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5499U - 除膠總成及用於重工作業之膠帶 - Google Patents

除膠總成及用於重工作業之膠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5499U
TWM505499U TW103223114U TW103223114U TWM505499U TW M505499 U TWM505499 U TW M505499U TW 103223114 U TW103223114 U TW 103223114U TW 103223114 U TW103223114 U TW 103223114U TW M505499 U TWM505499 U TW M50549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disposed
assembly
tape
adhes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231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ou-Shu Lin
Original Assignee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filed Critical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to TW1032231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5499U/zh
Publication of TWM505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5499U/zh

Links

Landscapes

  • Adhesive Tapes (AREA)

Description

除膠總成及用於重工作業之膠帶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除膠總成,特別是關於一種可輕易分離兩個相黏的基板的除膠總成。
科技日新月異,各式各樣的3C電子產品推陳出新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尤其是具有顯示螢幕的面板裝置,更是各個電子廠商的重點研發項目,例如:液晶電視、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等。在這些電子裝置的組裝過程中,雙面膠帶、膠帶或其他黏性材料常被用於黏合電子產品的零件,例如黏合塑膠基板、玻璃基板或金屬基板等。然而,此過程難免會遇到入塵、髒污或貼合位置偏移等問題,因此,操作者必須先分離兩個黏合在一起的基板,以供後續的再次組裝或加工,此過程稱為重新加工(rework),在此說明書中,簡稱重工。
在現存的技術中,重工作業通常會施予電子裝置一破壞性的外力,以分離兩個黏合在一起的基板,例如:將電子裝置以加熱裝置加熱至高溫,使膠帶的黏性材料在高溫時流出電子裝置的基板之外,或,使用液態氮將電子裝置降至低溫,在攝氏零下60度的低溫下,膠帶的黏性會減弱,故能分離基板。不幸的是,塑膠基板及玻璃基板通常具有易碎的材料特性,在高溫或低溫的環境下,這些基板很可能會被破壞而使其不得再被利用。此外,業界也常利用刀片直接切割兩個 基板之間的雙面膠帶,藉以分離兩個不同的基板。然而,這樣切割方式不但耗時,而且容易使基板受到損壞,操作人員亦容易在使用刀具時被割傷。因此,現存的重工作業勢必會增加生產的成本且降低產品的良率。
優化電子裝置的重工作業是業界追求高效率生產的指標之一,但,現存的重工及除膠作業存在了許多缺點,有鑑於此,實有必要提供一可輕易分離兩個相黏的基板的除膠總成,以達到高效率的3C電子產品之重工作業。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可輕易分離兩個相黏的基板的除膠總成,以達到高效率的3C電子產品之重工作業。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一種除膠總成,其包含:一第一基材,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一黏接層,其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上;一第二基材,其具有一表面,該表面相對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該第一黏接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之間,並黏接該第一基材及該第二基材;及一第一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一黏接層及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之間,其中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包含一收容槽,該第一分離元件設置於該收容槽中。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收容槽之一端終止於形成於該第二基材之一固定點,該收容槽之另一端終止於該第二基材之邊緣。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黏接層係以直線形或矩形沿其縱長方向設置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之間。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分 離元件係以U形、矩形或直線形沿該縱長方向設置於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及該第一黏接層之間,且當該第一分離元件呈U形時,該第一分離元件之兩臂係沿該縱長方向延伸。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分離元件之一第一端固定於該第二基材之該固定點,該第一分離元件之一第二端超出該第二基材之邊緣,該第一分離元件及該固定點之配置為使當自該第一分離元件之該第二端拉伸該第一分離元件並使其繞固定於該固定點之該第一端轉動時,該第一分離元件可以跨越該第一黏接層之至少1/2面積。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分離元件之至少該第二端超出該第二基材之邊緣。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收容槽之深度範圍為0.3mm~0.6mm,該收容槽之寬度範圍為0.3mm~0.6mm,其中該固定點形成為一穿過該第二基材之穿孔洞,且其中該第一分離元件之直徑小於或等於該收容槽之深度,且小於或等於該穿孔洞之直徑。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黏接層材料包含一丙烯酸(Acrylic)、一聚乙烯(PE)、一聚氨基甲酸酯(PU)、一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或一無機材料。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分離元件係尼龍線或布線。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基材為膠帶背材。