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6597U - 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6597U
TWM486597U TW103210752U TW103210752U TWM486597U TW M486597 U TWM486597 U TW M486597U TW 103210752 U TW103210752 U TW 103210752U TW 103210752 U TW103210752 U TW 103210752U TW M486597 U TWM486597 U TW M48659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bar
axis
handle
coupled
rear whe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07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Pang-Chia Chen
Chang-Yu Pan
Lu-Wei Wang
Sheng-Yuan Chang
Original Assignee
Univ Kao Yu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 Kao Yuan filed Critical Univ Kao Yuan
Priority to TW1032107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6597U/zh
Publication of TWM486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6597U/zh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
本創作係與收摺自行車裝置有關,特別是指一種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
一般的人力自行車,主要包含有把手,坐墊,踏板驅動組,前輪,以及後輪等五個主要組件,並皆由適當的連桿機構設計,做為五個主要組件的連結與支撐,以組合成為完整的自行車,並能執行所須要的人力驅動與轉向操控等功能,考慮自行車的車體幾何結構,可以解析得到四條用以連結上述五個主要組件的操作軸線,分別為用以連結把手與後輪的前傾軸線,連結坐墊與前輪的後斜軸線,把手與前輪的轉向軸線,以及連結坐墊與踏板驅動組的動力軸線,一般人力自行車雖有不同的車體設計,但是共同具備上述的五個組件,以及連結組件所構成的四條操作軸線;另一方面,經由採用不同的主要組件以及操作軸線的設計方式,可以得到各式各樣的自行車身設計,以具備所期望的操作特性與適合的應用場合,典型的幾款可收摺自行車,分別為具有△型車身結構的(a)英國的Clive Sinclair所提出的A-bike,(b)台灣台中的永祺車業STRiDA 5.0,以及具有H型車身結構的(c)台灣高雄的恆豐車業Hasa,(d)台灣桃園的太平洋自行車Birdy, 根據上述的說明,亦可以解析分別得到四個車型設計的四條操作軸線,四款典型可收摺自行車的操作軸線設計,至少可以得到幾個共通點,其一為前傾軸線與後斜軸線的交會點位於車體結構的中央位置附近;其二為轉向軸線與動力軸線,為近似於平行的配置方式,且有呈現或多或少的後斜角度,以利轉向操作或者人力踩踏,此外,另一個共同點為四個車款均是採用後輪傳動的方式,此亦相同於目前一般人力自行車的設計,然而,(a)車型的人力驅動輪為整合固定於騎乘座以下的車架,並大致座落於連結操縱把手與後輪的前傾軸線上;此乃相異於目前一般人力自行車的設計,亦即如(b),(c),與(d)等車型的設計,將人力驅動輪設置於前後輪連結支架的中心點附近。
自行車的操作軸線的功能需求設定了自行車車身設計的結構限制,藉此,如何在滿足自行車的操作軸線功能需求上,嘗試於自行車車身結構的整合設計,已達到車身結構簡化與便於操作的優點,開發出一種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問題,即是本創作急欲解決的問題,亦是本創作的研發動機。
