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3891U - 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 - Google Patents

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3891U
TWM483891U TW103205700U TW103205700U TWM483891U TW M483891 U TWM483891 U TW M483891U TW 103205700 U TW103205700 U TW 103205700U TW 103205700 U TW103205700 U TW 103205700U TW M483891 U TWM483891 U TW M48389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planetary gear
gear
sun gear
planeta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5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zu-Chieh Hsu
Wei-Yun Cheng
Chia-Wei Cha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gi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gine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Engine Corp
Priority to TW103205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3891U/zh
Publication of TWM4838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3891U/zh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Description

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特別是一種適用於混合動力車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
基於降低碳排放量及減少石油消耗等環保因素,各車廠已積極投入混合動力車之開發。目前發展已漸趨成熟的為油電混合動力車,顧名思義即是使用燃油及電池做為能源,再搭配引擎及馬達做為動力源來推動之車輛。
而在油電混合動力車中,混合動力系統多數又可分為串聯式混合動力系統或並聯式混合動力系統。在並聯式混合動力系統中,驅動力是由馬達及引擎二個並聯的動力源獲得,並且可配合行駛狀況分別單獨使用或同時使用二種動力源。在並聯式混合動力系統中,為連結或分離引擎動力及馬達動力,或是達到分配引擎及馬達動力輸出之功能,會配置動力分割機構,而目前亦有開發出利用行星齒輪組來做為動力分割機構之車輛。
現有做為動力分割機構之行星齒輪組是利用單一行星齒組配合一組離合器及一剎車器所建立的兩速機構。行星齒組多是由一個環齒輪、一個太陽輪及複數行星齒輪所構成,以調配各動力源之動力。但此種行星齒組的 缺點是無法同時達成減速比小於2且輸入軸與輸出軸轉向相同的需求。
由於不同車型所需的減速比皆不同,而於對於車型越小的車輛所需的減速比越小。若是使用單一環齒輪、單一太陽齒搭配複數行星齒輪的方式,為能達到小於2之減速比,最後會造成太陽齒需大於環齒輪或是輸入輸出旋轉方向相反之問題。
有鑑於此,本創作提出一種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包括:一第一軸、一第一太陽齒輪、一第二軸、一第二太陽齒輪、一行星支架、一行星齒輪組、一剎車器、以及一離合器。第一太陽齒輪設置於第一軸上,而第二軸為圓筒狀且亦可旋轉地套設於第一軸上。第二太陽齒輪則是設置於第二軸上。行星支架包括一外殼及一第三軸,外殼一端樞設於第一軸,另一端樞設於第二軸,且外殼套設第一太陽齒輪與第二太陽齒輪,而第三軸則是穿設於外殼並平行第一軸。
行星齒輪組是樞設於第三軸,且行星齒輪組包括一第一行星齒輪及一第二行星齒輪彼此相連接並同步旋轉。第一行星齒輪及第二行星齒輪分別嚙合至第一太陽齒輪及第二太陽齒輪。剎車器則是連接至行星支架,而離合器則是連接至第一軸與行星支架。
