行於第一穿槽115以及第二穿槽125,且第一鏤空段112a對應於第二鏤空段122a。詳細來說,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鏤空段112a對應於第二鏤空段122a係指第一鏤空段112a投影至軌道槽的位置與相對應的第二鏤空段122a投影至軌道段141的位置實質上相同。
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施例中,腕力球10更包含一固定件500,外殼100更具有一固定部150,固定部150連接第二罩部121 並朝向第一罩部111延伸。支撐部114具有一第一固定穿孔114a,固定部150具有一第二固定穿孔151,固定件500穿設於第一固定穿孔114a以及第二固定穿孔151。舉例來說,固定件500為一螺絲,第一固定穿孔114a以及第二固定穿孔151皆具有螺紋。當固定件500鎖固於第一固定穿孔114a以及第二固定穿孔151內,可提升支撐部114的相對兩端分別抵接於該第一罩部111及該第二罩部121的固定效果。
接下來描述緩衝部140的詳細結構。緩衝部140具有一軌道段141及一緩衝體142,緩衝體142之位置對應於軌道段141。至少一緩衝部140的數量為多個,軌道段141彼此連接,且至少一支撐部114跨越軌道段141。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施例中,軌道段141連接第二緩衝結構122。
在本實施例中,各緩衝體142包含上述的第一緩衝結構112以及第二緩衝結構122。然而,在其他部分的實施例中,緩衝體142僅包含位在第一殼體110的第一緩衝結構112而不包含第二緩衝結構122。在另外其他部分的實施例中,緩衝體142僅包含位在第二殼體120的第二緩衝結構122而不包含第一緩衝結構112。
詳細來說,軌道段141具有一內壁面143。內壁面143朝向容置空間130,環形凹槽144位於內壁面143。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罩部111、第二罩部121及軌道段141的材質例如為塑膠,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罩部111、第二罩部121及軌道段141的材質為金屬。
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一鏤空段112a的左右兩側面係由第一 殼體110之外壁面116朝內壁面143漸縮。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鏤空段112a左右兩側面也可以是相互平行或由第一殼體110之外壁面116朝內壁面143漸擴。類似地,第二鏤空段122a左右兩側面係由第一殼體110之外壁面116朝內壁面143漸縮。
本實施例之第一凹部113更包含一第一組合槽113a及一第一組合環113b。第一組合環113b可拆離地設於第一組合槽113a以構成第一凹部113。本實施例之第二凹部123更包含一第二組合槽123a及一第二組合環123b。第二組合環123b可拆離地設於第二組合槽123a以構成第二凹部123。
第一凹部113與第二凹部123構成軌道段141之一環形凹槽144,環形凹槽144係環繞於外殼100的內壁面143,且第一鏤空段112a與第二鏤空段122a的延伸方向可與環形凹槽144平行。
轉動本體20包含一套環200以及一旋轉球300。套環200與旋轉球300位於容置空間130內。套環200可滑動地設於軌道段141,且套環200具有一環形凸緣210及二樞孔220。環形凸緣210位於套環200之外壁面,且環形凸緣210可滑動地設於環形凹槽144。二樞孔220位置彼此相對。旋轉球300位於容置空間130內。旋轉球300包含一球體310及一軸體320,球體310位於外殼100內。軸體320具有一承載段321及二樞接段322。承載段321連接於二樞接段322之間,且樞接段322的軸徑小於承載段321之軸徑。承載段321貫穿球體310。二樞接段322凸出於球體310,並可相對於套環200轉動的方式樞接於樞孔220。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外殼100的支撐部114的剛性大於緩衝 部140的剛性,故當使用者握持腕力球10並施加力量於外殼100時,支撐部114能支撐第一罩部111及第二罩部121,以維持第一罩部111及第二罩部121之間的間距。是以,當使用者在使用腕力球10時,外殼100不會因為使用者的握持力量過大而造成變形,進而維持球體310的正常運作。
如此,本案的外殼100上係具有第一穿槽115、第二穿槽125、第一鏤空段112a以及第二鏤空段122a。是以,當外力施予外殼100上,第一穿槽115、第二穿槽125、第一鏤空段112a以及第二鏤空段122a能提供緩衝部140可變形的空間,以吸收外力,進而減少外力傳遞至轉動本體20。
當腕力球10不慎掉至地面,將產生一撞擊力於外殼100。以位於第二殼體120之第二罩部121為例。當第二殼體120之第二罩部121受到撞擊,且撞擊力F大於第二緩衝體122之變形初始力值時,軌道段141則依據第二緩衝體122之彈性緩衝變形能力而令球體310及軸體320一併朝第二罩部121的方向移動。
詳細來說,腕力球10的撞擊過程大至上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球體310尚未接觸外殼100時,軌道段141會依據第二緩衝體122之緩衝變形能力來帶動軸體320與球體310一併移動,進而避免撞擊應力集中於樞接段322與承載段321之交接處。因此,此階段可藉由第二緩衝體122的彈性緩衝變形能力來分擔軸體320所承受的撞擊力道,進而減少軸體320的彎曲形能的程度。
第二階段為球體310已接觸到外殼100時,可額外透過外殼100來支撐球體310的重量,進而降低軸體320所承受之徑向外力而可避免 軸體320彎曲或斷裂。
