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2703U - 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 - Google Patents

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2703U
TWM492703U TW103216956U TW103216956U TWM492703U TW M492703 U TWM492703 U TW M492703U TW 103216956 U TW103216956 U TW 103216956U TW 103216956 U TW103216956 U TW 103216956U TW M492703 U TWM492703 U TW M49270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d
grip
hole
airtigh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6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n-Hong Jian
Original Assignee
Guk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k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kang Co Ltd
Priority to TW103216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2703U/zh
Priority to JP2014005650U priority patent/JP3195230U/ja
Publication of TWM4927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2703U/zh
Priority to MYUI2015700318A priority patent/MY174418A/en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Description

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
本創作有關於廚房烹煮食物用的鍋具,特別是指一種操作簡便、順暢且結構穩固的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尤其涉氣密鍋蓋之握把,以及用以解除鍋具之氣密狀態的活動閥,能適用於各式鍋具。
廚房料理用的各類鍋體,例如煎鍋、炒鍋、湯鍋、或各種複合功能鍋具,通常是搭配鍋蓋來使用,利用鍋蓋來蓋住鍋體頂部,可避免鍋體內熱氣散失,而提高加熱效率,並可預防異物掉入鍋體內汙染食物。
現有之氣密鍋是利用密封及蒸氣膨脹的原理來運作,可以加速烹飪功效、縮短烹飪時間。因此,氣密鍋之鍋蓋外周緣一般都設有採用橡膠製成的密封環,當鍋蓋蓋合於鍋體之鍋口時,該密封環可產生止氣作用,使鍋體內部形成氣密空間,而有利於蒸氣膨脹。但是,當鍋體內之蒸氣膨脹以後,使鍋體內、外氣壓產生差異,會造成鍋蓋難以被開啟的情形。
為克服上述問題,市面上已出現一種可平衡內外氣體壓力的氣密鍋蓋,請參閱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主要是在鍋蓋81上設置一透孔82,且透孔82內配置一活動閥83。如此,當使用者在鍋體80內、外氣壓產生差異的情況下開啟鍋蓋81時,可先徒手握持鍋蓋81頂部之握把85,並且側向推動該活動閥83,令活動閥83扭曲偏斜位移,而使透孔82導通鍋體80內、外空氣,藉以解除氣密狀態。
惟其缺點在於,由於活動閥83與握把85之間存在有一段距離,當使用者以單手握持該鍋蓋81之握把85時,必須以另一手去推觸活動閥83。若想要以單手握持握把85和推觸活動閥83,除了以該手之手指抓住握把85以外,必須再伸出手指去推動活動閥83,容易發生鍋蓋81自手中掉落的狀況,導致操作不便的問題。
此外,如第二圖所示,為了讓活動閥83容易被推動偏斜而解 除氣密狀態,一般活動閥83是用耐高溫的軟質塑膠所製成,並以活動方式鑲嵌在鍋蓋81的透孔82上,在操作時很容易就會因為推抵的斜度太大而使整個活動閥83由透孔82上脫落,甚至會有消費者誤以為該活動閥83能夠向上施力拉拔而造成活動閥83由透孔82上脫落。
