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4975U - 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4975U
TWM504975U TW104204646U TW104204646U TWM504975U TW M504975 U TWM504975 U TW M504975U TW 104204646 U TW104204646 U TW 104204646U TW 104204646 U TW104204646 U TW 104204646U TW M504975 U TWM504975 U TW M50497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connecting portion
winding member
module
camera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46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eng-Bin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Ae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etek Inc filed Critical Aetek Inc
Priority to TW1042046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4975U/zh
Publication of TWM5049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4975U/zh
Priority to CN201520614361.5U priority patent/CN204906516U/zh

Links

Description

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攝像模組之繞線結構及其攝像模組,特別是指一種同時具有固定攝像模組及一可動攝像模組的攝像模組之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現有市面上圓頂式攝像裝置(或監視攝影器)通常安裝於天花板、牆壁或靠近角落處,且經事先調整鏡頭後,圓頂式攝像裝置可對準一預設之攝影角度進行錄影。然而,若攝影時,需要改變攝影角度,則必須卸下圓頂式攝像裝置,或是圓頂式攝像裝置之外蓋,才能對圓頂式攝像裝置的鏡頭之攝影角度進行調整,相當不便及耗時。
因此市面上有部分的圓頂式攝像裝置設計成具有雙重攝像模組的結構,該種具有雙重攝像模組的攝像裝置,其中第一個攝像模組為固定攝像模組,該固定攝像模組中具有一廣角或魚眼形式的影像擷取單元,用以取得週邊環境的一廣角或全景的影像,而另一攝像模組為旋轉攝像模組,該旋轉攝像模組具有一可旋轉的望遠或變焦形式的影像擷取單元,用以擷取周邊空間中特定角度位置的局部影像,以利於針對特定位置或被偵測的物體進行辨識。且該旋轉攝像模組具有一旋轉單元,以使得所述旋轉攝像模組的影像擷取單元能夠產生一迴轉及上下擺動的調整動作,以利於該旋轉攝像模組能夠拍攝到周邊空間中各個不同角度位置的局部影像。
習用的具有雙重攝像模組的攝像裝置中,存在的主要技術問 題在於該旋轉攝像模組在進行迴轉及上下擺動的動作時,會使得該旋轉攝像模組的排線受到拉扯,以及扭轉的應力,因此使得連接排線容易斷裂或產生疲勞破壞。為解決此一問題,習用的旋轉式攝像模組通常採用一轉動滑環來作為旋轉攝像模組及電路基板的電力及訊號的連接裝置。
請參考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M299394號案,該種轉動滑環通常具有一軸心,以及一套設於軸心外側的滑環,該滑環和軸心可相對旋轉,同時該軸心及滑環分別設有多個電路接點,同時軸心及滑環之間設有多個電刷,使得該軸心和滑環上相對應的電路接點能夠透過電刷導通。因此將該轉動滑環設置在旋轉攝像模組的轉動軸心上,再將電路基板及攝像模組的電路接點分別連接在滑環及軸心的電路接點上,便能夠透過該轉動滑環將旋轉攝像模組及電路基板的電路接點導通,使得該攝像模組保有轉動的能力,且又能夠和電路基板的達成電力及訊號的連接。
然而該種轉動滑環通常其結構相當複雜,且因為其電刷必須承受轉動摩擦造成的損耗,故電刷以及電刷接點必須採用特殊導電材料及製程製作,方能夠具有足夠的耐磨性,因此使其價格相當昂貴,故造成了習用的採用轉動滑環作為旋轉攝像模組的電力及訊號連接裝置的攝像模組整體成本昂貴。
