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06516U - 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及其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及其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06516U
CN204906516U CN201520614361.5U CN201520614361U CN204906516U CN 204906516 U CN204906516 U CN 204906516U CN 201520614361 U CN201520614361 U CN 201520614361U CN 204906516 U CN204906516 U CN 2049065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connecting portion
winding member
image acquisition
photograph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1436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圣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Yu Tech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o Yu Tec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Yu Tech Ltd filed Critical Kao Yu Tech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065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0651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包括一第一绕线构件;一第二绕线构件,可旋转地套合于第一绕线构件的外侧;一卷绕排线,具有一卷绕部,所述卷绕部以螺旋状并保持松动状态地卷绕于第一绕线构件外侧;卷绕排线的一端穿过第一绕线构件并与一电路模块电性连接;卷绕排线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绕线构件并与一可旋转的摄像模块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有一第一摄像模块及一可旋转的第二摄像模块,其中第二摄像模块通过所述绕线结构和一电路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及其摄像装置提高了摄像模块电力及信号连接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并且解决了现有的具有双镜头的摄像装置的排线走线安排困难的问题。

Description

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及其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及其摄像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同时具有固定摄像模块及一可动摄像模块的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及其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市面上圆顶式摄像装置(或监视摄影器)通常安装于天花板、墙壁或靠近角落处,且经事先调整镜头后,圆顶式摄像装置可对准一默认的摄影角度进行录像。然而,若摄影时,需要改变摄影角度,则必须卸下圆顶式摄像装置,或圆顶式摄像装置的外盖,才能对圆顶式摄像装置镜头的摄影角度进行调整,相当不便及耗时。
因此市面上有部分的圆顶式摄像装置被设计成具有双重摄像模块的结构,这种具有双重摄像模块的摄像装置,其中第一个摄像模块为固定摄像模块,该固定摄像模块中具有一广角或鱼眼形式的影像撷取单元,用来取得外围环境的一广角或全景的影像,而另一摄像模块为旋转摄像模块,该旋转摄像模块具有一可旋转的望远或变焦形式的影像撷取单元,用来撷取周边空间中特定角度位置的局部影像,以利于针对特定位置或被侦测的物体进行辨识。且该旋转摄像模块具有一旋转单元,以使得所述旋转摄像模块的影像撷取单元能够产生一回转及上下摆动的调整动作,以利于该旋转摄像模块能够拍摄到周边空间中各个不同角度位置的局部影像。
现有的具有双重摄像模块的摄像装置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该旋转摄像模块在进行回转及上下摆动的动作时,会使得该旋转摄像模块的排线受到拉扯以及扭转造成的应力,因此使得连接排线容易断裂或产生疲劳破坏。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的旋转式摄像模块通常采用一转动滑环来作为旋转摄像模块及电路基板的电力及信号的连接装置。
请参考专利公告号为M299394的中国台湾专利,其公开一种转动滑环通常具有一轴心,以及一套设于轴心外侧的滑环,该滑环和轴心可相对旋转,同时该轴心及滑环分别设有多个电路接点,同时轴心及滑环之间设有多个电刷,使得该轴心和滑环上相对应的电路接点能够通过电刷导通。因此将该转动滑环设置在旋转摄像模块的转动轴心上,再将电路基板及摄像模块的电路接点分别连接在滑环及轴心的电路接点上,便能够通过该转动滑环将旋转摄像模块及电路基板的电路接点导通,使得该摄像模块保有转动的能力,且又能够和电路基板达到电力及信号的连接。
然而这种转动滑环通常其结构相当复杂,且因为其电刷必须承受转动摩擦造成的损耗,故电刷以及电刷接点必须采用特殊导电材料及生产工艺制作,才能够具有足够的耐磨性,因此使其价格相当昂贵,故造成了现有的采用转动滑环作为旋转摄像模块的电力及信号连接装置的摄像模块整体成本昂贵。