再者,傳統鍋蓋81固定握把85的方式,通常是在鍋蓋81中央設一通孔84,並於握把85底部設一螺孔86,再將一套設有墊片環87的螺絲88,由鍋蓋81底部往上穿過該通孔84,而鎖接在握把85之螺孔86內,使墊片環87貼靠鍋蓋81底部之通孔84外緣。
但是,使用者提取握把85之外力,會集中作用於螺絲88與螺孔86位於通孔84處的單一接觸點,若螺絲88鎖的太鬆,握把85會非常容易鬆動,造成使用不便或者需要經常重複鎖固;若鎖合的太緊,則容易造成墊片環87於該接觸點發生彎曲變形的問題,甚至會導致玻璃鍋蓋81發生破裂。
有鑑於此,本創作人乃累積多年相關領域的研究以及實務經驗,特創作出一種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藉以改善上述習知技術的缺失。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將氣密鍋蓋之活動閥與握把能以模組化方式簡易且牢固地結合在鍋蓋上,而產生操作簡便且結構穩固等作用,克服傳統鍋蓋之活動閥容易脫落或因遠離握把而不易操作的問題,以及採用螺絲鎖接握把而容易鬆動或導致墊片環容易扭曲變形或導致玻璃鍋蓋破裂的問題。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包含一設於該鍋蓋頂部的握把,其中:該鍋蓋上設有一對應該握把的開口,該握把端部設有一連通該開口的貫穿口,且開口與貫穿口之間固定結合一銜接座,並於該銜接座上設有一透孔,而使該透孔經由該開口通往該鍋蓋底部,並經由該貫穿口顯露於該握把上,且透孔內配置一可解除氣密狀態的活動閥。
藉由上述構造,當鍋蓋蓋合於一鍋體之鍋口悶煮時,若鍋體內部的蒸汽壓力因煮沸食材而升高,蒸汽壓力可以經由透孔推升活動閥, 而使蒸汽壓力自動由透孔往外界排出洩壓。停止加熱時,該鍋體內部的蒸汽壓力減小,復使活動閥回復氣密狀態;如此,可以讓鍋體內食材持續悶燒,而且壓力減小後可使沸點溫度降低,故而仍可維持食材沸騰之狀態,藉由前述壓力及沸騰狀態的維持,可以讓食材的精華更容易釋出到湯汁裡。
當食物烹煮完成以後,可單手握持鍋蓋頂部之握把,並且以同一手之手指側向推動該握把上的活動閥,令活動閥扭曲位移,而使透孔導通鍋體內、外空氣,便能解除鍋體內部的氣密狀態,操作過程相當簡便且順暢,讓烹煮食物能夠更為輕鬆。此外,上述提取握把之外力,可平均分散於該銜接座的外圍,令該外力透過銜接座外圍平均作用於該開口內壁,而使銜接座外圍與開口內壁之間形成一環形接觸面,藉以提升結構之穩固性與耐用性,避免外力集中作用於鍋蓋單一接觸點,而造成鍋蓋彎曲變形和破裂的問題。
以下進一步說明各元件之實施方式:實施時,該銜接座外壁設有一外螺紋,該握把之貫穿口內壁設有一可螺合該外螺紋的內螺紋。該銜接座外壁環設有一可貼靠於該鍋蓋底部之開口外緣的凸環,且銜接座上套設有一位於該握把與鍋蓋之間且可貼靠於該鍋蓋頂部之開口外緣的套環。如此,該握把可經由貫穿口之內螺紋旋緊於該銜接座的外螺紋上,使套環貼靠於鍋蓋頂部之開口外緣,且銜接座之凸環貼靠於鍋蓋底部之開口外緣,可進一步提升該銜接座固定於該開口與貫穿口之間的結合強度。
實施時,該銜接座上進一步套設有一位於該鍋蓋底部的開口外緣與凸環之間的緩衝環片,可藉由緩衝環片產生止氣作用,而且該套環可彈性迫緊於握把與鍋蓋之間,能增加銜接座與鍋蓋底部之間的摩擦力,並增加防止銜接座與鍋蓋結合的緊密度。
實施時,該活動閥具有一凸出於該握把以外且外徑大於該透孔的氣密帽、一設於該氣密帽下方且能夠在該透孔中上下移動的中空透氣部,以及一設置在該透氣部底部周圍且外徑大於該透孔的限位環。如此,僅需推動該氣密帽使該透氣部往該握把方向位移,即可通過該透氣部導通該透孔兩端的空氣,進而解除鍋體內部的氣密狀態。
實施時,該活動閥之氣密帽設在該握把的貫穿口內,,使該 握把的貫穿口內壁能夠限制該氣密帽接受推動的範圍。如此,當側向推動氣密帽傾斜時,該貫穿口之內壁可止擋氣密帽的傾斜角度,進而可防止活動閥因氣密帽過度傾斜而脫離透孔。
實施時,該握把上設有一鄰接該活動閥的握柄部,可方便使用者施力提取鍋蓋。該鍋蓋可由透明強化玻璃所構成。該鍋蓋外周緣設有一密封環,該鍋蓋可經由密封環密合封閉於鍋體之鍋口。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創作主要所增進之功效如下:
1.活動閥與握把以模組化方式組合於氣密鍋蓋上,有利於單手握住該握把且上提鍋蓋,並有利於使用同一手推動該活動閥,操作過程相當簡便且順暢。
2.藉由銜接座平均分散提取握把之外力,而使銜接座外圍與開口內壁之間形成一可平均分散外力作用的環形接觸面,不但能提升結構之穩固性與耐用性,還能克服玻璃材質的鍋蓋容易因為鎖合太緊而造成破裂的問題。