此外該種轉動滑環由於其軸心的中心已設置連接電路,故無法再穿設其他的電路連接線,故使得固定的攝像模組的連接排線無法從轉動滑環的中心穿過,而為了避免固定攝像模組的連接排線和旋轉攝像模組相互干涉,便只能夠將固定攝像模組的連接排線設置於旋轉攝像模組轉動範圍的外側,但如此一來,將使得旋轉攝像模組在面向該固定連接排線時的視野受到遮蔽,而無法取得完整的影像訊號。
由於以上原因,造成習用的具有雙重攝像模組的攝像裝置實務運用上的困擾。故,如何藉由結構設計的改良,來克服上述的 缺失,已成為該項事業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創作主要目的在於解決習用具有雙重攝像模組的攝像裝置中,旋轉攝像模組的排線容易損壞的問題,以及解決習用的旋轉攝像模組採用轉動滑環作為電路連接裝置所造成價格昂貴、走線不易的缺點。
本創作實施例主要提供一種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其包括:一第一繞線構件,具有一第一穿線部;一第二繞線構件,可轉動地套合於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外側,所述第二繞線構件具有一第二穿線部,所述第二繞線構件的一內側壁和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一外側壁之間形成一容納空間;一捲繞排線,所述捲繞排線具有一捲繞部,及連接於所述捲繞部的兩端的一第一連接部與一第二連接部,其中所述捲繞部容設於所述容納空間之中,所述第一連接部穿過所述第一穿線部,所述第二連接部穿過所述第二穿線部;一電路模組,具有一固定接頭;一移動接頭,和所述攝像模組電性連接;其中所述捲繞排線的所述捲繞部以螺旋狀且保持鬆動狀態地捲繞於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外側,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固定接頭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和所述移動接頭電性連接,使所述攝像模組和所述電路模組透過所述捲繞排線達成電力及訊號的連接。
本創作實施例同時提供一種採用所述繞線結構的攝像裝置,其包括:一第一攝像模組,具有一第一影像擷取單元;一第二攝像模組,具有一第一旋轉單元,及一設置於所述第一旋轉單元之上的第二影像擷取單元,所述第二影像擷取單元和一移動接頭電性連接;一電路模組,所述電路模組具有一固定接頭;一固定排線,所述固定排線的兩端分別和所述第一影像擷取單元與所述電路模組電性連接;一繞線模組,所述繞線模組具有一捲繞排線,所述捲繞排線具有一捲繞部,及連接於所述捲繞部的兩端的一第 一連接部與一第二連接部;其中所述捲繞排線的所述捲繞部捲繞成螺旋狀,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固定接頭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和所述移動接頭電性連接。
在本創作進一步實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攝像模組具有一延伸桿,所述延伸桿穿過所述第一旋轉單元的中心位置,且所述第一影像擷取單元設置於所述延伸桿底端,且所述固定排線及所述捲繞排線的所述第一連接部沿著所述延伸桿的長度方向設置。
在本創作進一步實施例中,其中所述繞線模組包括:一第一繞線構件,所述第一繞線構件套設於所述延伸桿的外側,所述第一繞線構件具有一第一穿線部;一第二繞線構件,套合於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外側,所述第二繞線構件具有一第二穿線部,且所述第二繞線構件和所述第一旋轉單元相互連接,所述第二繞線構件的一內側壁和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一外側壁之間形成一容納空間;其中所述捲繞排線的所述捲繞部容設於所述容納空間中且以螺旋狀保持鬆動狀態地捲繞於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外側,且所述第一連接部穿過所述第一穿線部之後連接於所述固定接頭,所述第二連接部穿過所述第二穿線部後連接於所述移動接頭。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者。
1‧‧‧攝像裝置
10‧‧‧殼體
11‧‧‧固定座
12‧‧‧透明殼體
13‧‧‧紅外光發射器
14‧‧‧固定支架
20‧‧‧第一攝像模組
21‧‧‧第一影像擷取單元
22‧‧‧延伸桿
23‧‧‧固定排線
30‧‧‧第二攝像模組
3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
32‧‧‧訊號接頭
