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2224U - 紅外線耳機 - Google Patents

紅外線耳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2224U
TWM482224U TW103205172U TW103205172U TWM482224U TW M482224 U TWM482224 U TW M482224U TW 103205172 U TW103205172 U TW 103205172U TW 103205172 U TW103205172 U TW 103205172U TW M482224 U TWM482224 U TW M48222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earphone
reflection
user
e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5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o-Teng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Jetvox Acoust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etvox Acoustic Corp filed Critical Jetvox Acoustic Corp
Priority to TW1032051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2224U/zh
Publication of TWM4822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2224U/zh
Priority to JP2015000440U priority patent/JP3196968U/ja
Priority to US14/614,070 priority patent/US20150281826A1/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08Earpieces of the supra-aural or circum-aur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04R1/1075Mountings of transducers in earphones or head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20/00Details of connection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20/05Detection of connection of loudspeakers or headphones to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60/00Details of hearing devices, i.e. of ear- or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or H04R5/033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their subgroups, or of hearing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460/03Aspects of the redu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hear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Description

紅外線耳機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耳機,特別是一種紅外線耳機。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從早期的音響及隨身聽,漸漸演變到筆記型電腦及智慧型手機上,處處可見具有音樂播放功能之結構。並且,為了提供消費者不被外界噪音打擾,或者不打擾旁人的情況下,更是必須透過耳機來與上述電子產品結合,讓使用者能盡情地自我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樂趣。
習知耳機靜音功能不是透過電腦控制,就是利用設置在耳機上的按鍵來切換。據此,當使用者戴著耳機時,因為無法直接目視靜音功能按鍵,以致於必須用手摸索其位置、或者將耳機整個取下後才順利按壓功能鍵。如此之設計對於使用者而言因造成操作上的不方便,相當不友善。
再者,使用者有時暫時離開,或暫時將耳機從頭上取下來,但此時耳機因未關閉聲音而依舊維持工作狀態。如此一來,便造成耳機之電源無意義的消耗。
因此,如何改善耳機結構,並能考慮使用者本身使用狀態,同時使其可增進使用上的效能、便利,以滿足客戶的需求,係為本案之創作人以及從事此相關行業之技術領域者亟欲改善的課題。
鑒於以上的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紅外線耳機,其結構能夠依據紅外線反射量而自動開啟或自動關閉紅外線耳機的聲音。
本創作提出一種紅外線耳機。紅外線耳機配戴於使用者之耳部。使用者之耳部包含耳廓。紅外線耳機包括喇叭護蓋、揚聲器單體、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及耳墊。喇叭護蓋包括本體、凹陷部及槽孔。本體包括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第二區域位於第一區域之周緣。凹陷部位於第一區域。凹陷部之內側面低於第二區域之表面。槽孔位於凹陷部之內側面。揚聲器單體位於第一區域,且揚聲器單體相鄰於槽孔。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位於槽孔並耦接於揚聲器單體。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包括控制單元。耳墊組裝於喇叭護蓋。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與耳廓之間存有反射距離。控制單元依據反射距離而產生紅外線反射量,並依據紅外線反射量以驅動揚聲器單體的開啟或關閉。