透過上述結構,即利用雙行星齒輪及雙太陽齒輪配合剎車器架構,可達成輸入、輸出轉向相同且減速比無限制的功能。當車輛於起步加速階段而切換至一檔時,透過剎 車器作用來鎖定行星支架,使行星支架固定不旋轉。此時,來自引擎及馬達之動力源皆傳至第一軸而帶動第一太陽齒輪旋轉,因行星支架被固定,第一太陽齒輪帶動同軸之第一行星齒輪及第二行星齒輪,同時第二行星齒輪將動力轉送至第二太陽齒輪,第二太陽齒輪則將動力輸出驅動車輛。
在動力傳輸路徑中,減速比即是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間之齒比,即第一行星齒輪之齒數除以第一太陽齒輪之齒數乘上第二太陽齒輪之齒數再除以第二行星齒輪之齒數。由於減速比僅由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之齒數所決定,少了環齒輪的影響,則可在有限空間中選用適合之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而達成所需之各種減速比。且由於僅需考慮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亦較容易達成減速比小於2之需求。
而配合離合器的運用,則可再達成定速行駛下,使動力源改以低轉速低負載來驅動車輛之需求,以避免能源之消耗。當汽車在穩速行進過程,而切換至二檔檔位時,此時剎車器不再作用,而是透過離合器來鎖定第一軸與行星支架。此時,來自引擎及馬達之動力源皆傳至第一軸,由於離合器將第一軸與行星支架鎖定,因此會同步帶動行星支架以第一軸為軸心同步旋轉。此同時,在邊界條件限制及物理條件下,會使得行星齒輪組是以第一軸為軸心進行公轉,並由行星齒輪組之第二行星齒輪帶動與其嚙合在一起之第二太陽齒輪同步公轉,並將動力由第二軸輸出。
另外,由於減少了環齒輪即是減少了一個大型的轉動件,除了可減少元件數量,避免使用製造困難的環齒輪 外,亦可為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爭取更多可用空間,並降低轉動慣量及動能,減少摩擦損耗以提升傳動效率。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創作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關技藝者瞭解本創作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創作相關之目的及優點。
10、80、90‧‧‧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
11‧‧‧第一軸
12‧‧‧第一太陽齒輪
13‧‧‧第二軸
14‧‧‧第二太陽齒輪
15‧‧‧殼體
16‧‧‧環齒輪
17‧‧‧剎車器
18‧‧‧離合器
20‧‧‧行星支架
21‧‧‧外殼
22‧‧‧第三軸
23‧‧‧第一軸承
24‧‧‧第四軸
25‧‧‧第二軸承
30、40‧‧‧行星齒輪組
31‧‧‧第一行星齒輪
32‧‧‧第二行星齒輪
33、43‧‧‧圓筒
41‧‧‧第三行星齒輪
42‧‧‧第四行星齒輪
60‧‧‧引擎
70‧‧‧驅動馬達
第1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之示意圖。
第2圖本創作第一實施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之動力傳輸之示意圖。
第3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之示意圖。
第4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之動力傳輸之示意圖。
第5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之動力傳輸之示意圖。
請同時參閱第1至2圖,第1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之示意圖,第2圖為本實施例雙 太陽齒輪變速架構之動力傳輸之示意圖。本實施例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10包括:一第一軸11、一第一太陽齒輪12、一第二軸13、一第二太陽齒輪14、一行星支架20、一行星齒輪組30、一剎車器17、及一離合器18。
如第2圖所示,第一軸11二端分別連接至一引擎60及一驅動馬達70,以接收來自引擎60及驅動馬達70之動力輸入。再參閱第1圖,第一太陽齒輪12是設置於第一軸11上。第一太陽齒輪12可套設後再固定至第一軸11上,或是使第一太陽齒輪12與第一軸11成為一體式不可分離之結構。使第一太陽齒輪12與第一軸11成為一體式不可分離之結構的方法可為透過一體成型或切削成型等方式,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第二軸13為圓筒狀且亦可旋轉地套設於第一軸11上,由第一軸11輸入之動力源經過各齒輪之動力調配後,再由第二軸13輸出以驅動車輛。第二太陽齒輪14即是設置於第二軸13上。同樣的,第二太陽齒輪14可套設後再固定至第二軸13上,或是使第二太陽齒輪14與第二軸13成為一體式不可分離之結構。使第二太陽齒輪14與第二軸13成為一體式不可分離之結構的方法可為透過一體成型或切削成型等方式,但創作不以此為限。