321‧‧‧訊號導線
322‧‧‧連接基板
324‧‧‧移動接頭
33‧‧‧軸承單元
34‧‧‧第一旋轉單元
341‧‧‧旋轉支架
342‧‧‧第一驅動單元
343‧‧‧第一驅動馬達
344‧‧‧第一驅動齒輪
345‧‧‧第一從動齒輪
346‧‧‧第一傳動皮帶
35‧‧‧第二旋轉單元
351‧‧‧側面支架
37‧‧‧樞軸
352‧‧‧第二驅動單元
353‧‧‧第二驅動馬達
354‧‧‧第二驅動齒輪
355‧‧‧第二從動齒輪
356‧‧‧第二傳動皮帶
40‧‧‧繞線模組
41‧‧‧第一繞線構件
411‧‧‧第一穿線部
412‧‧‧孔
413‧‧‧繞線桿
42‧‧‧第二繞線構件
421‧‧‧第二穿線部
43‧‧‧捲繞排線
431‧‧‧捲繞部
432‧‧‧第一連接部
433‧‧‧第二連接部
44‧‧‧底蓋
45‧‧‧容納空間
50‧‧‧電路模組
51‧‧‧固定接頭
圖1為本創作之攝像裝置的立體組合圖。
圖2為本創作之攝像裝置移除殼體狀態下的立體組合圖。
圖3為本創作之攝像裝置移除殼體狀態下從另一角度所取的立體組合圖。
圖4為本創作之攝像裝置的局部立體剖視圖。
圖5為本創作使用之繞線模組的立體分解圖。
圖6為本創作使用之繞線模組從另一角度所取的立體分解圖。
圖7為本創作使用之繞線模組的第一繞線構件的側剖面圖。
圖8及圖9為本創作使用之繞線模組在不同旋轉角度位置下的組合仰視圖,用以揭露繞線模組的捲繞排線於不同轉動角度位置下的捲繞狀態。
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本創作之攝像裝置為一種能夠擷取週邊環境的全景或廣角影像,同時又擷取特定位置的特寫影像的攝像裝置,同時本創作技術內容還提出一種使用於該攝像模組的繞線結構。
如圖1所示,為本創作的組合外觀立體圖,其中本創作之攝像裝置1包括有:一殼體10、一第一攝像模組20、一第二攝像模組30、一固定支架14、一第一旋轉單元34、一第二旋轉單元35、及一繞線模組40。其中殼體10包括一固定座11及一設置於固定座11底面的透明殼體12,所述第一攝像模組20及第二攝像模組30安裝於固定座11的底面,且容納於透明殼體12的內部。
如圖1所示本創作的攝像裝置1在實際運用上可為一主動式紅外光攝影裝置,在殼體10的外側可設置多個紅外光發射器13,由紅外光發射器不斷發出紅外線光波給週邊環境,本創作的第一及第二攝像模組20、30分別具有一第一影像擷取單元21及一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該第一、二影像擷取單元21、31接收到反射回來的紅外線光波時,則第一、二影像擷取單元21、31取得週邊環境或物體的第一影像訊號及第二影像訊號。
如圖2、圖3及圖4所示,該第一攝像模組20的第一影像擷取單元21在實務運用上可為一個具有廣角或魚眼鏡頭的影像擷取裝置,且其攝影角度位置固定不動,用以取得一全景或廣角的影像。所述第二攝像模組30的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在實務運用上可為一小視角望遠鏡頭的影像擷取裝置,或者為一具有變焦鏡頭的影像擷取裝置,用以取得一可對被偵測物特寫的影像訊號。同 時該第二攝像模組30的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安裝於所述第一旋轉單元34及第二旋轉單元35上,使其能夠相對於第一攝像模組20相對旋轉並改變其俯仰角度,以使該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能夠拍攝擷取周邊空間中特定角度位置的局部影像。
本創作透過第一攝像模組20和第二攝像模組30相互組合運用,能夠以第一攝像模組20取得週邊環境的全景影像,因此能夠對周邊空間進行大範圍或全景的監控,然後利用第二攝像模組30針對周邊空間中特定角度位置取得小視角的局部影像訊號,以利於進行局部位置及特定物體的辨識。
本創作的第一攝像模組20包括:所述第一影像擷取單元21、一延伸桿22、及一固定排線23。其中所述延伸桿22一端連接於所述固定支架14的底面,並透過固定支架14安裝於固定座11的底面。所述第一影像擷取單元21安裝於延伸桿22相對於固定支架14的另一端,所述固定排線23的一端和第一影像擷取單元21電性連接,另一端沿著延伸桿22的長度方向上延伸,連接於一設置在固定支架14上的電路模組50上,使所述第一影像擷取單元21和電路模組50達成訊號及電力的連接,並使第一影像擷取單元21所擷取影像傳遞到電路模組50。
本創作的第一攝像模組20中的延伸桿22係設置於固定座11底部的中央,且所述第二攝像模組30的第一旋轉單元34的旋轉軸心和該延伸桿22的中心軸線相互重合,因此使得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能夠以該延伸桿22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