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二基材之材料包含塑膠、玻璃或金屬基材。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基 材更包含一與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且該除膠總成更包含:一第二黏接層,其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二表面上;及一第二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二黏接層上。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更包含:一第三基材,其具有一表面,該表面相對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二表面,該第二黏接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二表面及該第三基材之該表面之間,並黏接該第一基材及該第三基材;以使該第二分離元件設置於該第二黏接層及該第三基材之該表面之間。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二基材為膠帶背材。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基材之材料包含塑膠、玻璃或金屬。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一種除膠總成,其包含:一第一基材,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一黏接層,其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上;一第二基材,其具有一表面,該表面相對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該第一黏接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之間,並黏接該第一基材及該第二基材;及一第一分離元件,其係以U形沿該縱長方向設置於該第一黏接層內,該第一分離元件之兩臂係沿該縱長方向延伸。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黏接層係以直線形或矩形沿其縱長方向設置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之間。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黏接層材料包含一丙烯酸(Acrylic)、一聚乙烯(PE)、一聚氨基甲酸酯(PU)、一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或一無機材料。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分 離元件係尼龍線或布線。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基材為膠帶背材。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二基材之材料包含塑膠、玻璃或金屬基材。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基材更包含一與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且該除膠總成更包含:一第二黏接層,其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二表面上;及一第二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二黏接層內。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更包含:一第三基材,其具有一表面,該表面相對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二表面,該第二黏接層黏接該第一基材及該第三基材。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二基材為膠帶背材。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除膠總成之該第一基材之材料包含塑膠、玻璃或金屬。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一種電子總成,其包含如上述之除膠總成。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一種用於重工作業之膠帶,其包含:一膠帶背材,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一黏接層,其設置於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上,並黏接該膠帶背材;及至少一第一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一黏接層及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之間,其中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包含至少一第一收容槽,該第一分離元件至少部分設置於該第一收容槽中。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膠帶之該第一黏接層係以直線形或矩形沿其縱長方向設置在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上。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膠帶之該第一分離元件係以U形、矩形或直線形沿該縱長方向設置於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上,且當該第一分離元件呈U形時,該第一分離元件之兩臂係沿該縱長方向延伸。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膠帶之該膠帶包含二該第一分離元件,及二該第一收容槽,該二第一分離元件分別至少部分設置於各該第一收容槽中,且該二第一分離元件彼此沿該縱長方向間隔。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膠帶之該第一黏接層材料包含一丙烯酸(Acrylic)、一聚乙烯(PE)、一聚氨基甲酸酯(PU)、一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或一無機材料。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膠帶之該第一分離元件係尼龍線或布線。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膠帶之該膠帶背材具有一第二表面與該第一表面相對應,且該膠帶更包含一第二黏接層,其設置於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上,並黏接該膠帶背材;及至少一第二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二黏接層及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之間,其中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包含至少一第二收容槽,該第二分離元件至少部分設置於該第二收容槽中。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膠帶之該第二黏接層係以直線形或矩形沿其縱長方向設置在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上。