基於上述,本創作所提出的紅外線耳機,其結構能使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感測紅外線耳機是否配戴於使用者,並依據紅外線反射量來決定是否驅動紅外線耳機的開啟與關閉,以達到自動開啟或自動關閉紅外線耳機的聲音。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創作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創作之技術內容並以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接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即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創作相關之目的及優點。
請參閱第1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配戴於使用者之示意圖。本創作提出一種紅外線耳機1,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在本實施例中,紅外線耳機1以耳罩式紅外線耳機為例。在其它實施例中,紅外線耳機也可以是耳道式耳機,然本創作不限於此。
請參閱第2圖及第3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揭露之紅外線耳機,其中第2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的立體圖,第3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喇叭護蓋與耳墊的立體圖。在此,為了便於說明,第2圖及第3圖都省略第1圖之紅外線耳機的戴掛部分。在本實施例中,紅外線耳機1包括耳墊11、喇叭護蓋12及揚聲器單體13。
耳墊11是以軟性材質所製成,且耳墊11的外觀呈圈狀。本實施例並不限制耳墊11之材質,其可視實際產品而選擇不同的材質。
在本實施例中,耳墊11包括為外緣部111及中央部112,其中貼耳部111位於中央部112的周緣,貼耳部111用於貼附於使用者2之耳部21。另外,貼耳部111之表面朝中央部112的方向傾斜,以使貼耳部111的外周緣高於貼耳部111的內周緣。如此設計之下,當紅外線耳機1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除了藉由貼耳部111的外周緣來達到密閉性的目的之外,相較於貼耳部111的外周緣,貼耳部111的內周緣不會平貼於使用者2之耳部21,以讓使用者2配戴紅外線耳機1時更為舒適。
喇叭護蓋12組裝於耳墊11。舉例來說,由於耳墊11是以軟性材質所製成。因此,耳墊11能利用本身結構柔軟的特性來結合於喇叭護蓋12,然本創作並不限制喇叭護蓋與耳墊之組裝方式。
在本實施例中,喇叭護蓋12包括本體121、凹陷部122、組裝部123及複數出音孔124。本體121包括第一區域1211及第二區域1212。第二區域1212位於第一區域1211之周緣。凹陷部122位於第一區域1211。組裝部123位於第一區域1211。具體來說,凹陷部122之內側面低於第二區域1212之表面,也就是,凹陷部122之內側面凹陷於第二區域1212之表面。
在本實施例中,揚聲器單體13位於第一區域1211的中央,藉以達到良好的出音效果而不會被貼耳部111所影響。此外,當喇叭護蓋12組裝於耳墊11時,貼耳部111不會覆蓋住揚聲器單體13的位置,以確保良好的聲音輸出品質。
詳細而言,揚聲器單體13位於組裝部123。組裝部123例如為容納孔,用以容納揚聲器單體13。此外,組裝部123之一端包括凸出環1231,而組裝部123之另一端則連接於凹陷部122。凸出環1231凸出於第二區域1212之表面,使得組裝部123傾斜於凹陷部122。
在本實施例中,出音孔124位於組裝部123的周緣,以供揚聲器單體13發出聲音或調整音階。進一步地說,本實施例的出音孔124的位置不會對應至耳部111的位置,舉例來說,出音孔124有位在凹陷部122,也可將出音孔124設於不在凹陷部122的位置,例如第二區域1212之表面。如此,當喇叭護蓋12組裝於耳墊11時,貼耳部111不會覆蓋住這些出音孔124的位置,以確保良好的聲音輸出品質。
請參閱第4圖至第5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揭露之紅外線耳機,其中第4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的分解圖,第5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的不同視角的分解圖。在此,為了清楚描述紅外線耳機1內部結構,第4圖及第5圖省略了第1圖之紅外線耳機1的戴掛部分,且第5圖亦省略了耳墊11之部分。在本實施例中,紅外線耳機1更包括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
喇叭護蓋12更包含槽孔125。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區域1211包括組裝部123、凹陷部122及槽孔125。槽孔125位於凹陷部122之內側面,且揚聲器單體13相鄰於槽孔125。換言之,槽孔125位於第一區域1211且相鄰於組裝部123,而揚聲器單體13位於組裝部123,使得揚聲器單體13相鄰於槽孔125。
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位於槽孔125並耦接於揚聲器單體13。並且,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其所在的位置不會被耳墊11的外緣部111所遮擋,藉以確保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之偵測良好。槽孔125外觀的形狀略呈方形,但本創作不限制槽孔的形狀,只要能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的形狀相互配合而可以讓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裝入即可。