行星支架20包括一外殼21、一第三軸22、一第一軸承23及一第二軸承25,外殼21一端樞設於第一軸11,另一端樞設於第二軸13。如第1圖所示,外殼21樞設於第一軸11處,在外殼21與第一軸11間設置有第一軸承23,使外 殼21可相對第一軸11旋轉。外殼21樞設於第二軸13處,在外殼21與第二軸13間則設置有第二軸承25,使外殼21可相對第二軸13旋轉。藉由上述結構,使得行星支架20可配合不同動力模式而相對或同步第一軸11及第二軸13旋轉。另外,外殼21會套設第一太陽齒輪12及第二太陽齒輪14,使第一太陽齒輪12及第二太陽齒輪14皆容設於行星支架20之外殼21中。
如第1圖所示,剎車器17會連接至行星支架20的外殼21。而離合器18則是會連接至第一軸11與行星支架20的外殼2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軸11會沿其徑向向外延伸固接至一殼體15,而殼體15則會與離合器18相連接,藉此使離合器18可同時鎖定殼體15與外殼21,進而達到同時鎖定第一軸11與行星支架20。在其他態樣下,亦可將第一軸11直接延伸並連接至離合器18而不透過外殼體15,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第三軸22穿設於外殼21並平行第一軸11。行星齒輪組30即樞設於第三軸22。也就是說,外殼21穿設一壁孔,而可供設有行星齒輪組30的第三軸22設置於其上。行星齒輪組30包括一第一行星齒輪31及一第二行星齒輪32。第一行星齒輪31及一第二行星齒輪32皆設置於第三軸22上,且第一行星齒輪31及一第二行星齒輪32彼此相連接並同步旋轉。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行星齒輪31及一第二行星齒輪32是透過一體成型方式,使第一行星齒輪31及一第二行星齒輪32相連接成為一體式不可分離之結構。當組裝完成 後,第一行星齒輪31及第二行星齒輪32會分別嚙合至第一太陽齒輪12及第二太陽齒輪14。
接著請同時參閱第1圖及第2圖,當車輛欲起動而切換至一檔時,剎車器17會作用而鎖定行星支架20,使得行星支架20固定不旋轉。此時,動力傳輸是由引擎60及驅動馬達70驅動第一軸11並帶動第一太陽齒輪12旋轉。同時第一太陽齒輪12驅動與其嚙合之第一行星齒輪31旋轉,並使得與第一行星齒輪31同軸設置之第二行星齒輪32同步旋轉。第二行星齒輪32再驅動與其嚙合之第二太陽齒輪14並使得第二軸13旋轉,以將動力輸出驅動車輛。
在此動力傳輸路徑中,由於來自引擎60及驅動馬達70之動力是經由第一太陽齒輪12、第一行星齒輪31、第二行星齒輪32及第二太陽齒輪14再將動力輸出。而減速比即是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間之齒比,意即第一行星齒輪31之齒數除以第一太陽齒輪12之齒數乘上第二太陽齒輪14之齒數再除以第二行星齒輪32之齒數。由於在起步時需要較大扭力以達成重加速之需求,因此起步時之減速比需要大於1,但對於小型車來說,減速比若能小於2會較佳,另外尚有終傳減速比以增加扭力放大比率。
而如前所述,設置有環齒輪之行星齒輪組較難於車輛有限空間內設置能夠達成減速比小於2且輸入與輸出轉向相同等需求之齒輪結構。但在本實施中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10,由於要達到所需之減速比僅需考量第一太陽齒輪12、第一行星齒輪31、第二行星齒輪32及第二太陽齒輪14 間之齒比即可,而不需要設置環齒輪,亦不需要考慮環齒輪之大小與齒比。因此,減速比的調配彈性大,可以在有限的車輛動力配置空間內,依照不同車型及其所需之減速比來配置所需之第一太陽齒輪12、第一行星齒輪31、第二行星齒輪32及第二太陽齒輪14,以達成小於2的減速比。
另外,由於減少了環齒輪即是減少了一個大型的轉動件,除了可減少元件數量,避免使用製造困難的環齒輪外,亦可為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爭取更多可用空間,並降低轉動慣量及動能,減少摩擦損耗以提升傳動效率。