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之膠帶之該第二分離元件係以U形、矩形或直線形沿該縱長方向設置於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上,且當該第二分離元件呈U形時,該第二分離元件之兩臂係沿該縱長方向延伸。
本創作將進一步參考附圖來說明,其中該等附圖係概要地顯示 依照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應了解,本創作在任何方面皆未侷限於較佳實施例。
1、2、3、4、5、6、7‧‧‧除膠總成
10‧‧‧第一基材
102‧‧‧第一基材之第一表面
104‧‧‧第一基材之第二表面
20、20'、20"、20'''‧‧‧第二基材
202、202'、202"、202'''‧‧‧第二基材之表面
206、206'‧‧‧固定點
208‧‧‧溝槽
30‧‧‧第一黏接層
40‧‧‧第一線
402‧‧‧第一線之第一端
404‧‧‧第一線之第二端
50‧‧‧第三基材
502‧‧‧第三基材之表面
60‧‧‧第二黏接層
70‧‧‧第二線
H‧‧‧雙面膠帶
m‧‧‧上機械手臂
n‧‧‧下機械手臂
Y‧‧‧縱長方向
圖1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一實施例之分解圖;圖1B、1C、1D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一實施例之除膠過程平面示意圖;圖1E、1F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一實施例之部分剖視圖;圖2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二實施例之分解圖;圖2B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二實施例之平面示意圖;圖3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三實施例之分解圖;圖3B、3C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三實施例之除膠過程平面示意圖;圖4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四實施例之分解圖;圖4B、4C、4D、4E、4F、4G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四實施例之除膠過程平面示意圖;圖5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五實施例之分解圖;圖5B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五實施例之部分剖視圖;圖6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六實施例之分解圖;圖6B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六實施例之部分剖視圖;圖6C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六實施例之拉伸實驗操作示意圖;圖7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七實施例之分解圖;圖7B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七實施例之部分剖視圖;及圖8顯示使用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除膠方法步驟圖。
圖1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1之第一實施例之分解圖。圖1B、 1C、1D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1之第一實施例之除膠過程平面示意圖。圖1E、1F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1之第一實施例之部分剖視圖。
如圖所示,該除膠總成1包含一第一基材10、一第一黏接層30、一第一線40(亦可為一第一線性元件或一第一分離元件)及一第二基材20'。該第一基材10為膠帶背材,其可為市面上的膠帶背材。該第一黏接層30可包含一丙烯酸(Acrylic)、一聚乙烯(PE)、一聚氨基甲酸酯(PU)、一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或一無機材料,即,任何習知的黏性材料皆可作為該第一黏接層30。該第二基材20'可以是塑膠基材、玻璃基材、金屬基材或其他基材,即,任何電子產品的基材皆可作為第二基材20'。
該第一基材10具有一第一表面102及一第二表面104。第一基材10之面積較佳地大於或等於該第一黏接層30之面積,該第一黏接層30可以不同形狀設置且黏接於該第一基材10之第一表面102上。
該第二基材20'具有一表面202',該表面202'相對於該第一基材10之第一表面102,第二基材20'之面積較佳地大於或等於該第一黏接層30之面積,該第一黏接層30設置於該第一基材10之第一表面102及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之間,並黏接該第一基材10及該第二基材20',以使該第一線40設置於該第一黏接層30及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之間。該第一線40可為尼龍線、布線或釣魚線,或其他材質的線,只要其能克服第一黏接層30及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之間的結合力,其較佳地可以承重15公斤。
該第一基材10的長度較佳是125mm,寬度較佳是50mm,其厚度較佳是大於0.7mm。該第一黏接層30係以直線形沿其縱長方向Y黏接於該第一基材10之第一表面102及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之間。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形成一溝槽208(或一收容槽),該溝槽208之深度範圍為0.3mm~0.6mm,該溝槽208之寬度範圍為0.3mm~0.6mm, 較佳的寬度是約等於該第一線40的直徑。該溝槽208係以U形沿該縱長方向Y設置於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上,該溝槽208較佳地沿該縱長方向Y設置在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之中間,該溝槽208之一端終止於形成於該第二基材20'之一固定點206,該溝槽208之另一端終止於該第二基材20'之一邊緣。其中,該固定點206是一穿過該第二基材20'之穿孔洞,其直徑約為0.3mm,且其設置位置可鄰近於該第二基材20'之邊緣,由於溝槽208為U形,此邊緣與該溝槽208之另一端所終止之邊緣為同一邊。