進一步來說,喇叭護蓋12更包含RF射頻元件126、第一凹槽127、第二凹槽128及外環部129。RF射頻元件126、第一凹槽127、第二凹槽128皆位於本體121的第一區域1211。具體來說,第一凹槽127位於凹陷部122之表面而相鄰於組裝部123。第二凹槽128位於凹陷區122之另一表面,而槽孔125貫穿並連通於第一凹槽127及第二凹槽128。槽孔125約位於第一凹槽127及第二凹槽128的中央,而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位於槽孔125且相鄰於組裝部123。
RF射頻元件126可作為紅外線耳機無線傳輸之用。RF射頻元件126位於第一凹槽127並覆蓋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與槽孔125。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的蓋體則位於第二凹槽128。第一凹槽127及第二凹槽128外觀的形狀略呈方形,但本創作不限制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形狀。
在本實施例中,外環部129凸設於第二區域1212之表面周圍,亦即,自第二區域1212之表面周緣延伸凸出於外環部129。如此設計之下,耳墊11能利用本身結構柔軟的特性來包覆外環部129,以讓耳墊11與喇叭護蓋12組裝在一起。
本實施例的紅外線耳機1藉由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與使用者2之耳部21之間的位置關係,來判斷紅外線耳機1是否配戴於使用者2,並據以決定是否驅動紅外線耳機2的開啟與關閉,進而達到自動開啟及靜音的目的。以下藉由圖式來舉例說明之。
請參閱第6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喇叭護蓋與使用者之耳部的示意圖。並請同時參閱第5圖。需說明的是,為了清楚描述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與使用者2之耳部21之間的位置關係,第6圖省略了耳墊,僅繪出了喇叭護蓋12及部分設置其內的構件,並且以虛線表示使用者2之耳部21的部分。
使用者2之耳部21包含耳廓211及耳道212。當紅外線耳機1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揚聲器單體13的位置對應於耳道212的位置,如此一來,不僅使用者2可以接收到更為清楚的聲音,且不會被來自外界雜音所干擾,進而提高紅外線耳機1聲音的品質。
再者,當紅外線耳機1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槽孔125及位於槽孔125內的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鄰近於耳廓211。
詳細而言,外環部129包含第一側表面1291及與第一側表面1291彼此相對的第二側表面1292,其中第一側表面1291及第二側表面1292係自第二區域1212之表面周緣延伸凸出而成。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至第一側表面1291的距離D1小於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至第二側表面1292的距離D2。如此設計之下,當紅外線耳機1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第一側表面1291鄰近於耳廓211,而第二側表面1292遠離於耳廓211。由此可知,槽孔125及位於槽孔125內的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是設於靠近使用者2之耳廓211的位置。
具體來說,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至第一側表面1291的距離D1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至第二側表面1292的距離D2的距離比為1:3,然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只要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設置的位置能距離耳廓越近即可。換言之,由於使用者2取下或戴上紅外線耳機1,紅外線耳機2的喇叭護蓋12都會接觸到耳廓211的位置。據此,本實施例即是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設置在靠近使用者2之耳廓211的位置,藉以確保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所感測到的範圍無誤,並能提高感測的精準度。
以下配合圖式,說明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的作動方式。
請參閱第7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的示意圖。並請同時參閱第6圖。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包括控制單元141。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耦接於揚聲器單體13。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與耳廓211之間存有反射距離L。控制單元141依據反射距離L而產生紅外線反射量R,並依據紅外線反射量R以驅動揚聲器單體13的開啟或關閉。
在此配置之下,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能夠依據所感測到的紅外線反射量R,來判斷紅外線耳機1是否配戴於使用者2,並依據紅外線反射量R來決定是否驅動紅外線耳機2的開啟與關閉。