3.採用內螺紋與外螺紋相互鎖接的方式固定銜接座於鍋蓋與握把之間,使鍋蓋之整體結構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4.將活動閥之氣密帽內藏於握把之貫穿口內,可藉由貫穿口內壁限制該氣密帽接受推動的範圍,防止活動閥因氣密帽過度傾斜而脫離透孔。
以下依據本創作之技術手段,列舉出適於本創作之實施方式,並配合圖式說明如後:
10、81‧‧‧鍋蓋
11‧‧‧開口
20、85‧‧‧握把
21‧‧‧貫穿口
22、51‧‧‧內螺紋
23‧‧‧握柄部
30‧‧‧密封環
40‧‧‧銜接座
41‧‧‧外螺紋
42‧‧‧凸環
43、82‧‧‧透孔
44‧‧‧凹槽
50‧‧‧套環
60‧‧‧緩衝環片
70、83‧‧‧活動閥
71‧‧‧氣密帽
72‧‧‧透氣部
73‧‧‧限位環
74‧‧‧穿孔
80、90‧‧‧鍋體
84‧‧‧通孔
86‧‧‧螺孔
87‧‧‧墊片環
88‧‧‧螺絲
91‧‧‧鍋口
第一圖係傳統鍋蓋及鍋體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圖係傳統鍋蓋上活動閥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之鍋蓋與鍋體的組合立體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之鍋蓋與鍋體的立體分解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蓋合狀態的剖示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中活動閥密封狀態示意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中活動閥解除鍋體內壓力之示意圖。
請參閱第三及第四圖,揭示出本創作之實施方式的圖式,由上述圖式說明本創作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包含一鍋蓋10,以及一設於該鍋蓋10頂部中央的握把20。該鍋蓋10可由金屬、陶瓷或透明強化玻璃等材料所構成,且鍋蓋10可蓋合於一鍋體90頂部之鍋口91上。該握把20可供使用者施力提取,並於鍋蓋10外周緣設有一密封環30,令鍋蓋10能夠藉由密封環30來密合封閉於鍋體90之鍋口91。
如第四至第六圖所示,該鍋蓋10中央設有一對應於該握把20而上、下貫通的開口11,且握把20的端部在頂部與底部之間設有一連通該開口11的貫穿口21,並於貫穿口21內壁設置有內螺紋22。該鍋蓋10之開口11與握把20的貫穿口21之間固定結合一呈圓筒形態的銜接座40,且銜接座40外周壁設有外螺紋41,使銜接座40藉由外螺紋41與握把20之貫穿口21內螺紋22相互螺合,而穩固鎖接在一起。
該銜接座40外周壁底端環設有一可貼靠於該鍋蓋10底部之開口11外緣的凸環42;而且,該銜接座40外周壁套設有一位於該握把20底部與鍋蓋10頂部之間且可貼靠於該鍋蓋10頂部之開口11外緣的套環50,以及一位於該鍋蓋10底部的開口11外緣與凸環42之間的緩衝環片60,且套環50內壁設有一可螺合該銜接座40之外螺紋41的內螺紋51。
該銜接座40的頂部與底部之間設有一透孔43,而使該透孔43經由開口11通往鍋蓋10底部,並經由該貫穿口21顯露於握把20上,且透孔43內活動配置一可解除氣密狀態的活動閥70。該活動閥70具有一凸出於握把20頂部以外且外徑大於透孔43的氣密帽71、一設於該氣密帽71下方且能夠在該透孔43中上下移動的中空透氣部72,以及一設置在該透氣部72底部外周圍且外徑大於該透孔43的限位環73;具體來說,該透氣部72可設成軟質管狀形態,且透氣部72側壁具有複數穿孔74連通於其中空部位。
該活動閥70之氣密帽71可設在貫穿口21內,且往上凸出顯露於該握把20頂部,而使該貫穿口21之內壁限制該氣密帽71接受推動歪斜偏擺的範圍。此外,該銜接座40底部顯露於鍋蓋10底部之開口11外的位置,設有一往活動閥70方向凹入且連通該透孔43的凹槽44,該活動閥70之限位環73容置於該凹槽44內。另外,該握把20外壁設有一鄰接該活動閥70之氣 密帽71的握柄部23,可方便使用者施力提取鍋蓋10,並且推觸該握把20頂部的氣密帽71。
組合時,可先將套設有緩衝環片60的銜接座40,自鍋蓋10底部由下而上穿過該開口11,使銜接座40之凸環42貼靠於鍋蓋10底部之開口11外緣,且緩衝環片60夾持於鍋蓋10底部與凸環42之間;接著,將套環50由銜接座40頂部向下旋鎖套入銜接座40外周壁,使套環50之內螺紋51鎖緊於銜接座40的外螺紋41上,且套環50底部貼靠於鍋蓋10頂部之開口11外緣;隨後,將握把20由銜接座40頂部向下旋鎖套入銜接座40外周壁,使握把20之內螺紋22鎖緊於銜接座40的外螺紋41上,且握把20底部貼靠於套環50頂部。