該第一線40設置於該溝槽208中,因此,該第一線40之設置路線如同設置成U形之該溝槽208,更詳細來說,該第一線40係以U形沿該縱長方向Y設置於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及該第一黏接層30之間。該第一線40之一第一端402及一第二端404係沿該縱長方向Y延伸。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由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穿過該固定點206,進而固定於該第二基材20'之另一表面,其固定方式,例如,可用膠帶固定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該第一線40之第二端404超出該第二基材20'之邊緣。
該第一線40係沿著該溝槽208及該固定點206之形狀設置,所以該第一線40的直徑較佳地為0.3mm,也就是,該第一線40的直徑最好小於或等於該溝槽208之深度,以使該第一線40可埋入溝槽208中而不影響該除膠總成1的整體美觀。又,該第一線40的直徑最好小於或等於該固定點206的直徑,以使該第一線40能順利穿過該固定點206而固定於該第二基材20'之另一表面。
如圖1E、1F所示,該第一線40埋入該溝槽208中,且介於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與該第一黏接層30之間。該第一線40可被提升而陷入該第一黏接層30之深度範圍約為0.3mm~0.9mm,因此,至少被該第一線陷入之該第一黏接層30之黏性材料可被該第一線40以一除膠方法 刮除。
特別的是,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線40之直徑亦可大於該溝槽208之深度,使該第一線40部分地凸出於該溝槽208而陷入該第一黏接層30之黏性材料中,且介於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與該第一黏接層30之間。
請參考圖8且搭配圖1A至圖1F。圖8顯示使用本創作之除膠總成1-7之除膠方法步驟圖;圖1C顯示該第一線40之第二端404相對於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以順時鐘的方向轉動之示意圖;圖1D顯示該第一線40之第二端404相對於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以逆時鐘的方向轉動之示意圖。
當一操作者需要進行電子裝置的重工作業或除膠作業時,先固定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再拉住該第一線40之第二端404,使其繞著固定於該固定點206的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以順時鐘或逆時鐘的方向轉動,該第一線40將脫離溝槽208,跨越該第一黏接層30之表面,刮除黏性材料,進而將該第一基材10與該第二基材20'分離。
至於轉動方向的選擇,可以是順時鐘或逆時鐘,然而,以刮除最多的黏性材料為最佳轉動方向,更詳細來說,以可使該第一線40刮除該第一黏接層30之至少1/2面積為最佳轉動方向,以使除膠過程及重工作業更加順利。
該第二基材20'之溝槽208之設計,可使該第一線40更加穩固地設置於該溝槽208內,故,在未拉扯該第一線40的情況下,該第一線40在該第二基材20'上的形狀及位置較不易被改變。此外,如果沒有任何重工或除膠作業的需要,藏匿於該溝槽208的該第一線40亦不顯突兀,而可保持電子裝置的完整性。
圖2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2之第二實施例之分解圖。圖2B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2之第二實施例之平面示意圖。
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之溝槽208'之二端皆終止於該第二基材20"之同一邊緣,亦即,第二實施例之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不包含一固定點206(穿孔洞)。該第一線40仍設置於U形之該溝槽208'中,且該第一線40之設置路線如同設置成U形之該溝槽208',更詳細來說,該第一線40係以U形沿該縱長方向Y設置於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及該第一黏接層30之間,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及第二端404係沿該縱長方向Y延伸,且超出該第二基材20"之邊緣。
當一操作者需要進行電子裝置的重工作業或除膠作業時,可先拉住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及第二端404之一者,而固定另一者,或同時拉住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及第二端404,再使該第一線40脫離溝槽208',跨越該第一黏接層30之表面,刮除黏性材料,進而將該第一基材10與該第二基材20"分離。
特別的是,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可以選擇性地不包含一溝槽208'(或一收容槽)。換句話說,該第一線40不用設置於一溝槽208'(或一收容槽)中,而是直接以U形沿該縱長方向Y設置於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及該第一黏接層30之間,操作者可按照上述之除膠方法以分離該第二基材20"及該第一基材10。
圖3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3之第三實施例之分解圖。圖3B、3C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3之第三實施例之之除膠過程平面示意圖。
第三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包含一固定點206',固定點206'靠近第二基材20'''之一邊緣,而該第一線40係以直線形沿該縱長方向Y設置於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及該第一黏接層30之間。其中,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固定於該第二基材20'''之固定點206',該第一線40之第二端404超出該第二基材20'''之邊緣,由於第一線40係直線形設置,此超出之 邊緣不同於固定點206'所靠近之邊緣。此外,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可以選擇性地包含或不包含一溝槽(或一收容槽)。
當一操作者需要進行電子裝置的重工作業或除膠作業時,先拉住該第一線40之第二端404,再使其繞著固定於該固定點206'轉動,該第一線40將跨越該第一黏接層30之表面,刮除黏性材料,進而將該第一基材10與該第二基材20'''分離。特別的是,該固定點206'的設置使該第一線40可以不同方向繞著該固定點206'重複來回刮除該第一黏接層30之黏性材料,以使除膠過程及重工作業更加順利。