緣是,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創作在滿足自行車的操作軸線功能需求上,嘗試於自行車車身結構的整合設計,以達到車身結構簡化與便於操作的優點;將一台自行車的動力軸線與後斜軸線做適當整合,可以得到一台簡化的,具有X型結構的小型可收摺自行車,X型車身的兩個主要支架即為雙支柱,主要支柱包含動力軸線與後斜軸線的整合,以及轉向 軸線,輔助支柱則與把手構成前傾軸線。
本創作係一種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主要包含有把手、坐墊、坐墊撐桿、旋轉樞紐一、橫桿一、橫桿二、旋轉樞紐二、前輪、後輪、後輪連桿與踏板驅動組所組成;把手耦接橫桿一,坐墊被坐墊撐桿耦接,坐墊撐桿耦接橫桿一上的旋轉樞紐一,後輪連桿兩端耦接後輪和旋轉樞紐一;旋轉樞紐一用以連結主要支柱與輔助支柱,以便於在自行車的騎乘與收摺的功能轉換時,可靈活的適當調整主要支柱與輔助支柱間的相對角度,旋轉樞紐二聯結固定於主要支柱的橫桿一以及隨著自行車的轉向動作須作橫向角度調整的橫桿二、前輪與踏板驅動組。
依據本創作所提供之一種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使得兩個主要操作軸線之間的交角可以做適當的調整,將人力驅動輪設置與整合於連結騎乘座椅與前輪的後斜軸線支架上,此時的後斜軸線也同時是動力軸線,亦即二者整合為一,將可達到簡化車體設計的目的;並且具有可活動調整的節點機構,使得兩個主要操作軸線之間的交角可以做適當的調整,並滿足騎乘與收摺功能間的車身調整需求。
本創作之優點在於:
1.具有結構的簡單性。
2.易於執行的收摺動作。
3.後兩小輪與前輪組成與地面間的三點接觸,可保持騎乘時的車身穩定,在收摺或置放時也不須要額外的固定支架。
10‧‧‧把手
20‧‧‧坐墊
30‧‧‧坐墊撐桿
40‧‧‧旋轉樞紐一
50‧‧‧橫桿一
51‧‧‧橫桿二
60‧‧‧旋轉樞紐二
70‧‧‧前輪
80‧‧‧後輪
81‧‧‧後輪連桿
90‧‧‧踏板驅動組
100‧‧‧轉向軸線
200‧‧‧前傾軸線
300‧‧‧後傾軸線
400‧‧‧動力軸線
(C)‧‧‧主要支柱
(D)‧‧‧輔助支柱
第1圖 係自行車裝置軸線示意圖。
第2圖 係傳統自行車裝置示意圖。
第3圖 係本創作的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示意圖。
第4圖 係本創作的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摺疊示意圖。
第5圖 係本創作的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具兩後輪示意圖。
首先參閱第1圖,其為自行車裝置軸線示意圖,連結把手(10)與後輪(80)的前傾軸線(200),連結坐墊(20)與前輪(70)的後斜軸線(300),把手(10)與前輪(70)的轉向軸線(100),以及連結坐墊(20)與踏板驅動組(90)的動力軸線(400),經由操作軸線功能與車體設計的整合,可以達到車身簡化的設計;並且具有可活動調整的機構,使得軸線之間的交角可以做適當的調整,並滿足騎乘與收摺功能間的車身調整需求,具有易於收摺的優點。
如第2圖所示,為傳統自行車裝置示意圖,此自行車為台灣桃園的太平洋自行車Birdy,其傳統自行車的前傾軸線(200)位置,後斜軸線(300)位置,轉向軸線(100)位置與動力軸線(400)位置如圖2所示。
如第3圖所示,為一種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 行車裝置示意圖,把手(10)耦接橫桿一(50),坐墊(20)被坐墊撐桿(30)耦接,坐墊撐桿(30)耦接橫桿一(50)上的旋轉樞紐一(40),後輪連桿(81)兩端耦接後輪(80)和旋轉樞紐一(40),旋轉樞紐一(40)可將坐墊撐桿(30)、後輪連桿(81)與橫桿一(50)耦接的把手(10)收起,橫桿一(50)和橫桿二(51)靠旋轉樞紐二(60)耦接,旋轉樞紐二(60)可收起耦接橫桿二(51)的前輪(70)與連桿二(51)與踏板驅動組(90),利用橫桿二(51)與後輪連桿(81)支撐重量並收摺的自行車裝置,連結把手(10)、後輪連桿(81)與後輪(80)構成前傾軸線(200),連結坐墊(20)與前輪(