詳細而言,控制單元141包括單晶片微處理器(Single chip microprocessor)1411。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包括發射器142及感知器143。發射器142發射紅外線光波RA1至使用者2之耳部21。感知器143接收使用者2之耳部21反射後的紅外線光波RA2。單晶片微處理器1411依據使用者2之耳部21反射後的紅外線光波RA2計算出紅外線反射量R,其中紅外線反射量R與反射距離L成反比。
以下將配合圖式,說明在不同狀態之下,本創作之紅外線耳機的紅外線反射量與反射距離之間的關係。
請參閱第8圖及第9圖所示,其中第8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配戴於使用者的示意圖,而第9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未配戴於使用者的示意圖。為了清楚說明位置關係,第8圖及第9圖省略了耳墊。
如第8圖所示,當紅外線耳機1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距離耳廓211的反射距離L1。紅外線反射量R1為第一數值,且控制單元141開啟揚聲器單體的聲音。
需說明的是,由於第8圖中紅外線耳機1配戴於使用者2的狀態,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與耳廓211是非常靠近的,但為了清楚地描述構件間關係,因而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與耳廓211之間的反射距離L1放大。
如第9圖所示,當紅外線耳機1未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距離耳廓211的反射距離L2,紅外線反射量R2為第二數值,且控制單元141關閉揚聲器單體13的聲音。
於上述兩使用狀態中,紅外線反射量的第一數值大於第二數值,而反射距離L1小於反射距離L2。舉例來說,當紅外線耳機1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距離耳廓211的反射距離L1為最小值。因此,控制單元141以此反射距離L1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量R1為最大值,進而開啟揚聲器單體13的聲音。當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只要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距離耳廓211的反射距離L1,讓控制單元141以此反射距離L1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量R1足以啟動所需的電壓而開啟揚聲器單體13的聲音即可。
反之,當紅外線耳機1未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此時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所感測到的紅外線反射量R2較低,而此時產生的電壓相對低,便無法開啟揚聲器單體13的聲音,進而達到自動關閉紅外線耳機1的聲音。如此一來,使用者2拿下紅外線耳機1時,就不會因忘記關掉揚聲器單體13的聲音而浪費電力,進而可以達到省電的效果。
進一步來說,從如第8圖所示之紅外線耳機1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至如第9圖所示未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的過程中,反射距離L逐漸增加。由於紅外線反射量R與反射距離L成反比,隨著反射距離L逐漸增加,紅外線反射量R也跟著逐漸降低,控制單元141隨著紅外線反射量R逐漸降低,控制單元141所產生的電壓跟著逐漸降低,進而逐漸降低揚聲器單體13的聲音直到無法開啟揚聲器單體13的聲音,藉此達到自動關閉紅外線耳機1的聲音。
反之,從如第9圖所示之紅外線耳機1未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至如第8圖所示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的過程中,隨著反射距離L逐漸降低,使紅外線反射量R逐漸升高,控制單元141隨著紅外線反射量R升高而逐漸提高揚聲器單體13的聲音。
在上述的設計之下,使用者2於拿下或戴上紅外線耳機1之間的過程中,除了可以自動關閉或開啟揚聲器單體13的聲音之外,還能夠隨著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與耳廓211之間的反射距離L的大小來逐漸關閉或提高揚聲器單體13的聲音。
此外,如第9圖所示,紅外線耳機1靜音之後,使用者可經由戴回紅外線耳機1的方式來重新啟動揚聲器單體13,使其回復到正常狀態,如此可避免使用者2長時間未配戴紅外線耳機1而造成紅外線耳機1耗費不必要的電力。
需說明的是,上述第8圖至第9圖所繪示的反射距離L1及反射距離L2的長度僅是舉例之用,其端視紅外線耳機實際操作情況而定。
請參閱第10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的示意圖。除了第1圖至第7圖所示的紅外線耳機1結構及相關構件以外,在本實施例中,紅外線耳機1更包括發光模組15,以供發光之用。並且,可視實際紅外線耳機的需求發光模組的設置位置來設計,本創作並未限制發光模組的設置位置。
發光模組15耦接於控制單元141。控制單元141隨著紅外線反射量R而驅動發光模組15的開啟或關閉。舉例來說,當紅外線耳機1如第8圖所示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距離耳廓211的反射距離L1為最小值。因此,控制單元141以此反射距離L1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量R1為最大值,並得產生足夠的電壓而來開啟發光模組15。當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只要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距離耳廓211的反射距離L1,讓控制單元141以此反射距離L1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量R1足以啟動所需的電壓而開啟發光模組15即可。