圖4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4之第四實施例之分解圖。圖4B、4C、4D、4E、4F、4G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4之第四實施例之除膠過程平面示意圖。
第四實施例之該第一黏接層30係以口形黏接於該第一基材10之第一表面102及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之四個邊緣。該第一線40係沿著該第一黏接層30之四個邊緣之任三個邊緣而設置成「ㄇ」字型的路徑,且,該第一線40較佳是沿著該第一黏接層30之寬度之中間位置而設置。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及第二端404係沿著第二基材20之同一邊緣向外延伸,且超出該第二基材20之邊緣。此外,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可以選擇性地包含或不包含一溝槽208(或一收容槽)。
圖4B、4C、4D顯示該第一線40之第二端404相對於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以順時鐘的方向轉動之示意圖,圖4E、4F、4G顯示該第一線40之第二端404相對於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以逆時鐘的方向轉動之示意圖。
當一操作者需要進行電子裝置的重工作業或除膠作業時,先拉住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及第二端404之一者,而固定另一者,或同時拉住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及第二端404,以使該第一線40跨越該第一黏接層30之表面,進而將該第一基材10與該第二基材20分離。
至於轉動方向的選擇,以刮除最多的黏性材料為最佳轉動方向,更詳細來說,以使該第一線40刮除該第一黏接層30之至少1/2面積為最佳轉動方向,以使除膠過程及重工作業更加順利。
又,另一實施例之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亦可包含一固定點(圖中未顯示),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由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固定於該固定點,而該第一線40之第二端404超出該第二基材20之邊緣。
圖5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5之第五實施例之分解圖。圖5B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5之第五實施例之部分剖視圖。
該除膠總成5包含一第一基材10、一第一黏接層30、一第一線40(亦可為一第一線性元件或一第一分離元件)及一第二基材20。其中,該第一基材10具有一第一表面102及一第二表面104;該第一黏接層30可以不同形狀設置且黏接於該第一基材10之第一表面102上,該第一黏接層30之厚度較佳地大於或等於該第一線40之直徑,使該第一線40可以不同形狀(如U形、矩形或直線形)設置於該第一黏接層30內。該第二基材20具有一表面202,該表面202相對於該第一基材10之第一表面102,該第一黏接層30設置於該第一基材10之第一表面102及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之間,並黏接該第一基材10及該第二基材20。
該第一線40完全包含於該第一黏階層中,故不需溝槽的設置,而該第一黏接層30可以是膠水或前文所提到的黏性材料。
第五實施例的操作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贅述。但第五實施例之第一線40與第一基材10及第一黏接層30可在生產時經組態為一體,成為如一捆單面膠帶,各線之間保持一縱向間距,以方便後續裁切使用。
舉例來說,於另一實施例中,本創作可為用於重工作業之一捆單面膠帶(圖未顯示),其包含:一膠帶背材,其具有一第一表面; 一第一黏接層,其設置於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上,並黏接該膠帶背材;及至少一第一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一黏接層及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之間,其中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包含至少一第一收容槽,該第一分離元件至少部分設置於該第一收容槽中。該第一黏接層係以直線形或矩形沿其縱長方向設置在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上。該第一分離元件係以U形、矩形或直線形沿該縱長方向設置於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上,且當該第一分離元件呈U形時,該第一分離元件之兩臂係沿該縱長方向延伸。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捆單面膠帶更包含二該第一分離元件,及二該第一收容槽,該二第一分離元件分別至少部分設置於各該第一收容槽中,且該二第一分離元件彼此沿該縱長方向間隔。如此一來,該捆單面膠帶可以裁切成許多各別具有一第一分離元件的膠帶段,以便靈活地使用在電子裝置之重工作業中。同樣地,該第一黏接層材料包含一丙烯酸(Acrylic)、一聚乙烯(PE)、一聚氨基甲酸酯(PU)、一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或一無機材料。該第一分離元件係尼龍線或布線。
圖6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6之第六實施例之分解圖。圖6B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6之第六實施例之部分剖視圖。
第六實施例包含第一實施例的所有技術特徵,如圖6A及6B所示,該第一基材10可包含一丙烯酸(Acrylic)、一聚乙烯(PE)、一聚氨基甲酸酯(PU)、一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或一無機材料。又,該除膠總成6更包含一第二黏接層60及一第三基材50。其中,該第二黏接層60可包含一丙烯酸(Acrylic)之壓克力、橡膠或一無機材料,即,任何習知的黏性材料皆可作為該第二黏接層60。且,第六實施例之該第一黏接層30之材料係一丙烯酸(Acrylic)之壓克力、橡膠或一無機材料之組成,即,任何習知的黏性材料皆可作為該第一黏接層30。該第二 基材20可以是塑膠基材、玻璃基材、金屬基材或其他基材,即,任何電子產品的基材皆可作為第二基材20。同樣地,該第三基材50可以是塑膠基材、玻璃基材、金屬基材或其他基材,即,任何電子產品的基材皆可作為第三基材50。
第一基材20之面積及第三基材50之面積較佳地大於或等於該第二黏接層60之面積,該第二黏接層60設置於該第一基材10之第二表面104上;該第三基材50具有一表面502,該表面502相對於該第一基材10之第二表面104,該第二黏接層60設置於該第一基材10之第二表面104及該第三基材50之表面502之間,並黏接該第一基材10及該第三基材50。