再請同時參閱第1圖及第2圖,當汽車在穩速行進過程,而切換至二檔檔位時,此時剎車器17不再作用,而離合器18會鎖定第一軸11與行星支架20。在此架構下,動力傳輸是由引擎60及驅動馬達70驅動第一軸11並帶動第一太陽齒輪12旋轉。而由於離合器18將第一軸11與行星支架20鎖定,因此會同步帶動行星支架20以第一軸11為軸心同步旋轉。此時,行星支架20帶動第一行星齒輪31及第二行星齒輪32以第一軸11為軸心公轉。因為邊界條件限制及物理條件下,行星齒輪組30是以第一軸11為軸心進行公轉,而不以第三軸22為軸心自轉,所以第一太陽齒輪12會與行星齒輪組30因物理條件而以同轉速公轉,因此在第一行星齒輪31與第一太陽齒輪12間並無相對旋轉運動。而被行星支架20的第三軸22帶動沿第一軸11公轉之第二行星齒輪32,會帶動與其嚙合在一起之第二太陽齒輪14同步公轉,並將動力由第二軸13輸出。
在此動力傳輸路徑中,來自引擎60及驅動馬達70之動力是經由第一太陽齒輪12、行星支架20到第二太陽齒輪14再將動力輸出。此時,第一太陽齒輪12、行星支架20與第二太陽齒輪14皆同速旋轉,所以此時的減速比為1,意即輸入動力等於輸出動力。此減速比適用於定速行駛下,使動力源以低轉速低負載來驅動車輛。
另外,在此架構中,離合器18是鎖定第一軸11與行星支架20。相較於將離合器18鎖定第二太陽齒輪14與行星支架20,離合器18鎖定第一太陽齒輪12與行星支架20之鎖定扭力,是鎖定第二太陽齒輪14與行星支架20之鎖定扭力的1/X。其中,X為前述之減速比,意即第一行星齒輪31之齒數除以第一太陽齒輪12之齒數乘上第二太陽齒輪14之齒數再除以第二行星齒輪32之齒數。因此,將離合器18用以鎖定第一軸11與行星支架20,可減少離合器片數及作動油壓,達到降低摩擦損失及油泵功率,提升傳動效率。
本實施例中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10,可達成二個檔位之變速,以符合車輛行駛時,在起步與定速行進二種狀況下不同之動力輸出需求。同時,亦可達成輸入、輸出轉向相同且減速比調配性高的功能。另外,由於減少了環齒輪即是減少了一個大型的轉動件,除了可減少元件數量,避免使用製造困難的環齒輪外,亦可為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爭取更多可用空間,並降低轉動慣量及動能,減少摩擦損耗以提升傳動效率。
接著請參閱第3至4圖,第3圖為本創作第二 實施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之示意圖,第4圖為本實施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之動力傳輸之示意圖。本實施例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80包括一第一軸11、一第一太陽齒輪12、一第二軸13、一第二太陽齒輪14、一行星支架20、一行星齒輪組30、另一行星齒輪組40、一剎車器17以及一離合器18。在本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元件及結構將以同樣之元件符號標示,且不再贅述其結構。
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行星齒輪31及第二行星齒輪32是透過圓筒33相連接。如第3圖所示,第一行星齒輪31及第二行星齒輪32分別固設於圓筒33之二端,且圓筒33可旋轉地套設於第三軸22上。當動力傳輸至第一行星齒輪31時,會帶動圓筒33相對第三軸22旋轉,並使得同樣設置於圓筒33上之第二行星齒輪32同步旋轉。利用圓筒33可自由調配第一行星齒輪31及第二行星齒輪32間之間距,並配合第一太陽齒輪12及第二太陽齒輪14之位置做調整。
另外,行星支架20更包括一第四軸24。第四軸24穿設於行星支架20之外殼21並平行第一軸11,且如第3圖所示,第四軸24是設置於第三軸22之對側。另一行星齒輪組40即樞設於第四軸24。另一行星齒輪組40包括一第三行星齒輪41、一第四行星齒輪42、及另一圓筒43。第三行星齒輪41與第四行星齒輪42固設至另一圓筒43之二端,使得第三行星齒輪41與第四行星齒輪42透過另一圓筒43彼此相連接並同步旋轉。
另外,在其他態樣下,第三行星齒輪41與第四行星齒輪42間之連接方式,亦可如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行星齒輪31及一第二行星齒輪32,是透過一體成型或切削成型等方式。而使第三行星齒輪41與第四行星齒輪42相連接成為一體式不可分離之結構。
另一圓筒43可旋轉地套設於第四軸24上,當組裝完成後,第三行星齒輪41與第四行星齒輪42會分別嚙合至第一太陽齒輪12及第二太陽齒輪14。當動力由第一太陽齒輪12傳輸至第三行星齒輪41時,會帶動另一圓筒43相對第四軸24旋轉,並使得同樣設置於另一圓筒43上之第四行星齒輪42同步旋轉。
在本實施例中,經由增加另一行星齒輪組40設置於行星齒輪組30之對側,可使齒輪組在運轉時更為穩固且動力傳輸更為確實,避免不必要之能源浪費。