反之,如第9圖所示,當紅外線耳機1未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距離耳廓211的反射距離L2,相較於紅外線反射量R1,此時控制單元141以此反射距離L2所感測的紅外線反射量R2較低,使得產生的電壓相對低,而無法開啟發光模組15,進而達到關閉發光模組15的功能。如此一來,使用者2拿下紅外線耳機1時,就不會因忘記關掉發光模組15而浪費電力,進而可以達到省電的效果。
進一步而言,控制單元141包括音樂閃爍器1412。音樂閃爍器1412能夠依據紅外線反射量R而控制發光模組15的亮度。舉例來說,當紅外線耳機1如第8圖所示配戴於使用者2時,紅外線反射量R1是最大的,控制單元141便會開啟揚聲器單體13及發光模組15,與此同時,音樂閃爍器1412便能控制發光模組15之亮度,以符合實際使用現場的亮度。當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只要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距離耳廓211的反射距離L1,讓控制單元141以此反射距離L1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量R1足以啟動所需的電壓,進而開啟音樂閃爍器1412以達到控制發光模組15之亮度即可。
反之,當紅外線耳機1如第9圖所示未配戴於使用者2時,紅外線反射量R2較低,使得控制單元141無法開啟或降低揚聲器單體13及發光模組15的功能,而音樂閃爍器1412便可逐漸調整發光模組15之亮度直到發光模組15完全關閉為止。
請參閱第11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的示意圖。除了第1圖至第7圖的紅外線耳機1結構及相關構件以外,在本實施例中,控制單元141更包括主動式降噪器1413。
上述主動式降噪器1413內部設置有主動式降噪電路或主動式降噪晶片,此主動式降噪電路或主動式降噪晶片先接收環境聲音訊號S1,且透過內部處理運算後,產生頻率相同而相位相反之降噪訊號A1,將此降噪訊號A1傳送至揚聲器單體13中。如此一來,揚聲器單體13同時接收環境聲音訊號S1、降噪訊號A1及音樂訊號,藉由頻率相同相位相反的降噪訊號A1,而能讓環境聲音訊號S1當中的噪音成份大幅減少或甚至消除。
在此配置之下,本實施例的主動式降噪器1413能夠依據紅外線反射量R以產生降噪訊號A1並傳送至揚聲器單體13。舉例來說,當紅外線耳機1如第8圖所示配戴於使用者2時,紅外線反射量R1是最大的,主動式降噪器1413所產生的降噪訊號A1便足以將噪音抑制或消除,以提供給使用者較少或甚至沒有噪音的音樂訊號。當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只要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距離耳廓211的反射距離L1,讓控制單元141以此反射距離L1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量R1,讓主動式降噪器1413產生足夠的降噪訊號A1以將噪音抑制或消除即可。
反之,當紅外線耳機1如第9圖所示未配戴於使用者2時,紅外線反射量R2較低,主動式降噪器1413所產生的降噪訊號A1也相對低。如此一來,使用者2未配戴紅外線耳機1時,主動式降噪器1413便降低或不會提供降噪訊號A1而不致於浪費電力,進而可以達到省電的效果。
請參閱第12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的示意圖。除了第1圖至第7圖的紅外線耳機1結構及相關構件以外,在本實施例中,紅外線耳機1包含藍芽紅外線耳機。藍芽紅外線耳機之控制單元141包括藍芽電力開關1414。
藍芽電力開關1414依據紅外線反射量R,以開啟或關閉紅外線耳機1的無線通訊模組16。舉例來說,當紅外線耳機1如第8圖所示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14距離耳廓211的反射距離R1為最小值。此時,控制單元141以反射距離R1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量R1為最大值,藍芽電力開關1414藉以開啟紅外線耳機1的無線通訊模組16,並能藉由無線通訊模組16收發藍芽訊號而達到收發話之用。當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只要讓控制單元141以此反射距離L1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量R1,足以使藍芽電力開關1414開啟無線通訊模組16,並能藉由無線通訊模組16收發藍芽訊號而達到收發話之用即可。
反之,當紅外線耳機1如第9圖所示未配戴於使用者2之耳部21時,紅外線反射量R2較低。如此一來,使用者2未配戴紅外線耳機1時,藍芽電力開關1414便關閉紅外線耳機1的無線通訊模組16,而不會浪費電力,進而可以達到省電的效果。
需說明的是,上述第10圖至第12圖中的發光模組15、音樂閃爍器1412、主動式降噪器1413及藍芽電力開關1414,其可視實際需求而來選擇不同或者同時搭配上述發光模組15、音樂閃爍器1412、主動式降噪器1413及藍芽電力開關1414之模組及元件,進而能貼近使用者使用的需求
綜上所述,本創作所提出的紅外線耳機,其將喇叭護蓋之本體分為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而槽孔位於第一區域,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設於槽孔。如此配置之下,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可感測紅外線耳機與使用者之間的位置關係,並產生紅外線反射量,進而依據紅外線反射量來決定是否驅動紅外線耳機的開啟與關閉。因此,當紅外線耳機配戴於使用者之耳部時,此時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所感測到的紅外線反射量足以驅動揚聲器單體而來達到自動開啟紅外線耳機的聲音,反之,當紅外線耳機未配戴於使用者之耳部時,此時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所感測到的紅外線反射量而無法驅動揚聲器單體以達到自動關閉紅外線耳機的聲音。