如此一來,該握把20可經由貫穿口21之內螺紋22旋鎖於銜接座40的外螺紋41上,使套環50貼靠於鍋蓋10頂部之開口11外緣,且銜接座40底端凸環42貼靠於鍋蓋10底部之開口11外緣,據以提升該銜接座40固定於開口11與貫穿口21之間的結合強度,並可藉由緩衝環片60產生止氣作用,而且套環50可彈性迫緊於握把20與鍋蓋10之間,防止握把20自銜接座40上鬆脫,使鍋蓋10之整體結構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當鍋蓋10蓋合於鍋體90之鍋口91悶煮時,若鍋體90內部的蒸汽壓力因煮沸食材而升高,蒸汽壓力可以經由透孔43推升活動閥70,而使蒸汽壓力自動由透孔43往外界排出洩壓。停止加熱時,該鍋體90內部的蒸汽壓力減小,復使活動閥70回復氣密狀態。如此,可以讓鍋體90內食材持續悶燒,而且壓力減小後可使沸點溫度降低,故而仍可維持食材沸騰之狀態,藉由前述壓力及沸騰狀態的維持,可以讓食材的精華更容易釋出到湯汁裡。
如第七圖所示,當食物烹煮完成以後,使用者可單手握持鍋蓋10頂部之握把20與握柄部23,並且以同一手之手指側向推動該握把20頂部之氣密帽71,即可藉由讓該軟質透氣部72扭曲傾斜後,往該握把20方向位移,而使透孔43導通鍋體90內、外空氣,便能解除鍋體90內部的氣密狀態,操作過程相當簡便且順暢,讓烹煮食物能夠更為輕鬆。於側向推動氣密帽71傾斜期間,可藉由貫穿口21內壁止擋而限制該氣密帽71接受推動的歪斜偏擺範圍,可防止活動閥70因氣密帽71過度傾斜而脫離透孔43。
可瞭解的是,上述提取握把20之外力,可平均分散於該銜接座40的外周壁,令該外力透過銜接座40外周壁平均作用於鍋蓋10之開口11內壁,而使銜接座40外周壁與鍋蓋10開口11內壁之間形成一環形接觸面,藉以提升結構之穩固性與耐用性,避免外力集中作用於鍋蓋單一接觸點,而造成鍋蓋彎曲變形和破裂的問題。
以上之實施說明及圖式所示,係舉例說明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非以此侷限本創作;舉凡與本創作之構造、裝置、特徵等近似或相雷同者,均應屬本創作之創設目的及申請專利範圍之內,謹此聲明。
10‧‧‧鍋蓋
20‧‧‧握把
21‧‧‧貫穿口
23‧‧‧握柄部
30‧‧‧密封環
50‧‧‧套環
70‧‧‧活動閥
90‧‧‧鍋體

Claims (10)

  1. 一種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包含一設於該鍋蓋頂部的握把,其中:該鍋蓋上設有一對應該握把的開口,該握把端部設有一連通該開口的貫穿口,且開口與貫穿口之間固定結合一銜接座,並於該銜接座上設有一透孔,而使該透孔經由該開口通往該鍋蓋底部,並經由該貫穿口顯露於該握把上,且透孔內配置一可解除氣密狀態的活動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其中該銜接座外壁設有外螺紋,該握把之貫穿口內壁設有螺合於該外螺紋的內螺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其中該銜接座外壁環設有一可貼靠於該鍋蓋底部之開口外緣的凸環,且銜接座上套設有一位於該握把與鍋蓋之間且可貼靠於該鍋蓋頂部之開口外緣的套環。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其中該銜接座上套設有一位於該鍋蓋底部的開口外緣與凸環之間的緩衝環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其中任一項所述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其中該活動閥具有一凸出於該握把以外且外徑大於該透孔的氣密帽、一設於該氣密帽下方且能夠在該透孔中上下移動的中空透氣部,以及一設置在該透氣部底部周圍且外徑大於該透孔的限位環,推動該氣密帽使該透氣部往該握把方向位移時,可通過該透氣部導通該透孔兩端的空氣,進而解除氣密狀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其中該銜接座上顯露於該鍋蓋底部之開口外的位置,設有一往該活動閥方向凹入且連通該透孔的凹槽,該活動閥之限位環容置於該凹槽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其中該活動閥之氣密帽設在該貫穿口內而顯露於該握把上,而使該貫穿口之內壁限制該氣密帽接受推動的範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其中任一項所述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其中該握把上設有一鄰接該活動閥的握柄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其中任一項所述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其中該鍋蓋外周緣設有一密封環。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其中任一項所述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其中該鍋蓋由透明強化玻璃所構成。