該第一基材10位於該第一黏接層30及該第二黏接層60之間,換句話說,該第一基材10之第一表面102及第二表面104皆被該第一黏接層30及該第二黏接層60之黏性材料塗附,故,該第一基材10、該第二黏接層60及該第一黏接層30共同形成一雙面膠帶H,用以黏合該第二基材20及該第三基材50。
值得注意的是,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線40及該雙面膠帶H可在生產時經組態為一體,成為如一捆雙面膠帶,各線之間保持一縱向間距,以方便後續裁切使用。如此一來,具有該第一線40之雙面膠帶H可靈活地黏合於電子裝置之基板,且可大幅增加除膠作業的便利性及獨立性,舉例來說,操作者可依照自己的需求,可將該雙面膠帶H黏貼在一電子裝置之任意方向及任意位置上。
詳細來說,於另一實施例中,基於上述之一捆單面膠帶之改良,本創作可進一步提供一捆雙面膠帶(圖未顯示),其中該膠帶背材具有一第二表面與該第一表面相對應,且該捆雙面膠帶更包含一第二黏接層,其設置於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上,並黏接該膠帶背材;及至少一第二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二黏接層及該膠帶背材之 該第二表面之間,其中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包含至少一第二收容槽,該第二分離元件至少部分設置於該第二收容槽中。該第二黏接層係以直線形或矩形沿其縱長方向設置在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上。 該第二分離元件係以U形、矩形或直線形沿該縱長方向設置於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上,且當該第二分離元件呈U形時,該第二分離元件之兩臂係沿該縱長方向延伸。因此,該捆雙面膠帶可靈活地黏合於電子裝置之基板,且可大幅增加除膠作業的便利性及獨立性。
關於第六實施例之除膠方式,在此將以一拉伸實驗加以說明,並且比較不同材質的雙面膠帶對於不同線之除膠效果。在拉伸實驗中,該除膠總成6之第二基材20是聚碳酸酯(PC)基板,該第三基材50是玻璃基板,該雙面膠帶H及該第一線40分別以五種及兩種的不同材質種類形成十組不同類型的除膠總成6。
請同時參考圖6A、6B、6C。圖6C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6之第六實施例之拉伸實驗操作示意圖。首先,將該第一線40以U形沿該縱長方向Y設置於該第二基材20之表面202之中間,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及第二端404超出該第二基材20之邊緣;再將由該第一基材10、該第二黏接層60及該第一黏接層30共同形成的雙面膠帶H黏貼在該第二基材20上,且使該第一線40置於該第二基材20及該雙面膠帶H之間,該雙面膠帶H的長度是120mm,寬度是15mm;接著藉由該雙面膠帶H黏合該第二基材20及該第三基材50,最後,讓黏合的該第三基材50及該第二基材20靜置30分鐘,以確保黏合的完整性。30分鐘後,將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及第二端404固定於一拉伸強度儀器(Instron machine)之上機械手臂m,再將該第二基材20及該第三基材50之相對於該第一線40之第一端402及第二端404之邊緣固定於一下機械手臂n,接著,拉伸強度儀器(Instron machine)以每分鐘55mm的速度將該第一線40向上拉出,以除去該雙面膠帶H之第一黏接層30,進而 除去該雙面膠帶H於該第二基材20及該第三基材50之間的黏合作用力,分離該第二基材20及該第三基材50。在此過程中,紀錄儀器上的拉伸作用力的最大值(如下表所示),其數據結果有助於了解不同雙面膠帶H之黏性及不同線的韌性。
由上表1可知,當該除膠總成6使用尼龍線且為PU發泡膠帶時,其除去第一黏接層30所需花費的作用力最大。相反地,當該除膠總成6使用尼龍線且為Tissue雙面膠帶時,其除去第一黏接層30所需花費的作用力最小。由於該第二基材20及第三基材50可以是任何電子產品的基材,所以操作者可依照不同基材的性質搭配不同種類的線及膠帶,在室溫下進行電子裝置的組裝作業及重工作業。
表2顯示上述拉伸實驗所使用器材及元件之品牌、型號及材質。
圖7A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七實施例之分解圖。圖7B顯示本創作之除膠總成之第七實施例之部分剖視圖。
該除膠總成7更包含一第二線70(亦可為一第二線性元件或一第二分離元件)。該第二線70設置於該第二黏接層60及該第三基材50之間,該第二線70可為尼龍線、布線或釣魚線,或其他材質的線,只要其能克服第二黏接層60及該第三基材50之表面502之間的結合力,其較佳地可以承重15公斤。
該第一黏接層30之厚度較佳地大於或等於該第一線40之直徑,使該第一線40可以不同形狀(如U形、矩形或直線形)設置於該第一黏接層30內。同樣地,該第一黏接層60之厚度較佳地大於或等於該第二線70之直徑,使該第二線70可以不同形狀(如U形、矩形或直線形)設置於該第二黏接層60內。該第二線70的除膠方式如同該第一線40之除膠方式,在此不再詳述。
綜上所述,本創作提供多種可輕易分離兩個相黏的基板的除膠總成,以達到高效率的重工作業。
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係說明如上,惟本領域之技藝者當可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下,對本創作做任何的修改及潤飾例如,前述第一基材可為塑膠基材、玻璃基材、金屬基材或其他基材,前述第二基材 可為膠帶背材,其可為市面上的膠帶背材;或,前述第二基材可為塑膠基材、玻璃基材、金屬基材或其他基材,前述第一基材可為膠帶背材,其可為市面上的膠帶背材。或者各基材及黏接層之形狀並不限於圖式所示之矩形,及線之設置方式亦不限於U形、矩形或直線形。又,前述溝槽、線、基材及黏接層皆不限於上述限定的尺寸、品牌、材質或型號。本創作亦不限於使用於電子產品之重工作業,亦可用於其他產品之重工作業。此等修改及潤飾當仍屬本創作所界定之範圍。
1‧‧‧除膠總成
10‧‧‧第一基材
102‧‧‧第一基材之第一表面
104‧‧‧第一基材之第二表面
20'‧‧‧第二基材
202'‧‧‧第二基材之表面
206‧‧‧固定點
208‧‧‧溝槽
30‧‧‧第一黏接層
40‧‧‧第一線
402‧‧‧第一線之第一端
404‧‧‧第一線之第二端

Claims (35)

  1. 一種除膠總成,其包含:一第一基材,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一黏接層,其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上;一第二基材,其具有一表面,該表面相對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該第一黏接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之間,並黏接該第一基材及該第二基材;及一第一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一黏接層及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之間,其中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包含一收容槽,該第一分離元件設置於該收容槽中。