再者,本創作還可以隨紅外線耳機與使用者耳部距離的不同,來達到逐漸降低或提高紅外線耳機聲音。因此,依據使用者使用狀態的不同,使得紅外線耳機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會有所差異,藉以改變紅外線耳機聲音之狀態,進而能貼近使用者使用的需求。
此外,本創作所提出的紅外線耳機還可以包含發光模組、主動式降噪器及藍芽電力開關,以分別供紅外線耳機不同的功能。並且,還可依據紅外線反射量而來開啟或關閉發光模組、主動式降噪器及藍芽電力開關。如此一來,使用者拿下紅外線耳機時,就不會因忘記關掉上述發光模組、主動式降噪器及藍芽電力開關而浪費電力,進而可以達到省電的效果。
雖然本創作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紅外線耳機
11‧‧‧耳墊
111‧‧‧貼耳部
112‧‧‧中央部
12‧‧‧喇叭護蓋
121‧‧‧本體
1211‧‧‧第一區域
1212‧‧‧第二區域
122‧‧‧凹陷部
123‧‧‧組裝部
1231‧‧‧凸出環
124‧‧‧出音孔
125‧‧‧槽孔
126‧‧‧RF射頻元件
127‧‧‧第一凹槽
128‧‧‧第二凹槽
129‧‧‧外環部
1291‧‧‧第一側表面
1292‧‧‧第二側表面
13‧‧‧揚聲器單體
14‧‧‧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
141‧‧‧控制單元
1411‧‧‧單晶片微處理器
1412‧‧‧音樂閃爍器
1413‧‧‧主動式降噪器
1414‧‧‧藍芽電力開關
142‧‧‧發射器
143‧‧‧感知器
15‧‧‧發光模組
16‧‧‧無線通訊模組
2‧‧‧使用者
21‧‧‧耳部
211‧‧‧耳廓
212‧‧‧耳道
A1‧‧‧降噪訊號
D1、D2‧‧‧距離
L、L1、L2‧‧‧反射距離
R、R1、R2‧‧‧紅外線反射量
RA1、RA2‧‧‧紅外線光波
S1‧‧‧環境聲音訊號
第1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配戴於使用者之示意圖。 第2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的立體圖。 第3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喇叭護蓋與耳墊的立體圖。 第4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的分解圖。 第5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的不同視角的分解圖。 第6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喇叭護蓋與使用者之耳部的示意圖。 第7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的示意圖。 第8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配戴於使用者的示意圖。 第9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未配戴於使用者的示意圖。 第10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的示意圖。 第11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的示意圖。 第12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紅外線耳機與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的示意圖。
1‧‧‧紅外線耳機
11‧‧‧耳墊
111‧‧‧貼耳部
112‧‧‧中央部
12‧‧‧喇叭護蓋
121‧‧‧本體
1211‧‧‧第一區域
1212‧‧‧第二區域
122‧‧‧凹陷部
123‧‧‧組裝部
1231‧‧‧凸出環
124‧‧‧出音孔
125‧‧‧槽孔
126‧‧‧RF射頻元件
127‧‧‧第一凹槽
129‧‧‧外環部
1291‧‧‧第一側表面
1292‧‧‧第二側表面
13‧‧‧揚聲器單體
14‧‧‧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

Claims (12)

  1. 一種紅外線耳機,配戴於一使用者之耳部,該使用者之耳部包含耳廓,該紅外線耳機包括: 一喇叭護蓋,包括: 一本體,包括: 一第一區域;及                        一第二區域,位於該第一區域之周緣; 一凹陷部,位於該第一區域,該凹陷部之內側面低於該第二區域之表面;及 一槽孔,位於該凹陷部之內側面; 一揚聲器單體,位於該第一區域,且該揚聲器單體相鄰於該槽孔; 一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位於該槽孔並耦接於該揚聲器單體,該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包括一控制單元;及 一耳墊,組裝於該喇叭護蓋,其中,該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與該耳廓之間存有一反射距離,該控制單元依據該反射距離而產生一紅外線反射量,並依據該紅外線反射量以驅動該揚聲器單體的開啟或關閉。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紅外線耳機,其中該喇叭護蓋更包括: 一組裝部,位於該第一區域且傾斜於該凹陷部,該揚聲器單體位於該組裝部;及 多個出音孔,位於該組裝部之周緣。