TW103216956U 2014-09-24 2014-09-24 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 TWM4927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6956U TWM492703U (zh) 2014-09-24 2014-09-24 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
JP2014005650U JP3195230U (ja) 2014-09-24 2014-10-23 気密鍋蓋構造
MYUI2015700318A MY174418A (en) 2014-09-24 2015-01-30 An airtight pot lid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6956U TWM492703U (zh) 2014-09-24 2014-09-24 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2703U true TWM492703U (zh) 2015-01-01

Family

ID=52339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6956U TWM492703U (zh) 2014-09-24 2014-09-24 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195230U (zh)
MY (1) MY174418A (zh)
TW (1) TWM49270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74418A (en) 2020-04-17
JP3195230U (ja) 2015-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9090B (zh) 一種可提高蒸燉壓力的炒鍋及其使用密封圈
KR101379001B1 (ko) 취사용기용 돌솥뚜껑
JP3196775U (ja) 気密鍋蓋の安全バルブ
TWM492703U (zh) 氣密鍋蓋結構之改良
CN206166615U (zh) 易于泄压的压力密封盖蒂
EP3213663B1 (en) Outdoor cookware lid comprising suction handle
JP3194959U (ja) 気密鍋蓋構造
CN206354864U (zh) 一种炊具
WO2019047250A1 (zh) 一种分体可拆卸旋转搅拌式料理锅
TWI441608B (zh) Built-in universal pressure cooker lid
CN204158204U (zh) 新型煮锅
TWM498826U (zh) 氣密鍋蓋之壓力安全閥
CN209285004U (zh) 一种微压锅
CN204306673U (zh) 一种排气盖头
CN204970846U (zh) 为电热容器提供电源的吸附式电源底座
KR101649960B1 (ko) 넘침방지용 냄비뚜껑 착탈식 냄비꼭지
TWM525150U (zh) 電鍋及鍋蓋
CN204483884U (zh) 电蒸炉积水蒸盘组件
CN216907612U (zh) 压力锅限压阀的连接结构
KR20130003072U (ko) 넘침 방지 증기배출 뚜껑 손잡이
CN203898140U (zh) 多功能厨房用具
CN208640380U (zh) 一种磁吸水封微压锅
TWI587819B (zh) Electric pot and lid
CN209610254U (zh) 一种单兵野战炊具
TWM459826U (zh) 改良之鍋蓋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