此外,由於第一凹部113與第二凹部123為組合式結構,故當由第一凹部113與第二凹部123構成之環形凹槽144受到軸體320的磨擦或嚴重撞擊而造成磨損時,使用者僅需將新的第一組合環113b與第二組合環123b來替換磨損之第一組合環113b與第二組合環123b,以避免使用者因環形凹槽144的磨損而需重新購買一顆新腕力球10。
請參閱第5圖以及第6圖,第5圖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腕力球的立體分解示意圖。第6圖為第5圖之腕力球的立體組合示意圖。本實施例之腕力球10更包含一保護套環400。保護套環400可分離地套設於外殼100之緩衝部140。保護套環400可額外保護緩衝部140,避免緩衝部140暴露外界。此外,保護套環400的材質可為橡膠,其摩擦係數較外殼大。藉此,使用者可握持於保護套環400時,可具有較舒適之使用手感,且較易握持,而避免腕力球10意外掉落。
請參閱第7圖,其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腕力球的剖切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腕力球10更包含一感測件600,感測件600設於第二殼體120的開槽126。更詳細來說,感測件600更包含一卡扣件610,係以可拆卸的方式勾扣於第二殼體120的開槽126。感測件600可用以量測球體310旋轉時的速度,並將此資訊顯示或傳遞給其他的電子裝置。
根據上述本新型所揭露的腕力球及其外殼,軌道段會依據緩衝部之彈性緩衝變形能力,以帶動軸體與球體一併移動而避免撞擊應力集中於樞接段與承載段之交接處。因此,可藉由緩衝部的彈性緩衝變形能力來分擔軸體所承受的撞擊力道,而避免軸體因撞擊而彎曲。再者,由於 彼此併排設置的支撐部的剛性大於緩衝部的剛性,故當使用者握持腕力球並施加力量於外殼時,支撐部能支撐第一罩部及第二罩部,以維持第一罩部及第二罩部之間的間距。是以,外殼不會因為使用者的握持力量過大而造成變形,而維持球體的正常運作。
此外,球體接觸外殼時,外殼可輔助支撐球體的重量以降低軸體所承受的撞擊力道。因此,可藉由外殼之緩衝部,讓外殼能共同分擔軸體承受的撞擊應力。
雖然本新型的實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內,舉凡依本新型申請範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徵及數量當可做些許的變更,因此本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腕力球
100‧‧‧外殼
110‧‧‧第一殼體
111‧‧‧第一罩部
112‧‧‧第一緩衝結構
114‧‧‧支撐部
120‧‧‧第二殼體
121‧‧‧第二罩部
122‧‧‧第二緩衝結構
20‧‧‧轉動本體

Claims (17)

  1. 一種腕力球,包含:一外殼,具有一第一罩部、一第二罩部、至少一支撐部以及至少一緩衝部,該支撐部以及該緩衝部設置於該第一罩部及該第二罩部之間,該支撐部的相對兩端分別抵接於該第一罩部及該第二罩部,且該支撐部的剛性大於該緩衝部的剛性,該緩衝部具有一軌道段及一緩衝體,該緩衝體之位置對應於該軌道段;以及一轉動本體,包含:一套環,位於該外殼內且可滑動地設於該軌道段;以及一旋轉球,包含一球體及一軸體,該球體位於該外殼內,該軸體貫穿該球體,且該軸體之相對兩端分別可相對於該套環轉動的方式樞接於該套環。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第一罩部以及該支撐部係一體成型,且該支撐部的一自由端抵靠於該第二罩部。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腕力球,更包含一固定件,該外殼更具有一固定部,該固定部連接該第二罩部並朝向該第一罩部延伸,該支撐部具有一第一固定穿孔,該固定部具有一第二固定穿孔,該固定件穿設於該第一固定穿孔以及該第二固定穿孔。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至少一緩衝部的數量為 多個,該些軌道段彼此連接,且該至少一支撐部跨越該些軌道段。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外殼更具有一第一連接部,該緩衝體包含一第一緩衝結構,該第一緩衝結構藉由該第一連接部連接該第一罩部,且該支撐部與該第一緩衝結構彼此間隔一距離。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第一連接部的寬度小於該第一緩衝結構的寬度,以使該第一罩部以及該第一緩衝結構之間形成一穿槽。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第一緩衝結構具有一第一鏤空段,係該第一鏤空段係與該穿槽交錯排列。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第一鏤空段平行於該穿槽。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緩衝體更包含一第二緩衝結構,該第一緩衝結構係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於該第二緩衝結構。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軌道段連接該第二緩衝結構。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第一緩衝結構包含一卡槽,該第二緩衝結構包含一卡勾,該卡勾係卡扣於該卡槽。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第一緩衝結構具有一第一鏤空段,該第二緩衝結構具有一第二鏤空段,該第一鏤 空段與該第二鏤空段延伸方向皆與該軌道段之一環形凹槽平行。