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紅外線耳機,其中該喇叭護蓋更包括: 一第一凹槽,位於該凹陷部之表面而相鄰於該組裝部; 一第二凹槽,位於該凹陷部之另一表面,該槽孔貫穿於該第一凹槽及該第二凹槽;及 一RF射頻元件,位於該第一凹槽。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紅外線耳機,其中該喇叭護蓋更包括: 一外環部,凸設於該第二區域之表面周圍,該外環部包含相對的一第一側表面及一第二側表面,該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至該第一側表面的距離小於該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至該第二側表面的距離。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紅外線耳機,其中該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至該第一側表面的距離與該紅外線近接感測模組至該第二側表面的距離比為1:3。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紅外線耳機,其中該反射距離與該紅外線反射量成反比。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紅外線耳機,其中從該紅外線耳機配戴於該使用者之耳部至未配戴於該使用者之耳部的過程中,該反射距離逐漸增加,而該紅外線反射量逐漸降低,該控制單元隨著該紅外線反射量之逐漸降低而逐漸降低該揚聲器單體的聲音直到關閉該揚聲器單體。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紅外線耳機,其中從該紅外線耳機未配戴於該使用者之耳部至配戴於該使用者之耳部的過程中,該反射距離逐漸降低,而該紅外線反射量逐漸升高,該控制單元隨著該紅外線反射量之升高而逐漸提高該揚聲器單體的聲音。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紅外線耳機,更包括: 一發光模組,耦接於該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隨著該紅外線反射量而驅動該發光模組的開啟或關閉。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紅外線耳機,其中該控制單元包括: 一音樂閃爍器,依據該紅外線反射量而控制該發光模組的亮度。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紅外線耳機,其中該紅外線耳機包含一藍芽紅外線耳機,該藍芽紅外線耳機包括一無線通訊模組,該控制單元包括: 一藍芽電力開關,依據該紅外線反射量以開啟或關閉該無線通訊模組。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紅外線耳機,其中該控制單元包括: 一主動式降噪器,依據該紅外線反射量以產生一降噪訊號並傳送至該揚聲器單體。
TW103205172U 2014-03-26 2014-03-26 紅外線耳機 TWM4822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5172U TWM482224U (zh) 2014-03-26 2014-03-26 紅外線耳機
JP2015000440U JP3196968U (ja) 2014-03-26 2015-01-30 赤外線ヘッドフォン装置
US14/614,070 US20150281826A1 (en) 2014-03-26 2015-02-04 Infrared earphon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5172U TWM482224U (zh) 2014-03-26 2014-03-26 紅外線耳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2224U true TWM482224U (zh) 2014-07-11

Family

ID=51724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5172U TWM482224U (zh) 2014-03-26 2014-03-26 紅外線耳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81826A1 (zh)
JP (1) JP3196968U (zh)
TW (1) TWM48222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09394B2 (en) * 2015-08-29 2019-09-10 Bragi GmbH Gesture based control system based upon device orient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A3015889A1 (en) 2016-02-29 2017-09-08 Active Protective Technologies, Inc. Airbag actuator mounted in a custom buckle for personal impact protection systems
JP6943248B2 (ja) 2016-08-19 2021-09-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個人認証システム、個人認証装置、個人認証方法および個人認証プログラム
TWI689208B (zh) * 2017-09-22 2020-03-21 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US20220021962A1 (en) * 2020-07-17 2022-01-20 Barrett Prelogar In-ear wireless audio monitor system with integrated interface for controlling devices