此外这种转动滑环由于其轴心的中心已设置连接电路,故无法再穿设其他的电路连接线,故使得固定的摄像模块的连接排线无法从转动滑环的中心穿过,而为了避免固定摄像模块的连接排线和旋转摄像模块相互干涉,便只能够将固定摄像模块的连接排线设置于旋转摄像模块转动范围的外侧,但如此一来,将使得旋转摄像模块在面向该固定连接排线时的视野受到遮蔽,而无法取得完整的影像信号。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现有具有双重摄像模块的摄像装置在实际使用中的困扰。因此,如何借助结构设计的改进,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希望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具有双重摄像模块的摄像装置中,旋转摄像模块的排线容易损坏的问题,以及克服现有的旋转摄像模块采用转动滑环作为电路连接装置所造成价格昂贵、走线不易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提供一种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其包括:一第一绕线构件,具有一第一穿线部;一第二绕线构件,可转动地套合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外侧,所述第二绕线构件具有一第二穿线部,所述第二绕线构件的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一外侧壁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一卷绕排线,所述卷绕排线具有一卷绕部,及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两端的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卷绕部容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一穿线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二穿线部;一电路模块,具有一固定接头;一移动接头,和所述摄像模块电性连接;其中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卷绕部以螺旋状且保持松动状态地卷绕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固定接头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移动接头电性连接,使所述摄像模块和所述电路模块通过所述卷绕排线达到电力及信号的连接。
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第一穿线部包括一贯通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一顶面与一底面的穿孔,及一设于所述穿孔内的一绕线杆,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底面穿入所述穿孔后再绕过所述绕线杆后穿出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顶面。
卷绕排线由多个极细同轴电缆组成,多个所述极细同轴电缆位于所述卷绕部的范围内以并排方式排列,使所述卷绕部形成扁平状,多个所述极细同轴电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范围内捆扎成为束状,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集束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采用所述绕线结构的摄像装置,其包括:一第一摄像模块,具有一第一影像撷取单元;一第二摄像模块,具有一第一旋转单元,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单元之上的第二影像撷取单元,所述第二影像撷取单元和一移动接头电性连接;一电路模块,所述电路模块具有一固定接头;一固定排线,所述固定排线的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一影像撷取单元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一绕线模块,所述绕线模块具有一卷绕排线,所述卷绕排线具有一卷绕部,及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两端的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卷绕部卷绕成螺旋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固定接头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移动接头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摄像模块具有一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穿过所述第一旋转单元的中心位置,且所述第一影像撷取单元设置于所述延伸杆底端,且所述固定排线及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着所述延伸杆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绕线模块包括:一第一绕线构件,所述第一绕线构件套设于所述延伸杆的外侧,所述第一绕线构件具有一第一穿线部;一第二绕线构件,套合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外侧,所述第二绕线构件具有一第二穿线部,且所述第二绕线构件和所述第一旋转单元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绕线构件的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一外侧壁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其中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卷绕部容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中且以螺旋状保持松动状态地卷绕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一穿线部之后连接于所述固定接头,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二穿线部后连接于所述移动接头。
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第一穿线部包括一贯通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一顶面与一底面的穿孔,及一设于所述穿孔内的一绕线杆,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底面穿入所述穿孔后再绕过所述绕线杆后穿出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顶面。
卷绕排线由多个极细同轴电缆组成,多个所述极细同轴电缆位于所述卷绕部的范围内以并排方式排列,使所述卷绕部形成扁平状,多个所述极细同轴电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范围内捆扎成为束状,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集束状。