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軌道段具有一內壁面及一環形凹槽,該內壁面朝向該旋轉球,且該環形凹槽位於該內壁面,該套環具有一環形凸緣,該環形凸緣可滑動地設於該環形凹槽。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外殼包含一第一殼體及一第二殼體,該緩衝部包含一第一緩衝結構以及一第二緩衝結構,該第一殼體之邊緣具有一第一凹部,該第一罩部及該第一緩衝結構位於該第一殼體,該第二殼體之邊緣具有一第二凹部,該第二罩部以及該第二緩衝結構位於該第二殼體,該第一殼體裝設於該第二殼體以構成一容置空間,且該第一凹部與該第二凹部構成該軌道段之該環形凹槽,該套環與該旋轉球位於該容置空間內。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第一凹部更包含一第一組合槽及一第一組合環,該第一組合環可拆離地設於該第一組合槽。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第二凹部更包含一第二組合槽及一第二組合環,該第二組合環可拆離地設於該第二組合槽。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腕力球,其中該緩衝體之最大緩衝位移量大於或等於該球體至該外殼的間距。
TW104209755U 2015-06-17 2015-06-17 腕力球 TWM5181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9755U TWM518101U (zh) 2015-06-17 2015-06-17 腕力球
US14/934,985 US9827463B2 (en) 2015-06-17 2015-11-06 Wrist exerciser
GB1519813.8A GB2539519B (en) 2015-06-17 2015-11-10 Wrist exerciser
DE102016104954.9A DE102016104954B4 (de) 2015-06-17 2016-03-17 Handgelenk-Übungsgerät
KR2020160002329U KR200485106Y1 (ko) 2015-06-17 2016-04-29 손목 운동기
JP2016002347U JP3205608U (ja) 2015-06-17 2016-05-23 手首ボー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9755U TWM518101U (zh) 2015-06-17 2015-06-17 腕力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8101U true TWM518101U (zh) 2016-03-01

Family

ID=55132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9755U TWM518101U (zh) 2015-06-17 2015-06-17 腕力球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827463B2 (zh)
JP (1) JP3205608U (zh)
KR (1) KR200485106Y1 (zh)
DE (1) DE102016104954B4 (zh)
GB (1) GB2539519B (zh)
TW (1) TWM51810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40813B1 (ko) * 2017-09-22 2019-01-22 월드잉 (주) 자이로스코프원리를 이용한 손목운동구
TWM613058U (zh) * 2020-12-30 2021-06-11 宜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腕力球及腕力球之轉動裝置
CN114210029B (zh) * 2021-12-06 2022-09-23 上海铼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安全的腕力球
USD996537S1 (en) * 2022-01-26 2023-08-22 Nano-Second Technology Co., Ltd. Wrist ball
US11904197B2 (en) * 2022-05-20 2024-02-20 Nano-Second Technology Co., Ltd. Upper limbs training device and housing thereof
USD998731S1 (en) * 2022-05-20 2023-09-12 Nano-Second Technology Co., Ltd. Hand trainer
TWI810991B (zh) * 2022-06-27 2023-08-01 蔡育倫 健身球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30417U (en) * 1997-07-25 1998-04-21 pei-song Zhuang Improved wrist exerciser
TW364383U (en) * 1998-12-31 1999-07-11 Jian-De Lin Improvement on structure of wrist-ball
US6053846A (en) * 1999-07-28 2000-04-25 Lin; Chien-Der Wrist exerciser