DE102020211299A1 (de) 2020-09-09 2022-03-10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Ohrhörer und Verfahren zum Erkennen, ob ein Ohrhörer in ein Ohr eines Benutzers eingebracht wird
CN113873389A (zh) * 2021-11-11 2021-12-31 深圳市大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红外感应功能的挂耳式耳机及唤醒控制方法
CN114155871A (zh) * 2021-12-16 2022-03-08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语音降噪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9044A (en) * 1990-02-22 1998-06-02 Redmond Production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nd processing synthetic and absolute real time environments
US7031485B2 (en) * 2002-09-17 2006-04-18 Mearrings, Inc. Ear mounting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JP4408620B2 (ja) * 2002-11-21 2010-02-0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受音装置
US7317932B2 (en) * 2004-06-23 2008-01-08 Inventec Appliances Corporation Portable phone capable of being switched into hearing aid function
US20060147052A1 (en) * 2005-01-04 2006-07-06 Wikel Harold L Audio headphone having wireless transceiver and analog audio input
US20070160255A1 (en) * 2006-01-10 2007-07-12 Inventec Corporation Earphone apparatus capable of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WO2007103951A2 (en) * 2006-03-06 2007-09-13 Hearing Enhancement Group, Llc Headworn listening device and method
WO2007103950A2 (en) * 2006-03-06 2007-09-13 Hearing Enhancement Group, Llc Self-testing programmable listening system and method
US7805109B2 (en) * 2007-09-06 2010-09-28 Cal-Comp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imited Detachable earphone structure
US20140233754A1 (en) * 2013-02-18 2014-08-21 Polk Audio, Inc. Headphone system with retractable micropho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81826A1 (en) 2015-10-01
JP3196968U (ja) 2015-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82224U (zh) 紅外線耳機
US11134329B2 (en) Wireless earbud
TWI572215B (zh) 耳機結構
US10652644B2 (en) Ear tip designed to enable in-ear detect with pressure change in acoustic volume
JP2018534844A (ja) 近接センサを備えた無線イヤーバッド
US9838774B2 (en) Headset apparatus
TWI723442B (zh) 入耳式耳機
US10178460B2 (en) Earphone
US20230269513A1 (en) Charging case for portable wireless listening device
CN203933897U (zh) 红外线耳机
TWI740277B (zh) 耳機裝置
WO2024067318A1 (zh) 一种耳机
TWM448100U (zh) 藍芽耳機
US20230224624A1 (en) Wireless headphon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headphone
US20230224626A1 (en) Headphon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headphone
JP6424631B2 (ja) ヘッドホン
TWM618999U (zh) 近接及溫度感測裝置封裝結構及耳機應用
TW201626818A (zh) 具有控制功能之耳機裝置
KR101709300B1 (ko) 장식구가 구비되는 이어폰
TWI819579B (zh) 頭戴式耳機裝置
US20230345161A1 (en) Headphone
JP2016100836A (ja) ヘッドホン
JP3238139U (ja) 電子装置内蔵ヘルメット
JP5704617B2 (ja) イヤホン
TWI795995B (zh) 耳機及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