其中,該第一旋轉單元34包括有:一旋轉支架341、一第一驅動單元342,其中旋轉支架341為一圓形板體,其中央預留有一穿孔,供延伸桿22從該旋轉支架341中心穿過,旋轉支架341高度位置介於固定支架14與第一影像擷取單元21之間。旋轉支架341的頂面具有一軸承單元33,並透過軸承單元33可旋轉地連接於固定支架14底面。所述第一驅動單元342包括:一第一驅動馬 達343、一第一驅動齒輪344、一第一從動齒輪345、及一第一傳動皮帶346,其中第一驅動馬達343設置於旋轉支架341上,第一驅動齒輪344設於第一驅動馬達343的旋轉軸心上,同時第一從動齒輪345的中心與旋轉支架341同軸心。第一傳動皮帶346連接於第一驅動齒輪344和第一從動齒輪345之間。由於第一從動齒輪345是固定設置於固定支架14的底面,故第一從動齒輪345的角度位置不會改變,因此當第一驅動馬達343旋轉時,透過第一驅動齒輪344及第一傳動皮帶346傳動該第一從動齒輪345的傳動力量會使得第一驅動齒輪344連同第一驅動馬達343產生以該第一從動齒輪345為中心的公轉(revolution)運動,因此帶動旋轉支架341產生旋轉。
所述第二旋轉單元35是設置在旋轉支架341的底面,第二旋轉單元35包括一側面支架351、一樞軸37、一第二驅動單元352。其中該第二驅動單元352包括:一第二驅動馬達353、一第二驅動齒輪354、一第二從動齒輪355及一第二傳動皮帶356。其中第二攝像模組30的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是透過樞軸37設置於側面支架351上,該樞軸37的軸中心和第一旋轉單元34的旋轉軸心相互垂直,因此使得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能夠以樞軸37為中心,產生上下俯仰的傾擺(tilt)動作。所述第二驅動單元352中,第二驅動馬達353設置於側面支架351上,第二驅動齒輪354設置於第二驅動馬達353的旋轉軸心上,第二從動齒輪355和樞軸37連接,而所述第二傳動皮帶356連接於第二驅動齒輪354和第二從動齒輪355之間,因此使得第二驅動馬達353能夠透過第二驅動齒輪354、第二傳動皮帶356、和第二從動齒輪355帶動樞軸37旋轉,因此帶動所述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產生所述的傾擺(tilt)動作。
所述第一驅動馬達343及第二驅動馬達353實務運用上可以為步進馬達,因此能夠精確定位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的迴轉角度 及俯仰傾斜角度,該第一驅動馬達343及第二驅動馬達353能夠更進一步和所述電路模組50相連接,透過電路模組50控制該第一驅動馬達343及第二驅動馬達353的動作,以精確調整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的旋轉角度及傾斜角度。
該第二攝像模組30和電路模組50之間的電力及訊號的連接方式如下所述,該第二攝像模組30的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的背面設置有一訊號接頭32,該訊號接頭32透過一訊號導線321連接至一設置於旋轉支架341底面的連接基板322,該訊號導線321預留足夠長度,使得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在上下俯仰時,該訊號導線321不會被拉扯緊繃而斷裂。該連接基板322上進一步設置一移動接頭324,該移動接頭324和所述繞線模組40連接,並透過繞線模組40和電路模組50達成電力及訊號的連接。
如圖4、圖5及圖6所示,該繞線模組40中包括:一第一繞線構件41、一第二繞線構件42、一捲繞排線43、及一設置於第二繞線構件42底面的底蓋44。其中第一繞線構件41的中心具有一孔412,可供所述延伸桿22穿過,並和所述延伸桿22連接,該第一繞線構件41的外側面呈圓柱狀,能夠供所述捲繞排線43捲繞於該第一繞線構件41的外側面,該第一繞線構件41還包括有一第一穿線部411,供所述捲繞排線43穿設。所述第二繞線構件42套合於第一繞線構件41的外側,該第二繞線構件42具有一第二穿線部421,該第二繞線構件42和第一旋轉單元34的旋轉支架341連接在一起,因此當旋轉支架341轉動時,第二繞線構件42也隨之轉動。