第一旋转单元包括:一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具有一旋转中心,所述旋转中心和所述延伸杆重合;一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中心和所述旋转支架的所述旋转轴心重合;一第一驱动马达,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上,所述第一驱动马达具有一第一驱动齿轮;一第一传动皮带,和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相互连接,使所述第一驱动齿轮旋转时能够通过所述传动皮带传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
第二摄像模块进一步具有一第二旋转单元,所述第二旋转单元包括:一侧面支架,所述侧面支架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的底面,所述第二影像撷取单元枢设于所述侧面支架上;一第二驱动马达,所述第二驱动马达设于所述侧面支架上;一第二驱动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马达上;一第二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影像撷取单元相连接;及一第二传动皮带,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之间。
第一影像撷取单元为一具有广角或鱼眼镜头的影像撷取单元,所述第二影像撷取单元为一具有望远或变焦镜头的影像撷取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绕线结构相比于现有的旋转镜头模块采用的绕线结构具有排线不易承受拉伸应力及扭转力的优点,避免了损毁或疲劳破坏情形的发生,因此提高了摄像模块电力及信号连接的可靠性;其相比于现有的电性滑环其构造大幅简化,且不需采用特殊材料及生产工艺,故大幅降低成本;并且其走线方式能够将第一、二摄像模块的连接排线安排从摄像模块的中心通过,因此不会阻碍到可旋转的第二摄像模块的视野,故解决了现有的具有双镜头的摄像装置的排线走线安排困难的问题。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摄像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摄像装置移除壳体状态下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摄像装置移除壳体状态下从另一角度所取的立
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摄像装置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绕线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绕线模块从另一角度所取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绕线模块的第一绕线构件的侧剖面图;
图8及图9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绕线模块在不同旋转角度位置下的组合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摄像装置1
壳体10
固定座11
透明壳体12
红外光发射器13
固定支架14
第一摄像模块20
第一影像撷取单元21
延伸杆22
固定排线23
第二摄像模块30
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
信号接头32
信号导线321
连接基板322
移动接头324
轴承单元33
第一旋转单元34
旋转支架341
第一驱动单元342
第一驱动马达343
第一驱动齿轮344
第一从动齿轮345
第一传动皮带346
第二旋转单元35
侧面支架351
枢轴37
第二驱动单元352
第二驱动马达353
第二驱动齿轮354
第二从动齿轮355
第二传动皮带356
绕线模块40
第一绕线构件41
第一穿线部411
孔412
绕线杆413
第二绕线构件42
第二穿线部421
卷绕排线43
卷绕部431
第一连接部432
第二连接部433
底盖44
容纳空间45
电路模块50
固定接头51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摄像装置为一种能够撷取外围环境的全景或广角影像,同时又撷取特定位置的特写影像的摄像装置,同时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还提出一种使用于该摄像模块的绕线结构。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外观立体图,其中本实用新型摄像装置1包括有:一壳体10、一第一摄像模块20、一第二摄像模块30、一固定支架14、一第一旋转单元34、一第二旋转单元35、及一绕线模块40。其中壳体10包括一固定座11及一设置于固定座11底面的透明壳体12,所述第一摄像模块20及第二摄像模块30安装于固定座11的底面,且容纳于透明壳体12的内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1在实际运用上可为一主动式红外光摄影装置,在壳体10的外侧可设置多个红外光发射器13,由红外光发射器不断发出红外线光波给外围环境,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及第二摄像模块20、30分别具有一第一影像撷取单元21及一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该第一、二影像撷取单元21、31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光波时,则第一、二影像撷取单元21、31取得外围环境或物体的第一影像信号及第二影像信号。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该第一摄像模块20的第一影像撷取单元21在实际应用上可为一个具有广角或鱼眼镜头的影像捕获设备,且其摄影角度位置固定不动,以用来取得一全景或广角的影像。所述第二摄像模块30的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在实际应用上可为一小视角望远镜头的影像捕获设备,或者为一具有变焦镜头的影像捕获设备,以用来取得一可对被侦测物特写的影像信号。同时该第二摄像模块30的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安装于所述第一旋转单元34及第二旋转单元35上,使其能够相对于第一摄像模块20相对旋转并改变其俯仰角度,以使该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能够拍摄撷取周边空间中特定角度位置的局部影像。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摄像模块20和第二摄像模块30相互组合运用,能够以第一摄像模块20取得外围环境的全景影像,因此能够对周边空间进行大范围或全景的监控,然后利用第二摄像模块30针对周边空间中特定角度位置取得小视角的局部影像信号,以利于进行局部位置及特定物体的辨识。