同第一實施例,當車輛於起步時切換至一檔,剎車器17會作用而鎖定行星支架20,使得行星支架20固定不旋轉。而在本實施例中,來自引擎60及驅動馬達70之動力驅動第一軸11,並帶動第一太陽齒輪12旋轉。接著,第一太陽齒輪12同時帶動第一行星齒輪31及第三行星齒輪41旋轉。並使得分別與第一行星齒輪31及第三行星齒輪41同軸相連接之第二行星齒輪32及第四行星齒輪42同步旋轉。第二行星齒輪32及第四行星齒輪42再同時驅動與其嚙合之第二太陽齒輪14並使得第二軸13旋轉,以將動力輸出驅動車輛。
其中,第一行星齒輪31及第三行星齒輪41之齒數相同,而第二行星齒輪32及第四行星齒輪42之齒數亦相同。因此,減速比亦為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間之齒比,意即第一行星齒輪31之齒數除以第一太陽齒輪12之齒數乘上第二太陽齒輪14之齒數再除以第二行星齒輪32之齒數。
當車輛起步後欲進入定速行駛而切換至二檔時,剎車器17不再作用,而離合器18會作用以鎖定第一軸11與行星支架20。在此架構下,動力傳輸是由引擎60及驅動馬達70驅動第一軸11並帶動第一太陽齒輪12旋轉。而由於離合器18將第一軸11與行星支架20鎖定,因此第一軸11會同步帶動行星支架20以第一軸11為軸心同步旋轉。此時,行星支架20帶動第一行星齒輪31、第二行星齒輪32、第三行星齒輪41及第四行星齒輪42,以第一軸11為軸心公轉。由於行星齒輪組30及另一行星齒輪組40是以第一軸11為軸心進行公轉,而不以第三軸22或第四軸24為軸心自轉,且第一太陽齒輪12會與行星支架20因物理條件而以同轉速公轉,因此在第一太陽齒輪12與第一行星齒輪31或第三行星齒輪41間不會有相對旋轉運動。而被行星支架20帶動沿第一軸11公轉之第二行星齒輪32及第四行星齒輪42,則會帶動與其嚙合在一起之第二太陽齒輪14同步公轉,並將動力由第二軸13輸出。
如上所述,本實施例中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80,亦可達成二個檔位之變速,以符合車輛行駛時,在起步與定速行進二種狀況下不同之動力輸出需求。同時,也可達 成輸入、輸出轉向相同且減速比無限制的功能。另外,由於減少了環齒輪即是減少了一個大型的轉動件,除了可減少元件數量,避免使用製造困難的環齒輪外,亦可為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爭取更多可用空間,並降低轉動慣量及動能,減少摩擦損耗以提升傳動效率。再者,因為多設置了一組行星齒輪組,可使齒輪組在運轉時更為穩固且動力傳輸更為確實,避免不必要之能源浪費。
接著請參閱第5圖,其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之動力傳輸之示意圖。本實施例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90包括:一第一軸11、一第一太陽齒輪12、一第二軸13、一第二太陽齒輪14、一行星支架20、一第一行星齒輪組30、一環齒輪16、一剎車器17、及一離合器18。在本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元件及結構將以同樣之元件符號標示,且不再贅述其結構。
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增加環齒輪16套設於第二行星齒輪32外側,並嚙合第二行星齒輪32。另外,剎車器17是連接至環齒輪16而非行星支架20。
當車輛於起步時切換至一檔,剎車器17會作用而鎖定環齒輪16,使環齒輪16固定不旋轉。此時,動力傳輸是由引擎60及驅動馬達70驅動第一軸11並帶動第一太陽齒輪12旋轉。同時第一太陽齒輪12驅動與其嚙合之第一行星齒輪31旋轉,並使得與第一行星齒輪31同軸設置之第二行星齒輪32同步旋轉。同時間行星支架20亦會繞著第一軸11公轉。而第二行星齒輪32再驅動與其嚙合之第二太陽齒輪14 並使得第二軸13旋轉,以將動力輸出驅動車輛。此時,齒數與減速比的關係可以用不等式求出各齒輪的齒數範圍。
當車輛起步後欲進入定速行駛而切換至二檔時,剎車器17不再作用,而離合器18會作用以鎖定第一軸11與行星支架20。在此架構下,動力傳輸是由引擎60及驅動馬達70驅動第一軸11並帶動第一太陽齒輪12旋轉。而由於離合器18將第一軸11與行星支架20鎖定,因此第一軸11會同步帶動行星支架20以第一軸11為軸心同步旋轉。此時,行星支架20帶動行星齒輪組30以第一軸11為軸心公轉。由於行星齒輪組30是以第一軸11為軸心進行公轉,而不以第三軸22為軸心自轉,且第一太陽齒輪12會與行星支架20因物理條件而以同轉速公轉,因此在第一太陽齒輪12與第一行星齒輪31間不會有相對旋轉運動。而被行星支架20帶動沿第一軸11公轉之第二行星齒輪32,則會帶動與其嚙合在一起之第二太陽齒輪14同步公轉,並將動力由第二軸13輸出。