如圖8及圖9所示,所述第一繞線構件41的中心和所述延伸桿22的中心重合,而且所述第二繞線構件42和第一繞線構件41可相對旋轉。所述第一繞線構件41套設於第二繞線構件42的內側,同時第一繞線構件41的外側壁和第二繞線構件42的內側壁之間保持一間隙形成一容納空間45。所述捲繞排線43具有一捲繞 部431,及一第一連接部432與第二連接部433。該捲繞部431是以螺旋方式且保持鬆動狀態地捲繞於第一繞線構件41的外側壁,且容納於所述容納空間45中,所述第一連接部432與第二連接部433分別連接於捲繞部431的兩端,且第一連接部432從所述第一穿線部411穿出後,沿著所述延伸桿22延伸到靠近電路模組50的位置,並與電路模組50上的固定接頭51連接;而第二連接部433從所述第二穿線部421穿出後,是連接於連接基板322上的移動接頭324,使得捲繞排線透過連接基板322和訊號導線321和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達成電力及訊號的連接。
因此,當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受第一旋轉單元34驅動產生旋轉時,該捲繞排線43的第一連接部432是固定不動的,而第二連接部433會隨著第二繞線構件42一起轉動,因此使得捲繞部431也隨著第二繞線構件42的旋轉而使其捲繞於第一繞線構件41外側的鬆緊程度產生變化。由於該捲繞排線43的捲繞部431是以螺旋方式且保持鬆動狀態地捲繞於第一繞線構件41的外側,因此使得該捲繞排線43在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轉動時,該捲繞排線43保留可伸縮的空間,因此使得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可以在一定角度範圍內往復轉動。
本創作實務設計上,該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的轉動角度是在一特定角度範圍內往復來回轉動,而為了顧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必須能夠拍攝到周邊空間內的全部角度位置的影像,因此該第一旋轉單元34的旋轉角度範圍較佳為接近360度。而所述捲繞排線43的捲繞部431配合第一旋轉單元34的轉動角度,必須預留足夠長度,使得捲繞排線43在受到第一旋轉單元34帶動旋轉的全部行程範圍內,該捲繞部431隨時都能保持鬆動狀態地捲繞在第一繞線構件41的外側,以避免捲繞排線43在第一旋轉單元34轉動過程中受到拉扯,而使得捲繞排線43承受應力而斷裂或產生疲勞損壞。
因此,透過該繞線模組40的上述結構設計,使得第二攝像模組30中的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能夠在轉動調整角度位置時,不會受到捲繞排線43的限制而無法轉動,而捲繞排線43也因此不會因承受拉扯應力而斷裂或產生疲勞,因此提供第二攝像模組30和電路模組50之間可靠而穩固的電力及訊號連接。
該繞線模組40的另一特點,在於該捲繞排線43的第一連接部432是和所述固定排線23共同地沿著第一攝像模組20的延伸桿22的長度方向延伸到與電路模組50接近的位置,因此使得該捲繞排線43的第一連接部432和固定排線23穿線的位置都是從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的旋轉中心位置通過,亦即不論該第一連接部432或固定排線23的走線位置都是位於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的攝像鏡頭的後側,而不會阻礙到第二影像擷取單元31的視野。
如圖5及圖6所示,本創作的捲繞排線43實務運用上可由多條極細同軸電纜(Micro coaxial cable)組合而成,該捲繞排線在捲繞部431的範圍內,各個組成捲繞排線43的細導線是以並排方式排列,而使得捲繞部431形成扁平片狀的形狀,而使得該捲繞部431具有彎折或捲繞的彈性。而該捲繞排線43位於該第一連接部432的範圍內至少有一部份捆匝成為束狀,使該第一連接部432形成集束狀(cluster)。該第一連接部432由於被捆匝成為束狀,因此直徑可以縮小,而使其能夠容易地從第一旋轉單元34的中心位置穿過。
如圖5所示,本創作第二繞線構件42的第二穿線部421係為一沿著第二繞線構件42的切線方向設置的狹槽,所述捲繞排線43的第二連接部433能夠容設於該第二穿線部421的狹槽中,並從第二穿線部421穿出。而且如圖7所示,第一繞線構件41的第一穿線部411係為一貫穿第一繞線構件41的頂面與底面的穿孔,同時在第一穿線部411的穿孔開口位置設置有一繞線桿413,所述捲繞排線43的第一連接部432從第一繞線構件41的底面穿入該第 一穿線部411內以後,再彎折繞過繞線桿413再從第一繞線構件41的頂面穿出。該捲繞排線43的第一連接部432和第二連接部433和第一穿線部411及第二穿線部421之間保持有間隙,並藉由第一、二連接部432、433本身的彈性使其與第一、二穿線部411、421之間保持接觸。如此將使得第一、二連接部432、433可受到第一、二穿線部411、421限制,然而卻保留有較多伸縮的彈性,以避免該捲繞排線43的第一、二連接部432、433和第一、二穿線部411、421接觸位置承受應力而斷裂或產生疲勞破壞。