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摄像模块20包括:所述第一影像撷取单元21、一延伸杆22、及一固定排线23。其中所述延伸杆22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14的底面,并通过固定支架14安装于固定座11的底面。所述第一影像撷取单元21安装于延伸杆22相对于固定支架14的另一端,所述固定排线23的一端和第一影像撷取单元21电性连接,另一端沿着延伸杆2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连接于一设置在固定支架14上的电路模块50上,使所述第一影像撷取单元21和电路模块50达到信号及电力的连接,并使第一影像撷取单元21所撷取影像传递到电路模块50。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摄像模块20中的延伸杆22设置于固定座11底部的中央,且所述第二摄像模块30的第一旋转单元34的旋转轴心和该延伸杆22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因此使得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能够以该延伸杆22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其中,该第一旋转单元34包括有:一旋转支架341、一第一驱动单元342,其中旋转支架341为一圆形板体,其中央预留有一穿孔,供延伸杆22从该旋转支架341中心穿过,旋转支架341高度位置介于固定支架14与第一影像撷取单元21之间。旋转支架341的顶面具有一轴承单元33,并通过轴承单元33可旋转地连接于固定支架14底面。所述第一驱动单元342包括:一第一驱动马达343、一第一驱动齿轮344、一第一从动齿轮345、及一第一传动皮带346,其中第一驱动马达343设置于旋转支架341上,第一驱动齿轮344设于第一驱动马达343的旋转轴心上,同时第一从动齿轮345的中心与旋转支架341同轴心。第一传动皮带346连接于第一驱动齿轮344和第一从动齿轮345之间。由于第一从动齿轮345是固定设置于固定支架14的底面,故第一从动齿轮345的角度位置不会改变,因此当第一驱动马达343旋转时,通过第一驱动齿轮344及第一传动皮带346传动该第一从动齿轮345的传动力量会使得第一驱动齿轮344连同第一驱动马达343产生以该第一从动齿轮345为中心的公转(revolution)运动,因此带动旋转支架341产生旋转。
所述第二旋转单元35是设置在旋转支架341的底面,第二旋转单元35包括一侧面支架351、一枢轴37、一第二驱动单元352。其中该第二驱动单元352包括:一第二驱动马达353、一第二驱动齿轮354、一第二从动齿轮355及一第二传动皮带356。其中第二摄像模块30的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是通过枢轴37设置于侧面支架351上,该枢轴37的轴中心和第一旋转单元34的旋转轴心相互垂直,因此使得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能够以枢轴37为中心,产生上下俯仰的倾摆(tilt)动作。所述第二驱动单元352中,第二驱动马达353设置于侧面支架351上,第二驱动齿轮354设置于第二驱动马达353的旋转轴心上,第二从动齿轮355和枢轴37连接,而所述第二传动皮带356连接于第二驱动齿轮354和第二从动齿轮355之间,因此使得第二驱动马达353能够通过第二驱动齿轮354、第二传动皮带356、和第二从动齿轮355带动枢轴37旋转,因此带动所述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产生所述的倾摆(tilt)动作。
所述第一驱动马达343及第二驱动马达353实际应用上可以为步进马达,因此能够精确定位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的回转角度及俯仰倾斜角度,该第一驱动马达343及第二驱动马达353能够更进一步和所述电路模块50相连接,通过电路模块50控制该第一驱动马达343及第二驱动马达353的动作,以精确调整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的旋转角度及倾斜角度。
该第二摄像模块30和电路模块50之间的电力及信号的连接方式如下所述,该第二摄像模块30的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的背面设置有一信号接头32,该信号接头32通过一信号导线321连接至一设置于旋转支架341底面的连接基板322,该信号导线321预留足够长度,使得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在上下俯仰时,该信号导线321不会被拉扯紧绷而断裂。该连接基板322上进一步设置一移动接头324,该移动接头324和所述绕线模块40连接,并通过绕线模块40和电路模块50达到电力及信号的连接。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该绕线模块40中包括:一第一绕线构件41、一第二绕线构件42、一卷绕排线43、及一设置于第二绕线构件42底面的底盖44。其中第一绕线构件41的中心具有一孔412,可供所述延伸杆22穿过,并和所述延伸杆22连接,该第一绕线构件41的外侧面呈圆柱状,能够供所述卷绕排线43卷绕于该第一绕线构件41的外侧面,该第一绕线构件41还包括有一第一穿线部411,供所述卷绕排线43穿设。所述第二绕线构件42套合于第一绕线构件41的外侧,该第二绕线构件42具有一第二穿线部421,该第二绕线构件42和第一旋转单元34的旋转支架341连接在一起,因此当旋转支架341转动时,第二绕线构件42也随之转动。
图8及图9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绕线模块在不同旋转角度位置下的组合仰视图,用来揭露绕线模块的卷绕排线于不同转动角度位置下的卷绕状态。如图8及图9所示,所述第一绕线构件41的中心和所述延伸杆22的中心重合,而且所述第二绕线构件42和第一绕线构件41可相对旋转。所述第一绕线构件41套设于第二绕线构件42的内侧,同时第一绕线构件41的外侧壁和第二绕线构件42的内侧壁之间保持一间隙形成一容纳空间45。所述卷绕排线43具有一卷绕部431,及一第一连接部432与第二连接部433。该卷绕部431是以螺旋方式且保持松动状态地卷绕于第一绕线构件41的外侧壁,且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45中,所述第一连接部432与第二连接部433分别连接于卷绕部431的两端,且第一连接部432从所述第一穿线部411穿出后,沿着所述延伸杆22延伸到靠近电路模块50的位置,并与电路模块50上的固定接头51连接;而第二连接部433从所述第二穿线部421穿出后,是连接于连接基板322上的移动接头324,使得卷绕排线通过连接基板322和信号导线321和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达到电力及信号的连接。