  2. 如請求項1之除膠總成,其中該收容槽之一端終止於形成於該第二基材之一固定點,該收容槽之另一端終止於該第二基材之邊緣。
  3. 如請求項1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黏接層係以直線形或矩形沿其縱長方向設置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之間。
  4. 如請求項1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分離元件係以U形、矩形或直線形沿該縱長方向設置於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及該第一黏接層之間,且當該第一分離元件呈U形時,該第一分離元件之兩臂係沿該縱長方向延伸。
  5. 如請求項2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分離元件之一第一端固定於該第二基材之該固定點,該第一分離元件之一第二端超出該第二基材之邊緣,該第一分離元件及該固定點之配置為使當自該第一分離元件之該第二端拉伸該第一分離元件並使其繞固定於該固定點之該第一端轉動時,該第一分離元件可以跨越該第一黏接層之 至少1/2面積。
  6. 如請求項5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分離元件之至少該第二端超出該第二基材之邊緣。
  7. 如請求項2之除膠總成,其中該收容槽之深度範圍為0.3mm~0.6mm,該收容槽之寬度範圍為0.3mm~0.6mm,其中該固定點形成為一穿過該第二基材之穿孔洞,且其中該第一分離元件之直徑小於或等於該收容槽之深度,且小於或等於該穿孔洞之直徑。
  8. 如請求項1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黏接層材料包含一丙烯酸(Acrylic)、一聚乙烯(PE)、一聚氨基甲酸酯(PU)、一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或一無機材料。
  9. 如請求項1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分離元件係尼龍線或布線。
  10. 如請求項1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基材為膠帶背材。
  11. 如請求項1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二基材之材料包含塑膠、玻璃或金屬基材。
  12. 如請求項1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基材更包含一與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且該除膠總成更包含:一第二黏接層,其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二表面上;及一第二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二黏接層上。
  13. 如請求項12之除膠總成,更包含:一第三基材,其具有一表面,該表面相對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二表面,該第二黏接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二表面及該第三基材之該表面之間,並黏接該第一基材及該第三基材;以使該第二分離元件設置於該第二黏接層及該第三基材之該表面之間。
  14. 如請求項1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二基材為膠帶背材。
  15. 如請求項1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基材之材料包含塑膠、玻璃 或金屬。
  16. 一種除膠總成,其包含:一第一基材,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一黏接層,其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上;一第二基材,其具有一表面,該表面相對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該第一黏接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之間,並黏接該第一基材及該第二基材;及一第一分離元件,其係以U形沿該縱長方向設置於該第一黏接層內,該第一分離元件之兩臂係沿該縱長方向延伸。
  17. 如請求項16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黏接層係以直線形或矩形沿其縱長方向設置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基材之該表面之間。
  18. 如請求項16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黏接層材料包含一丙烯酸(Acrylic)、一聚乙烯(PE)、一聚氨基甲酸酯(PU)、一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或一無機材料。
  19. 如請求項16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分離元件係尼龍線或布線。
  20. 如請求項16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基材為膠帶背材。
  21. 如請求項16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二基材之材料包含塑膠、玻璃或金屬基材。
  22. 如請求項16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基材更包含一與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且該除膠總成更包含:一第二黏接層,其設置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二表面上;及一第二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二黏接層內。
  23. 如請求項22之除膠總成,更包含:一第三基材,其具有一表面,該表面相對於該第一基材之該第二表面,該第二黏接層黏接該第一基材及該第三基材。
  24. 如請求項16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二基材為膠帶背材。
  25. 如請求項16之除膠總成,其中該第一基材之材料包含塑膠、玻璃或金屬。
  26. 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如請求項1或16之除膠總成。