〔實施例的可能功效〕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1、本創作的繞線結構相較於習用的旋轉鏡頭模組採用的繞線結構具有排線不易承受拉伸應力及扭轉力而損毀或疲勞破壞情形的優點,因此提高了攝像模組電力及訊號連接的可靠性。
2、本創作的繞線模組相較於習用的電性滑環其構造大幅簡化,且不需採用特殊材料及製程,故大幅降低成本。
3、本創作的攝像裝置採用的繞線模組,其走線方式能夠將第一、二攝像模組20、30的連接排線安排從攝像模組的中心通過,因此不會阻礙到可旋轉的第二攝像模組30的視野,故解決了習用的具有雙鏡頭的攝像裝置的排線走線安排困難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內。
1‧‧‧攝像裝置
14‧‧‧固定支架
20‧‧‧第一攝像模組
21‧‧‧第一影像擷取單元
22‧‧‧延伸桿
23‧‧‧固定排線
30‧‧‧第二攝像模組
3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
34‧‧‧第一旋轉單元
341‧‧‧旋轉支架
342‧‧‧第一驅動單元
343‧‧‧第一驅動馬達
35‧‧‧第二旋轉單元
351‧‧‧側面支架
352‧‧‧第二驅動單元
353‧‧‧第二驅動馬達
32‧‧‧訊號接頭
321‧‧‧訊號導線
322‧‧‧連接基板
324‧‧‧移動接頭
40‧‧‧繞線模組
42‧‧‧第二繞線構件
433‧‧‧第二連接部
44‧‧‧底蓋
50‧‧‧電路模組

Claims (11)

  1. 一種攝像模組繞線結構,用以和一可旋轉的攝像模組達成電性連接,其包括:一第一繞線構件,具有一第一穿線部;一第二繞線構件,可轉動地套合於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外側,所述第二繞線構件具有一第二穿線部,且所述第二繞線構件的一內側壁和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一外側壁之間形成一容納空間;一捲繞排線,所述捲繞排線具有一捲繞部、及連接於所述捲繞部的兩端的一第一連接部與一第二連接部,其中所述捲繞部容設於所述容納空間之中,所述第一連接部穿過所述第一穿線部,所述第二連接部穿過所述第二穿線部;一電路模組,具有一固定接頭;一移動接頭,和所述攝像模組電性連接;所述捲繞排線的所述捲繞部以螺旋狀且保持鬆動狀態地捲繞於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外側,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固定接頭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和所述移動接頭電性連接,使所述攝像模組和所述電路模組透過所述捲繞排線達成電力及訊號的連接。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影模組繞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所述第一穿線部包括一貫通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一頂面與一底面的穿孔,及一設於所述穿孔內的一繞線桿,所述捲繞排線的所述第一連接部從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所述底面穿入所述穿孔後再繞過所述繞線桿後穿出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所述頂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攝影模組繞線結構,其中所述捲繞排線由多個極細同軸電纜組成,多個所述極細同軸電纜位於所述捲繞部 的範圍內以並排方式排列,使所述捲繞部形成扁平狀,多個所述極細同軸電纜位於所述第一連接部的範圍內捆匝成為束狀,使所述第一連接部形成集束狀。