因此,当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受第一旋转单元34驱动产生旋转时,该卷绕排线43的第一连接部432是固定不动的,而第二连接部433会随着第二绕线构件42一起转动,因此使得卷绕部431也随着第二绕线构件42的旋转而使其卷绕于第一绕线构件41外侧的松紧程度产生变化。由于该卷绕排线43的卷绕部431是以螺旋方式且保持松动状态地卷绕于第一绕线构件41的外侧,因此使得该卷绕排线43在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转动时,该卷绕排线43保留可伸缩的空间,因此使得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可以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往复转动。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中,该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的转动角度是在一特定角度范围内往复来回转动,而为了顾及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必须能够拍摄到周边空间内的全部角度位置的影像,因此该第一旋转单元34的旋转角度范围较佳为接近360度。而所述卷绕排线43的卷绕部431配合第一旋转单元34的转动角度,必须预留足够长度,使得卷绕排线43在受到第一旋转单元34带动旋转的全部行程范围内,该卷绕部431随时都能保持松动状态地卷绕在第一绕线构件41的外侧,以避免卷绕排线43在第一旋转单元34转动过程中受到拉扯,而使得卷绕排线43承受应力而断裂或产生疲劳损坏。
因此,通过该绕线模块40的上述结构设计,使得第二摄像模块30中的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能够在转动调整角度位置时,不会受到卷绕排线43的限制而无法转动,而卷绕排线43也因此不会因承受拉扯应力而断裂或产生疲劳,因此提供第二摄像模块30和电路模块50之间可靠而稳固的电力及信号连接。
该绕线模块40的另一特点,在于该卷绕排线43的第一连接部432是和所述固定排线23共同地沿着第一摄像模块20的延伸杆22的长度方向延伸到与电路模块50接近的位置,因此使得该卷绕排线43的第一连接部432和固定排线23穿线的位置都是从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的旋转中心位置通过,即不论该第一连接部432或固定排线23的走线位置都是位于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的摄像镜头的后侧,而不会阻碍到第二影像撷取单元31的视野。
如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卷绕排线43实际应用中可由多条极细同轴电缆(Microcoaxialcable)组合而成,该卷绕排线在卷绕部431的范围内,各个组成卷绕排线43的细导线是以并排方式排列,而使得卷绕部431形成扁平片状的形状,而使得该卷绕部431具有弯折或卷绕的弹性。而该卷绕排线43位于该第一连接部432的范围内至少有一部份捆扎成为束状,使该第一连接部432形成集束状(cluster)。该第一连接部432由于被捆扎成为束状,因此直径可以缩小,而使其能够容易地从第一旋转单元34的中心位置穿过。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绕线构件42的第二穿线部421为一沿着第二绕线构件42的切线方向设置的狭槽,所述卷绕排线43的第二连接部433能够容设于该第二穿线部421的狭槽中,并从第二穿线部421穿出。而且如图7所示,第一绕线构件41的第一穿线部411为一贯穿第一绕线构件41的顶面与底面的穿孔,同时在第一穿线部411的穿孔开口位置设置有一绕线杆413,所述卷绕排线43的第一连接部432从第一绕线构件41的底面穿入该第一穿线部411内以后,再弯折绕过绕线杆413再从第一绕线构件41的顶面穿出。该卷绕排线43的第一连接部432和第二连接部433和第一穿线部411及第二穿线部421之间保持有间隙,并借助第一、二连接部432、433本身的弹性使其与第一、二穿线部411、421之间保持接触。如此将使得第一、二连接部432、433可受到第一、二穿线部411、421限制,然而却保留有较多伸缩的弹性,以避免该卷绕排线43的第一、二连接部432、433和第一、二穿线部411、421接触位置承受应力而断裂或产生疲劳破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1、本实用新型的绕线结构相比于现有的旋转镜头模块采用的绕线结构具有排线不易承受拉伸应力及扭转力的优点,避免了损毁或疲劳破坏情形的发生,因此提高了摄像模块电力及信号连接的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模块相比于现有的电性滑环其构造大幅简化,且不需采用特殊材料及生产工艺,故大幅降低成本。
3、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采用的绕线模块,其走线方式能够将第一、二摄像模块20、30的连接排线安排从摄像模块的中心通过,因此不会阻碍到可旋转的第二摄像模块30的视野,故解决了现有的具有双镜头的摄像装置的排线走线安排困难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和一可旋转的摄像模块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包括:
一第一绕线构件,具有一第一穿线部;
一第二绕线构件,可转动地套合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外侧,所述第二绕线构件具有一第二穿线部,且所述第二绕线构件的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一外侧壁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
一卷绕排线,所述卷绕排线具有一卷绕部、及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两端的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卷绕部容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一穿线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二穿线部;
一电路模块,具有一固定接头;
一移动接头,和所述摄像模块电性连接;