US20020068663A1 (en) * 2000-02-18 2002-06-06 Smith Floyd Thomas Gyroscopic wrist exerciser
US6770012B2 (en) * 2002-09-06 2004-08-03 Hsiu-Min Kuo Self-generating wrist ball
US7033304B2 (en) * 2002-09-27 2006-04-25 Yun Yu Chuang Actuating device of wrist exerciser
US7086990B2 (en) * 2003-11-18 2006-08-08 Yun Yu Chuang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of wrist exerciser
US7101315B2 (en) * 2003-11-26 2006-09-05 Yun Yu Chuang Wrist exerciser having display and transmission device
TWM308777U (en) * 2006-07-31 2007-04-01 Yung-Yu Juang Wrist training ball featured with aid start power
US7736275B2 (en) * 2006-09-05 2010-06-15 Yun Yu Chuang Wrist exerciser with sound generator
TWM350393U (en) * 2008-08-22 2009-02-11 yong-yu Zhuang Light-emitting wrist strength training ball
EP2509689B1 (en) * 2009-12-10 2014-04-02 Movea S.A Gyroscopic exercise ball
US8652012B2 (en) * 2011-07-07 2014-02-18 Tom Smith Color changing gyroscopic exerciser
TWM446007U (zh) * 2012-05-17 2013-02-01 Nano Second Technology Co Ltd 腕力訓練裝置
US9463354B2 (en) 2013-06-25 2016-10-11 Nano-Second Technology Co., Ltd. Wrist exerciser having a protective structure
TWI520760B (zh) * 2013-06-25 2016-02-11 宜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腕力球及其外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04463U (ko) 2016-12-27
US9827463B2 (en) 2017-11-28
DE102016104954A1 (de) 2016-12-22
KR200485106Y1 (ko) 2017-11-28
GB2539519A (en) 2016-12-21
GB2539519B (en) 2021-03-24
US20160367852A1 (en) 2016-12-22
GB201519813D0 (en) 2015-12-23
DE102016104954B4 (de) 2018-10-25
JP3205608U (ja) 2016-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18101U (zh) 腕力球
US9782623B2 (en) Wrist exerciser having a protective structure
US9829065B2 (en) Torsional vibration reducing device
EP0158751A2 (en) A harmonic drive apparatus
JP5496610B2 (ja) ヘリコプターのロータ
US9884513B2 (en) Universal rotating module
ES2617601T3 (es) Acoplamiento elástico
CN203342295U (zh) 腕力球及其外壳
JPWO2011118590A1 (ja) スケートボード
WO2010013447A1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US20140155226A1 (en) Low noise wrist strength training ball
KR102621117B1 (ko) 다방향 바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동 장치
CN106310605A (zh) 腕力球
TWI520760B (zh) 腕力球及其外殼
TWM472539U (zh) 腕力球及其外殼
TWM516433U (zh) 腕力球
CN104248821A (zh) 腕力球及其外壳
KR102050167B1 (ko) 초기시동이 용이한 손목단련 운동구
US20070085248A1 (en) Shock absorbing member
JP2004106077A (ja) 歩行ロボットの衝撃吸収機構
TWI722929B (zh) 手部運動裝置
KR101418681B1 (ko) 충격 흡수용 골프 링
CN108543262B (zh) 智能防护安全跳绳
JP3123048U (ja) 肘関節用サポーター
JPWO2022038917A5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