  4. 一種攝像裝置,其包括:一第一攝像模組,具有一第一影像擷取單元;一第二攝像模組,具有一第一旋轉單元,及一設置於所述第一旋轉單元之上的第二影像擷取單元,所述第二影像擷取單元和一移動接頭電性連接;一電路模組,所述電路模組具有一固定接頭;一固定排線,所述固定排線的兩端分別和所述第一影像擷取單元與所述電路模組電性連接;一繞線模組,所述繞線模組具有一捲繞排線,所述捲繞排線具有一捲繞部,及連接於所述捲繞部的兩端的一第一連接部與一第二連接部;其中所述捲繞排線的所述捲繞部捲繞成螺旋狀,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固定接頭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和所述移動接頭電性連接。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攝像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攝像模組具有一延伸桿,所述延伸桿穿過所述第一旋轉單元的中心位置,且所述第一影像擷取單元設置於所述延伸桿底端,所述固定排線及所述捲繞排線的所述第一連接部沿著所述延伸桿的長度方向設置。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攝像裝置,其中所述繞線模組包括:一第一繞線構件,所述第一繞線構件套設於所述延伸桿的外側,所述第一繞線構件具有一第一穿線部;一第二繞線構件,套合於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外側,所述第二繞線構件具有一第二穿線部,且所述第二繞線構件和所述第一旋轉單元相互連接,所述第二繞線構件的一內側壁和所述 第一繞線構件的一外側壁之間形成一容納空間;其中所述捲繞排線的所述捲繞部容設於所述容納空間中且以螺旋狀並保持鬆動狀態地捲繞於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外側,且所述第一連接部穿過所述第一穿線部之後連接於所述固定接頭,所述第二連接部穿過所述第二穿線部後連接於所述移動接頭。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攝像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所述第一穿線部包括一貫通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一頂面與一底面的穿孔,及一設於所述穿孔內的一繞線桿,所述捲繞排線的所述第一連接部從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所述底面穿入所述穿孔後再繞過所述繞線桿後穿出所述第一繞線構件的所述頂面。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攝像裝置,其中所述捲繞排線由多個極細同軸電纜組成,多個所述極細同軸電纜位於所述捲繞部的範圍內以並排方式排列,使所述捲繞部形成扁平狀,多個所述極細同軸電纜位於所述第一連接部的範圍內捆匝成為束狀,使所述第一連接部形成集束狀。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攝像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旋轉單元包括:一旋轉支架,所述旋轉支架具有一旋轉中心,所述旋轉中心和所述延伸桿重合;一第一從動齒輪,所述第一從動齒輪的中心和所述旋轉支架的所述旋轉軸心重合;一第一驅動馬達,設置於所述旋轉支架上,所述第一驅動馬達具有一第一驅動齒輪;一第一傳動皮帶,和所述第一驅動齒輪及所述第一從動齒輪相互連接,使所述第一驅動齒輪旋轉時能夠透過所述傳動皮帶傳動所述第一從動齒輪。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攝像裝置,其中所述第二攝像模組進一步具有一第二旋轉單元,所述第二旋轉單元包括: 一側面支架,所述側面支架設置於所述旋轉支架的底面,所述第二影像擷取單元樞設於所述側面支架上;一第二驅動馬達,所述第二驅動馬達設於所述側面支架上;一第二驅動齒輪,設置於所述第二驅動馬達上;一第二從動齒輪,和所述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相連接;及一第二傳動皮帶,連接於所述第二驅動齒輪和所述第二從動齒輪之間。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攝像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影像擷取單元為一具有廣角或魚眼鏡頭的影像擷取單元,所述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為一具有望遠或變焦鏡頭的影像擷取單元。