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卷绕部以螺旋状且保持松动状态地卷绕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固定接头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移动接头电性连接,使所述摄像模块和所述电路模块通过所述卷绕排线达到电力及信号的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第一穿线部包括一贯通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一顶面与一底面的穿孔,及一设于所述穿孔内的一绕线杆,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底面穿入所述穿孔后再绕过所述绕线杆后穿出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顶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排线由多个极细同轴电缆组成,多个所述极细同轴电缆位于所述卷绕部的范围内以并排方式排列,使所述卷绕部形成扁平状,多个所述极细同轴电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范围内捆扎成为束状,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集束状。
4.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装置包括:
一第一摄像模块,具有一第一影像撷取单元;
一第二摄像模块,具有一第一旋转单元,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单元之上的第二影像撷取单元,所述第二影像撷取单元和一移动接头电性连接;
一电路模块,所述电路模块具有一固定接头;
一固定排线,所述固定排线的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一影像撷取单元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
一绕线模块,所述绕线模块具有一卷绕排线,所述卷绕排线具有一卷绕部,及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两端的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卷绕部卷绕成螺旋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固定接头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移动接头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模块具有一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穿过所述第一旋转单元的中心位置,且所述第一影像撷取单元设置于所述延伸杆底端,所述固定排线及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着所述延伸杆的长度方向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模块包括:
一第一绕线构件,所述第一绕线构件套设于所述延伸杆的外侧,所述第一绕线构件具有一第一穿线部;
一第二绕线构件,套合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外侧,所述第二绕线构件具有一第二穿线部,且所述第二绕线构件和所述第一旋转单元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绕线构件的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一外侧壁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
其中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卷绕部容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中且以螺旋状并保持松动状态地卷绕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一穿线部之后连接于所述固定接头,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二穿线部后连接于所述移动接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第一穿线部包括一贯通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一顶面与一底面的穿孔,及一设于所述穿孔内的一绕线杆,所述卷绕排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底面穿入所述穿孔后再绕过所述绕线杆后穿出所述第一绕线构件的所述顶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排线由多个极细同轴电缆组成,多个所述极细同轴电缆位于所述卷绕部的范围内以并排方式排列,使所述卷绕部形成扁平状,多个所述极细同轴电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范围内捆扎成为束状,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集束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单元包括:
一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具有一旋转中心,所述旋转中心和所述延伸杆重合;
一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中心和所述旋转支架的所述旋转轴心重合;
一第一驱动马达,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上,所述第一驱动马达具有一第一驱动齿轮;
一第一传动皮带,和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相互连接,使所述第一驱动齿轮旋转时能够通过所述传动皮带传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摄像模块进一步具有一第二旋转单元,所述第二旋转单元包括:
一侧面支架,所述侧面支架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的底面,所述第二影像撷取单元枢设于所述侧面支架上;
一第二驱动马达,所述第二驱动马达设于所述侧面支架上;
一第二驱动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马达上;
一第二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影像撷取单元相连接;及
一第二传动皮带,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影像撷取单元为一具有广角或鱼眼镜头的影像撷取单元,所述第二影像撷取单元为一具有望远或变焦镜头的影像撷取单元。