本實施例中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90,亦可達成二個檔位之變速,以符合車輛行駛時,在起步與定速行進二種狀況下不同之動力輸出需求。同時,也可達成輸入、輸出轉向相同且減速比無限制的功能。而在本實施例中增加環齒輪16之設置,是表示在本創作之雙行星齒輪組與雙太陽齒輪組下亦可組設環齒輪來進行轉速的調配,進而達成目標的減速比,但卻無需設置過大尺寸的環齒輪才能達成目標減速比。
雖然本創作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
11‧‧‧第一軸
12‧‧‧第一太陽齒輪
13‧‧‧第二軸
14‧‧‧第二太陽齒輪
15‧‧‧殼體
17‧‧‧剎車器
18‧‧‧離合器
20‧‧‧行星支架
21‧‧‧外殼
22‧‧‧第三軸
23‧‧‧第一軸承
25‧‧‧第二軸承
30‧‧‧行星齒輪組
31‧‧‧第一行星齒輪
32‧‧‧第二行星齒輪

Claims (10)

  1. 一種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包括:一第一軸;一第一太陽齒輪,設置於該第一軸上;一第二軸;一第二太陽齒輪,設置於該第二軸上;一行星支架,包括一外殼及一第三軸,該外殼一端樞設於該第一軸,另一端樞設於該第二軸,且該外殼套設該第一太陽齒輪與該第二太陽齒輪,該第三軸穿設於該外殼;一行星齒輪組,樞設於該第三軸,該行星齒輪組包括一第一行星齒輪及一第二行星齒輪彼此相連接並同步旋轉,且該第一行星齒輪及該第二行星齒輪分別嚙合該第一太陽齒輪及該第二太陽齒輪;一剎車器,連接至該行星支架;以及一離合器,連接至該第一軸與該行星支架。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其中該第二軸係為圓筒狀且可旋轉地套設於該第一軸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其中該第一軸與該第一太陽齒輪係為一體式不可分離之結構。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其中該第二軸與該第二太陽齒輪係為一體式不可分離之結構。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其中該第一行星齒輪與該第二行星齒輪係為一體式不可分離之結構。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其中該行星齒輪 組更包括一圓筒,該第一行星齒輪及該第二行星齒輪分別固設於該圓筒之二端,且該圓筒可旋轉地套設於該第三軸上。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更包括另一行星齒輪組,且該行星支架更包括一第四軸穿設於該行星支架之該外殼,該另一行星齒輪組樞設於該第四軸,且該另一行星齒輪組包括一第三行星齒輪及一第四行星齒輪彼此相連接,且該第三行星齒輪及該第四行星齒輪分別嚙合該第一太陽齒輪及該第二太陽齒輪。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其中該另一行星齒輪組更包括另一圓筒,該第三行星齒輪及該第四行星齒輪分別固設於該另一圓筒之二端,且該另一圓筒可旋轉地套設於該第四軸上。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其中該行星支架更包括一第一軸承與一第二軸承,該第一軸承設置於該外殼與該第一軸間,該第二軸承設置於該外殼與該第二軸間。
  10. 一種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包括:一第一軸;一第一太陽齒輪,設置於該第一軸上;一第二軸;一第二太陽齒輪,設置於該第二軸上;一行星支架,包括一外殼及一第三軸,該外殼一端樞設於該第一軸,另一端樞設於該第二軸,該第三軸穿設於該外 殼;一行星齒輪組,樞設於該第三軸,該行星齒輪組包括一第一行星齒輪及一第二行星齒輪彼此相連接並同步旋轉,且該第一行星齒輪及該第二行星齒輪分別嚙合該第一太陽齒輪及該第二太陽齒輪;一環齒輪,套設於該第二行星齒輪外側,並嚙合該第二行星齒輪;一剎車器,連接至該環齒輪;以及一離合器,連接至該第一軸與該行星支架。
TW103205700U 2014-04-02 2014-04-02 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 TWM4838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5700U TWM483891U (zh) 2014-04-02 2014-04-02 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5700U TWM483891U (zh) 2014-04-02 2014-04-02 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3891U true TWM483891U (zh) 2014-08-11