TW104204646U 2015-03-27 2015-03-27 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TWM5049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4646U TWM504975U (zh) 2015-03-27 2015-03-27 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CN201520614361.5U CN204906516U (zh) 2015-03-27 2015-08-14 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及其摄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4646U TWM504975U (zh) 2015-03-27 2015-03-27 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4975U true TWM504975U (zh) 2015-07-11

Family

ID=54152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4646U TWM504975U (zh) 2015-03-27 2015-03-27 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06516U (zh)
TW (1) TWM50497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6644B2 (ja) * 2017-08-25 2022-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11605726B (zh) * 2020-04-27 2021-10-0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卫星太阳能帆板驱动装置用传能绕线器
CN113946082B (zh) * 2021-12-16 2022-03-15 惠博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补光功能的多角度摄影测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06516U (zh) 2015-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45391B2 (en) Driving apparatus, gimbal, imaging device, aerial vehicle and movable device
US11054725B2 (en) Gimbal structure and camera assembly
US10939021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9332168B2 (en) Photographing device having multiple video capturing units
TWM504975U (zh) 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WO2018068173A1 (zh) 三轴云台及三轴云台拍摄装置
JP2022043239A (ja) 駆動装置、電子機器、撮像装置及び移動体
JP2009303053A5 (zh)
WO2018119722A1 (zh) 云台组件
TWI461055B (zh) 網路攝相機
CN104469108B (zh) 具有偏轴滑环组件的移动摄像机
TWI582518B (zh) 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JP2008112678A (ja) ケーブル部材、光学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4236318A (ja) 撮像装置
JP4504235B2 (ja) カメラ装置
JP2002344784A (ja) ビデオカメラ装置
KR101208993B1 (ko) 카메라 방향 조절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감시 카메라
WO2019007128A1 (zh) 云台及具有此云台的无人机
TWI432169B (zh) 旋動式擺頭內視鏡裝置
JP2019191347A (ja) 撮像装置
JPH06318045A (ja) 回動表示装置
CN116347188A (zh) 一种摄像头双向旋转机构及摄像设备
KR100703660B1 (ko) 감시카메라용 팬닝장치
JP2022022501A (ja) 撮像装置
JP5619049B2 (ja) 撮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