70)構成後斜軸線(300),把手(10)與前輪(70)構成轉向軸線(100),以及連結坐墊(20)與踏板驅動組(90)構成動力軸線(400),把手(10)、坐墊(20)、坐墊撐桿(30)、橫桿一(50)、橫桿二(51)、旋轉樞紐二(60)、前輪(70)與踏板驅動組(90)構成主要支柱(A),後輪(80)與後輪連桿(81)構成輔助支柱(B),本創作結構上為一具有主要支柱(A)與輔助支柱(B),兩者靠旋轉樞紐一(40)耦接,以便在自行車的騎乘與收摺的功能轉換時,可靈活的適當調整主要支柱(A)與輔助支柱(B)間的相對角度,旋轉樞紐二(60)聯結固定於主要支柱(A)的橫桿一(50)以及隨著自行車的轉向動作須作橫向角度調整的橫桿二(51),;就自行車的結構與操作軸線而言,主要支柱(A)包含有整合的動力軸線(400)與連接前輪(70)與坐墊(20)的後斜軸線(300),以及連接前輪(20)與把手(10)的轉向軸線(100),另外前傾軸線(200)則由輔助支柱(B)與把手(10)組成,經由操作軸線功能與車體設計的整合,可以達到車身簡化的設計;並且具有可活動調整的機構,使得軸線之間的交角可以做適當的調整,並滿足騎乘與收摺功能間的車身調整需求,具有易於收摺的優點;採用兩個後輪,可以在騎乘或收摺狀態下,都能保持自然平衡,在置放時也不須要額外的機構支撐。
如第4圖所示,為一種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摺疊示意圖,主要包含有把手(10)、坐墊(20)、坐墊撐桿(30)、旋轉樞紐一(40)、橫桿一(50)、橫桿二(51)、旋轉樞紐二(60)、前輪(70)、後輪(80)、後輪連桿(81)與踏板驅動組(90)所組成;把手(10)耦接橫桿一(50),坐墊(20)被坐墊撐桿(30)耦接,坐墊撐桿(30)耦接橫桿一(50)上的旋轉樞紐一(40),後輪連桿(81)兩端耦接後輪(80)和旋轉樞紐一(40),旋轉樞紐一(40)可將坐墊撐桿(30)、後輪連桿(81)與橫桿一(50)耦接的把手(10)收起,橫桿一(50)和橫桿二(51)靠旋轉樞紐二(60)耦接,旋轉樞紐二(60)可收起耦接橫桿二(51)的前輪(70)與連桿二(51)與踏板驅動組(90),利用橫桿二(51)與後輪連桿(81)支撐重量並收摺的自行車裝置。
如第5圖所示,為一種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具兩後輪示意圖,把手(10)耦接橫桿一(50),坐墊(20)被坐墊撐桿(30)耦接,坐墊撐桿(30)耦接橫桿一(50)上的旋轉樞紐一(40),後輪連桿(81)兩端耦接後輪(80)和旋轉樞紐一(40),旋轉樞紐一(40)可將坐墊撐桿(30)、後輪連桿(81)與橫桿一(50)耦接的把手(10)收起,橫桿一(50)和橫桿二(51)靠旋轉樞紐二(60)耦接,旋轉樞紐二(60)可收起耦接橫桿二(51)的前輪(70)與連桿二(51)與踏板驅動組(90),利用橫桿二(51)與後輪連桿(81)支撐重量並收摺的自行車裝置,兩組後輪連桿(81)各自耦接一個後輪(80),採用兩個小的後輪(80)的設計,在騎乘時可與前輪(70)和與地面成三點接觸,可保持騎乘時的車身穩定;在收摺或置放時也不須要額外的固定支架。
綜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之內容,本創作確可達到創作之預期目的,提供一種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極具產 業上利用之價值,爰依法提出新型專利申請。
10‧‧‧把手
20‧‧‧坐墊
30‧‧‧坐墊撐桿
40‧‧‧旋轉樞紐一
50‧‧‧橫桿一
51‧‧‧橫桿二
60‧‧‧旋轉樞紐二
70‧‧‧前輪
80‧‧‧後輪
81‧‧‧後輪連桿
90‧‧‧踏板驅動組
100‧‧‧轉向軸線
200‧‧‧前傾軸線
300‧‧‧後傾軸線
400‧‧‧動力軸線
(A)‧‧‧主要支柱
(B)‧‧‧輔助支柱

Claims (1)