CN201520614361.5U 2015-03-27 2015-08-14 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及其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0651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4646U TWM504975U (zh) 2015-03-27 2015-03-27 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TW104204646 2015-03-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06516U true CN204906516U (zh) 2015-12-23

Family

ID=54152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1436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06516U (zh) 2015-03-27 2015-08-14 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及其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06516U (zh)
TW (1) TWM50497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40064A (ja) * 2017-08-25 2019-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11605726A (zh) * 2020-04-27 2020-09-0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卫星太阳能帆板驱动装置用传能绕线器
CN113946082A (zh) * 2021-12-16 2022-01-18 惠博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补光功能的多角度摄影测量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40064A (ja) * 2017-08-25 2019-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7016644B2 (ja) 2017-08-25 2022-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11605726A (zh) * 2020-04-27 2020-09-0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卫星太阳能帆板驱动装置用传能绕线器
CN111605726B (zh) * 2020-04-27 2021-10-0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卫星太阳能帆板驱动装置用传能绕线器
CN113946082A (zh) * 2021-12-16 2022-01-18 惠博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补光功能的多角度摄影测量装置
CN113946082B (zh) * 2021-12-16 2022-03-15 惠博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补光功能的多角度摄影测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4975U (zh) 2015-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06516U (zh) 摄像模块绕线结构及其摄像装置
US9499373B1 (en) Cable retraction unit assembly
CN101586731B (zh) 云台组架
CN108476293B (zh) 多功能相机及其控制方法、穿戴设备、云台、飞行器
US10913149B2 (en) Anti-sticking rotating device and a smart pet robot
FR2937208A1 (fr)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tele-visionnage
US11252309B1 (en) Monitoring device
US3813491A (en) Means for moving a television screen
KR20190025625A (ko) 손가락으로 제어되는 360도 레코딩 휴대 전화 회전식 휴대 장치
US20130201281A1 (en) Optical device for capturing images according to a 360° field
US20190191097A1 (e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n elongated bendable section carries an imaging section to capture an image in a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KR102007390B1 (ko) 짐벌
CN211721563U (zh) 一种可精确定位的可视探鱼器及其探鱼系统
CN104469108B (zh) 具有偏轴滑环组件的移动摄像机
US10620507B2 (en) Remote controlled rotating camera mount
DE102016006308A1 (de) Kamera beliebiger Art
WO2020238545A1 (zh) 线收集装置、充电装置、充电装置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06077558U (zh) 全景扫描监控系统
CN208675375U (zh) 一种可驱动旋转摄像头
CN207389574U (zh) 云台及具有此云台的无人机
CN206930979U (zh) 终端
CN102385240A (zh) 自动全景环拍相机
KR20200012622A (ko) 고화질 동영상 전송을 위한 자동 복합 전선릴
TWI582518B (zh) 攝像模組繞線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CN202472210U (zh) 自动全景环拍相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Termination date: 201808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