  27. 一種用於重工作業之膠帶,其包含:一膠帶背材,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一黏接層,其設置於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上,並黏接該膠帶背材;及至少一第一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一黏接層及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之間,其中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包含至少一第一收容槽,該第一分離元件至少部分設置於該第一收容槽中。
  28. 如請求項27之膠帶,其中該第一黏接層係以直線形或矩形沿其縱長方向設置在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上。
  29. 如請求項28之膠帶,其中該第一分離元件係以U形、矩形或直線形沿該縱長方向設置於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一表面上,且當該第一分離元件呈U形時,該第一分離元件之兩臂係沿該縱長方向延伸。
  30. 如請求項29之膠帶,其中該膠帶包含二該第一分離元件,及二該第一收容槽,該二第一分離元件分別至少部分設置於各該第一收容槽中,且該二第一分離元件彼此沿該縱長方向間隔。
  31. 如請求項27之膠帶,其中該第一黏接層材料包含一丙烯酸(Acrylic)、一聚乙烯(PE)、一聚氨基甲酸酯(PU)、一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或一無機材料。
  32. 如請求項27之膠帶,其中該第一分離元件係尼龍線或布線。
  33. 如請求項27之膠帶,其中該膠帶背材具有一第二表面與該第一表面相對應,且該膠帶更包含一第二黏接層,其設置於該膠帶背材 之該第二表面上,並黏接該膠帶背材;及至少一第二分離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二黏接層及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之間,其中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包含至少一第二收容槽,該第二分離元件至少部分設置於該第二收容槽中。
  34. 如請求項33之膠帶,其中該第二黏接層係以直線形或矩形沿其縱長方向設置在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上。
  35. 如請求項34之膠帶,其中該第二分離元件係以U形、矩形或直線形沿該縱長方向設置於該膠帶背材之該第二表面上,且當該第二分離元件呈U形時,該第二分離元件之兩臂係沿該縱長方向延伸。
TW103223114U 2014-12-26 2014-12-26 除膠總成及用於重工作業之膠帶 TWM5054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23114U TWM505499U (zh) 2014-12-26 2014-12-26 除膠總成及用於重工作業之膠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23114U TWM505499U (zh) 2014-12-26 2014-12-26 除膠總成及用於重工作業之膠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5499U true TWM505499U (zh) 2015-07-21

Family

ID=54153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23114U TWM505499U (zh) 2014-12-26 2014-12-26 除膠總成及用於重工作業之膠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54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42233A (zh) * 2017-07-10 2017-10-13 四川蓝博兴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皮革防霉除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42233A (zh) * 2017-07-10 2017-10-13 四川蓝博兴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皮革防霉除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171400A1 (en) Film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the same
EP3361308A1 (en) Protection film structure and protection film attachment-assisting structure
TW201427803A (zh) 分離設備
TW201434594A (zh) 拆解平板組的方法及其拆解具
TWM505499U (zh) 除膠總成及用於重工作業之膠帶
JPWO2016204034A1 (ja) フィルム貼り付け方法
TWI358143B (en) Touch control display device and rework method the
JP2006347756A (ja) フィルムの剥離装置
TWI444295B (zh) 脫黏器及自基板分離薄膜的方法
JP6225714B2 (ja) 両面接着部材、該部材で接合された筐体を有する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の解体方法
JP2010149965A (ja) 保護フィルム剥離装置および保護フィルム剥離方法
KR200326157Y1 (ko) 제거하기가 편리한 접착 테이프
JP2007308523A (ja) 両面テープ、部材接着方法、および両面テープ剥離方法
KR20170123474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접착용 발포 폼 접착테이프
KR102391882B1 (ko) 박리 방법
JP5867181B2 (ja) 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及び、シール剥離装置
JP4941841B2 (ja) 粘着テープの貼着装置及び貼着方法
WO2018025762A1 (ja) 剥離方法
JP4841175B2 (ja) 剥離シロを有する離型紙を備えた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07009725B (zh) 剥离方法
KR200276677Y1 (ko) 반복사용이 가능토록 된 가격표
JP2016079290A (ja) 貼合品の剥離装置および剥離方法
JP2016147676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の梱包体、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の梱包体の製造方法
KR20200022656A (ko) 휴대단말기용 액정보호필름 구조체
JP2013086929A (ja) ウエブ継ぎ合わせ用接合テープ、継ぎ合わせ用治具およびウエブの継ぎ合わせ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