  1. 一種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主要包含有把手、坐墊、坐墊撐桿、旋轉樞紐一、橫桿一、橫桿二、旋轉樞紐二、前輪、後輪、後輪連桿與踏板驅動組所組成;把手耦接橫桿一,坐墊被坐墊撐桿耦接,坐墊撐桿耦接橫桿一上的旋轉樞紐一,後輪連桿兩端耦接後輪和旋轉樞紐一,旋轉樞紐一可將坐墊撐桿、後輪連桿與橫桿一耦接的把手收起,橫桿一和橫桿二靠旋轉樞紐二耦接,旋轉樞紐二可收起耦接橫桿二的前輪與連桿二與踏板驅動組,利用橫桿二與後輪連桿支撐重量並收摺的自行車裝置,連結把手、後輪連桿與後輪構成前傾軸線,連結坐墊與前輪構成後斜軸線,把手與前輪構成轉向軸線,以及連結坐墊與踏板驅動組構成動力軸線,把手、坐墊、坐墊撐桿、橫桿一、橫桿二、旋轉樞紐二、前輪與踏板驅動組構成主要支柱,後輪與後輪連桿構成輔助支柱,本創作結構上為一具有主要支柱與輔助支柱,兩者靠旋轉樞紐一耦接,以便在自行車的騎乘與收摺的功能轉換時,可靈活的適當調整主要支柱與輔助支柱間的相對角度,旋轉樞紐二聯結固定於主要支柱的橫桿一以及隨著自行車的轉向動作須作橫向角度調整的橫桿二,就自行車的結構與操作軸線而言,主要支柱包含有整合的動力軸線與連接前輪與坐墊的後斜軸線,以及連接前輪與把手的轉向軸線,另外前傾軸線則由輔助支柱與把手組成,經由操作軸線功能與車體設計的整合,可以達到車身簡化的設計;並且具有可活動調整的機構,使得軸線之間的交角可以做適當的調整,並滿足騎乘與收摺功能間的車身調整需求,具有易於收摺的優點;採用兩個後輪, 可以在騎乘或收摺狀態下,都能保持自然平衡,在置放時也不須要額外的機構支撐。
TW103210752U 2014-06-18 2014-06-18 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 TWM486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0752U TWM486597U (zh) 2014-06-18 2014-06-18 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0752U TWM486597U (zh) 2014-06-18 2014-06-18 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6597U true TWM486597U (zh) 2014-09-21

Family

ID=51945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0752U TWM486597U (zh) 2014-06-18 2014-06-18 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865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46019B1 (ko) 접철식 자전거
CN104973186A (zh) 折叠自行车
CN105946948B (zh) 多功能婴儿推车
KR20120030859A (ko) 리컴번트 자전거의 조향 장치
TWM486597U (zh) 具有雙支柱架構的前輪驅動可收摺自行車裝置
CN112590911B (zh) 儿童推车
KR20120037835A (ko) 범용 접철식 자전거
CN213962679U (zh) 多功能摇椅
CN102092442B (zh) 一种多功能折叠式自行车
CN212637780U (zh) 儿童三轮车
CN212281928U (zh) 一种可折叠轮椅
CN209126890U (zh) 一种多用途的折叠三轮车操作机构、三轮车
CN207389413U (zh) 一种多功能折叠儿童车
CN208585369U (zh) 折叠自行车
CN203681718U (zh) 可变坐姿的自行车
CN209395972U (zh) 双四连杆机构及电动代步车
CN205971432U (zh) 多功能婴儿推车
CN201276180Y (zh) 折叠式双踏板娱乐健身车
CN206914410U (zh) 儿童推车折叠机构
CN204998700U (zh) 一种可折叠代步车
CN207536077U (zh) 折叠自行车
CN110497995A (zh) 一种多用途的折叠三轮车操作机构,使用方法
CN201932310U (zh) 一种简易型折叠式自行车
CN113928400B (zh) 童车
CN209904854U (zh) 一种童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