Family

ID=51793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5700U TWM483891U (zh) 2014-04-02 2014-04-02 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838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76432A (zh) * 2019-03-21 2019-05-21 广州六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靶点激酶抑制剂、药物组合物及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76432A (zh) * 2019-03-21 2019-05-21 广州六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靶点激酶抑制剂、药物组合物及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67537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2단 변속기
CN102762441B (zh) 电动辅助自行车
JP4100444B1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6265819B2 (ja) 車両のハイブリッドパワートレイン
JP413499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の駆動装置
CN104589993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5391959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KR101558679B1 (ko) 차량의 하이브리드 파워트레인
US20120270691A1 (en) Multi-mode electric drive hybrid transmission
WO2019129000A1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JP5994934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0188795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JP2019089441A (ja) ハイブリッドシステム
JP5794384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06282070A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2013024382A (ja) 無段変速機構及び自動車用駆動システム
JP2015020726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747081B2 (ja) 自動車用駆動システム
JP2008120139A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KR101500205B1 (ko) 차량의 하이브리드 파워트레인
TWM483891U (zh) 雙太陽齒輪變速架構
JP2014091428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KR101510049B1 (ko) 차량의 하이브리드 파워트레인
KR20120055340A (ko) 전기 차량용 변속기
US10226992B2 (en) Power train for driving a motor vehicle with a variable-speed transmission device having a triple planetary gear set and especially a power train for a hybrid-type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